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言和民族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言和文化有著緊密聯系,在不同文化的人們的生活中,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舉例闡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內在區別和在人類社會中起到的作用,最終提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應當保護其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
1.言與文化間的關系
1.1是文化的一部分。像其他的文化現象一樣,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文化和語言都會隨著生產社會的發展而改變。但正因為出現不同的文化,才需要更多不同的語言來完善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我們可以說,語言擁有文化的所有屬性,所以語言也是一種文化,也是眾多文化現象之一。人類語言不僅是一個整體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1.2是文化的主要載體。雖然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其他文化現象通常不能被獨立的存在于語言之外。畢竟只有通過語言文化才可以得以保留、擴展和傳播。
1.3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思維,思維活動離不開語言。也就是說文化的發展必須依靠集體創造的社會成員,但只有通過使用語言這一良好的溝通工具,才可以使社會成員達成溝通并實現相互理解。不同的文化應該通過語言相互學習。由于文化必須使用語言作為工具來開發,所以,語言是文化的發展的基礎。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語言作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通過它人們可以建立生活上和心理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語言能夠促進人際關系,同時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語言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平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人類擁有了語言的權利和能力,人們通過使用語言就能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一個具有概念和意義的世界。
人們通過觀察客觀世界,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其周圍的物質世界,并在頭腦中形成一種意識來表現其精神世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在進行交流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所表達的語言和使用語言的方式是不同的,因為文化是形形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和思維方式是不同的。由于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及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在他們的意識中所反映的客觀世界和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不同,因此他們的世界觀和生活思維方式是不同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
語言、文化、世界結為三體,是密不可分的,人類活于意義的世界中,正如生活于他感知的世界中一樣的真實,因為語言就仿佛一個棱鏡,透過它的投射,世界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所謂的世界景,因此語言也同時表現出人們對其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認識認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體,是認識過程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的歸宿,因此通過語言文化學的研究,使我們能夠更好的了解這個客觀世界;通過語言能使我們更好的了解不同語言當中不同民族的文化。
2.不同文化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操不同語言的人們在進行交流時,即使使用的語言方式準確無誤,但由于文化上的不同,他們使用一個詞或一種表達方式具有不同的意義。尤其是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即使精通了該語言,但是文化不同,人們在語言當中描述其客觀世界所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如一個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成長在少數民族地區,但在校受的教育是漢語,由于他已經擁有了雙重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不同語言時,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將對其所學習的語言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學生在使用漢語時,相對于漢族同學來說他們在說漢語時使用的形容詞就比較多一些,因為他們不能像漢族同學那樣更具體而準確的表達其思想,在轉換思維的時候用漢語表達就較難些,只有通過形容詞來表達他們所要表達的思想;甚至他們在交流時往往喜歡用倒裝句來表達本民族語言,就如漢語當中的客人來到禮讓"吃飯",很多同學將它表達出來時就變成了"飯吃","喝水"變成"水喝"這種表達往往會使人發笑。
不同的民族在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中成長,他們所接觸的客觀事務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就不同,在他們的語言里所描述的客觀事物的名稱就有所不同。文化上的不同,不同民族在使用其不同語言時有著不同的限制,這就很大程度上和該民族的宗教思想、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不同因素有關系。由于文化的不同,我們就很難在其他的不同文化中找到相對應的詞或表達方式,如果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研究藏族的語言,從研究其語言他們就不難看出藏族是一個從事于畜牧和農牧業的游牧民族,因為藏語里大多都和畜牧和農牧有著具體的描述,因此語言為人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使不同學界的語言學家能夠通過研究不同民族的語言來得知其民族內在文化。就如愛斯基摩人對雪的描述就有所不同,在他們的語言里對雪有不同而更具體的描述,從這點我們就不難看出,雪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語言和文化。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敘述,我們進一步得知操不同語言的民族如果對客觀世界中的某些事或者某些現象在其語言里有更具體而生動的描述法,那么我們不費太大力就能基本上得知該民族的文化,
