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技術成果轉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二條設立xx縣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并根據經濟發展情況有所增加。
第三條專項資金的申請、使用和管理遵循誠實申請、公正受理、擇優支持、科學管理、專款專用的原則。
第四條專項資金的使用方式為無償資助。
第五條專項資金資助的對象為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的企業、科研機構、事業單位和個人。
第六條專項資金資助的范圍:
(一)省級以上火炬計劃、國家級新產品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創新、科技攻關、科技招投標以及星火計劃項目的配套支持;
(二)產學研合作開發簽約項目、引進轉讓高新技術成果及專利技術簽約項目的資助;
(三)組建市級以上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科技中介機構的資助;
(四)創建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示范企業、制造業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中科院金華科技園骨干企業、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的資助;
(五)通過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認定及縣級以上科技成果、新產品認定的資助;
(六)專利申請及專利實施資助。
第七條專項資金資助的標準:
(一)列入火炬計劃的項目,國家級、省級分別一次性資助15萬元和10萬元;列入國家級新產品計劃的項目一次性資助5萬元;列入技術創新、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招投標以及星火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其配套資金按上級要求額度予以資助,最高不超過55萬元。
(二)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聯合開展的科技委托開發、合作開發項目及高新技術成果轉讓、專利技術轉讓簽約項目,每年一次由縣科技局組織評審,被評為優秀項目的給予1—2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優秀項目每年不突破10項。
(三)新認定的國家、省、市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每家分別資助20萬元、6萬元、1萬元;新組建的科技中介機機構,國家級、省級、市級分別資助20萬元、15萬元、5萬元。
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興辦孵化器,各類孵化器可優先申報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經科技行政部門認定的,享受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獎勵政策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同時享受縣“一廠一企”的政策。
(四)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省、市級分別資助20萬元、10萬元、5萬元;新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省、市級分別資助4萬元、2萬元;新認定的專利示范企業、制造業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國家、省、市級分別資助10萬元、5萬元、1萬元;新認定的中科院金華科技園骨干企業資助2萬元;新認定的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省、市級分別資助4萬元、1萬元。
(五)高新技術產品經國家、省級、市級認定的分別一次性資助5萬元、3萬元、1.5萬元;對通過國家、省、市、縣級鑒定、評審、驗收的新產品、科技成果,分別資助3萬元、2萬元、1萬元、0.5萬元。
(六)對本縣單位和個人當年授權的專利,國內發明專利每件補助1萬元,實用新型專利每件0.4萬元,外觀設計專利每件0.2萬元;香港標準專利每件0.4萬元,短期專利每件0.2萬元;國外授權發明專利每件3萬元,實用新型專利每件1.5萬元,外觀設計專利每件0.8萬元。
專利(包括受讓專利)實施后,連續一年內(時間自申請日到授權后三年內可任取一年)新增地稅10萬元及以上(實際入庫數)或新增銷售額500萬元及以上的單位,給予一次性資助5萬元。
第八條專項資金資助申請和審批的程序:
(一)1萬元及以下的小額度資金資助,相關單位或個人可以憑相關證件隨時向縣科學技術局申請經費資助,并填寫《xx縣創新成果小額度資金申請表》,縣科學技術局審核同意后,領取資助經費。
(二)1萬元以上的額度資金資助,由相關單位或個人提出申請,填寫《xx縣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專項資金申請表》,由縣科學技術局審核并提出資助意見,縣財政局監督,報縣人民政府備案。
第九條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申請單位財務管理制度健全,專款專用,自覺接受縣科學技術局、財政局的監督、檢查。受助單位專項資金使用不當的,收回使用不當資金,并在二年內不得申請專項資金。
(二)對專項資金申請、使用和管理中的違紀違規行為,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中,把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為: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從未來濱海新區在環渤海區域中地位和現實情況看,能否建設成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是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中之重,這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提供了嶄新的機遇。
