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臨終護理措施

          臨終護理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臨終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臨終護理措施

          臨終護理措施范文第1篇

          1.1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中未能得到廣泛應用中醫護理技術具有經濟實用、創傷小、無痛苦、見效快、易接受等特點。其操作如拔罐法、刮痧法等操作簡單、療效可靠,在民間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常見有家庭自備火罐、刮痧板等。但隨著公民法制意識的增強,2006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規定護士執行中醫護理技術時必須遵醫囑。在醫院,護士必須在有醫囑的前提下方能對患者進行操作。但是一方面由于中醫治療起效慢的特點,相當一部分人對中醫存在偏見,對其認可程度低,認為這只是一種輔助治療的手法;另一方面,很多醫生更傾向于對癥治療且立竿見影的西醫技術,這些因素都極大程度地動搖了人們學習發展中醫護理技術的積極性,制約了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發展。

          1.2整體護理缺乏中醫特色中醫護理的理論來源于中醫學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并與自然環境、社會密切相關。中醫學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強調人是一個以臟腑、經絡、氣血為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界及社會的關系,進行辨證施護。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取病情、個體狀況、心理、社會環境等信息,應用中醫八綱辨證的方法加以分析、歸納,確立患者的證型及存在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提出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護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導。《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指出,提高中醫護理技術,以發展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據中醫護理防重于治、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突出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護,加強中西醫護理技術的有機結合,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但在臨床工作中往往因癥候難辨,導致護理措施單一而流于形式。

          1.3中醫護理科研開展滯后中醫護理雖有幾千年歷史沉淀,但由于在傳統中醫臨床實踐中一直醫護不分家,直到建國后中醫護理學才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故其真正作為一門專業學科,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而且有些技術一直沿襲原有的傳承,缺乏創新。護理科研人員的一個薄弱環節,表現在科研項目少、缺乏深層次的前瞻性的大樣本的隨機的對照研究。有學者研究了2005年1月~2008年12月發表的有關護理研究的論文,共有62133篇,其中,關于中醫護理研究方面的論文只有390篇,占所有護理論文總數的0.63%。開展中醫護理科研的課題少,科學性欠嚴密,缺乏創新性,真正有價值、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課題較少,相關論文也大多是對一些已經開展的中醫護理操作進行總結性的研究,缺乏創新項目及專科項目,因此需要進一步挖掘中醫護理的潛力,提高中醫護理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2解決中醫護理臨床實踐問題的對策

          2.1重視中醫護理人員的培訓與管理嚴格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相關規定,使全院護理人員每年系統接受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崗位培訓時間≥100學時,培訓時以臨床常用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中醫基礎理論為重點,因人施教,分層次訓練,力求人人掌握、人人能操作。學習過程中采取中幫西、西學中的學習方法,互相取長補短。以中醫護校的護理為主,從理論到臨床指導西醫護校畢業的護士,正確運用中醫護理技術,以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為目的,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并且通過自學和請教老中醫的方法,提高業務水平。鼓勵護士通過自考、函授等繼續教育方式,取得中醫護理專科、本科學歷。對護士實行按學歷水平、工作經驗、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分層次上崗,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以充分調動每一位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此外,為了提高護理人員對中醫護理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酌情開展治療項目的獎懲機制。如本院以科室為單位,根據各專科不同特色,開展相應的專科中醫護理,設置一定的指標,每季度總結對比各科室中醫操作的數量及療效,對超額完成任務的科室給予一定的獎勵,未達標者則予適當的處罰。

          2.2促進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讓更多的人走進中醫,理解中醫,接受中醫的治療與護理,宣教是關鍵。在老百姓中宣傳和提倡“未病先防”“藥膳同源”“內外兼養”的養生、保健知識和觀念,讓老百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醫藥文化,真切地感受到中醫藥的方便與實惠,真正為老百姓服務。如本院在電梯內以及電梯口放置中醫養生知識宣傳專欄,病區走廊以及各住院部相通的天橋兩側墻上建立中醫文化墻,各病區護士站內放置中醫養生宣傳冊,院內中醫師定期赴老年大學進行養生講座等,消除患者對中醫操作的不信任感,以取得其支持和配合。對于臨床中有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適應證者,護理人員應主動與醫生溝通、協調,與醫生達成一致意見,取得醫囑后,為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操作。如本科室針對便秘的患者采取大黃粉敷神闕穴,針對眩暈的患者采取王不留行籽按壓耳穴,針對失眠患者采取中藥艾葉泡腳,效果顯著。而在其他科室,也都開展了相應的中醫護理操作,如肛腸科的中藥灌腸法,消化內科的艾灸法等,對癥施護,效果顯著。

