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

          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

          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范文第1篇

          聯網(“TheInternetofthings”,簡稱IOT),從英文上翻譯即為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所謂物聯網,是指基于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將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通過信息交換和信息通信實現高效、先進和智能服務的一種網絡技術。具體來說,物聯網是運用光學識別、傳感器、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實時采集需要的信息,如某一物體或某一過程的有關聲、光、熱等各種信息,通過與互聯網的連接進行信息的交換和傳遞,實現對物品或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監管的一種網絡。它有兩層涵義:其一,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擴展和延伸,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其二,物聯網的用戶端具有延伸性,任何物體之間可以進行信息的交換與共享。物聯網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全面感知,通過相關技術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二是可靠傳遞,通過各種電信網絡與互聯網的融合,實時準確地將物體的信息傳遞出去;三是智能處理,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分析和處理海量的數據和信息,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控制。

          農業物聯網關鍵性技術

          農業物聯網被劃分為三個層次——信息感知層、信息傳輸層和信息應用層。基于這個層次劃分,可以將物聯網關鍵性技術概括為對應的三大類:

          (一)信息感知技術

          它應用于信息感知層,是物聯網鏈條上最基礎的環節,由各種傳感器節點組成,主要涉及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等。在水產養殖業中,傳感器技術被用于測定光照度、水體溫度、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濁度等參數,而這些參數指標都會對養殖對象的生長發育、繁殖周期、產量及質量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RFID技術(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頻識別,俗稱電子標簽,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的數據,主要應用于水產品的質量追溯。GPS技術則是基于新一代的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可以進行海、陸、空全方位的、實時的三維導航和定位,具備自動化、高精度、高效益等顯著特點。在漁業中,GPS技術可以應用于水產品物流銷售環節及質量保障體系,對養殖情況、產量、產品流向等進行實時描述和跟蹤。

          (二)信息傳輸技術

          它應用于物聯網信息傳輸層,是信息傳輸的必經路徑。傳感器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根據多種通信協議向局域網、廣域網所獲取的各類數據。目前運用最廣泛的是無線傳感網絡(WSN),它是以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自組織的網絡系統,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傳感器節點組成,負責采集和發送網絡覆蓋區域中被感知對象的信息。

          (三)信息處理技術

          它是實現漁業自動化控制的基礎,主要涉及云計算、專家系統、決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統等,應用于信息應用系統,負責對數據進行融合與處理,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學的管理決策,從而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其中,云計算(CloudComputing)是指將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由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以提供各種軟件服務。專家系統(ExpertSystem,簡稱ES)指運用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通過推理來模擬人類專家,解決各種具體而復雜問題的計算機智能程序系統。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SupportSystem,簡稱DSS)是通過數據、相關模型及知識,以人機交互方式來輔助決策者進行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決策的一種計算機應用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以及分析等運用的技術系統,屬于一種特定的重要空間信息系統,主要用于空間信息數據庫和進行空間信息的地理統計處理、圖形轉換與表達等,在漁業上可運用于質量追溯、物流跟蹤等方面。目前,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1、人工智能的理論研究。它包括信息獲取的形式化方法、海量信息處理的理論、方法、機器學習以及模式識別等。2、人——機交互技術與系統研究,即聲音、視頻、圖形以及文字處理等。3、智能控制技術與系統研究。通過智能化手段,以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互動與聯系,如可以準確地對目標進行定位和跟蹤等。4、智能信號處理的研究,具體包括信息特征識別和數據融合技術。

          漁業物聯網的應用意義

          大力發展漁業信息化,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漁業深度融合,不斷提高漁業生產經營的標準化、智能化、集約化、產業化和組織化水平,努力提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經營管理效率,是我國漁業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出路。漁業物聯網作為漁業信息化的一項關鍵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應用已經起步,技術示范和應用的實踐證明,漁業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從手工操作向智能自動化操作轉變,從粗放型、資源消耗型、數量型向精準型、資源節約型、質量型發展方向轉變,對促進水產養殖集約、高效、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其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降低人工成本

          通過物聯網技術和遠程控制終端設備,實現了養殖設備運行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養殖人員可以隨時隨地獲取養殖的相關信息,不必親臨現場就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地對多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控,簡化了日常養殖管理工作,節省了勞動力,降低了勞動強度。案例:湖北省洪湖市六合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第一期建成的水產養殖物聯網示范基地面積1500畝,安裝了水產養殖生產環節視頻監控管理系統和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兩個組成部分。包含8個子系統:基地視頻監控管理系統、物聯網監控總部總控中心和養殖基地分控中心、水質傳感器采集系統、大型自動氣象宏觀環境監測系統、水產養殖智能化控制系統、告警子系統、防雷系統和通訊無線系統。主要示范特色養殖和蟹苗培育。經過養殖基地管理人員實驗,該技術的使用,降低勞動量40%。

          (二)提高經濟效益

          借助于相關養殖模型(如最佳養殖參數模型等)、疾病預測預警系統、專家知識庫系統等,養殖人員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地控制飼料的投喂量,并及時預防和控制各種疾病災害,有效提高了經濟效益。案例: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建有標準化魚塘31個,循環流水生產池5個,養殖水面達325畝,是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主養黃顙魚和翹嘴紅鲌。2014年6月起,示范應用水產物聯網技術,使用物聯網智能投餌技術,減少飼料浪費15%;使用物聯網智能增氧技術,減少電費20%,使用物聯網水質在線監測技術,提高成活率30%。

