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調研

          民俗文化調研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調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俗文化調研

          民俗文化調研范文第1篇

          一、旅游業發展對民俗文化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一是旅游業是民俗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是展示與宣傳民俗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當地政府和人民對民俗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意識,豐富了旅游資源,使旅游內容更加多樣化。二是旅游業的發展也會帶動民俗文化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旅游方式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旅游業與民俗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可以弘揚當地民俗文化,增強當地人民的文化自信。

          (二)消極影響

          一是旅游業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民俗傳統文化面臨挑戰。二是外來文化會對當地傳統文化帶來負面影響。三是民俗傳統文化發展的外部環境會受到干擾。

          二,民俗文化的變遷對旅游業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一是旅游業和民俗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僅使當地珍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還使得當地旅游資源更加豐富。安陽的民俗文化真實地表現出了當地鮮明的旅游特色,增強了旅游競爭力。二是民俗文化豐富了旅游業的內容和文化內涵,提升了旅游的層次,提高了旅游吸引力。三是民俗文化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更對當地經濟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消極影響

          一是由于部分當地居民文化保護意識薄弱,年輕一輩對民俗傳統文化缺乏興趣,使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承面臨危機,對當地旅游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二是民俗文化商業化和庸俗化會嚴重干擾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甚至過度的旅游開發會導致民俗文化的遺失和滅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筆者充分研讀了崔鳳軍的砜景旅游區的保護與管理》、烏丙安的《民俗學原理》、鐘敬文的《民俗學概論》等書,這些書籍對研究都有很大幫助。

          (二)調查法

          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做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做調查。此次我們研究的對象不是具體的人或物,而是一種具體的現象,所以設計了一個問卷調查,了解人們對這一事物的看法。

          (三)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研究方法也稱為案例研究法。本次研究以安陽為個案,通過研究安陽旅游業發展與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狀況,找出現代旅游業與民俗文化結合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為旅游業發展與民俗文化的結合找出一條可行之路。

          四、調研過程

          一是通過資料查找、網上文獻查閱等方式找出有關“旅游業的發展與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材料,對課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二是制訂調研計劃,確定行程,明確到安陽要進行調研的地點,比如殷墟博物館、紅旗渠風景區等地。三是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已經掌握的初步情況進行分析,然后設計問卷調查表,進一步了解民眾對旅游業發展與民俗文化傳承保護的看法。

          五、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建議和措施

          (一)加強政府主導,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防止過度開發導致民俗文化破壞嚴重,降低民俗文化吸引力;二是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使民俗文化發展出現商品化、庸俗化,扭曲其原始性;三是注重保護本地民俗文化,減少外來文化和現念的沖擊。采取“政府主導十企業運作十社區居民監控”等管理模式,使民俗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二)培育地方特色,樹立品牌文化

          就地取材,依靠當地固有資源,統籌考慮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以“人o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民俗旅游產品,培育地方特色,樹立品牌文化。堅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個性,在保持民俗文化原生態的基礎上,樹立特色品牌。突破傳統民俗單純的看表演、看古建筑等形式,整合地方資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三)采用合理的模式,開發民俗資源

          一是集錦薈萃式。它是將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繡中華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其優點是可以讓游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各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內涵。

          二是復古再現式。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游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也屬此類。

          三是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游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游內容,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游客有真實感,能自然與當地居民交流,缺點是難以將旅游開發的利益公平分配給村民。

          四是主題附會式。它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近期推出的“古典夜園”活動,游客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

          五是短期表現式。其一,出于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蒙古的“那達慕”大會等;其二,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等。

          (四)加強文化保護,健全法規制度

          建立旅游、公安、交通、工商、質監、安監、環保等部門聯動執法機制,加強當地民俗文化旅游市場的治理整頓,切實維護旅游者合法權益。突出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加強旅游法制建設和法律政策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五)加強隊伍建設,培養專業人才

          目前,各地民俗旅游市場存在開發模式單一、雷同現象嚴重、規劃不科學、經營模式滯后、服務質量低、服務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其關鍵在于缺乏民俗旅游專業人才,因此,要切實加強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培養民俗旅游專業人才。

