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州園林的旅游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我國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旅游業在其中起著首當其沖的作用。我國經濟的發展進步,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物質保障,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人們的消費不再局限于物質的消費,而更多的轉向發展和享受的消費。于是,旅游便成為大眾普遍的一種消費方式了,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人們去旅游,更多的是為了融入自然,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感受異域文化。我們所深入貫徹落實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需要在旅游景觀的設計及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不斷加入適當的人文關懷,讓大眾“游有所樂”,滿足他們的需求,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國的第一部《旅游法》在2013年10月1日宣布正式實施,其中對旅游的相關內容都作了明確規定,它以保障旅游者合法權益為主線,與現行法律和國際通行做法相銜接,是我國旅游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關鍵詞:
人文關懷;旅游景觀;設計;應用
隨著“以人為本”觀念的進一步深化,我們越來越開始重視人的發展及人的精神世界,為此,旅游業也成功實現了轉型,由最初的純粹觀光旅游向個性體驗觀光旅游轉變,游客也不再單純的滿足于拍照留念、購買旅游紀念品,而渴望進行全方位的參與,即通過個體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種種感覺投入其中,這種體驗是相當奇特的。當然,這都得益于旅游景觀的巧妙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充分融入了人文關懷精神,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之地,成為旅游業的發展的基礎。在旅游景觀中不斷的滲透人文關懷,不斷創新旅游景觀的設計,可以不斷完善旅游業的相關服務,持續滿足人們的需求,推動了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逐步實現,這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旅游業的經濟效益,而且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保護了生態環境,滿足了人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人文關懷概念的起源和發展
(一)人文關懷概念的起源
人文關懷,是西方世界的一個概念,它起源于14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是作為歐洲中世紀神學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實現人的個性解放,人要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利,還要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等。在西方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要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滿足人們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人文關懷概念的發展
從西方世界的人文主義來看,人文關懷的具體內容包括:認為人不僅是一種物質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存在;肯定人處于主體和核心地位,即在物質、精神生活中均處于主體地位,不論是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還是在實現自身發展的方面都占核心地位;追求實現人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統一的目標;注重滿足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不僅注重人們物質層面的需要,而且注重人們精神層面的需要;不僅要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發展需要,而且要致力于人的享受層面的需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們各方面素質都得到較好的發展。總之,人文關懷的內涵豐富,但貫穿于其中的主線是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關注人的個性,滿足人的各方面需求。
二、旅游景觀中人文關懷的內涵
人文關懷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物質層面的關懷,另一方面是精神層面的關懷。物質方面的關懷是最基礎的,主要涉及的是人們的生存;精神層面的關懷是更高層次的,主要涉及的是人們的發展和享受。旅游景觀中的人文關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游客的人文關懷,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尤其要對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愛,滿足他們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落實好旅游景觀設計中的人文關懷;二是要重視對目的地旅游發展的人文關懷,不能忽視對旅游景觀的人文關懷,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在旅游景觀的設計中更多的體現出人與自然的統一發展,構建美好的、和諧的相處環境。
三、人文關懷在旅游景觀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休息和服務設施不完善
目前在好多旅游景觀中,基本的休息和服務設施還不是很完善,設計也不是很合理。例如:洗手間數量比較少、座椅和座凳設計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而且比較缺乏;對一些自然景觀的描述不詳盡,無法滿足人們的知識;草坪上的警示語比較生硬,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等等。由于旅游景觀中的人文關懷設計理念,要求關注人的需要,因而面對這些問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游客游覽觀光累了的時候,很需要一些專門的提供休息和服務的場所及設施,比如停車場、涼亭走廊里配置的一些座椅座凳、洗手間、飲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務設施,這些設施應盡可能人性化點。同時,為進一步促進本區域文化的傳播,可以在旅游景觀中盡量設置一些壁畫、雕塑品,通過利用能形象展示旅游地區文化的方式,來傳達一定的人文精神。
