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跆拳道武術教程

          跆拳道武術教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跆拳道武術教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跆拳道武術教程

          跆拳道武術教程范文第1篇

          關鍵詞: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結果

          中圖分類號:G852.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12-0123-03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Displaying of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

          YE Wei1,LI Fengmei1,ZHANG Yinfu2,LV Xiaojian1

          (1.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2.Physical Training Department,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It is beneficial to Sanda to get ready to be introduced to the Olympic Games in technology to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of displaying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By comparison analysis,interviews,questionnaire,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so on,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It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competition principles of openness and transparency that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does not display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and thus it is most likely to be a hindrance for Sanda to be introduced to the Olympic Games,and it’s need to be improved urgently.2) It ha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that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does not display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3) Without influenc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ide referee’s judgment,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display the side referee’s evaluation in public in Sanda competition by an appropriate manner.

          Key words: Wushu Sanda;competition; the side referees; the scoring result

          眾所周知,體育競賽應該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下進行,這是保證運動員公平競技的基礎,對于奧運會這樣事關參賽國榮譽的重大比賽更是如此。早日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是我國散打運動長期而重要的奮斗目標,然而,目前的散打比賽并不是在完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進行,主要表現在運動員的得分即邊裁判員的打分并沒有公開顯示,只是在每局比賽結束時顯示運動員的勝負這樣一個簡單的比賽結果。那么,人們勢必會對比賽結果產生疑問,特別是在雙方運動員實力均等或是一方運動員得勢不得分的情況下,更使人對裁判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因此,散打比賽邊裁判員的評分是否能夠更加公開、透明,便于參賽各方和廣大觀眾及媒體來參與監督,以適應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和奧運會對競賽項目的要求,是亟待認真研究的課題。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以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情況公開顯示的可行性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訪談法根據課題需要,對部分國內一線的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以及相關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并于2009年10月在山東菏澤全運會散打決賽比賽現場,對觀看比賽的部分觀眾進行了訪談。課題組通過訪談了解到,除了少數裁判員和管理人員對于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情況的公開顯示持謹慎態度外,其他受訪者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其中許多人士表現出十分迫切的態度,認為應該盡快實施該措施。

          1.2.2問卷調查法根據課題需要,課題組設計了兩套問卷,分別針對裁判員和教練員群體。裁判員問卷共發放了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為90%,回收問卷3份無效,有效率為91.7%。教練員問卷發放了30份,回收26份,回收率為86.7%,其中4份為無效問卷,有效率為84.6%。問卷回收后采用裂半信度法進行了信度檢驗,得到“半測驗”得分的積差相關系數rhh為 0.7236,經“斯皮爾曼―布朗”公式rtt=2rhh/(1+rhh)加以校正后,分半信度系數為0.8352。表明回收問卷的可信度符合要求。

          1.2.3對比分析法將散打比賽與奧運會同類格斗項目(跆拳道和拳擊)的競賽評判方式進行對比研究。

          1.2.4田野調查法所謂田野調查法又叫實地調查或現場研究。本課題的負責人長期從事武術散打競賽的裁判工作,近幾年每年都參加全國性的武術散打比賽裁判工作,對該領域有很深的切身體會。

          2結果與討論

          2.1散打與奧運會同類格斗項目競賽評判方式對比分析奧運會徒手格斗項目有拳擊、跆拳道、摔跤和柔道這4項。依據格斗技術動作的時空狀態特性,拳擊和跆拳道屬于踢打類格斗項目,而摔跤和柔道屬于摔拿類格斗項目。[1]武術散打雖然具有這兩類項目的綜合特征,但由于散打的摔法技術受“2秒原則”的制約,屬于快摔技法,因此散打運動與拳擊和跆拳道的性質更為接近,本研究只對它們之間的評判方式進行對比分析。

          散打和拳擊、跆拳道競賽都采用1名場上裁判員和數名邊裁判員各司其職的方式來共同對比賽的勝負進行判定,散打和拳擊都設5名邊裁,跆拳道競賽在不使用電子護具時設4名邊裁,使用電子護具時設3名邊裁。[2]

          拳擊和跆拳道場上裁判員的職責相同,主要是用口令和手勢指揮運動員進行比賽,對運動員的犯規和傷病等有關情況進行處理,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不參與運動員技術的評分。[3,4]散打項目場上裁判員的職責與此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他/她還要對運動員摔法技術得分與否進行判定。這是由散打運動的技術類別決定的。

          拳擊和跆拳道邊裁判員評判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依據多數邊裁員對同一技術動作是否產生效果在同一時間(1秒內)做出的判定。散打競賽與此不同,比賽中任何一位邊裁判員對運動員拳、腿技術動作有效性的判定都為有效。它依據多數邊裁判員對雙方運動員每一局勝負判定的結果。雖然都是依據多數原則,但其實質并不一樣,且各有其合理之處。

          表1散打與拳擊、跆拳道競賽評判方式的對比

          項目成績決定方式示分方式評分原則跆拳道3局累積記分制明分制依據動作效果的多數原則拳擊4局累積記分制明分制依據動作效果的多數原則散打3局2勝制暗分制依據最終結果的多數原則散打與拳擊、跆拳道的另一個顯著區別是示分方式的不同。拳擊和跆拳道采用的都是“明分制”,就是裁判員采分后都應立即公開顯示,現場所有的人員都能知道比賽的即時結果。這樣就保證了比賽的公開、透明,從而對參與競賽的全體執裁人員能夠起到監督作用。另外,廣大觀眾也可以通過運動員得分的顯示來加深對項目的理解,從而起到對項目的推廣和普及作用。反觀散打比賽,由于采用“暗分制”,即使在比賽結束時也不顯示運動員的比分,只顯示哪一方獲勝這樣的比賽結果,訪談中絕大多數普通觀眾表示看不懂。可見,散打運動要想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以及更好地在群眾中普及推廣,還要從項目本身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

          2.2武術散打比賽實行“暗分制”的原因分析成績判定方式的不同和判定依據的原則不同,直接導致了示分方式的不同。散打比賽時,每一位邊裁判員對運動員拳、腿技術動作得分的判定都是有效的,這對邊裁判員執裁水平要求更高,對于打分的獨立性也要求更高。如果邊裁判員打分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自然會影響最終的比賽結果。顯然,在散打比賽中如果采用拳擊、跆拳道那樣的直接“明分制”,任何一個邊裁判員的打分勢必會影響其他邊裁判員的判定行為,尤其是在裁判水平不太一致的情況下,一位有經驗有影響力的邊裁的判決將會主導整個比賽結果。這樣,多數原則的基礎就將不復存在,比賽的公正性也將會受到挑戰。我們認為,這就是散打比賽目前實行“暗分制”的客觀原因。

          另外,在目前的散打評判方式下實行“暗分制”,當個別邊裁出現錯判、漏判時,裁判長在對其分數加以調整時比較方便,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質疑和麻煩。如果實行“明分制”,不便于裁判長對比賽結果的總體把握。這應該是散打比賽目前實行“暗分制”的主觀原因。