產業升級呼喚技術創新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八年嫁改調”和“產業東移”戰略的實施,使天津濱海新區集聚了大量的高水平制造業企業,形成了電子通訊、石油開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和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集群。近些年來,隨著外資的大量涌入,在濱海新區工業發展中,除了傳統的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之外,其他優勢產業基本上以外資企業為主體。作為一個外向型的經濟區域,截至2006年年底,全球500強公司中有10個國家和地區的57個跨國公司在開發區投資127家企業,主要集中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機械和化工四大優勢產業群。
由于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時間不長和外資占主導,存在著產業集聚度不高和缺乏自主創新等不足。一是產業鏈條缺乏足夠的延展性,盡管2005年豐田汽車正式開始生產銳志和皇冠牌高檔轎車,但是許多重要零部件的生產卻不在濱海新區;二是由于外資企業的技術控制和發展的時間較短,中國本地企業主要為跨國公司從事分包和OEM加工生產和服務,僅僅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如何通過自主創新提高產業的發展,是未來天津濱海新區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關鍵。
產業發展能力主要指某一產業的產業鏈在該區域的延伸和形成產業集群的能力,而產業創新能力則是指某一產業的技術研發及其對新興產業的孵化能力。在微觀層次上,經濟增長集中表現為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在某一地區的延伸、擴張和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而提升產業發展能力的關鍵,是通過自主創新和制度創新延伸現有優勢產業的產業鏈、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并不斷孵化出新的產業增長點和新興產業。隨著天津濱海新區逐漸成為中國北方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必將對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提出強烈的需求。
科技成果轉化條件得天獨厚
基于天津濱海新區制造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強烈需求,天津市委市政府出臺專門政策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孵化器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現已建成包括40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和3個國家級創業中心在內的較為完善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孵化體系。
經過10多年的努力,這一孵化體系已培育出子午線輪胎機械、工程機械、純電動汽車、中空纖維膜組件與成套設備、鋰離子電池和系列現代中藥等一大批在國內居領先水平的自主品牌產品。除此之外,目前尚處于孵化中的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微生物檢測生物芯片、抗艾滋病的創新藥物和干細胞研究等方面,都已經顯現出明顯的自主創新優勢。這些成果的成功轉化將推動天津制造業的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在天津若干重要的創新孵化器中,天津高新區國際創業中心最為典型。在短短的5年時間,就創造了創業孵化器的六項全國第一,已成為享譽國內的精品孵化基地。
國際創業中心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2000年至2005年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0.38億元,利稅5.28億元,每萬平方米孵化面積所創造的產值、利潤和稅收名列全國第一;截至2005年底,在孵企業先后有85個項目在“863”計劃等國家級計劃中立項,90個項目在天津市各部委計劃中立項,累計獲得國家專利1208項,實現了每萬平方米孵化面積的在孵企業項目立項數和專利持有量全國第一;國際創業中心共有64個受孵企業項目累計獲得科技部及天津市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無償資助2565萬元,占天津市獲科技部創新基金無償資助立項總額的28%,每萬平方米孵化面積獲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資助金額名列全國第一;國際創業中心累計孵化企業295家,畢業企業123家,每萬平方米孵化面積實現的畢業企業數量名列全國第一;國際創業中心受孵企業和畢業企業在天津市和高新區內已購買了兩千余畝面積的土地用于建設產業化基地,并安排各類就業人員近1.8萬人,實現了在每萬平方米孵化面積中建立產業化基地及安排就業人員數量全國第一;國際創業中心幫助受孵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融資1.6億元,有效地扶植了一大批初創型企業快速發展,在每萬平方米孵化面積中實現企業融資額度全國第一。
國際創業中心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在實踐中國際創業中心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科學創新孵化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天津制造業發展中存在著對科技創新的強烈需求。許多企業技術創新的創意來自于濱海新區企業生產中的實際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難看出,天津濱海新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條件得天獨厚。