(二)缺乏無障礙設計理念
無障礙設計,指的是在旅游景觀中應充分考慮到無障礙物和危險物。人文關懷要求我們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注,尊重他們,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對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愛,所以,我們的旅游景觀設計更要有所體現。然而在許多旅游景觀的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殘疾人等這些弱勢群體,比如一些旅游地只設有臺階,而沒有殘疾人通行道,這是極其不合理的,從而導致弱勢群體無法參觀相應的景觀,產生心理落差,這種設計就缺乏無障礙的理念,相反卻給他們造成了障礙。因此,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者必須要全面考慮,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立場上,為他們提供一個方便和安全的途徑,努力營造一個人人都能平等參與的環境。
(三)割裂人與自然的關系
旅游景觀的設計更多的是為了考慮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因而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不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忽視了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割裂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對此,應加強教育,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景觀的設計中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兼顧社會效益,建設和諧的生態文明旅游景觀。
四、人文關懷在的旅游景觀設計中的成功案例
人文關懷是園林設計的靈魂,也就是說,園林是為人而設計的,為人而服務的,它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因地制宜,對景觀進行設計,為人們提供一個休息、娛樂的場所和空間,滿足人們的種種需求。要使園林在歷史上長存,它的設計必須要有人文關懷。下面我們就以蘇州園林為例,說明人文關懷在旅游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人文關懷在旅游景觀中應用的成功典范----蘇州園林,它是東方文明造園藝術的典范,是中華園林文化的驕傲,素有“園林之城”,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對旅游景觀的設計既要關注人,也要關注自然,這就要在設計的過程中正確處理二者的矛盾,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傳統的觀點都是重視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實現不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就在人與自然之間產生了矛盾,人們只想著征服自然,卻不主動承擔責任,這樣的發展會引起反面影響,大自然遲早會對人類進行“報復”。蘇州園林的造園家貫徹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理,合理的利用了自然這個因素,采取了獨特的造園手法。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它的總體布局是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閣軒榭皆臨水而建,突出水資源豐富的特性,獨具江南水鄉的特色。池水面積占全園面積的3/5,把水作為園林的靈魂,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平橋、配置的建筑及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家具陳設和各式擺件,共同構成了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畫面。拙政園的建造利用園地水資源的優勢,實現自然與人相互融合,和諧相處。
(二)突出濃郁的家園情懷
濃郁的家園情懷也是對人文關懷的體現,蘇州園林是古代富商、官宦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上,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的結果,家園不僅是人們日常的棲息地、住宅地,更是人們向往的精神世界的家園,因而,蘇州園林也一向被人們稱為“文人園林”。許多文人都致力于造園、改園,他們的設計主要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也是對自身情感的一種表達。蘇州園林的建筑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則,運用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使得園林呈現出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在建筑中配置各種各樣的點綴藝術品,比如匾額、楹聯、書畫、雕刻、家具陳設、擺件等等,這些都為園林的美貢獻了一線生機與活力,使得蘇州園林更具家園氣息,為文人提供了抒感的理想家園和精神的寄托之地。
五、結語
通過對上文的敘述,我們得出文人關懷在旅游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旅游景觀的設計要尊重自然,維護生態,把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旅游景觀的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到為人們服務,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作者:程巍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蔣聚波.淺議設計中的人文關懷[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2).
[2]師衛華.西方現代景觀藝術對中國園林設計的啟示[J].山東農業科學,2008,(06).
[3]丁毅.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觀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10.