          通過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我們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裁判員隊伍還是教練員隊伍,他們認為影響武術散打邊裁判員評分結果公開顯示的前三位因素都是相同的。大家一致認為處于第一位的因素是,如果公開顯示,不利于裁判組的總體把握,當邊裁判員出現錯誤時不便于糾正。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以及集體觀念。處于第二位的因素就包括了“不便于邊裁判員的獨立評分”。另外,“邊裁判員之間的比分差異會給觀眾造成不良印象,不利于維護該項目的形象”也處于第二位因素,說明武術散打界人士對于該項目的熱愛,大家希望該項目給世人一個良好的整體形象。

          表2影響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情況公開顯示因素

          調查統計

          影響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結果

          公開顯示的因素裁判員排序百分比/%教練員排序百分比/%不利于裁判組的總體把握,當邊裁判員出現錯誤時不便于糾正128.5128.5不便于邊裁判員的獨立評分219.0223.8邊裁判員之間的比分差異會給觀眾造成不良印象,不利于維護該項目的形象219.0223.8容易造成運動隊和裁判員之間的矛盾,不利于該項目和諧發展314.249.5邊裁判員壓力大,不利于他們執裁,造成打分過于保守49.5314.2容易暴露邊裁判員之間判罰差距,不利于培養和保護新裁判員54.754.7目前還不具備公開顯示的技術條件,沒有顯示設備和相應的軟件支持49.50〖〗目前管理層還不具備將之公開顯示的決心49.50目前的評分系統已經很完備,不必要再進行更公開的顯示49.502.3武術散打比賽實行“明分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雖然武術散打比賽由于各種原因暫時實行“暗分制”有其存在的合理基礎,但畢竟其評判方式只是一種半公開和半透明狀態,它沒有將整個比賽的裁判過程置于廣大觀眾和媒體的監督下,仍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最主要的表現是邊裁判員的打分過程沒有實時公開,大家能夠看見的只是哪方運動員獲勝這樣一個結果,而運動員得分的過程是不公開、不透明的。另外,當邊裁判員出現錯判、漏判時,裁判長對邊裁判員的糾正過程也是不公開、不透明的。這就為裁判長調節分數的隨意性創造了條件,容易致使其權利不受監督。顯然這是有違奧運會相關要求和奧林匹克精神的。如果要將該項目推進奧運會,勢必要對其進行改革。

          其實,通過同類項目的對比分析和我們的調研表明,目前散打與奧運會同類格斗項目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邊裁判員評分的顯示方式上。如果采取適當的方式,是完全可以公開顯示邊裁判員評分情況的。調查結果(表3)也表明,無論是散打項目的裁判員還是教練員群體,絕大多數相關人士都認為有必要顯示邊裁判員的評分情況,而且通過采取適當的方式也是完全可行的。在訪談調研中,甚至有許多富有經驗的老裁判和戰績顯著的教練員對于公開顯示邊裁判員評分情況也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并且希望能夠早日實現。

          裁判員教練員必要性91.595.2可行性87.590.52.4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情況公開顯示的方式探討我們知道,由于武術散打比賽所依據的多數原則是依據多數邊裁判員對于每一局比賽結果的判定,而不是像拳擊和跆拳道那樣依據多數邊裁判員對于同一技術動作的效果在同一時間做出的判定,那么,我們就必須要保證在每一局比賽結束前,每一位邊裁判員的評分過程都始終具有獨立性。因此,在選擇公開顯示的方式時,就要保證任何一位邊裁判員的評分都不能讓其他邊裁判員看見,以免影響其評分的獨立性。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其實我們只有3種方式可以選擇(表4)。

          表4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情況公開顯示的可能方式

          比賽進行中 每局比賽結束時包括臨場邊裁在內的所有人員不可行可行不包括臨場邊裁在內的所有人員可行可行在這可行的3種方式中,哪一種應該是我們需要采納的呢?這要看哪一種最為公開、透明。應該說,只有在比賽進行中將邊裁判員的整個評分情況適時地公開顯示,才是最為透明的。只不過我們需要采取恰當的方式,在對邊裁判員評分情況適時公開顯示的同時,又不能讓任何一位臨場邊裁判員了解其他邊裁的評分情況,以保證其評分的獨立性。通過問卷調查的情況來看,多數受訪者也選擇了這一方式(表5)。

          表5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情況公開顯示的方式

          調查統計%

          顯示方式的選項裁判員

          選項百分比 教練員

          選項百分比在每局比賽結束時,對賽場內所有人員公開顯示每位邊裁判員的具體比分,包括臨場執裁的所有裁判員。37.827.8在每局比賽結束時時,對賽場內所有人員公開顯示每位邊裁判員的具體比分,但不包括臨場執裁的幾位邊裁判員,以保證邊裁判員評分的獨立性。12.413.7將每位邊裁判員在比賽中的整個評分過程都實時地公開顯示給賽場內所有人員,包括臨場執裁的幾位邊裁判員。3.55.3將每位邊裁判員在比賽中的整個評分過程都實時地公開顯示給賽場內所有人員,但不包括臨場執裁的幾位邊裁判員,以保證邊裁判員評分的獨立性。46.353.22.5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情況顯示屏幕位置設想圖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如果要在比賽過程中對邊裁判員的評分過程適時公開顯示,則顯示大屏幕的位置就需要回避臨場執裁的邊裁判員視線,以免影響其評分的獨立性。其實,我們只要把顯示屏背對臨場執裁的邊裁判員,面向廣大觀眾和教練就可以了。其位置設想圖如圖1。

          至于公開顯示的內容,將1~5號邊裁判員在比賽過程中所裁的具體比分進行對應地適時顯示就可以了。由于散打勝負評定依據多數邊裁判員的判決結果,因此,為了使觀眾和媒體更清晰地了解比賽進展情況,還可以在屏幕下方通過紅、黑雙方運動員的色別條來適時顯示領先一方運動員的色別,平局時可顯示白色(或黃色)。

          圖1武術散打比賽邊裁判員評分大屏幕位置設想圖

          3結論

          1)武術散打與奧運會同類格斗項目拳擊、跆拳道的競賽評判方式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執裁原理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示分方式上,拳擊和跆拳道都采用“明分制”,而散打比賽采用“暗分制”,這不符合體育比賽公開、透明的原則,有可能成為其進入奧運會賽場的障礙,應盡早進行改革。

          2)武術散打比賽實行“暗分制”的客觀原因是其與拳擊和跆拳道成績判定的方式不同和判定依據的原則不同。同時也存在著便于裁判長從總體把握比賽結果等主觀原因。

          3)在武術散打比賽中,在不影響裁判獨立判決的情況下,采用適當的方式公開顯示邊裁判員的評分情況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考慮到邊裁判員評分過程的獨立性,在對邊裁判員評分情況進行適時公開顯示時,大屏幕的顯示應置于臨場邊裁判員的視線之外,具置可參考圖1。

          參考文獻:

          [1] 葉偉.我國徒手格斗項目(散打)優秀男子運動員核心競技能力評價體系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56-57.