          2.3推動中醫護理與整體護理的融合中醫護理的開展,使整體護理內涵更豐富,有助于整體護理模式的建設,也推動了中醫護理學科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圍繞“以患者為中心”,創建具有中醫特色的整體護理,對中醫界的護理人員來說是新的課題和挑戰。借鑒現行的現代整體護理模式,在臨床中實施“四診-辨證-施護-評價”的有中醫特色的護理程序,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將患者的生理、心理、飲食、環境、社會因素等,視作一個整體,通過細心地觀察患者的情志、氣色、舌苔、脈象等外在的變化,認真聽取其主訴,結合具體情況,從而制訂出相應的護理方案。

          2.4增強中醫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首先要把中醫護理科研納入護理管理的議事日程,加大繼續教育力度,從根本上改變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提高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其次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護理人員通過網絡查詢及檢索,收集最新的中醫護理學數據和護理學信息資料,高水平、高起點地確定中醫護理科研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3展望

          臨終護理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產道血腫 臨床護理 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77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01-0196-02

          產道血腫是因為分娩時損傷到了軟產道之血管,嚴重的情況下造成了軟產道血管的斷裂,不過相對程度上,黏膜仍然為完整的,皮膚也是相對比較完整的,這樣就使得血液中的一部分被匯集于某部,進而出現血腫。血腫的實質為隱蔽部位的流血,故而難以察覺,假設處理的不及時或者不恰當的話,很有可能造成產后大出血或者讓產婦發生連續性態的貧血,感染的幾率被增大,病情如果過于嚴重,還會出現因為出血過多造成休克,嚴重的話甚至會危及到人身生命[1]。現對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分娩發生產道血腫的30例產婦的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資料的30例均為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分娩發生產道血腫的產婦,年齡23歲~37歲,平均24.8±2.8歲。血腫發生在切口附近21例,發生在陰道、會陰切口對側9例。

          1.2 產道血腫的發生原因。①產程過快。軟產道未完全擴張的情況下,胎頭因為過快的下降,就有可能造成深層血管被撕裂,乃至損傷到血組織,最終導致發生產道血腫。②妊娠合并高血壓病癥。有部分產婦出現了妊娠合并高血壓這種病癥,在這樣的病癥下,患者全部的小動脈會出現痙攣,進而使得周邊血管不能暢通的流動,損傷到內皮細胞,對應的通透能力被增加,諸多器官也會因為小動脈出現痙攣癥狀進而發生氧氣的缺少,同時微血管受到了損傷,血管對應的脆弱性被提高,導致發生產道血腫。③產婦凝血能力出現下降。妊娠期患者血小板如果合并的高效的話,患者的血小板對應的凝血能力就會下降,止血能力也會受到損傷,毛細血管本身也會越來越脆弱,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也會增強,紅細胞流出的性能被提高,難以止血。④沒有很好的縫合會位的傷口。傷口地方沒有得到徹底的縫扎,這樣就會出現持續出血,造成血腫。