【關鍵詞】植被;美;意蘊
植被是組成園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蘇州古典園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不對稱的自然式布置為基本方式,手法多采用直接模仿自然,或間接從我國傳統的山水畫得到啟示。植被的姿態和線條以蒼勁與柔和相配合較為多見,并與山石、水面、房屋有機結合,形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獨特的風格。在大片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種樹形的大小,樹葉的疏密,色調的明暗,構成富于變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園林內植被的形式美
植被既是園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觀賞的主題,園林中許多建筑物常以周圍植被命名,以描述景的特點,如拙政園的遠香堂、倚玉軒、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風亭,柳陰路曲等等,其他各園此類名稱也數見不鮮。
利用植被的季節性,構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蘇州古典園林中習用的一種手法。例如各園廳堂前的玉蘭與花臺上的牡丹,側重春景;怡園內群植的紫薇,拙政園與獅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觀賞;留園西部土山上的楓林,以及各園的桂花與,構成秋景;拙政園西部十八曼陀羅花館前的山茶,以及各園小院內栽植的天竹、蠟梅,則為冬景。不僅如此,園林中對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為重視,如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前院和留園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別可觀賞的花木,花期銜接交替,形成四時景色的變化。此外,不同季節的植被一地栽種的手法也經常被造園者使用,如拙政園中部二島,用較多的落葉樹配以適當的常綠樹,與土坡上茂密的竹叢和池邊的蘆葦相組合,掩映于寬闊的水面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蘇州園林內植物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根據觀賞植物學分,可分為1.觀花類,因花色艷麗而芬芳,是園中主要觀賞對象。如桂花、廣玉蘭、海棠,紫薇等;2.觀果類,此類花木主要作為夏秋觀賞之用,或作為冬季點綴。如枇杷、桔、枸杞等;3.觀葉類,是園中不可缺少的樹木。如絲蘭、棕櫚、柳等;4.林木、蔭木類,這類樹木是構成園中山林與綠蔭的主要因素,也是園林植物配置的基礎,如銀杏、榆樹類;5.藤蔓類,是園中依附于山石、墻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因其習性攀緣,故有填補空白,增加園中生氣的效果。如薔薇、爬山虎類;6.竹類,性喜溫暖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姿態挺秀,經冬不凋,與松柏并重。由于生長快,不擇陰陽,墻根池畔,皆可種植,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箬竹、石竹,觀音竹之類;7.草本與水生植物類,草本植物常見的有芭蕉、芍藥、、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蓮、蘆葦等。這些造型各異的植被,為園林景致平添一份活力與朝氣,可謂是園林的點睛之作。
二、園林內植被所體現的意蘊美
任何建筑都需要立意,然后才能有圖紙。蘇州園林的立意除了與喧鬧的城市隔開從而享受幽靜和閑適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在有限的環境中創造一個濃縮的自然環境,“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意境。達到這樣的效果似乎需要頗費一番心思,而栽種不同的植被為蘇州園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蘇州園林的植被美不僅體現在其形式和色彩上,還體現在通過它們我們所能窺見到的造園者廣博的內心世界。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擅于借植物以寓情,通過栽花種樹來表達自己或淡薄,或高遠或堅韌或豁達的高尚情操。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無窮變換,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這才達到了在園林中游賞,既像在品詩又像在賞畫的效果,使蘇州園林各具有不同的景色而絕無雷同。
