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

          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范文第1篇

          狹義的商業模式,即企業的價值主張和成本結構之間的關系,說的是企業如何去賺錢;而廣義的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為企業做生意的方式,就是怎么樣持續去賺錢的問題。國際上的一些專家認為,它包括價值主張、目標客戶群、分銷渠道、客戶關系、價值配備、核心能力、伙伴網絡、成本結構、收入模式。這些評判的指標相對復雜,創業者很多情況下并不會考慮這么多問題。大部分認為就是收入模式。

          有時候,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判斷一個商業模式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很多創業者說,他們有很好的商業模式,而且是可以實施的。當你看到商業計劃書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商業創意。創業者常常會把商業創意誤認為是商業模式。而商業創意主要是針對市場或買方效用的一個新思路,即企業對買方或者潛在客戶提供怎么樣的前所未有的價值。它是基于市場運作層面的,可以包含很多奇思妙想,但是效果如何,企業能否從中獲得持續利益是不確定的。而商業模式,則反映了該項業務為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及相關的設計。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肯定是具有創意的,但沒有經過設計的商業創意并不是商業計劃。好的商業必然是企業戰略的核心部分,它的創新也意味著整個企業的變革,也將為企業帶來持續的盈利能力。

          開創藍海的商業模式

          藍海戰略專家認為,藍海戰略是基于買方(顧客最大效用)效用,推出戰略定價(持續盈利能力成本保證),到目標成本,再到促進接受,使得這個戰略能夠有效地執行。這就是藍海的戰略模式。

          藍海業務必須滿足的4個主張:

          1、價值主張:即,買方的效用,涉及到你的商品或者服務能夠為顧客和買方大眾提供怎樣前所未有的價值。給予客戶是驚喜價值,即最大化價值!

          2、價格主張:即戰略定價。當你有了顧客需求,你如何抓住市場,尤其是大眾市場;你采取什么樣的一個定價才能抓住這個市場的主體。

          3、成本主張:從狹義的商業模式分析,當企業滿足了前面兩個條件,企業能否有一個持續的模式賺錢?還是企業僅僅是服務了買方的大眾市場,自己卻入不敷出?這個問題就涉及到總目標成本與利潤之間的關系。這也決定了你的企業在市場是否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

          4、流程及人員主張,涉及到戰略執行。藍海戰略的整體就是協調價值、價格、人員、流程的系統工程。如果企業成功實施了藍海戰略的前三項主張,那么企業就具有了成功設計了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實施、執行,最后的落地生根都是需要我們考慮到流程以及人員的主張。

          從藍海條件分析看來,一個好的商業計劃肯定是以藍海戰略為基準制定,符合藍海戰略要求,但顯然,具有藍海戰略特征的企業具有的商業模式并不一定是好的商業模式。

          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范文第2篇

          關鍵詞:商業模式;資源基礎理論;可持續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7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1)11-0126-05

          在當今的新經濟時代,商業模式似乎有點石成金的魔力,星巴克、E-bay、戴爾等新興企業,通過創造與眾不同的新商業模式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回報,成長為行業中的領軍企業。商業模式在企業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成為人們談論較多的熱門話題。近年來,學術界對商業模式同樣做了大量研究,一些學者的回顧性文章表明,目前有關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商業模式的概念、構成要素、分類、評估、設計和變革等問題[1-2],較少有研究者從整體上探討商業模式構筑競爭優勢的能力,以及競爭優勢可持續性的問題。本文認為企業獨有的商業模式是內含在企業組織結構和企業行為中的商業邏輯,是企業家商業智慧的結晶,可以看成是企業的一項無形的智力資源。本文從資源基礎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商業模式特殊的資源屬性,發現商業模式雖然能夠幫助企業獲得高績效和競爭優勢,但是這種競爭優勢可能具有難以維持的特征。本文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它提醒人們在熱衷于談論商業模式可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時,還需要注意到商業模式帶來的商業利潤可能具有難以維持的特征,依靠優秀的商業模式獲得成功的企業家,需要不失時機地把優秀商業模式所帶來的短期利潤,用來投資和積累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把企業生存和盈利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石之上。對于處在復雜和動蕩環境中的企業,則需要持續地變革組織和戰略,開發和利用外界環境提供的新的商業機會,持續創造和革新商業模式,才能幫助企業實現持續盈利。

          一、 資源基礎理論的簡要回顧

          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源基礎理論逐漸發展成為戰略管理的主流理論。不同于重視市場結構的戰略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從企業資源的角度,詳細闡述了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和競爭優勢可持續性的問題[3-4]。資源基礎理論集中考察了資源難于模仿的屬性,認為資源難以模仿的屬性是企業租金的來源,因而成為企業績效和競爭優勢基本的驅動因素[4]-[7]。2003年Peteraf和Barney合作完成了《澄清資源基礎理論的混亂》一文,系統回顧和總結了資源基礎理論中關于資源、價值、租金和競爭優勢的相關論述,認為企業擁有的有價值且稀缺的資源可能是競爭優勢的源泉[8]。資源基礎理論認為資源在企業之間呈現出不均勻的異質性分布,擁有高級資源的企業(下文簡稱為占優企業),運用這些資源執行產品市場戰略時,會獲得更高的效率,高效率既包括以更低成本滿足顧客需求,也包括相同成本下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相對于擁有一般資源的企業而言,他們將可能獲得競爭優勢[8-9]。資源基礎理論回答了競爭優勢的來源問題,同時還探討了競爭優勢可持續的條件。Barney提出了VRIO模型,認為資源的不完全模仿性可能是占優企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條件,競爭對手若想模仿獲得高級資源,可能會面臨著成本劣勢,這些成本劣勢主要源于占優企業的資源依賴于獨特的時空條件,資源與績效之間的因果模糊性,資源之間存在著社會復雜性和相互加強性等資源特征。如果競爭企業不容易模仿(或替代等方式的間接模仿)獲得占優企業擁有的高級資源,占優企業的競爭優勢將得以維持[6]。Peteraf 提出了構建持續競爭優勢的四根“支柱”,分別是資源異質性、事前限制競爭、事后限制競爭,以及資源不完全流動性,滿足以上四個條件的資源將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9]。Dierickx和 Cool從資源的積累特性出發,認為能夠構筑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資源是企業長期積累的結果,企業資源存量具有大規模效應和相互聯結效應,企業資源的發展具有路徑依賴特性,競爭對手若趕超占優企業可能會面臨時間壓縮不經濟等問題,因而占優企業的競爭優勢可能得以維持[10]。