高等職業教育以技能培養為核心。普通高校培養管理研究型人才,高職院校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密切聯系,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技能性,是一種廣義的企業教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高職校園這一特定條件下的校園文化,是高職校園這一特定環境中的,以高職學生為核心的特殊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從本質上看,高職校園文化是高職學生在高職校園里接受、學習社會文化的訓練場,是社會文化的教育體系;是高職學生在高職校園里的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演習場,是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練習和實習體系。
一般都認為,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完整統一。我個人認為,所謂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語文本質屬性的體現途徑和表現方式,而不是真正的語文的本質。
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勞動中,人和他人來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語言和文字為工具,用語言和文字來抒發感情、傳遞思想、溝通信息。人用語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維的經過和結果構造出來,表達出來,傳播出來。語言和文字,即語文,就成了思維的載體,思維的外殼。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發展歷史,不同的思想意識,不同的生活習俗,也就有了鮮明的民族特征和獨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構建、創設自己社會關系的獨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個性卓然的語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語文。語文擔當著連接民族的歷史與現實、彰顯民族的理想與追求的職責,從而在“根”的意義上構筑著該民族個體成員與民族整體之間的心靈聯系。
如果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語文就應該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從這一角度出發,語文的本質應該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為表現途徑和方式的、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社會關系體系的根源性的構建方式。
校園文化的活動方式有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宣傳教育、社會實踐、組織管理、后勤服務等等,課堂教學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另一個角度看,校園文化也是一種隱形課程,是學校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課堂教學的諸多學科中,語文最能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最能鍛煉學生構建社會關系體系的能力。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家長的關心,需要同學的幫助。學生可以借助學習語文,和現實中的教師和家長交往,可以和現實中的同學交往。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需要閱讀教材,審美品鑒。這就要求學生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編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別文學批評家鑒賞家對文學作品的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學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編著者、評論家鑒賞家和其他讀者交往,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哪怕他們遙于古代、遠在天涯,都絲毫不妨礙學生和他們交流。相比其他課程,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受到的束縛最小,發揮的能動最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的構建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學生創設社會關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習的本質是社會關系。普通的社會關系是指現實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語文學習中的這種社會關系的特殊性在于不僅包括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如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它還包括與文學作品、作者、批評家、鑒賞家的虛擬的人際關系。語文學習中的社會關系,跨越時空限制,幾乎毫無阻隔,是一種既有“實交”又有“神交”的、處于更加自由狀態的人際關系。
可以說,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提供給高職學生在高職院校校園里的接受、學習社會文化的訓練場,是社會文化的教育體系;是高職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演習場,是高職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練習和實習體系。語文應該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為表現途徑和方式的、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社會關系體系的根源性的構建方式。也可以說,對學生而言,語文就是微觀的、狹義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就是宏觀的、廣義的語文課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就是微觀的、狹義的社會文化體系和雛形的社會關系體系。社會文化和社會關系就是宏觀的、廣義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更豐富、更深刻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