蘇州園林中的植物花草不僅體現了園主的思想和處世方式,還承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它寄托了諸如蘇州古典園林造園者之類的文人雅士們的美好愿望。古代造園者所栽種的植被無外是他們某種精神世界的外化或象征。古人愛松,因為松柏象征正義神圣長壽等,成為中國園林文化中永恒的審美意象。同時,松柏枝繁葉茂,新枝茁壯,舊枝不凋,因此有子孫興旺,繩其祖武的寓意,松柏在蘇州園林的山巔山麓上隨處可見,更是有很多年歲過百的參天古柏;宋人植梅,梅花風姿卓越、清香宜人且生性耐寒,作為最早報春的使者,古就有寄梅送春的典故。另外,梅花嫻靜優雅,人格清貞,與遺世獨立的的隱士姿態頗為相契。深合宋人黜雅廢俗的心理,故宋人最為愛梅,怡園鋤月軒便是來自古人“自鋤明月種梅花”的詩句;種荷,說起荷花蓮花的文化內涵,人們首先聯系到的肯定是菩薩的坐下蓮花,不錯,荷花在中國文化中,乃是三教共賞之物,成為美麗、純潔、堅貞的代表。且中華自古愛蓮,早在周代的青銅器上,就有蓮花的裝飾紋樣,荷花的廣泛運用,構成了遠香堂、藕香榭、香遠益清等園林經典景觀的意境;栽菊,菊因著與隱士陶淵明為伴,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穩穩把菊抬上“隱逸之宗”的崇高地位,可惜菊并非四季盛放,但它為滿目明黃的秋日園景增加了許多亮彩;園林中還隨處可見竹,竹既有美的姿態和意向,又與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倫理道德意識契合。自魏晉以來,竹就成為名士們理想的人格化身,敬竹、崇竹,引竹自況,蔚然成風。此外,竹還是佛教教義的象征,這在我國古代更是被大為推崇。蘇州怡園中的四時瀟灑亭、玉延亭都是以種竹而聞名。當然,除了以上這些擁有比較典型的內涵象征的植被外,還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植被在蘇州古典園林造園者手下灼灼生輝。
植被因為他們的不同形態與風姿,才有這些意蘊,而正是這些不同的意蘊,才成就了蘇州古典園林中植物的曠世風采。
三、園林植被的保護和發展
林木與園景,總是一體化來布置,什么地方要叢木,什么地方須植單株,何種樹要群植,何種樹宜獨植,都有講究。如蘇州拙政園中的海棠春塢,園內有大樹,榆枸連柯,十分罕見,今已亭亭如蓋;而園香堂對面的小島上則林木濃郁,有叢林之感。又如原來獅子林北部有古松五棵,故又名“五松園”。五棵松樹沒有被保留下來,在原址東側后有元代所植古柏數棵,蒼虬如鐵,成為獅子林主景之一。
園林中的植被種植不僅要顧及自然規律和植物的不同習性,還要注重同園內建筑、山石、水流等之間的聯系。園林之假山池沼,皆真山水的縮影,因此樹木花草的配置體積不能過大,姿態務求入畫,虬枝傍水,盤根錯結,景物隨形蒼老,不能任其自由發展。
此外,我們今人對蘇州古典園林植物的保護和發展要建立在尊重先人的勞動基礎上,就像保護古建筑需要修就如舊一樣,對于蘇州古典園林的植被保護和發展,我們可以采取仿效古人栽種的方式,如今天留園和拙政園中的一部分山巔山麓只植大樹,而虛其根部,俾可欣賞其根部與山石之美,此乃仿元代畫家倪瓚(云林)的清逸作風;滄浪亭的一部分山巔山麓樹木皆出叢竹或灌木之上,山石井攀于藤蘿,使望去有深郁之感,此乃效明代畫家沈周(石田)的沉郁。又如根據植物不同的習性可在河濱低卑之地,種柳、栽竹、植蘆,而墻陰則栽爬山虎、秋海棠、葉翠等,高潔耐賞,同時,還要注意定期的修剪塑形。
由此看來,蘇州園林內的植物的保護和發展必須說是門復雜的藝術。
四、結語
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它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范,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參考文獻】
[1]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馮鐘平.中國園林建筑[M].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形式美
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類型多樣,有廳、堂、軒、館、樓、閣、舫、榭、亭、廊等,不同的建筑,展現不同的韻味。可以說,蘇州古典園林里幾乎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建筑,可見園主對建筑的要求已經不局限于居住的目的,觀賞性也成為了古典園林建筑的主要目的。石舫是江南古典園林中常出現的建筑形式,舫體構造下實上虛,艙頂各部分式樣變化,欲動實靜的感官對比,構成了石舫舒展輕盈的造型美。亭亦是常用建筑形式之一,其空間造型豐富多樣,在園林中起著重要的點景功能。單就亭來講,就有多種形式,從平面上分有方形亭、長方形亭、六角亭、八角亭、圓形亭、扇形亭等。如拙政園的梧竹幽居亭、怡園的金粟亭等是方形亭;拙政園的雪香云蔚亭,繡綺亭等是長方形亭;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怡園的小滄浪亭、留園的可亭等都是六角亭;拙政園的塔影亭、天泉亭等是八角亭;拙政園的笠亭是圓亭;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獅子林的扇子亭是扇形亭。正是這多樣的建筑形式,組成了蘇州園林那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形象的特征,可說是突出的表現在屋頂的形式上,屋頂是古典園林建筑富有藝術表現力的部分。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屋頂造型多變,翼角輕盈,形成了建筑輕巧靈動的風格特征。