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

          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從眾心理 非英語專業 口語能力培養 課堂參與意愿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1-0247-01

          一、從眾心理的概念

          從眾心理一詞屬于社會心理學范疇,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認知、判斷、信念等方面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的行為方式,呈現出一種“他們是自愿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假象。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夠保持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

          二、從眾心理與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關系

          英語是我國各高校的必修科目,四級、六級等全國性考試受到了廣泛重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來說,影響因素是非常復雜的,這其中就包括從眾心理這一方面。從眾心理的影響范圍極為廣泛,無論是兒童、已工作者還是老年群體都無一例外,自然也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群體。

          三、從眾心理對大學生口語能力培養的負面影響

          英語學習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例如,單詞記憶、語法學習、口語能力等。在這其中,從眾心理對口語能力培養的影響可謂巨大,這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在于課堂參與意愿方面。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一種課堂現象——不愛主動發言。這背后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我國文化重視謙虛,部分學生性格內向,怕說錯挨批評等。

          在此,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學生的從眾心理呢?這其中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學英語課堂通常人數較多,容易形成規模效應。與英語專業相比,大學英語公共課堂一般是兩個甚至多個自然班共同進行,人數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需要回答問題,學生首先會想到在如此眾多的同學面前回答有很大的壓力,不如選擇沉默。

          其次,害怕錯誤。我國具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對教師的敬畏也是一種普遍心理,即使任課教師為人隨和,學生也會擔心自己回答錯誤時會遭到批評。另外,人們常有一種“大家都這么做就不會錯”的錯誤心理,這也是學生選擇“隨大流”的原因之一。

          從眾心理對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產生的影響通常是負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無法抓住練習機會。我們知道,口語是一種語言輸出,它的培養離不開反復和長期的輸出練習。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課堂是他們最重要的練習機會,而從眾心理導致他們選擇了放棄這些機會,長此以往,必會對他們口語能力的提升產生巨大的阻礙作用。

          第二,懶于思考。在課堂上選擇與大多數人一樣沉默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不再積極思考。“既然不需要進行口語表達,自然也就不需要思考”是一種自然產生的心理。這一情況長期產生,必然會導致學生不愛思考、不想思考、懶得思考,這對口語能力提升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泯滅個性。英語口語練習與其他科目不同,絕大多數相關題目與練習都是開放式的,回答可以因人而異,這就要求學生多想出自己獨特的答案。但學生不去主動回答,就會導致不再積極思考,隨波逐流,自然也就無法產生有個性的想法。

          四、應對方法

          了解了從眾心理的負面影響,我們就應該思考和討論如何去應對這種影響,怎樣使這種阻礙變為正面作用。

          第一,利用從眾心理,提升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文提到,從眾心理可能產生負面和正面兩方面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提升部分學生的口語課堂積極性,那么余下的學生也會受其影響,積極參與課堂練習。這就要求教師們多加努力,利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練習興趣,從而促進整個群體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抓住課堂機會進行口語練習。

          第二,促進學生思考。如果學生參與意愿較低,教師可以選擇指定學生回答問題,強迫其進行思考,防止學生產生“我不舉手就不用思考”的思想,將學生的懶惰消滅在萌芽狀態。

          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第2篇

          類似的一幕也發生在石家莊街頭——王女士從銀行取了4萬元錢,誰知路上裝錢的袋子竟被剮破,400張百元鈔票全“跑”了出來,隨風飄了四五米遠,七八個人一擁而上,街上有一個大姐說:“大家把錢都還給人家啊。”七八個人很快就把錢還給了王女士,分文不差。

          兩個城市,兩個丟錢的現場,為什么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這是由從眾心理造成的,“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

          有一位學者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從眾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并付諸行動。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人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呢?首先是情境模糊不清的時候,這是關鍵點,當你一時間頭腦發蒙、不知道怎么辦時,就容易受別人影響。

          其次是情況處于危急時刻。危急是另一個促使人們以別人作為信息來源的因素,而且常常與模糊情境同時發生。在危急時刻,我們往往來不及思考應該采取什么行動,但我們又需要立即行動,因此我們就很自然地去觀察別人的反應,然后照著做。

          還有一些,比如專家效應、群體凝聚力和群體規模等。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用專家和明星的身份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營銷目的。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就常會跟著“湊熱鬧”。

          那么人為什么會有從眾心理呢?一般來說,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而促使他趨向于與群體一致的現象,這就叫做從眾行為。