          [2] 中國跆拳道協會.中國大眾跆拳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327-331.

          [3] 于德順,樊慶敏.奧林匹克拳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24.

          [4] 王軍利.2005年跆拳道競賽規則修訂的內容及其影響[J].遼寧體育科技,2006,10.

          [5] 徐士韋.競技體育比賽中公平競賽的保障措施研究[J].山西體育科技,2009,6.

          [6] 魯越,許奎元.體育規則實用全書(卷三)[M].北京:出版社,2003:2-46.

          [7] 申旭.影響我國跆拳道裁判員執裁主要因素分析[J].西安體育學報,2009,3.

          跆拳道武術教程范文第2篇

          關鍵詞:跆拳道;優秀女選手;技術;戰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8-0126-04

          Study on Taekwondo’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Elite Female Athletes in

          the 27th, 28th and 29th Olympic Games

          ZHANG Hui-jing

          (P.E. Dep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ince 1995, China has introduced and developed Taekwondo. With the coaches andathletes’ efforts, Chinese women’s Taekwondo has entered the ranks of advanced level in the world, winning the gold medal in the Olympic Games for several times. By watching video of competition,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lite female athletes in the 27th、28th and 29th Olympic Gam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to the skill training of Taekwondo, and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the 2012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Taekwondo; elite female athletes; technical;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投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簡介:張會景,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我國自1995年引進跆拳道項目以來,女子項目在世界級比賽中屢建奇功: 1997年取得世界錦標賽銀牌;1998-2000年中國女隊三人次獲得亞錦賽金牌,一人次獲得世錦賽金牌,兩人次獲得世界杯金牌[4];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陳中為中國跆拳道隊奪得了第一枚奧運金牌,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也為項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陳中再續輝煌;2008年奧運會上吳靜鈺再次摘取奧運金牌。中國跆拳道女隊發展至今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基礎,十多年內在國際比賽上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是值得總結和研究的,尤其是面對2012年奧運會中國跆拳道隊對奪取更大的勝利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本文以錄像觀摩為基礎,采用常規數理統計和調查訪談法,對我們跆拳道優秀女選手奧運會比賽中技、戰術進行研究,歸納和總結所采用的技、戰術特點。以此探討我國女子優秀跆拳道選手在比賽中的技、戰術特征,以期為跆拳道技、戰術訓練科學化提供參考依據,并為備戰2012年奧運會提供有效的、可參考的理論依據,以此豐富對我國跆拳道項目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參加第27、28和29屆奧運會的中國跆拳道4名女選手為研究對象,其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基本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錄像觀摩法 錄像觀摩2000(27屆)、2004(28屆)和2008(29屆)年奧運會我國跆拳道女選手參加的預、決賽,共20場比賽。分類逐級別統計共60局比賽中各項技術動作使用次數和每場比賽運用的戰術情況。

          1.2.2 數據統計法 通過對第27、28和29屆奧運會我國跆拳道女選手比賽錄像的觀摩,對技、戰術相關數據進行觀察統計,采用SPSS12.0統計分析各種技、戰術應用情況。

          1.2.3 調查訪談法 深入北京體育大學跆拳道隊進行國家跆拳道隊的實踐調查,并走訪國家體育總局拳跆中心副主任跆拳道部長趙磊、國家跆拳道隊總教練陳立人等,獲取了國家跆拳道備戰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女子跆拳道隊訓練的第一手資料;并與主要負責跆拳道隊女子項目訓練的國家跆拳道隊教練盧秀棟進行訪談。

          同時針對每場比賽賽場的具體情況,與參賽運動員進行了相關內容的訪談,并詳細記錄。

          1.2.4 跟蹤觀察法 研究過程針對運動員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上技、戰術的應用情況,進行日常訓練的觀察和了解。

          表2 調查訪談專家基本情況一覽

          2 結果與分析

          2.1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技術研究 跆拳道是以腿法為主的技擊術,以其靈活多變、豐富精妙的腿法著稱于世。其常用的腿部技術動作主要有前橫踢、后橫踢、后踢、下劈和側踢等幾種行之有效的得分技術[6]。在跆拳道比賽中手法往往只用于防守擱擋,主要常用技術是指正拳,主要用來防守和配合腿的進攻[10]。

          2.1.1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的技術應用情況 跆拳道比賽中進攻時主要運用腿法的踢踹,且規則規定,腿法的得分要優于拳法,腿法是最重要的得分手段,在實戰競技中,跆拳道極少采用閃躲防守的方法,而多以擱擋防守,以剛制剛,直接接觸,方法比較簡練硬朗[11]。進攻時,多采用直線式的連續擊打,以快速連貫的腿法組合擊打對手,令人防不勝防。因此本研究主要統計分析腿部得分技術進行統計分析。

          表3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的

          技術應用情況

          由表3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我國跆拳道女選手在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上應用的技術主要有:前橫踢、后橫踢、下劈和后踢四種技術,其中前橫踢和后橫踢技術使用次數最多,高達500多次,而且技術成功率也較高,在我國跆拳道女選手中屬于主要技術。在各項技術中前橫踢、后橫踢為主要的進攻技術,占全部進攻技術的63%;反擊過程中使用的主要技術是后橫踢和后踢技術,其中后橫踢的反擊成功率高達88%,是所有技術中成功率最高的;總體來說進攻和反擊中下劈、后踢技術運用較少,其技術成功率相對穩定,平均在40%左右,但總成功率比較低,說明下劈、后踢技術的擊打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表4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的

          技術應用情況分類統計

          由表4各項技術應用情況分類統計表可知,我國跆拳道女選手在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上主要運用橫踢技術進攻、反擊,其運用效率最高且成功率較高,但擊打的有效性不一,總擊中百分比為:前橫踢進攻29%、后橫踢進攻24%、后橫踢反擊77%。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優秀跆拳道女選手的主要技術特點是以后橫踢技術為主,反擊以后橫踢技術為核心。

          2.1.2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技術特點的分析 技術訓練是戰術訓練的基礎,掌握了全面、實用的技術,才有可能運用多變的戰術[7]。跆拳道技術按技術的結構可分為基本技術(一般為單一動作技術)、組合技術(即根據需要將幾個動作組合在一起,形成連續的基本動作使用方法和技術)和綜合技術;按技術動作的功能:進攻技術、反擊技術、反擊進攻技術、反反擊技術、連擊技術、攻防組合技術[11]。

          表5 我國跆拳道女選手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

          奧運會的主要技術情況

          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我國跆拳道女選手應用的技術比較全面,前橫踢進攻技術、后橫踢進攻和后橫踢反擊技術運用率高,而且擊中效果明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國選手則呈現出與前兩屆不同的主要技術特征,選手對各項技術的應用分布均勻,即主要技術仍是前橫踢進攻、后橫踢進攻和后橫踢反擊三項技術,各項技術的應用次數基本相同,均勻使用,但前橫踢進攻技術的擊中效果降低,明顯低于2000年,而后橫踢進攻、反擊技術使用次數降低,擊中效果有所提高。

