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了解飲食文化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化跨文化飲食文化傳播文化翻譯
一、中華飲食文化與翻譯
飲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是文化的傳通。對于翻譯,傳統觀念認為,就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而忽視了翻譯的文化問題。事實上,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語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譯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間交流的產物,是跨文化傳通。20世紀下半葉,翻譯的研究出現文化轉向,目前,在翻譯研究界,人們把對翻譯的意義和作用推向了另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與傳播。人們把目光投向了翻譯承載的使命,把翻譯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因此,飲食文化的翻譯研究也應置于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大背景下進行。
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人民的光榮與自豪。目前,文化與翻譯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宏觀,而專門討論文化某一領域翻譯比較少。據悉,北京為了迎接2008奧運,針對菜單翻譯問題,向社會各界征集對《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意見,,收錄了2700多條菜單及酒水的英文,另外,還專門組織了專家研究討論有關菜名的翻譯,旨在讓國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菜名實際上是一國文化的體現,老外對中華飲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從中國菜中體現出來的,如果外國人能明白我們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這些菜名弄明白,實在是在學習一門藝術,他們定會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歡中國。
二、飲食翻譯中的文化身份問題
基于文化研究的廣闊視野來探討華夏飲食文化的翻譯,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問題。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時也是某一具體的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系列特征(蔣紅紅,2007)。無論對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還是某一特殊領域里的文化,在翻譯中識別文化身份可以強化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飲食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文化個性或民族特性,構成著獨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華飲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貴的部分,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傳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文化飲食翻譯中,要求譯者必須對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歡的方式去翻譯中國的文化內容。筆者認為,漢英翻譯的目的之一在于讓世界了解中國,促進中華走向世界。但不斷交流與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類共性的認識逐漸擴大,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間的差異不斷在縮少,而中華自身的文化身份卻變得模糊。正如A.L克魯伯所說“每一種文化都會接納新的東西,不論是外來的,還是產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將這些新的東西加以重新塑造。”當我們自豪地看到偉大的中華文化被廣泛傳到世界各地時,我們要注意中國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出和影響。筆者認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趨同過程中保持中華飲食文化固有的個性和特征,保證中華飲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要保持中華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傳播,首要的是保護文化的核心價值不受到損壞(李慶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為尊重,互為補充,以達到人類心靈的溝通,應該是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一種理想追求。美國著名漢學家約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種語言都從文化中獲得生命和營養,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如何將一種語言的內容譯成另一種語言,還必須力求表達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與表達情感方面的習慣。”那么,翻譯作為跨文化傳通,如何才能發揮其本質價值,讓世界人民都認識中華飲食文化,是值得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中華飲食文化翻譯中的“痛處”——可譯性與不譯性
在翻譯研究中出現了可譯與不可譯的爭論。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譯這一問題,是指文化中的意義,即這種文化意義對本文化群體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對不同文化群體的成員來說,則是陌生的。我們知道,由于世界各國人民所生長環境的地理、氣候及風俗習慣等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相互而言有許多新鮮事物。如中國有許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雞”“雙皮奶”等這些有名的民間食品,要把它們翻譯出來介紹給外國朋友認識確實不容易。因為這些傳統的食品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不能從英語語言的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詞來表示,而且它們當中還隱含了不少歷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兩語道清楚。
關于如何更好地解決飲食文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金惠康教授認為,對于這種存在的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從翻譯技巧的角度看,譯者若緊扣原語的含義,不死摳字眼,至少能對作者的意思進行詮譯或引申,這樣可實現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譯性”。筆者認為,根據翻譯中的對等原則,這種對等是沒有絕對的對等,在文化翻譯這方面尤為明顯。因此,翻譯時只能通過尋找相通點而不是相同點,使原語者和目的語者能達到一個共識,這是從實踐中已經證明可行的,因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為譯者就要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
我國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譯研究中,有學者也提到,翻譯是個的行為過程。由于文化翻譯具有跨文化性,翻譯必須做到尊重原文化與目的語文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譯文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達到宣傳和發揚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問題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從北京各大涉外飯店搜集了3大箱菜譜,共30000多個菜名的翻譯。有關翻譯小組人員研究后,發現其英語翻譯五花八門,有的讓外國客人不知所云。筆者認為,以上所舉雖是小事,造成的卻是國家間的誤解。可見,翻譯的跨文化性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筆者從網絡以及相關一些書籍上收集了幾百個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譯,并對此進行研究,發現存在著三大翻譯上的問題:
1.翻譯得不知所云
“水煮鱔片”翻譯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來翻譯成的英文實在令人啼笑皆非。還有把“麻婆豆腐”翻譯成“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紅燒獅子頭”翻譯成“燒紅了的獅子頭”,“四喜丸子”翻譯成“四個高興的肉團”,看了會叫人跑掉。因此,對于菜名的翻譯,譯者切忌沒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義而直接用字對字的方法來譯。這些翻譯或是有明顯的語法錯誤,或是嚴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國人讀后感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不能達到通過翻譯進行交流的目的。
2.表達不一,讓人糊涂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往往會看到一些用詞不一致的現象。由于不同的英語單詞,它所指代的事物,表達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別的。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對點心類的翻譯上。如:
把“饅頭”譯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湯圓”譯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譯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個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幾樣不同的東西來,確實讓人費解。因此,翻譯此類食品時,譯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種食品的性質特點,找準相關的詞來翻譯,不能張冠李戴,更不能順手牽羊,東拉西扯一個詞來湊合,此做法是對文化極大的不尊重。對此,盡管譯者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翻譯,因為翻譯方法是靈活的,但應盡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如“宮保雞丁”這道菜有常見的3種譯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夠準確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飲食翻譯上,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中國特有的東西是不能在英語字典里找到相關的詞來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們可以用英語表達出其基本意思——一個籠統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細節。如:中國菜當中,有很多是以“肉丸”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個“丸”字,都用‘meatball’來譯的話,筆者認為十分不準確。難道外國人天生來就會知道中國制作‘meatball’里頭究竟是豬肉,牛肉,雞肉還是魚肉?在此,譯者要注意一點,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類肉的,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因此,筆者認為翻譯的準確性不僅是翻譯的一個行為標準,也是一個道德標準,是尊重各國人民文化的表現。而且,這種籠統的翻譯,往往會失掉地方飲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國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還喜歡吃糕點,糕的品種可謂不勝其數。廣東人喜歡吃的早點有“蘿卜糕”和“芋頭糕”,有人翻譯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筆者查閱了《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兩大權威詞典,比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詞意,認為在翻譯兩種食品時,根據它們的選料(蘿卜,芋頭,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點(軟塊狀),最佳的選詞是‘pudding’。
五、飲食文化翻譯的方法
為了能更好地翻譯出中式菜名,筆者認為,了解中國菜名的命名方式尤為重要。根據王秉欽教授在《文化翻譯學》一書中所提,可歸納出六種方式:以寫實物法命名,以寫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數字以及顏色命名。從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寫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顯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調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發源地和發明者來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個歷史典故。有了這些信息,譯者就可根據菜肴的特點來確定翻譯的方法。
另外,從翻譯的內容和本質來看,筆者認為與文藝性的翻譯相比,飲食文化的翻譯更多的屬于科學翻譯,因為它是以傳達實用信息為主的翻譯活動,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維活動和語際活動(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2004)。而且,飲食文化翻譯有很明顯的“準確性,有效性,程式化”(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2004)等科學翻譯的特征。至于怎樣譯,就“要由譯者面對文本,綜合各種因素做出最后決定”,是“討價還價”的結果。(賀微,2006)基于此特征與目的,筆者對飲食文化翻譯的方法歸納如下:
1.直譯法
對于中外兩國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現有相應的詞或表達來翻譯。如各種蔬菜、水果、肉類等名稱可從字典中找到相應的詞來翻譯。如果是一些外國有而本國沒有的食物,我們也可以找出相應的英語單詞來翻譯。可是對于一些本國有而外國沒有的食物,如果外國人有現成的說法,翻譯時就可直接采用,如廣東有一種瓜,當地人稱作“絲瓜”,外國朋友稱為‘Chinesecucumber’;如果沒有相應的詞來翻譯的話,就得改用別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該發生的笑話。
2.音譯法——創中國特色
音譯法可以用來翻譯一些本國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實上,國內許多食品的名稱如“香檳”(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漢堡包”(hamburger)等都是從地道的英語所翻譯過來的,久而久之中國人都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了。那么,我們也可以直接用我們的讀音來翻譯本國特有的食品,讓外國人都熟悉中國的說法及認識它們,據了解,在美國和歐洲的中餐館中,中文菜單翻譯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譯”,這種方法簡潔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來翻譯,美國人點菜時已經會正解地說“TOFU”,還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這才真正做到了傳播本國飲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諸如此類的,又如“驢打滾”(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來據此讀音定為:Gobelive);再如“饅頭”,“餃子”,“湯圓”不如直接音譯為:Mantou,Jiaozi,Tangyuan,這樣一來,外國朋友也就知道這是地道的中國風味小吃了。
3.混合法
雖然音譯法直接而且很能體現中國的特色,但是,對于一些初次接觸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朋友來說,確實有點為難了他們。為了更好地解決跨文化理解上的問題,譯者還最好在音譯之后稍加注解或補充說明。如,對“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釋;在翻譯“河粉”時,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準確。
另外,對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來命名的菜名,翻譯時可采用音譯與直譯混合的方法來處理。如“宮保雞丁”可翻譯為:‘GongBaoDicedChicken’(筆者譯),“麻婆豆腐”譯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筆者譯),“東坡肉”譯為‘DongPoStewedPork’。
4.意譯法
以寫實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體現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較多地采用意譯,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譯出來,或者再加用‘with+輔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紅燒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brs時菜雞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魚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魚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蔥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錦甜食
5.圖文聲并用
用意譯法來翻譯菜名,使翻譯有更高的準確性和更強的有效性,但有時候會顯得過長,不簡潔。為此,筆者認為可以用簡潔的翻譯加附上相應的圖片,這樣的效果會更佳。而對于一些含有歷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過服務人員現場解說,或者讓外國朋友翻譯出有關背景資料供閱讀。
六、結論
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斷全球化。事實上,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對外的交流。如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等,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國有機會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同時也把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發揚并傳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環境中,各國人民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途徑,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探索文化翻譯的另一新意義——文化的傳播。為此筆者想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探討目前中國飲食翻譯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歸納出一些相應的翻譯策略用以處理翻譯中的問題,使翻譯真正實現交流,傳承,溝通,創造與發展的本質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呂俊.跨越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王秉欽.文化翻譯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4]許鈞.尊重、交流與溝通——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翻譯.中國翻譯研究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龔光明.翻譯思維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7]單波,石義彬.跨文化傳播新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8]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
[9]賀微.譯學研究的視角與選擇[J].中國外語,2006,(5).