          使競爭優勢和高績效得以維持的資源屬性條件,也是占優企業競爭優勢存在的一個重要來源。如果有足夠多的競爭企業成功地模仿占優企業的產品市場戰略,占優企業只能獲得盈虧均衡,競爭優勢將會成為競爭對等,企業的高績效和超額利潤將可能不復存在,甚至可能威脅企業的生存。維持競爭優勢持續存在的資源屬性,使資源難以在企業之間流動,資源在各企業間呈現不均勻分布,而資源的異質性又是競爭優勢的源泉。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內在的緊密聯系,在探討競爭優勢時,應同時考慮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性問題。本文運用資源基礎理論關于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競爭優勢的觀點和分析方法,分析了商業模式構筑競爭優勢的能力,以及其帶來的競爭優勢能否維持的問題。

          二、 商業模式的內涵

          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商業模式做過較多的研究,但是商業模式的含義和構成要素以及要素的結構特征等仍存在爭議。在商業模式的早期研究中,Timmers的研究成果被較多引用,他把商業模式看成是對商業概念中關于產品、服務和信息流等關鍵組成部分的簡潔描述[11]。后來的學者沿用和發展了這種定義,Linder 和 Cantrell將商業模式抽象為組織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12]。Amit和Zott把商業模式看作是為了利用商業機會而創造價值的交易內容、交易結構和交易治理[13]。Magretta將商業模式通俗地定義為企業如何運作的故事,認為商業模式描述商業系統各個部分如何組合成一個起作用的整體[14]。Osterwalder和Pigneur把商業模式看成是連接戰略和商業過程的中間環節,代表運作商業過程和設計信息系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15]。Afuah認為商業模式是關于運用其資源執行何種活動,如何執行這些活動,以及什么時候執行這些活動的概念集合,這些活動創造了卓越的客戶價值,并將企業推到獲利的位置[16]。Rappa認為,商業模式基本的定義,是指做生意的方法,它描述了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規定了企業在價值鏈中的位置,揭示出企業盈利的方法[17]。商業模式的定義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在創造價值邏輯的定義基礎上增加了合作網絡和關系資本等新的元素,認為商業模式應以商業網絡的方式呈現。

          Morris等在廣泛回顧商業模式定義的基礎上,把商業模式的定義歸為三類:經濟含義層面上講,商業模式是企業的經濟模式,關注公司產生利益的邏輯關系;運營結構層面上講,商業模式表現為企業內在的過程和組織結構設計,這些過程和結構使企業能不斷創造利潤;戰略層面上強調商業模式對企業資源、結構、競爭優勢、持續成長的全面說明。他們認為商業模式是一種簡單的陳述,旨在說明企業如何對經濟邏輯、運營結構和戰略方向等方面一系列變量進行整合,以便建立企業的高績效和超額利潤[18]。Osterwalder等在總結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試圖澄清商業模式概念的起源、現狀和未來,他們的研究認為,商業模式是一種包括目標、概念和關系等的元素,用來闡述企業商業邏輯的概念性工具,商業模式簡要地描述了企業所提供的顧客價值,如何傳遞價值以及由此帶來的財務結果[19]等關鍵要素。

          在國內研究中,翁君奕把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類似“魔方”的三維結構,由價值主張、價值支撐和價值保持構成的價值分析體系[20]。羅珉等認為商業模式是整合組織、顧客、供應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以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結構體系和制度安排的集合[21]。原磊認為商業模式是一種創造價值的邏輯,包括顧客價值創造邏輯、伙伴價值創造邏輯、企業價值創造邏輯[2]。

          綜合已有的研究,考察商業模式的本源,王偉毅和李乾文認為商業模式來源于對商業機會的認識[22],而商業機會源于市場失效,正是因為存在著一些導致市場失效的條件,市場不能自動有效地協調經濟活動,從而出現了尚未被利用的資源和尚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企業利用自身的創業活動,突破導致市場失效的條件的限制,實現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對接,從中獲得企業盈利。具體而言,企業通過創業行為,降低了協調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使得市場交易順利進行。隨著對降低交易成本認識的加深,企業同時也深化了對商業機會的認識,進一步明晰了產品和市場組合,進一步界定顧客、資源供給方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身份,以及企業與合作伙伴在提品和服務過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這是商業機會逐漸成熟并演化成較完善的商業模式[22]。從這個意義上說,商業模式是一套關于降低交易成本、開發市場機會的系統的、結構化的邏輯,它對企業、供應商、分銷商、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角色和價值進行識別和設計[23],這種系統設計使得交易成本降低到交易的潛在價值以下,促進市場交易順利進行,為交易各方創造了價值。

          商業模式的經濟學本質是一種基于信息不對稱下的企業家的機會主義行為。在新經濟時代,一方面,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消費者需求日益體現出個性化和變動性的特征,市場細分程度越來越高,企業面臨著動態復雜的環境,因而市場信息變得越來越不對稱,也潛藏著大量的產生熊彼特租金或企業家租金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互聯網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極大潛能,發達的通訊技術為企業間以低成本方式組建系統和聯盟,順利完成商業運作提供了機會和可能。這兩方面的力量把商業模式創新推向了商業實踐的前沿,商業模式成為新經濟時代熱門的概念。

          三、 商業模式構建競爭優勢的能力分析

          如果將商業模式看成是組織的一項智力資源來考察它構建競爭優勢的能力,我們需主要關注商業模式是否具有經濟價值,并考察商業模式存在著異質的特征,有價值并且高人一籌的商業模式將可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考察商業模式是否具有帶來競爭優勢的潛力,可以關注商業模式是否符合Barney提出的V(Value)和R(Rare)的特征,能否通過Peteraf探討的資源異質性和事前限制競爭等條件的檢驗。

          商業模式具有創造價值的潛能,這在實業界和學術界都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商業模式通過構筑特定的交易結構和交易安排,降低了企業與合作伙伴的交易成本,能夠以更低成本或者更好的為顧客提供價值,使得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能充分實現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因此,商業模式本身是企業的一項資源,能夠提高企業設計和執行產品戰略的有效性。而且,商業模式能夠激勵和溝通各要素[14],使得各要素圍繞商業模式架構,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眾志成城、通力合作,為市場提供所需的價值。因此,從激勵資源的角度來說,商業模式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能夠促進產品戰略得到有效的實施。

