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咨詢相關培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電子商務師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從事商務活動或相關工作的人員。2001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并頒布了《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為保證培訓和鑒定標準的同一性,在一套集職業培訓綜合教學平臺、實驗室軟件、專用考試系統為一體的培訓考核綜合平臺上進行所有的考試。在管理上對培訓鑒定機構引入了特許授權管理模式,以保證電子商務師培訓鑒定的整體質量。
(一)職業等級
該職業共設四個等級,分別為:電子商務員(國家職業資格四級)、助理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和高級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二)鑒定要求
從事或準備從事本職業的人員。
1、電子商務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在本職業見習工作1年以上,經本職業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畢(結)業證書者。
(2)取得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認定的、以中級技能為培養目標的中等以上職業學校本職業(專業)畢業證書者。
2、助理電子商務師(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職業電子商務員職業資格證書后,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1年以上,經本職業助理電子商務師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畢(結)業證書者。
(2)取得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認定的、以高級技能為培養目標的高等職業學校本職業(專業)畢業證書者。
(3)取得本職業大專以上(含大專)畢業證書者。
五、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是指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已經或準備從事心理咨詢師職業的人員,都應經過專門的職業培訓,通過參加鑒定獲得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后方可從事心理咨詢活動。
(一)職業等級
本職業共設三個等級,分別為心理咨詢員(國家職業資格三級)、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二)鑒定要求
從事或準備從事本職業的人員。
1、心理咨詢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取得本專業或相關專業中專以上畢業證書,經心理咨詢員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獲得畢(結)業證書者。
(2)連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5年并能出具可靠證明者。
2、心理咨詢師(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取得心理咨詢員職業資格證書后,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5年以上,經心理咨詢師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畢(結)業證書者。
【關鍵詞】 心理咨詢;培訓;女性;家庭功能;防御機制;人格特質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raining on the family function of trainees
fang li, bi jian-qiang, gao dai-lin, et al
(shenzhen kangning mental hospital, shenzhen 518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raining on family function of traine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the changes of family function. methods:the chinese version of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second version (facesii-cv), the 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dsq ), cattellp's 16-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the acceptance of others scale (aos),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female trainees before and after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raining.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13.0 on computer.results: ① the ideal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the degrees of unsatisfied family cohesion and unsatisfied family adaptation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aining (p<0.05) , the ratios of the balance and median family categories were increased and the ratio of extreme family category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②the decreases of ideal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the degrees of unsatisfied family cohesion and unsatisfied family adaptation had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s with several indexes of dsq, 16pf and aos. ③the personality of strong creativity in 16pf