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培養創新意識的途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政治學科是一門理論性較強,比較嚴肅、枯燥的學科,它涉獵極廣,包容著如自然科學、美學、物理、化學、等眾多科學知識。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運用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掌握和利用學生自身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積極性,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本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了大膽嘗試:
一、 營造創新氛圍,增強自主意識
在平日的教學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同學之間要真正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互相激勵,使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并介紹一些創新人物的事跡,形成創新氛圍。要求學生自信、自主、自強、自勵,不唯書,敢于思考,大膽質疑,努力保護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培養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不懼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 激發學生興趣,啟動探求欲望
激情,興趣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濃厚的興趣,就達不到癡迷程度,便不會有靈感的出現。如果學生對某一學科不感興趣,就會抑制其主動性、積極性,更談不上創新。而我們的政治知識相對于別的學科而言比較抽象、枯燥,不易被學生直觀掌握,學生限于知識水平和社會經驗的不足,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這樣學生就很難積極參與進來、進入角色,久而久之,課堂變成了教師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角戲,學生厭學,不但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而且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阻礙學生素質的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興趣這塊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探索、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廣泛積累資料,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輕松的教學氣氛,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巧妙設計問題,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饒有興趣的民謠和故事、美妙動聽的音樂、富有情趣的漫畫、言簡意賅的歇后語、啟迪智慧的謎語等都引入課堂,讓學生每一節課都有新感覺、新發現,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意識。如在講解事物聯系的普遍性時,我引用了一則笑話《雙方都要挨餓》:一家小飯店門口掛著這樣的招牌,“請到這里用餐吧,否則,你我都要挨餓。”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大門打開,使枯燥的哲理生動起來,另方面也使學生明確了主題: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萬事萬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中,我們在認識處理問題時要注意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反對無視事物聯系的孤立的觀點。那么,你如何看待“喜鵲叫喜,烏鴉叫喪”呢?“南山上的小鳥和北山上的石塊有沒有聯系?”“你聽過相聲‘關公戰秦瓊’嗎?這兩個英雄人物有無聯系?”學生們議論紛紛,踴躍回答。我們就是在這種爭論中去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整個過程達到積極思考的求知境界。
三、 鼓勵質疑,以疑啟思
探索和創新的起點是質疑。一切創新都是從敢于懷疑、提出問題開始的。有了問題就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思、求異,鼓勵他們從多種思路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去懷疑,去超越,去創新。那么,如何鼓勵學生質疑呢?我們教師不能拘泥于枯燥的講解,應遵循“思維從問題開始”的原則,注重以問題為載體,抓住學生已知和未知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創造思維訓練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圍繞教材的要求提出問題,用正問,反問,直問,曲問,設問,集答式發問,書面式發問,用教材中的“思一思,議一議”,引起學生思考,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鑒于近幾年生豬價格漲跌嚴重的情況,我在講解“價值規律的作用”時,利用了三幅漫畫:
(1) 一位老漢在豬肉價格上漲時辦起養豬場
(2) 豬肉價格下跌時老漢無奈殺豬,賣豬
(3) 生豬價格回升時老漢捶胸頓足
讓學生思考后,我反問學生,如果你是豬場老板,在豬肉價格下跌時你怎么辦?不想退出養殖領域又該怎么辦?這三幅漫畫給了我們什么啟示?進而設疑,如果你是一位廠長、經理,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該具備什么素質?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由形象到抽象,由淺入深,進而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四、 適時引入時政,培養全面素質
政治課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這就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國家大事,把富于時代氣息的時政材料融入課堂。有時立足于教材知識點,借鑒電視欄目的內容,如: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朝聞天下等,給學生介紹當今社會的焦點、熱點、重點,結合時政理解政治概念和原理;讓學生找出一周的新聞,可學校內,可國內,可國外,在課堂上報道;有時讓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討論、辯論,如:股票與家庭投資、中學生早戀、大學生分配、農民工進城等。鑒于今年世界性金融危機,我在講“紙幣和通貨膨脹”時,設置了幾個問題:
(1) 假如你手中有張百元假鈔,你怎么辦?你為什么這么做?應用了政治課中哪點知識或原理?
(2) 如果你父母連續每年漲一級工資,這到底是不是好事?
(3) 物價是否越低越好?物價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有無聯系?
(4) 世界性金融危機與物價有無聯系,它會不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能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于發表意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巧妙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神態,當學生的想法明顯不對或不夠完善時,教師首先肯定他們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維持創新的熱情。
例如:教學“小數四則運算”時,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超市購物”的情境,變教師身份為“參與者”,與學生一起邊游戲、邊學習。在如此輕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生的思想就會無拘無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作了心理和思想準備。
又如:教學“可能性”時,一位特級教師是這樣把學生帶入課堂的: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
生:喜歡。
師:你們玩過“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嗎?