          1.3 護理措施。①產程的處理一定要正確。密切的觀察產婦有沒有出現宮縮,產婦的宮口是不是出現了擴張,嚴密的監測胎心,科學地進行產程圖的制作,降低因為產程過快發生急產,如果宮縮對應的頻率比較大而且比較強的話,那么就要依照具體的狀況予以對應的處理,盡可能的降低因為第二產程過快損傷到陰道壁;假設發生宮縮乏力的癥狀,一定要予以即刻的處理,借助靜脈點滴予以催產,也可以解除對的刺激增加宮縮,避免發生產程過于漫長的情況。要強調的是,對于借助催產素開展引產的病人,一定要給與高度的監控,保持滴速處于最佳的情況,對產婦的宮縮狀況予以認真的留意,并且密切的觀察胎心的狀況,如果產婦為臀位,通常情況下,出現陣縮的時候,就需要借助手掌對陰道口予以封住,待到胎臀出現降低的情況下,而且軟產道徹底的擴張的情況下,進行助產,這樣就可以避免因為臀牽引擦傷陰道黏膜,對會陰也要注意盡可能的保護,力度適中,盡可能的實現胎兒緩慢的離開產道,避免因為操作不正確損傷到產婦。②對產道一定要予以細心的檢查。等到胎兒出生之后,假定陰道有裂傷,需要注意一定要立即縫合,首針和會陰傷口的地方之間應該保持大約0.5到1cm的距離,接下來予以常規縫合,務必不能留死腔,假設小動脈存在出血之跡象,首先要予以結扎,而后單獨縫合,實現止血。假設有靜脈竇癥狀,這個時候要盡量避開。如若傷口受傷較深,縫合要分層進行;如果縫合時有滲血,一定要加強關注,縫合后按壓傷口十到十五分鐘,或填充紗布于陰道里面止血[2]。③產后一定要加強觀察。通常,產后應該留于產房兩個小時以便觀察,出產房前,常規的檢查患者肛部,對于高危產婦,更要注意,要和病房護士予以特別的交班,回房后,繼續進行嚴格的觀察,向患者了解有無感覺墜脹,有沒有便意,也要密切的觀察產婦的精神狀態、血壓、脈搏以及面色。假設有異常,首先要檢查和陰道,發現后一定要給與第一時間的處理,不能拖延。④產后護理方面,對于會陰清潔一定要注意,大小便之后必須要對會位予以清潔,對會陰墊予以經常的換洗,借助0.5%碘伏棉球實行消毒,每天消毒兩次。假設會陰有水腫癥狀,需借助90%乙醇進行濕熱敷,也可以借助50%硫酸鎂注射液進行熱敷,每天兩次,而后借助紅外線照射會陰切口,每天也兩次,每次照射30分鐘,對產婦進行引導,保持側臥位,避免出現惡露感染[3]。⑤助產技術需要得到很好的提高。助產師的第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業務技術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掌握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熟悉分娩機制,正確保護會陰,對會陰體彈性差、水腫及巨大兒適當行會陰側切術,協助胎頭俯屈,以最小徑線在宮縮間歇時娩出。如果出現任何不適癥狀,能夠正確的作業,保證分娩的高效和安全。

          2 結果

          經積極有效的護理后,血腫消失,愈合良好24例,縫扎3例,血腫中有硬結合并感染3例,經局部物理療法治療后痊愈。產后7d進行復查,全部患者血腫愈合均顯示良好。

          3 討論

          產道血腫實質上就是生產中和產后,軟產道位置出現血腫,軟產道包括了子宮下段,宮頸,會陰和陰道。臨床上,常見產道血腫部位為陰道,這是產后出血的一個類型,因為發病本身比較隱蔽,故而容易延誤治療,甚至有可能造成出血的增加,如果不能夠予以很好的處理,后果將會更加的嚴重,甚至會危及產婦的生命,故而一定要提升助產技術,加強產后的護理,嚴密產后觀察,降低發生產道血腫的幾率,提高對血腫的吸收率。

          參考文獻

          [1] 楊怡鳳,孫紅衛,產鵬程.三種縫線用于會陰側切傷口縫合的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4):335-337

          臨終護理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分層次管理;臨床護理;應用

          Abstract:Objectiv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methods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explore the measures and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s Our hospital 100 nursing staff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50 each,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n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outine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 of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lin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approach. Results After th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group all work of the nurses in nursing management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igher satisfaction, group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appli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achieve good effect, improv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nursing staff's work, patient satisfaction also increased obviously, have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Hierarchical management; Clinical nursing;Application

          在實際護理工作當中,不同技術職位的護理人員往往從事相近的崗位與相似的護理工作內容,造成了較大的人力資源浪費,不利于護理人員能力的充分發揮。因此臨床護理研究對新的護理管理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本研究旨在探究分層次管理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護理工作者共10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名,女性96名,年齡19~47歲,平均年齡為(33.4±5.6)歲,工齡1~20年。護士長1名,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30名,初級護師45,初級護士21名;本科及以上學歷21名,大專學歷48名,中專學歷31名。將所有入選護理人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名,兩組護理工作者的性別、年齡、工齡及職稱等一般基線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依照常規臨床護理管理方法開展護理工作,依據每名護理人員的性格、經驗及業務水平等綜合能力為其分配護理任務并劃分相應護理工作內容。觀察組行分層次管理方法,具體分層次管理措施概述如下。