產業創新服務體系日臻完善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天津市政府正在努力建設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
第一,由政府根據產業發展的需求,確定并公布重點支持項目。例如,近年來,天津市政府圍繞做大做強六大優勢產業和建設十二大產品基地,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結構,提升企業競爭力,在全市組織實施了產業技術開發、產學研聯合開發、高新技術產業化、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等五大專項共358項技術創新項目。這些項目涉及機械、電子、冶金、化工、醫藥、輕工、紡織、自行車和建材等行業,直接來源于生產實踐。
第二,通過產學研的結合,建立多層次的研發機構體系。據統計,“十五”期間,天津市建設完善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國家級成果推廣中心6家。建成市級研究中心8個、工程技術中心17個、企業技術中心90個。在這些研發機構的建設過程中,特別強調產學研的結合。例如,天津濱海新區與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合作,已經建立了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等多所研發機構。這些機構正在為推動天津優勢產業的技術創新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建立科技創新服務和保障體系。這一科技創新服務和保障體系包括:1.以濱海新區生產力促進中心、泰達創業中心、華生生物園、新材料科技產業園和大港石化科技園等為主體的科技產業孵化體系;2.建立多種類型的科技咨詢機構,形成從研發、孵化到產業化一條龍科技成果轉化咨詢服務體系;3.建立和利用北方技術、人才、產權交易等市場,加速科技成果和要素向濱海新區聚集;4.成立和吸引各種產業基金,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融資問題。
關鍵詞:科技創新效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區域收入差距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04
中圖分類號:F2731;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6)10-0016-06
Abstract: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ics FC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factor space flow mechanism. Result shows that both the regional income gap is a significant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Using provincial data,
it carries on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It finds out that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rate is higher area for the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regional income gap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rate; regional income gap
1問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區域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由此區域差距成為政府
與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相關研究證明了物質資本[1]、產業聚集[2]、要素結構[3]、制度因素[4]、金融發展[5]等因素都會影響區域收入差距。但新增長理論告訴我們,區域差距可以歸因于技術創新差異,發達地區通過不斷技術創新,獲得競爭優勢,擴大區域差距;后發地區可以通過發達區域的技術模仿,獲得技術溢出,縮小區域差異。雖然近年來我國區域差距開始縮小,但在新常態條件下,如何通過企業技術創新實現區域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合理配置,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仍然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Zweimuller[6]研究了收入差距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收入差距的擴大會導致技術創新行為的減少;李平、李淑云、許家云[7]使用中國各區域的面板數據對中國區域收入差距與自主創新之間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收入差距與自主創新之間呈倒“U”型關系。這與近年來中國區域經濟差距開始呈現的“倒U型”變化趨勢一脈相承,那么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嗎?此外,區域技術創新效率僅是考慮了從技術創新投入轉化創新成果的效率,而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還需要分析科技成果轉化率指標。那么,企業作為區域創新的主體,從微觀企業創新全過程出發的創新效率與區域差距又存在怎樣的關系?
