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設計手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教材科的教材管理工作包括教材信息、教材征訂、教材審核、教材采購、教材出入庫等,但若這些工作還停留在紙質的基礎上,會浪費許多人力和物力,在信息時代這種傳統的管理方法必然被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管理所取代。
本系統主要完成了一個網上教材管理系統,其主要實現學生、教師、教材科的訂書,學生、教師的領書功能,教材零售,因書的質量問題換書,報損處理。對訂書的情況做統計,為師生提供各種條件的教材信息查詢等功能。
本系統開發平臺選用Visual Studio 2005,后臺數據庫為SQL Sever 2005 Express。本系統適用于各類型學校的教材科的庫存管理工作,可以大大的提高了教材科工作的效率,減少失誤。本文將對該系統的設計開發過程和具體功能做詳細的介紹。
關鍵詞:教材管理;教材領取;庫存管理;ASP.NET;B/S
需求分析與總體設計方案
3.1 系統需求
3.1.1 用戶角色需求
根據習慣上教材科的操作方式,整個系統應該有三種用戶角色,即教材科人員,普通學生教師和系統管理員。
教材科人員處理訂書領書操作,而不能進入到系統管理的模塊中;學生教師可以查詢教材信息,不能進入其它任何模塊;系統管理員在后臺對系統進行用戶管理,教材信息管理,并展開系統的正常運行維護工作,但不能進入教材科人員操作模塊。除普通的學生教師等查詢用戶外,每個角色操作都通過密碼驗證和用戶類型選擇后登錄。通過系統管理員才可以修改密碼。工作完成后,通過各自專門的出口退出登錄狀態。
3.1.2 功能需求
系統功能主要包括訂書處理、領書處理、特殊處理、系統信息管理四個部分。以下按照不同的功能處理對具體功能進行描述:
一、訂書處理:
教材科人員通過登錄頁面登錄成功后,可以通過菜單選擇為學生、老師、或者教材科訂書,首先選擇需要定的教材,輸入教材使用的學年度,如果為學生訂書需要選擇系和班級,填入需要訂購的數量,如果是教師訂書需要填寫教師名字,選擇確定,訂書的過程就完成了。
二、領書處理:
教材科人員通過登錄頁面登錄成功后,可以通過菜單選擇為學生、老師做領書處理。當學生代表來領書時,通過班級就可以查詢到需要領什么書,需要領多少本,什么書已經領取了等信息,領書成功會做上領書標記。教師來領書時,通過選擇教師名字,就可以知道需要領什么書,也和學生類似的在領書后做領書標記。
三、特殊處理:
特殊處理指的是換書、報損、零售、統計、查詢這些功能。教材科人員從登錄模塊登錄后可以進入這些功能模塊。換書是只書本身由缺陷的情況下,對領書的學生或老師做換書處理,并作記錄。報損是因為其它教材科的原因造成的問題做報損處理,并且登記。零售是對丟失教材的學生做零售處理,并且記錄。這些操作都是要在教材科有自己購買相關教材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如果在進行這些操作的時候,數量少于閥值將報警,數量不足或沒有庫存的時候會彈出提示框并關閉相關功能。統計功能是在選擇學年度和教材后統計訂購數量,或者按班級統計訂購數量。查詢模塊是所有用戶在沒有登錄情況下都可以操作,可以按模糊查詢、按授課教師等方式查詢教材相關信息。
四、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員從登錄頁面進入系統,選擇用戶類型為“系統管理”。系統管理員登錄后不能進入教材科用戶使用的模塊。系統管理員可以添加刪除修改教材信息,管理各類用戶,設置報警閥值,管理班級和系的信息。
3.1.3 性能需求
整個系統應當操作簡便,界面友好,維護簡便。數據庫要求運行穩定,執行速度快,數據安全性高。軟件系統本身運行對計算機硬件平臺和操作系統平臺要求適中。
2.4 用戶界面需求
為使該設計可行,可靠,其界面設計要求簡單,方便,且具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系統功能可以良好的功能按鈕相結合。使用Send,accept,添加,刪除四個按鈕控制相關的功能;TextBox 控件用來分別顯示信息和用戶ID,用戶名。整個界面簡單,醒目,且有效。
3 系統主體設計
3.1 主體設計思路
本系統主要使用SQL Server CE數據庫和SQL Server 2000數據庫,通過引用System.Data.SqlServerCe組件創建SqlConnection實例利用代碼在Pocket PC 2003模擬器上創建本地數據庫表:MsgInfo。對遠程SQL Server 2000數據庫的訪問通過RDA技術需要System.Data.SqlClient的引用完成PULL操作和PUSH操作。
在對Pocket PC上存儲數據實際上是對本地數據庫的操作,通過代碼在編輯環境中創建出本地數據庫AccessMsg.sdf,該數據庫是個精簡版的SQL Server 數據庫,同樣是個關系型數據庫,同時通過代碼在SQLCE中創建表MsgInfo,表中列屬性為用戶ID(SendID,AcceptID)和Message,分別用來存儲用戶信息和發送接收的信息。
整個系統的開發除了建立數據庫外,在實現功能代碼上要創建一個SQLCECF的實例。使數據庫能夠支撐整個系統功能實現。
在Pocket PC上其界面設計思路是盡量簡單,但能滿足系統需求。控件上的設計簡潔,明了。使模擬器和真實的手機操作界面相似,到達界面設計的需求。在發送端的模擬器上顯示接收端的ID和Message,在接收端的模擬器上顯示發送端的ID和同樣的Message,使模擬器功能上和真實手機一致。
關鍵詞:AT指令編程;通信錄;手機短信;查詢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6-10223-04
The Design with Realizes of Correspondence Record Inquiry System Based on Instruction Programming
LIANG Wei-ming
(Xinchang Power Supply Bureau, Xinchang 312500, China)