          1.2.1劃分護理人員層次 考察醫院人員構成及實際情況,依據護理工作人員的學歷、職稱及業務能力等將其分為四個層次:護理員、初級護士、專科護士及護士長。①護理員層次:學歷往往較低,畢業于正式護理學院,臨床業務能力較欠缺,工作時間短;護理工作主要內容為:基礎性護理服務及負責患者的生活護理;②初級護士層次:具中專及以上學歷,有較強的臨床操作能力;護理工作主要內容為:各項技術性治療及整體護理的實施;③專科護士層次:具大專及以上學歷,臨床護理經驗豐富,護理工齡8年以上,綜合能力較強;主要工作內容為:組織會診及查房,與患者及家屬開展溝通和宣傳教育;④護士長層次:大專及以上學歷,護理臨床經驗大于10年,綜合業務能力很強善于進行護患溝通;主要工作內容:指導臨床護理工作,解決護理疑難問題,保證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各層次崗位職責明確清晰。

          1.2.2專項培訓護理人員 利用醫院已有設施積極組織開展針對護理工作者的規范化系統式培訓。以科室為單位建立規范化培訓基地,制定出詳細可行的培訓流程、培訓措施和考核方式。組建專項培訓小組對專科疾病護理進行指導和強化學習。培訓內容應結合護理常規及專項疾病護理的理論知識與護理實踐。培訓完成后及時通過考試和臨床實踐等方式檢驗學習成效。培訓過程中注意結合不同層次護理人員的接受能力和業務能力區別教學培訓,以保證培訓質量。

          1.2.3確立合理的激勵制度 施行分層次管理模式過程中應確立起合理的激勵制度包括薪酬激勵和晉升激勵。晉升機制應符合各科室自身工作性質和工作特點,以工作年限及考核評估結果作為參照標準。薪酬制度基本原則為"同工同酬",依照護理工作者的職位和工作職責設置各層次的薪資獎勵機制。鼓勵選拔優秀護理工作人員深造學習新技術和護理方法,不斷培養護理人員的科研創新能力。

          1.2.4推行適度的心理授權 除了對護理人員外在物質層面的獎勵,還要關注各層次護理人員的心理變化,通過適度有效的心理授權刺激護理人員的積極心理,調動起各層次護理人員對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的成就認可既可以幫助協調同事合作關系,同時可以有助于創造更好的工作氛圍,提高護理團體整體工作績效。

          1.3評估方法 依據各自科室的工作內容,設計相應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的考核表,考核結果以百分制標示。得分>90分代表優秀,得分80~90分代表良好,得分60~80分代表一般,得分

          1.4統計學方法 兩組評測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實施分層次管理后觀察組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水平和質量各項工作評分中較對照組均明顯更高,組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分層次管理由海南大學傅國華最先提出,所謂分層次管理即通過對管理對象的發展層次進行精細識別,從而就各層次的特征設計出相應管理方法,實現各層次具針對性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護理質量,減少資源浪費,實現管理優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分層次管理后觀察組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理論和實踐水平上均較對照組明顯更高,組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患者滿意度水平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管理中應用分層次管理措施效果良好,可以充分調動起護理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創造性,也能鞏固強化其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技能,并能顯著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明蘭.分層次管理在臨床護理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5):70-71.

          臨終護理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阿托品;有機磷中毒;護理措施

          阿托品是有機磷中毒患者的首選治療藥物,但是其用量的大小對于患者的搶救能否成功具有非常直接的影響1。下面本文就針對該醫院對于有機磷中毒患者的相關搶救、治療與護理工作,對阿托品治療有機磷中毒的護理措施進行相關的探討,為有機磷中毒患者的康復盡綿薄之力,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任意從本醫院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所診治的患者中,抽取102例有機磷的中毒患者。這102例患者基本上都是來自周邊郊區或農村的一些急救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有61例,男性患者有41例。患者的年齡分布區間為5歲到67歲。其中自殺服毒的患者有97例;誤服毒的患者有5例。

          1.2 急救的治療辦法 搶救用藥的基本原則為,足量、早期、反量、持續,并且準確地使用阿托品。對于有機磷中毒的患者來說,阿托品化越早,其病死的概率就越低。一般中毒12小時以后才能達到阿托品化的患者,其預后比較差。阿托品給藥的方法是,第一次用量:給予輕度患者2mg到5mg之間的阿托品,給予中度患者5mg到10mg的阿托品,給予重度患者10mg到15mg的阿托品,并且每10到15min就多患者的靜脈重復地給予其首劑量的一半,盡可能地使患者在1到2個小時之間達到阿托品化,給予患者的劑量最好是先大后小,給予的時間間隔也要保持先短后長,在搶救獲得成功之后還要維持3天到7天左右,甚至有的個別患者需要維持的時間更長。