          成功的商業模式要通過兩個檢驗:一是邏輯檢驗,即商業模式對各成員的動機要有合理的見解[14],對成員動機的不合理的假設會導致商業模式在邏輯上不可行。二是商業檢驗,即商業模式所描述的服務,應該能夠吸引足夠規模的消費者,商業模式的結果至少應該維持企業的盈虧均衡,才能證明企業的新進入行為具有合理性[14]。不同的商業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通過這兩項檢驗存在著差別,因此不同的商業模式可能蘊含著不同的盈利潛能。優秀的商業模式對各方參與經濟活動的動機有更準確的把握,能夠設計出良好的交易結構來激勵和約束交易各方的行為,更順暢地動員各方資源組合到一起,為顧客創造和傳遞更多的經濟價值,因而與一般的商業模式相比,優秀的商業模式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更好的競爭優勢。

          四、 商業模式構建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分析

          考察商業模式所帶來的競爭優勢是否具有持續性的特征,主要看商業模式是否具有不易被模仿的特性,也即考察商業模式資源能否通過Barney提出的I(Inimitable)檢驗,不易被模仿的商業模式可能給占優企業帶來可維持的競爭優勢。商業模式是一種關于如何賺錢的邏輯化、系統化的知識,這種知識驅動著系統資源的運轉,使得系統資源充分實現其經濟價值。若將商業模式理解為驅動資源運轉的邏輯,而與被商業模式驅動的資源相分離時,我們發現商業模式可能具有可模仿的特征。

          1.因果模糊性檢驗

          因果模糊性是指企業的資源變量和價值創造競爭優勢等結果變量的關系不清晰,競爭對手不清楚這種因果關系,因此不知道應該投資和發展哪些資源才能夠獲得同樣的績效。商業模式可能不具有因果模糊性的特征,它清晰描述了系統中各要素的角色和價值,要素各方的角色和價值創造之間的因果關系得到了清晰的闡述。競爭對手可能會對照商業模式,聯系和動員各方資源,模仿占優企業執行類似的產品市場戰略,這會加劇市場的競爭,稀釋占優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且,企業為了激勵各要素,將其因果關系向系統要素的各方做出說明,這種因果關系的知識將可能外顯為公共知識而被競爭對手掌握。當商業模式成為行業眾所周知的公共知識時,商業模式不再具備產生競爭優勢的潛力。

          2. 社會復雜性檢驗

          社會復雜性是指競爭優勢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例如企業與供應商和顧客之間長期積累的良好聲譽,企業與政府部門所具有的關系資本等資源就具有社會復雜性的特征。擁有這些關系渠道和良好聲譽的企業,能夠順暢地完成商業運作,而這些關系資本不由企業的一方決定,競爭企業難以在短期內獲得這些資源,因而可能會成為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商業模式是一個較完善的、系統化的商業創意和概念,它似乎并沒有具備社會復雜性的特征。與商業模式相關的競爭優勢如果能夠持續下去,可能是因為商業模式所驅動的資源具有了社會復雜性和相互加強的特征,商業模式驅動的資源是一個資源系統,企業的關系資本和聲譽資本可能在中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商業模式作為系統化的計劃工具,其優勢在于集中關注系統中的所有要素如何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順利地向顧客傳遞價值[14]。這些資源在商業模式的組織和驅動下,具有了社會復雜性和相互加強的特征,可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盡管商業模式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不易模仿的資源特征似乎不是商業模式本身帶來的,而來源于商業模式所驅動的資源特性,這些特殊資源是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長年互動和積累的結果。

          3. 積累性特征檢驗

          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多是來源于存量型資源,這些存量型資源是企業長期投資和積累的結果,不容易被競爭對手短時期內模仿和超越,積累性資源影響著企業的競爭能力,使得競爭優勢能夠得以持續[10]。優秀的商業模式的出現,是企業家創新的結果,其價值主要在于組裝各要素使之成為一個起作用的系統,而較少關注商業模式是否在進化和積累變成核心能力,它不具備積累性資源經長年投資形成、并存在的路徑依賴性特征。企業可以對商業模式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進,但是完善商業模式的活動似乎應該歸為一種戰略行動[14],商業模式的本質和優勢主要在于它創造性地構筑了合理的交易結構,將各方資源整合為高效運轉的系統,使之能夠更加順暢、低成本或者更優秀地提供獨特的顧客價值。

          商業模式作為一種關于如何賺錢的系統化的知識,難以成為持續競爭優勢的資源,商業模式驅動的資源由于具備了某些特性,為企業帶來了持續的競爭優勢。而且,由于商業模式所驅動的資源具有組裝的特點,而不具有在實踐中進化和長年積累的特性,盡管它們可能存在相互加強和社會復雜的屬性,其帶來的競爭優勢也不大可能持續很長的時間。

          商業模式及其驅動的資源帶來的競爭優勢可能難以維持,這要求企業不僅要關注商業模式創新,還必須積累自己獨有的資源和能力,企業能持續獲取的租金更多情況下是來源于它獨有的核心能力。正像企業通過企業邊界和有效的治理模式,將企業內資源與資源之間相互加強的積極外部性限定在企業內部,企業通過商業模式的將企業與企業之間資源相互加強的積極外部性約束在商業模式圈中,各方依據自身提供的資源獲得相應的收益份額,企業也憑自己提供的特有的資源和能力獲得應有的收益份額。商業模式通過構造企業資源和企業外部資源相互加強的態勢,充分開發出企業現有核心資源和能力的價值,最終占有和維持著商業模式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五、 結論和啟示

