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學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央財政 省示范建設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實驗室 建設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8-0096-01

          本文主要圍繞中央財政支持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省示范重點專業-園藝技術專業,以及植物保護、園林技術專業的核心技能訓練為目標,按專業群分類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按專業核心技能培養,整合和調整實驗室、校內實訓場,完善管理機制,特別是校內、外共享機制的建立。新增功能實驗室—種子檢測、測土配方實驗室等。本文著重介紹校內基礎實驗室建設方案的實施情況。

          實驗室堅持應用性和基礎性研究相結合思路,堅持“開放、流動、聯合、競爭”運行機制,加強資源綜合集成,成為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農學園藝分院各專業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科研陣地。實驗室實行開放型管理運行機制,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運用共建共享的機制,對大型科學儀器和設備、科技數據與文獻、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基地、信息網絡資源等進行戰略重組與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開放高效、體系完備的科研和信息保障系統,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為學科發展和創新性研究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

          在實驗樓(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農學園藝分院第七教學樓右側,左側為畜牧獸醫分院)的一樓大廳繪制實驗室基本平面圖,每個樓層也要繪制各樓層實驗室平面,并介紹各實驗室的設備情況和功能。具體建設方案如下:

          一、作物栽培與遺傳育種改良實驗室

          主要圍繞選育高產、優質、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的需要,充分利用作物種質資源,染色體工程、細胞工程、群體改良、輪回選擇、品種間雜交、遠緣雜交等技術手段,選育出符合農業生產發展的新品種(組合)在生產上應用;同時進行農作物的品質分析,測定農作物各種營養成分含量、食味品質和外觀品質的分析,為品質育種提供實驗指導。此外,積極為各專業的學生開展實驗課和承擔畢業實習任務,促進我院作物栽培與遺傳育種學科發展。

          1.將現有的作物栽培實驗室和遺傳育種實驗室合并建成作物栽培與遺傳育種改良實驗室,仍為兩間實驗室,并在現有的實驗設備的基礎上將于2011年對實驗室的基礎設施進行更新,重新購置實驗臺和實驗櫈,調整實驗室功能,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2010年已購置一部分實驗農機具包括微型翻耕機、聯合收割機、光合作用測定系統、田間小氣候測定系統、紫外分光光度計、搖床、超低溫冰箱、植物生長箱、超凈工作臺、凱式定氮儀等大型儀器。2011年購置近紅外谷物品質分析儀、纖維素測定儀、脂肪測定儀、電泳系統(包括用于核酸、蛋白、雙向電泳)、凝膠成像系統,安裝多媒體系統(電腦+82英寸液晶屏電視)。2012~2013年購置基因擴增儀、基因槍、PCR儀、氣相色譜儀、紅外光譜儀等。

          2.種子資源與檢測實驗室

          實驗室建在7-4-5室,原為保管室,將保管室轉至7-4-7室,把標本室分別建在作物栽培與遺傳育種改良實驗室和種子資源與檢測實驗室內,不單建標本室。

          主要進行種子包衣,種子引種,種子質量控制,雜交制繁種技術,種子生產的化學調控,種子活力,種子貯藏,種子檢驗,作物遺傳資源核心種質的構建等方面的研究。本室擁有用于種子測定方面的儀器,如:水分測定儀、離心機、數粒儀、種子風選儀、種子發芽箱等,需在2011-2012年購置米質分析儀、食味分析儀、電泳儀、種子精度工作臺等儀器。

          3.土壤養分與配方施肥實驗室

          測土配方施肥通常的測試項目應包括土壤有效氮磷鉀等常規必測項目、pH和有效微量元素等,這些項目主要是為了了解土壤養分的含量狀況,為施肥配方提供依據;同時還需測定田間試驗中各小區處理的植物樣品的總氮磷鉀含量以獲得不同土壤條件下有關肥料利用率、土壤地力等重要施肥參數。因此,在設備配置時既要滿足土壤測試的需要,還要能進行植物分析。要針對不同區域土壤—作物體系中存在的共同營養問題,增減一些項目的測試,如一些水稻種植區增測土壤有效硅、南方酸性土壤測有效硼、有效鈣和鎂,石灰性土壤測定有效鋅等;石灰性土壤不必測定有效鈣等。