          (三)減少水產養殖污染

          通過物聯網技術的運用可以合理控制水質相關參數指標和飼料的投喂量等等,有效降低投入品消耗,減少水體污染物排放。案例:江蘇泗洪縣金水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面積1.35萬畝。養殖品種以河蟹為主。2013年相繼完成了養殖基地的水質在線監測物聯網系統,養殖過程中藥物使用量降低了30%,降低了飼料投喂量,減少了因養殖水體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養殖風險。(四)提高管理效率隨著物聯網的不斷發展,水產養殖生產中的相關信息可以實時、快速、便捷的收集、獲取和分析利用,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生產環境監測、生產信息管理、產品銷售、質量安全追溯、加工運輸、信息查詢及服務等方面,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漁業物聯網的示范與應用

          (一)養殖水質環境自動監測和智能控制

          良好的水質是水產養殖的必要條件,它緊密關系著水產養殖的產量、質量以及經濟效益。同時,水產養殖水質環境的管理決定著水產養殖集約化程度。養殖水質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水溫、溶解氧、鹽度、PH值、氨氮含量和濁度等。借助于各式傳感器,養殖戶可以實時獲取水質環境的相關參數。同時,基于智能傳感、無線傳感網、通信、智能處理等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集水質環境參數在線采集、無線傳輸、遠程與自動控制等功能于一體的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使養殖戶可以通過手機、PDA、計算機等信息終端,隨時隨地掌握養殖水質環境信息,并可以根據水質監測結果實時調整控制設備,進行科學水產養殖與管理。

          (二)智能投喂和疾病預警診斷

          就水產養殖而言,飼料的科學投喂無論是對養殖對象的良好生長、人類的健康飲食,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投喂量不足或者飼料搭配不合理必然會影響水生動物對飼料營養的需求,阻礙其正常的代謝繁殖,同時還會導致疾病發病率增高。不僅提升了養殖成本,還給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飼料投喂過度,則會造成水體環境的惡化,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建立起水產養殖精細投喂系統,對養殖模式、養殖環節、每日投喂量、投喂次數及投喂時段等進行最優化。根據傳感器實時采集的相關數據,如光照、水溫、溶氧量、濁度、氨氮等,可分析養殖環境因素與飼料攝取量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養殖品種各生長階段對營養成分的需求情況,從而建立起養殖對象在不同生長階段的最佳投喂模式,實現按需投喂、最優化養殖。在疾病預警預測部分,可利用采集的數據對水環境趨勢進行預測。通過調查和參考有關專家的意見,確定水質參數的各種邊界值(如無警、中警、重警的邊界點),進而可以確定每個警級的區間并進行預警。這樣,養殖戶便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相關養殖環境信息并及時作出處理,起到預防作用。此外,還可建立相關的疾病診斷和決策系統,針對養殖戶在實際養殖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病害癥狀進行分析,并提供相應的解決辦法和處理措施。通過知識庫和專家庫的建立,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及利用。一方面可以隨時查詢關于水產養殖的有關知識,包括水產品品種常見疾病及癥狀、對應處理措施以及藥品信息等;另一方面還可通過與專家的在線溝通互動,及時獲取相關幫助與服務。

          (三)全程質量追溯和數字化

          養殖管理可追溯是指通過記錄的標識,對某個實體的歷史、用途或者位置給予追蹤的能力。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主要是基于射頻識別、條形碼及溫度傳感等先進技術的應用,通過唯一的、可識別的碼,對水產品從育苗、養殖、加工到物流以及銷售的全過程進行信息化的管理,實現對水產品整條產業鏈信息的快速識別與溯源管理。水產品全過程質量追溯可具體分為以下幾個系統:1.水產品智能養殖管理系統。主要針對養殖飼料的投喂、藥品的使用、水產品的出入庫的登記管理等;2.水產品加工管理系統。包括登記和管理水產品的來源信息、相關檢疫信息和加工后的出廠信息等。3.水產品冷鏈物流管理系統。通過RFID溫度采集標簽和無線網絡服務終端,采集和讀取在物流過程中的水產品相關信息,并進行傳輸和儲存。4.水產品交易零售管理系統。主要記錄水產品的賣方、買方、交易場所、交易時間、交易價格等信息。5.水產品溯源查詢系統。通過建立水產品質量查詢追溯平臺,消費者可根據購買憑證,查詢到水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相關信息。

          漁業物聯網發展的相關思考

          (一)漁業物聯網發展的目標用以物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改造、融合、滲透漁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現代漁業建設。具體的分析有以下幾個具體目標。1.物聯網技術和關鍵產品要國產化。2.降低物聯網技術系統和產品的價格。3.熟化技術和產品,不斷提高質量,整體技術和應用走入世界前列。4.主要通過市場對基礎資源的配置作用,形成研發、制造、應用服務的漁業物聯網產業。5.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養殖戶普遍降本、減耗、增效。

          (二)漁業物聯網技術優勢和差距我國漁業物聯網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有的方面技術領先,有的方面技術落后:1.在信息感知技術方面,主要涉及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等,整體上我國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水產養殖生產中使用的傳感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電化學傳感器,另一類是光學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中水溫、鹽度、pH值的傳感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溶氧傳感器隨著我國四電極脈沖激勵溶解氧測量方法的發明和多元水質信息矩陣式補償校正模型和自診斷、自識別智能變送方法的發明,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氨氮傳感器還有一定差距。光學傳感器中水溫、溶氧、鹽度、pH值、氨氮的傳感器差距還比較大,穩定性差、準確性低、維護成本較高的問題急需得到解決。2.在信息傳輸技術方面,為水產養殖生產服務的無線傳感網絡(WSN)技術和應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3.在信息應用系統方面,養殖對象應用控制系統和養殖設施智能化控制技術,具有世界領先水平。4.在大數據平臺建設及應用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80-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od Safety Internet Traceability System in China

