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了解家鄉文化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街道資源豐富,境內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優良。街道通過幾年打造,形成了湯銅路農家樂美食街、南山湖休閑度假區、雁南飛休閑中心、六順農藝園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閑度假場所,而境內的朱門人家、黃龍峴風景區則更是為其錦上添“花”!
江寧街道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鄉土教育資源,這些資源都有居民們最親切、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家鄉味道”,因而更是我們社區教育最具生命力的課程資源。
為此,我們對江寧街道鄉土教育資源展開了深度調查。
調查目的與意義
我們希望通過對區域內鄉土資源的調查,充分展現家鄉的風采,提高居民對本土傳統文化價植的認識程度,增強居民愛護鄉土文化資源的意識,促進區域內鄉土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及開發、利用的力度,深層挖掘家鄉本土的深厚文化底蘊,加塊社區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步伐,建設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社區教育。
我們還希望通過調查,從居民的生活工作實際出發,利用鄉土教育資源,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區居民培訓,又能為廣大居民接受的鄉土教材,并基于此開展居民教育培訓,以點帶面輻射周邊,豐富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提高居民的創業能力,從而提高科技轉化效率,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調查對象與方法
這次調查,我們以街道社區七所居民學校學員為調查對象。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居民學校的協助下直接走進課堂展開調查。問卷以無記名的方式填寫,可信度相對較高。在調查活動中,我們一共發出問卷215份,收回有效問卷209份。受訪學員30周歲以下39人(18.66%),30至40之間的76人(36.36%),40至55之間的94人(44.98%)。在調查期間,我們還與部分學員進行了座談。
調查結果與分析
1.居民對鄉土文化資源的了解程度整體偏低(見表1)
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居民對鄉土文化資源的了解程度整體偏低。比如我們漢族有近十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可是近一半的受訪學員(46.41%)只能寫出一兩個,能說出六個節日名稱的只有5.26%。因為山清水秀,江寧街道在近幾年中有了長足發展,但由于地處農村,居民外出旅游機會少,所以有68.42%的學員對本地旅游景點仍然所知甚少。對于家鄉的各種土特產,大多數受訪學員(65.07%)也只知道一兩種。在5個空中,答對0-1空的占了六成(59.81%),而答對4-5空的只有0.96%。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農村居民對本地自然、歷史、文化知識了解的確很少。
2.居民對家鄉歷史文化、傳統藝術和社會發展的了解渠道少(見表2)
調查發現,居民對鄉土文化資源所知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了解渠道很少。首先,受城市文化的影響,農村社會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一群人圍坐一起談古說今,聊聊先人軼事,說說本土風情的現象已經很少見到。數據顯示,60.29%的學員“很少”聽別人說起家鄉的傳說、故事或民謠,12.92%的學員“沒有聽過”,而“經常”有機會聽的只有5.26%。受訪學員中超過八成的“較少”(46.89%)或是“沒有”(33.97%)參加過參觀走訪等活動。學員長期處在家庭、單位這兩點一線的生活范圍里,社會視野十分狹窄。
3.居民對生活環境、自然地理、家鄉風俗的關注處于自發狀態(見表3)
調查數據顯示,學員對身邊的生活環境、自然地理、家鄉風俗也有所留意。比如說,93.3%的受訪學員注意到了家鄉的變化,其中64.59%的學員覺得自己的家鄉“變化大”。還有學員談到他們對身邊的各種事物也有所觀察(這一點,上表中對民間習俗關注情況的統計數據可以得到證實),但是不久就忘了,因為他們很少有與人交流、分享的機會。由此可見,居民對身邊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關注更多的是一種自發狀態,缺少自覺的意識。
4.居民關注鄉土資源的意識與興趣有待激發和保護(見表4)
調查發現,學員求知欲望比較強烈,對于家鄉的物產資源、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十分樂于了解。29.67%的受訪學員覺得學習這樣的內容“興趣很大”,40.19%的學員覺得“有興趣”,而“沒興趣”的只占7.18%。學員的這種學習興趣是寶貴的教育動力,應該充分利用。我們要引導學員關注現實生活,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中受到教育、熏陶。而對于家鄉周邊的旅游景點,超過三分之一的學員幾乎很少甚至沒有關注。
調查思考與建議
每一個地方都蘊藏著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在社區教育中引入這些資源,是提高居民綜合素質,增進居民鄉土感情的重要途徑。根據調查中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明確鄉土資源開發的目的與作用