          通過錄像觀摩,統計歸納最近三屆奧運會上,我國跆拳道女選手應用的主要技術組合包括以下幾種:1)前腿組織進攻技術組合前橫踢:前橫踢+后橫踢(中、高位)、前橫踢+后橫踢兩次、前橫踢+左右后橫踢、前橫踢+前橫踢;2)后橫踢反擊組合:后橫踢+后橫踢(中、高位)、后橫踢+左右橫踢、后橫踢+后踢、后橫踢+左右橫踢進攻、后橫踢+左右橫踢進攻。3)前腿下劈進攻+左右橫踢、前腿進攻+雙飛進攻、前腿進攻+后踢反擊。

          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女選手2004年的出腿率明顯低于2000年,2008年的出腿率又低于2004年,而且同一個技術進攻、反擊都能夠靈活運用,同時能很好地利用自身優勢,有變化地進行擊頭動作等。由此可見參加奧運會的我國女選手都是技術很全面的運動員,無論是大級別還是小級別都能做到技術運用靈活,戰術思維多變。

          2.2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的戰術研究 戰術是合理使用技術和素質條件的能力,格斗項目是兩人對壘,雙方都在活動中防衛和攻擊對方,場上千變萬化,對方條件千差萬別,技術方法千姿百態,只有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和身體素質條件的優勢才能取得勝利[8]。戰術在格斗項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1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的戰術運用情況 中國女子跆拳道隊比賽的戰術原則是:以攻為守、攻守平衡;每場必拼、有點必搶、有空必擊、有擊必反、有反必防、每連必多。本研究中戰術主要包括進攻和反擊兩方面,其中進攻又被具體分為有效進攻、有效反擊、佯攻和無目的打空;反擊具體分為有效反擊、佯攻和無目的打空[6]。通過觀摩比賽錄像,以此分類對2000、2004和2008年奧運會比賽中我國跆拳道女選手的戰術運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表6 2000年奧運會上中國跆拳道女選手的戰術運用情況

          通過錄像分析,歸納統計了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跆拳道女選手運用的主要戰術,基本情況如表6、7、8所示。

          2000年奧運會上我選手總出腿次數高達800多次,但仔細分析,大部分出腿屬于防守性干擾出腿,不是以得分為主要目的,而是以破壞對方進攻為目的,但由于對對方的進攻時機把握準確,造成反擊判斷失誤、無目的出腿,甚至造成失分現象。2004奧運會上,我國選手總出腿次數明顯降低,其中防守型干擾出腿比例大大降低,改為主要運用通過步法移動和突然的快速搶攻達到得分目的而且能量節省的主動打法,更重要的是在關鍵的時刻能夠合理運用前腿下劈等技術,有效的防御對方進攻,形成了較為穩定和成熟的技、戰術表現。 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選手出腿率與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在充分利用通過步法移動和突然的快速搶攻和關鍵時刻前腿下劈技術破壞對方進攻打法的基礎上,還出現了多次連續擊打和變化中高位的技戰術風格,形成了有效制約對手進攻,并主動攻擊對方的成熟技、戰術,形成了更主動、更從容的技、戰術狀態。

          表7 2004年奧運會上中國跆拳道女選手的戰術運用情況

          表8 2008年奧運會上中國跆拳道女選手的戰術運用情況

          2.2.2 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中國跆拳道女選手戰術特點的分析 競技戰術指在比賽中為戰勝對手或為表現出期望的比賽結果而采取的計謀和行動。在比賽復雜多變和極其困難的環境下,及時準確地觀察、判斷場上的情況,隨機應變,迅速而有預見性地決定自己行動和對付對手策略的思維活動[1]。戰術在格斗項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跆拳道女選手在第27、28和29屆奧運會上的戰術特征如下:

          2000年奧運會,我國跆拳道女選手首次出征奧運會,拼搏與機遇并存,主要采用單一技術連擊和左右橫踢多擊戰術破壞對手的進攻,形成以進攻為主,主要以后橫踢反擊為主要得分手段,以身高優勢形成出腿線路多變、先發制人搶攻的戰術特點,但由于缺少大賽經驗,可以明顯看出戰術反擊運用中沒有出現進攻的戰術。2004年奧運會,我國選手擁有了一定的大賽經驗,在自我的控制和比賽節奏的自我調節方面都有明顯提高,進攻和反擊的準確性得到提高,且在比賽中能靈活變化戰術,其主要特點是:運用步法的調動組織果斷的主動反擊技術,準確把握進攻和反擊時機,提高出腿擊中成功率,其中較為明顯的特征是形成了以佯攻戰術調動對手,連擊過程中變化擊頭的戰術。2008年奧運會,可以明顯看出我國選手在技、戰術安排上,相對主動和從容了很多,在利用原有穩定技、戰術的基礎了,變換形成新的特征,最為明顯的是小級別選手靈活運用多變的連擊技術,在連擊過程中變化技術加入下劈技術擊頭的連續踢擊戰術,形成了我國優秀小級別女選手的優勝技、戰術。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第27屆奧運會的主要技術是以前腿進攻和反擊變化,左右腿(后橫踢)連擊作為主要進攻手段和主要得分方式,同時適時開展一定的反擊戰術。

          2)第28屆奧運會的主要技術是后橫踢進攻、反擊技術,且運用有效性及得分效果有明顯提高,逐漸形成運用步法的調動組織果斷的主動反擊技術,準確把握進攻和反擊時機,靈活變換戰術,多種技、戰術得分的局面。

          3)第29屆奧運運用的主要技術是以前腿進攻為主,突出技術組合連續踢擊,在連續攻擊腹部的過程中突出變化踢擊對方頭部。而且在戰術運用方面主要突出進攻和佯攻的戰術,調動方出擊進行反擊和連續攻擊對方。從而形成始終處于主動的狀態,在控制之中進行攻擊,一直壓制對方的優勢的優勢局面。

          3.2 建議 1)與其他國家選手比較,我國優秀女選手應注意提高后橫踢連擊能力和其有效得分率,同時應注意在與對手強對抗的過程中要加強后橫踢高位技術的應用。

          2)前橫踢的技術細節需加強,尤其是前腿反擊的擊打效果要強化練習。

          3)日常訓練中應設定高難度競賽,選擇好的陪練和模擬的方法手段,培養競賽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論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 楊煜琳.跆拳道運動員身體形態機能指標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03):315-318.

          [3] 高炳宏.跆拳道比賽時間結構與能量代謝特點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5):19-21.

          [4] 金明澤.跆拳道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華武術,2002(6):17-23.

          [5] 陳立新.試論我國跆拳道的發展狀況及發展對策[J].體育科學研究,2000(9):131-136.

          [6] 劉衛軍.女子跆拳道高級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7] 陳小蓉.競技體育技、戰術創新理論的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1.

          [8] 陳曉容.體育戰術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9] 魏香明.臺灣優秀跆拳道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暨專項訓練手段之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3.

          [10] 錢紀明.跆拳道踢腿動作速度研究[J].臺北國民體育期刊,1998(13):123-126.