Abstract: The inquiry system of Correspondence record useing Cell phone text messages,provide the convenience for the user to inquire telephone number.The platform witch can receive and seng message automatically based on GSM technology.Then write the program about the short message′senging-receiveing of the PDU mode and AT commands with VB6.0 and past the test.
Key words: AT instruction programming; correspondence record; cell phone text messages; inquiry system
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經常要相互聯系,最常用的聯系方式就是打電話。打電話就要有電話號碼,而要記住一大堆電話號碼,很不容易。至于要記住某個單位所有職工的電話號碼,那更是不大可能。記不起電話號碼,一般通過查電話號碼簿、詢問身邊同事朋友、打查號電話、熱線電話等方式來查詢電話號碼。這些查詢方式,總是存在使用不便、查詢麻煩、信息不全等等問題。
通信錄手機短信查詢系統,使得無論人們在何時何地,只需通過一種十分簡便的方式,即發送一條查詢短信,就能查詢到某人的所有電話號碼,包括內線電話、手機虛擬號碼、手機全號、住宅電話等全部信息。
1 AT指令簡介
采用AT指令控制GSM MODEM,使用PDU模式和Unicode內碼,可實現中文及數字等混合信息的雙向短信收發。常用的AT指令如表1。
2 系統結構設計
2.1 系統結構圖系統采用VB6.0和ACCESS數據庫開發
將本單位所有職工的通信錄,錄入ACCESS數據庫。系統采用一只外置式GSM短信Modem,接收和發送短信。通信錄手機短信查詢系統在接收到發來的查詢短信后,提取短信中的職工姓名,在數據庫中檢索。檢索到,則回復該職工的聯系電話;沒有檢索到,則回復“請重新發送姓名!”的提醒短信。短信回復時間約為3-5秒。系統結構圖如圖1。
2.2 系統流程圖
由于本單位的職工,基本上都加入了本單位的移動虛擬網。而且,采用虛擬短號發送和接收短信,資費較低。因此,本系統中也必須加入可采用虛擬短號查詢的功能。
針對不同的查詢方式,需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和查詢流程。具體流程圖如圖2。
3 基于AT指令采用VB編程的系統實現
3.1 用VB6.0編程語言,連接ACEESS數據庫
采用VB6.0編程,控制Access2000數據庫,實現任意的數據查詢、定位等功能。在實際的編程中,采用了“數據綁定”的方法,實現Access2000數據庫的快速定位和任意查詢等功能。在數據庫中檢索查詢的姓名。
1) 系統初始化,將一個Data控件的數據源指定為當前目錄下的通信錄數據庫:通信錄.MDB。
程序代碼示例:
Private Sub Form_Initialize()
Me.Data1.DatabaseName = App.Path & "\通信錄.MDB"
End Sub
2) 將系統定義的標簽控件綁定至上述Data的相應字段。程序代碼如下:
Begin VB.Label L7
Caption = "宅電"
DataField = "宅電"
DataSource= "Data1"
Height= 375
Left= 6600
TabIndex= 31
Top = 4320
Width = 1935
End
Begin VB.Label L6
Caption = "內線"
DataField = "內線"
DataSource= "Data1"
Height= 375
Left= 6600
TabIndex= 30
Top = 3720
Width = 1935
End
Begin VB.Label L5
Caption = "虛擬號"
DataField = "虛擬號"
DataSource= "Data1"
Height= 375
Left= 6600
TabIndex= 29
Top = 3120
Width = 1935
End
Begin VB.Label L4
Caption = "手機/小靈通"
DataField = "手機/小靈通"
DataSource= "Data1"
Height= 375
Left= 6600
TabIndex= 28
Top = 2520
Width = 1935
End
Begin VB.Label L3
Caption = "姓名"
DataField = "姓名"
DataSource= "Data1"
Height= 375
Left= 6600
TabIndex= 27
Top = 1920
Width = 1935
End
Begin VB.Label L2
Caption = "部門/班組"
DataField = "部門/班組"
DataSource= "Data1"
Height= 375
Left= 6600
TabIndex= 26
Top = 1320
Width = 1935
End
Begin VB.Label L1
Caption = "id"
DataField = "id"
DataSource= "Data1"
Height= 375
Left= 6600
TabIndex= 25
Top = 720
Width = 1935
End
3) 調用.Recordset.MoveNext在數據庫中檢索查詢的姓名。程序代碼如下:
Data1.Refresh
Do While Not (Data1.Recordset.EOF)
If L3.Caption = XM Then Exit Do
Data1.Recordset.MoveNext
Loop
3.2VB6.0編程,采用AT指令,使用PDU模式和Unicode碼,回復查詢到的信息
1)打開連接GSM短信貓的串口。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Form_Load()
mPort = ComboBox1.Text
MSComm1.Settings = "9600,N,8,1"
MSComm1.InputLen = 0
End Sub
2)編程透過串口,采用AT指令控制GSM MODEM,使用PDU模式和Unicode內碼,實現中文及數字等混合信息的雙向短信收發,回復查詢到的信息。
程序代碼如下:
Public Function Sendsms(csca As String, num As String, Msg As String) As Boolean
Dim pdu, psmsc, pnum, pmsg As String
Dim leng As String