鄉土資源開發,可以引導居民熱愛鄉土、熱愛社區、熱愛家鄉,增強居民社區意識、社區歸屬感和社區凝聚力,樹立居民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規范,形成淳樸的人際關系和社區風尚。鄉土資源開發,還可以提高居民的資源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探索挖掘出可供利用的鄉土教育資源,構建地方社區教育特色,適應新的形勢下社區教育發展需要。
2.注重地方和校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
課程建設是社區教育內涵發展的核心領域。加強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研究和實踐,不僅具有理論意義,也具有較大的實踐意義,是落實社區居民“有其學”、“優其學”、“樂其學”的根本。社區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挖掘提煉加工鄉土教育資源,形成富有鄉土氣息和人文精神的課程資源,進而滲透到社區教育實施過程之中,努力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具有示范推廣作用的個性化社區教育。
3.加強鄉土資源的宣傳推廣介紹,實施品牌營銷
有關部門可以在設計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主題產品,進行整體包裝的基礎上,舉辦鄉村旅游展示會、新聞會加以宣傳推廣介紹,并以各種節慶活動促銷,打響江寧街道鄉村旅游的品牌,促進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 客家鄉土 美術 課堂 教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0-086-01
教學是一個充滿師生生命力的系統,是一個以學生的認知、實踐和發展主體的特殊認知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人際溝通交流過程。我認為,要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建立和諧的教學關系,使追求藝術素質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教師們必須做到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特點和學生個體性格相結合,考慮到時代賦予學生的思想特點,尤其要考慮到地域性對學生情感的養成性特點。
美術教育特別要注意做到因地制宜,不能泛泛而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身邊實實在在看得到、摸得著的美術資源有機地融合到具體的教學中去,這樣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美術教育和教學落到實處,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美術知識和美術教育目標,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家鄉的文化藝術,只有這樣,這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我所教授的學生幾乎都是贛南客家人,他們像所有客家人一樣,勤勞、善良、尊師、重教。在他們的生活中,處處能看到和接觸到具有濃郁本土氣息的美術資源,將這些他們熟悉的客家鄉土美術資源引入課堂,根據美術教材的基礎內容和要求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說明,是我多年進行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教學手段。
將客家鄉土美術資源引進課堂教學,以實現新課程改革既要重視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又重視學生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和認識;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肯定;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更重視處理好教師和學生間的關系。
客家鄉土美術資源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如客家建筑、建筑裝飾雕刻及圖案,客家服飾、刺繡及印染,客家首飾及日用品,還有用于生產的手工藝品等等。這些寶貴精美的的客家鄉土美術資源集中體現了客家人的審美、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了客家人獨有的生活觀念與人生理想。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大方面著手:
首先,運用客家鄉土美術資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美。
“美”,從來都不缺乏,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只要你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用心體會,我們會發現世間很多東西是美的。我在上《美術鑒賞及意義》這節課時,加入了一些同學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和生產工藝品,從它們的功能、造型、色彩和裝飾,分析它們所蘊含的科學性、文化內涵以及它們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客家美術的了解和熱愛。比如,我向學生出示了客家婦女的荷包,我首先從它的作用講到它的樣式,從而讓學生明白荷包設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再從荷包的圖案裝飾講勞動人民的文化觀念、和情感意義;最后從荷包的色彩搭配講到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通過我這樣詳細地講解,學生們才領略到的客家婦女荷包原來包含了這么豐富的內涵,學生們紛紛說,沒想到平時司空見慣東西原來這么“美”啊!
