首頁 > 文章中心 > 語文教學標準

          語文教學標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文教學標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文教學標準范文第1篇

          新的課程標準即將實施。學習課程標準,除了要明確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理念和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把課程標準的精神落實到語文教學的改革中,在貫徹課程標準中改革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改革中落實課程標準。

          一、以課程標準促進教學理念的提升

          1.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

          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2.積極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

          要積極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關鍵是要做好8個字的工作:熏陶感染,獨特體驗。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時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4.努力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要形成這種學習方式,我們必須在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

          自主學習是就學習品質而言的,它相對于被動學習和機械學習。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是自主學習的總體特點。具體表現為:學習活動前,能夠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出具體的學習準備;學習活動時,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自我調節;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補救。

          合作學習是就學習形式而言的,它相對于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合作小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探索學習是就學習性質而言的,它相對于接受學習。探索學習是指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搜集和處理信息、表達和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發展。探索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5.切實調整教學的著眼點

          在教學中,要把我們的著眼點調整到過程、情感與態度上來。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和形成的,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是影響著學生終身發展的。我們要關注學習的結果,但要更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習的水平,但要更關注學習的情感和態度。

          6.努力具有大語文的觀念

          要努力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我們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二、以課程標準革除語文教學中的弊端

          對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要努力革除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

          在教學定位上,要防止淺表閱讀,提倡深層閱讀;在教材處理時,要防止面面俱到,提倡抓住重點;在教學調控時,要防止拔高要求,提倡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上,要防止一味傳授,提倡自主學習;在教學重心上,要防止只重答案,提倡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要防止封閉強制,提倡開放活潑;在教學內容上,要防止囿于課本,提倡內外結合;在教學活動中,要防止面向少數,提倡面向全體;在教學規律上,要防止進度過快,提倡快慢結合;在教學手段上,要防止手段單一,提倡百花齊放;在教學方式上,要防止重復操練,提倡錯落有致;在教學反饋中,要防止忽視講評,提倡精講細評。

          三、努力探索現代教學模式

          1.優化教學目標

          優化教學目標,一要明確主體,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判斷教學效益的依據是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二要重能力,要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包括語用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等;三要易操作,要強調行為,提示內容,揭示思路。如:(1)圈畫有關作者對蜘蛛情感變化的詞語,理清文章的線索,探究變化的原因。(2)通過圈畫重點詞語和朗讀以及問題討論,分析太陽花從撒種到開花的四個階段和生動細膩的描寫。(3)通過篩選重點詞句和問題討論,用簡要的語句概括太陽花的特點,感悟太陽花給人的啟示。

          2.優化教材處理

          優化教材處理的原則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大思維容量。處理教材的基本方法是作好兩個轉變:一是由靜態轉變為動態,一是由知識轉變為能力。

          如《瑣憶》一文的教材處理:

          (一)投示《教參》對課文七個事件的概括,討論交流概括的優劣。

          (二)小組討論修改1、2事件的概括。

          (三)學生討論歸納事件概括的方法:

          找關鍵句、抓關鍵詞、改造表述(角度一致、字數相當、結構相似、體現中心)

          (四)運用方法,分組討論5、6、7事件的概括——全班交流。

          (五)出示教師的概括。

          3.優化教學程序

          優化教學程序的原則是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方法是從初讀到精讀,從理解到應用,從分析到評價,從單項到綜合。如《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教學程序:

          (一)分析人物形象(解讀文本)

          1.曹操和劉備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概括)

          2.曹操和劉備的性格特點具體表現在哪里? (闡釋)

          (二)深化人物形象(想象補充)

          1.假如劉備不奉命入府見操,曹操會怎么樣?

          2.假如劉備失驚落筷時,沒有打雷,劉備會怎么樣?

          (三)評價人物形象(讀者意義)

          1.評論家對兩位人物形象的評價。

          2.學生對兩位人物形象的評價。

          你喜歡哪位人物的性格?為什么?