生:玩過。
師:好,我們一起來玩這個游戲。
師:“一、二、三,石頭、剪刀、布”。
生:學生隨老師的口令一起做游戲。
師:贏老師的有哪些同學?輸老師的有哪些同學呢?與老師平手的呢?
生:舉手表示結果。
師:贏的同學不要驕傲,輸的同學也不要灰心,我們一起再來玩兩次,看看誰贏誰輸。
生:學生隨老師的口令做游戲。
師:在剛才玩游戲的過程中,你們覺得玩的結果有幾種可能?哪三種可能?
生: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師:像這樣的內容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知識:“可能性”。
這樣老師通過和學生一起玩游戲,把老師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學生的思維又怎么會被封閉呢?這是在十分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取得的一種獨創性的效果。
二、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創新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教學中采用以舊引新、溝通引趣、制造懸念等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都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可貴的“創造火花”。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教師采用激趣引入,促進學生進入興奮狀態。教師對學生說:“現在我們來一個數字游戲,看誰能難住老師,只要你們任意說出一個自然數,老師就能立即判斷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同學們爭先恐后發言,都想難住老師。有的學生說出了很大的數,結果老師不但說得快,而且判斷準,同學們感到非常驚奇,都很想知道老師快速判斷的“竅門”,這樣很快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誘發了他們的創新激情,這時老師抓住契機,引入新課,在新課進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以高昂的熱情與教師和諧互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善于創新
思維起源于問題,學生積極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運用直觀形象的材料,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要愛護和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勇于提出各種新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起點。生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創設學習情境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喚醒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當然,創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采用小故事、謎語、寓言故事、音樂欣賞、游戲等形式。
四、鼓勵求新立異,使學生勇于創新
求異是創新的前提,有求異,才會有創新。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對某一個問題,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觀察、思考、想象,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例如:簡便計算。25×24,可以用25×4×6,也可以用25×8×3,還可以用(25×4)×(24÷4)……學生是有創新潛能的,他們喜歡標新立異,喜歡當眾說出不同的見解。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廣告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廣告設計專業也逐漸成為熱門專業,各大院校也對廣告設計專業更加重視并加大發展力度。廣告設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重在對于專業理論的運用,是一門實用藝術。作為各院校應培養出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廣告人才。具體來說,一名廣告設計專業畢業生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勝任工作崗位,這是該院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最關鍵的評價標準。可見,對創新技能型廣告人才培養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校企合作的現狀
學校在與企業的合作方面,主要是根據專業需要與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和關系單位。實習基地主要還停留在大四學生畢業實習階段而并未真正走進教學課堂。關系單位一般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需要進入相關企業,也只是給學生一個參觀的過程并沒有真正進入工作崗位參與工作。所以對實用技能并沒有更大的幫助,也只是給了學生一次開闊眼界的機會。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而作為企業也并不具備同一時期接收多個班級的學生同時在崗工作。學生顯然沒有工作多年人員的能力強,設計效率和水平也相對低下,一定程度上浪費了企業的有限資源。因此,對于學生在校企合作教學的過程中頂崗學習企業是有一定排斥的。
建立可行的校企雙軌教學模式來培養卓越廣告人才
1.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能否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畢業生,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就要考慮到市場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之前,要先做大量的調研,向往屆畢業生回訪向他們了解在工作遇到的有關專業上的困難,吸取他們對培養方案的建議。同時更要向本專業用人企業征求意見,請他們從企業用人需求的角度給培養方案與意見。在課程的安排上既要根據專業的特點也要思考未來的工作需要。在各門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訓課時安排,要根據學生實訓內容合理安排設計課時時長。不能簡單化把每門課程設定一個理論學時與實訓課時的比例,只有具體到每一門課程來安排專業理論學士與實訓課時內容,人才培養方案才不會流于形式。
2.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
廣告設計專業性質決定了學生要具有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而這些技能不是靠單一性的課堂講授就能獲得,必須要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通過實際運用來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設計能力。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就不能停滯在學生進企業參觀以及畢業實習期間進入合作企業短暫工作階段。而是要實訓真正貫穿專業的每一門課程。之前提及,企業對于接收如此之多的學生進入崗位實訓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和排斥性的。各院校為解決這一實訓課程遇到的困難,多數采取購買設備建立工作室等方式來解決實訓問題。通過設備的引進問題看似解決了,往往很多院校也只是在國有資產上得到數量上的增加,學生并沒有質量上的改變。這些工作室的建設上更像是專業器材的展廳,把多種設備集中在一個大型教室之中,由各專業教研室統一管理。而無法發揮工作室最大作用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工作室的構建上,主要還是以設備的實訓設備展示為主,沒有做到根據小微型生產設計公司經營需要來建設工作室。其二,就出在工作室的運行上,工作室一般都是由各專業統一管理,多名教師進行同一門課程教學時,就會出現多名教師共同使用同一工作室,勢必相互干擾且容易出現使用過程中例如設備故障或損壞責任不清等諸多問題。往往就會出現需要使用但又不敢用的情況。只有把工作室建立成單一教師自行負責的小微型企業一樣,有教師負責各自的工作室,構建多教師多個小型工作室的運行模式。教師如同企業的經理學生如同員工。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所承接的生產設計工作,這樣學生可以得到實戰的設計案例而不是如同作業般的假想題目。在這一過程中即促進了教師的積極性也使學生得到了如同進入企業崗位般的鍛煉。
3.企業設計人員走進課堂
