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早期教育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兒童最初是通過視覺和聽覺“語言”來認識世界的,這是兒童的兩大優勢潛能,3歲前,幼兒主要通過看和聽來決定氣質和性格,即人們常說的耳濡目染、情景領悟、成人指導等,這些都是對孩子的一種“暗示”,這種“暗示”可劃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積極暗示能促進兒童健康的成長,培養兒童良好的心態,而消極暗示則使孩子情緒低落,逆反心理加劇,自卑自棄,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暗示”實際上起了很大的引導作用,那么家長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應該如何把握言行藝術呢?
1 嬰幼兒到了入托兒所、幼兒園的時候,就是系統地培養幼兒參加集體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交能力的開始,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體驗到入托和在家是一樣親近的,可是有一部分家長常把上幼兒園作為對孩子的懲罰手段,當幼兒不聽話時,家長常會說:“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再不聽話就把老師叫來。”這種暗示尤如告訴孩子,幼兒園就像“地獄”一樣。
2 每天,當家長下班后去幼兒園接孩子時正是自己心情愉快孩子歡愉的時候。可是,我們的一些家長卻沒有很好的把握這個時機。例如這種時候。你完全可以問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你發現了什么有趣的東西?”或者問:“你今天掌握了什么本領嗎?學了哪些知識?”遺憾的是我們很多家長只會問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沒有和小朋友打架?”等等,只著重于孩子物質養育而忽略了精神養育。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質量――后現代視角》是一本從后現代視角系統論述有關早期教育各種問題的著作,被稱為早期教育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專著。本書的著者是來自加拿大、瑞典、英國的三位學前教育專家岡尼拉?達爾伯格、彼得?莫斯、艾倫?彭斯。本書由朱家雄、王錚等翻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該書共八個章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全書的內容概要,作者系統地闡述了寫作該書的目的。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全文所述主題,包括早期教育話語、質量時代、質量問題、批判性問題、我們生活的時代以及相關實踐案例等。作者指出,撰寫本書的目的旨在將思考的危機意識引入早期教育領域,喚醒讀者的反思與批判意識。
第二部分理論與思考,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這一部分介紹了相關理論基礎以及作者們基于后現代視角下的有關“兒童”“早期教育機構”“早期教育質量”等概念的思考。該部分為本書的重點及精華部分。在第二章中,作者對比性闡述和探討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理論,以批判性的精神反思了現代主義理論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對早期兒童發展領域中的相關理論提出了質疑。第三章分別呈現了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視角下對兒童和兒童教育的概念界定。在現代主義視角下,作者討論了洛克的白板說,盧梭的兒童期是金色年代的觀點以及皮亞杰的兒童發展階段論。基于此,作者從后現代主義理論出發,重新建構了“兒童概念”,認為兒童是知識、身份和文化的共同建構者,強調“富有的兒童”和“所有兒童都是智慧的”。在第四章中,作者詳細闡述了有關早期教育機構的研究。作者認為當前的早期教育機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目前在發達國家中占主導的一些兒童早期教育機構――這些早期教育機構或者是兒童成品的生產者,或者是家庭的替代,或者就是商業機構;另一種是比較少的早期教育教育機構――文明社會的論壇,在這里兒童與成人共同參與社會、文化、政治與經濟事務的計劃。因此,要建構怎樣的兒童早期教育機構,需要進行深刻選擇。第五章是超越質量話語,走向意義生成話語。作者認為,質量話語是現代主義對秩序和控制狂熱追求的結果。對早期教育機構來講,質量就意味著將兒童視作空的容器,它的任務就是幫助兒童準備好進行學習和接受學校教育,并且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提供有益幫助。但是在理解和評價早期教育工作的時候,有關質量的概念和話語無法適應諸如觀點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情境的特殊性和主觀性等問題。因此,有必要“超越質量話語,走向意義生成話語”,更關注評價的背景性、對話性。
第三部分實踐個案,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這一部分作者列舉了相關實踐個案,以便于讀者理解作者在本書中所提的相關理論觀點與概念。作者在介紹與后現論實踐相關的實踐個案中,選取了多種實踐經歷,包括斯德哥爾摩實驗項目(第六章)和加拿大土著人項目(第八章),盡管這兩個項目存在不同之處,但代表著同樣的教育觀點,即建構一種代表兒童、教師和家長聲音的教育學。在第七章里,重點探討了教育觀察記錄的實際操作。作者指出,教學記錄是將意義生成觀點運用到教育實踐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表達早期教育的重要術語。教學記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兒童觀察,而是強調能夠運用批評性的能力來觀察和反思兒童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建構方式,是學習的過程,強調多種聲音的參與,鼓勵反思和民主。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質量――后現代視角》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將早期教育領域與兒童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等眾多領域聯系起來,為我們展示了反思與批判的精神,更為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從后現代主義理論出發的有關早期教育、兒童、早期教育機構和教學實踐的思想和看法。