could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total variances of the decrease of ideal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the inhibition in dsq and the total scale of aos could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total variances of the decrease of unsatisfied family cohesion, while the inhibition and avoidance in dsq could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total variances of the decrease of unsatisfied family adaptability.conclusions: ①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raining could be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family function of female trainees. ②the total score of aos, the inhibition and avoidance in dsq and the personality of strong creativity in 16pf could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increase of family function.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training; female;family function;defense style;personality trait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正在經歷著急劇的改變,人們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2002 年以來,數萬人參加了國家勞動部心理咨詢師職業培訓。邱昌健等(2005年)發現,心理咨詢培訓不但是一項職業培訓,同時也促進受訓者人格成熟、完善,幫助重建防御機制,促進自我與經驗的和諧統一,更好接納自己及他人[1]。心理咨詢培訓是否對受訓者的家庭功能有影響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領域,但目前國內尚未有這方面的研究。家庭作為個體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的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與個人的健康狀況、疾病的發生及預后有密切的聯系[2]。
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facesii-cv)是評價家庭功能最有效的評估工具之一,我們運用其中文版[3]針對心理咨詢培訓對女性受訓者的家庭功能的影響進行評估,探討培訓對家庭功能的影響以及哪些因素能夠預測這些變化,以期為提高心理咨詢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提供客觀的心理學理論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深圳市心理咨詢師培訓基地參加心理咨詢培訓的女性受訓者。納入標準:①自愿參加研究并完成了80%以上的培訓課程。②完成培訓前后兩次心理測試。③過去未接受過系統心理咨詢培訓。排除標準:測試問卷未能填寫完整者。
1.2 方法 測試工具:①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人口社會學資料等。②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評估親密度及適應性。對每個項目要回答兩次,一次是對自己家庭現狀的實際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狀況。親密度不滿意程度和適應性不滿意程度分別指對家庭現狀實際感受與理想狀態的差值(絕對值)。③容納他人量表[4]。④卡特爾十六種個性因素(16pf)[5]。⑤防御方式量表(dsq)[6]。
在培訓前、后(4個月培訓結束時)進行團體測試。測試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7]及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上下冊) 》[8,9]為教學大綱進行培訓,此外增加了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將資料輸入計算機,用spss 13.0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的統計方法為自身前后配對設計t檢驗、卡方檢驗、直線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共發出問卷97份,回收有效問卷85份(87.6%)。受訓者年齡22~54歲(34.95±7.53)歲。醫務工作者31人(36.5%),教育工作者16人(18.8%),心理學工作者2人(2.4%),其它36人(42.4%),包括經濟管理、人力資源、法律界人士等。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或中專2人(2.4%),大專31人(36.5%),大學42人(49.4%),碩士10人(11.8%)。受訓者97.6%未曾接受系統心理咨詢培訓。
2.2 培訓前后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各指標的差異性
2.2.1 比較培訓前后各項指標,發現培訓后理想適應性、適應性不滿意程度、親密度不滿意程度均較培訓前下降(p<0.05),見表1。 表1 培訓前后facesii-cv各指標比較
2.2.2 家庭類型的分布及百分比情況。分析培訓前后家庭類型,可以看出培訓前極端型家庭中最多的類型是低親密度及高適應性的家庭類型,占12.9%;其次是高親密度及高適應性的纏結混亂家庭類型,占9.4%。培訓后此兩種家庭類型均有減少,分別為4.7%及3.5%,見表2。表2 培訓前后研究組家庭類型數量變化(括號內培訓后家庭類型數)
2.2.3 比較培訓前后家庭類型百分比,發現培訓后平衡型及中間型家庭類型增多,極端型家庭類型減少,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3。表3 培訓前后家庭類型變化
2.3 培訓前后理想適應性、適應性不滿意程度、親密度不滿意程度的變化與社會人口學因素、16pf、dsq、容納他人及被他人接納量表各個評價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由于培訓后理想適應性、適應性不滿意程度、親密度不滿意程度均降低,分別以其培訓前的值減去培訓后的值,得到相應的三個變量在培訓前后的變化(例如,培訓前后理想適應性的變化等于培訓前理想適應性減去培訓后的值)。
2.3.1 上述指標培訓前后的變化與年齡、文化程度、婚姻、專業等社會人口學資料無統計學相關(p>0.05)。