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屋頂形式多樣,有硬山、歇山、卷棚、攢尖等。不同的屋面形式表現不同的視覺感受,如硬山簡單樸素、歇山端莊典雅、卷棚流暢飄逸、攢尖靈巧活潑等。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檐角起翹大多都很高,建筑檐口在角部的處理以嫩戧發戧為主,就是屋檐在屋角處顯著升起,檐口到屋角處有很大的起翹,形成翩然欲飛的意象,如蘇州滄浪亭的看山樓、留園的明瑟樓、拙政園的遠翠閣等,建筑看上去輕巧靈動、飄逸飛揚。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屋身造型大多疏透空靈,精巧雅致,由于江南氣候溫暖潮濕,空透的造型便于疏通空氣,降低濕度。比如蘇州拙政園的芙蓉榭和網師園的濯纓水閣,整體造型疏透,墻體開敞,漏空窗格。
蘇州古典園林建筑十分講究細部處理,比如門和窗的形式就非常講究。門的類型多種多樣,有長方門、圓洞門、八角門、梅花門、如意形和各種瓶形門。窗除普通形式外,還有花窗、漏窗、空窗,而窗上的花紋,幾乎各不相同。比如滄浪亭的花窗就有一百多種,分布在園內各條走廊上,圖案花紋,變化多端,構作精巧,無一雷同,是蘇州園林花窗的典型。
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裝飾美
園林中的建筑裝飾主要呈現出的是一種圖案美,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裝飾圖案可謂是精巧雅致,美輪美奐。而這種美又不張揚,表現的恰到好處。金學智老先生在《中國園林美學》一書中將中國古典園林的裝飾性概括為三“隱”三“顯” ,這個概括同樣很貼切地適用于蘇州古典園林:一、大處隱小處顯;二、明處隱暗處顯;三、室外隱室內顯。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門樓總體比較質樸,但細節的雕飾美輪美奐。建筑的屋面和墻體整體簡單,“粉墻黛瓦”凸顯了素雅,但暗處的斗拱和掛落又精巧細致。建筑整體比較樸素,但室內的裝飾又十分講究,裝飾性極強。室內的柱子、門窗、乳艿鵲淖笆撾薏瘓巧美觀,裝飾的雕刻、鏤空、構圖、花紋都十分細致到位。
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人文美
蘇州古典園林多為文人雅士的生活場所,其建筑深受人文因素的影響,有些園林在設計之初,就有文人雅士的參與,在園林中表現自身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如文征明參與了蘇州拙政園的設計與建造,園中處處流露出一種高雅的藝術品味和詩情畫意。
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命名表達了造園者或園主的審美情趣,如蘇州拙政園的雪香云蔚亭、遠香堂、聽雨軒、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月到風來亭等。好的園景命名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的按園景的具體對象命名,有的按繪畫意境命名,有的用古典名詩名言命名,都包含了深厚的人文內涵。
建筑上的匾額楹聯反映了人對自然、人生的感悟,是中國園林所特有的,融詩詞藝術于造型藝術中,融思維空間于自然空間之中,有著很強的人文意味。蘇州古典園林的建筑多有匾額和楹聯,不僅起到裝飾作用,同樣能起到情景相容的升華作用。蘇州古典園林的匾額或寫景抒情,或寓意言志,如網師園的小山叢桂軒就是寫景類,拙政園的遠香堂就是寓意言志類。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匾額楹聯不僅有很好的裝飾作用,美化了建筑,同時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美已經很難用言語去表述清楚,它融于自然,表現自然,巧妙地處理了景與情、意與境、動與靜的種種關系,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吳地文人的文化情懷都已深深的融入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筑。作為后人,我們在游園的過程中,驚嘆于建筑的精巧美觀,感懷于古人的閑情雅致。蘇州古典園林建筑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供后人參觀欣賞,同時對現代建筑的建造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我校位于江南部的常熟,以悠久的人文歷史、秀麗的山川景色、豐饒的物產資源享譽江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讓常熟擁有了豐富的美術資源。結合現有教材,我就如何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利用常熟的美術資源談談想法,以饗讀者。
一、走進展館尋寶