          測土配方實驗室應包括樣品處理室、樣品保存室、藥品貯藏室、制劑室、恒溫浸提室(有空調設備)、分析室、儀器室以及植物樣品消化—蒸餾室等。 實驗室面積一般應有150-200 m2。在5樓騰出一間庫房和實驗員辦公室及土壤標本室作為土壤養分與配方施肥施肥實驗室,實驗員辦公室移至7-5-11和7-5-13兩室,需要購置實驗臺和實驗櫈。在2011-2012年需要購置土壤養分速測設備、植物養分分析測定、中微量元素測定儀、肥料速測儀、測土配方綜合儀等。

          4.農業氣象與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

          將7-4-1改建為農業氣象與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將植保機械實驗室轉至三樓,由植保教研室重新規劃。

          以上實驗室的建設均圍繞綜合實驗室建設,部分儀器設備進行整合調整,實現共用不重復購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化學實驗室和土壤實驗室需安裝通風設備和廢液處理系統。另外根據各實驗室用電情況對部分實驗室的電源進行適當的改造達到使用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春龍. 以中央財政支持為契機,加強成農院實驗室建設[J]. 科技創新導報,2013,10:238.

          [2]毛建,郭星. 堅持親農、事農、興農的文化精神——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積極助推新農村建設[J]. 四川統一戰線,2008,02:35.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中課改;選修;分層走班

          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教育現代化、讓每個孩子接受高質量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廳根據國家教育改革試點要求,制定頒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浙教基〔2012〕81號】,自2012年秋季開始實施。該方案圍繞“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的總體思路,不僅對浙江省普通高中的必修課程提出了調整意見,也對選修課程的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并對四類選修課程(知識拓展、職業技能、興趣特長、社會實踐)課程內容、課程開發、課程開設、課程管理以及學分認定方面提出了實施建議。

          加強選修課程建設,是推動普通高中構建富有特色課程體系的重大舉措。加快選修課建設,轉變育人模式,將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將課程開發權交給老師,把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促進高中多樣化、特色化、實現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的發展。從浙江省首批30所特色高中建設試點學校的課程規劃方案來看,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可以為省內同類學校提供新的經驗。但從總體上看,選修課程的建設質量問題也給我們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選修課程的規劃如何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與發展定位?選修課程的開發如何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傾向?選修課程的開設如何有效走班?分層走班教學管理有哪些困難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擺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研究課題。

          為了解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進展情況,調研學校課程方案、選修課程建設、選課走班等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一步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省廳巡查組通過看、聽、問、記的方式,聽取42所普通高中學校校長的報告,查看課改資料,個別訪談和現場聽課。巡查組發現,在各級部門的努力下,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正在平穩推進,各高中學校都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以確保課改工作有序進行。經過調研走班現狀情況如下:

          一、學校課程方案基本制定,學校課程體系開始呈現多樣化、特色化特點

          一些高中對學校定位較為清晰,并能融合學校文化,彰顯學校辦學特色。例如,杭高的“選課走班”教學涌現出一批受學生歡迎的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力的選修課程,尤其是杭高天文社已是全國著名的中學生天文社團,在國際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杭高編輯出版了校本選修課教材,開發了杭高特色校本選修課程資源。挖掘教師潛能,突出專項發展,培養特色教師。如浙大附中依托明遠文化、求是文化和西湖文化,嘗試整合必修和選修,構建了基礎類、拓展類和研究類的三層課程體系。

          二、選修課程建設進展較快,選修課程質量和課程群建設得到普遍關注

          重視打造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學校選修課程已達到一定規模。據統計,2年來平均每校開發了122門(不包含國家選修課程)。其中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約占47.72%,職業技能類選修課程約占19.02%,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約占25.50%,社會實踐類選修課程約占7.76%,四類選修課程比例也較為符合深化課改方案的要求。兩年來,我省選修課程建設已經經歷著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的過程。

          三、學校有意識地利用校外課程資源,重視能體現辦學特色的選修課程群的開發

          如衢州江山中學“技術教育”課程群,包括平面設計、程序設計與信息學奧賽、攝影技術、生活中的創新設計、電子技術和傳感器應用、電視節目制作(學生電視臺)、數碼小電影制作、asp與網絡數據庫、多媒體技術與應用、flash游戲的開發、電子控制技術等多門課程,學生通過該系列課程的學習不僅取得了全國信息學奧賽優異的成績,同時學校也成為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省社科普及工作先進單位。

          四、選課走班正在從選修課程延伸到必修課程

          (一)走班現狀

          大多數學校都已實現了選修課程選課走班,教師也普遍認同選課走班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及其個性化發展。本次巡查學校中,約有1/3學校每周8節走班,少數學校每周走班僅為2節。可貴的是,部分農村中學如蘭溪游埠中學是硬件設施最艱苦的農村中學,制定走班管理方案、選修課教學評價與方法、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因地制宜利用各種場地,開出選修課程,實行選課走班。