          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第3篇

          一、從眾心理對大學生口語能力培養的負面影響

          英語學習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例如,單詞記憶、語法學習、口語能力等。在這其中,從眾心理對口語能力培養的影響可謂巨大,這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在于課堂參與意愿方面。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一種課堂現象——不愛主動發言。這背后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我國文化重視謙虛,部分學生性格內向,怕說錯挨批評等。在此,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學生的從眾心理呢?這其中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大學英語課堂通常人數較多,容易形成規模效應。與英語專業相比,大學英語公共課堂一般是兩個甚至多個自然班共同進行,人數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需要回答問題,學生首先會想到在如此眾多的同學面前回答有很大的壓力,不如選擇沉默。其次,害怕錯誤。我國具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對教師的敬畏也是一種普遍心理,即使任課教師為人隨和,學生也會擔心自己回答錯誤時會遭到批評。另外,人們常有一種“大家都這么做就不會錯”的錯誤心理,這也是學生選擇“隨大流”的原因之一。從眾心理對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產生的影響通常是負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無法抓住練習機會。我們知道,口語是一種語言輸出,它的培養離不開反復和長期的輸出練習。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課堂是他們最重要的練習機會,而從眾心理導致他們選擇了放棄這些機會,長此以往,必會對他們口語能力的提升產生巨大的阻礙作用。第二,懶于思考。在課堂上選擇與大多數人一樣沉默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不再積極思考。“既然不需要進行口語表達,自然也就不需要思考”是一種自然產生的心理。這一情況長期產生,必然會導致學生不愛思考、不想思考、懶得思考,這對口語能力提升是極為不利的。第三,泯滅個性。英語口語練習與其他科目不同,絕大多數相關題目與練習都是開放式的,回答可以因人而異,這就要求學生多想出自己獨特的答案。但學生不去主動回答,就會導致不再積極思考,隨波逐流,自然也就無法產生有個性的想法。

          二、應對方法

          了解了從眾心理的負面影響,我們就應該思考和討論如何去應對這種影響,怎樣使這種阻礙變為正面作用。第一,利用從眾心理,提升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文提到,從眾心理可能產生負面和正面兩方面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提升部分學生的口語課堂積極性,那么余下的學生也會受其影響,積極參與課堂練習。這就要求教師們多加努力,利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練習興趣,從而促進整個群體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抓住課堂機會進行口語練習。第二,促進學生思考。如果學生參與意愿較低,教師可以選擇指定學生回答問題,強迫其進行思考,防止學生產生“我不舉手就不用思考”的思想,將學生的懶惰消滅在萌芽狀態。第三,鼓勵學生給出有自身特點的回答。目前,我國大學生英語口語課堂練習仍然以對話模仿、角色扮演、小短劇為主要形式,這些形式往往以書本上的模板為基礎,教師應從參與者數量和題目質量兩方面入手,鼓勵學生多多發揮個性,增加回答問題的學生數量,對有個性、有創造力的回答給予表揚和獎勵,帶動其他學生,最終形成良好的“從眾”效應。綜上所述,從眾心理雖然有一定的消極性,但如果教師們了解了它的本質,便能化害為利,多加利用,必會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張通單位:北華大學

          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從眾效應 學生教育 反思

          1.從眾概述

          從眾效應,也稱羊群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研究從眾效應最有名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他告訴實驗者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后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后,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于是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里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實驗共進行了18次,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5%的人至少作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實驗說明了從眾的普遍性。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會受到群體影響,我們為了維持群體的穩定性,就必然要求群體內的個體保持某種程度的一致性。為了一致,或者服從于某一權威,與權威保持一致或者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并使少數服從多數這個原理產生泛化,超出個人行動的領域成為普遍的社會行動原則。于是,思維領域的從眾定勢就形成了。

          2.學生的從眾現象及原因

          2.1學生的從眾現象

          (1)學習從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入校時隨意安排的平行班級、隨機的宿舍,一段時間之后,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極大不同,出現明顯的差別。班級與班級之間在學風、班風、課堂紀律、活動參與的積極性等方面表現出極大的不同。宿舍與宿舍之間在紀律、作息、衛生等方面存著明顯的差距。

          (2)消費從眾。進入現今學校,可謂是大開眼界。現在的學生都是90后00后,他們出生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開始建立,商品經濟已經極大發展,物質產品已經極大豐富,家庭經濟條件已經極大好轉。在這個大背景下消費從眾出現了,穿要穿耐克阿迪達斯,聚會要在肯德基麥當勞,還有生日會,party……