Dim length As Integer
length = Len(Msg)
length = 2 * length
leng = Hex(length)
If length < 16 Then leng = "0" & leng
psmsc = Trim(telc(csca))
pnum = Trim(telc(num))
pmsg = Trim(ascg(Msg))
If CDbl(num) > 10000000000# Then
pdu = prex & psmsc & midx & pnum & sufx & leng & pmsg
Else
pdu = prex & psmsc & midx2 & pnum & sufx & leng & pmsg
End If
MSComm1.Output = "AT+CMGF=0" + vbCr
If CDbl(num) > 10000000000# Then
MSComm1.Output = "AT+CMGS=" & Str(15 + length) + vbCr
Else
MSComm1.Output = "AT+CMGS=" & Str(13 + length) + vbCr
End If
MSComm1.Output = pdu & Chr$(26)
Sendsms = True
End Function
3)將手機號碼和對方手機號碼也轉換為PDU格式,自動加86至13位。實現支持手機全號和手機虛擬號碼收發短信,并能自動檢索和短信回復。
程序代碼如下:
Public Function telc(num As String) As String
Dim tl As Integer
Dim ltem, rtem, ttem As String
Dim ti As Integer
ttem = ""
tl = Len(num)
If tl 11 And tl 13 Then
'MsgBox "wrong number." & tl
'Exit Function
End If
If tl = 11 Then
tl = tl + 2
num = "86" & num
End If
For ti = 1 To tl Step 2
ltem = Mid(num, ti, 1)
rtem = Mid(num, ti + 1, 1)
If ti = tl Then rtem = "F"
ttem = ttem & rtem & ltem
Next ti
telc = ttem
End Function
4)將中文字符轉換為Unicode碼:
程序代碼如下:
Public Function ascg(smsg As String) As String
Dim si,As Integer
Dim stmp As Integer
Dim stemp As String
sb = Len(smsg)
ascg = ""
For si = 1 To sb
stmp = AscW(Mid(smsg, si, 1)) 'Asc
If Abs(stmp) < 127 Then
stemp = "00" & Hex(stmp)
Else
stemp = Hex(stmp)
End If
ascg = ascg & stemp
Next si
ascg = Trim(ascg)
End Function
3.3 程序運行界面
程序運行界面如圖3。
4 結束語
該文給出了用VB6.0編程,進行通信錄手機短信查詢系統設計和開發的一種簡單易行的過程和方法。通過這套系統,隨時隨地地,只需簡單地發送一條查詢短信,就能方便地查詢到某人的所有聯系電話。該文應用的采用AT指令編程,以及使用PDU模式和Unicode碼控制GSM短信貓的方法,供業內人士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設計:法規體系:城市設計作用;城市設計地位“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1-0079-02
歷經十余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下簡稱《城鄉規劃法》或新法)終于獲得通過并實施。從條款內容上我們無法直接得知與城市設計的條款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對城市設計的法律體現進一步消失,從另外一種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設計的自身發展成為平行于城市規劃的運行體系。本文試圖從城市設計的法規角度闡釋城市設計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對城市設計法制體系構建作出建議性探討。
1 城市設計及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相關概念
1.1 城市設計
真正切實有效的城市設計首先是一種公共政策,而非簡單技術層面的規劃、建筑或景觀設計。即:城市設計不是設計城市。
城市設計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的目標,對城市形態環境進行的綜合性設計;是在客觀現實的理性分析基礎上,對各種層次的形態環境進行創作性的設計,并形成相應的政策框架,通過對后續具體工程設計的作用予以實施,是一種“二次設計”的過程。其運作充滿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協調和整合,是一個連續的復雜的動態的決策和作用的過程。
1.2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
1.2.1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現代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下的城市開發模式決定城市設計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大致有三階段,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維護公眾利益:二、促進人性空間的創造、保護:三、追求富有個性的高品質城市環境。由其對應的也是時代的制度變遷和完善,既有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的轉變體現。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場經濟運行穩定的時期,城市設計作為市場經濟對城市形態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設計實施層面對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設計自身要求,處于對自身設計的實施效果考慮,城市設計編制后的實體實施效果的好壞是決定城市設計成敗的關鍵。城市設計的整個思想過程不是一種終極藍圖的模式,這一點與建筑設計的思想過程不同,但是在區域城市設計以下的開發性城市設計方案,獲得良好實施就應當成為其編制的最終目的。