          本文在回顧資源基礎理論關于持續競爭優勢的論述,以及商業模式的定義和內涵的基礎上,將企業獨有的商業模式看成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智力資源。本文從資源基礎理論的角度,探討了商業模式這種特殊的資源構筑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研究發現商業模式是一套關于降低交易成本、開發市場機會的系統的、結構化的邏輯,它清晰地界定了企業、供應商、顧客、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角色和價值,能夠成為企業高績效和競爭優勢的一個源泉,但是商業模式具有容易被模仿的資源特征,這決定了商業模式帶來的競爭優勢不具有可持續的特點。這一論點與現實情況一致,例如湖南衛視引入“超級女聲”這種電視選秀節目的商業模式,于2005年在中國走紅后,迅速成為各大電視臺模仿的對象,而“超級女聲”自身也是對美國某電視節目的跨國模仿。優秀的商業模式能夠為企業帶來高績效和競爭優勢,但是其競爭優勢可能具有難以維持的特征。這一論點提醒企業家不應該試圖通過構建一種商業模式來實現持久的盈利,企業家需要不斷地發現和開發新的商業機會,不斷創新商業模式,通過創新商業模式的方式抓住外界環境提供的機會,用創新來串聯起一系列短期的競爭優勢,從而實現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和興旺發達。同時,企業在創造出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后,需要充分利用其帶來的短期盈利,加快投資和積累其他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通過構筑核心能力,才能實現企業的長期生存和持續盈利。

          參考文獻:

          [1] Pateli,A.G., Giaglis,G.M.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eBusiness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13(9):302-314.

          [2] 原磊. 國外商業模式理論研究評介[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7, 29(10):17-25.

          [3] Wernerfelt,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5):171-180.

          [4] Barney,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s: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10):1231-1241.

          [5] Rumelt,R.P.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A]. Lamb,R.B.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C].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84. 556-570.

          [6] 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7] Conner,K.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 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121-154.

          [8] Peteraf,M.A., Barney,J.B. Unraveling the Resource Based Tangl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3, 24(4):309-323.

          [9] 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179-191.

          [10] Dierickx,I.,Cool,K.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12):1504-1511.

          [11] Timmers,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 1998, 8(2):3-8.

          [12] Linder, J., Cantrell,S.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J].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 2000,(1):1-13.

          [13] Amit,R.Zott,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493-520.

          [14] Magretta,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5):1-8.

          [15] Osterwalder,A.,Pigneur,Y.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A]. 15th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 E-Reality:Constructing the E-Economy[C].Bled, Slovenia, 2002. 17-19.

          [16] Afuah,A.Business Models: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M]. Boston, Massachusetts:McGraw-Hill, 2003.

          [17] Rapp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4, 43(1):32-42.

          [18] Morris,M., Schindehutte,M., Allen,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58(1):726-735.

          [19] Osterwalder,A, Pigneur,Y, Tucci,C.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5(5):1-25.

          [20] 翁君奕. 商務模式創新[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4.

          [21] 羅珉, 曾濤, 周思偉. 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基于租金理論的解釋[J]. 中國工業經濟, 2005, 208(7):73-81.

          [22] 王偉毅, 李乾文. 創業視角下的商業模式研究[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5, 27(11):32-41.

          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范文第3篇

          關鍵詞:商業模式創新;零售診所;醫療保障

          中圖分類號:F724;F7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6116(2012)05—0046—06

          早在2000年,美國零售企業就開始建立零售診所,引起了醫療服務體系和結構的創新。零售診所是位于雜貨店、藥店或大型超市內,病人無需預約,由護士執業者或者助理醫生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服務的經濟便捷型診所。零售診所一經產生,就成為美國醫療保健體系的一種強勁力量。然而,它的發展并不順利。從2000年誕生至今,美國零售診所努力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經歷了各種商業模式的探索、演變、擯棄和創新,一直在尋找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更多內容,請參看筆者的《美國零售診所的發展和啟示》一文。

          在對美國零售診所的歷史和發展歷程有了全面系統的了解之后,本文認為美國零售診所有兩次重大創新:第一次是2000年5月首個零售診所的設立。零售診所是一種全新的業態,被認為是“破壞式創新”。這種商業模式發展到2008年,由于無法實現盈利,不得不尋求創新,開始了第二次商業模式創新。與美國相比,中國消費者醫療保障不足,價格敏感性更高;零售診所的費用相對低廉,位置便利。因此,零售診所在中國可能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的零售業還沒有像美國大零售商一樣涉足零售診所,這個話題對于零售企業和學者都是全新的課題。美國零售診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素材。

          一、相關文獻回顧

          (一)商業模式的定義

          目前,商業模式的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熱點。然而,對于商業模式的定義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版本。Alexander Osterwalder等認為,商業模式描述了企業所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以及實現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入的要素。包括九個要素:價值主張、目標群體、分銷渠道、客戶關系、價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網絡、成本結構、收入模型。從創業者的視角,Richard G.Hamermesh等將商業模式決策分為四類:收入來源、成本驅動力、投資規模和關鍵成功因素。Johnson等則指出:商業模式由四種相互關聯的因素來傳遞價值,即:顧客價值主張、盈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過程。魏江等認為商業模式五要素是: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價值獲取、價值網和戰略抉擇。張敬偉等則指出,價值主張、經營系統和盈利模式是商業模式最為重要的三個要素,它們構成商業模式的基本內涵。雖然以上定義各有不同,但都認為商業模式與企業合作網絡密切相關,是企業價值鏈互相協調、共同盈利的商業邏輯。

          (二)零售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

          商業模式創新是指商業模式本身的重新構建和改造,商業模式研究的根本目的。與具體產品或服務的創新相比,商業模式創新涉及不同要素的改變,當然,這些改變不一定同時發生,而可能是逐漸發生的。目前對零售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非常有限。Xavier等認為,商業世界正在經歷著從沖突和競爭向合作和共同進化轉變,這項研究為通過技術構建合作價值網絡的戰略創新提供了基礎。Kaufman—Scarborough等認為零售業創新的機會在于與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合作網絡的創新將會極大地促進零售業競爭力的提升。李飛等認為,優化價值鏈、降低費用、建立新型合作關系是未來我國零售業盈利模式的創新性選擇。芮明杰等強調,流通企業要實現從傳統贏利模式向現代贏利模式的轉變,必須加強戰略聯盟與協作,創建具有廣泛資源支撐的經營網絡。然而,原磊分析指出,目前商業模式變革研究基本上是探索性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還很不成熟,尚未形成一種能夠得到普遍認可的權威理論。隨著商業模式創新在零售業中的比重和作用日益增大,必須加強對零售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