          (六)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民俗旅游

          地方政府要深入領會和創新執行國家各項旅游開發政策,主動探索與本地區相適應的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如建立民俗保護區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嚴格保護好地方民俗特色,切實增強地方文化的軟實力。

          民俗文化調研范文第2篇

          為了進一步做好對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的保護工作,弘揚我們悠久的絲綢文化,經支部黨員豐國需提議,農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組成了調研組,對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的文化生態保護進行調研。此外,我們的調研還得到了省民俗專家、杭州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副主任顧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經過近半年的走訪,我們基本完成了對塘棲鎮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文化生態狀況的調研,現將成果報告如下:

          一、塘北村蠶桑生產及相關民俗概況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區塘棲鎮的北部,是塘棲鎮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棲鎮三個大村——姚家壩、龍光橋、鄭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戶農戶,總人口約為5160人。全村土地總面積為7422畝,有耕地5013畝,桑地1600畝,果地647畝,魚塘162畝。該村主要經濟構成有蠶桑、枇杷、果木、家禽、水產等。其中,蠶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約有90%以上的農戶還在從事蠶桑生產,每年蠶桑生產占農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個余杭區的第一養蠶大村。

          塘棲鎮作為余杭“絲綢之府”的主要代表區域,曾擁有極其悠久的蠶桑生產歷史。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鄉鎮工業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蠶桑生產下滑嚴重。目前,塘棲鎮的蠶桑生產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帶。據2007年統計,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養殖蠶種1714張,占全鎮90.4%(不含塘棲辦事處),全年蠶繭總產量高達1501.7擔,占全鎮年蠶繭產量的90.4%(不含塘棲辦事處)。按全年平均繭價980元/擔計算,全村一年蠶繭收入達147.3萬余元。其中春期蠶蠶種1165張,總產量達到1067.1擔,占全年產量的71%。

          蠶桑生產作為塘北村一種傳統技藝,與當地村落社區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長期的蠶桑生產過程中,當地已形成了包括口頭文學、民間信仰、人生禮儀、節日慶典、民間工藝等各方面內容的一系列傳統民俗。

          但同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塘北村的蠶桑生產也面臨著效益比較低下,蠶農經營規模小,生產和市場風險大、絲綢價格一直在低谷徘徊等困難,極大地影響了農戶種桑養蠶的積極性。調查發現目前尚在養蠶的均是一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由于養蠶經濟效益不佳,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那些年紀大了的老人,打工無人要,在家無事可做,只能靠養蠶賺幾個小錢。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傳統生產技藝以及與之相關民俗活動瀕臨消失的命運。

          二、建議在塘北村建立“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

          目前在杭州地區,像塘北村這樣大規模養蠶的已絕無僅有,而當地與蠶桑生產相結合的民俗事象、蠶桑文化則更是彌足珍貴。如果現在再不加以保護,這些傳統和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無從恢復。因此,從保護自身文化傳承的迫切性來說,從保護“絲綢之府”的文化空間來說,塘北村這個杭嘉湖蠶桑文化代表性空間的保護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當前塘棲正在進行運河綜合保護工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可以結合塘棲的運河綜保工程,來保護我們歷史悠久的蠶桑文化。至于具體的保護形式,我們建議可在塘北村設立“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通過開發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反過來促進相關民俗事象、蠶桑文化的保護,并最終實現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雙贏。

          三、在塘北村開發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的優勢分析

          塘北村作為余杭塘棲鎮蠶桑養殖第一大村,具有深厚的蠶桑經濟文化積淀,開發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具有眾多優勢:

          1.地理位置優勢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區塘棲鎮的北部,北面與德清新安鎮相臨,東面與運河鎮杭興村交界,西面是京杭大運河,距塘棲集鎮約三公里,塘五公路穿過該村,可直達運河鎮的五杭,臨平、塘棲也有公路可直達該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十分適合開發旅游。此外,塘北村的西面緊靠著京杭大運河,運河塘棲段的開發也給它的發展帶來機遇。可以依托運河改造,打造一個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蠶桑生產民俗的生態空間。