          (二)選課指導

          不少學校選課指導工作做得比較細致,如衢州一中、江山中學,不僅尊重學生的選擇,同時還通過例如課程推薦會、班主任輔導、家長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選課,有的學校還采取預選與正選、紙質與網絡相結合的方式盡可能地使每位學生選到自己想修的課程。據本次學生問卷表明,學生主要是在班主任(51.69%)和指定教師(39.56%)指導下選課的,約有91.17%學生根據自己意愿選課的。

          (三)必修走班

          調研發現,少數學校已經開始嘗試必修走班。湖州第二中學三年前就試行英語學科必修課的走班教學,是省16所必修走班試點學校之一。浙江大學附屬中學在英語學科實施分層走班,每周5節。樂清中學歷史、地理學科實行必修走班。松陽二中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質量三流。學校定位明確:“立足專科、發展本科、做大做強美術教育”,在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四個學科實行平衡班必修課走班上課模式。必修走班教學初見成效,學生成績進步顯著。

          五、廣大學生普遍贊同我省深化課程措施,選修課程和選課走班受到學生追捧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精品課程建設 中職教育 考核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248-01

          一、樹立精品意識

          實施精品課程建設,教師首先要樹立精品意識。目前已有大約75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上網,為實施和推廣精品課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樣板。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打破現有教學質量受制于教學資源匱乏的瓶頸,提高中職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的示范作用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意義所在。實施精品課程建設需要教師熟練地運用精品課程的設計方法,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推廣精品課程不僅要求教師自己掌握其內容,還要求能指導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模式,學會獨立思考和增強技能。精品課程建設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深入發展,課程的精品化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保證。

          二、改革教學內容

          課程內容的選擇基于工作過程。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是培養行業需求的中等實用型人才的教育,中職學生求學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明確地達到一個崗位的目標,勝任一個崗位的需要。

          三、更新考核方法

          根據每個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過程性考核是改革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把過程性考核作為對學生的考核,從根本上進行中職教育的改革,才能做成精品課程。

          1.建立評價體系。以專兼職教師和學生作為評價主體,以完成工作任務過程與結果為評價客體,建立健全多元評價體系。

          2.制定評價方案。

          (1)學業成績計算公式 Z=[(x1+x2+…+ xn)/n]*70%+y*30%,其中,x:平時每一任務考核分值;n:考核次數(任務序號);y:期末試卷分值;z:課程總成績。

          (2)任務考核項目及權重(x1―xn),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①工作過程考核(60%),由勞動紀律(20%)、職業習慣(20%)、合作意識(10%)、工作態度(10%)四個方面的考核組成。

          ②工作結果考核(40%),由工藝執行力(20%)及任務完成度考核(20%)兩部分構成。

          (3)期末理論考核(y):依據行業、企業及國家技能考核應知標準,由試題庫抽取試題,采用開卷形式進行。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不及格學生補救措施:經上述考核方案考核后不及格學生采取“間修”(指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補充學習,完成相應項目的學習與訓練,以獲得相應成績予以補救)、補考(補考分為期初補考與畢業補考兩種形式,為不及格學生提供兩次補考機會)等形式予以補救。

          3.過程性考核的監控。為了掌控理實一體教學中學生的進程,制定完善的考核標準,細化到完成任務時每個步驟的考核,以《軌道交通車輛電氣故障分析與檢修》課程中,受電弓檢修任務中的一個考核標準為例:

          對每個任務的完成都設定一個考核標準,考核標準圍繞著任務的完成過程進行考核,從而實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有效的保障機制

          使教學模式正確有效的實施,真正做到理實一體、工學結合,有效的保障機制是根本。在精品課程的建設中,學校應建立有效的精品課程建設保障管理機制,把課程建設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使課程建設管理落實,并在資金投入、教師使用等方面給予鼓勵政策。使精品課程建設在管理機制上暢通,措施上更得力,技術上有保障。要建立評價標準,規范精品課程建設,以確保課程建設的質量,體現出課程的特色。

          五、充分利用資源共享

          精品課程最終要落實到教與學中去,其價值要體現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上來,精品課程所聚集的優質教育資源,要在網上進行資源共享,這樣可以使任何地方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網上學習代表國內最高水平的名師名課,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也可以通過對精品課程的學習觀摩,學會精品課程中倡導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通過實踐,驗證了精品課建設在中職學校是一筆極為巨大、寶貴的優質教學資源,發揮著明顯的效果,提高了中職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項目化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實踐