關鍵詞:漢英語篇;意合;形和;文化差異
一、引言
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重要方法。自有交流以來,關于英語漢語的對比就層出不窮。早期兩種語言的比較多著重于語音及結構上的比較。從結構上來看,意合和形和是漢英最主要的區別。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文化語言學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只有把文化和語言結合以來,剖析造成此種差異的文化根基才能真正了解語言。翻譯決不能僅僅著眼于語言的轉換,而是要透過語言表層了解其文化涵義。(陳安定,2000)呂叔湘指出:往往人們很容易找到事物之間的異同,然而,要追究造成它們異同的原因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本文將不僅僅從語篇的角度指出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更會從文化角度闡釋差異的文化原因。
二、意合與形合涵義
王力在《中國語法論》一書中率先提出意合和形合兩個概念:“漢語里連接成分不是必須,多用意合法表達意義;而英語主要靠連接成分顯示其意義,因此多用行合法。”。連淑能指出,“所謂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所謂意合,指的是詞語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漢語是綜合性語言,不用連詞而靠句詞之間的邏輯關系體現意義,注重行文意義上的連貫,形散神聚,重意合。而英語是分析性語言,靠句詞顯性的連接詞體現意義,重形合。
三、語言與思維文化關系
國外的學者也注意到這些差異,如奈達(Nida,1982:16)指出,英漢語言之間最重要的區別特征莫過于形合和意合。由于語言和文化思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想要探究一種語言,不能不談到文化。在人類語言研究歷史上,意大利哲學家維柯是第一個從語言的文化視角研究語言的。他認為,沒一個民族都有帶有自己特色的習俗文化,不同的習俗文化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形式。(申小龍1992)維柯的觀點在當時雖沒有引起軒然大波,卻開辟了研究語言文化關系的先河,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德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特是繼維柯之后又一個對語言和文化之間關系做出系統研究的學者。他認為語言是人們思維不斷重復活動的結果,語言是思維表達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通過語言展現出來,所以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體現,民族的語言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語言。”(姚小平,1999)在洪堡特看來,一個民族和文化的精神特征決定了這個民族所操持的語言。受洪堡特思想的影響,鮑阿斯,美國人類學家奠基者,進一步研究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他認為語言所透視出來的差異主要源于文化的差異。盡管表達形式不同,但認為思維文化影響語言這點是相通的。可見,文化和思維包含并影響著語言,而語言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合和形合是漢英兩種語言的外在體現,文化則是導致此種差異的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文化是如何影響語言的,接下來本文將對此做一個全面的闡述。
四、意合與形合的思維文化闡釋
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這是兩種語言形式表達上的差別,更是兩個民族思維文化差異的展現。中國受道教影響,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應的中國文化求全、求圓滿,重“心領神會”反映在語言上,則重意合。而西方主張“人物分立”,重在形式論證,崇尚個體思維,并認為整體只有在個體對立中才能存在。反映在語言上,則重形合。吳森教授在指出中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學、法律、和宗教。中國的文化有兩大基石,一為道德,一為藝術。中西方最顯著的差異在于:中國文化是偏藝術的,要有整體的美得視覺體現,而西方文化是偏科學的,邏輯性外顯。科學的精神目的是在于尋求真理,通常是借著抽象的符號,利用分析的方法,對事物作理智的了解,從而發現真理。相反,藝術的精神的目的是欣賞和創造,一般是借著具體的意象,傳神活現,的來表達一己的感覺或價值判斷,從而帶來視覺的享受。下面本文將從語篇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思維的差異:
從初始語篇看,整篇語段主謂不是特別明顯,沒有顯性的連接詞聯接上下文,但是卻絲毫不影響理解讀者理解語篇的意思。對《儒林外史》熟悉的讀者會發現,語篇的意義體現在字里行間,高度依賴上下文。體現了中國文化注重“悟性”、“了悟”。而目的語篇幾乎每句話都有顯性的主謂賓,整齊完整,句法的語法意義受到語言形式的限制,體現了英語是分析性語言這一特點。這是結構上的差異。從文化上分析,充分體現了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基本分歧,即,東方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就如吳森教授所言,初始語篇整體來看,仿佛一個藝術品,看似毫無關系,實則形散神聚,并且給人一種整體的美感。西方人則重分析,重形式邏輯,總是把細微之處,用語言表達出來。這也符合西方的科學精神,試圖借助抽象符號闡述事物。
原語篇表面上看只是幾種事物的堆積,找不出主語謂語賓語,然后細細品味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意境的畫面。各個景物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副令人傷感的暮秋黃昏圖。這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模糊整體的思維觀。這種思維觀注重事物內涵的橫向聯系,語言通常表述為非邏輯化,但是語言內部卻表現為極強的邏輯性關聯性,意義需要靠讀者的悟性拿捏,這符合漢民族的思維特點。
目的語篇為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所譯,譯文幾乎把原文的意味譯出來了,從形式上可以看出風格與原文極不相同。譯文將原文的內隱意義通過形式的連接外顯出來,主謂機制突出。這體現了西方民族分析性的思維特征。
五、結語
漢英語篇的差異,是漢民族和西方民族文化思維差異的具體體現。思維支配文化,并反映到語言中。漢語重意合,形散而神聚,以意統形。英語重形合,語言形式規范完整,以形制意,這是兩種語言最顯著的差別之一。因此要了解兩種語言語篇,分析其文化思維差異是必要的。不管是學生考試,還是做翻譯,都應該考慮思維差異并用此分析語篇結構。只有在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又能了解造成差異的原因,才能更深刻了解語言。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 A.Tra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申小龍.語言的文化闡釋[M].上海:知識出版社,1992.