第三:作為一種公共政策的城市設計,在制定、實施過程中涉及的多種利益團體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及其糾紛,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調整、解決。城市建設中,政府、開發商、土地擁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視或占據過分主導的地位,都將損害到城市的良好發展,城市設計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整這一系列利益關系,而當矛盾激化無法調和時,只能尋求法律的裁決。因此,建立包括一攬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設計相關法律十分必須,這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與混亂。
第四:城市設計技術管理層面對法律制度的需求,與規劃、建筑相類似,城市設計理論在實踐中同樣需要專業性規范的約束。而這些規范必須建立起一個制度化的控制體系,而法規體系是該城市設計運行的重要環境基準。
1.2.2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主要內容
城市設計成果的編制和實施牽涉的機構數量眾多,利益取向不一,運行過程復雜,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這些法律、法規所構成的系統就是城市設計法規保障體系。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是一個寬泛的定義,它的內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設計地位確立、機構組織架設,有助于城市設計目標實施管理、監督評價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規、法定審議及和約制度、以及擁有相應控制作用的技術性規范等。
這些法律、法規在內容上大致可分為四個層次:
1)城市設計主干法。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設計為題名關鍵字的專為城市設計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設計運行所需的框架內容的非專項法。
2)有利于城市設計有效實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規包含為城市設計實施提供可行性的經濟、社會手段內容的法規:例如容積率獎勵辦法、歷史街區保護辦法、自然生態區保護辦法。
3)從大量具體域市設計成果中抽象、提升出來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設計導則。在城市設計過程中,設計導則是實現城市設計目標和概念的具體操作手段,它如同一個綱領性文件,指導城市設計思想的貫徹實施。
4)對開發項目進行的城市設計法定審議制度。
2 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現狀
我國法規體系的現狀是:缺乏國家一級主干法,具有適合地域實施性的城市設計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設計法律地位不明確。
2.1 現行城市規劃的主干法一《城鄉規劃法》
《城鄉規劃法》雖有許多條款都包含了城市設計的實質精神,但卻沒有直接提出需要運用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如《城鄉規劃法》第1條、第4條、第10條和第18條,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頒布以前,1991年通過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8條》也對此有規定。從時間軸上看,城市設計始終沒有正式登上我國國家層面空間法律體系的舞臺。
而現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5)頒布以后,城市設計便失去了這一層法律上的肯定,而與此同時,《城鄉規劃法》也沒有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鄉規劃法》與《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在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時,明顯缺少真正能夠保障城市設計開展與實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內容。這一內容的缺失也直接導致了對開發項目進行制度化的城市設計審議無法實現。
中國的法律體系屬于傳統的大陸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審判中擁有絕對的約束力,并且各部法律專屬性很強。可以看出。在城市規劃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闡述城市設計的理論思想、操作辦法和成果形式。《城鄉規劃法》或《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無法成為城市設計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為城市設計宣言的作用――認可了開展城市設計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設計法規編制
