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范進中舉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板書設計的幾點原則
1.要有一定的目的
沒有目的地去設計板書好比開戰之前沒有計劃一樣會戰敗的,有了目的性說明你心中對整堂課已成竹在胸,已經為這堂課描繪了一個藍圖。
教師設計的板書,應顯示語文學科的特點,體現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2.要有歸納提煉的能力
板書被人們稱為“微型教案”,是因為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師設計板書,要對課文內容進行一次精選、濃縮、提煉、加工等工作。板書語言不等于課文語言,教師設計板書,要把最精煉的內容概括出來,一語中的,方能打動學生,給學生以最直接的感受。
3.要有條理性
從課堂教學來看,板書應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因為板書演示的過程,也就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過程。因此,設計板書時要考慮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的和諧統一。也就是說,完美的板書過程,就是教師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教學原則,促使“教”與“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陶行知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因此設計板書,一定要精心安排好板書語言的組織結構,使得板書內容的組合排列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板書內容的各個組成部分要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既有并列關系,又有遞進、總分等關系;既有橫向聯系,又要有縱向聯系。
4.要有一定的啟發性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板書設計更要具備啟發性。板書要內涵豐富,不僅有“是什么”,還隱含“怎么樣”和“為什么”,給學生以廣闊的想象和思維的空間,以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給學生去學習的方法,并不是讓學生一看板書就一目了然,而是留給他們思考的余地,讓他們在方法中去學習知識,運用知識。
二、板書設計的基本方法
合理安排板位,板位安排就像規劃報紙的板面一樣,應精心設計,嚴謹布局,決不可滿板亂畫,使板書雜亂無章。做到如下幾點,可使板書既美觀又實用:
1.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積,不可過亂,也不可太滿。
2.布局合理
在板位安排時,應當注意整體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須有一個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適當,措置有序,編排合理,給人以整體美感。
3.主次分明
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應準確地把板書內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體現出來,才能使學生明確重點,便于理解和記錄。需要分層次時,應正確使用層次序號。
三、板書內容的設計方法
1.摘錄法。摘錄課文關鍵詞句而形成板書的方法。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但要基于課文自身結構的條理性、內容的明確性。這種方法非常適用于古文的講解,以一個字或一句話來代替非常有效。
2.概括法。即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語言的內容、形式的方法。這種方法基于教師對課文的研究、分析及概括能力。比如我在講解《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時采用的這種方法就感覺非常有效。
范進――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后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
胡屠戶――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后)的市儈形象。
張鄉紳――早已中舉,做過知縣,是地方上的一霸。范進中舉的當天就來拉攏,送銀送房,與范進稱兄道弟。這就表明他急于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3.對比法。根據教材特點,教學過程中用對比的方法板書能形成強烈反照,起到深化、強化的作用,可以收到“不言而喻”的藝術效果。對比有許多方法,如,求同法、求異法、縱比法、橫比法、綜合法、專題法……這些方法用在總結、復習、單元教學上效果更好。
例如,《故鄉》一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板書可設計為:
閏土 少年:健康、活潑、多知、熱情
中年:衰老、遲鈍、麻木
楊二嫂 今:放肆、潑悍、自私
昔:安分守己
當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選擇其中一種適當的方法。還可以把這幾種基本方法綜合運用,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一、深刻解讀文本是有效對話的前提