綜合來看,相關研究均是在新古典和新增長框架下的研究,并沒有考慮空間因素,這對于研究區域差距關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也缺乏從創新完整過程出發,分析企業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率的空間配置效率及其對區域經濟收入差距影響的有關研究。本文認為,空間經濟學模型具有分析區域經濟空間變動的獨特優勢,該模型能很好地刻畫科技創新對于區域聚集力與分散力的影響,從而揭示經濟要素空間流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據此,本文擬在空間經濟學框架下,從貿易自由度的角度出發,建立科技創新效率、科研成果轉化率變動引致的要素空間流動的理論模型,分析該模型的基本結論及其空間經濟學含義;其次,在測算科技創新效率與科研成果轉化率的基礎上,利用中國省區數據,使用數值模擬、動態面板GMM及處理效應模型對理論模型進行檢驗,根據實證模型結果,闡釋政策含義。
2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科研成果轉化率對經濟空間分布影響的理論分析
21模型假設及變量設定
雖然空間經濟學FC模型較好地解釋了資本流動對于貿易自由度進而對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影響機制。但是該對稱的模型對于解釋以技術創新效率引致的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還較為乏力。本文在非對稱模型基礎上,分析引入企業技術創新效率與科研成果轉化率后對貿易自由度進而對經濟空間分布的影響。有關的區域、要素、市場結構等假設與FC模型相同,主要區別在于有關貿易自由度的假設。本文認為,貿易自由度由企業技術進步率決定,企業技術進步率由技術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決定。這一假設的理論依據在于,由于包含了制度變遷的技術進步可以容納物流的改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等,因而可以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貿易自由度由技術進步決定。此外,由于技術進步的完整過程包括技術研發、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三個階段,從研發到創新的成果取得屬于技術創新效率,科技創新到成果擴散,取決于科技成果轉化率,所以設定技術進步率由技術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決定。此外,為了研究方便,對理論模型變量定義見注釋①。
22數理模型分析
根據前述假設,構造在技術進步影響下的資本空間配置模型。根據FC模型,假設一個企業只使用一單位的資本作為固定成本,每單位產出需要am單位的勞動(可變成本),則企業的成本函數可以寫成:
從式(5)可以看出,當φ=1時,收益差率總是為0 ,此時市場處于相對均衡狀態。當0
FC模型證明了資本流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但是缺乏技術進步對產業聚集影響的有關分析。因此,本文在該模型基礎上引入技術進步率,研究技術創新效率、科技成果轉化率與收入差距的關系。
如前所述,技術進步率對于貿易自由度具有正向的作用。為了更加準確分析企業科技進步率對區域經濟空間的作用,區分不存在技術進步時的貿易自由度和存在技術進步的貿易自由度,進而分析其對產業空間分布的影響。
φ=φ0+Tt=φ0+T0t+λT′0+λrt2(6)
其中,φ0表示沒有技術進步影響時的初始貿易自由度,T0為技術進步的初始值, T′為不考慮科技成果轉化率時的技術進步率,T′0為不考慮科技成果轉化率時的技術進步率初始值。由于φ0、T0和T′0取值不影響結果,因此暫時認為φ0、T0和T′0均為0,則式(6)簡化為:φ=λrt2,且有0
由于北部地區的資本收益率較高,所以南部地區的一部分資本(S*K-S*n)會被吸引到北部地區,此時,北部地區的人均收入為:
3數值模擬
為了分析技術創新效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對區域收入差距影響的客觀規律,本文在式(12)的基礎上利用虛擬數據對其進行數值模擬。由于涉及變量較多,需要對變量進行簡化處理,對于式(12)中b和w,選擇合適的單位,令其都為1。根據現實中發達地區資本比較多,產出比較高;欠發達地區勞動力相對比較多,產出相對較低的情況,并結合中國1997年的實際數據,設:
SL=044,S*L=056,Sk=055,S*k=045,Sn=057,S*n=043,SE=066,S*E=034
首先,取λ為1 ,不考慮技術創新效率,單獨考慮科技成果轉化率對區域收入差距的影響,分別取技術創新效率較高和較低兩種情況進行數值模擬;其次取r=1,不考慮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及科技成果轉化率對區域收入差距的影響,同上述一樣,設定企業技術創新較低效率和較高效率兩種情形,進行數值模擬,得到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
從數值模擬的結果看。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與區域收入差距之間呈倒“U”形的關系。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初期,會形成中心-結構;長期來看,北部地區的企業技術創新成果不斷轉化,收益不斷增加,產出份額不斷上升,形成循環累積效應。與此同時企業競爭也不斷加劇,孕育著新一輪的技術創新;此時在南部地區,技術創新成果慢慢轉化為經濟效益,市場潛能上升,資本收益率逐漸上升。因此,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的資本收益率差異會逐漸縮小,直至趨同。
由此,本文進一步提出以下假設:區域收入差距的收斂速度與技術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呈正向變動,當區域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都比較高時(此時稱為“高高”地區),區域收入差距的收斂速度最快,“低低”地區收入差距的收斂速度最慢,上述理論模型結論是否成立還有待于實證檢驗。
4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科研成果轉化率對區域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檢驗
