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糾紛應對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產科職業;緊張因素;對策
隨著產婦及家屬對住院分娩的質量要求日益增高以及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產科醫療糾紛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使產科護理職業緊張感越來越高。護理人員是疲勞及慢性疲勞綜合征(CFS)的高發人群,個體的職業緊張水平越高,其疲勞感就越重[1];護理人員長期在這種緊張繁重的工作環境中,不僅影響護士身心健康,而且會導致對護理工作的厭惡感,使護理質量下降和對服務對象漠不關心[2]。分析引起產科職業緊張的因素,積極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緩解護士疲勞水平,從而提高產科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統計分析2004~2005年每年白、晚、夜各班入院及分娩總數,在崗護士人數,以及醫療糾紛數及發生時間。
1.2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由護理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以引起產科護士職業緊張主要因素為主要內容,由護士長發給在崗護士,共發放11份,回收11份,回收率為100%。
2結果
見表1~3。表12004年、2005年床位數、入院、分娩總數(略)表2每年在崗護士人數及發生的醫療糾紛情況(略)表3產科護士職業緊張的主要因素(略)
3討論
3.1產科職業緊張的來源
3.1.1晚夜班工作量壓力產婦多在夜間分娩且臨產時才入院,晚夜班值班護士只有一人,既要接待入院產婦,又要觀察產程,進行健康宣教和接生,難免服務不到位,而且因生物鐘顛倒,值班者容易疲勞,更易發生疏忽和失誤而導致醫療糾紛。
3.1.2產科工作特點的壓力產婦臨產無規律性,產科的工作不能有計劃的安排,住院產婦與一般住院病人不同,她們在住院期間完成了從孕婦到母親的角色轉變,對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3],故產科的健康教育內容多且范圍廣,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壓力。
3.1.3產婦及家屬期望的壓力分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母兒隨時會出現異常情況,這些情況的出現往往讓產婦和家屬很難理解而導致醫療糾紛[4]。
3.1.4精神壓力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和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社會越來越關注醫院,醫院也越來越重視病人的心聲,因此,醫院對發生的醫療糾紛制定了嚴厲的處罰措施,護士要承受醫療糾紛和醫院處罰的雙重心理壓力。
3.2對策
3.2.1增加護士編制,合理配置護理人員按我國醫院分級管理標準規定,床護比例不得少于1∶0.4[5],我科的床護比例為1∶0.32,護士處于缺編狀態,在護士人數未增加的同時,病人總數增加了295人,隨著護理模式的改變和護理內涵的擴展,產科護理工作內容由單純觀察產程和接生擴展到滿足產婦的生理、心理、文化等需要提供優質護理,因此,護理人員的配置更應以實際工作量為指導,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6]。
3.2.2合理分配上班人員及各班工作量,實行彈性排班原則根據每日工作量合理安排上班人員,當病人多時可減少休假人員,以緩解人員緊張,對晚夜班可設置二線班,隨時調動協助晚夜班,以減輕晚夜班護士工作壓力,防止因疲勞或服務不到位引發醫療糾紛。
3.2.3實行人性化管理,減輕護士心理壓力對發生的醫療差錯和醫療糾紛不要一味地給予處理,應具體分析發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處罰,以免給護士造成精神壓力。
3.2.4加強繼續再教育,提高整體素質每年讓科室護理骨干分期分批外出學習,以點帶動全盤的效率提高產科護理人員整體素質,把產科護士培養成技術嫻熟的專業型護理人才是防止護理糾紛的技術保證[7]。
3.2.5樹立團隊精神,加強協作能力護理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協作性,護士應視科室為一個整體,在具體分工的基礎上相互協作,共同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
4結論
在產科護理中,管理者不僅要重視產科質量,同樣也要重視產科護士職業緊張因素,良好的職業情緒是保證產科質量的前提。因此,產科管理者應合理安排各班工作量,實行人性化管理,重視護士心理需要,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使護士保證舒暢的工作情緒,最大限度地減輕產科護士職業緊張的壓力。
[參考文獻]
1徐朝艷,張振路,林細吟.護理職業緊張對個體疲勞水平影響的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6):6.
2王蕊,王玉玲,宮文紅.實行人性化護理管理減輕急診護士心理壓力.護理管理雜志,2005,5(6):35.
3楊襯,彭碧玲,吳丹.486例住院產婦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6):59.