2.3.2 上述指標培訓前后的改變與16pf、dsq、aos各個評價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理想適應性的變化有與16pf中的聰慧性、獨立性、怯懦與果斷性、創造力強者的人格因素呈顯著性正相關(p<0.05)。親密度不滿意程度的變化與dsq中的幻想、16pf中的懷疑性呈顯者性正相關(p<0.05),與容納量表總分、dsq中的壓抑呈顯著性負相關(p<0.05)。適應性不滿意程度的變化與dsq中的回避和壓抑呈顯著性負相關(p<0.05)。
2.4 理想適應性、親密度不滿意程度、適應性不滿意程度的前后變化對16pf、dsq、aos相關指標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培訓前后理想適應性的變化為因變量,以聰慧性、獨立性、怯懦與果斷性、創造力強者的人格因素為自變量;以親密度不滿意程度的變化為因變量,以幻想、壓抑、懷疑性及容納量表總分為自變量;以適應性不滿意程度的變化為因變量,以壓抑、回避、懷疑性的容納量表總分為自變量,分別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表4 培訓前后家庭功能變化對dsq、16pf、容納他人及被他人容納量表的多元逐步回歸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olson的環狀家庭模式理論來評定受訓者培訓前后家庭功能的變化。此模型有3個維度: 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和家庭溝通。家庭親密度指家庭成員相互間的情感關系,從低到高劃分為4 個水平:松散、自由、親密和纏結。低水平表現為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情感聯系、彼此疏遠;高水平則過于親密、角色不清;居中為情感距離適中,既親密又相互獨立[10]。家庭適應性是指婚姻或家庭系統為了應付外在環境壓力或家庭的發展需要而改變其權勢結構、角色分配或聯系方式的能力,從低到高分為4級水平: 混亂、靈活、有組織、刻板。混亂的家庭缺乏協調與合作;刻板家庭過分拘泥于既定規則和模式,難以根據情境進行調查;靈活和有組織的家庭應變能力很強。根據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程度,可以將家庭分為16 種類型,4種平衡型提示家庭適應良好,4種極端型家庭常常出現適應不良,還有8種是適應中等的中間型家庭。
本研究調查了男女受訓者培訓后家庭功能的變化,由于女性受訓者占了88.5%,對男性樣本的分析難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所以我們只分析了女性受訓者的資料。本研究發現,女性受訓者培訓后理想適應性、親密度不滿意程度、適應性不滿意程度均較培訓前下降,提示培訓后受訓者對家庭功能的理想期待與現實體驗之間的差距縮小,心態更加理性、平和;同時平衡型家庭及中間型家庭增加、極端家庭減少,提示家庭功能提高。多元回歸分析進一步提示,成熟型防御方式之一的壓抑以及容納他人量表總分是預測培訓后親密度不滿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這表明,家庭成員間相互接納寬容,合理處理自己的某些欲望、煩惱,對對方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等能有一定的接受和認可,對于提升成員對家庭親密度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容納不夠、壓抑太少,家庭中就會時時有不滿,處處有戰火。多元回歸分析提示,壓抑、回避是預測培訓后適應性不滿意程度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這表明成員們協商合作、暫時壓抑個人的感受,暫時回避一時處理不了的困難對于家庭在應對內外變化時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研究還發現16pf中的創造力強者的人格因素是預測培訓后理想適應性的下降的主要因素,那些創造能力強的人富有創見、有敏銳的觀察力,愿意進行新的嘗試,有這種人格特征的受訓者更容易在培訓中有更多的感悟并愿意把它們帶入到生活中,使得個人的提升引發家庭功能的改變。本研究提示,家庭功能是可以隨著家庭成員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從一種家庭類型轉化為另一種家庭類型,這印證了olson的家庭理論,即家庭類型可以隨著家庭構成的演變、家庭成員的成長以及意外事件的影響會出現有規律的變化[11]。
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詢培訓可以使受訓者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家庭功能改善,而壓抑、回避這兩種防御方式,容納他人量表總分以及16pf中的創造力強者的人格因素能預測女性受訓者培訓后家庭功能的改善程度。這提示我們,在今后的培訓中可以安排一些課程有針對性地提高受訓者在上述幾方面能力,促進其個人的成長。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不大,沒有涉及男性受訓者,研究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致謝:本文得到深圳市康寧醫院胡赤怡博士的指導,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 邱昌健.心理咨詢師培訓對學員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c].四川大學碩士生畢業論文.2005.
[2] 顧湲,呂繁.全科醫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5:14-15.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 101-109.
[4] 范肖冬.容納他人量表(acceptance of others)[m]// 汪向東, 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 (增刊) : 189-190.
[5] 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音像出版社,2005:31-36.
[6]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增訂版: 115-120.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 國家職業標準心理咨詢師(試行)[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1:1-31.
[8] 郭念鋒. 心理咨詢師(上冊)[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1-296.
[9] 郭念鋒. 心理咨詢師(下冊)[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1-351.
“簡單心理”網站創始人李真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已有7 年。回想自己的從業經歷,李真時常感到困惑:“我該接受什么樣的培訓才算合格?入行前該去哪里實習?從業后怎么向來訪者證明我是靠譜的?我的職業發展前景怎么樣?”