          《藥》一文的教學程序:

          (一)梳理文本

          一個饅頭;兩條線索(明暗);三個場景(刑場、茶館、墳場);四個人物(夏瑜、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奶);五種目光(刑場上看客好奇愚昧的目光,劊子手貪婪兇殘的目光,老栓對兒子慈愛期待的目光,茶客們呆滯無聊的目光,夏四奶奶羞愧屈辱的目光)。

          (二)改編成劇本

          4.優化學生活動

          優化學生活動的教學思想是以學為中心。我們要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創設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要精簡教師的講解,闡述性講解只體現專業水平,不體教學水平,要領性講解才是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的綜合體現。在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定向、釋疑、講評;

          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幫助者、參與者。教學環節中學生活動的基本形式可設計為: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5.優化教學手段

          語文教學標準范文第2篇

          作為一名課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師,面對《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課改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現將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一、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教學必須營造主體發展的環境。我們在教學中總是怕學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時候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學生。殊不知,正因為我們過于追求知識的終極結果,往往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思維探索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事實上,語文教學有其本質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同一問題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事物的感悟因人而異,對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響。但是,一個人的思維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而不必像數學、物理那些理科的習題那樣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認識,并且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營造學生主體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營造讓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全體發展的環境。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提倡的是讓學生全面發展。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在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境設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創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比如說,課堂上對于問題的設置,應當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層次的設置不同的難易程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我們教師要有這個意識,并且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使這個意識得到充分落實。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一個人“停止了創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只能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因此語文教學活動必須以教材為憑借,但決不能局限于教材,應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體驗性能力寓于語文教學中。

          (1)首創性原則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的、新穎的、與眾不同的獨創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激勵學生發表獨特首創的見解,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源泉。

          (2)求異性原則

          創造性思維不僅要培養復合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發     散思維能力。為了達到目標而尋找出新的具有獨特性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就表現為求異性的特點。

          (3)發散性原則

          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讓學生依據信息,廣開思路,充分想象。為達到某一目標尋找出盡可能多的能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必須堅持以上原則,否則研究的同學會出現偏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難以培養。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教學標準范文第3篇

          一、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樹立其

          信心

          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教師不可忽視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是學生創新的生命?;顫姷恼n堂氣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到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創新思路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興趣,樹立學生信心,在對實施創新教育至關重要。如果老師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樹立起來,那將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一個良好的開端。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氛圍,對實施創新教育有著重大意義。

          二、教學中注意教師主導的發揮,培

          養創新意識

          不少教師認為,教學是教學生學會,讓學生跟在自己后面,用老師所講的方法、模式等去評價自己的一切。采取這種模式的并要求學生這樣做的教師,不是一個好教師。而好的教師是在“主導”的作用下,教會學生會學,讓學生逐步跟著問題學以及在學中發現疑問,解決疑問。運用設疑式、付論式教學,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恩格斯說過:“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能思出別人隨見不同的東西。”如果有了認識的需要,而這些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能持久,學習主動性也就無從發揮,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不僅要苦于解其疑,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導其思。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沿著正確途徑并運用有效的方法,積極地開發智力,用自己的努力去認識事物的聯系,讓他們去尋求和發現事物的內容內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

          三、把空間留給學生,注意個性的

          發展

          教學中創設平等、和諧、民主、輕松的氣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保證。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角度看,給學生提供發展學生主體活動方向,開發發展空間,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創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讓個性層次不同的學生各有相對的獨立學習空間。

          創新教育中教師應做到以人為本,拓寬學生的思維方向,讓他們不受課本約束,不簡單地因事論事;讓學生的思維從課本拓展到社會、生活和自然中去。教師可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空間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如在教學《魯班造傘的傳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時,在教師的引導下,應把全部空間讓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課文內容和魯班造傘的過程大膽地去想象。同時,了解魯班當時為什么要造傘,造傘過程中是怎樣想的。教師還可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根據當時魯班的心情,能不能幫魯班想想辦法。把這樣空間留給學生并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估計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培養合作精神,倡導自主意識

          語文教學標準范文第4篇

          我們是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學習語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語法知識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正確掌握漢語語言的規律,從而使他們正確使用語言進行交際、表達思想。因此我們對于一切語法現象的分析除了從前人的理論體系中出發外,更應該從實踐的(即實際的)角度出發,這對中學語文教學是大有益處的,就以漢語實詞的分類看,這一點更為明顯。