Abstract: The Chinese food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hows a strong and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mood. Henan Food culture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z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Henan Food culture resource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關鍵詞:河南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Key words:Henan Food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3-0023-02
1河南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從近年來河南省旅游發展的情況看,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有些起步,但旅游業中飲食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還不是很高,甚至于僅僅把它作為滿足旅游者不受饑餓的最低層次的要求,而沒有深層次挖掘飲食文化資源,沒有完全將飲食文化旅游作為特色旅游產品來開發。特別是在河南省的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歷史悠久、飲食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飲食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也只是作為河南眾多旅游產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如開封的鼓樓夜市、欒川的農家飯,專項飲食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尚未成熟。
河南飲食文化旅游發展的程度還不是很高,從現在已經開發出的一系列飲食文化旅游產品來看,可以把它歸為三個層次,即基礎層次、發展層次和更高層次。
1.1 基礎層次――佳肴品嘗游在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社會生產還比較落后的時期,人們對食物的要求僅僅是解決溫飽、維持最低層次的生存需要。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要求開始變得越來越高,對烹飪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邊旅游,一邊品嘗當地的美味佳肴,滿足于對美食的品嘗,可以說是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最基礎的層次。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雙休日、法定假日、黃金周以及帶薪年假制度的實行,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機會增多,消費增加。旅游者不再僅僅滿足于吃飽,而是希望盡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滿足求新、獵奇的心理和審美觀念等多方面的需求。為適應人們新的消費需求,河南各地的傳統風味菜肴紛紛上市,目前,基礎層次的飲食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出來的已經比較多,各個地方都有,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比較有名的如洛陽中華牡丹宴,開封宴等特色產品,為旅游者所鐘情。
1.2 發展層次――醫療保健游用食物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美容養顏在河南省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延年益壽等功能。當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已不再是單一的品嘗或滿足食欲,而是把基礎層次的產品上升了一個檔次。這時候,人們再尋求新的飲食旅游產品時,更注重的是在享用食品后對身體所能帶來的醫療保健功效。目前已開發出一些較淺層次的飲食文化旅游之醫療保健游產品,如河南西峽賓館推出的山珍藥膳游,從健腦益智美味藥膳,養顏美容美味藥膳,延年益壽美味藥膳,補氣養血美味藥膳和滋陰壯陽美味藥膳五個方面下功夫,滿足了人們在心理上更高層次的需求,弘揚了傳統的飲食文化。
1.3 更高層次――飲食文化旅游飲食文化旅游與其他的旅游產品比較來說,上升到提高層次相對要快一些,這是因為飲食本身就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人們不管是在參與還是在享用或是在探討的過程中,一般總會從文化方面來著手,他們首先會研究它的價值,然后弄清它所代表的意義,然后尋找這種說法的根據,這幾種方式都離不開文化,都可以從中發現深刻的文化內蘊。這無形之中拉近了文化與飲食之間的距離。同時飲食又是旅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又給飲食旅游的發展帶來一定程度上近水樓臺的效應。雖然說飲食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有以上方面的優勢,但在河南旅游整體水平發展不高的情況下,飲食文化也出現了舉步維艱的困難,一是飲食文化對于一般的大眾旅游來說顯得過于單薄,很少有人專門為某一種飲食而不遠千里地花上大把的鈔票。另外,人們普遍認為,飲食的功能是飽肚之用,要把它作為一種文化來開發,只能是對一些專門的人開放。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能不認識到旅游本身便帶有一定的貴族性質,是人的高層次需要,所以說這其中還是有許多值得發掘的地方。要搞飲食文化旅游,關鍵不在于飲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講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揚文化,令旅游消費者真正達到以吃為方式、精神享受為目標的愿望。開發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弘揚文化。河南飲食文化可以看成是具體而微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中的“中和審美”等特征都滲透在飲食心態、進食習俗、烹調原則中。可以說,追求飲食文化旅游開發,是生活的藝術,是對中原文化的肯定。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是中原飲食文化在這方面的刻意追求。
2河南飲食文化資源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河南飲食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還基本停留在作為整體旅游產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餐飲的發展階段上,飲食文化旅游的開發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在旅游餐飲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這也是困擾我國許多旅游城市、旅游縣和旅游區的普遍問題。
2.1 以品嘗為主,文化韻味不足由于旅游者對河南飲食文化的有限了解,基礎的飲食文化旅游基本上以品嘗佳肴為主,開發者往往忽視對中原幾千年來深厚的飲食文化傳統的發揚。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番、味、形,因此他們在用完這些菜之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是一時的美味,并沒有對一道菜有個根本了解。事實上,河南各地酒樓飯店銷售的絕不單純是一種餐飲、一種美食,而是一種風情、一種民族的風韻和美麗。隨著文明的進步,文化的積淀,人們對于因進餐而帶來的精神上的快樂的需求越來越急切,對于許多菜肴的來歷眾說紛紜,于是形成了許多有趣的飲食習俗或飲食故事。比如,“東坡肉”的典故:當年坡以犯官的身份被下放謫居黃州,生活窘迫;而宋代當時視羊肉為美味,對豬肉不甚重視。在艱難中,他發明了煮制豬肉的方法,即小火慢煮,讓豬肉的美味和湯中的調料之味相互滲透。隨著他游歷南北,這種制法在四方逐步流行,后人把這道菜命名為“東坡肉”。我們開發飲食文化旅游的目的應該是讓旅游者在品嘗美味的同時,更是為河南飲食的傳奇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而不單是為了刺激消費而開發。
2.2 以享受為主,參與性不強河南飲食文化的旅游開發只是在食上下功夫,其實旅游者的興趣點不僅體現在進食中,而且也表現在食物的制作過程中。品嘗佳肴美饌能令人身心舒服,制作這些食物更會讓人聯想到進食時的愉悅心情。現代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普遍加快,無暇于食品的制作,每日三餐匆匆。如果能在節假日或休息日嘗試做一些新奇食品,人們不僅不會感覺到累,而且會覺得富有情趣。這一點在需要多人合作動手制作的食物上表現更為明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包餃子。人們聚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包餃子,反而有了更多的話題,可以加深了解和交流,融洽感情。對于飲食文化的參與性,不僅能激發旅游者的樂趣,更可以讓旅游者從中感受到文化的內蘊,并且也能夠讓他們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得到一種精神的陶冶。
2.3 對旅游餐飲產品的宣傳意識和力度不夠旅游餐飲產品的購買對象通常是初到異地他鄉的旅游者,他們對旅游地的情況、飲食文化特色、地方特產了解不全、不深。而河南省很多地方的旅游宣傳仍主要停留在旅游景點和旅游線路的介紹上,尚未把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看作整體旅游產品的基本構成。對飲食文化內涵的發掘和宣傳不力,使得絕大多數外地游客根本無法了解河南飲食,對于河南飲食文化的認識更無從談起,這不僅影響到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和銷售,甚至影響了旅游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2.4 旅游餐飲消費市場定位片面長期以來,我們河南省的旅游餐飲開發和銷售的側重點是省內旅游者,發展多為規模較小的個體經營戶,原因是省內游客更能接受河南飲食文化特色的餐飲,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服務質量都比較差;而提供給省外旅游者的旅游餐飲產品,多是高檔豪華旅游餐飲服務設施和在別的地方也能品嘗到的外地菜肴。事實上每年數以萬計的省外甚至國外旅游者來到河南,關注的卻是河南當地的特色飲食,希望體驗到的是高檔設施和本地特色飲食的結合,這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旅游餐飲產品的開發和銷售的顧此失彼,不利于提高旅游餐飲業的整體經濟效益。
2.5 旅游名牌有待進一步開發在發展旅游業的競爭中,河南的優勢不在自然資源,而在文化資源。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河南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有著足以使世人稱羨、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要充分認識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具有的特殊意義,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同西安、杭州相比,我們還沒有充分利用和發揮歷史文化優勢。西安作為十二朝古都,僅依托秦唐文化就打造推出了“秦始皇兵馬俑坑”、“大雁塔”等一系列著名景點;山東某縣借助《水滸傳》也可以大打旅游牌……。河南文化名城洛陽守著十三朝的歷史文化,在文化旅游上做的文章遠遠不夠。近年在各地電視上熱播的《神探狄仁杰》、《大國醫》等,其故事情節都發生在洛陽,旅游者到洛陽卻未必能尋找到其中一點歷史影蹤。
此外,從事名牌戰略研究的氛圍不濃,研究力量薄弱。從政府職能部門、發展研究中心、社科聯、科技局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類企業,進行名牌戰略研究的人員過少,更少專注于名牌研究者,沒有進行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立項,很少長期深入企業聯手研究名牌戰略者,沒有領軍人才,缺乏有組織的工作。
參考文獻:
[1]侯彥喜、梁留科.北宋時期開封飲食文化繁榮機理分析[J].商業研究,2008,(6).
