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ict通訊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日前舉行的2015中興通訊分析師大會上,中興通訊CTO趙先明表示:“處于全球流量快速增長的風口,政府企業全面的‘互聯網+’轉型需求,將為中興通訊成為‘M-ict時代的全球領導者’帶來千載難逢的時機。”
運營商、政企市場、消費者市場――從2014年起,三大主戰略方向明確地引領著中興通訊M-ICT萬物移動互聯戰略的推進。萬物互聯的聯結催生流量爆發式增長,因信息服務的巨大需求帶來對ICT基礎設施及服務新的發展機遇,也將給運營商和政企客戶帶來基礎設施層面的爆發式增長和新興變革。在這樣的契機下,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朱進云表示:“支撐運營商及政企業務的云基礎設施與面向運營商、家庭及政企的智能業務演進,將成為中興通訊在云計算領域的兩大戰略方向。”
智能化帶動轉型升級
無論對于運營商市場還是政企市場,云計算都是M-ICT戰略最重要的核心。
對于運營商來說,跳出傳統的管道思維,解決傳統的封閉管道變成開放管道――從M-ICT戰略提出時,這就是其中的重點所在。云計算可以通過計算、存儲及大數據的處理等幫助把傳統管道蘊含的流量和信息轉換成更大的價值。通過提升管道的智能化,通過流量價值經營及大數據使能平臺,運營商能夠實現從電信網絡運營商到信息運營商轉型。
對于政企用戶,這一承載了中興通訊未來增長主要任務的重要領域,2015年,智慧城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必將大力發展,整個信息化市場產生大量細分行業和機會點。在物聯網的基礎上,云計算將幫助用戶提高業務的敏捷性,以“智能化”為關鍵引領政企業務將數字化、移動化和云化結合,必將帶來突破而引發新一輪變革。
三大方向并進
基于萬物互聯、云化與智能化的深入理解,為了應對未來萬物互聯和帶來的流量劇增以及新業務快速部署的挑戰,中興通訊推出了一系列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創新解決方案。在2014年,中興通訊在云計算與IT產品的營收已達10億元級別,收入增長超過40%,云計算和大數據以及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均成為亮點。
在此基礎上,趙先明表示,2015-2020年是中興通訊M-ICT戰略推進的第一個5年,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對于未來的發展戰略,中興確立了“運營商市場深度經營、政企價值市場、消費者市場融合創新”三大主要戰略方向,幫助運營商轉型,幫助政企客戶提高效率和轉型升級。
在三大主要戰略方向的指引下,朱進云具體介紹了中興通訊在三大業務方向上的演進戰略:針對智能的ICT業務有支持個人、家庭、政企業務,支持各種終端,支持各種語音、消息、視頻等媒體形式的核心M-ICT創新技術。為運營商和政企客戶提供“無處不在”的IT服務,積極布局RCS、云服務、智慧城市、拓展“物聯網”與“務(服務)聯網”,推動各行業向“工業4.0”或“工業互聯網”轉型。
朱進云表示,結合中興通訊提供的包括基于模塊化技術的綠色智能MDC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基于標準Openstack架構的云管理平臺為核心的vDC,以及在其上構建的融合CDN平臺、融合大數據平臺、分布式數據庫和M2M平臺等成熟的解決方案,中興通訊將為運營商和政企客戶提供具備電信和政企融合能力的端到端基礎設施,幫助運營商和政企客戶建設彈性、智能、面向未來的云基礎設施。這些能力將為客戶提升用戶體驗、增加用戶數量、提升營收帶來直接的價值。
推動大數據落地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推進,中興通訊再次強調大數據的戰略意義。正如中興通訊副總裁韓凌所說,M-ICT時代將帶來前所未有的連接需求,當無處不在、高速優質、價格低廉的網絡連接成為基本需求,數據流量成為如水、電一般的生活消費品。中興通訊認為,大數據將成為各行業,尤其是電信行業的戰略發展方向。
“未來,中興通訊的大數據策略將會關注三個層面:數據共享、數據增值、大數據應用模式創新。”趙先明表示。
首先,中興通訊將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大數據平臺的“提供者”,通過大數據平臺開放進行數據共享流動。其次,中興通訊將通過應用集成進行數據價值增值。除了傳統通信行業的大數據解決方案外,中興認為政企行業的關鍵行業,智慧城市、金融、能源、健康、交通等蘊含巨大的大數據應用場景和商機,此外,中興將和合作伙伴一起強化大數據應用模式的創新,推動大數據的應用落地。
2014年,中興提出新的M-ICT萬物移動互聯戰略,政企業務在三大主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4年,中興通訊的政企業務與終端業務同步高速增長。在財報的同天,中興2015年渠道年會在珠海舉行,“未來,不等待”的全新品牌標識成為2015年的主題,順應時展,中興針對政企市場啟動全面的渠道升級戰略。中興通訊副總裁弓月中在發言中表示,“伴隨物聯網、云計算、綠色節能等新技術興起,給中興通訊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2015年政企市場的增長目標為30%,將繼續承載公司未來增長的主要任務。”
加速行業覆蓋