其實,與李真有同樣困惑的人還有很多。近年來,我國心理服務人員快速增加,但入行門檻不一、定位不清、咨詢師無法“升級”為治療師,心理服務的人才培養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最短板”,亟須建立合理的管理和培訓機制,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心理醫生都有誰
學費7000 元,學期4 個月,會計師趙女士考取了心理咨詢職業證書。這張證書能否保證趙女士的服務質量?北京華夏心理培訓學校理事長魏世偉告訴記者,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是準入類證書, 并非水平評價類證書。“ 截至2015 年上半年, 我國有50 萬人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其中80%~90% 都是教師、護士、管理者等兼職人員,專職從事心理咨詢的持證者僅占一成。”魏世偉說。
據記者了解,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工作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02 年啟動,將心理咨詢師分為3 個等級,目前人社部只開展三級(初級)和二級(中級)鑒定工作,高級人員鑒定工作尚未開展。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研究與培訓中心鐘杰副教授介紹,當前業內普遍認可的高水平從業人員是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然而現在通過注冊的從業人員僅為726人。
事實上,我國的心理醫生包括三類人:2 萬多名精神科醫師、3000 名~5000名在衛生系統工作的心理治療師、50 萬名獲得心理咨詢職業證書的咨詢師。同濟大學醫學院人文醫學與行為醫學教研室主任趙旭東認為,精神科醫師最資深,可全面開展軀體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咨詢,院內心理治療師負責心理治療及咨詢,而心理咨詢師只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過去精神科醫生把治療聚焦在藥物使用上,忽視了心理治療和咨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腦科醫院副院長張寧說,“現在應鼓勵精神科醫生積極參加心理治療的相關培訓,適當補課,成為心理醫生群體的領導者。”北京協和醫院魏鏡教授很看好心理咨詢師的功效:“盡管沒有開展專業治療的資質,但50 萬名心理咨詢師是普及心理知識,提高公眾健康素養不可忽視的力量。”
靠譜心理治療師哪里來
“從教學經驗來看,臨床心理學碩士研究生,臨床醫學、護理學、教育學、社工學的本科生,心理學雙學位的學生,都是合格的心理治療師來源。”鐘杰介紹,這些學生需再學習7 類心理學基礎課及5 類臨床課,在督導下進行250 小時以上的臨床實踐,接受不少于200 小時的案例督導,才能保證服務質量。
心理咨詢師可通過繼續深造,參加考試“升級”為心理治療師。但趙旭東告訴記者,根據相關規定,只有被醫療機構錄用的人員才有資格參加治療師考試,這將很多有意愿、有能力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人擋在了門外。同時,《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治療只能在醫院開展,也造成了“會做的人不能做”的尷尬。趙旭東建議,應允許有資質的心理學人員開展相對獨立的心理治療并開設診所,將其視為醫療機構進行管理,尤其應該鼓勵精神科醫師多點執業,允許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在醫療機構兼職。
另外,心理治療師屬技師系列,缺乏晉升通道。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王建平教授建議,應建立初、中、副高、正高4 個層級的心理治療師職稱系列,并建立相應的薪酬待遇體系。“醫療機構應為心理治療人員提供臨床實踐、督導、教學培訓和科學研究等便利,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上海市東方醫院黨委書記孟馥說。
綜合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中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歐洲許多國家分為政府管理與協會管理,二者共同擔責。政府負責行業立法,并承認專業協會的合法地位。
【關鍵詞】 培訓動機;心理健康從業者;影響因素;現況調查
中圖分類號:R749.055,R3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9)008-0533-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8.001
在國外,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工作者(General Practitioners)、私人精神科醫生(Private Psychiatrists)和公共精神科醫生(Public Psychiatrists)[1];在國內,心理健康服務的從業者構成比較復雜,包括心理學專家、心理工作者、醫生和教師等[2]。隨著我國心理咨詢職業化的不斷發展,資格認證系統的逐步建立,出現了大量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短期培訓。然而各地培訓、考試的標準不統一,對考生的要求條件不同,這就使得參加培訓的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從業人員的素質對求助者的心理有著重要影響,不合格的心理服務人員可能會加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所以必須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2]。由于許多從業人員的自身需求及水平不同,參加培訓的動機也就不盡相同。當今大量的專業與非專業、兼職與專職人員積極參加各種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培訓,他們的目的是什么?探討從業人員培訓動機對于更好地了解培訓現狀,提高培訓人員素質,都具有現實意義,對于培訓內容的合理設置也具有參考價值。