在日常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忙于瀏覽教案、教參等一類的教師用書,忙于制作形式花哨的教學課件,忙于尋找各種各樣的練習題......忙這忙那,自己研讀文本所花時間卻很少,所得的感悟也很少。各種教學資料的泛濫,似乎為老師的備課提供了便利,但是,沒有消化的東西,究竟不是屬于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拿到自己的課堂上來,也只能是照本宣科,"鸚鵡學舌"。還有一種現象值得警惕,由于老師對現成教師用書的過份依賴,缺少對文本的專心研究、獨立思考和獨特感受,導致有時對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膚淺甚至于錯誤。例如,有教師用書對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者而"這樣解釋: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富有閑情逸致的生活。試想想:滿懷政治理想,遭遇貶謫、無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時那地,怎么可能有"閑情逸致"的生活呢?"閑"的意味復雜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須到蘇軾的歷史遭遇中、蘇軾的人生理想中去尋找答案。可以想見,老師在備課過程中缺少靜心讀書、讀出感受的過程,缺少自己讀書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東西,在課堂上多的就是教師教學用書中若干信息的傳遞,哪里談得上"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二、善于組織好對話教學,進行有效的主題式對話
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的思維而任由學生的思想游離,也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說著說著就扯遠了,偏離了主題,這樣的教學對話不僅不科學,而且造成了課堂教學的無序低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對話應該是主題式的對話,對話的雙方不是在兩條平行線上滑行,而是圍繞一個主題互相碰撞、不斷深入、共同成長。我教《世說新語·詠雪》一文時,讓學生圍繞"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白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這一問題展開,有學生說"撒鹽空中"好,因為鹽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學生說,"柳絮因風起"好,因為它讓人感到了雪漫天飛舞的情態,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對于學生和學生的對話,我并不做定論,而是讓學生由此更深一層去思考寫景該如何賦形傳神,這不是一舉兩得了么?
三、巧妙抓準對話契機,適時做出對話評價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言說"喪失,出現"傾聽"乃至"失語",這實際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事實上,對話教學并不是讓教師們放棄判斷學生行為價值、思維結論的責任。對話教學是指教師努力去創造條件,在這些條件下,所有人都可以發言,而所有的聲音都會被人聆聽。只有這樣,對話交談才是開放的,教學過程才是真實的。作為教師,因其生活閱歷、閱讀能力、鑒賞水平及審美情趣遠遠高于學生,對學生的見解有一定的判斷、辨析能力。而學生因主客觀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讀視野和解讀深度甚至歪解文本。諸如出現《背影》中父親爬過站臺欄桿是違反交通規則,給孩子不良影響,其親情不值得贊賞的看法。又如教學《多一些寬容》時,就有學生提出:對任何人都要寬容嗎、一錯再錯是否要寬容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教師作出中肯的評價,切不可抱著"平等"、"開放"的思想對學生的觀點一概贊許。同時,對學生辭不達意、詞序混亂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漸教會學生運用恰當的語言表情達意,特別是農村學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達能力較弱,教師要積極給予指正,讓學生的語言不知不覺美起來。總之,教師要把對話中的"肯定性評價"與"否定性評價"結合起來,這是由"長善救失"這一教育的根本屬性所決定的。
四.讓學生享受和老師平等對話的權利
平等,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姿態。教師要明白學生在人格和學習權利上和教師是絕對平等的。有了這種心態,教師就能在自己備課的同時允許學生有時間備課,在此前提下,教師才有權提問。學習《范進中舉》,給學生二十分鐘準備,從細節入手,客觀評價范進。學生發現范進自己在中舉前后待人接物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中舉前稱胡屠戶"岳父",中舉后則稱其為"老爹",對勢利的權重絕不亞于對功名的熱衷,更有同學綜合老師"讀書人"和"市儈"的分類,稱其為"書儈",對作品的理解已具有一定深度。此時老師拍案叫絕,則又是一次有效的對話。
五、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閱讀文本是一種心靈對話,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交流、碰撞、共鳴的過程。由于中學生年紀尚小,受生活閱歷、閱讀能力、審美意識、鑒賞水平的影響,對文本的解讀還處于較低的水平。教師想要讓學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筆者曾見過不少老師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學生從快速瀏覽課文到在教師循循善誘下發表見解,往往不過是十幾分鐘乃至幾分鐘的事。認真調查,細細研究,才知在這種學生閱讀繁榮現象背后,文本應有的障礙被消除了,應有的深度被擱淺了,應有的感悟時間被縮短了,應有的鮮活真切被風干了,應有的審美愉悅被稀釋得索然寡味,最終,營養豐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時的快餐。可想而知,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如何能培養起來呢?