[5]姚小平.作為人文主義語言思想家的洪堡特[J].外國語,2003(03).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偶合 文化差異
在與外國人的接觸當中,如果違背了對方民族的語言習慣,就會冒犯對方,甚至引起沖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比如大山在中國用地道的北京話流利地問一位老人“你幾歲了,”,那位老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了。因為大家從大山地道、流利的漢語口語中,自然認為他應該已掌握了“您多大歲數了,”甚至對他說出“您貴庚了,”。如果換個剛學漢語的外國留學生,用濃重的洋腔洋調問“你幾歲了,”,我們就能夠諒解他,因為我們認為他很可能還不了解中國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應的文化。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漢語的“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漢語的“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漢語的“三思而后行”,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由此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云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等。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打開禮物并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I appreciate it,等。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有些英語學習者常把politician與漢語的“政治家”劃等號。實際上,politician這個詞在英語中往往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引起別人的蔑視,指的是只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圓滑”之義,漢語“政治家”應譯為statesman。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WARM, 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 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學習與其他勞動方式、其他社會實踐方式相比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實踐的主體是學習者自身,實踐的客體仍然是學習者自身。學習方法、學習手段、教師、教材教具和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都是中介系統。學習的最終目的,既不是學習掌握知識點,也不是具備掌握某些技術技能,而應該是培育、完善學生作為人的本質屬性。知識、技能、素質等,都只是手段和過程,而不是目的。
文化是指社會和人在歷史上一定的發展水平下,人們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同時,它也是社會教化的過程,即后天行為的社會化過程。可以說,文化是特定條件下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各種課內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和全體學生,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也就是在校園這一特定條件下的文化,是校園這一特定環境中的特殊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校園文化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關系,但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它的目的是為了創設一種社會關系的練習體系。可以說,校園文化是提供給學生在校園里的接受、學習社會文化的訓練場,是社會文化的教育體系;是培育、建構學生社會關系的演習場,是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練習和實習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以技能培養為核心。普通高校培養管理研究型人才,高職院校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密切聯系,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技能性,是一種廣義的企業教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高職校園這一特定條件下的校園文化,是高職校園這一特定環境中的,以高職學生為核心的特殊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從本質上看,高職校園文化是高職學生在高職校園里接受、學習社會文化的訓練場,是社會文化的教育體系;是高職學生在高職校園里的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演習場,是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練習和實習體系。
一般都認為,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完整統一。我個人認為,所謂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語文本質屬性的體現途徑和表現方式,而不是真正的語文的本質。
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勞動中,人和他人來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語言和文字為工具,用語言和文字來抒發感情、傳遞思想、溝通信息。人用語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維的經過和結果構造出來,表達出來,傳播出來。語言和文字,即語文,就成了思維的載體,思維的外殼。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發展歷史,不同的思想意識,不同的生活習俗,也就有了鮮明的民族特征和獨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構建、創設自己社會關系的獨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個性卓然的語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語文。語文擔當著連接民族的歷史與現實、彰顯民族的理想與追求的職責,從而在“根”的意義上構筑著該民族個體成員與民族整體之間的心靈聯系。如果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那么語文就應該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從這一角度出發,語文的本質應該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為表現途徑和方式的、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社會關系體系的根源性的構建方式。
校園文化的活動方式有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宣傳教育、社會實踐、組織管理、后勤服務等等,課堂教學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另一個角度看,校園文化也是一種隱形課程,是學校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課堂教學的諸多學科中,語文最能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最能鍛煉學生構建社會關系體系的能力。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家長的關心,需要同學的幫助。學生可以借助學習語文,和現實中的教師和家長交往,可以和現實中的同學交往。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需要閱讀教材,審美品鑒。這就要求學生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編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別文學批評家鑒賞家對文學作品的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樣,學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編著者、評論家鑒賞家和其他讀者交往,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哪怕他們遙于古代、遠在天涯,都絲毫不妨礙學生和他們交流。相比其他課程,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受到的束縛最小,發揮的能動最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的構建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學生創設社會關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習的本質是社會關系。普通的社會關系是指現實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語文學習中的這種社會關系的特殊性在于不僅包括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如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它還包括與文學作品、作者、批評家、鑒賞家的虛擬的人際關系。語文學習中的社會關系,跨越時空限制,幾乎毫無阻隔,是一種既有“實交”又有“神交”的、處于更加自由狀態的人際關系。
可以說,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提供給高職學生在高職院校校園里的接受、學習社會文化的訓練場,是社會文化的教育體系;是高職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演習場,是高職學生學會培育、建構社會關系的練習和實習體系。語文應該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為表現途徑和方式的、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社會關系體系的根源性的構建方式。也可以說,對學生而言,語文就是微觀的、狹義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就是宏觀的、廣義的語文課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就是微觀的、狹義的社會文化體系和雛形的社會關系體系。社會文化和社會關系就是宏觀的、廣義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更豐富、更深刻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
如果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語文是民族精神的精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縮影,那么可以說,語文就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精華和根源。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院級科研課題項目編號11Y037
參考文獻:
1.王浩斌,《巴黎手稿對人的本質及其表現樣態的闡釋》,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10.3
2.伍雪輝、張艷輝,《論人的本質及教育的本源、屬性和出發點》,《教育探索》,2010.8
3.宋德新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4.郭廣銀,楊明等著,《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