          2.蠶桑生產優勢

          塘北村的蠶桑生產規模大,多采用蠶農分散養殖的方式,絕大多數農戶家庭都有參與,較多的養殖蠶種5張,一般的也有2至3張。其中龍光橋廿四度自然村是塘北村中養蠶最多也最為典型的一個自然村。該村有144戶農戶,家家戶戶全都養蠶。最多的人家一年要養四季蠶,(春、夏、中秋、晚秋),生產時間跨度很長,這在其它鄉村已經看不到了。

          3.民俗文化優勢

          傳統的蠶桑生產技藝以及整個生產過程構成了一個特有的蠶桑文化空間存在的基礎,同時也在這一帶蠶農精神文化層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塘北村,根深蒂固的蠶神信仰沿襲至今,構成了蠶鄉特色的文化環境。其中的馬鳴王廟會就是最典型的反映蠶神信仰的群眾性活動。在當地,此類民俗活動規模大,參與人數眾多,極有蠶桑文化特色。

          4.非遺項目優勢

          整個塘北村的蠶桑生產民俗,有不少省、市、區級非遺項目:

          清水絲綿:舊時,塘北村家家戶戶都自行手工繅絲,至今還保存著清代咸豐年間的手工繅絲車。繅絲過程中的次品繭,蠶家們就拿來做清水絲綿,至今蠶婦們還都會做。清水絲綿以水凈漂清而得名,色澤潔白,無綿塊、綿筋、厚薄均勻,“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軋蠶花:舊時,每逢清明,蠶農們都要去超山“軋蠶花”,軋蠶花時,男男女女都戴有一朵紙剪的或絹做的“蠶花”,男的將蠶花插在帽檐上,女的將蠶花戴在發結上,場面十分壯觀。“軋蠶花”這一項目被列入余杭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塘棲繭圓:蠶農們為求蠶的豐收,十分崇拜蠶神。每逢蠶神生日,蠶農們都會在自己家中祭拜蠶神,或去蠶神廟中祭拜。祭拜蠶神時須做一些供品,其中繭圓是必不可少的。繭圓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與繭子大小相仿的小圓子,后蠶農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把繭圓做成絲束、元寶、龍蠶、桑葉等等形狀。此俗如今仍在塘北村一帶流行,已被列入余杭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申報杭州市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

          蠶桑生產民俗:伴隨著栽桑養蠶產生了不少民俗,在塘北村這些習俗都在流行,如:“關蠶門”、“開蠶門”、“謝蠶花”、“掃蠶花地”、“敬蠶神”、“剪蠶花”等等。蠶桑生產民俗也被列入余杭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申報杭州市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

          四、對建設“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的幾點設想

          我們認為,塘北村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的開發,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眾多的優勢,展示原汁原味的蠶桑生產民俗文化。這個旅游區可以以現在的廿四度自然村為中心,緊鄰周家壩選擇200-300畝土地作為旅游區的范圍。在這個旅游區里,保持以蠶桑生產為主,花果生產、漁業生產為副的農耕景象,向游人展示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

          1.建立原汁原味的蠶桑生產空間

          廿四度自然村現有144戶人家,目前家家都還在養蠶,只是養得有多少之分。旅游區建立后,必須要出臺一些相應的措施,讓居住在旅游區內的村民們繼續保持養蠶的習俗,并且力爭家家都養四季蠶。春蠶、夏蠶、早秋蠶、晚秋蠶,這一年中的四季蠶,可為旅游開發提供觀光時間的保證。在養蠶期間,可讓游客參觀連成一片的原汁原味的蠶房,并在指定地點讓游客自己參與養蠶,體驗蠶桑生產的快樂。同時還可以開發一些蠶桑生產的產品,搞一些小蠶,配以一定數量的桑葉,做成產品,供孩子買回家去飼養,日后結成繭后還可來塘北村出售。這樣,既能給孩子提供實踐機會,開拓他們的視野,同時也能給旅游區帶來人氣,帶來回頭客。