          (三)零售診所的相關研究

          一類是由媒體、公司和相關組織的新聞報道,以及由咨詢公司和行業協會發表的行業報告。它們從整個行業的角度,分析了零售診所的行業動態,及時提供了零售診所的各種信息。例如,Rand咨詢公司、Merchant Medicine咨詢公司、Harris互動調查公司和德勤醫療保健方案中心、加州醫療保健基金會等,此類文獻占到全部文獻的90%以上。第一類是學術研究,主要有兩項:(1)Clayton等認為零售診所是對現有醫療保健市場的“破壞式創新”,提出了針對美國醫改各利益相關方的解決方案,但并沒有對零售診所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2)Myron等認為在過去的40多年中,美國政府總是通過增加稅收和赤字來解決醫保問題,而企業總是通過不斷創新來提高效率。零售診所不僅有助于解決勞動力短缺、超支和先進技術采納等問題;而且還迫使傳統醫療機構進行創新。然而,這項研究也沒有全面地揭示零售診所的發展歷程。總體上,學術研究比較有限,這反映出零售診所是一個新現象,還處于引入期,這為本文提供了一個研究空缺。

          綜上,一方面,目前大多數商業模式創新研究都是文獻綜述或理論構建,缺乏基于行業或企業案例的實證分析,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因素、具體路徑、相互關系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理論解釋,針對零售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更為缺乏。另一方面,美國零售診所是一項商業模式創新,是零售業和醫療保健業的交叉領域,不僅反映了“破壞式”創新的特性,而且也反映了零售業復合化和融合的發展趨勢,應該引起大家的關注和研究。本文旨在探討美國零售診所2008年前后的商業模式創新活動。Johnson等的定義簡單直觀,涵蓋了商業模式的所有內涵,它描述了商業模式各要素之間的結構,因此,本文以其作為研究框架,見圖1。

          商業模式的出發點是顧客價值主張,它是滿足目標顧客的一項重要需要,具體反映為目標市場、定位和企業使命。只有在明確的顧客價值主張指導下,組織才可以通過盈利模式、關鍵過程和關鍵資源來實現組織目標。盈利模式包括收益來源、成本結構,以及與成本緊密關聯的投資規模。關鍵資源包括人員、技術、產品、設施、設備和品牌等,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關鍵過程包括培訓、研發、制造、預算、規劃、銷售和服務,以及公司章程和規范的制訂與測量等。以上四個要素中,圍繞著顧客價值主張,盈利模式是實現可持續商業模式的核心,而關鍵資源和關鍵過程是具體支持盈利模式的重要因素。下面,將對美國零售診所2008年前后商業模式的四個要素進行比較,以揭示美國零售診所商業模式創新的實質。

          二、2008年以前美國零售診所的商業模式

          2000年5月,Rick Krieger設立了美國第一家零售診所QuickMedx,即后來的MinuteClinics。第一家零售診所的出現是由消費者驅動的創新,顧客因為自身需求難以滿足,轉而自己成為創新者,為市場提供服務。2005年,沃爾瑪采取租賃模式進入了零售診所市場。2006年,CVS收購了MinuteClinies。2000—2006年,零售診所處于迅速擴張的階段,從2008年開始,零售診所進入到一個緩慢增長的階段,零售診所的商業模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以下分析2008年以前美國零售診所商業模式的四個要素。

          (一)顧客價值主張

          零售診所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向患者提供一種更為便捷、經濟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然而,在2008年以前,由于美國沒有實行全民醫保,而是通過企業為雇員購買保險來承擔主要的醫療保險責任。作為一種從基層產生的“草根式”的基本醫療服務提供者,零售診所沒有與相關的保險公司建立關系,不屬于醫療保險涵蓋的范圍。因此,在起步階段,很少有具備完善醫療保險的患者到零售診所就診。大部分零售診所的目標市場是那些沒有醫療保險,或者難以獲得和支付醫療服務的患者。這些患者屬于整個社會階層的最底層,他們或者沒有工作,或者即使有工作,雇主也不愿意為他們提供完備的醫療保險。因此,通過較低的明碼標價,這些患者全額支付自己的醫療保健費用。在這個階段,零售診所被視為是“低端”的、為金字塔底座服務的基本醫療提供者。

          (二)盈利模式

          2008年以前,零售診所的主要收益是單一來源,即從為病人治療中獲取收益。因為零售診所的客流量遠低于運營者的預期,這個階段商業模式的最大問題就是無法盈利。一般而言,每個病人光顧零售診所一次的費用在55~65美元之間,是醫生提供服務的費用的1/3。根據MechantMedicine的報告,零售診所每小時必須接待2個病人才能實現盈虧平衡。然而,即使是零售診所排名第一的MinuteClinic平均每小時也只有1.1個病人來訪。因此,較低的病人數量與價格,使得零售診所的收益非常有限。而零售診所是典型的高固定成本行業,主要是租金、人員薪酬和其他設施的投入,這些費用大約占總成本的85%。而變動成本很少,包括檢測成本和易耗品等。平均一個450平方英尺的零售診所的固定成本是60萬美元。很顯然,單一收益無法承受高昂固定成本。因此,零售診所需要不斷融資以滿足資金需求。因此,早期由創業者創立的零售診所,無法維持下去,必須尋求資金支持。風險資本和大型零售企業開始進入,這導致了下列關鍵過程和關鍵資源的形成。

          (三)關鍵過程

          2008年以前,零售診所的運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以CVS、Walgreens、Target為代表,藥店零售商擁有零售診所,但其作為獨立子公司運營;二是以沃爾瑪為代表的租賃模式,即零售商不直接擁有和經營零售診所,而是由承租人全權負責診所運營的所有責任和風險。作為工會、社會組織和其他公眾經常攻擊的目標,租賃模式可以使沃爾瑪有效規避零售診所可能帶來的醫療訴訟風險。在這個階段,零售診所是由護士執業者或助理醫生提供診斷,這導致了人們對其質量、后續跟進和轉院服務的擔心。這是病人選擇零售診所的主要障礙。在此期間,醫院系統和醫生對零售診所都持有非常強硬的反對態度,總體的外部環境對零售診所的發展都不太有利。

          (四)關鍵資源

          2008年以前,零售診所發展的關鍵在于資本。2005年以后,由于私人投資者難以獲得充足的資金,很多診所被大型連鎖藥店收購或退出市場,一些風險資本也開始進入這個市場。然而,即使是實力雄厚的藥店連鎖企業和風險資本主導的零售診所市場,如何盈利問題也沒有解決。而商業模式能否存續下去,核心是必須找到盈利模式,并且圍繞盈利模式進行其他要素的創新。這是2008年后美國零售診所商業模式創新的根本原因。