          SUN Yuan-yuan ZHANG Xin-xin

          (College of Management,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Food safety internet traceability 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This paper introduced China′s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mainly faces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high operation cost,imperfect operation mechanism,the lack of publicity and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so on.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the internet traceability system of food safety,the standard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unified,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the propaganda 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improv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afety intemet traceability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food safety;internet;traceability system;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引發了各界對食品安全的考慮。Wilson等[1]認為互聯網是食品生產變革最強大的驅動力之一,通過互聯網提供所有生產業務的過程,給予信息提供者完全所有權和控制權,為食品工業提供了行業標準的溝通機制。2016年農業部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制度規范和技術標準,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追溯體系。因此,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構建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成為一種新模式。互聯網與農業生產有C結合,不斷使農業生產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流通系統化。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的作用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方面運用互聯網技術整合互聯網數據資源,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追溯公共服務平臺,有利于保障農產品安全[2];另一方面,在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各產業環節應用互聯網技術,可實現農業生產的可視化、數字化、智能化和精準化管理,有利于推動農業產業升級[3]。然而企業在發展和實施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中面臨資源、信息、標準、能力、意識等方面的阻礙[4],尤其是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所要求的硬件和軟件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超市參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難度[5]。構建農副產品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要強化上下游追溯體系對接和信息互通共享,擴大追溯體系覆蓋面,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6]。劉祥[7]則以云南普洱茶追溯體系的建立為例,提出互聯網追溯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全部環節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尤為重要。

          目前,國內外學者雖然對產品安全追溯體系的研究較多,但對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的研究較為缺乏。基于信息化管理視角,研究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對于緩解食品安全現狀、保障農產品質量,改善農業傳統生產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發展現狀

          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是在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各環節應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云計算、數據分析、感應技術等與無線網絡連接融合,記錄編碼農業生產各環節信息,實現智能化追溯與可視化監管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模式。它利用互聯網實現生產者、消費者和監管部門間信息互通和共享:生產經營者通過該體系上傳數據,信息;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商家資質和信用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投訴舉報;監管部門利用該體系對生產經營活動實施遠程監控,解決消費者投訴等問題。現將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現狀總結如下。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及智能農業日漸成熟。隨著“互聯網+農業”的不斷推廣,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農田種植、水產養殖、農產品流通等領域的應用為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提供了基礎。但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平臺作為一種通信手段,不是食品安全問題的制造者,它作為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載體和渠道,收集、整理和安全存儲農業生產各環節數據,不論是為追溯體系提供技術支撐,還是第三方參與、信息公開等制度創新,都與互聯網存在巨大的關聯。因此,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目前,我國國內食品企業良莠不齊,全國的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建設剛剛起步,食品生產、加工、儲藏、流通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避免有害物質污染,因而短期內在全行業實施一個被廣泛接受的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標準面臨巨大挑戰,主要體現在各地互聯網追溯體系建立標準不統一、跨區域追溯難度大、缺乏穩定的數據庫信息等。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國家農產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將于2017年上線,會選擇部分基礎條件好的省份開展區域試運行,完善不足之處,不斷探索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推廣模式,擴大實施范圍。在實踐中,政府部門、農業企業、電商平臺、信息技術提供商等已開始圍繞追溯體系建設在不同層面進行探索和嘗試,如制訂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操作規程通則》《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規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編碼與標識規范》等標準,推行農業生產企業上傳經營檔案電子臺賬、產地準出和銷地準入等制度,為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 存在的問題

          2.1 運行成本較高

          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建立和應用該體系不但需要投入相關技術、平臺建設和推廣成本,還要投入相關研發、培訓、管理等人力資源成本,較高的成本投入使可追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加之我國農業勞動者文化水平不高,素質相對偏低,缺乏技術應用型人才,吸收、運用新技術的能力較弱,且新技術的投入使用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成本,降低了農業生產者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使新技術得不到支持與推廣。另一方面,對于大部分傳統農業生產者和利潤不高的食品企業,較多都是風險規避型,在風險與收益未知的情況下讓他們投入較高成本使用該體系,顯然缺乏建設動力,增加了推廣難度。

          2.2 運行機制不健全

          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使監管部門通過后臺全面掌握商品經營情況,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時,利用該體系快速定位銷售問題食品所有商家,準確掌握相關數量的問題食品流向,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監管部門通過后臺不定期對終端用戶排查食品安全隱患,指導經營者規范生產并正確處理問題食品等。

          但由于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建設涉及生產鏈所有節點,存在制度標準不健全、統籌規劃滯后、推進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例如,在生產到流通環節,部分生產經營者記錄產品追溯信息不及時或不規范,從而影響了下一環節互聯網可追溯信息的傳遞與記錄,監管部門對此協調滯后;在流通到消費環節,產品儲藏與運輸等部門構建的可追溯系統缺乏統一運行機制的引導,影響了信息傳遞與共享。因此,對于監管者來說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缺乏統一規劃,造成可追溯信息內容不規范、信息傳遞有效接不足、系統軟件不兼容等問題,導致各部門之間難以有效協調。