          跆拳道武術教程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這種將武術段位制與高校武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式,不但是我國武術教育良性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的重要突破。鑒于此,本文就針對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價值和策略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簡要闡述了武術段位制的概念與內涵,然后又在此基礎之上,從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有助于武德教育的滲透、有助于技術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價值,提出了注意明確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教學目標、注意提升任課教師的段位制教學能力、注意成立武術段位制教學管理機構等三點教學策略,希望對高校武術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發。

          關鍵詞 武術段位制 武術教學 高校 價值分析 實施策略

          隨著近些年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和我國武術段位制的推廣,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這種將武術段位制與高校武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式,開始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關注。武術段位走進高校,不但是我國武術教育良性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的重要突破。鑒于此,本文就針對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價值和策略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武術段位制的概念與內涵

          段位是一種衡量技術水平的等級標記,目前,世界上有多項體育運動項目都是采用段位制來衡量參與者的技術水平的。例如:圍棋、空手道以及跆拳道等等,均是通過不同的段位來表示不同的等級和實力的。與此相對應的,武術段位制指的就是采用用于衡量武術工作者和武術鍛煉人員技術水平和實力的統一標準。我國武術段位制是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于1997年制定的,并于次年正式頒布實施了《中國武術段位制》,具體來說,就是針對長期從事武術工作和參加武術鍛煉的人員在專業技術職稱和運動員等級以外的,全面衡量其在武德和專業技術等方面的統一標準。 二、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價值 (一)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有助于武德教育的滲透

          《中國武術段位制》中規定,申請入段者必須要接受武德教育,要能夠了解武德修養的基本能容,掌握武禮規范。不僅如此,在武術段位制各段的考試中,考試的第一項內容就是武德鑒定,由此可見武德修養的重要性。與此相對應的,武術段位制與高校武術教育的融合,也將武德教育提高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打破了傳統武術中以武術技術動作為主的教學模式,有效的促進了武德教育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貫徹落實。 (二)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有助于技術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中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通過從豐富的武術素材中精選提煉基本的技術元素,并以此為依據由易到難的組織和選擇各段技術內容的方式,不但使得教學內容具有了清晰的層次性,而且還很好的展現出了武術教學的技術知識體系,從而有效的促進了高校武術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有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武術段位制實際上就是對武術工作者和鍛煉人員武術技術、武術理念以及專業素養水平的準確定位。將武術段位制與高校武術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去考取相應的武術段位,不但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武術段位制的遞進式的段位設置方式很好的實現了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融合,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起長期鍛煉的信心和恒心,對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策略

          根據武術段位制的特點和高校武術教學的實際,特提出了如下幾點關于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策略:

          首先,要注意明確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教學目標,界定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課程性質。要確保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順利有效開展,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明確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教學目標,界定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課程性質。只有明確了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教學目標,科學界定了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課程性質,才能夠據此來開展課程設置工作,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要注意提升任課教師的段位制教學能力。師資力量是確保教育教學活動得以順利有效實施的基礎和前提,這一點在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中亦是如此。但是,通過一系列的文獻分析和走訪調查卻發現,現階段我國高校武術段位教學師資非常匱乏,遠遠無法滿足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需求。因此,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就應注意通過定期培訓、外出學習、組織開展教學研討活動以及制定激勵措施等多種方法和途徑來提升高校武術任課教師的段位制教學能力。

          最后,應注意成立武術段位制教學管理機構,以確保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的順利開展。在開展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武術段位制教學需求成立學校武術段位制教學管理機構,并設置專人來負責學校武術段位制的評審工作、晉段工作以及授段工作,不但能夠為學生提供便利,激發學生的武術學習興趣,還能夠充分調動武術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因此,在開展高校武術段位制教學時,應注意成立專門的武術段位制教學管理機構。

          參考文獻:

          跆拳道武術教程范文第4篇

          關鍵詞:武術文化;傳播特征;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4-0470-03

          Probe on the Communication Features and Communication Ways of Contemporary Martial Arts Culture

          MA Wanfeng1, HAO Xiaogang2, PING Penggang1

          (1. P.E.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03, Jiangsu, China;

          2. P.E. Depart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Jiangsu, China)

          Abstract:As a practice of human wisdom, martial arts reflect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Martial arts, just like any other cultural phenomena, begin spreading outward as soon as it has come into being. The article conducts som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to the communication features and communication ways of contemporary martial arts culture,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ulture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martial arts.

          Key words: martial a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features; communication ways

          1武術文化傳播的理論基礎

          隨著中國加入WTO,特別是北京正在籌備2008年奧運會,中國武術協會擬申請將8個武術套路項目作為北京奧運會正式項目,中華武術的概念必將藉此廣為傳播。不管中華武術最后能否像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等東亞“國術”一樣,進入奧運會,武術作為民族文化,始終面臨現代化、科學化與國際化的問題,而運用傳播學原理,研究武術文化的當代傳播方式問題,有助于武術文化更快更好地實現現代化、科學化與國際化。

          文化地理學認為,文化擴散分遷移擴散和擴展擴散兩大類。遷移擴散是一種原始的,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文化擴散方式,它是指具有某種思想、技術的個人或集體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結果把這種思想或技術帶到新的地區的擴散方式。遷移擴散是隨著人的流動而傳播的,擴展擴散比遷移擴散的威力與影響要巨大得多。它是指某一思想或某種文化特征在空間上通過各地的居民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如同滾雪球那樣,隨著接受這種思想的人越來越多,其空間分布也就越來越大。擴展擴散可細分為三種具體方式:一是通過人群像傳染病那樣傳播的傳染擴散,二是通過組織形式來建立金字塔結構般的等級擴散,三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來進行的刺激擴散。

          這樣,文化擴散方式由遷移擴散、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和刺激擴散四個層面構成。而這正好與當代傳播學中有關人類傳播的邏輯層次相吻合,即人類傳播由淺入深依次主要包括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種層面。

          2武術文化傳播的基本特征

          2.1優勢傳播性

          越是先進、發達、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傳播,所以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是從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向文明程度較低的文化流動[3]。武術文化同樣如此,在近代武術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間存在著時代的、經濟形態的,甚至政治結構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明顯差異,因而分別處于較高和較低的兩種不同發展層次,二者交流的主要流向自然是由東向西。這便導致了東西方武術在一個多世紀的交往過程中,后者處于劣勢地位。在同一個國家內部,武術文化的優勢傳播性同樣存在。

          2.2傳播的圈層性

          武術文化由里向外可以劃分為外層的器物層、中層的制度層和深層的心理價值層,那么武術文化在其傳播中也不能不帶有圈層性的因果關聯現象。傳播的圈層性不僅表現在武術文化自身之中,也同樣表現在武術文化的受體之中。從武術文化自身來看,器物層和制度層比較容易變動,較易向外傳播,而心理價值層卻往往表現出惰性的穩定狀態,一般不易變動。這樣,武術文化傳播的圈層性就表現出器物層向外傳播的速度最快,制度層次之,而心理價值層最慢的特征。總的來說,受體文化的圈層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圈層,即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圈和文明程度較低的文化圈.當外來的文化傳播到受體文化圈時,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圈比較容易接受外來文化,所以武術文化往往首先被受過教育的人所接受,被城市或經濟較發達地區所接受。