[2]唐留雄.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與現代旅游業發展[J].財貿研究,2001,(2).
[3]高愛先,謝松明.試論沙縣地方飲食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J].三明學院學報,2005,(4).
贛南客家飲食文化是漢民族中頗具特色的一個分支,是贛南客家人民將中原飲食文化因地制宜地與贛南當地的自然條件相結合的產物。為了向世界弘揚贛南客家飲食文化,本文在交際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探討了其翻譯,提出了直譯、直譯+釋義、意譯、音譯+釋義等翻譯策略。
[關鍵詞]
贛南客家;飲食文化;翻譯
1引言
被稱為江西省之南大門的贛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它不僅是客家先民向南遷徙的第一站,而且還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居住地。在這一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客家文化,從神奇的客家圍屋到古樸的客家民居,從動人的客家山歌到誘人的客家美食,這些都彰顯出了古老客家文化的無盡魅力。為了弘揚贛南客家文化并將其推向世界,本文以贛南客家飲食文化為代表,研究了其在跨文化交際角度下的翻譯。
2交際翻譯理論
交際翻譯理論是英國著名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曾提出的,其目的是attemptingtoproduceonitsreaderaneffectascloselyaspossibletothatobtainedbythereadersoftheorigina(l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就意味著交際翻譯的核心是按照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在交際翻譯的指導下,譯者有較大的空間去解釋和調整原文,甚至是對原作者錯誤的修正,以消除歧義。交際翻譯目的在于使譯文帶給讀者的影響等同于原文給其讀者的影響,所以譯入語才是重心。
3交際翻譯理論下翻譯客家飲食文化的一般原則
贛南客家飲食種類琳瑯滿目,文化內涵豐富多彩。按照交際翻譯理論,為不給外國人留下疑點和難懂之處,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簡潔明了。盡可能地使用簡單的語言來傳達客家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特征和和性質。(2)傳遞文化。翻譯的名稱應該盡可能地傳達原文所表達文化元素,如典故和比喻等。(3)避免禁忌。由于中西方文化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西方讀者的可接受性,適當地對翻譯做出調整或是補充文化背景,以免產生誤會。
4交際翻譯理論下翻譯客家飲食文化的策略
(1)直譯直譯可以保留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利用英文和中文中關于食物的共同概念來翻譯,這樣對西方人來說可以產生直觀的感受。翻譯時將主材料翻譯成中心詞,制作方法譯成過去分詞,主要的特色可以使用形容詞來描述。例1:擂茶在客家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歲月中,擂茶就是其中一朵美麗的奇葩。制作時將茶葉用擂缽搗碎,之后再往里面加入不同的食材和佐料。“擂茶”中的“擂”字表明了制作方法,所以在翻譯時直接用grind一詞,故譯成Hakkagrindedtea。例2:信豐蘿卜餃與傳統的餃子不一樣,信豐的蘿卜餃是用薯粉做成的餃子皮,蒸熟之后晶瑩剔透,而餡也換成了蘿卜,再加上少許的豬肉或是魚肉,包制的方式和普通包餃子的方式是一樣的。為了體現出信豐蘿卜餃是蒸餃,所以還要在中心詞dumpling前面加上表示烹飪方式的詞steamed,譯成Xinfengsteamedradishdumpling。例3:興國魚絲興國魚絲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因“魚絲”的發音和“余思”一樣,寄托了客家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魚絲的制作方法和米粉類似,先將剔骨的魚肉搗爛成魚茸,加入紅薯粉和鹽,制成面團,之后再用搟面杖把面團搟成薄餅,放入蒸籠中蒸熟,待冷卻后將面餅切絲,最后就形成了魚絲。由于制作過程復雜,這里我們不宜將魚絲的整個制作過程都翻譯出來,因魚絲最后呈現出來的樣子是類似面條的一種魚肉制品,所以將其翻譯成Xingguoshnoodle。
(2)直譯+釋義在客家飲食文化中,有許多菜的名字是無法從其字面上來了解的。但是為了保留客家飲食文化中的這些象形的比喻或是典故,還應該配以釋義,加入寫實性的文字描述。例4:四星望月在興國縣,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就流傳著為當地一道客家菜起名的故事,這道菜就是“四星望月”。曾經率紅四軍從井崗山突圍,轉戰贛南閩西,途徑興國縣,品嘗了客家菜蒸籠粉魚。從菜的造型來看,覺得蒸籠像月亮,四個碟子像星星,就像各地的工、農、商、學群眾盼望的到來,故取名“四星望月”。為了體現出這道菜的形狀與象征意義,將這道菜按中文名稱先直譯過來,譯成:fourstarstowardsthemoon再加上釋義steamedshsliceswithricenoodles。
例5:寧都三杯雞此菜的來歷傳說和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老奶奶在得知文天祥被俘的消息后,便帶了一只雞和一壺酒去看望他。老奶奶在獄卒的幫助下見到了文天祥。好心的獄卒把老奶奶帶來的雞收拾好并切成小塊,找來一個瓦缽在里面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把雞煨熟,這便是最初的三杯雞。后經過改良將三杯米酒改成一杯米酒,一杯醬油和一杯香油。先按照字面的意思將其直譯成Ningduthreecupsofchicken再加上釋義stewedchickenwiththreecupsofsauce,這樣外國人就可以對這道菜的制作方式和原材料有直觀的了解。
(3)意譯由于客家飲食中的一些特色食物外國沒有其對應的東西,有時這些名詞中體現不出食物的主材亦或是烹飪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因此我們需要借助意譯的方式來處理,用英文中的普通名詞來描述客家飲食中出現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詞匯,將其制作方式和材料翻譯出,便于外國人的理解。例6:贛南小炒魚這道菜的來源還和著名的明學家王陽明有關。時任南贛巡撫的他曾經聘請本地凌廚子做家廚。有一次在炒魚的時候,凌廚子失誤往里面加了醋,但意外的是醋的提香作用使得魚的味道格外鮮美,王陽明吃后滿心歡喜,便問凌廚子此菜的名字,急中生智的凌廚子心想小酒(贛南客家人習慣稱醋為小酒)炒魚,就叫小炒魚吧,所以這道菜因此而得名。因小炒魚的特色就是魚肉帶有醋的味道,為了體現這一特點,還需要加之以調料的名稱vinegar,所以譯成Gannanstir-friedshwithvinegar。例7:荷包胙荷包胙是南康的一道名菜,而“胙”是祭祀用的肉的意思。顧名思義荷包胙就是用荷葉包裹著的肉。制作方法用荷葉墊蒸籠底,再把大塊肉蘸香料和米粉放在葉上蒸熟后,整籠連葉上桌。翻譯的時候只需要把烹飪方式加主材料,再由with配料的短語即可,最后加上wrappedinlotusleaf體現出其獨特之處。所以將其譯為steamedporkwithseasonedriceourwrappedinlotusleaf。