其次,運用客家鄉土美術資源營造情景,讓學生感受美。
“美”,雖不是具體可見的有形物體,但它卻是我們用心就可以體會和感受到的,感受美,不僅可以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也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潤澤人們的情感,更能激發人們智慧,傳承和發展人類的文明。
我在上《中國民間美術》這節課關于“民間雕塑”這個內容時,展示了大量關于贛州市贛縣白鷺村古建筑的門、窗、梁、柱、飛檐等上面的裝飾雕塑以及雕花床、雕花桌、椅、洗臉架的照片資料,還展示了運用于客家古建筑上的一些不同類別和不同圖案的磚雕。由于我準備了很多教學資料,使學生首先對“民間雕塑”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我仔細地分析了這些雕塑圖案的表現充分運用了我國傳統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將客家人的哲理、倫理等思想和審美意識結合起來。雕塑形象通常是形聲或形象來表達。如用獅、麒麟表示吉祥、瑞慶、權勢,牡丹有富貴之意義,用蓮花托大斗(斗與升同形),斗中置三層,意為連升三級等。這些圖案花紋大多反映了客家民眾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以及風俗習慣等,使學生不僅了解了客家民間雕塑文化內涵;還透過那些概括、大方和精美的圖案及色彩了解了客家人的欣賞趣味,美學觀念和藝術審美,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客家民間雕塑帶給他們的美的震撼和享受,使他們對“美”有了真切理解和共鳴。
再次,運用客家鄉土美術資源引導學生創造美。
愛因斯坦說:創造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能力幾乎概括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它推動技術進步,它甚至是知識的源泉。正如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認為的: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的果實,沒有創造,世界注定是乏味的、毫無生氣的。
鄉土教材可以說是所有教學資源中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說,鄉土教材價值和作用就像是每個人對于自己“母語”的感覺。在對鄉土的審視和品味中,人們可以得到最適宜的滋養,而且人類母語的獲得也主要得益于鄉土文化的潤澤。我在1997年到美國參觀他們的中小學,給我印象頗深的是在小學教室的墻上沒有美國的地圖和世界地圖,最顯眼的地圖是學校所在的社區圖。為什么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相信如此對于學生來說非常親近和親切。當然其中還肯定有許多便于學生獲得學習和生活知識技能的實用意義。聯系到全球范圍內至今方興未艾的“新課程改革”,其基本目的和途徑方法是與之基本相符的。
我對鄉土教材的興趣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當時我任所長的“教育與科普研究所”曾與語文教學的專業委員會等合作編輯出版過一套三十多本的分省學生作文《我愛我的家鄉》,看到小作者們用生動稚嫩的語言贊美家鄉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鄉音親情,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深感在我們現實的教育中久違的真誠和真情在這些鄉土氣息濃烈的作文中被充分地洋溢出來,久已不暢的與學生經驗有效溝通的渠道也被一下打通了。此后,每次出差時我都要抽時間到市場上閑逛,我最高興的就是在舊書攤上買到當地的鄉土教材。在我的潛意識里,當時對全國統一的教材有一種膚淺的不滿,而對80年代曾經一度紅火過的地方歷史、地理教材等卻有有一種渴望和偏愛。2004年,我到安徽、江西的四個縣進行教育調研,在浮梁見到地方教育局從當地地方志等材料中選編的地方教材(64開口袋本),感觸很深,認為既實用、有有效,想到許多成年人和大學生在離開家鄉后不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生長地,就更覺得鄉土教材的編寫和使用極為重要。
在此前后,我在長江沿線、東南沿海、四川腹地、河南河北、兩湖兩廣、西部部分省區都搜集和關注了地方教材的發展變化,并被各地進行的鄉土教材的建設所感動,認為這些努力是建構中國本土自己特色的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石。1997年在考察時我曾了解到,在當地的文史教材中已經加入了藏族哲學、歷史、文學、倫理、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使當地的學生教師能從本民族的優良傳統中更直接地得到激勵和感悟。2008年汶川地震后,反映當地羌族文化歷史的鄉土讀本及時面世,又在以地方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鄉土教材建設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