個別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編制實施了《深圳市城市規劃條例》,其內容包含了城市設計的編制辦法、審議制度等,成為了該市開展域市設計實踐可依托的主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將城市設計上升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規,但是這樣的城市還為數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國家一級層面尚未理清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之間法律關系的情況下,這樣的地方性法規在實際的管理操作中將會缺乏足夠依據,并且由于我國開展城市設計是自上而下,有相對城
市化進程略偏早的特性。這種特區性質的地方法規對其他城市的影響較小,無法作為試點進行推廣。由于大多數城市尚未有城市設計的主干法,因此對城市建設項目的城市建設審議也沒有具體、明確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國的城市設計法規體系還遠未系統建成。其中,城市設計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無法系統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設計在中國法律地位不明的歷史原因:
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城市設計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歷史原因。
中國在建國之初,為了適應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建設需要。全部照搬了蘇聯的城市規劃設計模式,將城市設計的內容變相歸入了城市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即為這一體制下的典型產物。由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無論從土地的所有權,到項目的設立、審批、投資、興建都由國家一手包辦,無需進行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視,現代城市設計理論于80年代逐漸被引入中國。但是這一理論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設計的形態表達效果上,關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對這一手段調整城市中各團體間利益的深層作用卻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城市設計往往只是城市規劃的形體翻譯工具。因此城市設計僅僅在技術層面得到了開展,而并未被賦予應有的法律地位,最終導致了大量的城市設計圖紙成果無法進行有效的實施。
3 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構建的初步建議
3.1 與城市規劃相關法規體系的銜接
目前學者對于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比較認同城市設計是“思想與方法”的論點,認為在接下來的城市規劃中應引入城市設計的思想,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將規劃貫徹下去。在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劃的“硬性”管束與城市設計的“彈性”引導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國家依賴城市設計“二元職能”達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關系也同樣體現在兩者相關的法規體系中,由城市規劃所制定的相關法規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進程的大體框架:而城市設計的相關法規體系則保證了城市各個角落在這個框架中更加靈活、細膩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彈性”的法規體系。
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目前應該分別從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兩個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強兩者相關法規體系的銜接:(1)應當明確城市設計在城市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應貫穿于整個城市規劃過程中的:應進一步明確城市設計在不同階段的內容及成果要求,以彌補城市規劃工作方法的不足:應當明確城市設計的成果如何納入規劃方法得出規劃設計要點,構成完整的控制指標,以獲得法律地位。(2)城市設計研究范圍應當與城市規劃基本對應,根據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為整體城市設計和專項城市設計等,而其相應的法規體系也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城市設計要點(Code)和城市設計導則(Guide line 1,通過它們充分發揮城市設計的彈性特點,適時適地進行靈活而高效的調整,達到在制度性的規劃控制條件下進行日常城市建設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提出對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基本組成建議,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建立應該是多層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體系:(1)國家一級的城市設計專項法,作為城市設計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確立城市設計方案制定選擇、實施管理、評價反饋的步驟、方法,與城市規劃建設設計之間的銜接關系,城市設計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內容,以及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所牽涉的各種組織機構的設置與權責關系。 (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級別的城市設計編制、實施法,這與上一級的主干法類似。只是中央與地方層次上的差別。