41變量與數據
本文使用中國省區數據對理論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區域收入差距(Yit)是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借鑒倪鵬飛、劉偉、黃斯赫[8]所采用的對數離差法對地區收入差距進行計算;技術創新效率及科研成果轉化率很難直接用指標衡量,其數據需要通過使用其他方法測度才能得到。近年來已有很多學者通過DEA數據包絡分析法和隨機前沿分析法(SFA)測度了技術創新效率[9,10]。由于針對大樣本面板數據, SFA則更具優勢。據此,本文利用2000~2012年各省市大中型工業企業數據,使用SFA方法,對區域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pit)和科研成果轉化率(rit)進行估計,具體模型見注釋①②。
借鑒區域收入差距的相關文獻,將人均資本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財政政策、產業份額、對外開放度引入模型作為主要控制變量。人均資本存量(Kit)選取張軍[11]所采用的永續盤存法對區域人均資本存量進行估算;以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Eit)表示教育水平;Ni表示第i種文化程度人口累計受教育年限;Ki表示在總樣本中,第i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數。具體做法是選擇區域6歲及以上的人作為樣本,假定小學是6年制,初中、高中分別是3年制,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統記為4年,對其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各個地區的受教育年限;對外開放度
(Oit)采用進出口總額對地區GDP的比值來表示;財政政策(Fit)采用政府一般預算內支出與GDP的比值來表示;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第二產業比重都比較大,因此產業份額(Zit)用第二產業產值與GDP的比值來表示。各省人均收入、政府一般預算支出、進出口額、GDP、第二產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固定資產總額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省統計年
鑒;不同程度受教育水平人數來自《中國人口統計年鑒》。
42模型設定及平穩性檢驗
由于區域收入差距可能受自身滯后的影響,為避免內生性,使用動態面板GMM模型進行估計。利用2000~2012年30個省際面板數據構造的動態GMM模型如下:
Yit=α0+Yit-1+β1pit(rit)+β2pit2(rit2)+∑Xit+μ(13)
式中,Yit-1代表區域人均收入差距的一階滯后項;核心變量為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pit)和科研成果轉化率(rit);Xit表示其他控制變量,包括:區域財政政策(Fit)、對外開放水平(Oit)、產業份額(Zit)、平均受教育年限(Eit)以及人均資本存量(Kit)。
①本文主要以大中型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借鑒Battese和Coelli的模型設定,將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隨機前沿模型設定為:LnY=β0+β1LnX1+β2LnX2+μit-vit:TE=exp(-μit)。借鑒相關研究,選取專利數作為產出指標,R&D人員全時當量和R&D經費作為投入指標,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Y為產出指標,表示各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專利數;X為投入指標,X1為區域大中型工業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X2為R&D經費來表示。TE為技術效率。
②構造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隨機前沿模型(SFA),選取了7個投入指標,分別是專利數、R&D項目數、新產品開發項目、新產品開發經費、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技術引進經費、技術獲取和技術改造經費。
設定的模型為: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μit-vit,TE=exp(-μit),i表示地區,t表示時間;TE代表技術效率,在此處代表科技成果轉化率。
在描述統計的基礎上,采用LLC方法對樣本數據進行殘差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所有數據均通過了1%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均為平穩序列,可以利用GMM進行實證檢驗。
首先,對企業技術創新效率與收入差距進行實證檢驗。根據前述所設的動態GMM模型,從模型2到模型6依次加入人均資本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財政政策、對外開放水平等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其二次型對區域收入差距的影響;其次,以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核心變量,分析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率及其二次型對區域收入差距的影響。回歸結果如下:
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符號為正,表1和表2是從模型1到模型6的實證結果,所有核心變量的平方項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符號為正,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平方項的符號為負,說明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與區域人均收入差距之間呈倒“U”型關系,且這種關系較為穩定。說明在短期內,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率的提高,會擴大區域人均收入差距。但從長期來看,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則會使區域收入差距趨于收斂。