(4)音譯+釋義出于對客家飲食文化的對外宣傳推廣作用,選擇音譯是極端異化的體現,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承載文化和語義。例8:艾米果用煮熟的艾葉摻入糯米粉制成餃子皮,再包入酸菜、筍、臘肉等,放入鍋中蒸熟就可以食用了。艾米果還有甜的口味,做法也是基本一樣,只不過將餡改成豆沙或是白砂糖,再經模具壓制而成,有點像月餅,但是更薄。所以采取音譯aimiguo,再根據口味的不同配以釋義:steamedmugwortdumplingswithpickles或是steamedsweetmugwortpie。例9:黃元米果黃元米果和北方的年糕有點類似,制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楊桐,一種山茶科植物)灰加開水過濾成灰水,冷卻把米浸泡一夜,第二日用蒸籠將浸泡后的米蒸熟,再拌入灰水,攤開晾干后又蒸熟放進大石臼內,用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在翻譯的時候不必把制作的過程翻譯進去。直接按音譯Huangyuan再加上“米果”的意譯,故譯成Huangyuanricecake。
5結語
隨著陜西的國際影響力日趨提升,來陜的外國游客及商務人士數量也在逐年上漲。如果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除了能夠品嘗到陜西美味的面食,還能體會到其中的面食文化,對游客而言這無疑是一種享受。面食是陜西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陜西飲食中的一大特色。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面食不再是人們的飽腹充饑之物,已經成為陜西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承載著陜西飲食文化的積淀與創新。陜西面食種類繁多,數不勝數,據統計,陜西在西周、秦、漢、唐的歷史上有記載的面食就達幾十種,可見面食在陜西飲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面食翻譯作為旅游翻譯的一種,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游客以及傳播當地文化,讓外國人輕松的了解陜西的面食文化。近年來,翻譯界對陜西面食的翻譯和發展也逐漸升溫,為陜西面食的翻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和研究方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些相關的研究中,但是對陜西面食名稱的翻譯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本論文從陜西面食翻譯的研究現狀出發,以陜西省商務廳、旅游局官網公布的一些面食翻譯及陜西一些著名酒店和飯店的面食翻譯為語料,探討陜西面食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翻譯的基本要求,并就如何應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翻譯方法。
一、飲食文化
1.中國飲食文化。飲食文化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人類關于食物需求、生產和消費等方面的文化現象,既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包括食物與分類社會的關系。廣義的飲食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飲食科學技術、飲食藝術和狹義的飲食文化。中國的飲食文化淵源流長,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把飲食列入文化藝術的范疇,不僅滿足于單純的生理之欲,更要求色、香、味、形、器,甚至環境、禮儀、風俗等等全方位的審美、協調,同時還與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緊密結合,構成了一個深具東方特色的飲食文化氛圍,在中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異常發達,極富獨創性,正是因為其發生機制內部條件的完善與多層次。中國飲食文化作為形態的一個基本生長點,與哲學、歷史、宗教、倫理、美學、文學、禮儀和文化的傳播等有密切的關聯性。
2.陜西面食文化。一個地方飲食習慣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和當地的物產緊密相連,陜西面食便是如此。陜西面食文化積淀深厚與陜西關中主產小麥有關。陜西渭河流域是我國的小麥原產區之一,早在文獻記載的周人始祖后穗教民稼檣的助耕農業時期,這里先民種植的農作物中就有小麥。
面食在中國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從飲食文化來說,遠古時候的中國是北方的“粟文化”與南方的“稻米文化”雙雄并立的局面。但是自從先秦時期小麥傳入中國之后,這種來自西亞的糧食作物就逐漸滲透中國北方的農業區;漢朝之后,小麥的規模已經足以取代傳統的“粟”,而“粟文化”也就演變成“小麥文化”。
陜西的“面食”文化,從可已考證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陜西面食文化的起始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制作面食,必須先把小麥加工成精細的面粉。我國在西周以前,加工糧食的工具主要用的是杵臼、棒和碓等,這類工具只能對谷物脫殼或加工成碎粒,很難磨制成精細的面粉。史料記載,春秋時期魯國的能工巧匠魯班發明了攻城用的云梯和多種木作工具,還創造了磨制面粉的石磨,1965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渭北的秦都櫟陽遺址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石磨,從而證實陜西關中地區最遲在戰國后期已經有了用面粉制作的面食類食品了。陜西的飲食文化就如同陜西的歷史一樣博大精深,時至今日陜西的面食已有幾十余種。
三、陜西面食名稱翻譯研究現狀
2007年,陜西省商務廳聯合華商報曾正式向社會公布陜西50種名小吃的英文名稱,其中就有陜西的面食。并建議陜西省內的飯館,酒店等服務機構推廣使用這種面食的翻譯名稱。但是此次也僅包含部分陜西面食,并且未被廣泛接受。現在陜西各旅游雜志、報紙和文化推廣網絡上所使用的陜西面食翻譯名稱五花八門,均不一致。同時各類譯本缺乏統一管理,使同一種面食出現了不同種類的翻譯,導致了面食翻譯混亂,造成了對陜西面食的誤解。