          (一)目前,語法學界對漢語實詞和虛詞的劃分存在分歧,有人主張把副詞歸入實詞類,從理論上看,這不無道理也未嘗不可,但它卻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嚴重困難(詳述見后文)因此,從方便教學的角度考慮,副詞不宜歸入實詞類。

          (二)漢語詞類劃分的標準,從理論上講,結合能力是最重要的,但對于缺乏理論知識的中學生來說,詞義標準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因勢利導,以詞義標準為主,其它標準為輔,逐漸過渡到結合能力標準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要給漢語實詞分類,首先。必須要把實詞和虛詞區分開來,在此基礎上,實詞的分類才成為可能。

          那么,什么是實詞呢?

          實詞是具有實在意義的詞,它可以單獨充當句子的任何一個成分。這就是說:第一:這類詞在不與其他任何詞發生語法關系的情況下能夠單獨表達一個意思或反映某種意象。第二:這類詞具有成為句子的潛在能力,或者說,一旦有了語調,它就有可能成為句子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運用上述定義,我們很自然地可以把前人總結出來的十二類詞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看作是實詞,因為它們都具有實在意義。值得注意的是,黃伯榮先生把副詞也歸入了實詞類,這不夠妥當,第一:盡管副詞具有語法意義,可以幫助造句,而且較之其它虛詞它還更具有實在性,但從整體上看,既使加上語調它仍然無法單獨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只有當其結合在句子中時,其意義好像才具備了某種程度的實在性,如:他很忙?!昂堋北硎境潭?,乍一看,有意義,但這時已借助于語法了。類似的“太、極、越、推、更加”等等,只要不出現在句子中,不借助于語言環境,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就永遠是模糊的。第二,漢語進行詞類劃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以此作為手段,確定句子的結構規律,從而更好去掌握和運用語言,尤其是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正確無誤地使用語言——用語言交際,用語言表達思想。這樣,我們就不得不借助于詞類去闡述語言的結構規律或語法意義。如果我們不顧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而單純從理論上把副詞歸入實詞類,就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極大的不便。首先,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切實有效地把實詞給學生講懂,因為他們較之于我們更注重實踐知識,只要實踐上稍有點問題。再完美的理論他們也不會接受,因此,從有利于中學語文教學的角度出發(從實用角度),副詞不歸入實詞類為宜。

          以上我們只確定了實詞的范圍,接下來,我們再談談實詞分類的標準。

          我們知道,漢語是形態不發達的語言,因此,給漢語的詞進行分類,就不能象給英語的詞分類那樣,主要采取形態標準。鑒于漢語的特殊性,為之分類,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條標準:

          1、句法特點:

          所謂句法特點,包括詞在句子中充當句子成分的功能和詞與詞的結合能力,即句法功能和結合能力。

          A、結合能力

          結合能力應該是劃分詞類的重要標準,看哪些詞和哪些詞進行組合,如何組合,組合以后發生什么關系,哪些詞和哪些詞不能互相結合,根據這些,我們可以給漢語的實詞進行分類:

          例如:甲組: 人 牛 玫瑰 同志 老師 作家

          學員 山 計算機 拳頭 釘子

          道德 民族 文化 春天 早晨 現在

          剛才 星期六 北京 前頭 遠處

          屋里 階段 路線

          乙組: 批評 保衛 宣傳 研究 整頓

          開始 禁止 走 看 聽 說

          發生 演變 死亡 消失 依靠

          妨礙 進來 過去 討論

          丙組: 好 壞 聰明 迅速 長久

          大方 平常 冷 硬 清楚 生動

          美麗 黑洞洞 血紅 生動 平坦 亂遭遭

          甲組詞前面能加表示物量的數詞或數量詞組,如:一朵玫瑰、一位老師、一種文化、一個階段、一只拳頭,同時也可以加上由指示代詞“這、那”“這個、那個”和量詞組合成的指量結構:這個星期六,那天早晨,這頭牛,那間房等。而乙組和丙組一般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一種研究”,“一個聰明”,“那些消失,這些清楚”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當然這兩組中的有些詞從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和數量詞組、指量結構結合,如“換了一頓批評”,“這是一種妨礙”,“這種宣傳,效果不好”?!澳欠N迅速,真叫人無法想象?!睂嶋H上,只要稍作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時的加點詞在特定的語義場中,其性質和意義都發生了變化,而臨時具備了甲類詞的特性。