          三、2008年至今美國零售診所的商業模式

          經過2006—2008年的迅速擴張后,大型零售商難以贏利,它們開始調低對零售診所的期望。很多零售商不得不關閉診所或者放棄開設新診所,早期進入的一些風險資本也退出了市場。但與此同時,更多的公立醫院進入了零售診所市場。2008年后,零售診所進入緩慢發展期,零售診所增長速度的放慢預示著新商業模式的演化,零售商和其合作者在努力適應市場環境。具體而言,商業模式四個要素的變化如表1所示。

          (一)顧客價值主張

          無論數量還是單價,早期的低端消費人群都不足以支持零售診所存續下去,零售診所必須發現或挖掘新的市場。作為與終端消費者最為緊密的零售企業,它們發現,慢性病治療費用日益高漲且飽受詬病,而且這個市場的醫療保健服務非常有限,于是,零售診所果斷地進入了這個市場。2010年4月1日,MinuteClinic宣布將引入一種新服務——輕松檢測,幫助糖尿病、哮喘、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病人改變生活方式。此后,其他零售診所紛紛開展其他的類似服務。這是一個非常龐大和穩定的市場。零售診所為所有將便利作為首要考慮因素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其業務也從“低端”向“上游”擴展,提供從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到更復雜的慢性病治療以及整形手術等。

          (二)盈利模式

          由于單一收益來源無法彌補高昂的固定成本,零售診所面臨兩種選擇: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零售診所的性質決定了不能通過提價,只能通過增加服務或顧客數量來增加收益。因此,保持合理規模,利用現有資源就成為零售診所的戰略考慮。具體體現為從2007年開始,零售診所與醫院的廣泛合作。與此同時,面臨患者的不斷抱怨和零售診所體現出來的勃勃生機,醫院、協會和醫生都逐漸改變了對零售診所的敵對態度,這充分體現了“不能打敗它,就加入它”的戰略思想。一些醫院開始與零售企業合作,或者直接開設零售診所。例如,2008年,MinuteClinics開始與Cleveland Clinic合作開設零售診所;沃爾瑪與各地醫院合作,創立了聯合品牌“The Clinic at War—Mart”;著名醫院Mayo Clinic和Memorial Hermann也分別開設了兩家零售診所。此后,越來越多的醫院與零售診所合作,或直接開設零售診所,這將成為零售診所的主要的商業模式。

          醫院與零售診所合作有兩個原因:第一,零售診所代表了新的顧客來源;第二,通過跟進或輔助治療服務,醫院可以增加其下游的業務。與醫院合作后,零售診所成為一個分流病人的網點。病人到零售診所看病,當需要進一步醫療服務時,零售診所可以提供相應的轉院和后續服務。在流感高峰期,這也可以分流當地醫院急診處擁擠的人群。因此,零售診所與醫院合作可以獲取信譽,而醫院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客流量,這是一個雙贏的戰略。2008年以后,零售診所的收益來源開始從單一來源變為損失性收益來源,雖然零售診所無法直接獲取理想的收益,但是它們能夠幫助醫院獲取更多的客源,提高病人滿意度,從而增加整體的市場份額和收益。

          (三)關鍵過程

          根據各種研究,阻礙患者到零售診所就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對其質量和“以藥養醫”的擔心。隨著醫院越來越多地與零售診所合作或直接開設零售診所,零售診所的治療過程和質量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其中,美國醫療協會了指導零售診所運營的原則,該原則對零售診所的服務范圍進行了界定,并且強調治療的連續性和質量。它們還幫助大型藥店下屬的零售診所建立了全國質量建議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全國知名的醫生組成,幫助零售診所提高質量,并對其績效進行評價。這些服務過程的改進使得人們逐漸打消了對零售診所質量的質疑,增加了零售診所的病人數量。

          同時,零售診所的運營過程開始使用遠程醫療模式和電子醫療系統等先進技術。例如,MinuteClinics投資1500萬美元,購置了醫療協議軟件。沃爾瑪也開始嘗試遠程醫療商業模式,與戴爾等公司合作,推出整套電子醫療系統。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該模式將診所與當地家庭醫生和急診中心聯系起來,醫生通過觀看視頻,指導零售診所的護士進行診斷。這些質量原則、標準協議、電子醫療記錄系統在零售診所的應用,會減少人們對零售診所質量的質疑,促進更多人使用零售診所。

          (四)關鍵資源

          醫療服務的購買與其他購買行為的最大差異是病人是基于對醫生的信任來消費的。早期零售診所病人數量遠遠低于預期就是源于病人缺乏對零售診所質量、安全和服務的信任。因此,如何取得病人的信任就成為零售診所能否成功的關鍵。2008年后,與醫院的聯合品牌、醫療協議和標準、醫療規程的建立都使得零售診所具有了一定的信譽和保障,成為重要的核心資源。截至2012年6月29日,美國共有1351個零售診所,這些診所分布在39個州,由107個運營商經營。其中,40個運營商是零售企業,有89個醫院和零售診所建立了合作關系。

          四、主要結論

          (一)美國零售診所兩次商業模式創新新的驅動力不同

          第一次商業模式創新是顧客驅動的,第二次商業模式創新是零售企業、醫院、私人零售診所運營商共同驅動的,出現了多種組合形式。美國零售診所商業模式的創新先是業態創新,即零售商店鋪內出現了診所,然后在信息技術(電子病歷、遠程醫療模式)的推動下,體現為技術創新,最終商業模式的各個要素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體現為商業模式的創新。

          (二)美國零售診所商業模式創新的實質是合作網絡創新

          從2000年至今,零售診所經歷了從早期的創業者發起的企業,到零售商擁有的診所,醫院擁有的診所,或者這些類型的組合過程,這是零售診所逐漸構建合作網絡的過程。與醫院合作的零售診所成為當前主要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反映出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原則,即將競爭者變為合作者,這會極大地促進零售業競爭力的提升,這種趨勢將會持續下去。目前,商業世界正在經歷著從沖突和競爭向合作和共同進化轉變,合作網絡的創新將會極大地促進零售業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構建合作網絡關系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而這也是零售企業創新的機會和來源。