          2.建立蠶桑生產民俗文化博物館

          在旅游區內,建立蠶桑生產民俗文化博物館,在館內用圖片、實物展示江南蠶桑生產的全過程,展示所有與蠶桑生產有關的傳統民俗。這個博物館還可以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取得聯系,成為他們展示蠶桑生產民俗的一個基地。

          蠶桑生產的民俗十分豐富,從“敬蠶神”開始,“開蠶門”、“關蠶門”、“謝蠶花”……,一項項民俗活動極其豐富,將這些民俗活動通過各種手段來展現,使游客來過一次就能了解整個蠶桑生產中的所有民俗文化。

          除此之外,還可在博物館內設個“故事吧”,讓游客在里面喝咸茶,聽故事。所講的故事也全都是與蠶桑生產有關的傳統故事,以加深游客對蠶桑生產民俗文化的了解。

          3.重建“馬鳴殿”

          現在位于周家壩自然村的“馬鳴殿”,殿雖不大,但據有關專家考證已是杭州地區現存的唯一一座蠶神廟,省內相關民俗專家曾多次來此考察,極具保存和研究價值。可是,從發展旅游的角度來說,現在的“馬鳴殿”,不但小,而且地處農田之中,與發展旅游很不適應。要開發旅游,必須在原址進行重建。重建后的馬鳴殿,應尋求佛教文化與蠶桑文化的結合,突出蠶農的蠶神信仰,豐富蠶桑文化的內涵,使之成為別具一格的蠶神殿。重建后的“馬鳴殿”可主打“蠶神廟會”的品牌,把三月初五的“馬鳴王廟會”重新包裝,使之成為一個旅游亮點。

          4.泛舟觀光

          塘棲是江南有名的水鄉,塘北村的自然環境就充分體現出了水鄉的特征,在廿四度自然村的桑地中,現有一條自然河流,兩岸均是桑樹和枇杷樹,有著原始的濕地風光。我們開發旅游區,可以充分利用這條河道,做好河道整治,并搞幾艘小船,開避泛舟觀光活動。

          塘北村還有一個大洋,名叫“白云洋”,開發旅游還可以動動白云洋的腦筋,將其開辟成水上活動區域或游樂區域,使之與蠶桑文化村配套發展,甚至可以考慮把蠶桑文化村內的小河與白云洋溝通或與運河溝通,把水上游樂的文章做大。

          5.開發民俗活動項目

          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建立以后,我們還可以利用這個民俗文化的旅游區,大打民俗文化的品牌,在這個旅游區內開發一些諸如“打茶會”、“水鄉婚禮”等極具余杭特色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既有參與性又有觀光性,將會引起游客極大的興趣。塘棲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衛家班皮影戲清末明初時紅遍整個塘棲地區,我們可以在這個旅游區內加以恢復,讓其在游客面前亮相。其他如小鑼書、馬燈舞,都可以考慮。“墨鴨捕魚”舊時是塘棲一道迷人的風景,我們甚至還可在那條小河道里開發“墨鴨捕魚”項目……

          民俗文化調研范文第3篇

          農民自辦文化,是指農民個體或群體依靠其擁有的各類文化資源,而進行的以滿足自身或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質利益需要為目的的各類文化實踐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是反映當地的經濟基礎、文化氛圍及農民自身的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XX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全面了解我區農民自辦文化活動情況,近期,XX區文化局組成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組,深入各鄉鎮和農村,采取聽匯報、看材料,現場考察等形式,開展農民自辦文化調研活動。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1、凈化農村文化市場,樹立鄉村文明新風。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群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于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采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4、增加溝通交流,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聚合功能。由于農民自辦文化一般伴生著農民群眾的聚合現象,從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群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其結果往往是有助于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助于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民俗文化調研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措施推廣,國內各個地區都著力關注各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甘肅地處西北地區,富含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今年隨著國家政策的促進作用,當地的文化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經營主體觀念的差異及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的局限性,導致民俗文化的發展僅僅局限于片面的宣傳方面,無法刺激市場當中大部分的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而給當地帶來的經濟貢獻往往較為有限,難以滿足發展民俗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我省內部的大部分地區而言,天水富含歷史悠久、深具影響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征,如何利用這一特色資源,使其能夠更進一步地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不斷探索的問題。