          2.3 缺乏相關配套技術

          目前,互聯網作為一種平臺,網絡技術與追蹤技術、條碼識別技術、信息反饋技術等的有效融合需要相關配套技術。首先,依托互聯網進行監管是該體系有效實施的關鍵,網絡穩定成為難以控制的因素,也會影響生產加工企業錄入信息的精準度;其次,由于現在農產品流通大多是跨地域流通,單個地方追溯平臺解決不了農產品跨地域流通問題,生產鏈上各結點主體所在地域是否有網絡覆蓋,決定了這一生產鏈能否應用該體系,而對于來自西部偏遠地區的初級農產品,缺乏相關配套技術,互聯網覆蓋率與穩定問題都有待加強;再次,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對硬件和軟件的配置要求較高,沒有相關配套技術作為支撐,其推廣難度較大;最后,各個技術的有效銜接也成為該體系推廣的難點之一,我國處于探索階段,各類生產企業的追蹤、信息反饋能否與網絡數據庫同步,相關的配套技術不容忽視。

          2.4 缺乏相應宣傳和政策扶持

          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作為一種新模式缺乏有力的宣傳與推廣,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不足,大部分消費者、生產者對此缺乏了解。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平臺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推廣應用,相關部門忽視了政策宣傳與主體意識培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對于大部分農業生產者來說,本身思想保守,多數時間耗費在農場種植與看護中,獲取新興技術等相關信息滯后,導致對該體系缺乏了解;加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是在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進行推廣,沒有足夠的宣傳、解說與培訓,農業生產者很難接受并應用。另一方面,雖然我國農業部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制度規范和技術標準,且部分城市已作為試點運行,但推廣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仍缺乏相關政策扶持,使該體系的建設與推廣缺乏動力和保障,成為阻礙生產經營企業實施該體系的重要因素。

          3 發展對策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進一步規劃、充實和完善。針對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現狀,結合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問題,要真正實現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損害可賠償的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推動食品安全管理的網絡化、智能化監管進程,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3.1 統一體系標準,完善政策法規

          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涵蓋產品范圍較廣,標準不統一,導致管理環節跨度大、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根據市場需求,制定不同產品分類監管標準和方案,明確對各類食品經營主體的監管重點和方式,有利于提高監管效率;針對不同產業鏈、不同產品建立統一的移動互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標準體系,如根據不同產品生產周期的差異,劃分生產階段標準,制定統一數據,采取錄入指標體系、編碼格式并進行驗證反饋;根據不同產品流通環節的差異,制定流通通則以統一相關信息獲取、傳輸、聯網、數據庫建立及管理等,保證不同主體數據與編碼一致,便于互聯、兼容和互動操作。

          體系標準的實施還需要相關政策法規作為保障,在實現產品及其屬性信息有效標識的基礎上,細化完善配套法律法規,做到強制性與激勵性相協調:一方面,標準體系需要有法律法規作為強制執行手段,確保不同產業鏈上各結點部門嚴格按照統一標準體系及時準確錄入規范化信息,方便消費者追溯;另一方面,標準體系的推廣也需要有相關扶持政策作為激勵手段,給予相關政策優惠、財政補貼、資金支持以鼓勵傳統農業生產者、中小生產商大膽嘗試,積極采用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

          3.2 促進技術融合,加強培訓指導

          互聯網技術與追蹤技術、條碼識別技術、信息反饋技術等的有效融合缺乏相關配套技術作為保障。一方面,應當完善該體系運行的相關程序設計,制定相關配套技術以實現各結點、各技術的有效銜接;另一方面,技術的實施需要人力資源,應當著力培養技術專員,及時解決推廣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同時進行問題反饋與經驗交流,確保技術的有效融合與實施。

          生產鏈各主體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加強生產鏈參與主體的技術培訓、素質培養、責任感以及主體意識培養對建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至關重要。對于不同生產加工企業來說,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存在差異,相關部門應當定期對其進行生產指導、技術培訓,對該體系的運行機制、生產準則、追溯標準以及管理規范等進行詳細解釋。可選擇通俗語言或可視化流程進行培訓,必要時可指定相關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操作指導,以增強推廣力度、降低運用難度。

          3.3 健全運行機制,制定懲罰措施

          健全運行機制是實現互聯網監管與追溯的基礎,是推廣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的有效保證。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運行機制不健全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生產記錄可查詢、產品流向可追蹤、生產過程可監管,需要健全運行機制:根據各企業不同特點,統一體系運行機制,促進部門協調發展,強化產品質量安全互聯網追溯管理工作。隨著該體系的不斷推廣應用,實現食品安全的網上自律管理與監控還需要懲罰措施來規范各主體行為。上游主體應不斷地進行進貨查驗和檢驗記錄管理工作,批發商、零售商應做好食品信息備案工作,如果發現問題產品,則根據危害的原因和程度,設立預警和懲罰制度,對長期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可以強制其退出市場。

          3.4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主體意識

          我國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不論是對于生產加工企業還是消費者都有待宣傳推廣。對于偏h地區的生產者來說,媒體網絡不發達、信息不通暢等使農產品從傳統農場種植到餐桌要經過繁瑣的生產環節,對農產品生產信息化管理的認知度很低,需要相關部門加大新聞媒體宣傳力度。例如,可以派遣相關人員進行現場講解,充分了解該體系的便捷、安全等優勢,包括互聯網追溯可以分析產品供求狀況以實現產銷精準對接,在流通環節則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等。

          對于消費者來說,相關部門可通過相關講解(如邀請知名專家開展講座)或組織消費者現場參觀等形式,加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還可以在超市、公交站等場所針對食品安全互聯網追溯體系認證產品的生產流程、標識、追責方法等,制作相關宣傳海報、視頻,使消費者充分了解該體系認證產品的優點,提高食品安全意識。

          4 參考文獻

          [1] WILSON T P,CLARKE W R.Food safety and traceability in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using the internet to deliver traceabilit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8,3(3):127-133.