          (3)戀愛從眾。“現在凡我認識的老鄉、同學、朋友不少在談戀愛,沒辦法,我只好也找一個做做樣子”。一男生幽默地對筆者說。現今文化產品豐富,言情電視劇泛濫,鋪天蓋地的包圍使原本極富傳染性的校園戀愛傳播速度加快,有的寢室無人問“愛”,有的寢室全在“愛中”。不談戀愛者,眾人拾柴,不消幾日,就會被徹底“點化”。

          (4)作弊從眾。近幾年,市場經濟發展較快,但原始化程度很高,在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下,部分人投機成功。當社會上流行“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時,校園里便興起考試“不看白不看”的哲學。部分學生心思不在學習而在考試作弊,考場上作弊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助長了學校不良風氣,歪曲了考試最初的目的。

          2.2從眾的原因

          (1)個體原因。

          個體的年齡、經驗、學識、自我認知是影響個體從眾的重要原因。

          ①客觀條件局限。個體的年齡、大腦發育、智力、情緒等客觀生理條件直接影響人的從眾行為。一般來說,年齡越大,大腦發育水平越高,自我認知能力越強,其行為和思維越有獨立性,從眾性隨之降低。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處于心理幼稚期,認識能力不足,又太理想化,當個人認識與現實產生差距,甚至相悖時很可能意味著被集體認識所拋棄,而這不是學生個體愿意看到的,因而從眾是其必然選擇。

          ②主觀條件局限。個人的學識、經驗、自我認知能力等的影響。當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與知識與日俱增,自我意識強烈后,其從眾行為也會減少。當個體這些主觀能力增強時,隨之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個體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周圍的事件、電視電影等音像資料的故事情節有免疫力,減少盲目的模仿和學習,其獨立性和自主性隨之增強,成為抵制從眾心理的強有力武器。

          (2)社會原因。

          ①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生教師。孩子的許多習慣與父母驚人地相似。由于學生在家庭里生活的時間最長,因此家庭教育對學生個體成長影響巨大。許多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缺乏正確的成長教育,從小讓孩子在家長安排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和學習,導致學生缺乏自理能力,不能自主自立。而在校園里,缺乏自主能力的學生出現從眾心理和行為的比例是很高的。

          ②校園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一直以來都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狹義的教育內涵也指向學校教育。學校本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應試教育的長期存在使學校教育往往搞一刀切,給學生帶來的影響便是缺少獨立人格,喪失自主性,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③社會環境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人的思想認識水平,從而作用于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繼而影響人的社會實踐。當前中國社會處在社會轉型時期,許多社會不良現象的存在直接影響著在校學生,社會投機現象的存在及他們的成功,對在校學生起到了極強的示范效果,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了從眾者。

          3.從眾的正負效應及負效應的轉化

          從眾本身就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并無好壞之分,但當與具體事情相結合后,則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我們研究學生從眾現象,目的就是優化群體結構,利用從眾行為的積極影響,防止其消極作用。

          3.1從眾的正效應

          (1)正確的目標確定后,利用從眾效應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從眾有利于集中全力,至少使成員不拖后腿。只有這樣才能在當前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抓住先機,真正發揮團體的優勢,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有利于團體意識培養。在團體中當個人意識有悖于團體意志時,通常會受到團體的排擠和孤立,進而迫使個體接受團體意志。而在團體中大家齊心協力互幫互助,有利于交流互補,事半功倍。

          (3)有利于良好作風、道德、習慣的養成。利用從眾效應,樹立典型,可以發揮其帶動作用,利用一個點,帶動一個面,繼而影響一大片,這對于建立優秀班級、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很有幫助。

          3.2從眾的負效應

          (1)瓦解創新意識。青少年本是無知無畏的年齡,正是因為對事物有著豐富的不拘泥于舊觀點的認識,才使他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調動,他們也迫切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可。如果得不到認可,甚至得到的是冷嘲熱諷、無盡的壓力,長此以往就必然會隱藏觀點,放棄想象,創新只會成為頭腦中機械的兩個大字。

          (2)弱化自主能力。個體的自主能力的弱化就在于獨特性的消亡。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是一味的從眾,勢必失去獨立的人格。長此以往形成思維定勢,勢必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喪失獨立性自主性,人生陷入巨大困惑,繼而走向自暴自棄。