李燕娟
(陽春市陂面中學,廣東 陽江 529621)
摘 要:閱讀在語文課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質量。但依目前的現狀來看,閱讀教學越來越不被教師和學生重視,閱讀教學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本文著重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讀書不但能益智,還可以養性”。而從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來看,學生的閱讀學習普遍處于被動、無序、隨意以及低效的狀況,這不僅影響到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影響到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 教學過程趨于程式化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很多優美的文章,教師們往往只對它們作瑣碎的分析,而不帶領學生深入文中咬文嚼字,認真品味文中語言的特色、情感,從而學生也無法體會到閱讀文中的那份韻味。過于程式化的教學方式不但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還遏制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不能夠獨立思考,也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這種周而復始機械的教學方式也就顯得毫無價值。
(二) 教學方式趨于呆板化
不少教師在上課之前都喜歡撰寫教案,把課堂中所要講的設計得天衣無縫,甚至連學生的想法、提問的形式都設計好了,但是這往往是教師的假想。在既定教案的指揮下,整個課堂就好像是教案的“復讀機”,而課堂中的差異性與復雜性都被忽視了。這樣一來不但無法調動和發揮學生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也無法讓學生參與到文章的閱讀、分析、理解當中去[1]。
(三) 教學手段趨于形式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運用到了課堂中,屏幕逐漸取替了黑板,鼠標逐漸取代了粉筆。雖然多媒體教學精彩多變,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好像在觀看教師利用多媒體演戲,使整個課堂容易被影像喧賓奪主,同時也束縛了學生靈活的思維創造力。
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新教學形式和手段
創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形式和手段有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多種課型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朗讀課型、思維訓練課型、活動課型、學習方法指導課型、思維訓練課型等。同時還應結合教學目標,并根據文中的重點與難點來選擇教學形式與手段,例如在學習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一文時,可以采用探究課型與思維訓練課型來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通過小組辯論賽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創造性的教學手段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范進中舉》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文中內容編寫表演劇本,讓學生通過分組表演來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從而更好地領悟到文中的情感[2]。
(二) 培養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經講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積累語文知識,讓學生平時多收集一些課內外的經典詞匯、優美詩句,并養成勤摘抄、勤做筆記的好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給一些閱讀文寫批注、作評價、寫讀后心得等,讓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這樣有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進行分析和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讓學生先從簡單的做起,否則一開始太難了,容易讓學生知難而退,反而不利于興趣的培養。
(三) 師生互動優化課堂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這有賴于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可通過獨立思考或是小組共同學習的方式,對文章進行仔細的揣摩、分析,然后制定學習目標,找出文中的疑點再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如學生遇到難點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點撥。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可以比較輕松地達到教學目標,所有的難點、重點問題都會隨之迎刃而解。
(四) 讀、思、議、練有機結合
為了培養和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應提倡將“讀、思、議、練有機結合[3],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讀”要求學生做到兩點:其一,讓學生流利地對文章進行閱讀,不但要讀出語感,還要讀出感情,并且能讀出自已對文章的獨特情感。其二,教師在導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在文中找出啟發語、鋪墊語、提示語等,讓學生更好地去認識、感悟文意。
“思”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去思考。教師可設計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或進行小組探討。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多提問,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才能打造出高效課堂。
“議”是培養學生多交流,并通過辯論、合作的學習方式來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以及獨特體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練”是提倡學生多練習,由于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盡可能給學生多練習的實踐機會,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管是“讀、說、寫”都必須要求學生多練習,找出文中的訓練點,設置適當的練習,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為了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主動去閱讀,積極去探索、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用心靈去領悟文中的情感,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梁紅妮.初中語文閱讀之我見[J].陜西教育,2007,(8).