          1 地方民俗文化發展的有力條件

          (1)地方民俗文化的發展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社會轉型加快、文化變遷加劇,民俗文化在現代性、流行性的文化影響下呈現了流失性的變化。例如,現代產品的普及,往往使得很多傳統的生活用具被取而代之,而制作這些傳統生活用具的工技藝往往依托于家庭、民間匠人的傳承。在人們的市場需求取向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傳統工藝就會發生流失甚至失傳。但問題在于這種流失、失傳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或者物化的產品,更加包括了這一工藝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對于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保護政策,并在此基礎,于2011年底2012年初明確提出要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這一政策吸引了大多數社會資源向文化產業方向靠攏。對于那些富含文化元素的地方經濟發展給予了較大力度的支持。

          (2)歷史文化的積淀有利于當地民俗文化的發展。在天水當地,積淀了大量的諸如上古、先秦等多民族、多種類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如此,前些年出土的大地灣文化更是將有證可考的人類文明向前延伸到了八千年前。這些文化元素都為當地的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及神秘的色彩,尤其是伴隨著不斷出土的歷史文化遺跡,吸引了來自社會各界人士對此類文化遺產的向往和探究。這些具有目的性的人員流動為天水當地民俗文化的宣傳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3)地方政府的促進作用。當前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使得地方政府對于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具有傾向性。目前地方政府已經為天水相關歷史文化的傳播和宣傳舉辦了特定的文化慶典活動,將當地的民俗文化內容以正式組織宣傳的方式傳播到更為廣泛的地域和受眾群體當中。通過此類宣傳工作,一方面有效的增強的當地文化的傳播范圍及當地地方的知名度,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產生了前往當地游覽、調研的欲望;另一方面通過吸引外來人員的游覽,能夠進一步促進當地旅游業及諸如餐飲、住宿等各類相關行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注重活力。

          2 當前天水民俗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通過正式組織的宣傳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地方的知名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思想觀念的局限性,使得天水民俗文化的發展中依然存在的一定的不足問題。

          (1)發展方式過于片面。從文化消費的角度來看,各地文化發展都不同程度存在著"政府辦什么,老百姓就無償的欣賞什么"的被動接受狀態。文化消費的結構單一,往往導致民俗文化發展較為緩慢。另一方面當前天水地方民俗文化發展方式多集中在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方面,但在如何利用民俗文化創造社會需求這一層面還體現出不足之處。因此導致前來當地的人員當中,游覽的人多、投資的人少。加之地方相關產業發的支持程度不夠,使得這類旅游產業能夠帶來的經濟效應尚顯不足。

          (2)民俗文化的產業鏈條相對較短。目前地方政府相關組織對于發展附帶民俗文化的行業重視程度不高,僅停留在簡單的文化內容宣傳層面,但對于與此類行業相關的可延伸產品開發和促進相較不足,以及輔發展建設尚停留在較低的層面。例如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尤其是對于可供游覽的景區的管控及附帶措施不足,導致由于此類設施的受限,無法創造更多的有效需求。旅游業服務產品的缺失,尤其是產品品質相對較低,這都直接影響了主營的文化產品的發展。

          (3)現代化商務措施不足。圍繞主營文化產品開展的相關經營措施尚顯不足。首先以文化為核心的其他產品開發不足,社會資源的利用尤其是影視文化作品的開發利用十分缺乏;其次在目前科技水平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將互聯網及電子科技技術應用在文化產品的開發設計過程中是目前民俗文化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第三對市場中消費者劃分不明確,產品的宣傳往往是一概而論的,由于正對性不強,目標主題不確定,從而使其產生的宣傳效果不理想。