2014年,中興在國內政企市場的產品亮點頗多。特別在無線產品方面,軌道交通實現全球TD-LTE規模商用,4G地空寬帶項目使民航通信進入新的時代,弓月中介紹,國內無線產品的增長達到115%。而在云計算方面,大數據平臺和分布式數據庫進入中信銀行,云計算產品在教育行業規模應用,這些都為2015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興通訊副總裁常金蕓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興政企業務在能源、金融、教育、交通、政府等六大行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解決方案,包含整個產品線的組合,來適應用戶的不同需求,已經很快切入市場。據介紹,2014年,中興政企業務合作伙伴的數量和質量都在快速增長,同時打造PRM與快速專業交付兩大平臺的進程不斷推進,政企渠道正在邁向成熟。“2015年,智慧城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必將大力發展,整個信息化市場產生大量細分行業和機會點。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縱深地推到子行業去細化。”常金蕓表示。
事實上,在2014年,中興通訊已經與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了子行業中具有代表性的236個樣板點,進一步擴大和完善了中興通訊對各主要行業、客戶的覆蓋。常金蕓表示,2015年的重要任務就是將這些范本加速復制到全國。
布局三個引爆點
“點燃行業的信心,才能野火燎原。”在M-ICT戰略提出伊始,中興通訊總裁史立榮就這樣說道。此次渠道大會上,弓月中分享了中興通訊認為將引爆政企市場的三個機會點和發力點――智慧城市、無線充電和大交通。
智慧城市作為目前國家投資的熱點之一,上千億元的資金投入使得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同時,智慧城市包含了政府信息化、企業服務、民生服務等諸多方面,能夠形成包含幾乎所有行業的項目群,帶動產品快速進入政府市場、企業市場。因此,智慧城市勢必成為政企市場最大的引爆點。在這一方面,中興通訊在電子政務、應急指揮、云平臺建設等廣義智慧城市下的多個模塊,與相應的合作伙伴一起積累落地實施的經驗,多方面融合推進。
大交通則是一個大的產業鏈的概念。目前,國家在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的投入持續提高,而“一帶一路”戰略逐漸邁入實施階段,沿線的基礎設施發展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點。中興通訊認為,除了傳統領域之外,應該聚焦更多新的重點。在新模式下,“互聯網+交通”將拉動相關的制造企業、建設企業以及交通運營、管理整個環節的信息化發展,每一個細分點都將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中興通訊在航空、鐵路、公路等方面的解決方案將大展拳腳。
無線充電是中興通訊打開新能源領域的機會之窗。新能源汽車已經更多被消費者所認可,而公認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部署是制約其發展的難題。無線充電是非常可行的解決方案,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進一步攀升。據了解,中興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已經投入商用,并在襄陽已經構建了中國第一條無線充電公交示范線,全球首臺無線充電社區巴士也在成都上線。
除了三大引爆點之外,安全也是中興貫穿未來產品發展的關鍵詞。在國家信息安全戰略的大勢之下,自主、可控已經成為政府、金融、工業等領域的重要關注點,因此嵌入式操作系統、高端存儲等產品都將成為中興通訊發展的重點,以適應國家和行業的發展趨勢。
CGO帶動新能力擴展
展會時間:2011年3月1日-3月5日
展會地點:德國漢諾威博覽中心
展會主辦: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
展會周期:一年一屆
一年一度的德國漢諾威國際信息及通訊技術博覽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際信息和通訊技術行業的高科技品牌展會,由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主辦。CeBIT源于1947年在德國漢諾威創立的旨在向國際市場展示德國產品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HANNOVER FAIR)。而CeBIT獨立于漢諾威工博會之外的首次展出是在1986年,當年就吸引了2,142家廠商參展,取得非常成功的效果。之后,CeBIT展會始終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趨勢和在業內展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11年美國無線通訊展
展會時間:2011年3月9日-3月11日
展會地點:美國拉斯維加斯會展中心
展會主辦:Penton Media Exhibitions
展會周期:一年一屆
CTIA WIRELESS是世界最大的無線移動通訊展,也是美國同類展示會中評級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參加人數最多的無線通訊技術展,代表了無線通信、INTERNET、計算機和移動數據的最新發展動態。CTIA WIRELESS與德國CeBIT展、西班牙3GSM大會有同等影響力。