[2]車靜.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兩種方式 [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7).
[3]常海玉.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4).
[關鍵詞]“閉嘴”;“自由”;打破;激勵;合作交流;“至法無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47
一直以來,筆者很慶幸是語文老師,因為筆者熱愛中文專業,也很慶幸自己有一雙“文學”的手,可以把自己的語文改革心得寫下供反思供同行們參考,以求共同進步。
記得有位權威的學者說過這么一句:語文教學改革里最難得就是如何讓語文老師“閉嘴”。它,給筆者的內心帶來很大的震撼:語文課堂改革是勢在必行了。而反思自己過去:“滿堂灌”“ 填鴨式” 教學,“ 題海式作業”,把自己弄得疲于備課,疲于上課,疲于批改作業。堂堂課都由老師自己唱“獨角戲”,事事包攬替代,把學生看成是盛裝知識的“容器”,學生在學習過程只是一味接受而不能自己主動參與學習,沒有動手實踐、自我探究,進行交流合作的機會,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自由,創造性更是被束縛了。本來就幾十方的課室,只有四堵圍墻,兩個門口,狹窄的空間的已經讓困在里面的幾十個學生覺得無趣,若課堂也枯燥無味,這勢必形成學生厭學、教師難教的兩難的局面。在教學中如何努力地閉上自己的嘴巴,如何努力地張開學生的嘴巴,如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是筆者在進行教學改革中至今仍在不斷探討摸索的方向。
1創設“ 放飛” 學生的自由平臺,把課堂還給學生
筆者喜歡“自由”一詞,喜歡把它還給困在四面是圍墻的同學們,喜歡在課堂里設計一個個讓學生“放飛”自己的平臺。課堂里,筆者喜歡對學生說:老師喜歡聽你們說話,你們想說就大膽地說。“請你”一詞成了我的口頭禪:請你說說你的理由,請你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請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朗讀課文……它能帶給學生一種民主、受尊重的感覺,為此,學生也喜歡回答筆者一句“let me try(我來)”!這成了我們共同的語言。在上課外閱讀課《理想》時,筆者設計了一條問題“請你把你喜歡的詩句朗讀出來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同學們表現很活躍:“老師,我說一句行不行?……”,“老師,相同的一句行不行?……”,“老師,我有不同的意見……”到最后,筆者也忍不住湊熱鬧:“老師也想說說自己的看法,看同學們認同不。筆者喜歡‘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一句。”筆者舉了我們班數學老師帶病堅持上課的例子,很是感人,同學們說他們也看見了,聽老師一說有點想哭了。課堂里開設一個讓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空間,把民主還給學生,把說話權利還給學生,它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達到讓學生開口說話和動手操作的目的。為達到此目的,課堂里筆者都盡可能少說或不說。如在上《寓言四則》時,筆者讓學生查找資料,小組討論與童話的異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課文比賽,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講故事比賽,小組討論各則寓意(想說那則就說那則)。一節課里筆者占用的時間不到十分鐘,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同學們的寓意板書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參考,而到下課了,同學們還說“我還要說……”。這就是我要達到的目的: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2敢于打破陳規,勇于創新,課堂教學做到與時俱進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陳規,鼓勵創新,課文不過是一個例子,如何讓例子“活”起來并延伸開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方向。在教學里,筆者也不斷地努力構思、探索、研討:要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老師必須要先扔掉自己原有的陳舊思維,老師必須先要革新自己。如在上《看云識天氣》一課時,筆者并沒有按照教學用書里的教案――用表格羅列,而是設計了一個“自由發揮”話題:請你用第一人稱的手法把各種云彩介紹出來,比一比誰設計得準確、生動、精彩。學生的設計真是妙趣橫生,有的唱“彩虹妹妹哎喲哎喲……”,在課堂上一吆喝,同學們的興致也來了,有的英文也來了“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ring,我的是彩色光環家族中的一名成員――華,I am smaller than halo(暈),I have a brother,we are twins(雙胞胎)……”;有的設計成家庭式的“我是霞媽媽,我有兩個漂亮的女兒,一個是朝霞,一個是晚霞,她們常幫我分擔工作……”。