【摘要】目的 為探討早期教育對嬰幼兒智能發育的影響效果,尋求有效的早教方法,以促進兒童智能發展。方法 本市區3歲以下健康兒童為研究對象,將來我院兒保門診參加“育兒工程”項目的兒童列為早教組,僅作一般健康檢查者為常規育兒組(對照組)。早教組實施綜合干預方法,對照組無干預因素。兩組兒童均在生后9個月—3歲內,應用國內標化的“兒-心量表”進行智力測評。結果 早期教育組102人,常規育兒組73人,兩組兒童性別人數和父母文化程度的比較(P>0.05);兩組兒童平均發育商(DQ)分別為100.2和91.8,即早教組兒童的平均DQ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差異非常顯著(P<0.001)。結論 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和干預,確能促進其智能發育、提高智力水平,此為培養高智商、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早期教育 嬰幼兒 發育商 智力測驗 多元智能篩查
為探尋早期教育對嬰幼兒智能發育的影響效果和切實可行的早教方法,我們于2007年9月—2011年6月間對市區內3歲以下散居兒童分組進行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本組以來我院兒保門診進行健康服務的城區3歲前散居兒童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將自愿參加在全省推廣的“育兒工程”項目的兒童列為早期教育組(要求生后3個月左右加入);只做一般健康體檢者為常規育兒組(對照組)。早教組小兒家長接受連續6次(每周1次)的科學育兒知識與技能培訓,重點傳授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早教方法等相關內容,提供《嬰幼兒成長指南》育兒教材1套。要求家長在小兒3歲內進行健康檢查的同時,每3個月到門診做1次多元智能篩查,以便保健醫生進行早教指導;常規育兒組不加任何早教干預因素。兩組兒童年齡均在9個月—3歲內隨時來兒保門診,并由專業人員采用首都兒研所編制的“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進行智力測評,測試項目分為“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行為“等5各方面;本量表DQ等級評定標準分為:≥130為優秀,115-129為聰明,85-114為中等,70-84為偏低,<70為低下。測試后,對兩組兒童發育商進行比較。
1.3 本組統計學處理采用χ2和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兒童基本情況比較。早教組102人(男53,女49),對照組73人(男37,女36),兩組性別人數之差(P>0.05);早教組小兒父母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和初中文化者分別為91人、11人,對照組二者分別為66人、7人,兩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2.2 早教組和對照組兒童的平均發育商比較(表1)。
表1 早教組與對照組平均發育商(DQ)比較
表1顯示,早教組小兒的發育商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非常顯著。
2.3早期教育組和對照組兒童的DQ等級人數分布情況(表2) 轉貼于
表2 早教組與對照組DQ等級人數分布情況比較
由表2可見,早教組和對照組兒童在“聰明”等級以上的人數分布分別占5.9%、2.7%,前者為后者的2倍多;在DQ“偏低”等級的人數分布中,常規育兒組人數所占比例較大,且高出早教組10倍以上;又通過兩組兒童DQ居“中等以上”和“偏低”等級人數分布情況比較,其差別非常顯著(χ2=17.9,P<0.001)。
3 討論
3.1早期教育的效果。本組通過對3歲內小兒分組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教育組兒童的平均發育商(DQ)明顯優于常規育兒組,且在DQ等級人數分布比例上差別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表明,若有計劃、有目的、科學地實施早期教育和干預,對嬰幼兒智力發育具有促進作用,可提高其智力水平,此與國內同類研究報道相一致。
早期教育,是指從零歲起到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充分培養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因嬰幼兒時期是智力發展最迅速、最關鍵的時期,只要適時地給予智力因素刺激,是會促進智能發展并取得最佳效果的[1]。即良好的環境(主要是教育)給嬰幼兒各種感知覺的經驗,這些經驗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無論在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其遠期的效果影響會更為明顯。
3.2早期教育的理念。嬰幼兒大腦的發育正處在成熟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科學研究表明,腦功能的定位性和智力的多元性,決定智力是全腦功能的狀態體現,因此,對兒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單純知識的灌輸和積累,而是提供和創造一種豐富適宜的環境,促進兒童整個大腦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來,為兒童以后發展打好基礎[2]。
3.3早期教育的實施。早期教育與腦潛能開發重點對象應為0-3歲兒童,此期小兒多為家庭養育,即家庭的早期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智能發育是腦功能不斷成熟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就需要家庭、相關機構和社會等多方配合。早期教育工作不僅注重兒童發育訓練本身,更注重家長對早教的足夠重視和掌握最基本的早教方法。強調早教應持之以恒,提倡寓教于家庭生活,同時應重視兒童興趣的引導,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等,使其身心健康得以全面發展[3]。
參 考 文 獻
[1]高振敏.中國兒童智力開發百科全書.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263.