本研究主要從人口學因素、職業壓力、所在機構評估檢查方式等多方面考察培訓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為更好地提高培訓人員素質和合理設置培訓內容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中,心理健康從業者包括醫療系統人員(精神科醫生、神經科醫生、通科醫生兼職或轉做心理咨詢和治療者)、教育系統人員(在大、中、小學中的心理咨詢人員)、營利性心理咨詢診所中的人員、分散在各行業的非專業人員(企業人才資源中心、監獄、行政企管部門、司法部門、軍隊中的心理咨詢人員)。
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北京、天津、上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寧夏、甘肅、河南、廣西、廣東、陜西、四川、青海、重慶、貴州、云南、新疆等)進行抽樣。每個省選擇兩個城市,各城市調查40~50人。根據方便取樣的方式由當地同行專家盡可能按照以下方法抽取調查對象。(1)教育取向從業者:大學、中學(重點、非重點)各1~2所,該校心理咨詢機構中的全職或兼職心理咨詢工作者、心理咨詢工作負責人;(2)臨床取向從業者:省、市、自治區綜合醫院、精神科專門醫院各1~2所;(3)社會取向從業者:私人開業、企業自辦機構中抽取負責人1人,專業人員2~3人。總共發放問卷2000份,4個月內總共返回問卷1391份,返回率70%。其中,男性519人,女性864人,缺省8人;年齡20~74歲,平均(36±9)歲;心理學專業504人,教育學專業242人,醫學專業349人,其他專業258人,缺省39人。從業時間平均為(67±106)個月;每周接待案例的小時數平均為(8±19)小時。
1.2工具
采用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組自編的調查問卷《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情況調查表》,該問卷主要涉及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管理與培訓方面。編制過程如下:首先,選取與心理咨詢、治療相關內容編制成題,由1名專家統稿形成初始問卷;其次經研究小組2次討論形成問卷初稿,進行小樣本試測,根據試測反饋意見,修改題型,小組成員進一步討論修改后形成預測問卷;再次,進行小樣本測試,根據反饋意見,由2 名專家進一步對問卷進行修改和統稿,形成最終問卷。其中,3個量表涉及培訓動機,均采用1(沒有)至5(總是)點計分。
1.2.1 培訓動機量表
共7個題項,測量心理健康從業者參加心理培訓的動機,諸如提高業務水平、開業、換工作、培訓他人、提高自我、解決自己心理問題、了解他人。其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0.67。
1.2.2 職業壓力量表
共13個題項,測量心理健康從業者參加職業壓力,諸如自己的專業技能不足,領導不重視,專業工作負擔過重等。其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0.82。甘怡群等(2007)通過問卷調查心理健康從業者的職業壓力現狀,發現職業壓力分為三方面:專業能力不足,缺乏單位支持,工作負擔過重[3]。
1.2.3機構對專業工作的檢查評估方式量表
共5個題項,測量心理健康從業者所在機構對專業工作的檢查評估方式。測量主要根據來訪者家屬反饋,根據來訪者反饋,同事間互評等進行評分。其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0.69。
除性別、年齡等人口學變量外,還設置了可能與培訓者動機有關的題目,包括從業者職業壓力、從業者的收入、兼職或是專職、有無證書、參加培訓的次數、所在機構的評估方式、是否擔任督導、是否擔任培訓教師等方面進行分析。
1.3 統計方法
進行描述性統計、方差分析、相關分析、逐步回歸分析等。
2 結 果
2.1培訓動機統計描述和因素分析
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培訓動機的量表各條目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提高業務水平(3.9±1.0)、提高自我(3.7±1.1)、了解他人(2.4±1.2)、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2.4±1.2)、培訓他人(1.9±1.1)、開業(1.6±1.0)和換工作(1.5±0.9)。
將動機的各條目進行主因素分析及斜交旋轉,得到2個維度,累計解釋方差百分比為55.7%。第1個維度包含開業、培訓他人、換工作、了解他人,第2個維度包含提高自我、提高業務水平。而“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在2個維度上負荷都較高,因此將其單獨列為第3個維度。3個維度分別命名為:提高自我,解決自己心理問題,工作需求。
2.2不同人口學從業者培訓動機比較
方差分析表明,女性在提高自我和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上的動機均高于男性。不同專業從業者在提高自我和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維度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urkey HSD事后檢驗表明,在提高自我動機上,心理學專業和醫學專業的從業者的動機高于教育學專業者和其他(P
2.3培訓動機影響因素的逐步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對培訓動機影響因素進行探討,通過對整個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選取了可能對培訓動機存在影響的相關項目。這些項目包括專業相關因素,職業壓力和檢查評估方式;非專業因素,參加培訓的次數和月收入。各因素與培訓動機的相關性如表2所示。