很多同學都喜歡把自己的新奇創意毫無保留地和同學們分享,這樣的課堂設計,比起簡單的用表格羅列更受同學們的歡迎。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故鄉》《孔乙己》《范進中舉》等經典課文時,我把講臺設計成舞臺,讓把課文改編為舞臺劇,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很感興趣,課余時間都喜歡聚在一起探討課文,揣摩人物形象,還時時來找我商討如何能把人物演繹生動。在課堂上,學生們把唯利是圖的菲利普夫婦、尖酸刻薄的楊二嫂、滿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虛情假意的張靜齋、醉心功名的范進、趨炎附勢的胡屠戶等演繹得栩栩如生,讓課本知識深深印在學生腦海里。這些大膽的課堂設計,不但能讓學生啃透課本知識,而且能讓他們自己設計的東西得到認同和表揚時,那種滿足感和喜悅感更能讓他們深受鼓舞,學生的創新思維會被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就充分發揮出來。
現在,我們的課堂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我們把品畫、聽歌、唱戲、講故事、看電影、配樂誦讀、電視品讀等引進課堂,一本書,一條教鞭,一張嘴主宰的課堂已經成為了歷史,打破陳規,與時俱進,成為了我們語文課堂的主流。
3引導學生加強合作交流,張揚個性,達成共性認識為了更好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共性,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課堂里我安排了四人學習小組,盡可能開設讓小組成員互相合作交流的平臺,并要求一切活動都由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榮譽患難”與共。這樣,不但形成了“一幫一”的學習風氣,也大大促進了同學們的合作精神,如小組合作完成手抄報,看哪個小組設計得最有特色;小組進行詩歌朗讀挑戰賽,看哪個小組最棒;小組進行辯論賽,看誰嘴巴最厲害……通過合作交流,學生的積極性不斷得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記憶最深刻的是在上《風箏》一課時,筆者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風箏,進行放風箏比賽,看哪個組做得最好看放得最高,筆者到同學們在做風箏時熱鬧的場面,看到學生在足球場來回奔跑的歡快身影,我自己內心也感嘆“自由多好”!課室的四堵圍墻是圍不住同學們的雀躍的心的!而許多學生在日記里寫道:當我們的風箏高高飄揚時,我們是多么的興奮多么的自豪,筆者反對《風箏》里的“我”壓抑“弟弟”不許他放風箏,更是粗暴地毀壞他的風箏,游戲不但是兒童需要的我們青少年也需要啊……以小組互動合作交流研討的形式不但調動了一部分懶散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同學們的集體觀念和榮譽感,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的個性和共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提高。
時代在不斷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教育教學改革也應與時俱進。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語文老師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路,要想方設法“閉起”我們的嘴巴,而努力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讓學生的手揚起來,讓學生的腦袋“活”起來!也要善于摒棄陳舊的教學方式,勇于改革創新,用愉悅的心態接受新鮮事物,還自己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著名語文教師董一菲說過這么一句:“永遠追求語文教學的本色,追求至法無法”。的確,教師的教就該要“至法無法”。
參考文獻:
[1]孔繼芹淺談有效利用激勵評價手段[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6).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語言表達;修煉
人們常說,教師是“吃開口飯”的,當教師“三分靠內才,七分靠口才”這些都意在強調教師口語的重要。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就已經提出了“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來論述教師口語的重要性。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吸收的程度和繼續學習的積極性,關系到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的教師由于教學語言生動形象,講課有聲有色,教學效果就好;有的教師雖滿腹經綸,由于詞不達意,言不傳情,因而教學效果不佳。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著教師在工作中主導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學生接受知識和培養思維的能力。這其實就告訴我們,任何成功的教學,都必須要精湛的語言表達藝術。因此,針對語文這樣一門語言基礎性學科來說,在其教學中這一點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表達修煉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思想上要有高度認識