至于鄉土教材的功用,從教學、閱讀,以至多元文化的張揚等方面,均有諸多積極的意義。與一般強調學術體系的常規教材不同,鄉土教材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與學習者的親和力,其展示的知識和信息很容易與讀者的已有經驗、知識和技能產生呼應和關聯,使其所學更具拓展性和關聯性,不僅便于教師和學生了解生動的知識及其相關生態,還易于據此進行探索性的教學和實踐。而且,在正規教育之外,鄉土教材還可以作為地方社會的重要學習資源,是本地人和外來者較全面地了解地方狀況的標準讀物,能為其生存和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凡欲有所作為者,第一項必備的重要功課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所謂的上知與下知,都首先是地方性的,前者主要指地方的自然環境,后者則主要指人文歷史。今天我們的教育過多地注重一般性知識和偏向城市化中的現代知識,對于與人生經驗息息相關、緊密聯系的地方性知識和鄉土文化涉及甚少,這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和疏離的。
從世界教育的改革和我國新課程改革設定的目標看,現行的多種教材僅是教學資源的一種,而與其相輔相成,可以互補的首先是鄉土教材。當然,所謂的鄉土教材、鄉土讀本也不是僅局限于一方面的內容、僅有一種模式,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編出地方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既可以依據地方的特有資源和優勢資源進行宣傳,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不斷形成的一些優勢,如“溫州文化”等;也可以揭示地方的問題和困難激發人們的危機感和創造意識,促進家鄉的改變,在這方面日本等國有很好的嘗試;還可以就某個專題深入探索和系列展開,如無錫的橋文化、民族地區的民歌文化等。在這些方面,不少地區和學校都做了積極有效的嘗試。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文化教育一體化的今天,民族化、本土化的資源更顯現出其價值和張力。若只以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的標準為參照,則在城鄉的對話中、在經濟與文化的對話中,后者始終會處于劣勢,或被邊緣化。后者若要找回自信,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基礎,就首先要了解自己。而在這些方面能起重要和關鍵作用的,能在人們的精神文化建設方面有所作為的就是編寫和教授高水平的鄉土教材。這種教材上可以拓展為以省市為范圍的教材,下可以延伸為校本教材,可以涉及地緣內容的方方面面。
與一般意義上傳統的單向度的學習和教學不同,鄉土教材的教授和鄉土讀物的閱讀更可以激發師生的創造性,并直接或間接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讓師生在學習階段就品嘗到“學習改變命運”、“知識改變現實”的幸福和樂趣。河南洛陽的某些學校通過對地方文化歷史的學習為旅游部門設計了十多種特色旅游線;四川蒼溪的中學因當地產梨而創辦了梨研究所,廣泛搜集相關產品和產銷等信息,對當地梨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類似的經驗和例證不勝枚舉,說明了鄉土知識、鄉土教材和鄉土讀本的作用和價值具有極為廣泛的拓展空間,需要教育界和全社會給予積極熱情的支持和全方位的幫助。
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文化,是在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歷史中形成,并通過人們的各種活動而表現和傳承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語言符號、知識系統的整體。它的核心是價值觀念,基礎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表現是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語言符號以及知識系統。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同一國家內不同區域或階層之間也有著不同的文化。
文化總是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這就有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分。所謂本土文化,主要是指一定區域內的本土人民在長期生存和發展歷史中文明的逐漸積淀。它是民族生存和發展之基。主要指本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外來文化就是相對于本土而言的、本區域以外的文化,主要指來自西方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文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封閉自足的體系,而是一個處于開放、互動的全球化網絡之中的民族文化。如何對待和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形成怎樣的價值觀念,會影響到一個民族的發展方向。
科學、理性的文化價值觀念需要從幼兒時期培養。那么,我國幼兒教育領域中的文化教育現狀如何呢?