          隨著社會對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技術、創新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緊跟市場需求,不斷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2015年以來,建筑藝術學院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根據學院專業建設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升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根本目標,實施項目化教學改革。項目課程強調以典型產品為載體來設計教學活動,整個教學過程最終指向讓學生獲得一個具有實際價值的產品或服務。項目課程不是理論知識學習結束后的做中學,而是以做中學為課程展開的邏輯主線。項目課程能有效體現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課程模式,它改變了學習形態,實現了學習邏輯從知識積累向能力積累的轉變。通過改革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課程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組織教研室全體教師廣泛開展市場調研,了解行業發展新趨勢,邀請企業專家召開工作任務分析會,熟悉行業技術新變化,適應職業崗位(群)新標準,研究修訂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標準,積極實施新課標,實踐項目化教學設計,不斷推進項目化教學改革,三年來在項目化課程建設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1項目化課程建設調研

          為改變過去以學科為導向設置職業教育課程的舊理念,從2016年5月開始,本專業老師經過學習相關文件精神,首先進行了廣泛的調研,走訪了常州市規劃設計院、常州市規劃局新北分局、江蘇筑森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江蘇浩森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等設計、管理單位以及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業單位對專業發展的意見和人才需求情況,取得了第一手的資料,進行仔細梳理及分析。專業教研室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組織老師充分學習了大量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對于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識,并聘請行業專家及專業指導咨詢委員會成員于2016年8月召開了工作任務分析會,在會議上運用頭腦風暴法,由企業專家對建筑設計專業的專業教學基本思路、課程體系、技能培養目標等進行了基本確定,在此基礎上由本專業的教師分工協作,形成了以項目化課程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請各級各部門的行業專家進行了論證,方案得到專家的普遍好評,正式完成《高職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項目化課程標準》。

          2項目化課程建設目標和要求

          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教學方法改革為先導,以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為落腳點,以課程為單位,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來驅動,進行項目化教學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各門課程的實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對內容進行重新組建。對立項課程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和模塊單元教學設計,著力建設一批優質的項目化課程。通過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提升學校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學院邀請華東師范大學徐國慶教授團隊項目化課程建設培訓的基礎上,我分院建筑設計專業組織全體教師認真研討,遴選適合的課程進行立項建設并實施教學改革,認真選拔教師,組建課程改革團隊,團隊成員要分工協作,每個人都參與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近兩年本教研室完成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所有專業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以建筑設計11高職班、建筑設計12高職班和建筑設計13高職班“居住區設計”課程模塊教學為試點,積極嘗試課程教學改革;以建筑設計13高職班及后續班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實施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每年專家年會以及階段性市場跟蹤調研和相關課程改革方案實施的具體情況,及時總結經驗,分析存在問題,適時調整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現已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居住區設計》、《居住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一批項目化課程教學實施。此外,還完成《三星級綠色建筑施工圖識讀》、《工種實訓》等校本教材的編寫,撰寫10余篇教學論文,制作多門項目課程教學微課,逐步建立教學資源庫,形成多項項目化課程教學成果。

          3項目化課程教學實踐

          將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育人為根本的課程改革理念,針對本專業特色、課程特點、學生特征,從實際、實用和實效出發,大力推行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培養,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項目教學”“社會型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探研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多樣化、富實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在本輪課改中,2012及2013級學生正好處于專業課的學習中,教師在課程的教學中更新理念,以學生為主,以培訓技能為主,在2013級學生中試行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中注意收集資料,師生互相探討教學感受并及時調整,為后續的課程教學打好基礎。在頂崗實習前的專業課教學中,堅持“真題真做”的教學模式,利用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在真實的建筑設計項目中提高能力,通過課程現場參觀教學、認識實習、頂崗實習等與校外實習基地緊密聯系,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接軌,實踐教學體系嵌入職業認證課程內容,融合相應的職業技術和技能,專業課程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崗位能力為目標,按照項目的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設計課程,圍繞工作過程,開展新型教學項目。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學生在訓練中心、項目中心、實訓基地做中學,學中做,實現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同步提高,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勝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園教學平臺,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滿足學生課余自主學習需要。