43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對區域收入差距綜合影響的結果分析
由于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科研成果轉化率存在較大的區域差距,那么在分析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對區域收入差距綜合影響的過程中,如果通過設定0/1變量來區分幾類不同地區,容易產生干擾項ej與解釋變量相關的內生性問題,這就需要采用處理效應模型進行估計(Treatment Effect Model),以便為0/1變量找到合適的工具變量,解決內生性問題。模型設定如下:
沒有加入虛擬變量的回歸模型,模型Tr_d表示加入虛擬變量的回歸模型)
首先,不同的模型形式的實證結果均為高高地區顯著為負,說明相對于低科技創新效率+低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科技創新效率+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創新效率+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地區,高科技創新轉化率+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地區對區域收入差距的縮小效果要優于其他地區,符合理論預期;其次, OLS低估了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對區域收入差距的綜合影響。GMM則由于不能很好地處理0/1內生變量,高估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對區域收入差距的綜合影響。作為本文最終實證結果的處理效應模型的結果表明,“高高”區域比其他三種類型區域縮小了區域差距1768,說明該類區域對于區域收入差距的收斂速度的影響要快于其他類型區域。
5結論及政策含義
本文在空間經濟學框架下,從貿易自由度角度出發,建立了技術創新效率、科技成果轉化率變動引致的要素空間流動的理論模型,并使用動態GMM模型及處理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了技術創新效率、科研成果轉化率對區域差距的影響,發現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率與區域收入差距之間存在穩定的倒“U”關系。政策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重構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估體系,并將其細分為技術研發和科研成果轉化兩個子過程進行有效管理,通過效率改善促進區域收入差距收斂;其次,建立技術創新投入大幅度增長機制,規定各級地方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的增幅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引導金融機構開展針對企業技術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的差別化和標準化服務,健全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構建支持企業尤其是中西部科技型企業從事研發活動的金融支撐體系。第三,基于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科研成果轉化率與區域收入差距之間存在著短期反向變動,長期正向變動的規律,需要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時考慮這一規律,提升企業尤其是中西部企業的技術創新及科研成果轉化水平,縮小短期區域收入差距的上限及時段,加快區域經濟差距的收斂速度,以創新成果與科研成果轉化的數量、質量增長與空間結構的調整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Chow G, Lin A.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30):507-530.
[2]李國平,范紅忠. 生產集中、人口分布與地區經濟差異[J]. 經濟研究, 2003(11): 79-86.
[3]林毅夫,劉培林. 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J]. 經濟研究, 2003(3): 19-25.
[4]Chen J, Fleisher B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22):141-164.
[5]倪鵬飛,劉偉,黃斯赫. 證券市場、資源空間配置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 經濟研究,2014(5):121-131.
[6]Zweimuller J.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 Meet Engels Law: 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on Innovation-driven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5(2):185-206.
[7]李平, 李淑云, 許家云. 收入差距、有效需求與自主創新[J]. 財經研究, 2012(2): 16-26.
[8]倪鵬飛, 劉偉, 黃斯赫. 證券市場、資源空間配置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 經濟研究,2014(5):121-131.
[9]虞曉芬. 我國區域技術創新效率: 現狀與原因[J]. 科學學研究, 2005(2): 258-263.