          [2] 陳紅川.“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5(16):143-147.

          [3] 樊正斌.互聯網+農產品物流追溯保障體系的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38(6):109-110.

          [4] Bosona T,Gebresenbet G.Food traceabilit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food and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J].Food Control,2013,33(1):32-48.

          [5] 陳雨生,房瑞景,尹世久,等.超市參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4(12):41-49.

          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范文第3篇

          一、抓好糧食穩產增產機械化保障工作

          (一)加快補齊糧食生產機械化短板。圍繞水稻機械化插秧、玉米籽粒機收、馬鈴薯機播機收、秸稈粉碎還田等薄弱環節,分區域組織開展培訓指導和示范推廣活動。加快應用川糧油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推廣精量播種、高速移裁、深施肥、高效植保、低損收獲、智能烘干、初加工、精深加工、存儲及冷鏈物流等短板弱項裝備。

          (二)推進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減損提質。加強糧食機播、機收技術指導,嚴格落實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機收減損技術指導意見和操作規范。大力宣傳和推進作業質量標準,督促企業改進播種、收獲機械產品。開展糧食烘干能力建設調研,推進糧食產地烘干減損。

          (三)加強機械化救災防災能力建設。根據我市自然災害發生規律和特點,制定機械化救災防災行動方案。推動本地農業機械保有數量和類型結構滿足本地區救災防災需要。加強農機手應急救災防災技能的培訓、機械化救災防災工作調度和應急救災防災演練。

          二、有力推動農機化發展轉型升級

          (一)編制好“十四五”農機化發展規劃。參與起草《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并按照規劃逐步落實。

          (二)推進“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爭創行動。實施以“良機”為牽引,良田、良種、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建設行動,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離田、化肥農藥精施、殘膜回收等綠色高效機械化技術裝備,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選育一批“宜機化”作物品種,推廣一批“宜機化”栽植方法,總結示范一套“宜機化”經營機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宜機化改造典型案例和“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典型案例。

          (三)做強農機化產業群產業鏈。依托現代農業發展工程、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涉農項目資金,大力培育“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向上級推介典型案例。健全農機經營、農機維修及零配件供應、技術培訓等供應鏈。

          (四)加強農業機械化指標體系研究和行業發展監測。強化農機化發展統計管理工作指導,提高農機化統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加強農機作業成本效益動態監測,開展農機化形勢分析。

          (五)推進“機械化+數字化”發展。逐步推廣應用手機App、人臉識別、補貼機具二維碼管理和物聯網監控等技術,嘗試推行農機購置補貼全流程線上辦理。

          三、推動農機化發展重大政策落地

          (一)進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高質量實施。及時制定本級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并農機購置補貼額一覽表,實施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二)全面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落實《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全覆蓋推進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落地,指導各地優先扶持糧食生產機具報廢更新,加快老舊收獲、插秧、植保、脫粒等機械淘汰升級。

          四、推進農業機械化基礎建設

          (一)持續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全面達到“宜機作業”要求。支持丘陵山區開展機耕道路建設,提高農機作業通達度。鼓勵各地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烘干、倉儲加工、機械化育秧、機具庫棚和機耕道等基礎條件建設,推動農機維修社會化服務網絡建設。

          (二)大力發展農村機電提灌。大力爭取省級提灌站建設財政資金和地方安排的本級財政資金、整合涉農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大力推進標準化提灌站建設,加快老舊提灌站升級改造,在現代農業園區推進智慧灌溉,2021年更新改造提灌站10座以上。

          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范文第4篇

          諾頓事件如同一記重拳,將眾人

           

          的信息安全意識猛然擊醒。信息安全最顯著的特點是“出現的問題越大,受重視程度越高”,最顯著的成效是“受重視程度越高,出問題的概率越小”。顯然,在當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網絡影響力日益增強的時代,信息安全的風險因受到各類威脅而不斷增長。隨著新技術、新應用越來越多,新風險、新問題也將越來越多。2013年,我國信息安全產品的規模已較2012年度增長了21.68%,而未來兩年該規模總量還將出現翻番。作為保障信息安全重要手段之一的檢測與評估工作,必然顯得越來越重要。

           

          專業檢測是信息安全可靠性認定的“首選措施”

           

          信息安全測試與評估(簡稱:信息安全測評)是對信息安全模塊、產品和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等進行測試、驗證、評價和定級,以明確其安全特性。一般而言,信息安全測評的重點是安全產品的專項性能和信息系統的安全狀態。在實際測評過程中,通常從技術與管理兩個方面進行,同時對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進行確認和衡量,有針對性地提出抵御威脅的安全防護對策和整改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確保不出現安全問題或少出現安全問題,努力減少因安全問題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負面影響。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英、德、法等西方國家紛紛制定了本國的信息安全評測認證制度,并積極開展測評認證標準領域的合作。經過近20年的努力,終于在1999年形成了既考慮共同的技術基礎,又兼顧各國信息安全主權的國際化標準,即信息技術安全性評估準則(Common Criteria,簡稱CC),CC中的安全要求分為安全功能和安全保證兩大類。1997年,我國開始組織有關單位跟蹤CC發展,并著手制定對應的國家標準,2001年開始正式實施我國的信息安全標準GB/T18336,此后不斷豐富和完善相關標準規范。