提高高中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除了要增長美術鑒賞基礎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多鑒賞經典的美術作品。優秀作品看得多,知道得就多,鑒賞時對于美術作品的分析、理解、甄別、評價等思維活動就會比較快、比較準確。博物館、美術館無疑是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的集中地。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這些展館的最大優勢就是使學生直接面對美術原作,身臨其境地欣賞美術作品,得到與學校教育所不同的美的享受,從而進一步提高審美素養。
常熟博物館、美術館定期免費展出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玉石、書畫、瓷器、陶器、織繡、印章、石刻、碑帖等藝術品,并時常舉辦現代書畫名人名作展覽。學生利用節假日走進博物館、美術館,不僅增加了鑒賞作品量,而且開闊了視野。有的學生在參觀后回到教室總會說:“原來我們常熟的歷史也是這么悠久啊,我看到了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龍,和美術書上的造型很相似,色澤也很好,還是方塔街上幾個城市雕塑的原型”;“原來元明清時期的好多畫家都是我們常熟的,他們原作的墨色很滋潤,筆法很純熟。如黃公望、王的墓就在虞山上”;“龐熏、陸抑非的繪畫都是我們常熟人的驕傲,他們的作品融合傳統與現代,融合了形式美與藝術美”……
二、走進園林探美
提到園林藝術,地處江南的教師往往將蘇州園林作為主要內容講解,而與蘇州園林一脈相承的常熟園林也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二分春色在虞山。現有教材只列舉了蘇州園林。我在教學中從常熟的燕園和曾趙園入手,著重介紹園林藝術的移步換景、借景虞山、詩畫相稱、入園即入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旅游,讓他們比較外地的園林與常熟園林的異同點,談感受、寫體會,以此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評價能力。他們時常寫道:“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的園林小中見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借景虞山,借景尚湖,真正成了大園中有小園,人就像生活在山水畫中一樣。這就是江南園林所要追求的意境。”
三、走進民間學藝
藝術來源于生活,作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民間美術,它擁有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最廣闊的展示空間、最原生態的審美要求,讓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它的美。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民間美術是弘揚地方美術、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手段。
常熟的民間美術種類繁多、特色各異。既有傳統民間美術的剪紙、年畫、風箏,又有江南特色的蘇繡、印染、竹編,更有常熟特色的花邊、紅木雕刻、服裝、花燈。在實際教學中,先讓學生掌握教材上民間美術的知識,再以班級為單位確立關于常熟民間美術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最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整理收集資料、觀察學習制作工藝、總結提煉完成研究。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
四、走進城市尋根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在城市中高樓大廈林立。為了商業、為了地產,許多原有的古建筑得不到很好的保護,甚至被損毀、拆除。現今許多城市雖然已越來越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古建筑的作用,正如教材寫道:不科學的維修、改造甚至重建,“毀壞了真古董而造假古董”,不但破壞了古建筑的歷史內涵,而且污染了觀賞者的視線,降低了參觀者的審美品位。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的常熟在保護古建筑方面做得很好。這不僅提升了城市歷史文化品位,而且給美術教學提供了最直接的資源。如:介紹建筑時,既可以在市中心找到江南民居,又可以看到古城墻遺址;既可以感受歷史名人故居,又可以體驗宗教建筑,讓學生親眼看錯落有致的小橋流水,親耳聽優雅的吳韻古曲,親手摸城墻上的斑駁磚塊,親口嘗色香味俱全的特色食品,親筆畫城中村人們的愜意生活。
五、走進商城覓香