周一,某幼兒園的升旗儀式結束后,有一個活動是“國旗下的講話”。兩名大班幼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下用英語說了長長一段話。我們參觀的老師沒能聽懂,問問下面的小朋友,也沒有聽懂的。
幼兒園開辦的各種興趣班中,參加英語興趣班的人數最多。有些幼兒對英語一點都不感興趣,甚至一些幼兒漢語表達都有困難,家長還是將孩子送進各種少兒英語培訓班。幼兒也以自己能說幾句英語而自豪。
外來的東西充斥著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飲食、服飾到娛樂,從學具、生活用品到玩具……面對紛繁的外來文化,幼兒缺乏基本的識別能力。
我們隨機調查了幾所幼兒園的課程安排,發現涉及民族教育、本地文化教育的內容并不多,只有一家幼兒園正在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主題活動。幼兒教師都很坦誠地說,在平時的教育中很少有對幼兒進行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教育的意識。隨機詢問一些家長,他們都說沒有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過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也就是說,對幼兒的文化教育還處于盲目和自發狀態。
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生活,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又實實在在地體現于人們衣食住行的每一個方面。比如,語言、服飾、飲食、影視、玩具、圖書等。幼兒教育作為啟蒙教育,需要在初始階段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社會”領域中,對此有明確的表達: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美,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惰感。”“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這里包含了兩層意義:一是對本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二是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理解。
對本土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一、本土文化教育的意義
民族或區域文化的獲得和增長,才能夠切實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更好地解決問題,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民族中的個體成員在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中,才會有真正的自由感,才能產生真實的“力量感”。當某一民族文化逐漸衰退或被摧毀時,對于生存子這一文化體系之下的人們來說就意味著民族精神家園的衰朽和倒塌,就會感覺失去了自己的“根”。所以,我們必須學習、保護本土文化,使它們得到傳承和發揚,而這就離不開教育的作用。對于幼兒來說,本地的、本民族的風土人情是他們最熟悉、也是最能接受的本土文化,—因為他們每天就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但教育沒能起到引導幼兒關注本土文化的{乍用。比如,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幼兒不會說方言,對家鄉的特產、特色景點、特殊的風俗習慣知之甚少,對于傳統節日沒有認知等。相反,在幼兒的成長空間中,給他強烈沖擊的卻是外來的語言(英語)、外來的圖書(各國的卡通書)、外來的影視(國外的大片、動畫片)、外來的食品(肯德基、麥當勞)、外來的節日(圣誕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等。幼兒的身心尚未成熟,他們還不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因此,教育者(教師、家長)應承擔起教育的重任——將本土文化教育從自發引向自覺。
二、本土文化教育的實施
如何將理念落到實處?需要幼兒園和家庭的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1.幼兒園——課程開發
幼兒園的課程研發與實施具有相對大的自主性。很多幼兒園都在實施“園本課程”,可以在課程開發中有意識地滲入關于本地和本民族文化的內容。
教育活動與本土文化融合。除了設計專門的系列主題活動,比如:“美麗的家鄉”(包括家鄉的名人文化、景觀文化、特產文化、民俗文化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滲透在一日生活中的隱性教育。在班級、園內環境的創設上,有意識地裝飾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東西,并向幼兒作介紹和解釋。各領域活動中穿插本地的、民族的文化。比如,健康領域中民間游戲的組織;語言領域中方言的學習,民謠、民間故事(傳統美德故事)的運用;社會領域中結合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各民族的風情;科學領域中引導幼兒關心周圍的環境,愛護動植物,珍惜自然資源;藝術領域中學習、了解民歌、民樂、戲劇以及中國的水墨畫、扎染、建筑等等。教師還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為幼兒介紹民族文化。比如,彝族的老師帶孩子學習本民族的舞蹈,會京劇的老師和幼兒一起欣賞京劇,學習京劇的唱腔、表演等。