要充分認識到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中學語文教學的成敗。只有認識正確了,才能自覺、主動、積極地不斷加強語言藝術修養。因為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認識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
二、要經常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
從名篇佳作中汲取語言藝術精華,然后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古今中外一代代語言藝術大師,他們的經典作品中蘊藏著語言藝術的珍寶。那璀璨奪目、魅力無限的語言如珍珠、翡翠和瑪瑙,串聯成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我們中學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加以汲取、消化、運用,使中學語文教學過程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要廣泛學習
首先,學好專業知識,過好語法關、修辭關、邏輯關。
其次,要向所有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學習。聽廣播,跟播音員學;看電視,跟電視節目主持人學;聽觀摩課,跟其他語言表達能力好的老師學。學語言,還包括向學生學,向自己的教育對象請教。一方面,可以向普通話說得標準,語調語速掌握好的學生學習;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有人曾在兩所中學近800名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在回答“你欣賞哪種教學風格”一問時,選擇“照本宣科”的占2.2%,“慷慨激昂”的占5.8%,“娓娓道來”的占4.7%,“細密嚴謹”的占11%,“循循善誘”的占22.7%,“幽默詼諧的”占39.9%。由此可見,學生最歡迎的是幽默的語言風格,學生的要求便是教師的努力方向。
再次,要向語言優美的文學作品學習。語文教師應該有豐厚的古文底子,“唐詩”、“宋詞”、“漢文章”都是我國語言寶庫中燦爛的瑰寶。語文教師要善于從我國古典詩文中吸取語言的精華,多儲存,底蘊足,教學時才會根據需要信手拈來,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大放光彩。特別要注意選一些典范的文學作品著重研究,仔細品味。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契訶夫的《變色龍》、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吳敬梓的《范進中舉》等;這些作品,不僅有巧妙的構思,夸張的手法,漫畫式的刻畫,而且其語言或辛辣嘲諷,或委婉含蓄,或詼諧滑稽,或雋永風趣,讀來令人拍案叫絕。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特定情境,靈活地借鑒其語言運用上的巧妙之處,定會有好的教學效果。
學,還包括從其他學科和藝術門類中汲取語言養料。
于漪老師素以教學語言優美、考究著稱。“臉譜”、“光感”、“線條”、“中鏡頭”等術語,在于漪分析課文的過程中隨處可見。她善于從戲劇、電影、繪畫、音樂等各種藝術中學語言,這不僅使教學語言詞采豐美,而且形成于漪課堂教學中濃郁的文化氛圍。魏書生老師的課堂語言則折射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廣博的知識面,他力求使自己的課堂語言既“明”又“白”,所以,物理、化學、美術等學科的一般術語經常在他的課堂語言中出現。由此可見,語文教師不僅要成為“專家”,還要成為“雜家”。知識越多,課堂語言越豐富,課堂教學越輕松、自如、有效。
四、要勤練苦練
練,就是要多實踐,多讀多說,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練。普通話不過關的,要在說普通話上下功夫;語調、語速把握不準的,要在抑揚頓挫上多斟酌。至于口頭吐字不大利索的,則要下苦功夫練習,而不要信心不足,更不能灰心喪氣。
練,還包括將教案和講稿上的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學得脫稿講課的本領。我們知道,教學實際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傳播過程。而信息傳播的效果取決于信息通道的多少與信息量的大校脫稿講授,教師不僅可以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作內容和表達上的調整,有時還可用姿態、手勢、目光、面部表情等無聲的體態語言傳達教者的情感態度等更深層的信息,這就增加和擴大了師生間的信息通道和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