在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商家為了推銷商品,在標志設計、包裝設計、店內外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等方面更是形式多樣。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這一類視覺傳達藝術是學習內容。各地都有商場、超市,規模大小不一,可以從中體驗到商業美術的特點。我利用全國最大的服裝服飾專業市場――常熟服裝城作為素材基地,讓學生深入服裝城,對服裝城內三萬多個店鋪、攤位,有選擇地進行觀察、比較、體驗、分析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是如何利用美術手段宣傳商品的。同時利用網絡、雜志等各種媒體,對那些企業作進一步的了解。常熟建材市場也是學生體驗設計藝術美的重要基地,家具燈飾、門窗鐵藝、假山根雕、軟裝布藝等都是集實用與美觀于一體的工藝品。走進商城,學生深刻體會到商業美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和影響,把當代美術流行元素運用于學校學習、家庭生活中,提高美術綜合素質。
六、校園文化點睛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涵蓋全校教職員工,以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為導向,融合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的一種群體文化。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生的特點,結合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發揮美術教育功效。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藝術
1中國傳統建筑的設計風格
1.1中國古典設計中的傳統元素
任何設計都是文化的體現,是精神的再現,通常會受到社會一定時期內的精神、價值觀的影響,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這種設計藝術可以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如出土的馬家窯舞蹈紋彩盆的人物紋飾,通過二方連續紋樣的形式向左右延伸,將古代先民生活的純真樸實的稚趣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夏商周的青銅器的紋飾,先期見線條粗獷、凝重,之后逐漸變得較為抽象流暢。楚國時期的漆器主要以鳳紋為主,富有變化,通過各種分化、異化及各種組合,使得設計更加豐富和富有特色。
1.2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的風格
對環境的藝術設計是人類主動改變自然的一種行為。其設計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如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中庸、平和,在相關的各種傳統建筑中就體現出這一點,表現為順應自然和尊重自然,在空間設計中盡可能的融合自然中的各種景象,將天然的各種石、水、花、草、樹、木自然應用于設計中,相互之間配合協調。使得人類的生活環境能夠與自然環境達到有機協調和平衡,相互結合,相互映襯,達到較為完美的狀態。本質上來說建筑既是物種財富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精神的產物,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思想的體現和創作。不存在孤傲兀立的個體建筑,見到較多的大都是有著對稱、協調和錯落有致的有著和諧美感的建筑。
1.3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的代表――蘇州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代表作可以說以蘇州園林為例最恰當不過了,它是我國古典園林的典范,是我國傳統建筑的精華體現。蘇州園林的拙政園,疏密有致、廳榭典雅、花木茂盛、有山有水、體現出江南水鄉的靈性;有被稱為“吳中第一名園”的留圓,其廳堂寬闊軒宇、走廊周繞、奇石壯觀,有富有變化、類似迷宮探幽的獅子林等等。在蘇州園林的有限空間內既可以看到文字、書畫作品,也可以看到相關建筑、雕刻藝術的展現,通過藝術化的設計將自然的山、水、月等巧妙的融入其中,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景觀,為人類創造出一幅美好的藝術自然景觀。正如“古人構園置景,以體揚立意為先。”古代園林的名師巧匠,通過對人文自然環境細致入微的考察,對布局及設計進行精心策劃,富有創意的營造景物,使其富有意境,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古典園林風貌。此外,古代設計者善于將古代的道家的辯證唯物思想應用于園林的設計創作中,景物既有動,也有靜,在設計之前就事先考慮到位。所謂的靜觀,就是在園林中設計出給游人駐足觀看的景點,動觀就是通過步步設景,廊引人隨,移步換景來達到景觀的變化。從布局來看,蘇州園林主要借助水來設計園林,在結構上以小巧取勝,以小見大,步步景觀;色彩上粉墻黛瓦栗柱,效法自然;在空間上既有開闊明朗,也有曲徑通幽,亦深亦淺,亦虛亦實。如拙政園的不對稱的格局,留園疏密有致的設計,都設計得巧妙到位。又以少勝多的網師園,以小見長,但小而精,不乏景觀,通過假山的設計使得建筑富有特色。通常在設計中設計的密度較大容易而粗獷較難,綺麗容易而淡雅難,但拙政園的中部在設計上“疏而不失曠,淡雅不流寒酸”,二者結合的相當巧妙,可謂心血之作。