          (三)美國零售診所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資源和關鍵過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2008年前后,零售診所從運營獨立的業務,變成醫院醫療服務的一個分支,形成了一個更加完整的產業鏈。零售診所是該產業鏈較低端的環節,與整個醫院一起,提供連續、完整的服務。質量原則、標準協議和電子醫療記錄系統對零售診所發展至關重要,它們是零售診所商業模式創新的技術促進器。今后,零售診所將會更多投資于這些設施,遠程醫療商業模式將會更加可行和普及,這在某種程度上符合Barras的逆向產品周期理論,即信息技術是服務創新的巨大推動力。

          跨國零售商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不斷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總是以較低的價格推出新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與它們相比,我國零售商缺乏競爭力,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商業模式創新。我國零售商應該密切關注國際零售企業的動態,重視商業模式創新,提高風險承擔度,盡快制定發展零售診所的戰略。

          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范文第4篇

          一、iPad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最通俗的解釋就是賺錢的方式和途徑。iPad的盈利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

          (一)硬件銷售:蘋果每銷售一臺iPad,將賺取約200美元。iPad的突出之處在于其優異的用戶體驗吸引了大量的蘋果粉絲,常定位在高端用戶,價格相對較高,因此硬件的利潤率較同類產品高出不少。

          (二)內容銷售分成:蘋果銷售iPad,不僅僅是賣出一部平板電腦,更重要的是它同時賣出了服務:蘋果建立了網絡應用商店AppStore,在APP里有第三方提供的各類適合在iPad上應用的程序和內容,通過第三方內容銷售,蘋果獲得內容銷售收入分成的30%。

          (三)廣告收入分成:蘋果看到了移動設備廣告投放的趨勢和盈利前景,于是收購了移動廣告公司Quattro,允許應用服務提供方融入廣告,蘋果獲得植入應用服務廣告收入的40%。

          除上述三項主要收入方式外,基于蘋果系統的程序開發者每年還要上交服務費99美元。

          二、啟示和思考

          蘋果商業模式的精妙之處在于:蘋果在硬件的功能上做足了功夫,將軟件、硬件和內容捆綁在一起,提供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在蘋果iPad三種盈利方式中,最令人稱道的就是其通過提供應用和內容服務打造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細加分析,iPad的商業模式符合成功商業模式中包含的四個至關重要的核心原則:

          (一)客戶價值最大化原則

          蘋果同時把iPod的“設備+內容”模式和iPhone的網上應用商店(AppStore)的模式完美移植到iPad上。迄今為止,蘋果開發社區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2.5萬人,他們已經為iPhone和iPodTouch開發出15萬種應用程序,這些應用都可以在iPad上運行。正是這些功能的組合,實際上就為每一個iPad的購買者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應用服務。蘋果利用自身的軟硬件封閉式融合形成的完美用戶體驗,讓人們愿意使用iPad,同時讓眾多的內容提供者基于iPad開發程序和應用服務。這使客戶價值達到了最大化。

          (二)持續贏利原則

          按照當前蘋果的銷售模式,蘋果與內容提供商是三七分成。蘋果公司占三成,內容提供商占七成。正是用這種持續不斷的創新的應用服務吸引使用者,才使得人們愿意持續不斷的出錢購買內容,購買服務,蘋果不斷的收取內容服務的分成,隨著蘋果的設備日漸風靡,可以預見在AppStore上的銷售收入在蘋果公司的營收中的占比將大幅攀升。無疑,這造就了iPad商業模式的持續盈利,這也正是我們為什么說它是蘋果iPad商業模式中最令人稱道的地方。

          (三)資源整合原則

          蘋果在資源整合方面不僅是內部資源的優化,也包括對合作伙伴價值和利益的平衡。蘋果雖然提供了一整套的服務方案,但它并沒有試圖去做所有的事情。它致力于與內容提供商和程序開發者的合作,保證合作伙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蘋果的優勢在于為內容提供商和程序開發者提供了一個軟硬完美結合的平臺。

          (四)創新原則

          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范文第5篇

          [關鍵詞]商業模式;電子商務模式;行業電子商務

          一引言

          常被提到的電子商務商業模式有B2B模式B2C模式電子市場模式“鼠標加水泥”模式社區模式等等,但是,這些說法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業模式,而是一種模糊的不全面的說法它們只是企業獲得收入的方式或是采取的組織架構形式,是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企業聯系顧客的方式定價方式和對交易過程的體驗,人們的眼光都集中在企業所能向顧客提供的新價值新渠道組合和新收入模式等方面所以,容易導致誤將這些商業模式的“零部件”當作商業模式由此產生的混亂使商業模式研究失去了對企業經營的指導意義研究商務模式的詳細內涵對行業構建自己的電子商務系統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認識商業模式

          歐洲學者PaulTimmers認為,商務模式是一種關于企業產品流(服務流)資金流信息流及其價值創造過程的運作機制商務模式具體體現了公司現在如何獲利,以及在未來長時間內的計劃它可以歸結概括為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價值規模收入來源定價關聯活動整合運作各種能力持久性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連接環節和系統的“動力機制”電子商務模式也是一個系統,它也包括了上面所說到的各個部分,而且在電子商務模式中更為突出的一點是它利用互聯網的特性來獲利

          作為一種商務模式,至少應該包含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1.商業模式的組成部分

          比方說收入模式(廣告收入注冊費服務費),向客戶提供的價值(在價格上競爭在質量上競爭),組織架構(自成體系的業務單元整合的網絡能力),交易流程(拍賣反向拍賣)等,都是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2.企業的運營機制

          運營機制指的是一個企業持續達到其主要目標的本質的內在聯系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它的運營機制能夠解釋這個企業怎樣持續不斷地獲取利潤既然商業組織之間為爭取顧客和獲得資源而展開競爭,那么一個好的運營機制必然突出確保其成功的獨特能力和手段——吸引客戶雇員和投資者,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向市場提品和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商業模式的零部件中只有那些屬于這一基本內在聯系的部分才被包括進去,所以,此企業的運營機制看上去也許跟彼企業的運營機制大不一樣我們把這樣的運營機制叫做運營性商業模式

          3.對運營機制的擴展和利用

          在運營性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表現一個企業在動態的環境中怎樣改變自身以達到持續盈利的目的,我們稱其為策略性商業模式運營性商業模式創造企業的核心優勢能力關系和知識;策略性商業模式對其加以擴展和利用