4葛月萍,何真,羅改鳳.助產士流失原因探討.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9):70.
5楊英華.護理管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9.
醫療糾紛案例收集:本研究來源于無錫某三甲醫院2009年至2013年五年間發生的正式立案辦理存檔的醫療糾紛典型案例共367例。
1.1文獻研究方法廣泛查閱CNKI、萬方及維普數據庫,檢索國內外相關文獻,收集有關資料,了解其他醫療機構對醫療糾紛的解決方法和措施,通過研究和借鑒,結合實證案例,綜合性分析醫療糾紛發生的因素,提出適合的醫療糾紛處理的發展策略。
1.2定量分析方法應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和整理
2結果
2.1醫療糾紛案件數量的年度分布情況本研究分調查案例來源于無錫市某三甲醫院2009~2013年四年間所受理的醫療糾紛投訴案例,共367例。這五年間的醫療糾紛數量2011年最多,為86例,所占比例為23.4%;2009年醫療糾紛數量最少,為65例,所占比例為17.7%;2010年為74例,所占比例20.2%;2012年為73例,所占比例為20%;2013年為69例,所占比例為18.8%。
2.2醫療糾紛的科室分布情況
2.2.1按一級學科分類外科發生總例數147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40.1%,內科發生總例數102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27.8%,婦產科發生總例數54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14.7%,兒科發生總例數21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5.7%,急診科發生總例數43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11.7%。
2.2.2按二級學科分類在2009年~2013年五年間醫院所發生的367例醫療糾紛中,糾紛數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內科、胃腸腫瘤外科、急診科、心胸外科和腫瘤內科。其中內科發生糾紛66例,占18%;胃腸腫瘤外科發生糾紛46例,占12.5%;急診科發生糾紛43例,占11.7%;胸心外科和腫瘤內科發生36例,占9.8%。
2.2.3醫療糾紛的解決方式分析在367例醫療糾紛案例中,雙方協商解決的醫療糾紛有229例,占62.4%;第三方調解解決的醫療糾紛有115例,占31.3%;司法途徑的醫療糾紛有23例,占6.3%。其中第三方調解和司法解決都逐年增多,由此可知第三方調解機構的作用發揮較大,應該更好的將醫療糾紛由第三方進行調解,減少矛盾的激化;并且應該重視提高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
3討論
3.1外科是醫療糾紛發生率最高的科室(1)本研究中,外科發生總例數147例,占五年發生總例數40.1%,糾紛數量居各科室的首位。主要原因是外科下設胸心外科,骨科,肝膽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胃腸腫瘤外科等諸多科室,病種繁多,病情復雜,大多為手術治療,風險高,發生醫療糾紛的概率高于其他科室。(2)外科的二級學科中胃腸腫瘤外科發生最多,糾紛例數為46例,占12.5%。
3.2探討其原因(1)醫師醫務人員醫患溝通不到位,沒有向患者交代清楚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2)術后病人的管理關心工作做得不夠,或者說流于形式,對病情觀察也不夠,對一些術后并發癥防范措施不到位。(3)術前風險評估工作不夠細致,對病人的情況掌握不夠,對大手術后的并發癥沒有充分的預見及應對措施。(4)規章制度執行不嚴:各種規章制度[1]是醫院管理的依據,是防止差錯、事故、超正正常醫療秩序的基本措施,有些醫護人員在具體實施中常存在僥幸心理,不嚴格執行各項核心制度。