          3.3從眾負效應的轉化

          (1)在集體活動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充分聽取學生意見,讓學生參與其中,養成堅持真理、有主見的習慣。君子和而不同。即使行為從眾,但仍能辨清自己的路線,就會使我們無論身處任何困境,都能克服困難,直達目的。堅持自己的想法和目標,有助于抵擋環境的不利影響。良性的學習環境對個人良好習慣的養成會起到強化作用,因此良好的班級氛圍是必需的。科學的管理,良好的氛圍,和諧的班風,會使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教師應該注重和諧班級的建設,給學生以發表主見和思想的機會。

          (2)教育教學中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師要因材施教,保護學生思維的獨特性,使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面前不至于盲目跟從。正是基于對自己正確的定位,才能有效地辯清實質,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和角度。所以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教師要為人師表,教學過程中站在學生立場,注重給學生提供多角度看問題的機會和實踐,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鼓勵學生打破舊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定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3)創造條件讓學生爭辯,各講各的理,不僅能克服從眾性格,塑造學生人格,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消除團體對個體的從眾負影響。從眾有時是源于我們對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的原因就是陌生或疏遠。由此可見,知識積累往往有助于發揮個人的優勢,樹立強大的自信。從眾多數是一種思維定勢。如何打破傳統思維模式,那就需要學生博采眾長、學識廣泛,從而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慮問題,取長補短。

          (4)樹立積極的輿論導向和行為榜樣。這種導向和榜樣就是無聲的語言,學生在這種導向和群體的壓力下,會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趨同于一致。如果一個學生仍要堅持違背團體輿論的做法,他就會遭到團體的排斥,甚至是懲罰,使他體驗脫離團體的孤獨和游離于團體之外的種種困難,從而充分發揮從眾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桂宏.運用集體教育個體——基于從眾的正效應[J].科教文匯,2009(4·下旬刊).

          [2]王星.如何消除學生從眾心理的負面影響仁[J].湖南教育,2001(6).

          [3]吳亮.當今大學生從眾心理成因及其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2).

          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范文第5篇

          艾略特·阿倫森的《社會性動物》對人在社會環境中可能的體驗和行為,作了客觀全面的描述。其中的大量論述來源于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例子也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和社會事件。該書一共分為9章,其中第1章是導言,第9章是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方法。書的主體部分是2-7章,介紹了社會心理學的7個方面的的內容。

          第2章《從眾》,分析了“是否要對自己行為負責”、“自尊水平高低”等7種增強或減少從眾行為可能性的因素;第3章《大眾傳播、宣傳和說服》,從宣傳來源、宣傳方式、接受者等3個方面提供了一些增強宣傳說服效果的具體技術;第4章《社會認知》,則主要研究人們是如何認識社會事務并做判斷的,討論了對比效應、決策框架等對我們認知的影響,并指出了基本歸因錯誤、行動者-觀察者偏差以及自我偏差等三種常見的認知偏差;第5章《自我辯護》,研究的是人們是怎么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的,中心觀點是所有的自我辯護都是為了減少內心的失調,維持個人良好的自我形象。第6章《人類的攻擊性》,研究的是人類的攻擊行為,人類的攻擊行為是本能的,也是受環境影響的,個人所處的環境、境況都會對人的攻擊性有影響;第7章《偏見》,重點分析了產生偏見的幾種原因,如經濟政治競爭、從眾等,并且提出了幾種減少偏見的方法。第8章《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是本書中難得的究人類正面心理的章節,這章探討了我們會喜歡什么人、我們為什么相愛,感情會經歷怎樣的過程。

          全書以導言的觀點為基礎:人的很多行為是會受到當時所處環境影響決定的,而不僅僅說完全是內在的人格特點塑造了我們的行為。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的人格、信念、價值觀等都是在一定的自身條件下與社會相互作用而最終成形的。

          因此全書章節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展開的,分析種種典型的社會心理現象怎樣產生、受什么因素影響以及如何更好的處置應對,輔之大量實驗的例子更好地進行說明。這種對人與人之間觀念和行為是如何相互影響的研究,對于個人成長能產生很大的助力。這些研究產生的知識,增進了我們對人的觀念和行為的了解,使我們更好地把握自我、他人和社會之間地關系,讓我們知道偏見、攻擊、失調、從眾等等行為是如何發生的,知道我們的心理機制和我們的認知在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知道我們自己、以及別人對很多事情的解讀可能是有偏差的,從而讓世界更真實地在我們眼中呈現。我們因而能掌握更好的處理社會關系的方法,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構筑起美好有序的生活。

          相關期刊更多

          黑龍江交通科技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

          天津紡織科技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天津紡織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工業微生物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