           

          當前,社會各界對網絡安全、系統安全、信息安全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對信息安全測評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整體形勢呈現三個特點:一是信息安全的影響力日漸增強。2012年我國IT消費達到1.8萬億,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IPV6、智能終端等網絡新技術應用范圍和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擴大,信息安全成為重點關注內容;二是網絡技術軍事化應用傾向明顯。計算機病毒、高能電磁脈沖、網絡嗅控和攻擊、內網無線注入、微波炸彈等技術成為未來網絡作戰武器,各國網絡備戰步步升級,也成為國際合作與斗爭的重要內容;三是黑客攻擊竊密風險長期存在。我國電腦病毒的感染率高達67%以上,監測發現木馬控制端IP中有49.8%位于境外,美國稱85.7%以上的聯網工業設備存在軟硬件漏洞,出現在政府、軍工、金融等重要信息基礎設施和關鍵信息系統的惡性攻擊和信息竊取事件層出不窮。無疑,組織信息安全測評是確保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安全的首選措施。

           

          當前信息安全測評的“主要壓力”和“實施難點”

           

          信息安全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已傳遞到安全測評領域

           

          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統計:北京、廣東、上海等互聯網發達地區受黑客攻擊的竊密數量排名靠前。據中研普華研究表明,與全球信息安全市場相比,我國信息安全行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2006年至20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8.62%。

           

          信息安全保障服務面臨著三大壓力:一是技術和服務能力壓力。因新技術和新應用發展極其迅速,技術隱患和管理漏洞并存現象較普遍,僅2012年發現技術漏洞總數達6萬個,年度上升達11%以上;新增病毒樣本6.9億個,掛馬頁面92萬個,釣魚網站12.4萬個;安全產品除傳統的防火墻、IDS/IPS、防病毒等產品外,UTM、WEB安全、安全審計、信息加密、身份認證等需求日益增大,NGFW(下一代防火墻)、云計算、移動終端等安全產品相繼涌現,對測評的技術手段和適用性要求越來越高。二是人才和執業資質壓力。信息安全市場高速增長,近三年我國信息安全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增長40%,信息安全企業資產總額增長36.2%,信息安全服務業務合同值增長255%;信息安全人才十分緊缺,薪酬指數遠領先于其它傳統行業。對測評機構和測評人員而言,必須擁有多項授權資質,有時一項工程必須同時滿足多個管理部門的要求和規定;對從業人員的學習能力要求很高,經常培訓、經常考證成為必然,具有“經驗積累型”加“學習提升型”的職業特點。三是發展模式和能力提升壓力。當前,我國信息安全測評機構總體上有三種編制、五種類型,由于信息安全測評需要的是“學習提升型”+“經驗積累型”人才,需要一種“技術發展不鈍化,人員穩定不僵化”的生態環境,上述各種編制和類型各有特色和千秋,實現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是當務之急,即在穩定的前提下確保較強的活力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信息安全服務保障的難點持續涌現

           

          國際標準化組織把信息安全定義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信息安全領域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發展帶來應用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另一方面是應用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熱點轉換頻率快,出現應接不暇、不斷淘汰的格局。

           

          信息安全的難點問題主要有四大類:一是對信息泄漏、信息污染等問題的控制和防范,對未經授權信息流出、信息泄漏增添侵權風險,信息污染積累潛在危害等,需要及時發現和堵漏處置;二是對某些組織、某些人出于特殊目的,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滲透和攻擊等惡意破壞行為的防范和反擊;三是隨著社會高度信息化,重要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控制系統等安全邊界復雜,尤其是虛擬化應用增多,在惡意行為屢禁不止的情況下,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各類主體合法權益面臨更大風險和威脅;四是隨著網絡泛在化、跨界應用普遍化,隨之帶來控制權分散等管理問題,在信息資源管理體系上出現了較多脫節和真空地帶,從而使信息安全問題變得更加廣泛而復雜。因此,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與信息化應用創新同步發展極為重要,絕不可顧此失彼。

           

          測評領域已成為信息安全“矛”與“盾”的競技場

           