          3 發展策略

          (1)積極仿效、創新。一方面積極學習,吸納當前地方民俗文化發展較為成熟地區的發展經驗,尤其是在附加服務、產品等方面下足功夫,讓地方輔行業及物質文化基礎有所提升,以此來吸引消費及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引導,鼓勵創新。鼓勵社會各界資源投資文化產品,并采用多方協作的方式開發創新型產品,如戲曲、演出等實現多元化、生動化。

          (2)改進宣傳模式。有針對性的改良宣傳方式,圍繞民俗文化產品開展行之有效的商務活動,尤其是在前期宣傳過程中的目標群體、區域劃分及市場信息調研方面應當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年齡、性別、名族等特征的消費者,采用不同的宣傳內容及宣傳方式,并在文化產品營銷過程中采用服務及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有效方式來規避不利效果。

          (3)積極融資。廣泛利用社會各界資源,一方面在民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積極引入政府投資,通過正式組織投資的方式提升此類行業發展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廣泛吸引來自各界的民間投資,尤其是多樣的化的投資方式,利用廣泛的民間資源來不斷豐富地方民俗文化產品的富含內容及產品種類,尤其是增強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附加產品和服務的支持程度。

          綜合來看,天水地區發展民俗文化產業存在著其本身的優勢,但由于發展方式的受限,使得目前該行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有效利用各方面的社會資源,共同促進地方民俗產業健康合理發展。

          參考文獻:

          [1]尹伊君,王國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與傳承[J].學術交流,2009(11).

          民俗文化調研范文第5篇

          一、鞏義民俗文化資源分類

          鞏義民俗民風文化資源可概括為物態類民俗文化資源、制度類民俗文化資源、行為類民俗文化資源三大類。

          (一)物態類民俗文化資源

          鞏義市的物態類民俗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民間工藝品、風味飲食以及土特產等。通過調研統計,現鞏義民間手工技藝包括根雕、織布、印染、剪紙、編織、篆刻、刺繡等31項,其中站街鎮大黃冶的唐三彩、潛彩畫、剪紙以及鞏義絞胎瓷尤為突出。鞏義唐三彩窯由我國著名陶瓷家馮先銘在黃冶村發現的,由于它專為皇宮貴族燒造明器,技術高超、品種繁多、釉色晶瑩可愛,1963年,被河南省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潛彩畫是一種別具一法的繪畫藝術,它的顏色在畫中潛藏著,對著自然條件的變化顏色會隨之變化,故稱“神畫“。鞏義的剪紙主題直觀,結構獨特,造型洗煉,火爆鮮艷,鄉土味濃。圖案的簡練簡到不能再簡的程度,整體結構相連不怕風吹日曬,是民風民俗的產物,是民間剪紙的活化石。

          鞏義地方民眾喜面食,由于離省會鄭州較近,鞏義的餐飲風味也越來越體現出了多元化。如鞏義虎家燴面湯紅菜綠面筋斗,湯香味美,口感勁道;回郭鎮肉合外焦里嫩、香酥可口、經濟實惠;城區鎮北路的老君燒雞離骨離幫,鮮嫩脆香,不油膩、不粘連、不夾牙。鞏義土特產品種繁多,南河渡石榴,個兒大籽保,酸甜可口;魯莊鎮的星神雞蛋,皮為綠色,是環保綠色食品中的佳品;小關柿餅個兒大肉厚,無籽霜多,含糖高,久儲不干,生津、潤腸,清咽利喉等特點;南山核桃,外形美觀、皮隔均薄,出仁率高,含油量大,藥食并用,營養豐富,久食可抗衰老,延年益壽。