3.3醫療糾紛的解決方式以協商為主,其次是第三方調解,最后是訴訟方式解決[2]。第三方調解近年來逐漸增加,調解是我國法治建設中一項獨特的制度,具有第三方主持、調解方中立,案件處理快捷等優勢[3],由于第三方社會地位中立,能打消機構與醫院是同一伙的顧慮,雙方都能接受的中立調解機構從中調解,不僅能讓醫院避免醫鬧之苦,也能及時維護患者的利益,防止矛盾激化,對解決糾紛具有良好的效果。雖然訴訟方式解決的糾紛數量最少,但也是逐年增加。本研究中,訴訟方式解決的醫療糾紛逐年增多,2009年為1例,2010年為2例,2011年為4例,2012年為7例,2013年為9例。探討其主要原因有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患者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人們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越來越強,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所以司法途徑解決的糾紛也越來越多。長久以來醫護人員對醫療與法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導致了只懂醫不懂法。此種觀念與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的病人需求發生明顯沖突,容易引發醫療糾紛[4]。
4醫療糾紛預防的相關措施
4.1預防的理念高于治療“不治已病治未病”是祖國醫學精髓。如果把預防的理念用于醫療風險也是最高明的方法,是唯一途徑,因為無論多么好的處理也莫過于預防[5]。
關鍵詞 保護性約束 傷害 應對措施
保護性約束是指在醫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針對患者突發的自殺、自傷、傷人、沖動攻擊、躁動不配合治療等特殊情況,實施的一種強制性緊急的保護措施,是精神治療護理特殊病員常見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醫護人員給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時也容易給患者造成傷害,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給醫院帶來一些醫療糾紛。通過深入臨床調查總結,現對保護性約束給患者帶來的傷害以及應對措施進行探討。
保護性約束給患者帶來的傷害
皮膚組織損傷:精神病患者由于病情影響,醫護人員在給其實施的保護性約束時,患者很難接受,在約束時以及約束后總是不停地亂動和大吼大叫,很易造成約束部位皮膚擦傷,以致紅、腫等情況。
臂叢神經麻痹:由于被約束的上肢未能處于功能位或約束過緊,肢體無活動余地等,容易造成上肢麻木、不能上抬、旋轉等。
骨折:在精神科保護性約束的使用基本是違背患者的意愿,因此在約束時,絕大部分患者均極不配合不停反抗,很容易造成約束肢體骨折。
利用約束帶自縊:患者被約束后,很多均沒有實行專人護理,或將患者控制在護士視線范圍內,一些患者自行解開約束帶或讓其它患者幫助解開,然后用約束帶進行自縊。
受到其他患者傷害:部分患者被約束后,雖然不能去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同時也失去了防御能力,加之約束后部分患者總是大吼大叫,甚至罵人,很容易遭到其他患者的傷害、攻擊。
自尊心傷害:一些患者被約束后,認為自己過著牢獄般的生活,對約束的體驗是很痛苦和深刻的。
約束患者受到傷害的原因分析
醫護人員對實施保護性約束評估工作不到位、準備工作不充分:導致約束患者時醫護人員配合性差,而讓患者受到傷害。
解釋溝通、告知不到位:很多醫護人員對患者約束后,未向患者解釋約束的目的,講解及待患者癥狀改善后就及時解除約束,導致患者不配合,身體及自尊心受到傷害。同時也未向病員監護人溝通告知,而導致家屬不滿意,而發生一些醫療糾紛。
患者約束后管理不到位:一些護理人員將患者約束后,未評估患者存在的風險,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合理滿足患者一些需求,如飲水、排便,以及長時間約束的患者定時放松約束部位等。
醫院對護理人員關于實施保護性約束規范培訓不足:很多醫院缺乏保護性約束規范流程以及護理常規,對護理人員缺乏指引和培訓,而導致護理人員安全意識不強,操作不規范等。
預防患者被約束時受到傷害的對策
醫院應制定保護性約束規范、工作流程及護理常規:如:約束病員前的評估及準備工作、工作人員約束患者時的配合及注意事項以及約束后的護理等,讓護理人員有章可循,按章做事。
加強護理人員“保護性約束”相關知識及技能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約束患者的安全意識和規范操作能力。
護理人員在給病員實施保護性約束時,應做好溝通、告知工作。一是患者的監護人的告知,讓患者監護人知道并配合約束工作的落實;另一方面就是患者解釋溝通工作,讓患者明白自己被約束的目的—防止自己或他人受到傷害,待他癥狀好轉、風險降低后就及時被為其松解約束帶,盡量取得病員得配合,從而減少患者約束后意外事件的發生以及醫療糾紛。