選取相關系數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逐步回歸,變量選入和剔除的標準為0.05,結果如表3。回歸方程有效性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本研究首次探討了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繼續教育培訓的動機。調查發現,我國心理健康從業人員的培訓動機按高低依次是:提高業務水平、提高自我、解決自己心理問題、了解他人、培訓他人、開業
和換工作。因素分析發現培訓動機主要有3個方面:提高自我,解決自己心理問題,工作需求,其中最大的培訓動機是提高自我。反映出目前我國的心理健康從業者對自身專業知識提高的強烈需求。整體上看,心理健康從業者在繼續教育的培訓動機上,主流是積極的,并非只為獲得證書或資格而培訓。進一步對培訓動機的個體差異分析發現,女性在提高自我和解決心理問題上強于男性;在不同工作取向上,社會取向的從業者在解決自己心理問題和工作需求動機上要強于其他取向的從業者。在提高自我動機上,專職者強于兼職者,有證書者高于無證書者,醫學與心理學專業者高于教育和其他專業者。可見,參加培訓的提高自我動機的強弱與其專業化程度的高低存在正相關,專業化程度越高,自我提高的動機越強。但現今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培訓的準入標準低,專業上沒有嚴格要求,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甚至其他專業的人員都可以準入[4]。建議在培訓人員的準入上增強專業化要求,參加培訓者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嚴格受訓者資格審查是提高培訓聲譽,獲得更好培訓效果的一個途徑。
影響中國心理健康從業者培訓動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過逐步回歸分析發現,職業壓力是動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各項動機上都具有預測作用:專業能力的不足能夠預測提高自我的動機,缺乏單位支持能夠預測解決自己心理問題動機,工作負擔過重能預測工作需求動機。面臨不同壓力的從業者會通過參加培訓來減輕自己這種壓力。所在機構的評估檢查方式不僅對從業者的壓力具有影響[5],也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心理健康從業者參加培訓的各種動機。這說明所在機構的規范化與專業化對于從業者參加培訓有很大的促進發展的作用,從業者會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來應對評估所產生的壓力。參加培訓次數的多少對3種動機都具有預測作用,這其實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參加培訓越多,越能體會到培訓的重要性,培訓動機也就越強,導致心理健康從業者更為積極的參加培訓。我們預期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動機產生影響,但結果發現收入對動機并沒有影響。這說明大多數從業者接受心理咨詢培訓的動機并不含有直接的功利性(開業或換工作等),而主要是考慮到自身心理學專業知識的缺乏并亟待提高的實際,以及應對各種壓力,通過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主動地適應現代社會急劇變化的現實[6]。有相關研究也發現心理咨詢和治療從業者所存在的問題:大家普遍反映專業知識不足,培訓欠缺,自身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督導[7]。
心理健康服務從業人員是否有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動機是本研究的一個重點,以往的研究很少探討。研究發現從業者中社會取向者最為強烈,女性強于男性,其他專業者強于心理學等專業者。解決自己心理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培訓動機,許多人參加培訓的目的旨在解決自身在工作或生活中所遭遇的心理問題。相關研究也表明心理咨詢報考者自身就存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際關系等問題[8]。因此,中國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值得重點關注。這對于整個國內心理健康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發展都是很有必要的。這也就要求在進行心理咨詢培訓工作的組織和培訓內容的選擇時,應當充分考慮培訓學員的心理動機,加大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方面的知識內容和技術內容。除此之外,在培訓方式上應當盡可能了解學員本身的心理問題與需要,開展自我心理調節的訓練,教授怎樣來處理自身的心理問題,并嘗試解決培訓參加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個人成長與個人發展是心理咨詢教育與培訓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咨詢師自身成長與發展了才能更好地從事心理健康服務與工作[9]。
參考文獻
[1]Younes N,HardyBayleMC,Falissard B,et al.Differing mental health practice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private psychiatrists and public psychiatrists[J].BMC Public Health,2005,5:104.