蘇州園林的各個景觀的設計無不浸透了古代造園家的藝術手法和心血,使其富有特色,并有著豐富多樣的景致,在其中游玩,不僅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可欣賞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詩詞中的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成語中的曲徑通幽、峰回路轉都可以在蘇州園林中找到原景,真是巧奪天工,人間仙境。實際上一座優秀的建筑,其文化內涵常常會大于其建筑本身。從這里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對于建筑的巨大影響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
2.1傳統文化對現代建筑的影響
傳統文化使為中國建筑奠定了文化基礎,使其不斷發揚光大,但也使得中國建筑的過于保守。因此,在建設設計時不僅要繼承傳統文化,還要不斷創新,結合現代人們的審美意識,使得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獲得不斷的充實、創新和發展。解除傳統文化對建筑的桎梏,使二者都獲得與時俱進的發展。
2.2傳統文化對當代園林設計的影響
傳統文化不僅影響建筑,同時也會對現代的園林設計產生影響,因而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仍然具有較強的正確性,具有普適性和永恒性,在當代社會仍然被人們所認可,和現代的自然設計理念不謀而合。例如在現代的水景處理中,也體現出對古典園林中水景動態美的設計手法,不同的是現代水景觀使用高科技手段,將富有變化的水景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又如現代景觀中的栽植設計,植物的種類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不僅繼承了傳統的設計理念且效果高于傳統設計。這些無不體現了傳統思想的影響。總之,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對當代的建筑及景觀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博大精深的豐富素材。
3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及設計風格的融合與發展
3.1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融合
在現代眾多的建筑設計中,將傳統文化與建筑完美結合的典范要數建筑師貝聿銘莫。在其設計的香山飯店中,其設計風格不僅和廣州、漓江、蘇州等骨牌式的建筑不同,而且也和國際上設有旋轉餐廳、燈籠電梯的“現代化旅館”不同,具有自身的特色。其色彩主要以白、灰和黃褐三種顏色為主,在有機融合地形的基礎上建設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建筑。采用中國傳統建筑中較多使用的正方形和圓形,使得建筑即中規中矩,又富有中庸特色。院落式的建筑布局體現出中國的獨具特色,而且在入口處的前庭綠化較少,按廣場設計,這不同于我國眾多的傳統園林設計,是順應現代旅游設計的集中體現,而后花園是香山飯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所包圍,朝南的一面敞開,遠處可以看到山,近處可以看見水,鵝卵石小徑,樹木林立,土地鋪草,布置的景觀錯落有致,既有江南園林精巧的特點,又有北方園林開闊的設計思想。
3.2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風格的融合
目前的現代設計不乏流行色彩與古典風格的結合,在現代流行裝飾材料中不乏古典元素的身影。傳統設計風格重視“禪”,而現代風格則追求“酷”,形成了平和安詳與激烈尖銳的激烈碰撞。恰當的處理二者之間的矛盾,達到一定的融合與平衡,是目前消費者心理的真正體現。在現代派中經常使用點、線、面,色彩上以黑、白、灰為主,較多的使用不銹鋼飾面,體現出“冷酷的情感”;在裝修中,空間上較少使用曲面,較多以直線交叉與層疊來設計空間;在局部的裝飾與色彩選擇上,可以看到古典元素的運用,如使用古式的案、椅、雕刻等,在顏色上選擇藏青、赭紅,來表現現代人潛意識中的懷古觀念。從這寫設計中,可以看到古典與現代的激烈交鋒,體現了現代人在思想上的復雜、矛盾,既不排斥傳統而又注重現代。
當代設計師在設計中不僅要繼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傳統思想,而且還要結合現代實際,在借鑒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發前人所未發,想前人所未想,讓現代建筑及設計體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樓慶西.中國傳統建筑裝飾[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 殷憊平,趙思毅.中國古代建筑窗飾藝術欣賞[J].建筑知識,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