關鍵詞:高校;知識產權;管理
一、引言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發展迅速,它在為社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推動了科技的不斷進步。高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憑借著人才聚集的優勢,以較為雄厚的科研實力,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形成更多的知識產權,為國家科技創新作出了更大的貢獻,因此,高校正逐漸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可見,做好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樣不僅能保障高校科研的順利開展,還能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二、我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以及高校科研的不斷發展,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自主知識產權數量也不斷增加,但在知識產權管理方面還是存在著制度不夠完善,知識產權流失嚴重,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
(一)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機構不健全。雖然隨著知識產權重要性的日漸顯現,國家對科技創新逐漸重視,與高校知識產權有關的規章制度相繼出臺,使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從目前來看,由于對知識產權管理重要性認識不夠,高校普遍還存在著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完善,機構不健全。有些高校未根據自身的科研實際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有些高校未設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而是將相關工作職責交由科技部門代行,有些高校未建立相應的獎勵激勵與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導致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無法有效開展,使高校知識產權的綜合價值大打折扣。
(二)知識產權流失嚴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人才流動更加頻繁,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高校知識產權流失也隨之出現。主要表現為:1、人才流動導致知識產權流失。大批高校學生在校期間曾參與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活動,畢業后將其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帶入社會獲取利益;高校教師也大量涌入高新技術企業或自主創業,帶走了在校期間所形成的知識成果。2、科技成果轉化導致知識產權流失。在對外技術合作、技術交流、成果轉讓過程中,沒有規范知識產權的條款,容易造成知識產權流失。此外,高校科研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淡薄,普遍存在著重技術成果輕知識產權的觀念,對科研活動形成的技術成果申請專利的意識不強,不利于對知識成果的保護。
(三)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產業化程度不高。高校雖已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較多的科研成果仍僅處于理論層面,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仍然很低,并未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一方面,科研成果轉化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卻不夠,資金投入也不足,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缺乏助推力。同時,科研成果轉化體制還不健全,科研成果還欠缺一個好的轉化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現有的體制還沒有完全與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接軌,高校科研成果評價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缺失,科研成果的轉化對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影響并不大,大多數科研人員都是只是埋頭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識到科研成果轉化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就忽視了科研成果的轉化。
三、我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存在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高校首先應建立和健全知識產權管理的相關制度,特別是保密保證制度、知識產權評估制度、績效考評制度、獎勵激勵制度以及成果轉化制度等,從制度上保護與管理高校知識產權,同時兼顧科研人員的合法權益,激勵其創新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其次,應當設立專門的高校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管理機構,如知識產權領導小組、知識產權事務中心等,同時配備穩定且專業的知識產權工作人員隊伍,負責處理知識產權相關事務,以形成完整的高校知識產權管理與服務體系,保障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與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1999年上海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率先建立符合專業技術人員特點的評聘分級分類管理的社會化評審體系。疏通了社會化人才評價的渠道,實現了專業技術人員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專業技術職務的社會化評審使職稱評審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社會化職稱評審是專業技術進步的催化劑,是專業技術人員成長的一個社會因子。社會化職稱評審促進了專業技術人才的發展與提高,促進了專業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力增強。
一、社會化職稱評審促進了專業技術人才的發展
1、加快了專業技術人才的發展
通過社會化職稱評審的激勵作用,上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一支專業門類齊全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2007年上海市專業技術人才社會化職稱評審202.99萬人,到2010年,上海市專業技術人才有社會化職稱評審237.02萬人。
2007年,上海市企事業單位中專業技術人才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有61.60萬人, 2010年,上海市企事業單位中專業技術人才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有81.94萬人,占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34.6%,同比上年增加4.66萬人,增長6.0%。具有高級職稱的有21.09萬人,占8.9%;具有中級職稱的有60.85萬人,占25.7%;具有初級職稱的有87.65萬人,占37.0%;未聘職務的有67.43萬人,占28.4%。形成了初、中、高三個層面的人才“金字塔”。
2、體現人才的公平與公正
社會化職稱評審是職稱改革的一個方向。較好體現公平與公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打破體制內外界限,變“小作坊式”為“流水線式”。采用統一評審要求,避免了“松緊”程度把握,杜絕部門利益、感情關系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任何機構和個人不能操縱評審全過程,局外人更無法參與意見、干擾程序,消除了職稱評審過程中弊端。并專門設置由社會上學科技術帶頭人組成的評委專家庫,并加以評審紀律之約束,重者追究其刑事責任,確保其公平與公正。