2013年9月西藏民族學院宗麗娟發表了《從目的論角度小議陜西小吃民稱的翻譯》,2014年10月曹綺雯、展衛華在《讀書文摘》上發表了《西安特色小吃的英譯》;同年11月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的李慶明、王艷在期刊上發表了題為《跨文化背景下陜西小吃的名稱翻譯》;2015年7月西安工業大學的尚亞寧、睦春迎等人在西安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的階段性成果中發表了《陜西特色小吃的英譯對策》,還有其他人發表的《西安特色小吃的英譯》等,這些文章中都提到了一些面食名稱的翻譯。但是,以上研究都是從陜西小吃的翻譯這個角度進行研究,面食的翻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沒有將陜西面食翻譯單獨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在中國知網上輸入關鍵詞“面食名稱的翻譯”,搜索到的相關論文都是關于山西面食的翻譯,沒有關于陜西面食名稱的翻譯。面食是陜西飲食中的一種重要食物,作為一種陜西飲食文化,不僅是旅游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而且相對于受外來文化影響巨大的菜式來說,更能體現陜西的生活風貌,也更能讓外國游客真實清楚的認識陜西面食的魅力和文化。但是目前對于陜西面食的翻譯研究還不夠充分,不利于陜西面食文化的對外傳播。
盡管陜西面食的翻譯無論在質上還是量上都有著顯著的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些相關的研究中,對陜西面食名稱的翻譯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有的只重視陜西面食的文化內涵,力求中國文化特色的保留,造成了外國游客對陜西面食的理解困難。有的只重視面食材料的翻譯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化特征,使翻譯僵硬毫無優美可言。此外,通過調研陜西一些大型涉外的餐飲企業和網站后,發現面食的各種翻譯問題不勝枚舉,這些翻譯沒能通過地道貼切的英文吸引外國游客的品嘗和消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陜西面食文化的對外影響力,譯法上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和修正。
四、陜西面食名稱的翻譯策略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如今的陜西是著名的文化教育大省和旅游大省,在全國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面食作為陜西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對其英譯名稱進行研究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筆者將針對陜西面食名稱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探索面食翻譯的方法。
1.音譯+解釋。陜西面品種繁多,數不勝數,雖說都是面,但是陜西面食把每一種面都做的與眾不同,都賦予了深厚的文化。例如:Biangbiang面是陜西關色傳統風味面食,是傳統的陜西褲帶面。因為制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面條。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面湯,撈入面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在大多數情況下直接被翻譯為Biangbiang Noddle, 這種譯法直接保留了它特有的文化,但是沒有突出該面食長寬的特點,讓不了解該文化背景的游客,并不清楚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面,故筆者認為可以使用音譯+解釋的方法,將其翻譯為:Biangbiang Noddle(long-wide noddle),這樣既保留了它的文化特色也讓游客明白了它的特點。
臊子面是陜西的傳統面食,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陜西省臊子面歷史悠久,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2007年陜西省商務廳聯合華商報曾正式向社會公布陜西50種名小吃的英文名稱中將岐山臊子面翻譯為:Qishan Noddles with Ground Pork,這種翻譯方法雖然突出了地域特征,說明了食材中的“臊子”有豬肉,避免了有些游客的宗教禁忌,但是并沒有突出“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的特點,所以筆者認為可以采用音譯+解釋的方法,將其譯為:Qishan Noddles (hot and sour noddle with ground pork).這樣既突出了地域,也說明了“臊子”的食材和面的口感。
2.直譯法。陜西面食的命名除了以其隱喻的文化背景命名之外,還有很多是直接以原材料命名的。例如刀削雜醬面,菠菜涼面,麻醬拌面等。在2007年陜西省商務廳公布的小吃翻譯中其中就有這些面食的翻譯。“刀削雜醬面”翻譯為“Knife-peeled Noodles with Meat Sauce”,“麻醬拌面”翻譯為“Noddles with Sesames Sauce”,“菠菜涼面”翻譯為“Cold Noodles with Spinach”,這樣翻譯能夠讓游客很直觀的了解到面食的原材料,便于做出選擇。但是商務廳在此次公布的小吃名單的翻譯中也有“西府漿水面”,將其直譯為“Western Style pickled vegetable Noodles ”,很顯然這樣的翻譯方法是不準確的。“西府”在陜西是指關中以西,尤指寶雞。如果將其直譯為“western”不僅丟失了內涵的面食文化,還會讓人誤以為這種面食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西府”直譯為“Xifu”或者是“Baoji”,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西府漿水面”直譯為“Xifu/Baoji Noddles with Pickled Vegetable”, 這種譯法既反映了地域特征和原材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文化沖突。
3.意譯法。陜西有一種面食小吃叫做“葫蘆頭泡饃”,葫蘆頭就是豬大腸與小腸連接處的肥腸,因做熟后狀像葫蘆頭,葫蘆頭泡饃就是將肥腸與掰碎的饃加其他輔料、調料用肉湯泡制成。有的翻譯直接將其翻譯為“Hulu Tou”,這種翻譯方法沒有將原材料反映出來。眾所周知西方國家是不吃動物的內臟的,這樣的翻譯方法很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意譯法,根據原材料來進行翻譯。在英語里“chitterlings”就是指可食用的豬腸,“Hulu Tou(chitterlings in broth)”,這種譯法不僅可以保留它的特色,還能讓西方國家的游客清楚所包含的食材,避免飲食上的尷尬。
五、結語
陜西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面食名稱翻譯的目的一方面是弘揚陜西面食文化,另一方面還要給游客提供簡潔準確的信息,避免引起文化沖突。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除了要準確的反映陜西面食名稱還要注意中西方飲食文化觀念的差異。政府及各界也要重視陜西面食名稱的翻譯,不斷的改進不足之處,形成統一的規范,以達到傳播陜西面食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萬建中.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2]胡愛娟.飲食文化與現代旅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view,35693.htm?li=aladdin.