[2]黃希庭,鄭涌,畢重增,等.關于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J].心理科學,2007,30(1):2-5.
[3]甘怡群,錢銘怡,陳紅,等.中國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的職業壓力現狀及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2007,30(5):1046-105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5]Hannigan B,Edward D,Burnard P.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Finding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J].J Ment Health,2004,13(3):235-245.
[6]趙白帆,劉梅.云南省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班學員情況及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2,16(6):40-42.
[7]李曉虹,楊蘊萍,李波,等.北京市199名心理門診從業人員狀況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4):410-413.
[8]李強,許丹,高文.心理咨詢師報考者個人經歷的質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學雜志,2008,22(2):152-156.
案例:心理咨詢師真的熱門嗎?
劉敏從事質量工作五年了,她總覺得這個職業的發展前景不佳。最近很多電視,節目中都會出現心理咨詢師的身影,她覺得這好像是份挺有趣的工作。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職業,她上網查詢了一些資料,看到很多文章都把心理咨詢師列為熱門職業。又想起小時候看過的美國電視連續劇《成長的煩惱》,劇中的父親就是一名心理咨詢師,靠著這份工作的收入養活了一家五口。這樣看來,心理咨詢師既有趣又賺錢,真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于是,劉敏馬上去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證書,接著辭職辦了一個心理咨詢工作室。然而,實際情況卻和她獲得的信息相差甚遠,慘淡經營半年虧損了不少,她不得不關閉了這家公司。她又想著去應聘相關工作,但是她發現在國內,心理咨詢師大部分都存在于醫院和學校,而這些單位僅憑一張心理咨詢師的證書是無法進入的。商業化運作的提供心理咨詢業務的公司,多數規模不大,而且很多也只是聘請兼職的員工。一年之后,她只好又重新干起了質量方面的工作。
如果劉敏在決定行動之前,能夠通過網絡以外的渠道再多打聽一些相關情況,同時加入自己的分析思考,完全可以避免以上情況的出現。首先,心理咨詢不是日常生活必需的,它的發展必須依賴于較高的生活水準,而中國缺乏這樣的前提環境;其次,中國人對心理咨詢有一定的誤解與偏見,認為有精神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詢服務;再次,在經濟發達、對心理咨詢沒有偏見的美國,商業化運作的心理咨詢服務能夠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的心理咨詢項目被納入了醫保體系,費用是可以報銷的。如果缺乏這些條件,心理咨詢師就很難成為熱門的職業。
職場人士,無論職位的高低、年齡的大小、就業狀態的差異,要避免像劉敏這樣因為職業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職業發展道路不順利,必須學會搜集和分析職業信息,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職業信息的內容很多,與職業規劃相關的信息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社會職業狀況
包括職業分類、行業分類、就業制度與政策等基本情況。譬如你的專業是心理學,你想從事可以發揮專業優勢的工作,如果你僅僅知道去學校當老師、做心理咨詢兩條路,就會限制你的就業范圍,實際上還有以下領域可以考慮:公司內部的人力資源、人才測評公司、市場調研公司等。
2.職業行業詳情
包括典型職業的工作內容、任職要求、職業瓶頸及應對策略、職業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等。譬如作為一個財務人員,要了解哪些證書的含金量高?為什么要盡可能地有制造業的工作經驗?
3.目標單位情況
你想加入、要應聘、要任職的單位的詳細情況,包括性質、市場地位、發展階段、收入、管理風格、企業文化、招聘要求與方法等。不同單位在這些方面會存在巨大差異,譬如企業文化。有些公司特別強調團隊合作,如IBM。有人戲言,談一個項目,客戶只有3個人,可IBM會有15個人;但有些公司希望每個人要獨當一面。了解目標公司的情況,有助于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這家公司。
4.招聘信息與應聘技巧
想獲得心儀的工作,需要及時獲得招聘信息;想要爭取面試機會,需要學會制作求職信與簡歷;要想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需要掌握一定的面試技巧。
5.工作疑難解決方法
具體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譬如職場禮儀、如何取得出色的工作業績、如何爭取加薪晉升、如何與領導相處、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何管理員工、創業的注意事項等,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對職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6.教育與培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