游戲活動與本土文化融合。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但幼兒園目前開設的游戲或游戲區域都相對單一。如果我們能加進一些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游戲,區域活動將更豐富多彩,幼兒也會更感興趣。比如,在表演游戲中將民歌、民謠納入其中,讓幼兒邊唱邊表演邊感受家鄉民歌、民謠的韻味和風格;在角色游戲中開設“家鄉小吃店”、“茶館”、“扎染作坊”等鄉土文化區;在結構游戲中增加搭建家鄉的大街、橋梁、山洞等本土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親子活動與本土文化融合。比如,親子民間游戲運動會:發動家長一起收集民間游戲、民間體育活動,并和幼兒一起玩游戲。親子郊游: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大自然,游一游本地的名勝,了解家鄉的名人等等。通過幼兒園精心設計的這些親子活動,讓家長對幼兒園的本土文化教育有所了解,并配合幼兒園做好相關工作。
2.家庭——資源利用
自身資源的利用。作為家長,首先要進行自我教育,對當地的人文、景觀、民俗有所了解,然后有意識地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孩子進行交流,有意識地為孩子添置民間玩具(比如風箏、鐵環、七巧板、九連環等)和一些反映本土文化的圖書與音像資料。家長主動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大社會,比如,看看家鄉的山、水、建筑以及發生的變化,激發孩子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每逢各種民族節日時,為孩子創設節日的氣氛,向孩子介紹節日的由來和意義。比如,春節和孩子一起貼對聯,包餃子,掛燈籠,給長輩拜年;重陽節時,和孩子一起為爺爺奶奶準備禮物,帶爺爺奶奶出去游玩等等,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祖國的美麗、富饒以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悠久。
社區資源的利用。社區中為孩子提供了多種接觸本土文化的機會,家長也要積極主動地利用這些資源。比如,帶領孩子參觀社區中的民俗博物館、科學館、美術館,到電影院、劇場欣賞影片、戲劇、民樂演奏,到運動場觀看運動健兒的比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孩子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理解
一、外來文化教育的意義
“全球化”的議題日益受到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普遍關注。對外開放構成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關系。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外來文化必然會對當代中國文化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對幼兒進行外來文化的教育也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引導幼兒從小接觸外來文化,有益于培養幼兒了解他人的能力——幼兒在接觸各種文化的過程中,會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學會尊重、寬容持有與自己不同文化價值觀的人,學習、汲取各國、各民族文化中優秀、先進的元素,從而為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的未來世界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外來文化教育的實施
1.幼兒園——課程開發
課程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外來文化教育必然要在課程中體現。
環境創設。我們可以將外來文化的因素融入幼兒園的環境中。比如,在班級的墻壁上貼讓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游戲區域放置不同膚色的娃娃,展示不同國家的服飾;圖書角擺放介紹不同國家的圖書;自由活動時播放不同國家或民族的音樂等,在潛移默化中讓幼兒與外來文化親密接觸。
創設豐富的活動。可以利用節日活動。節日是幼兒分享不同風俗習慣的好時機。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節日,只要精心加以選擇和利用,就可以成為幼兒獲取外來文化經驗的重要途徑。比如西方的圣誕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又比女口,了解不同的國家是如何慶祝國慶、迎接新年的。使幼兒在歡樂的氣氛中意識到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慶賀各種各樣的節日,同時也讓幼兒在活動中了解了不同國家的禮儀與禮節。
借助各領域活動。各領域活動的內容都可以滲透外來文化的元素。以藝術活動為例,我們可以選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作家、音樂家、畫家的作品,不同民族或國家的民間工藝品,通過音樂活動、美術活動、戲劇活動、建構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在欣賞他人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各國的藝術美,學會尊重他人的文化傳統。
2.家庭——資源利用
家庭也要積極對幼兒進行外來文化的教育,與幼兒園的教育形成合力。