[4]尚亞寧,眭春迎,孟靜.陜西特色小吃英譯對策探究[J].學術沙龍,2015.
關鍵詞:徐州;飲食文化;價值;傳承發展
江蘇省2015年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徐州兩漢飲食文化的挖掘與價值研究”(項目編號:XCX2015061);徐州市2015年度科技情報研究項目:“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與示范研究”(項目編號:XKQ015)
中圖分類號:F719.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月29日
一、徐州飲食文化的歷史和傳承
(一)徐州飲食文化的歷史。徐州,古稱“彭城”位于江蘇省北部,是古“九州”之一,擁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除此之外,徐州也是中國傳統烹飪文化的發源地,其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早在堯舜時期,彭祖就曾調制口味鮮美的雉羹(野雞湯)進獻給帝堯,帝堯甚是歡喜,因而將彭祖封于大彭(今江蘇徐州)。相傳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其所創的雉羹是我國典籍中記載最早的名饌,被譽為天下第一羹。楚漢相爭后期,劉邦大軍屢戰屢勝,項羽軍隊在逃亡中糧草供給不上,士兵于是將黃豆煮熟充饑,將剩下的黃豆就被裝進蒲包,加上鹽粒,這就成了后來流傳民間的鹽豆,影響深遠。而坡在任職徐州的一年多時間里,對徐州的飲食文化也頗有推崇。據歷史考證,徐州著名美食“把子肉”就起源于蘇公的東坡肉。到了清代和民國,徐州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凍豆腐、酥魚、蹄卷、芙蓉肉、糟豬耳、攪瓜等普遍食于民間。乾隆帝六下江南,封徐州雉羹為“天下第一羹”。近代思想家康有為品嘗彭城魚丸時,曾賦詩贊譽“彭城魚丸聞遐邇,聲譽久持越北南”。
(二)徐州飲食文化的傳承。徐州,作為中原文化的覆蓋地,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徐州同時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正是這絢爛悠久的歷史積淀中,傳承著各色各樣、獨具風味的彭城飲食文化。例如,“第一食神”彭祖從兒子夕丁誤將魚藏入羊肉罐內而得到啟發,燴制的羊方藏魚。魚的鮮美和羊肉的香嫩融為一體,其做法傳承至今,并成為漢字“鮮”最早來源。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沛縣狗肉傳承至今,不僅是因為其美味,更是因為其是對楚漢爭霸歷史的一段見證。
在眾多飲食文化的傳承典范中,“伏羊節”作為徐州當地特有的美食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歷史上,羊是被人類最先馴養的家畜之一,食羊的傳統習俗自古就有。古語有云:“仲春之月”,“食麥與羊”(語出 《禮記月令》)。此外,在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出土的一塊《庖廚圖》上亦記載著當時人們用羊肉烹調食物的情景。盡管中華民族的食羊傳統習俗已源遠流長,但人們還是將在三伏天大口吃羊肉大碗喝羊湯這一飲食習俗繼承至今,并逐漸發展成一種全民參與的美食節日。由此可見,不論是早在堯舜時期就已盛行的吃羊習俗,還是以徐州為地理依托的地域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徐州“伏羊節”的文化意蘊。
對于徐州飲食文化的傳承,一方面這是對當地人類祖先飲食傳統的一種繼承與發揚;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一種對先人的懷念和對漢風古韻的向往,是一種歷史的沉淀和對民族感情的承載。
二、徐州飲食文化的特色和價值
(一)徐州飲食文化的特色
1、徐州飲食具有包容性。如果說徐州悠久絢爛的歷史給予了當地飲食豐富的內涵,那么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氣候環境,更賦予了徐州飲食文化難得的包容性。徐州地處蘇皖魯豫交界處,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華北平原的門戶城市,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的出現加速了當地居民的人口流動,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帶來了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從整個氣候上來看,徐州處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冬暖夏涼,雨熱條件充足,適合不同種類的動植物生長,給當地的飲食提供了充裕的食材。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淀,逐漸形成了今天家喻戶曉的徐州風味。
徐州的飲食文化受到南北各地的共同影響,體現出兼收并蓄的特點。既包含了齊魯菜系的紅燒類與醬類菜點的風味,又加入了江淮菜系清淡香甜的爽口。川菜的麻辣鮮香,中原的面食點心也都在徐州飲食上都有所體現。總體來說,徐州菜五味俱全、自成風格、鮮咸醇厚、味道適中。
2、徐州飲食具有養生性。“藥食同源”是中華傳統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藥膳,顧名思義,即以藥材與食材為原料而做成的膳食。它“寓醫于食”,是將食藥相結合所制成的具有多種保健功能的佳肴。自中華文明產生以來,藥膳就一直發展至今。早在4,000多年前的彭祖時期,人們就已意識到飲食養生的重要性了。彭祖所創“雉羹”就充分體現了“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這一觀點。彭祖開創了中國食養和食療先河,徐州當地的彭祖養生菜系極其注重食療與養生相結合的觀點。《列仙傳》云:“彭鏗好恬靜,惟以養神治生為事,并服糜角、水桂、云母粉。”中醫學認為糜角等三物均具滋補、開胃、美容的功效。彭祖還以此三物匹配其他菜肴,算得上域內最早的食療菜了。口碑良好至今仍享譽“國菜之首”的“羊方藏魚”,被現代飲食文化人稱之為“民族養生文化”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挖掘、繼承徐州菜具有深刻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二)徐州飲食文化的旅游價值。“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飲食可謂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同時,還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飲食文化,不僅包括相關食材的加工與制作,還包括在飲食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傳統風俗習慣。屬于生產消費的范疇,是消費經濟中活躍度最大、最具特色、最具群眾性以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分支。由此可見,飲食文化在旅游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要,提高旅游地的經濟水平,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1、滿足旅游者口腹之欲。徐州地方飲食南北交融,貫通東西,在歷史的發展中展示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其中不乏美味,例如霸王別姬、彭城魚丸、沛縣狗肉、羊方藏魚、麋魚雞、云母羹等,旅游者對這些美酒佳肴的消費,可滿足其口腹之欲,獲得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愉悅,從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動中的積極體驗。