          1.3 護理的方法

          1.3.1 給予患者阿托品之前的護理 在基于患者阿托品藥物治療之前要對患者的神智、生命體征、肺部音和瞳孔等進行認真觀察,了解患者的中毒途徑,然后根據其表現來判斷患者的中毒程度。

          1.3.2 對患者阿托品化的觀察 患者阿托品化的一般指征為:瞳孔不同程度的散大,輕度患者的瞳孔直徑為3到4mm,中度患者的瞳孔直徑為5到6mm,重度患者的瞳孔直徑為6到8mm;患者的顏面一般呈潮紅狀;皮膚的黏膜也十分干燥;其肺部音比常人減少,甚至完全消失;其心率不斷加快,有的達到了100次/分鐘,有的甚至還達到了140次/分鐘;患者有比較輕微的躁動;其意識障礙稍微減輕等2。

          1.3.3 患者阿托品中毒現象的觀察 現在阿托品中毒已經成為導致患者搶救失敗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服用藥物治療的過程當中護理人員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觀察:首先要觀察其瞳孔的大小,例如,有些患者的瞳孔不斷散大而且還伴有皮膚黏膜比較干燥,面色潮紅、原來散大的瞳孔轉為縮小或是患者的呼吸深大,同時逐漸昏迷,那么這就是中毒的征兆。其次要觀察患者的脈搏與心率,如果患者的脈搏或是心率大于150次/分鐘,那么則有可能是阿托品中毒了3。而且,還要注意患者心率或是脈搏的強弱與節律。同時,還要注意患者的意識狀態。絕大多數有機磷中毒患者本身都伴有中樞神經的一些癥狀,大部分患者在使用阿托品之后意識障礙稍微減輕,但是重度的中毒患者在使用阿托品之后依舊意識不清,那么此時就要重視患者其他指征的相關變化。如果患者在住院的時候意識不清,而在應用阿托品這種藥物的一段時間之后出現了躁動或是意識障礙,有的繼續用藥藥物之后,其躁動癥狀消失了,但是昏迷癥狀加重了,那么就表示患者是阿托品中毒了。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患者的體溫變化,因為阿托品中有導致患者體溫調節中樞發生功能障礙的成分,所以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高熱等問題,體溫高達39—42℃。

          1.3.4 對患者阿托品反跳的癥狀觀察 患者出現阿托品反跳的癥狀大約是在持續治療的第3天到第7天之間4。這主要是由患者早期的阿托品用量不足或是后期過早地減量或是停用而造成的。所以在患者用藥的后期要注意觀察其是否有出汗、胸悶、肺部音等一些征兆,一旦患者出現瞳孔縮小、昏迷、肺水腫或是肌肉震顫等情況,亦或是在使用阿托品之后其升高的體溫又突然下降了,這就表示患者的病情出現了反跳。

          2 結 果

          102例有機磷中毒患者經過急救之后有2例死亡,還有20例送去做血液透析,剩下的82例患者被送去病房做進一步地治療。經過本醫院的認真護理,無一例出現阿托品反跳,無一例發生阿托品中毒,護理效果良好。

          3 小 結

          急性的有機磷農藥中毒一般來勢比較兇猛,病情比較危重,而且病死率極高。而阿托品對該中毒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有效5。其中,護理在治療有機磷中毒患者時,阿托品可以阻斷乙酰膽堿對患者副交感神經與中樞神經系統當中毒蕈堿受體的影響,這對于緩解患者毒蕈堿樣的癥狀與對抗其呼吸中樞的抑制十分有效,但是在治療的過程當中,也經常會導致一些副作用的出現,使患者感到痛苦難忍。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一定要做好阿托品治療有機磷中毒患者的護理工作,幫助患者盡快康復。

          綜上可知,在使用阿托品的時候要注意用最小的劑量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特別要注意阿托品過量情況的發生。在此期間,要認真地做好護理工作,嚴密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及時向主治醫師反應,調整患者的用藥劑量,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張遂云.有機磷中毒患者的阿托品應用與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4):78—79.

          [2] 賀建中.羅菊英.汪雨珠等.微量泵輸注阿托品對有機磷中毒搶救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1,32(06):1115.

          [3] 李鳳萍.高雅琪.有機磷農藥中毒搶救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09,5(7):101.