參觀游覽。多元的文化,帶來了各國、各民族不同的風土人情。如上文所說,家長在帶孩子參觀各個展館時、在進入各個文化場所時,既可以進行本土文化教育,也可以進行外來文化教育。比如欣賞國外的藝術作品,觀賞國外的動植物,觀看國外的演出和影視,翻閱不同國家的圖書,了解不同國家的名人,觀看世界各國風景名勝圖片,使孩子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有更多、更深、更直觀的了解,親身體驗東西方文化的異同,接納、理解、包容外來文化。
讓孩子有與各國、各種族的人接觸的機會。改革開放使各國、各種族的人來到中國。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參與各種活動,讓孩子親身感受外來文化。如帶孩子到大學里和不同膚色的教師、學生交往,孩子就不會對外國人僅有一個“藍眼睛、黃頭發、高鼻梁”的印象;帶孩子去品味各國的餐飲,通過使用不同國家的炊具、餐具,通過品嘗、制作不同國家的食物,學會尊重飲食所代表的文化,而不僅僅停留在“吃”上;帶孩子參加國外團體組織的活動,比如平安夜活動、感恩節活動等,在互動中體驗外來節日的氣氛,習得不同文化的新信息,培養對外來文化的積極態度。
兩種文化的關系——共生、互動、多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一方面,當我們以現代化為發展目標時,必然要接受那些最先孕育子西方并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現代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銘記,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與韌山。文化之間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取決于我們對待文化的態度:如何保護、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如何對待和學習外來文化,如何通過文化的交流和創新發展本民族的文化。
“全球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霸權化”。發展文化,必須在弘揚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也必須在承認文化多樣化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所以,文化教育的使命就是由“沖突”走向“融合”,實現多元。多元文化教育幫助幼兒理解、欣賞、尊重不同民族、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幼兒能夠在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學習和交往。就中國的學前教育而言,多元文化教育應強調以繼承本國文化為主,學習外國文化為輔,培養兒童公平、公正、平等的意識。這些意識的培養,絕不僅僅停留于我們前面列舉的種種活動,這些只是教育的形式或稱形式教育,關鍵是滲透在教育中的價值取向,因此在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時,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合理取舍的原則
不是所有的文化內容都可以拿到教育中來。我們強調弘揚傳統文化和學習外來文化,少不了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揚棄:什么內容可以引入幼兒教育,以什么方式進行,進行到什么程度。我們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性”:對等性、獨立性、主體性。也就是,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傳輸的是一種對等的感情,需要弘揚個體和民族的獨立性,需要彰顯個體和民族的主體性。比如,講“孝道”,我們就不適合以古代的“二十四孝”為內容對幼兒實施教育。“二十四孝”傳播的就是一種不對等的愛,一種暴力式的愛,以犧牲人性、甚至生命來成全“孝”,喪失了作為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又如,鋪天蓋地的幼兒英語培訓、雙語教育,有條件的上,沒條件的也要上,什么場合都要用英語,似乎這樣才能體現先進、現代。像鏡頭1中幼兒在國旗下用英語講話,還有一些家長在孩子母語尚且說不好的情況下,強迫孩子學外語,死記硬背單詞。這些現象都表現出了對外來文化的盲目追崇,喪失了應有的民族獨立性。保持本土文化的獨立性,才能使本土文化不被外來文化異化。
2.批判革新的原則
一、關注傳統節日文化
1.(湖南長沙卷)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住腳跟的根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滋養著民族的心靈,為了讓傳統節日文化更廣泛的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組織開展“我與傳統節日”的綜合實踐活動。
(1)了解節日習俗
不同的傳統節日,人們有不同的傳統習俗。例如春節會貼春聯,吃團年飯……,請列舉出元宵節的2個習俗。
(2)講述節日故事
不同的傳統節日,有著不同的故事或傳說,例如端午節就與“屈原投江”的傳說有關,請分別寫出有關與中秋節和七夕節(乞巧節)相關的故事或傳說的名字。
(3)策劃節日活動(2分)
班上將開展一次“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活動,如果同學們推薦你為本次活動的策劃人,你打算設計哪些活動項目?請模仿下面的示例寫出一項,并說明活動目的。
【示例】項目:中秋詩詞朗誦會
目的:增加古詩詞的積累,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①項目:
②目的:
【解析】