          4項目化教學改進措施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專業核心課程,一體化教學,教學資源

          高等職業教育始終要以培養藝德雙馨,滿足社會企業對崗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所肩負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而對于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一體化”的的教育教學模式,通過實施綜合素質與綜合技能的專業訓練,完成對每一屆學生的培養。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是離不開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與課程建設,只有完成了對課程體系的構建,才能更好地實施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完成對專業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1.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一般要求。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以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為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的一般要求是以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以專業培養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群)為依據,分析崗位上典型工作任務,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分析,確定行動領域,系統地設計學習領域,完成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開發。這其中對崗位職業能力的分析是基礎,圍繞完成工作任務需要的職業能力,開展教學設計是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的靈魂。

          2.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方法。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是由課程的教學模式來決定的,教學模式的確定以后,根據教學模式來確定課程的組織結構形式、內容安排和教材內容的編寫方式。結合高職高專學生理論知識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不足和自我控制能力低等特點,導致了他們對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的能力差,對于一般性的理論知識要求的內涵也理解不透問題,利用傳統的學科性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效果不理想,甚至沒有效果,但是這些學生對于過程性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卻有一定的天賦,即在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對工作過程中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基于此,專業課程建設的目標是滿足完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教學實施的要求。

          3.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實踐設案例分析

          以我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典型化工產品生產(Ⅰ)―離子膜燒堿生產操作》為例,剖析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以期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3.1課程建設思路設計。以生產一線真實生產任務―離子膜燒堿生產的生產流程為主線,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為一體,將空洞、枯燥的理論知識結合著生產任務的完成過程而進行系統化學習,實現學習過程即工作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要明確本門課程需要完成的主要教學任務與目標,圍繞目標選擇課程建設的主線,在主線上添加相應的知識點與技能操作點,使每一個節點上的內容與將要達到的職業能力十分吻合。

          3.2課程內容選取。根據我院“2+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課程體系,結合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按照化工總控工職業標準、無機反應工標準,依據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要求,我們把化工管路、部分化工單元設備操作、化工設備、無機化工生產工藝技術等方面的技能與知識,通過“逆向分解、整合重構、動態反饋、循環提升”的課程內容設計法,重構課程內容,將這些知識與技能有機的融入到真實的離子膜燒堿生產工藝生產任務中,結合生產實際情況,選取了離子膜燒堿生產過程中的一次鹽水制備、二次鹽水精制、精制鹽水電解、氯氫氣處理和液氯生產五個典型生產任務,作為本門課程教學實施的知識與技能學習載體。

          3.3課程建設的目標。通過“做中學、做中教、學中做”一體化模式完成《典型化工產品生產(Ⅰ)―離子膜燒堿生產操作》組織教學過程后,要達到學習化工生產過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與理論知識,具體包括常見管路、管件及其材質選用常識;化工生產過程常見部分化工單元操作,如流體輸送、流體輸送機械、膜分離技術、非均相物系分離、傳熱與冷凍等;生產過程中的典型設備的結構特點、工作原理、設備的開停車操作與日常運行與維護保養;整個生產裝置的基本開停車、緊急停車和生產過程中常見事故處理方法等。以打造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學生在無機化工產品生產崗位上所需要的崗位職業能力。

          3.4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為了完成本課程所承擔的教學任務,主要建設了教學情境卡;電子教案;生產現場教學錄像、特色教學錄像、教學條件錄像;離子膜燒堿生產flash虛擬車間;教學課件PPt;課程設計課件;圖片庫;習題庫;開發了生產仿真軟件;虛擬實訓項目;趣味文獻;企業案例;主要工作設備的工作原理、工作過程、內部結構2D動畫庫;主要工作設備的工作原理、工作過程、內部結構工業應用案例3D仿真動畫庫;課程標準、教學計劃、課程學習情境設計、課程教學單元設計、項目考核評價體系、職業標準等教學文件。圍繞一體化的教學實施目標,開發了這些能滿足本門課程實踐教學的有用資源,極大地滿足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實施的需要。

          3.4課程教學實施的效果。通過完成本門課程的一體化教學任務后,使學生逐步學會了化工工藝生產操作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讀懂了化工工藝流程圖,明白了化工工藝裝置的作用,能夠獨立完成離子膜燒堿生產工藝生產仿真操作、深入理解了化工工藝裝置中的工藝控制點與工藝條件設置的作用及其控制運行方法,做到了將化工單元操作的知識與技能融入到具體化工生產運行過程中去,避免了單純地讓學生為了學習乏味的知識與技能而學習的抽象,較好地實現了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踐融入到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