          臨終護理措施范文第5篇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有機磷中毒的死亡率普遍降低。但由于有機磷中毒的病人在搶救治療中或恢復期容易出現反跳現象,造成病情危急甚至死亡。因此,要掌握有機磷中毒“反跳”現象發生的原因與規律,加強臨床觀察與護理,以便及時發現“反跳”的先兆癥狀,得到及時救治病人及降低有機磷中毒的死亡率。

          1 反跳出現的主要原因

          毒物清除不徹底,阿托品用量不足;在使用阿托品藥物過程中,減量過快或過早停藥;大劑量快速輸液也可引起有機磷中毒的反跳。

          2 反跳的現象和規律

          反跳的發生與有機磷農藥的種類,中毒方式、藥量等有一定的關系。經皮膚吸收中毒者反跳少,而口服者反跳多;有機磷農藥性越強,反跳發生的可能性越小;低毒性的樂果中毒最易發生反跳;反跳現象發生的時間最短為12小時,最長為13天;劇毒性的有機磷中毒者,出現反跳現象較早。

          3 反跳的先兆癥狀

          在臨床上遇到的反跳病例,幾乎都有反跳的先兆癥狀,如:精神萎靡,胸悶,氣短,咳嗽、發紺、皮膚濕冷心率緩慢,出汗,流,面色蒼白,瞳孔變小,肌束震顫,腹痛等。因此,在臨床護理觀察中,發現有這些癥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4 臨床觀察及護理措施

          4.1 為了減少急性有機磷中毒反跳的發生和死亡率,護理人員必須有豐富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經驗,有預見性護理意識,針對有機磷中毒病人可能發生的“反跳”現象,在癥狀出現之前把臨床護理工作做好,針對發生“反跳”現象的各種原因,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4.1.1 徹底清除毒物,對口服中毒者,無論時間長短及服用量多少,都應該進行徹底洗胃,對皮膚吸收發生中毒者或口服中毒被嘔吐物污染皮膚,頭發者,要徹底清洗并更換衣褲,避免殘毒繼續吸收。

          4.1.2 合理應用解毒劑,阿托品要盡早使用,并足量持續用藥,視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劑量,在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在嚴密觀察病情中用藥,直至毒堿樣癥狀明顯好轉或阿托品化時改為維持量,維持時間3-8天或更長,并早期使用復能劑,由于膽堿酯酶在72小時已老化,故復能劑應用不超過3天,復能劑足量的指征為:保持神志清醒不抽搐,肌束無震顫。

          4.1.3 輸液過程中,護士應嚴格控制輸液的速度.

          4.2 嚴密觀察病情,正確判斷阿托品化,為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阿托品化的指征:瞳孔散大不在縮小,面色潮紅。皮膚干燥,體溫增高,心率增快,肺部羅音減少,意識障礙減輕。要根據具體病情,綜合判斷。在癥狀逐步改善的恢復期中又出現“反跳”現象的可能,仍要繼續嚴密觀察。臨床護理工作中應重點觀察的幾個方面。

          4.2.1 意識: 病人神志清醒后,又出現嗜睡,神志模糊,或由安靜狀態突然發生煩噪不安時,應考慮是否為“反跳”現象出現的先兆。

          4.2.2 瞳孔:患者已散大的瞳孔又逐漸縮小是應特別注意。

          4.2.3 血壓及其他生命體征:血壓正常后又突然升高,體溫驟降低于36℃,并持續不回升時,常為“反跳”出現的預兆,如患者病情好轉,面色紅潤,心率也隨之減慢,有出現面色萎黃,心率增快,胸悶憋氣,也應考慮為“反跳”的預兆。

          4.2.4 其他:如病人前額發際,顏面口角細小肌肉顫動等。觀察時間應在一周左右,重度中毒病人或低毒性的樂果中毒病人脫險后至少觀察兩周或更長時間。

          4.3 備好中搶救器械及藥品,搶救做到四定:定位,定量,定人負責,定期檢查,一旦發生“反跳”現象的先兆,要立即實施搶救措施,挽救病人的生命。

          5 結論目前對反跳的發生原因和機制尚未明確,主要依據臨床癥狀的演變狀況和反跳先兆癥狀來綜合性判斷并進行護理。從以上臨床資料分析來看,大多數病例是有先兆癥狀與體征的。出現反跳先兆癥狀,這可能與中毒的藥量和體質有密切關系,只要細心觀察、護理,加以全面分析,是能夠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加強護理的,使其反跳死亡率控制在最低范圍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