          (二)制度類民俗文化資源

          鞏義廟會,歷史悠久,每逢過年過節都會舉行廟會。文娛活動多為群眾自發組織,同時,廟會上小商小販云集,群眾邊看戲邊選購自己需要的商品。據統計,鞏義市建國前尚存古廟會267個。最特色的要數回郭鎮蘇林觀會、孝義二郎廟會,浮戲山老廟,廟會期間大戲連臺,朝山進香,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但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和經濟發展,古廟會保留至今的已為數不多,隨著鞏義經濟的飛速發展,鞏義的人們更加注重文化生活,每年正月十五的燈會和正月十九各鄉鎮的文藝匯演仍然是鞏義市民期待的項目。

          鞏義雖屬于縣級市,各種各樣的禮教制度卻非常多。如:新婚之夜壓床的習俗,傳說這能保平安,保健康;在中國傳統的中秋節里,小輩都要盡可能趕到家中,團聚在長輩身旁。在中原大地娶親,都要搶時辰或搶繡鞋。這種禮制起源年代久遠,至今世代相傳。

          (三)行為類民俗文化資源

          行為類民俗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民間舞蹈、民間曲藝、民間體育活動等。據調查統計,鞏義的民間傳統體育與競技包括魯莊鎮的高蹺表演、河洛鎮南河渡村的旱船表演,米河鎮的舞獅表演以及民間雜技東莊秋千等12項傳統技藝。其中被譽為“中原第一獅“的鞏義小相獅舞,被河南省文化廳推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候選項目。另外,東莊打秋千是鞏義市魯莊鎮獨有的秋千形式,它集騎秋、跑秋、翻梁秋等獨特秋千為一體的打秋千,是集秋千藝術、體育藝術、建筑藝術和雜技藝術為一體的完美藝術結合。據統計,鞏義民間曲藝大致涵蓋30個門類,其中以河洛大鼓書、說書、十八盤嗩吶尤為突出,并在民間廣為流傳。

          二、鞏義民俗文化旅游現狀的SWOT分析

          通過以上對鞏義市民俗民風文化資源種類的了解,綜合游客行為學、心理學等相關因素,筆者得出鞏義民俗民風文化資源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

          (1)比較優勢(Strengths)

          ①區位優勢

          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鞏義位于鄭州最近的輻射區,中原文化的發展固然離不開鞏義的發展,同樣鞏義的發展也必將提升中原文化的發展潛力,因此鞏義更應該發揮它的區位優勢,挖掘鞏義民俗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發展。

          ②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開發潛力巨大

          從第一部分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鞏義的民俗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民間文學、民間信仰、民間手工技藝類資源尤為豐富,詳情請參見圖表1。鞏義不僅擁有無比豐厚的民俗文化資源,同時也是具有無限魅力的民間文化,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比如河洛大鼓書,是河南歷史比較悠久的戲品種之一;小相舞獅和東莊打秋千兩大體育民俗文化,在河南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些民俗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傳播廣泛,部分優秀民俗文化資源有待發掘,開發潛力巨大。(見圖表1)

          (2)發展制約(Weaknesses)

          ①觀賞性弱,缺乏資源整合

          鞏義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并未體現出真正的民俗內涵,多是一些外在的表面現象,觀賞性不強。各地區的民俗文化處于分散、獨立的狀態,資源整合度不夠,譬如:鞏義各鎮廟會隨著社會的進步,有些因人數聚集太少,逐漸被取消;河洛大鼓書也只有在局部地區傳唱度比較高,大多數地方都對此曲藝類別去向陌生狀態。同時,一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未進行合理規劃、分類、收集和挖掘,整合效益差,使得鞏義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緩慢,缺乏活力。

          ②民俗精品缺乏,深度挖掘不夠

          鞏義大鼓書、小相獅舞等歷代傳承的民俗現正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民族民間保護工程,大多數民俗文化資源挖掘深度和力度不夠,效益低下,精品太少。

          ③產品創新不夠,缺乏體驗性

          目前游客到河南鞏義旅游觀光時,除了到康百萬、浮戲山雪花洞、鞏義石窟觀光外,很少參與廟會、社火這類民俗旅游項目。大同小異的秧歌、高蹺、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創新意識。雖然舞獅在一些節慶活動上還比較盛行,多為經濟目的,因此并未開發成旅游產品,缺乏參與性。