          另外,甲組的詞一般不能重疊,而且它們也不能與“很,非常,已經,不”這類詞結合,而丙組的詞都可以和“很”,“非常”結合,很聰明,非常美麗,很主動,很生動,非常平坦。

          這樣,根據結合能力,我們完全可以把甲組詞和乙、丙組詞分開,我們稱甲組為名詞。

          下面,我們再看乙組和丙組:

          乙組的詞一般不能和“很”,“非?!苯Y合,而C組的詞卻能,乙組詞的前面可以加,“能愿意,應該可以”等詞,后面可以加表示動作、數量的詞,如:能聽,應該批評,可以宣傳,愿意討論,走一趟看一次,整頓一下,禁止一陣,而丙組的詞都不具備這些特征。

          因此,我們可以說:甲、乙、丙三組詞在語法上各有自己的特點,是不同類的,我們分別稱之為名詞、動詞、形容詞。

          這樣,根據上述方法,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對詞類進行劃分,如:

          偉大、狀大、生動、運動、勇氣、勇敢這六個詞,有些在詞義上具有為接近,初學者往往容易混淆其詞性,利用上述標準,我們可以很快將它們鑒別歸類,其中的“偉大、生動、勇敢”能受“很”“非常”修飾,這樣,我們就知道“偉大、生動、勇敢”是形容詞,“勇氣”是名詞(它不受“不”,“很”的修飾),“狀大、運動”是動詞。

          但是,盡管如此,上述方法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比如對于表示心理活動和意識的動詞它

          就不再適用。

          愛、恨、喜歡、討厭、想念、感謝、贊成、反對,它們都受程度副詞“很”的修飾,因此,我們必須從另一種結合能力上考慮鑒別它們 。我們知道,動詞中有一類能帶受事賓語,這類動詞叫及物動詞,而形容詞詞卻不能。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把表示心理活動和意念的動詞與形容詞區分開,盡管它們都于“很” 結合 愛人民 恨你 反對別人

          那么,不帶受事賓語的動詞是否可以和形容詞區分開呢?能,這點,我們將在下段提及,此處不再贅述。

          B、句法功能

          句法功能標準就是根據詞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來區分詞類,例如,作主語、賓語的是名詞,作謂語的是動詞、形容詞,作定語的是形容詞等。但是,必須注意,漢語中句子成分和詞類的對應關系不是很嚴格的,因此,句法功能標準只能作為參考標準,而不能作劃分詞類的主要標準。如充當主語的一般是名詞或代詞,而名詞和代詞絕不是只充當主語,有時候,它還充當定語,類似的成分在其它成分里也有。

          2、詞義標準

          利用句法標準盡管可以把大量的詞區分歸類,但它也有兩個明顯的不足:

          a、初學者(尤其是中學生),由于語法知識有限,不易很快掌握和理解。

          b、遇到兼類詞,上述標準就不再適用,我們只能根據語言環境確定其詞性。

          因此,除了句法功能標準外,詞義標準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標準,尤其是對初學語法的人,這一標準更為重要。如:

          桌子、黑板、粉筆、門、鋼筆、電話、電視等不用其它標準,只看其意義,對詞性就可以一目了然。

          再如:a、“下午我們去聽報告”

          b、“他報告了一個特大喜訊”

          c、“他代表人民去參加會議”

          d、我們選他當代表

          句中的“報告”和“代表”在不同的場合里具有不同的意義,因而就有不同的詞性,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句法標準就很難判斷,采用詞義標準就很簡單,a、b是名詞,b、c是動詞。

          另外,詞義標準對識別詞類活用也很有用處。如:“我們也干凈干凈”,要理解其中“干凈干凈”的意思并為之歸類,就必須要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也就是說要采用詞義標準,這比運用其它標準簡便易行得多。當然,詞義標準也有明顯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搞不清楚有些詞從意義上該歸入哪一類,如“興奮,快樂”等,這時,就不能再用詞義標準了,因此,我們在運用詞義標準時必須和句法標準結合起來。