2011年印度通訊展
展出時間:2011年3月24日-26日
展出地點:印度新德里國際展覽會議中心
展會主辦:印度電訊部
展會周期:一年一屆
Convergence India是由印度電訊部、信息技術部、廣播及信息部重點支持的展覽會,自1993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7屆,吸引了越來越多國際業內人士的關注和參加,目前已經成為南亞地區最大的通信展。隨著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很多國際著名公司的參展產品也圍繞著最尖端的3G、WiMAX、IPTV、數字式纜繩、VolP,錄影電話服務等ICT的新技術、新產品。
2011澳大利亞CEBIT信息及通信技術博覽會
展出時間:2011年5月31日-6月2日
展覽地點:澳大利亞?悉尼-會展中心
主辦單位:澳大利亞信息行業協會(AIIA)
關鍵詞: 自我藥療;信息通訊技術;合理用藥知識;傳播機制
中圖分類號:R9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7-0269-02
0引言
目前,不合理使用藥物的現象普遍存在,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不僅使患者的病情延誤,甚至會帶來死亡。這其中因為患者自身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意識,盲目地進行自我藥療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比例。如何促進我國居民的合理用藥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我國居民自我藥療的現狀
1.1 自我藥療的比例升高世行與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合作撰寫的《創建健康和諧生活:遏制中國慢性病流行》調查報告顯示,慢性病在中國已經提前井噴。由于慢性疾病的發病過程和病情發展都相對比較緩慢,患者往往會放松對其的重視程度,不能及時就診,而是采取自己醫療的方式。另外,“久病成醫”的思想也讓很多慢性病患者偏好依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自我治療,特別是很多的糖尿病患者,自己去藥店買藥已經成為習慣。
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藥品的可及程度提高,加之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極大改善,進藥店自我選用藥品進行保健或治療已漸成時尚,“大病進醫院,小病到藥店” 已被越來越多的居民接受。
國家第4次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兩周患病就診率持續下降,自我醫療比例逐年上升,而這些患病卻未就診的居民進行自我醫療的主要方式就是自我藥療。
1.2 自我藥療的水平不高日前公布的《中國止痛類非處方藥認知度網絡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約有70%的家庭存在自我用藥不當的問題;超過一半消費者不知道自我藥療首先應選非處方藥(OTC),盲目購買藥品自我治療。
1.2.1 居民基本用藥知識掌握情況由表1可以看出,居民對基本用藥知識的了解程度明顯較低:只有35.0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較為了解常用藥的最佳服藥時間,68.56%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清楚飯前、飯后、空腹服用具體所指的時間,55.65%的被調查者不知道OTC代表的是非處方藥,由此可見居民對于藥品安全性知識的缺乏。
1.2.2 居民具體用藥行為情況表2數據顯示,一半多的居民喜歡于三餐前后服藥;44.19%的被調查者存在用茶水果汁等送服藥及干吞藥片的情況;74.39%的被調查者有不按療程服藥、頻繁換藥等服藥經歷;只有25.61%的被調查者表示會自己嚴格遵醫囑服藥,24.29%的被調查者不會根據自己的感覺增減藥量,24.62%的被調查者沒有在藥效不如意時自行換藥。由此可見,居民并不十分遵從醫囑服藥,用藥行為較為隨意。
有學者通過知識-態度-行為模型的研究發現,在知識、態度、行為三大關鍵自變量當中,識別技能與行為的相關系數最高,也就是說,對藥物的識別技能對于居民使用藥物的行為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再結合表1和表2的數據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當前居民對于藥物的認知和用藥行為水平都比較低的情況下,開展藥物知識的宣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義的。
2傳播合理用藥知識,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和用藥水平