          (3)發展機遇(Opportunities)

          ①政府支持

          近年來,鞏義市在發展民俗文化上,政府相關部門已認識到,要把它作為重要的產業鏈來開發,須加強旅游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加大對民俗風情游的扶植力度,使民俗文化煥發光彩,發揮更大的作用。2012年,在鞏義康百萬莊園舉行的“鞏義市第三屆民俗文化節“吸引如織游客,精彩的民俗文化展、“明清真人秀“、傳統婚禮禮儀展示、書法作品展等多項活動讓大家陶醉其中。

          ②民俗文化保護意識增強

          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稱為一種熱潮,游客對民俗旅游的需求量不斷增大,保護、傳承與發展民俗文化,就成為了當前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催化劑,對于鞏義來講,若想保護,必先挖掘,畢竟民俗文化是一種無形資源,發展的最好方式就是傳承和保護。

          (4)面臨挑戰(Threats)

          ①部分民俗文化后繼無人、日漸萎縮

          在我們調查過程中,隨著人們思維的不斷轉變,不少民俗文化受到外來異域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的烙印越來越淡化,使得民俗文化面臨著后繼無人、日漸萎縮的局面。除了河洛大鼓書在鞏義家道頻道播出外,如潛彩畫、婚慶習俗、東莊秋千在近幾年呈萎縮狀態,有些甚至后繼無人。

          ②周邊區域競爭力增強

          鞏義屬于縣級城市,與周邊洛陽、鄭州、安陽等地相比,宣傳力度、服務配套設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這無形中在橫向空間上制造了一定的威脅,政府應加大民俗文化旅游的創新性與宣傳,使其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3鞏義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策略

          ①以核心景區為依托,挖掘民俗文化旅游產品

          針對鞏義市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分布的狀況,依托鞏義市每個鄉鎮區域的核心景區,如南河渡鎮的石窟寺和黃河游覽區、康店鎮的康百萬莊園、新中鎮的浮戲山雪花洞、大峪溝鎮的青龍山慈云寺風景區等,以它們為依托,挖掘各鄉鎮的民俗文化資源,對其進行設計,作為景區內的附屬項目,貫穿于整個景區。譬如:南河渡鎮,可在當地舉辦石榴節、廟會、垂釣等活動等,結合黃河游覽區和石窟寺,使其形成特色鮮明的民俗旅游產品線路。兩者的結合,可以同時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需求。

          ②增強民俗文化品牌意識,開發特色產品

          鞏義民俗文化資源很獨特很優秀,如地方曲藝河洛大鼓、民間工藝水滸英雄臉譜、口水畫、潛彩畫等等。如何更好的保護和繼承這些民俗文化,使其后繼有人,就需在產品特色上下功夫,可舉辦一些河洛大鼓說書比賽,像河南著名的節目《梨園春》一樣,使其發揚光大,或舉辦一些競技大賽、秋千大賽等,使鞏義民俗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增強品牌意識。

          ③增強游客的參與性,轉變開發模式

          民俗文化更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地域性,因此可轉變產品開發模式,從游客的參與性入手,使其入鄉隨俗。將鞏義民俗文化中的禮教習俗、飲食習俗、婚慶習俗等文化轉變成民俗體驗項目,一改以往只看不參與的觀光游覽模式,感受當地的風俗及傳統。另外可以設置新穎獨特的旅游項目,如“鞏義美食一條街“、“鞏義土特產購物中心“等等。還可以在旅游線路開發方面采取“洛陽-鞏義-開封“為中心的線路,或以“鞏義石窟-康百萬莊園-龍門石窟“為中心的中原民居旅游等。

          四、結語

          經過對鞏義市民俗文化旅游現狀的分析和總結,筆者認為目前鞏義市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尚淺,在開發策略論述中重點突出了產品開發方式及途徑。在鞏義市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上應做到:發展以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休閑養生特色旅游,重點發展針對周邊市場的短線休閑旅游,策劃創意新型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積極開展旅游項目多元化,促進中原旅游業的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