          2.3文化維模功能之制約性

          文化的維模原理認為,當一個社會面臨崩潰,內部運行機制已經失調,或者處于惰性的慢變狀態中時,傳統文化會對外來文化進行頑強抵抗,產生一種封閉的文化現象,從而對傳統文化自身起到維持和保護作用。解放前的中國,內戰不斷、、經濟蕭條,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外來文化必然要受到文化維模功能的制約而難以進行傳播。文化的維模原理又認為,當一個社會內部協調穩定,且處于向上發展的階段時,社會會呈現出較為開放的局面,文化維模功能相對外來文化的作用也比較“寬容”,能夠更多地促進社會接受先進的外來文化。如今,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武術文化的傳播相對來說就容易些。所以當一個社會處于非良性運行狀態時,武術文化的傳播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反之,則會得到促進。

          3武術文化傳播的具體方式

          3.1大眾傳播方式

          大眾傳播是一種公共傳播,它通常通過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報紙、廣播、電視、網絡、雜志、電影、圖書、廣告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

          人們習慣上從兩個角度來劃分大眾傳播媒介:從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看,大眾傳播媒介可以分成新聞媒介和非新聞媒介,屬于新聞媒介的有報刊、電臺、電視、網絡,據說還有人把手機短信息列為第五新聞媒介,其余的都是非新聞媒介;從傳播手段看,大眾媒介可分成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前者俗稱紙媒,包括報紙、雜志、書籍等,后者則包括廣播、電視、網絡、電影等。在與傳統的大眾傳播相比,武術網站算是一支獨秀了。網站已經成為傳播武術文化最全面最豐富的媒介,它們對于中國武術的三大改革―――力爭競技武術進奧運,加快競技武術改革步伐,武術進一步走向市場―――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國家體育總局屬下的中國武術協會和武術管理中心主辦的中國武術網內容豐富,信息權威。

          3.2群體傳播方式

          群體傳播又稱為團體傳播,是指人們在“群體”范圍內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已不限于個人交往的狹窄范圍,而是納入了社會系統。其特點是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都包含著能動的相互關系。在群體傳播中,往往因傳播而形成一種凝聚力,特別是組隊出訪外地乃至海外,隊員之間異常團結,因為個人參與群體傳播必將會接受群體的影響,產生對群體的歸宿感、認同感和獲得支持的力量。

          我國的武術群體傳播可以分為武術競技、武術教育和武術表演等多種類型。武術競技群體一般以運動隊的形式體現,有官方的武術隊,也有民間的武術隊,各自的使命不同。官方武術群體重在為國家和地方奪取獎項,而民間武術群體主要以巡回表演來養隊。

          作為武術教育的一般群體,我國目前最常見的樣式是武校。可以說,全國任何一個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武校。而全國武校最集中的地方,莫過于少林寺所在地的河南省登峰市。高峰期曾有來自全國的數萬名求學者云集在少林寺周邊,亦文亦武,讀書修煉。當然,正規而又高級的武術教育群體,當屬目前國內16所體育高等學府所開設的武術專業了,其招生計劃中的名稱叫做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而進入這一專業學習的大學生,有兩種專項供他們選擇,一部分人練套路,一部分人練散打。練套路需要多年的積累,而練散打則有速成的味道。從就業形勢來看,練好套路更容易受人歡迎。

          表演的隊伍主要是由武術專業團體和在校學生組成,我國每年總有數不清的武術團隊應邀出國表演,在給外國觀眾提供視聽覺享受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3.3組織傳播方式

          組織傳播是一種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一定規模的信息交流活動,即由各種相互依賴關系結成網絡,為應付環境的不確定性而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它的特點是:某一組織的決策過程和決策實施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傳播過程。組織是否具有權威性,往往表現為傳播內容是否具有可信性。組織的威望越高,傳播的信息就越被人們所信任;反之,傳播內容越可信,組織就越具有權威性。

          目前,武術運動組織的權威垂直機構依次為國際武聯、各大洲武聯、各國武術協會、各武術俱樂部。武術組織與武術賽事是密切相連的,而比賽既是競技,也是文化傳播。由國際武聯組織的權威賽事,主要是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武術錦標賽,另外,還設世界杯武術單項比賽。武術文化的組織傳播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橫向傳播三種。

          其中,近年來比較引人注目的中泰對抗賽、中美對抗賽、中法對抗賽、中日對抗賽等賽事,都是由中國武協與相關國家武協之間所組織的橫向比賽,也自然是武術文化的橫向傳播。

          3.4人際傳播方式

          人際傳播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通常是面對面的、不公開的場合的交際。人際傳播的特點在于反饋靈活,互動頻繁。這種傳播方式特別講究一一對應的師承關系,最大的好處是關門授徒,口傳身教,手把手地教,不變形,不走樣,容易形成獨門絕技。歷代祖師爺們將己之所學視之為“大道唯一”,而傾畢生精力潛心苦研,不斷充實和完善各自門派的內容。以拳術為例,就形成了南拳、北腿、內家、外家諸多拳種,使得各門各派歷經千年而不衰,動作與技藝日益精進。

          但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近千年來,一些民間的武術家及武林后學們,由于入門就要接受傳統武德的熏陶,對于祖訓一般不敢越雷池一步,大都停滯于“為師者曰,為徒者諾”的舊有觀念束縛之中,即便如今,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習武者雖已有多年習武經歷,且已為人師,但對于中華武術博大精深的學理知識,尚還處于懵懂的狀態,要他們比劃一下尚可,但要他們形而上地說出個中三昧,卻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習武開始便陷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地。至于少林、武當、峨嵋等門派之間,則相互封鎖而少有交流,老死不相往來,即使有武林盛會,最后往往因為互不服氣,常常以大打出手、不歡而散而告終。

          4武術文化在傳播中的矛盾與沖突

          4.1民族化與世界化的沖突

          武術是不同民族在獨特的自然、經濟、地理、政治、文化等環境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創造,民族性是其主要特征。雖然作為人類的需要具有某些共性,比如:體育原創文化都來自于生產、娛樂,都與宗教、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但武術無論在觀念、組織,還是運動形態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異質性。“人類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進行文化創造,同時也就創造了不同的文化價值。當這種文化價值在世代相傳中一旦形成某種傳統,或多少具有穩定的形態時,就會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不同部落、種族、民族的價值意識或原始價值精神。”武術在其原始文化的創造過程中,在某些共同需要的驅使下,經由群體成員長期共同的社會互動,逐漸融合為一種群體價值意識和需求,并復合一定的特殊情感與態度。這種文化特質一經形成,一方面成為本民族區別于它民族的顯著標志;另一方面對內實現著行為導向,群體向心和民族整合三大功能。