2.1 加強合理用藥的相關知識和政策的宣傳首先,要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以及醫德建設,使他們主動為患者宣傳合理用藥知識,而患者則應多聽從醫師和藥師的意見,提高對合理用藥的重視度。其次,要將健康教育和合理用藥的知識宣傳開展進社區,讓更多的群眾了解合理用藥的重要意義,掌握合理用藥知識,提高合理用藥意識水平。第三,要進一步規范藥品廣告市場,嚴格管理藥品廣告,杜絕違法藥品廣告給居民帶來的不良影響。作為居民獲取醫藥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廣告已顯現出越來越不可小覷的力量。最后,要加強對基本藥物政策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居民對基本藥物的認識。通過宣傳基本藥物政策不僅可以有效規范醫生處方行為,還可以提高居民合理用藥的意識,在減少自身濫用藥物的同時,對醫生的處方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
2.2 加強藥店建設,使其成為傳播健康用藥理念和科學用藥知識的最佳平臺首先,藥店在傳播用藥知識方面有著很多獨特的優勢。比如,門店的藥師和店員可以隨時隨地與進店的消費者交流藥品知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用藥理念和用藥習慣。此外,由于藥學知識的專業性,普通公眾往往對其不感興趣,而進藥店的顧客則有著用藥需求,進行知識傳播更容易被接受。此時,非常有必要加強對藥店執業藥師甚至是營業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力求把藥店打造成為傳播合理用藥知識的最佳平臺。
3構建合理用藥知識傳播機制的基本結構
3.1 合理用藥知識(表3)
3.2 信息通訊技術(ICT)的知識傳播理論意大利學者Bolisani 和Scarso聯合提出了一個基于信息通訊技術的知識傳播理論,該理論認為,無論是顯性或隱性知識,都可以通過信息通訊技術將其轉化為信息,再編碼成為通訊數據,通訊數據傳給接受者后,可以將數據再還原加工成信息,信息又可以還原形成知識。該理論的局限在于,所有的知識在先被技術加工為數據再還原的過程中是否存在折損和扭曲的問題未被解釋。
3.3 傳播學的信息傳播理論傳播學從人類信息傳播的角度研究歸納了三個信息傳播模型:線性模型、交互式模型、相互作用式模型。線性模型中,一方在信息傳播中處于優勢支配地位,另一方處于被動接受地位。信息傳播給接收者后,沒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知識接收者的反饋傳回信息源。在交互式的模型中,仍然保持知識和知識接收者的基本關系;但不同的是,知識接收者雖然仍處于被動地位,但將會以一定的反饋傳回知識源;在相互作用的模型中,知識傳播的雙方在一定共享條件下頻繁溝通交流,沒有優勢支配地位和被動接受地位。但該理論局限于領域研究的方法,忽略了人類掌握知識的認知過程,知識產生的價值鏈關系,以及知識表達的屬性。
3.4 構建基于信息通訊技術的合理用藥知識傳播機制筆者在綜合了信息通訊技術和傳播學兩門學科關于知識傳播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合理用藥知識的分類及其傳播的特性,給出了基于信息通訊技術的合理用藥知識傳播機制的基本結構。
該機制包含了兩種傳播路徑,①通過知識工程師將合理用藥知識編碼為通訊數據,直接通過信息通訊技術傳播給居民和患者,這里的合理用藥知識主要是相關的政策法律知識和基本的藥物使用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和應用;②將知識通過信息通訊技術先傳播給醫師和藥師,再由醫師和藥師傳播給居民和患者。這里的合理用藥知識主要是與臨床用藥結合極其緊密的知識,這些知識理解和應用的難度都較大,僅僅依靠信息通訊技術,居民和患者是很難正確理解和應用,醫師和藥師群體在此類知識傳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此機制同時還充分考慮了傳播學當中的3個基本傳播模型。在此機制中,知識經知識工程師編碼進入ICT系統,并通過ICT系統直接傳播給居民和患者或醫師和藥師。這些過程中信息傳播方處于優勢支配地位,所以是線性傳播(圖中以單向實線箭頭表示)。
同時,知識工程師在研發系統過程中要充分了解信息接受者的應用需求,而且在系統設計完成后要根據信息接受者的反饋反復修改ICT系統。這些情況屬于交互性知識傳播(圖中以雙向實線箭頭表示)。
另外,知識工程師在獲取專家的專業知識過程中,還需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內容的確認,有效性的驗證,系統地歸納整理等方面與專家們進行平等地交流,將其知識工程、系統工程的知識與專家的領域知識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將合理用藥知識完整和準確地編碼。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工程師與合理用藥專家之間的知識傳播是相互作用型的(圖中以雙向雙線箭頭表示)。而且醫師和藥師通過ICT獲得的臨床合理用藥知識,在臨床應用時由于患者自身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也并非能夠被患者不加調整的接受。
將信息通訊技術與合理用藥知識的傳播相結合,是時展的趨勢,而在傳播學相關理論的支持下,構建的基于信息通訊技術的合理用藥知識傳播機制的基本結構,則可以用來指導合理用藥知識的傳播過程,取得更高的效率。當然,該機制只是一種很基礎的結構,在實際應用時可能需要加入更多的相關因素,在以后的工作中將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倩.基于信息通訊技術的農業知識傳播機制研究[J].農機化研究,2006,(1):31-33.