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嬰幼兒時期是神經心理發育最為迅速的階段,發展潛能大,可塑性強。嬰幼兒的智力發育不僅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還受后天是否提供良好的適宜刺激有關,早期及時提供良好的適宜刺激對嬰幼兒的神經心理發育起到非常有效而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為嬰幼兒提供系統豐富的養育環境和信息刺激,對嬰幼兒智能發展的影響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國務院2001年5月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強調:“兒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國家要“努力創造條件,讓兒童享有可達到的最高標準的健康咨詢及不良心理矯正服務”。兒童的健康及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視,“每個兒童有權擁有最佳人生開端”[1]。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在我院出生的生后42天且健康的200名兒童保健嬰幼兒,其中早教組100名,男49人,女51人;對照組100名,男50人,女50人。兩組均為正常健康的嬰幼兒,排除合并早產、窒息、先天性、遺傳性等疾病。
1.2 方法
1.2.1 兩組嬰幼兒從出生后42天內進行20項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BNA)檢查,檢查后立即做評分記錄,然后向早教組家長說明測查結果,使家長了解早期教育的意義,以便更好地完成訓練計劃,達到最佳效果。
1.2.2 早教組接受早期教育,參照鮑秀蘭教授0~3歲教育大綱[2]要求制定早期教育方案, 幫助掌握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訓練的方法。
1.2.2.1 主要內容:每日2次撫觸、按摩、嬰兒主被動操(0~6個月做被動操,6~12個月做嬰兒主被動操),根據嬰兒神經生理發育規律,以游戲的形式,在運動、感知覺、語言等方面給以提前訓練及刺激。
1.2.2.2 定期檢查:每月來院檢查至1.5歲(檢查項目包括體格發育、神經系統、智力發育、營養狀況和常見疾病防治)。
1.2.3 資料統計分析,將兩組嬰幼兒在6個月、12個月、18個月時測量的身長、體重、頭圍及MDI、PDI結果進行資料匯總,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3 討論
3.1 從NBNA測查中探討早期教育的意義。本研究對嬰幼兒(出生后42天)進行NBNA檢查,包括視覺追蹤、聽定向能力、牽拉反射、握持反射、自動踏步反射等,在測查過程中, 可以看出新生兒具有驚人的能力,如:在行為能力中,新生兒具有活躍的視覺能力和視覺記憶力;在聽覺上表現出有聲音的定向力,說明新生兒已經建立聽的條件反射了;在主動肌張力中,牽拉反射反應出新生兒所具有的自我保護意識;在一般評估中新生兒有安慰反射,也就是說對正在哭的新生兒抱起、用語言安慰或觸摸腹部、手、腳、新生兒會立即停止哭泣,這說明新生兒具有語言、情感和與人交往的能力;新生兒的吸吮動作也是他們得天獨厚的最敏感的觸覺動作;觸覺是新生兒安慰自己、認識世界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通過NBNA檢查,讓家長了解自己寶寶驚人的表現和巨大潛能,從而加深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改變家長過去認為嬰幼兒是看不見、聽不到的“無能兒”的傳統看法,為完成訓練計劃做好思想準備。NBNA的應用使我們認識到新生兒具有驚人能力和巨大的潛能。嬰幼兒潛能的教育是構建嬰幼兒神經網絡、開發大腦潛能的教育;是把兒童成長規律與未來社會可預見的需求融為一體的教育;是適宜于不同兒童的個性化教育;是全面和諧的教育; 是能把握成長關鍵期的教育;從根本上來說 ,是使兒童擁有幸福完整人生的奠基工程。因此開發嬰幼兒潛能教育的最佳時期應當是新生命誕生時就開始,充分挖掘0~3歲兒童的大腦潛能,早期教育勢在必行。
3.2 早期教育重點在于神經心理發育。早教組與對照組兒童體格發育主要指標,即身高、體重、頭圍均在正常范圍,兩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其主要原因是兩組嬰幼兒均同時接受了定期的健康檢查、指導,而早教組加入參照鮑秀蘭教授0~3歲教育大綱所制定的內容 , 設計不同年齡段的教育訓練方案,說明早期教育重點在于神經心理發育潛能開發。