加強患者約束的護理,患者約束后應將病員隔離開,或不脫離工作人員視線范圍,約束的肢體保持功能位,同時滿足患者的一些需求,如:飲水、大小便等,約束時間較長的,1~2小時為其放松1次。待其癥狀好轉、風險降低后及時松解約束帶,并做好患者的安撫工作。
【關鍵詞】 護患關系;糾紛;防范
近年來,醫療糾紛不斷攀升已成客觀事實,醫護患關系也是大眾關心的熱門話題,而產科醫療糾紛更是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為正確處理產科醫療糾紛,促進醫護患關系的融洽,提高醫療質量,現將我院近幾年來產科投訴及糾紛原因總結報告如下。
1 糾紛的基本情況
妊娠分娩對于多數人來說是一個生理過程,但在許多情況下它又是一個病理過程。由于妊娠分娩的特殊性、復雜性和現代醫學的局限性,妊娠分娩仍然充滿了風險,關系到母嬰的生命安全,存在一定母嬰并發癥和不良妊娠結局的可能性。
2 糾紛因素分析
2.1 服務不到位 產科工作面對的更多的是焦慮的孕婦、虛弱的孕婦,嬌貴的新生兒,大量細心、繁雜的服務性工作相對會更多,入院宣教不到位,醫務人員不能主動聽取孕婦主訴,不能主動關心安慰孕婦等,都會使孕婦感到自己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而產生不滿等情緒,孕婦臨產后處于一種疼痛,怕出血,怕難產等緊張情緒中,心情難免急躁,恐懼,此時產科的醫務人員細微的服務工作不到位、即可成為日后糾紛的隱患。
2.2 用語不當 在分娩過程中,產科醫務人員隨時都需要運用語言與患者或家屬進行交流,禮貌得體的語言可以使人心情愉快,過激的、不文明、過于通俗的話語使產婦較大的心理刺激,比如在產房中聽到不耐煩的回應。
2.3 與孕婦及家屬溝通存在的問題 在與孕婦及家屬的溝通中缺乏科學的態度,不能嚴謹地交代真實的病性,要么過重的估計預后,使孕婦及家屬的心理負擔過重,要么漫不經心地過重地估計預后使孕婦及家屬對醫療的期望過高,工作中,經常碰到家屬問醫務人員能否順產的問題,但不能草率地回答“能順產或沒問題”,一旦出現預后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時,可能成為糾紛的原因。
2.4 誤解性醫療糾紛 目前我國民眾中醫學知識的普及相對較差,病人及家屬對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不了解,對很多醫療干預措施知識知之甚少,對醫院和醫務人員產生誤解,在不同的心理作用下產生糾紛。例如:有些孕婦和家屬認為分娩是個生理過程,只要產前檢查正常就一定能順利分娩,一旦在產程中出現異常情況或是難產,家屬便難以接受,醫護言行稍有不慎便會引發糾紛。
2.5 放松管理 產科的一部分糾紛是由于醫務人員對患者遷就、放棄管理原則,最終導致不良后果。例如:住院孕婦請假離院,在院外出現意外(如分娩、胎兒死于宮內),雖然孕婦及家屬請假時態度友善、誠懇,而出院時出現意外,患者照樣追究醫院的責任,這就成為糾紛的焦點。
3 減少糾紛的防范措施
(1)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改變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護患關系是一種救助與求助的關系[1]。患者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醫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管理者應從提高醫護人員職業道德素質著手,使護理人員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提高患者滿意率。(2)加強業務水平,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及責任心,要充分認識產科的高風險性及復雜性。對每個產婦從孕期檢查開始至新生兒出生后,要求進行出全程觀察,全面了解產婦各方面情況,產前診斷要做全做細,嚴密觀察產程進展及新生兒的情況,發現異常及時正確處理并報告上級醫師。(3)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情緒控制能力,使護理行為經得起患者的推敲和質疑[2]。(4)在醫療市場競爭激烈,投訴現象呈上升趨勢的今天[3],醫院不僅要改進管理方法,同時也要提高護理質量,加強宣傳,改善社會對醫院的偏見,得到患者及家屬的配合理解,減少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風仁,高建平,王建同.心理在護患溝通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2006,21(21):72.