韓國政府在推動高科技發展上,早給本國企業松綁,領先搶跑。而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卻抱著強力管制思路不放,一方面生怕本國ICT產業發展過早,踏了空,也浪費了資源;另一方面又希望本國的ICT產業未來能獨占鰲頭,落于令人費解的左右手互搏的局面。
中國政府這種思想的產生有其淵源,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遭受來自全球科技企業的強烈沖擊,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尋租現象,政府在這樣的環境下以高度的責任感強勢介入,有其必要性。一方面,當時科技市場以國有資產為主導,實行管制是應該的;另一方面,政府擔心管理不好,在權力尋租的推動下,國有資產的投入與國家ICT產業發展的大方向會誤入歧途。中國“小靈通”的野蠻式發展就是一個典型,最后工信部付出很大的代價,才鏟除了這種“落后的技術”,把中國通信產業“拉回正道”。我想,在這件事情上,工信部相關領導是會在自己的功勞簿上記一筆的,此舉避免了中國通信產業走彎路,減少了資源浪費。但現在ICT產業技術發展速度太快,若新產品推出六個月不能形成大規模商用,就有可能落后。
在LTE產業發展上,工信部依然在猶豫,歐洲國家、美國、韓國、中國香港,都已紛紛推出LTE商用服務,而內地相關部門依然說,“在發放LTE牌照問題上,中國不急!”
冷靜一想,工信部的新技術市場牌照發放思路還停留在二十多年前,那時中國的IT/CT產業極其落后,依賴進口,等全球相關產業發展成熟再啟動建設,技術風險低。但時移世易,高速發展的中國ICT產業都希望工信部在牌照發放上與時俱進。
雖然工信部不能阻攔國內企業的研發工作,但由于采用非常保守的管制,牌照往往延后其他國家好幾年,使得國內相關企業完成技術開發之后,必須得先到國際市場上找出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興、華為,它們開發的領先通信解決方案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了,才有機會為本國人民提供服務。
保守的管制模式也有好處,等待全球相關產業成熟了再發牌照,的確可以節省成本,但在我看來,那是省小錢,虧大錢——讓中國相關產業的整體發展落后于世界一流國家,將每次新技術應用帶來的產業升級機會拱手相讓。這種凡事等別人吃完螃蟹之后再上的思維,別談國家產業升級了,老老實實地做低成本的世界工廠吧!事實上,中國正是這樣,原先代工訂單主要來源歐美企業,現在來自韓國的訂單多了起來。三星在西安投資300億美元建設芯片加工廠,就瞄準了西安高校的低成本人力供給。
中國政府在管制本國ICT市場方面要改變思路,從過去的在前頭牽馬,轉變為掃除障礙,松開韁繩,促使國內相關產業形成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局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大部分精英已經不集中在政府部門,而是廣泛地散布于各行各業,只要政府及時松綁,他們就能迅速抓住機遇。
當年,政府不屑去管制的B2C產業,幾年下來,淘寶、京東商城等企業迅速崛起。再早一點,政府不屑于管制中興、華為,在二十來年時間里迅速崛起。反觀同時期政府插手的大唐、巨龍、上海貝爾,它們的國際市場地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依靠中國民間人才發展起來的企業,實踐證明能在風云變幻的大商業環境中生存。監管部門過去怕中國企業走錯方向、走不穩,現在它們都長大了,做父母的要從帶路黨變成身后加油鼓勁的親友團,主動閃身讓道,在ICT市場各類牌照的發放中,把相關的產業升級的機會從韓國、美國等搶奪過來。結合過去二十年,韓國和中國政府在促進本國ICT產業發展中的實踐,筆者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在工作思路上進行調整。
首先,堅持并強化以工信部旗下各研究所牽頭的專業化專家組織,多舉行各種公開的產業論壇,促使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精英方便參與,每個季度以工信部旗下各研究所牽頭匯總,形成各產業的發展趨勢報告和專家意見,向國內全行業公示,防范濫竽充數,確保前瞻性的觀點能被有效地收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