3.3 早期教育在兒童保健門診的應用是有效的、可行的。我院對>42天100名嬰幼兒按不同年齡段有計劃地進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組的嬰幼兒運動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及語言能力有明顯的提高,證明早期教育對促進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是有效的;同時我們還進行了個性化教育,根據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生活背景,特別是其家長所代表的社會階層及知識結構,在規范指導的基礎上,對特殊的個體施以特殊指導,使早期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6]。容易掌握,這使早期教育在兒童保健門診的應用的可行的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 ,及早推廣早期教育的兒童保健有利于促進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有利于促進嬰幼兒智能發育,值得我們兒童保健工作者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鮑秀蘭.塑造最佳的人生開端:新生兒行為與0~3 歲潛能開發指南[M].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2-3,103-106 ,242.
[2] 鮑秀蘭.新生兒行為和0~3歲教育[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211-222
[3] 范有仁.CDCC嬰兒智力發育測驗手冊[M].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1988:1-50
[4] 劉湘云,林傳家,薛沁冰.兒童保健學[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13-231
該書共有十三個章節,分為三個部分。前三章為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游戲是什么,它的意義和功能,游戲的發展歷史、相關理論,及其對當今教育實踐產生的影響。作者還結合了英國最新的法律規定、學習框架和教育實踐,探討游戲在當今早期教育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講述了計劃。在這一部分提供了規劃游戲活動的指南,包括制訂不同類型的計劃及制訂計劃的各種方法,還通過實際案例介紹如何實施計劃以及評估計劃的方法。作者明確指出:“良好的計劃是使兒童工作達到專業水準的關鍵,為兒童安排游戲機會和學習經驗對他們今后的教育和發展至關重要。”在各種計劃中,制訂符合兒童需要的常規作息計劃顯得尤為重要。好的常規令兒童感到安全和適應,并使他們有時間去探索、游戲和學習。除了常規之外,早期教育機構中的計劃被分為了五大類,分別是長期計劃、課程計劃、每日或每周計劃、具體計劃和個別教育計劃。作者希望早期教育工作能夠理解不同類型計劃的作用和價值,能夠根據兒童的需要,靈活有效地制訂各項計劃。同時他還指出,有效制訂計劃的關鍵是“兒童的個體需要”“團隊合作制訂計劃”“讓家長參與”“讓兒童參與”“設置反偏見課程與培養積極的世界觀”“靈活性和自發性”“健康和安全”。在實施計劃和活動過程中,充分的準備工作,游戲區域的空間布局以及活動時機的把握和組織人員的安排,都是活動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此外,作為計劃過程的一部分,我們需要花時間來監控和評估活動是如何實施的。這其中就應包括一些對兒童進步與需要的觀察和測評,從中獲得的信息將用于下一輪計劃。
第三部分包括了第六章至第十三章,也是本書最為核心與具備實踐應用價值的一部分,探討并展示了部分有助于兒童在不同課程領域學習和發展的游戲機會。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介紹了3歲以下和3至5歲嬰幼兒的核心活動。之所以將兩者分開介紹,是因為嬰兒和學步兒的游戲需要與年長兒童略有不同。其中最關鍵的區別是,嬰兒和學步兒在游戲中需要成人更多的支持和互動,成人是核心活動成功的關鍵。第七章還介紹了在早期教育機構中最常見的游戲活動,如面團游戲、水的游戲、沙子游戲、繪畫、家庭角色游戲、廢物塑型和建構游戲等的潛在學習意義,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活動來支持早期學習目標。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分別從“人格、社會性和情感發展”“交流、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數學發展”“認識和理解世界”“身體發展”“創造性發展”六個方面出發,論述了如何為兒童提供適宜的游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