          據中研普華稱,中國(大陸及臺灣)是被全球威脅相關流量攻擊最甚的國家。信息安全測評需求與信息系統應用中的安全需求是正向對應關系,必然上演“矛”與“盾”絞殺戰。目前主要有:一是檢測移動設備的安全隱患。移動通信已成為辦公、商務、社交的有效手段和熱門途徑,且種類繁多而操作系統多樣,據Check Point調研,68%用戶認為安全事故增加與移動通信發展趨勢有關,這已成為防范黑客盜取信息及敏感數據的重要領域。二是檢測QR碼被惡意利用的漏洞。許多零售商和廣告商將使用QR作為時髦的推廣手段,尤其是使用手機掃描二維條形碼,黑客們可借機將用戶轉到一個惡意鏈接、文件或程序上。三是檢測Botnets(僵尸網絡)“綁架”計算機威脅。通過一種或多種傳播手段,用 bot程序(僵尸程序)病毒感染和控制大量主機,實施非法訪問、盜竊數據、啟動拒絕服務(Dos)攻擊或散布垃圾郵件的侵權行為,必須通過測評發現風險、填補漏洞、進行有效防范。四是識別無線路由器組網漏洞。去年,有多款無線路由器被曝存在重大安全漏洞,因無線路由器組網非常隱性,一旦被黑客攻入不易被發現,需增強相關技術檢測手段和被侵入的識別監控能力。五是識別虛擬化、云應用、BYOD隱患。此類應用故障較難判斷、檢測維護復雜,比如,云應用集中了大量數據信息,一旦云服務器遭到入侵或損壞,危害極其嚴重,各終端只能“叫天天不應”了;BYOD(攜帶自己設備辦公)讓人在機場、酒店、咖啡廳等非辦公室地點,通過WLAN也能登錄公司郵箱和業務系統,實現在線辦公,當然外來人員借此潛入網絡的可能性也增大了,非常考驗識別和防范應用漏洞與風險的能力。六是監測重要系統應用中出現的漏洞。系統應用時的負載場景、執行效率、資源占用和兼容性、安全性等狀態處于變化當中,需要對重要系統的應用過程進行必要的監測,及時發現安全漏洞和隱患,把安全事故消滅在萌芽當中。

           

          我國信息安全測評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強化

           

          多國信息安全測評認證體系(ICCC)表明,規范管理是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縱觀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芬蘭、瑞典、西班牙和日本、韓國等國家,非常重視建設信息安全測評認證體系,測評工作得到有力推進。其體系建設的共同特點是:有一個測評認證管理協調組織;有一個測評認證實體;有多個技術檢測機構。而且,各國政府為適應信息化時代國際競爭的新形勢,有條件的進行互認也是各國參與國際化和維護自主權的務實選擇。在我國,近年來新增了眾多從事信息安全測評的機構和單位,尤其是執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分級保護以來,信息系統使用單位普遍由專業機構依據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實施信息安全測評。

           

          下一步,為適應信息安全測評業務的迅速發展,有必要在三個方面進一步規范和強化:一是規范和強化測評機構與人員管理。避免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要扎實推進測評機構職業道德、業務素養和服務能力的全面建設,規范實施人員的各類測評活動,確保公正、公平、權威的測評結果;二是規范和強化測評能力建設。打破測評機構因編制和類型差異造成的局限和隔閡,著眼于國家安全大局,配合組織技術培訓和業務交流,力爭顯著提升測評機構、人員的技術能力和業務水平,以適應當今信息安全形勢發展;三是規范和強化新的信息安全測評觀——四個統一。系統應用與安全保障存在著有效性和性價比的問題,既要兼顧信息系統的適用性,也要強調安全測評的合規性,筆者認為應使兩者有機統一,需要樹立新的信息安全測評觀,即綜合考慮測評對象的應用模式、技術架構、安全措施、制度建設四個方面的優化及有機統一,要破除只盯技術和管理兩個部分的片面導向,推動建設“業務應用便捷簡化、安全測評嚴謹細化、風險評估持續深化、制度建設不斷強化”多角度覆蓋的新型信息安全測評保障格局。

           

          作者:蔣力群 來源:信息化建設 2014年6期

           

          物聯網識別技術培訓范文第5篇

          關鍵詞:通信維護;移動信息化;GPS網絡;3G網絡;物聯網;網絡優化

          中圖分類號:TN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19-0094-02

          在通信維護作業中,由于維護人員眾多,通信設備的種類繁多,如何進行人員的有效管理和合理調配,如何進行網絡設備的及時維護,如何保證能夠及時給予現場維護人員技術上的支持,如何通過優化網絡以支持整個解決方案,這些問題都是通信維護作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給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技術手段。為了整篇文章便于理解,我們先從“如何對通信設備進行定位和狀態監控”方面入手。

          一、如何對設備進行定位和狀態監控

          通信設備在通信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通信設備決定了通信是否能夠成功,所以,對通信設備狀態的實時監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為什么要對設備引入新的處理方案

          以往我們都是通過客戶或當地的檢測人員反映出設備出現問題,這種方式不能及時將信息反映到設備維護中心。舉例來說,有10個用戶發現通信出現問題,約一半的人不會想到是通信設備出問題,剩下的一半也不敢確定就是通信設備出現問題,過了很久,在相互確認后,才能斷定是設備的問題,這就耽擱了通信設備及時維修,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所以,只有及時掌握了設備的狀態,我們才能迅速做出處理方案,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如何實現

          我們引入物聯網技術和設備信息庫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通信設備的終端裝上一個收集和發送信息的小型傳感器,這個傳感器能夠采集通信設備的信息,并發送到設備信息庫。設備信息庫里面存儲了每臺設備的名稱、編號、型號、某個時間段的狀態信息等。例如,我們有個路由器,其部分實時數據:名稱為router,編號為1325,型號為CISC02811,工作溫度為28度,時間為2010年5月12日8:00,那么這些實時信息可以按照設定的時間間隔(一般為1小時)發送到設備信息庫。我們就可以及時的掌握到現在通信設備的信息。信息庫中存在這個設備的一些固定信息,如,設備的地理位置,設備開始使用日期等,通過這些固定的信息,我們就可以定位到設備的位置。