在實訓課程中,邀請企業中一線設計人員進入課堂為學生做實訓指導。請他們為學生講授在工作中真實的設計案例。講述他們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思路及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拉近與一線工作的距離。在實訓設計項目之前,以他們一線設計人員的經驗為學生指點設計思路的方向和可能遇到問題的概括。設計之中,對學生進行生產成本以及生產工藝等方面的指導。設計完成之后,仍也可從實際生產和應用的角度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和分析,讓學生的設計與企業的要求更加貼近。
結語
校企合作不是簡單的把部分教學工作交于企業,而是要具體到每一細節上。以學校教學為主體,建設具有企業化運營模式的工作室,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學校做為人才培養的根基,更有責任為校企合作肩負更多的投入。在卓越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上做出不斷地探索與努力。
(作者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關鍵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266-01
陶行知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面對的學生,無論成績好壞,能力強弱,都具有創新的潛能。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發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更應加強這方面的努力。
一、課堂民主,師生和諧
在重視創新意識的課堂上,教師必須在明確學生主體的前提下,結合學科教學任務的要求和教學活動性質的特點,放棄權威思想,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方案,使課堂變成師生的互聯互動陣地。教師與學生要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師愛創設民主、和諧、積極、開放的課堂氣氛。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出錯時,教師更要以寬厚與親切相待,而不是諷刺、挖苦,不耐煩。
二、面向全體,主動創新
作為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從心理上解放他們,從方法上引導他們,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以發現和開發每一個學生潛在的創新性品質,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讓他們在不同層次上都獲得成功,尤其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采用“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在成功的體驗中激發創新的主動性,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
三、創設情境,激發創新
例如教學“圖形與位置”一課時,出示幾個動物賽跑的情景,讓學生對照圖例說說誰在最前(后)面,誰在誰的前面或后面,讓學生明白由于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后具有相對性,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想象:如果賽跑繼續進行下去,將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的思想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小兔可能跑在最前面,有的說,小松鼠可能跑在最前面。緊接著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通過在現實有趣的情境中,讓學生動腦想,動口說,體驗位置關系。既加強了空間觀察,也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合理性,同時激發出學生創新思維的樂趣。
四、鼓勵質疑,贊賞求異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探究;主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8-0167-01
創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一種朦朧意識。那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呢?我的體會是:
1 在教學目標上,做到"上不封頂"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的越激烈越好,觀察的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一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我會學"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究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是"引"的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設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四是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等。
在設計好教師"引"的前提下,我還十分注意學生"學"的設計;一是讓學生帶著教師"引"的問題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對新知識達到懂和會,即求"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帶著"為什么"去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理解,達到對新知識解決問題辦法的認同,即求"同",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渡;三是帶著"這是唯一的嗎?"質疑去自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于無疑處見有疑,從而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其他途徑和辦法,即求"新",這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當然,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題一課所能完成的,只有堅持持久,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學生創新意識是會逐步形成的。
3 在教學練習中,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會學"中逐步形成的,而創新意識的鞏固和提高,則是在教學練習中得到保證的。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意練習題的設計,我的做法是:一是層次分明,既要設計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題;二是形式要新穎有趣,就是說練習題既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學善思;三是條件要發散多變,使學生認識到,結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認真思考,反復實踐才能解決;四是適當運用一題多解等等。
4 打破定勢思維,鼓勵求異思維
要鼓勵學生質疑。古人稱"學習"為"學問",要學必有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有疑"才能促進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探索,去打開智慧的大門;"善問"正反映了學生本身學習的深入,頭腦在變復雜,智能在發展。
因此,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要用心呵護學生創造的火花,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其次,要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沿著不同方向思考。
例如,把分數4/15的分子加上8,如果要使分數大小不變,分母應加上幾?學生思考后,可以得出不同的解法:(1)從分數的基本性質去想,得出分母應加上15×3-15=30。(2)從歸一的角度去想,得出分母15份需要加(8÷4)×15=30。(3)從分數的意義去想,分母應加上(4+8)÷4/15-15=30。(4)從方程角度去想,列方程(4+8)/(x+15)=4/15,解x=30。一道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得到多種解題的方法。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打破常規,讓學生從不同的途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提出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發出創新的火花。
5 引導質疑問難,激發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