【關鍵詞】供應室;隱患;對策;交叉感染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民素質和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公眾自我保護的觀念逐漸加深。尤其是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舉證責任倒置”頒布以后,患者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患者對醫療護理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醫療糾紛也越來越多,醫院的護理工作所要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大[1-2]。在面對新挑戰的關鍵時刻,護理人員任何的失誤、大意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和醫療糾紛。供應室是醫院內各種醫療器械等殺菌消毒的場所,是為患者提供間接服務的地方,若處理不當,易導致殺菌消毒不徹底,造成物品之間的感染,嚴重者可進一步引起醫院感染。現將供應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隱患、防范對策分析如下。
1 問題與隱患
1.1 護理人員 (1)醫療法律知識缺乏,自我保護觀念差:多數護理人員法律知識不足,同時存在不直接接觸患者就無醫療糾紛的錯誤觀念。雖然供應室人員工作的對象不是直接的患者,而是用于患者身上的無菌物品,若工作人員出現失誤或大意,同樣會引起醫療事故,引起醫療糾紛[3];(2)無證上崗:部分工作人員上任前未通過專業培訓和嚴格的考核,屬于無證上崗。因此,在工作過程中操作不規范,導致殺菌消毒不徹底;(3)護理記錄不規范:殺菌消毒記錄集其他各種監測記錄是供應室護理記錄的重要方面。部分護理人員缺乏對護理記錄重要性的認識,容易疏忽大意,出現記錄不準確、早記、晚記、漏記等情況。
1.2 供應室布局 在部分基層醫院,供應室的空間狹小,布局不合理。無菌、清潔、污染區域的分界不嚴格,人員與物品通道也不區分,各種物品在擺放時混亂,容易造成物品間直接交叉感染[4]。若將這樣的物品應用于患者身上,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引起醫療糾紛。
1.3 管理工作 (1)管理工作未做到位,出現已有的管理制度未得到嚴格落實或管理制度不完善;(2)管理機制松懈,應對措施不利,執行不嚴格;(3)管理人員對護理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及法律知識的教育不足。
1.4 工作的環節 (1)物品的收送:人車部分是收下物品工作中最大的安全隱患。其中,無菌與污染等物品未分開運輸,容易造成交叉性感染的發生。而無菌物品的敞蓋收送和裝載過滿也是常見的問題;(2)物品的清洗:徹底地清洗干凈是滅菌和消毒極為重要的步驟。否則會使滅菌存在隱患,甚至造成失敗,并誘發交叉感染等嚴重的醫療事故[5];(3)物品的包裝:器械漏裝是包裝中出現最多的問題,其導致的嚴重隱患為延誤術或者治療的時間,甚至導致搶救延遲,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而這些失誤多為工作人員的麻痹大意所引起[6];(4)滅菌處理:因為存在滅菌設備的不合理使用、密封圈漏氣、操作失誤及前篩孔關閉等問題,會降低蒸汽的穿透能力,導致滅菌失敗而引起交叉感染等事故的發生。
2 方法與對策
2.1 強化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 供應室的護理人員要積極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增強法律觀念和意識,尤其要加強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舉證責任倒置”里提到的法律知識,掌握與自身工作密切相關的條文規定,把自身提升為知法、懂法、守法、能夠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的合格護理人員[7]。
2.2 嚴格把關,大力加強質量控制、監督和檢查力度 (1)提高殺菌消毒質量,加大監察力度,減少后患;(2)組織定期考核,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3)增進與相關科室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潛在問題,避免風險;(4)嚴格控制和避免無證上崗人員,防患于未然,減少隱患。
2.3 重視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定期培訓 (1)護士長要監督護理人員專業理論的學習,定期組織學習《一次性物品管理規范》及《消毒技術規范》相關知識[8];(2)護理人員要定期培訓各項操作流程;(3)同時,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守供應室的規章制度,提高規范化意識,合理布局和嚴格區分殺菌消毒物品。
2.4 強化對護理記錄重要性的認識 (1)嚴格按照護理記錄的書寫規范,做好詳細記錄;(2)定期核對各項記錄單的填寫,確保記錄的規范準確。
3 結果
增強醫護工作者的法律意識,要充分意識到供應室殺菌消毒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潛在法律問題,同時要積極采取相應的處理法案,嚴格保證合格的殺菌消毒質量,提高服務標準,才能進一步保證醫療護理工作的安全。這不僅是減少醫療糾紛的前提保障,也是體現供應室內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鑒于對上述問題的充分認識,我們要求全科人員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消毒技術規范》進行強化學習,使工作人員的法律知識和業務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提升,同時也完善了相關的規章制度。總之,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習,不僅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還減少了臨床上的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黃波,馮曉敏,熊小美,等.風險管理理論在供應室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2006,12(1):74-75.
[2]沈彩霞.手術護理記錄質量分析及質控對策[J].護理雜志,2004,21(4):86.
[3]王玉萍.關于供應室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與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1,8(42):365-364.
[4]何學文,周繁華.供應室護理工作的質量監控方法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43-145.
[5]楊宜群,霍曉輝,殷翠.我院護理實習帶教問題分析及對策[J].中國水電醫學,2003,(6):121-123.
[6]王洪梅,蘇濤.消毒供應室與臨床科室的工作配合[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4):42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