          (三)實時監控設備的狀態

          如何才能掌握到設備的狀態呢?設備的狀態是可以根據傳感器發送回來的信息推斷出來。根據以往實際的維護經驗知道,主要從兩個方面對設備的狀態進行判斷:(1)設備是否和正常時運行狀態一致;(2)設備是否和相同類型設備在相同環境下運行狀態一致。根據傳感器傳送回來的信息以及設備信息庫里面的信息,通過一個算法進行處理,得到設備的運行狀態。狀態一般分為三種為:正常、亞正常、不正常。通過算法處理能大致分辨出設備運行狀態的正常與否,但卻無法很準確的評判通信設備“亞正常”狀態,亞正常狀態是指設備在正常運行,但是有可能會出現故障。這需要對整個設備的信息庫從縱向進行分析,根據以往設備出現問題的信息,通過特定的學習算法,得出設備的“亞狀態”。其對設備的狀態預測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如何進行有效的人員管理和調配

          先用一個實例來說明,通過實時監控得到某個設備的狀態不正常,需要一位距離設備最近的維護人員去進行維護工作,就需要獲得維護人員的位置以及個人信息。這項技術已經成熟,通過“GPS”定位維護人員的位置,“SIM卡”識別維護人員的個人信息。

          維護過程中通過對人員進行有效的調度和管理,完成維護工作。有效的調度和管理涉及到維護人員是否有能力去進行維護工作和維護人員的責任心。舉例來說,首先,系統定位到舉例最近的維護人員,從人員信息表中得知,這個維護人員的維護能力有限,不能進行這項維護工作,那么就需要系統重新定位人員,重新定位的人員距離維護地點肯定要比第一個定位的維護人員遠,重定位人員趕到現場所花費的時間久,使得不能夠及時對設備進行維護,給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一個人員的責任心也很重要,有責任心的維護人員會高效、積極的完成維護作業。

          為了解決維護人員缺乏一定的維護能力,可以通過對維護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以考核的形式驗證其維護能力。可以通過教育、宣傳等方式培養員工的責任心,從整體上增強公司的凝聚力,為公司創造更好地效益。

          三、對現場的維護人員進行技術指導的舉措

          在現場的維護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突況,這時維護人員需要一些特殊的指導時,就可以借助智能手機的視頻功能,利用3G網絡,進行實時的視頻拍攝,讓技術指導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到現場的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指導現場維護人員完成通信維護工作。一般的手機網絡是不能支持大量的數據傳輸功能,而3G網絡能滿足這個要求。

          用以往的實例說明實施過程,維護人員A到某偏遠地區進行通信維護作業,在維護過程中發現無線路由器不能正常的傳輸信號,經過多次嘗試都找不出原因。于是,利用3G網絡,通過智能手機的視頻功能,將現場進行維護的整個過程通過視頻發送到技術服務中心,技術人員通過視頻功能,及時和現場的維護人員進行交互,指導維護人員進行試探性的維護操作,在服務中心,多個技術專家對現場情況綜合分析,終于找出了設備故障的原因:無線路由器的部分配置被設置成了默認,導致不能接受公司特定的信號。通過經驗豐富的多個技術人員的研究,能夠及時對現場的情況進行分析,創造了高效的維護模式。3G網絡在整個維護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通過網絡優化提高通信的質量

          近年來隨著移動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通信服務已經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提高網絡質量,改善網絡覆蓋,不但可以樹立運營商在用戶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更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好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在良好的網絡基礎之上,無論是GPS、物聯網或3G網絡,優良的網絡對通信維護作業有著重要作用。所以網絡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GPS定位中,可以通過擴大定位系統的網絡覆蓋面積,提高定位系統的信號處理速度以及信號強度,通過信號對維護人員的跟蹤,時刻了解維護人員的動向,能夠及時定位其所在位置。在較為封閉的環境中,GPS定位系統就不能發揮其作用,但是可以根據對維護人員的跟蹤找尋到其所在社區的網絡,通過這些網絡追蹤智能手機的信號,可以具體地定位維護人員的位置。通過使用GPS和社區網絡之間的無縫對接技術,達到對網絡定位的最優化。

          物聯網的使用中,往往由于傳感器的位置分布廣泛,有的距離信息接收站較遠,在信號的傳輸過程中,隨著信號的干擾和信號的衰弱,極有可能導致信息傳輸錯誤或傳輸不到信息收集站。所采取的解決方案是在信息傳輸途中建立信號加強站,對網絡所處的環境進行優化,加強信號強度,進行信息的校驗,保證信息能夠正確、清晰的傳輸到信息收集站。在物聯網的使用中,如果要發送數據的數據量較大,數據的形式多樣,例如設備的視頻監控信息,可以結合現在的3G網絡進行數據的傳輸,達到高效維護的目的。

          3G網絡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其最大的優點即是高速的數據下載能力,相對2.5G(GPRS/cDMAlx)100k左右的速度。3G能夠達到300k 1M左右,比家庭用ADSL寬帶速度還要快幾倍。如果能夠將3G網絡廣泛地應用,對移動通信的作業方式將是一個大的改進。但是在某些偏遠的地區還未能建成有效的基礎設施,導致3G網絡不能使用。可以利用已經覆蓋了的無線網絡,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替代3G網絡的功能。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應及時安排這些地區的維護工作,成立緊急維護出動小組,在缺乏相應的互聯網技術的支持,通過人工不斷檢測的方式,做到及時發現問題,高效地解決問題。而最終的目標是完善3G網絡方面的覆蓋,采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設備信息的反饋。

          五、結語

          相關期刊更多

          智能物聯技術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明膠科學與技術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