          三行業商業模式構建實例

          環球輪胎的運營性商業模式如圖1所示,它主要向客戶提供3方面的價值:

          1.針對高端顧客

          公司用高檔品牌的輪胎吸引看重產品品質的顧客,其主要渠道是提供高水平服務的獨立經銷商或公司所屬的經銷商,并輔以強化公司優質品牌的積極廣告攻勢由于公司在研究開發方面的力度,這一品牌在技術上優于業界的其他品牌,環球輪胎因而能夠在這一細分市場賣出好的價格

          2.OEM銷售

          公司也把同樣的輪胎賣給汽車制造商,用于新出廠的高檔轎車這一板塊的產品價格和產生的利潤要比賣給高端消費者低得多,但卻能夠大大提升環球輪胎的品牌形象

          3.針對低端客戶

          環球輪胎同時通過分布很廣的面向大眾的銷售點推出另一個低端品牌這一板塊的利潤率同樣不高,但是其巨大的銷售量足以使公司在生產和物流方面保持有效的規模

          這一運營性商業模式的結果是,通過把優質品牌的輪胎賣出高價和保持所有產品的成本優勢,環球輪胎獲取可觀的利潤

          從環球輪胎的例子可以看出,運營性的商業模式不但要有內在聯系,而且這些內在聯系還是互動的,一環扣一環,環環呼應去掉任何一個環節或者對其做出改變,都會使整個結構發生大的變化

          運營性商業模式創造企業的核心優勢能力關系和知識,策略性商業模式對其加以擴展和利用環球輪胎公司采取了如圖2所示的策略性商業模式,它將公司所達到的生產規模——行業領先的生產規模加以發揮和利用,通過增加生產規模和降低成本來做文章

          一段時間內,面向大眾的低端商場不斷增加面對消費者的市場份額行業質量標準的普遍提高和奉行低價策略的連鎖經營,使消費者著眼于誘人的價格,品牌的重要性日益減弱為了在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保持盈利水平,公司進行地域擴張以擴大生產量,并且對已有的生產設施進行整合,使每個廠都能經常達到85%~90%的運轉率這一策略性商業模式的核心是把成本結構和公司作為供貨商的強勢地位加以發揮,最終成為行業整合后生存下來的2~3家最大輪胎制造廠商之一

          四確立商業模式構建電子網站

          不僅新建的企業需要考慮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運行中的企業也必須對自己的商業模式有清醒的認識一家企業審視和梳理自己的商業模式,不妨從組成商業模式的要素著手

          1.運營性的商業模式

          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驟來揭示運營性的商業模式:

          第一,確認公司所有的收入來源,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等同于分析公司的顧客

          第二,確認公司吸引和保留每一個收入來源的能力,列出支撐這些能力的關鍵因素,亦即公司向客戶提供的價值

          第三,確認公司怎樣能持續不斷地向客戶提供這些價值,列出保證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因素,這就是向客戶提供價值的方式和籌資方式

          第四,列出公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可以擴展和利用的優勢能力關系和知識

          用這些要素來構建如圖1所示的一個能體現循環的內在聯系的“循環”,便可得到公司的運營性的商業模式至此可見,運營性商業模式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收入來源(即客戶),向客戶提供的價值,以及提供價值的方式

          2.策略性的商業模式

          想要揭示策略性的商業模式,可以遵循以下步驟:

          第一,確定一個最重要的優勢,包括能力關系知識和有形資產等

          第二,列出將要開發的其他輔助的優勢

          第三,確認在擴展利用這些優勢的時候所創造的新的收入來源向客戶提供的價值和成本結構

          第四,確認能夠在盈利的情況下創造這一切的關鍵因素

          同樣,可以用這些要素來構建一個如圖2所示的體現出內在聯系的策略性商業模式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還應該考慮以下的因素,以發揮商業模式的作用:

          第一,既然商業模式是一個有內在聯系的結構,那么,任何放不進這個結構里去的元素,或者去掉也不影響整個結構完整性的部分就成為多余應該把屬于這種情況的業務部門獨立出去,或者干脆放棄這些業務

          第二,如果企業的運營性商業模式在管理層和員工中達成共識,他們很清楚是什么使得自己的公司跟競爭者不同,就能自覺地為公司的盈利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包羅萬象一成不變的年度商業計劃在今天已經變得不現實,商業世界瞬息萬變,要使員工知道他們怎樣跟上變化的節奏,抓住機會,策略性的商業模式才能起到指導作用

          五電子網站的構建

          認識到電子商務商業模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構建行業電子網站時就要統籌企業整條價值鏈的各因素,而不能只強調某一個方面至少應該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買家和賣家的共同參與

          高效率的搜尋產品和有競爭力的價格使買家獲利,不斷地獲得求購和采購訂單使賣家獲利電子貿易網的價值將隨著買家和賣家的增加而成指數增長因此,此類網絡公司的能力首先表現在能否把大量的買家和賣家吸引上網

          2.增加客貨流通量

          僅有大量的買家和賣家是不夠的,這些買家和賣家的認真參與,并在網上進行實際的貿易活動,對商務網站的生存也非常重要只有這樣,網上才會有大量的求購產品服務,才能進行拍賣和反拍賣這樣,電子商務就有了切切實實的成交次數及數量基礎,而不僅僅是一個有價無市的虛擬商店

          3.提出總體解決方案

          尋找商機和網上交易僅僅是電子貿易服務的開始或一部分,還必須在此基礎上開發供應鏈整合技術(或商務合作)和ERP整合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將買賣雙方牢牢控制在電子交易網中,獲得更大的利潤因此,在基本具備前兩個要素之后,要不失時機地開發有關企業的ERP和供應鏈系統,在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上網后,迅速組織ERP和供應鏈集成隊伍,發展總體解決方案

          六總結

          作為一種模式,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運營性的商業模式和策略性的商業模式都有風光不再的時候一段時間以后,它們所能創造的價值也會隨著獨特性的消失而減少整體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商業模式,就會主動去發現它的弱勢所在,并適時調整,應對變化與之對應的電子商務網站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使之符合新形勢下商業模式的整體要求,才能實現企業的整體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嚴建援.電子商務運作模式及其戰略的比較[J].南開管理評論,2003,(2):71-76.

          [2]梁春曉.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嗎?[J].中國計算機用戶,20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