3、助推了研發專業技術人才的發展
研發對于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事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和意義。而社會化職稱評審助推了專業技術人員從事高尖端技術項目的研發愿望,進而獲取高一級職稱,取得社會承認。改變了對研發的主被動角色自覺轉換,助推了研發人才的發展,在專業技術人員中形成正能量。使專業技術人員、單位和社會都成為利益的獲得者,成為研發專業技術人員從事研發與實現愿望的一個助推平臺。
同時要防止有些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有剛性的需求,形成“剃頭挑子一頭熱”,沒有從根本上激發對研發與創新的熱情和動力,成為一部分人只是被動應付。具體表現為:專業論文是七拼八湊、“花錢買發表”、“病急亂投醫”,還有的則干脆網絡下載,成了自己的“研發成果”。使職稱評審產生不良效果。
4、為高新技術類專業人員開辟了專門通道
在科技創新型企事業單位的或從事高新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市政府在1998年5月31日了《上海市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滬府發(1998)23號),“第十六條、市政府組建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類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 1999年組建了“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類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委會”。充分發揮了社會化職稱評審的功能。統計到2011年底累計通過高級職稱的人數為1330人。涌現出了一大批中青年優秀創新型人才,對人才的培養、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提升了社會公信力與監督力
社會化職稱評審其符合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其申報條件、程序、標準、結果等都接受了社會的監督。
評委專家庫受職稱主管部門的監督,評委會辦公室對評委專家進行綜合評價,按照一定比例淘汰和充實,保證評審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評審過程實行封閉式的管理機制。執行評委確定后,遂即進行評審工作,設主、副專家審閱與評價,強化答辯與學科組專業評審,形成互相監督的制約機制,最后由評委會進行集體審議投票決定。避免個人意見左右評審結果。
在召開評委會時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知名專家學者等以社會監督員身份列席評審會議,對評審過程進行全程監督。確保職稱評審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監督機制落實到位。
社會化職稱評審實行責任追究制。首先要明確責任,形成有效的責任書;其次要進行責任追究,對違反評審程序和規定的,職稱主管部門要視情況收回評審權和取消評委資格。對在評審中,嚴重違反評審紀律的有關人員,提請有關部門給予嚴肅處理。
二、社會化職稱評審促進了專業技術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上海市對創新技術的研究者、開拓者,早在1999年為其專門設置了“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類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委會”,鼓勵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去從事高、精、尖領域的技術開發、技術研究、技術推廣。從而帶動了傳統技術進步,開拓了新的技術領域。確立了以生物醫藥、新材料等8大領域的政策傾斜,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思路和相關規劃,帶動了整個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上海市專業技術人才202.99萬人,GDP10366.37億元,到2010年專業技術人才發展到237.02萬人,GDP增長到15046.45億元,除去政策等各種因素外,人才總量和GDP呈正向發展。
三、專業技術人員在高新技術和戰略新興產業發揮重要作用
1、社會化職稱評審推進了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
上海多年來大量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地投入到科技創新研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第一線, 加快了專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化。據統計,2011年高新技術產業化(制造業部分)完成工業總產值7326.32億元,比上年增長12%。
2、專業技術人員在國家級創新平臺,新興產業起到重要作用
2011全年戰略新興產業總規模達到10925億元。
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和要求:到2015年,上海要成為我國綜合領先、在若干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3、專業技術人員在技術重點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2011年,中國首臺代表國際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生產設備……等離子體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設備(PECVD)在理想能源下線,這被視為中國在新能源高端裝備領域的新突破。此前,國內的PECVD均依賴進口,每臺高達上千萬美元。理想能源正是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這個由留美博士歸國創立的企業,三年內產值有望突破數十億元。
4、專業技術人員在建設與服務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做出貢獻
按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整體框架,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四地科技部門聯合建立了“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公共網”等公共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域內多家單位11244臺(套)科學儀器加盟(其中上海6508臺)。上海向浙江、江蘇、安徽輸出技術總計達10635項,累計成交金額達98.42億元。
研發平臺實施“科技114工程”,發揮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特長,向社會開放。上海研發平臺注冊用戶36.6萬人,累計對外服務4420萬次。
5、創新型的特殊專業技術人員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全市累計認定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7831項。其中,2011年經認定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616項,已擁有受理中或授權的各類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等累計1415件。總投資64.66億元,預計到三年后將增產662.43億元。
2011年處于政策享受期的4367項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動態跟蹤數據顯示,其中4073項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在2011年實現銷售總額達1431.03億元,利潤274.22億元,同比增長19.3%,納稅額75.53億元。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年產值占上海市工業總產值4.23%,占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14%,已成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支撐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6、專業技術人員在專利申請與授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