          3、形態標準

          所謂形態,就是表現詞的語法意義的形式,分構詞形態和構形形態。

          a、構詞形態

          構詞形態在構詞法上表現詞的語法意義的形式,如下例:

          A組 老師 考慮 阿哥 阿妹

          兒子 種子 房子 剪子 騙子

          妻子 胖子 錐子 聾子

          花兒 門兒 影兒

          苦頭 甜頭 拳頭 想頭 吃頭 看頭

          來頭 勢頭 石頭 木頭 指頭

          人性 靈活性 原則性 系統性

          生動性 形象性 警惕性 創造性

          B組 固化 美化 綠化 異化 腐化

          形象化 自動化 工業化 機械化

          A組詞和B組詞的語法意義并不一樣,從詞義標準上看,A組是表示了物的,B組是表示動作或變化的,從結合能力看,A組的詞前面可以加數量詞或指量結構:如:

          一個兒子 一粒種子 一把刀子 一個騙子

          一朵花兒 一個影兒 一堆石頭 一方木頭

          那個拳頭 這個指頭

          B組的詞顯然沒有這個特點,但它們后達可以加“了”。

          固化了 異化了 工業化 機械化了

          這點,A組又沒有。

          由此可見,A、B兩組詞是不同類的,A組是名詞,B組是動詞,名詞的構詞形態標志是老——、阿——、——子、——兒、——頭、——性,動詞的構詞形態標志是——性,——化。

          b、構形形態

          構形形態是在詞的形態變化上表現詞的語法意義的形式,先看例子:

          A組:先生 小姐 同學 老師 工人 農民 戰士 家長

          B組:學習 工作 研究 保衛 打擊 跑 騎

          C組:漂亮 草 馬虎 交 長

          只要在A組詞后加上“們”這個構形形態,原來的詞由單稱變為總稱了。

          先生們、小姐們、同學們、同志們

          B組、C組沒有這個特性。

          B組詞后面可以加動態助詞“著、了、過”表示動作的持續,完成,過去等:

          學習著 工作著 保衛著

          跑了 研究了 討論了

          學習過 研究過 走過

          A組和C組則不然。

          C組的詞可以加上構形形態“著呢”表示程度加深:漂亮著呢,高著呢,A組則無此特點,B組的詞盡管也可以加上“著呢”,但意義變化和C組不一樣。

          語文教學標準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現狀;策略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到高考的影響,許多高中語文教師一味強調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導致語文教學的質量較低,所以,在新時期,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有效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

          1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1.1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語文依然沿用傳統的以教師單向性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導致教學質量較低[1]。另外,許多高中語文教師認為教學改革就是使用新的教材,沒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2過度強調課堂教學氛圍

          為了達到新課程標準下的要求,在課堂上,許多高中語文教師過度強調課堂教學氛圍,通過開展課堂討論或者合作學習等方式,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然而,由于部分高中語文教師經常引用一些與課文知識無關的內容,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效率低下。而且,一些高中語文教師片面地認為教學改革的目標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過度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忽視了教學目標,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得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較低。

          1.3不能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高中語文教師過度依賴于多媒體教學技術,沒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效果較差[2]。另外,一些高中語文教師一味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古詩詞、文言文教學活動,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未能引導學生充分了解課文內容,從而制約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

          2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2.1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與時俱進,及時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觀,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3]。學校應該定期開展培訓工作,幫助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加強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功能,積極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2充分認識新課改

          實施新課程標準的目的是構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新課改,合理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合理創設課堂教學環境,適當補充語文教學內容,積極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同時,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時,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圖片等,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積極性,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

          2.3合理設置課堂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合理開發和利用語文教材,有效整合語文教學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在講解課文知識的同時,適當補充課外知識,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4]。同時,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演講比賽或者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討論社會熱點話題,以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和時代性,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

          3總結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改革不僅僅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按照新課程標準,合理組織語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作者:陳雪瑜 單位:福建省東山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李巧英.淺析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J].新課程(教研),2011,(1):152-153.

          [2]溫艷.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3,(10):127-12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