2、滿足旅游者文化好奇心理。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為獲得與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文化體驗。旅游者在其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旅游地的一些特色美食。以徐州特產沛縣狗肉為例,即使當地有這樣的門店出售,但實際上口味會有所不同,遠不及徐州當地門店的美味。因此,旅游者對這些地方特色美食往往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加之徐州特色兩漢文化飲食享譽全國,旅游者自然會想親自前來品嘗美食,體驗徐州不同的飲食文化。
3、飲食文化能夠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徐州的旅游資源豐富,飲食獨具特色,在很多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漢文化的代表、兵家必爭之地,這些只是歷史的展現,而飲食則顯示了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傳承的價值。如果能夠成功將飲食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必將有助于提升旅游經濟活動附加值、增強旅游吸引力。在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的同時,進而采用美食以打造旅游形象,用美食文化來吸引游客,以達到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三、徐州飲食文化發展建議
(一)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1、飲食文化發掘不深。徐州飲食文化資源豐富,品種多樣,但就目前開發狀況而言,當前徐州還未對當地兩漢飲食文化的開發加以重視,忽視了其文化內涵,開發僅僅停留在最基礎的需求――品嘗佳肴上,僅僅是一種味覺上的感性體驗,而更深層次的,比如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內涵的開發力度還大大欠缺。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者對于旅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對飲食的要求不再僅僅滿足于品嘗美味上,而對文化體驗的要求更高,希望能對當地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旅游者為獲得完整的體驗,往往會對食物的制作過程很感興趣,甚至萌生有自己動手嘗試制作的想法。然而,徐州目前的旅游開發還沒到位,所以阻礙了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2、飲食產品創新不足。如上文所述,徐州菜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又集南北各地菜肴所長,風味獨特,別具一格。但在菜系發展過程中,徐州菜逐漸被蘇菜和魯菜吸收和融合。而新產品開發速度慢,難以跟上市場步伐,產品開發觀念與現代消費觀念差距日漸擴大。雖然徐州飯店開發了“彭祖養生宴”、漢園賓館推出了“漢宮御宴”等等特色餐飲,但礙于市場化、產業化的程度不高,導致這些特色飲食加工制作僅限于徐州本地,很難在國內外擴大知名度。而其他各大菜系都能在不斷發揚本地菜肴風味特點的基礎上,融合現代人的口味,與時俱進,在旅游行業中占足了份額,而徐州卻因長期未能開發出富有徐州特色的菜肴而被限制,其市場發展空間越來越小。
(二)堅持保護與開發同時并存
1、將保護飲食文化上升為一種自覺意識形態。徐州飲食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底蘊,成為整個淮海地區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是一代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作為徐州地區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能得以充分利用,必定會發現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利用并發揚好徐州特色兩漢飲食文化,必定會對徐州旅游業起到推動作用。
2、開發飲食文化發展的路徑。徐州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兼并外來菜系的特點,開發具有徐州特色的飲食。彭祖曰:“不欲甚饑,饑則敗氣,食誡過多,勿極渴而飲,飲誡過深。食過則癥塊成疾,飲過則痰癖結聚氣風。”在繼承羊方藏魚、麋角雞、雉羹等名菜名宴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開創飲食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形式。借助彭祖文化,將徐州的飲食文化和養生結合,打造徐州飲食文化的養生品牌,這既能傳承彭祖飲食文化,也能更好地傳遞現代人生活理念,
3、加強市場宣傳,弘揚飲食文化。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推進,保護徐州本土飲食文化就顯得極為迫切。如果想獲得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就必須進一步弘揚徐州飲食文化。首先,徐州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彭祖飲食文化節”等一系列飲食文化活動,達到傳播飲食文化的目的;其次,徐州飲食文化要注重品牌宣傳。在要求徐州的餐飲企業在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的同時,不斷創新產品的宣傳渠道,利用微信、微博、電影、電視等多元化媒體,創新飲食文化,開拓新的市場,從而提升徐州整體經濟發展水平。
四、結語
旅游的六大要素中,“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基礎的部分。“吃”的文化,也就是飲食文化自然而然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逐步成為推動地區旅游業發展的主要資源。深度挖掘徐州飲食文化的價值并對其進行傳承和開發,有助于促進徐州旅游業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周劍鋒.徐州飲食文化旅游開發初探[J].知識經濟,2013.2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