          中華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應該也可以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武術必須確立向世界擴散的戰略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體育場成為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主要競技場。這種競爭的意義不只是體育的強弱說明,而是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綜合國力等各方面的較量。其政治意義和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一個國家的地位、民族的強弱,不僅取決于運動會上所取得的金牌數量,而且還取決于本民族的體育項目能否被世界競賽項目。當今奧運會的許多項目,都來自于西方國家的民間體育,如:籃球、足球。按照體育文化傳播的選擇性規律,武術的娛樂性特點,作為一種內部動因,一定會完成他的世界性使命的。中華武術的世界化,不僅是中國民族體育發展的愿望,而且是世界體育發展的必需。

          4.2精英化與大眾化的矛盾

          當今世界體育的發展,其政治功能和社會意義越來越重要,已遠遠超出了它產生時的本質功能,即健身、娛樂等。盡管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已充分認識,并盡力擺脫這一傾向;盡管中國的武術具有較高的體育本質功能,但由于生物的競爭本能使然,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以及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成為一種必然。自近代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展示工業文明的同時,也在文化上向落后國家進行了野蠻的侵略和滲透。不平等的文化互動使得中華武術自以后,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艱難掙扎。21世紀的中國在世界崛起的同時,武術在圖強的呼聲中,按照現代社會及文化的發展要求,在繼承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中不斷革新,走向世界,走向對現代西方體育文化改造和矯正的目標。培養和塑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且能被世界所承認的精英體育,是當代中國人的共識和民族情感驅動的必然結果。

          我們塑造精英體育,但不是所有民族體育都要精英化。從現有的數字表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總數可達977種之多,其中漢族301項,其它少數民族676種。如此豐富而龐雜的民族體育文化,不必也不可能都走向精英化的發展模式。一則是因為武術具有較強的民族化特色,一旦離開了民族、地域的土壤就會枯竭;二是,我們武術的主要職責應是民族凝聚和民族內成員的社會化。所以,武術在其發展過程中,除去一部分實現精英化的目標外,更多的項目要走向大眾化的發展軌道。武術由于其特殊的娛樂、健身、趣味,符合民俗等特性,又由于它吻合民族的情感,適應于每個地區、民族的文化和地理環境,所以較強的民眾參與度,可以在全民健身活動中更好地發揮其作用與價值。大眾體育應該是體育的主流。民族素質的提高與民族世界形象的樹立,對于我們來說盡管都很重要,但我們的目標只能是大眾化發展基礎上的精英和精英目標下的大眾化。

          4.3個性化與規范化的矛盾

          所謂武術的個性化,是指在其發展過程中堅持以民族特質的繼承為主要特征的模式。眾所周知,由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居住環境、生產方式、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因而與此相對應的原創體育形式,便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武術文化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漢族體育項目300多項,少數民族項目600多項,正是這些反映不同民俗、民情的獨特體育活動形式,才使得世界體育文化異常的色彩斑斕,各具魅力。各民族的體育如果喪失了個性,喪失了其獨特的特征,也便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武術的必須首先要保持其個性。

          但是,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現代的信息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較大的變化,封閉已成為過去,社會成為一個開放交流的環境,世界文化的快速交流、碰撞也成為新的時代特征。一種文化要完成其傳播功能,它必須具有可溝通性、可識別性和可利用性,必須具有某些共性。就中國的武術而言,盡管其文化價值和身心愉悅、群體整合等功能令世人矚目,但有較多的民間武術項目缺乏完善的體育競賽規則,不便于量化統計和判別勝負名次,因而嚴重影響了中國體育文化統計和勝負名次的判別,`影響著中國體育文化的向外傳播。當代武術研究的大多數學者主張,應進一步完善武術的競賽規則,使其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

          在處理沖突的問題上,對傳統武術進行改造與創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由中國人領導的國際武聯在競技武術進入奧運會的設項問題上,就有貪大求多之嫌。方案中提出擬設男子4項:長拳、南拳、刀術、棍術;女子4項:長拳、太極拳、劍術、槍術。男女8個項目的套路共涉及了刀、槍、劍、棍、拳等小項,這樣很難為西方人所接受。我們不妨學習近鄰日韓的做法,日本人只把武道中的一項“柔術”通過改革并另名為“柔道”推入奧運會,韓國也僅是將其于1945年后才在花郎道的基礎上編創成形的跆拳道推入奧運會,而沒有將其本土的各流派花郎道(徒)和作為格斗項目總稱的“武藝”推入奧運會。如果我們以拳開路,效果是不是會好一些?長拳、南拳、太極拳已足夠西方人眼花繚亂了,也容易形成武術文化最高傳播的突破口。

          5結論與建議

          1) 人際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武術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閉門造車,閉關自守”使中華武術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與現化代、科學化、國際化是相違背的。2) 群體傳播實現了國內外,甚至是“行業”內外的互動,增加了相互之間的交流,互為發展注入了與時俱進的新理念。3) 組織傳播通過比賽與表演,激勵了“業內”人事不斷創新,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都實現了人與人之間溝通,從而會實現人才正當的流動。4) 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了全球互動。是未來武術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定會實現中國武術的全球化。5) 增加各種交流渠道與方式,盡快實現東西方文化的共融,集西方文化之長,補中國文化之短,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東西文化雙贏。

          參考文獻:

          [1] 李成銀.論中國傳統武術文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0.

          [2] 曠文楠,等.中國武術文化概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 江百龍.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4] 蔡伸林.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 李遠哲.中國文化與教育[N].香港民報.

          [6]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7] 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

          [8] 葉偉,蔡仲林.武術生態理論的提出及其對武術學科體系框架之構建[J].體育學刊,1995.

          [9] 蘇肖晴.略論西學東淅對近代中國武術的影響[J].體育學刊,1997.

          [10] 馬萬風,等.試論高校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

          [11] 張得勝,等.武術文化的當代傳播方式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第30卷

          跆拳道武術教程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對外傳播;傳播策略;中國武術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1-0088-03

          Strategies for outbound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n

          a disadvantageous situation

          ――Taking Chinese Wushu for example

          LIU Xin

          (Department of Sport Culture and Arts,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western modern s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 is still a sort of “disadvantageous culture”. By taking Chinese Wushu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trategies for outbound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n a disadvantageous situation: seek for a common space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s;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manners and expression ways; finely sort the needs of communication acceptors; value communication art; cultivate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s; stick to the way of Olympic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outbound communication;strategy for communication;Chinese Wushu

          就文化本身來說,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并無優劣強弱之分。但從傳播態勢上講,文化的傳播確實存在不均衡的現象。這里所說的“弱勢”文化,是指某一文化在當前世界所處的地位。歷史上,中國傳統文化曾經處于“強勢”,作為中國傳統體育優秀代表的中國武術,擁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社會功能及審美價值,曾對周邊國家有過深遠的影響,它的對外傳播也為世界體育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然而,隨著西方體育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整體推進和西方現代體育強勢地位的確立,中國傳統體育受到極大沖擊。由于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一個熱點,更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這為我國傳統體育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與西方現代體育相比,中國傳統體育仍是一種“弱勢文化”,如何在弱勢狀況下,如何在西方現代體育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發展并傳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顯得尤為迫切。