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一個節日都沉淀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和深刻寓意。例1分別考查了與節日有關的習俗、故事傳說和活動策劃,與元宵節有關的習俗有吃湯圓(或元宵)、猜燈謎(或賞燈會)等;中秋節有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的故事,七夕節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活動項目的策劃必須緊扣所選節日的文化內涵來切入,如元宵節這個節日可策劃“元宵燈謎會”項目,其目的是增強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關注家鄉美食文化
2.(浙江義烏卷)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致菜肴,“吃”傳達著國人的生存智慧,展現著國人的生活習俗,承載著國人的美好期望。我校九年級將開展以“舌尖上的家鄉”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務。
(l)【猜一猜】請你仔細閱讀下列三則謎語,任選兩則寫出謎底(家鄉常見食品)。
①肚子鼓鼓小胖子,身上穿著黃緞子,滿臉長著大麻子,老家是個火爐子。
②本來一大片,變成千條線,是線不縫衣,只在鍋里見。
③兩個瘦子一般長,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來救起,瘦子變成胖又黃。
①
②
③
(2)【夸一夸】一盤菜,一盆湯,一道點心……或樸素,或精致,鮮活著我們的生活。請你夸一夸你所喜歡的一種家鄉美食(上面三則謎語的謎底除外),可以描寫色香味,也可以說明制作過程。
(3)【品一品】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道的,不僅有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有我們的心。細細品味,舌尖上有滿滿的希冀和祝福,還有深厚的文化意蘊。請參照示例,說一說家鄉美食所蘊含的意義。
示例:月餅――圓圓的,甜甜的,寄寓著人們對家庭團圓、生活甜美的希冀。
【解析】
中國享有“烹飪王國”的美譽,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中國的美食文化更加風靡世界。例4從猜家鄉食品、夸家鄉美食、品美食意蘊等角度來引導考生了解家鄉傳統美食文化,主題既貼近考生生活形式又新穎活潑。第(l)小題要抓住“家鄉常見食品”這一范圍,并結合謎面對食品的描述來思考謎底,三則謎語分別是酥餅、面條、油條。第(2)小題要注意描寫或說明的表達方式,描寫的如“一小碗糖水煮楊梅果,那顆粒碩大的果實汁液溢出,連湯液都漫上一層紅色,白糖釅在楊梅果的湯液里,酸酸甜甜,回味無窮。”說明的如:“首先用豆漿機磨出生豆漿,接著用紗布過濾,然后將豆漿用小鍋隔水加熱煮沸,慢慢地,豆漿表面就會結出一層皮,用手一揭,一張豆腐皮就做成了。”第(3)小題分析示例語句可知,應先點出美食的形色香味等,再描述其蘊含的意義,如“長壽面――細細長長,軟而可口,祝福人們幸福綿長,健康長壽。”或“年糕――“糕”諧音“高”,祝福人們生活步步高。”再如“粽子――翠綠的粽葉,軟糯的滋味,蘊含著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由衷的敬意。”
三、關注古村落文化
3.(福建漳州卷)九年(8)班開展以“古村落巡禮”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
【走進古村落】
材料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一些古村落正在逐漸消失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近30年來全國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
材料二:據統計,漳州現有行政村1650多個、自然村1萬多個,大部分是古村落,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今年3月,平和縣霞寨鎮鐘騰村、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入評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至此,漳州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增至4個,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漳州共有7處入選。
材料三:漳州的古村落面臨著缺乏保護和過度開發的問題。這些古村落大都地處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很難進行有效的維護;有的古厝居民保護意識淡薄,隨意拆掉古建筑蓋新屋,破壞了古厝的整體風貌;農村建設缺乏整體規劃,也導致古村落出現無序建設的情況。
(1)請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寫出兩點即可)
①
②
【關注古村落】
(2)保留或拆除古村落的話題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議,請談談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點贊古村落】
(3)漳州古村落風景如畫,數量眾多,有塔下村、田螺坑村、和春村、山重村、湘橋村、莊上村……日前,漳州正著手編撰《漳州古村落》一書。請你仿照示例,推薦一處漳州古村落。
示例:云水謠村――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盡收眼底。
推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