          1探尋中西體育文化的共通空間

          文化傳播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傳播是一個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共通的意義空間,意味著傳受雙方必須對符號意義擁有共同的理解[1]。這種共同理解的基礎在中西方體育文化之間有著某種相似性。若文化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的文化背景有所相似,那么文化的傳播不會很艱難,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同屬東方文化圈,均有儒家文化的背景,因此,中國武術在向這些國家傳播時,很容易被認同,中國武術在這些國家的傳播自然比較順利。西方國家則不同,由于文化差異較大,體育文化傳播相對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尋找其中的相似點,為中國武術在西方的傳播提供條件。在對中西體育文化的比較研究中,人們往往更關注兩者的差異。然而,在代表現代西方體育文化的奧林匹克思想中,我們仍然能夠找到與中國傳統體育相似的體育文化內涵,這些相似點恰恰是中國傳統體育國際傳播的基礎。比如:現行的《奧林匹克》將奧林匹克主義闡述為:“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而中國武術在“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引導下,倡導“形神合一”,反映了中國民族體育追求身心和諧的核心理念。可見,在追求人的身心協調一致方面,二者是相同的。又如,中國傳統體育雖然講究“中庸”之道,落腳點在強身健體,但并不缺乏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中國武術的競技性依然很強,這與奧林匹克競爭與奮斗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另外,從技術上來講,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武術都追求力量、速度和技巧,即使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但這3個方面都是構成中西體育運動的基本要素。

          誠然,整體來看,中西體育文化有著顯著的差異,但在某些方面兩者卻是異曲同工,中國傳統體育的對外傳播必須緊緊抓住其“同”,以此為突破口,形成更加廣泛的傳播。

          2重視中西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的差異

          中國傳統體育源遠流長,與傳統的哲學、醫學等互相滲透、互相依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至今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再加上其語言表達大都主觀抽象,缺乏科學的嚴謹和明了,如武術中對“氣”的描述及解釋,充滿玄奧之辭,表現出極強的民族性。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要想在西方世界得到有效傳播,必須要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法,規范、簡化、統一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借助西方科學的理論,建立起中國傳統體育的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等理論體系,使用學科的術語清晰、準確地表達。否則,不考慮對象,自說自話,一味灌輸,不能實現交流、溝通和理解,就不能提高對外傳播的質量,取得對外傳播的實效。有了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將事倍功半。

          3細分傳播受眾的需求

          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是有著特殊“需求”的個人,他們接觸媒介的活動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每個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在這種情境下,大眾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就不可能同時被所有的受眾所接受,受眾總是從中挑選出可以滿足自己的信息[2]。在中國傳統體育的對外傳播中,同樣存在著受眾的“使用與滿足”的問題,因此,針對受眾的選擇性心理,體育傳播者要認真考慮影響受眾興趣的各種因素,如年齡、文化層次等,盡量使傳播的體育信息有針對性。

          中國武術內容十分豐富,鍛煉手段多樣,且各具特色,能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傳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細分受眾”。一般說來,年輕人精力充沛,喜歡挑戰,樂于追求新奇刺激的東西,中國武術的技擊性更容易吸引他們;中年受眾更容易認同中國武術強身健體的效用;而對于老年受眾,則要重點引導他們認識中國武術獨特的養生保健功能。從另一角度看,對知識群體我們應大力宣傳中國武術蘊含的文化內容;對普通人士則要在展示中國武術觀賞性方面下功夫。

          細分受眾是中國傳統民族體育傳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環,站在受眾的立場,分析受眾的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傳播,這是傳播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

          4重視傳播藝術

          體育文化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從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到電子傳播,傳播的范圍不斷擴大,速度和力度不斷加快加大。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傳統體育的對外傳播,在努力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舉辦國際性體育活動、開設英文網站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傳播不僅是技術性活動,同時又是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活動,即傳播技巧的問題。在這方面,日本的文化傳播比較善于用巧勁,充分利用年輕人最感興趣的動漫、游戲、數碼,將自己本國的文化向外國傳播。其實日本文化二戰后也飽受美國文化的沖擊,但日本人在這種沖擊的夾縫中找到了最適自己文化傳播的方式。

          中國武術的對外傳播(特別是對西方傳播)需要的是通俗化,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善于運用現代技術和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表現力,展現中國武術的魅力,提高傳播效率。特別是對于中國武術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理念,更需要通俗化、形象化,有精妙的比喻、生動的事例等,使中國武術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做到大眾化傳播。

          5培養專業化人才

          西方人認識中國武術主要是通過電影,但我們知道,電影中“飛來飛去”的中國功夫與真正的中國武術是不能劃等號的。雖然“武術影視的傳播作用很大,但關于武術的超現實效果會與現實社會中的武術形成反差,不利于武術傳播”[3],語言文字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傳播角色。目前情形下,盡管現代傳播手段已經打破了空間和國界的限制,但西方人多數不懂中文,不能獲得精準明晰的有關中國武術的信息。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極為有限,即使是知識界對中國文化也缺乏了解,更不用說普通百姓了。歸根到底,中國武術的對外傳播需要有一批專業化的人才,他們能夠用英語或其他國家語言熟練地寫作和翻譯。他們既懂得中國武術,又熟悉西方體育文化,并能熟練地運用兩種文化和文字。翻譯工作既是整個傳播流程的中間環節,又是傳播網絡中的節點。中國武術的對外傳播不是對信息的簡單翻譯,而是一門專門的學問,由于要逾越文化差異的障礙,需要對信息進行“深加工”,翻譯既扮演著中介的角色,又是武術文化的創造者,因此,能擔當傳播重任的人才需要經過專門培訓。只有做好對專業化優秀人才的培養工作,才能做到傳播信息的準確、清晰、可靠,從而提升傳播質量,增強傳播效果,滿足中國武術對外傳播的需求。

          6堅持奧運推廣之路

          目前,全球加入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205個,4年一屆的奧運會更已成為人類的盛大節日,受到全球億萬觀眾的矚目,奧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傳播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要想擴大傳播空間,中國武術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必須登上奧林匹克的國際舞臺,借助奧運文化在全球的巨大影響力,更好地推廣和普及。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都是以這種模式成功推廣的范例,相信中國武術也一定能夠隨著奧運會,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了解、喜歡和欣賞。誠然,在中國武術走向奧運的路途中,會失去自身的一些東西,但我們應該看到,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動態發展、而非一成不變的,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綿延五千年,就是自身有一種吐故納新的能力。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也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斷地發展、豐富和充實的。弘揚中國武術,絕不能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應使它在進入體育文化全球化的新環境里呈現新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實現歷史性飛躍。中國武術是民族的,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國武術也是世界的,需要在此基礎上融入新時代的內容,順應世界體育發展的潮流,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它一定會擁有新的天地,創造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6.

          [2] 王大中,杜志紅,陳鵬. 體育傳播[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46.

          [3] 郭玉成. 武術傳播引論[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77.

          [4] 邱丕相,郭玉成. 武術在國際傳播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 體育學刊,2002,11(6):59-62.

          [5] 周鴻鐸. 文化傳播學[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217.

          [6] 賀毅. 中西文化比較[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