3.2 明確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促進城市設計和規劃的“一體化”道路,全面體現城市設計對城市建設的空間作用和社會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體系,是當前城市規劃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設計無論是整體的或局部的階段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中更不能獨立運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一體化”的觀點,期望通過依靠強勢的規劃體系來實現城市設計目標。我們從法規體系看,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體系,而目前城市設計無論總體還是局部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現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獨立運作。城市設計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過立法確立,這已經在深圳等地有所嘗試;二是通過“轉譯”。以規劃語言表達出來,城市設計導則通過獨立成本附于規劃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規劃條款中。顯然,第二種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的實際,法規體系層面“一體化”就應該體現在城市設計以依附于城市規劃立法形式為主,在適當發達地區嘗試采用單獨城市設計立法。
參考文獻:
[1]柳權,論城市設計的編制和實施[J],城市規劃,1999 9.
[2]柳權,試論城市設計的編制與實施一從美國經驗看我國城市設計實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規劃,1999,9.
[3]王世福,城市設計的法律保障當議[J],規劃師,2003 4.
[4]孫施文,周宇,城市規劃實施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城市規劃匯刊,2003年第2期總第144期.
[5]呂斌,國外城市設計制度與城市設計總體規劃[J],國外城市規劃,1998,4.
[6]莊宇,城市設計的運作[J],規劃師,]999年第2期.
[7]城市設計的實施策略與城市設計制度[J],規劃師,2000年第6期.
[8]金廣君,城市設計成果的可持續性[J],城市規劃,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設計過程保障體系研究,博士論文,2006,
在我國現行的規劃編制體系中,法規層面的城市規劃更注重對城市的理性分析和量化控制管理,缺少在三維空間形態方面從宏觀到微觀逐層次系統化的控制和引導手段。而總體城市設計對于城市空間環境建設的控制與引導的目標使其成為一種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而作為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領域的一部分,當前總體城市設計進入到了指定具有指導作用的技術性文件和具體編制實踐的階段。在實施應用中,對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編制的合理程度和實踐指導的有效性成為總體城市設計工作研究的重要內容。筆者從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對象、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應用分類、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使用方式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討論總體城市設計導則形成與具體應用。
2、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對象
2.1明確總體城市設計目標、確定研究方向
總體城市設計的核心目標是凸顯城市空間特色。總體城市設計的工作意圖強調建立地區內的空間結構框架與設計引導。通過對城市自然山水特征和歷史文化特色的把握,明確未來城市空間形態的總體框架與發展思路1。
總成城市設計對城市特色的塑造貫穿于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眾多環節之中。總體城市設計層面的任務,一方面是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與之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為城市宏觀空間布局提供城市設計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則是為具體城市設計、詳細規劃以及規劃管理層面提供宏觀的控制和引導原則。這種逐層分級控制引導的序列使得城市的特色,從宏觀到微觀,從規劃到建設,得以維系、延續與強化。而總體城市設計導則作為總體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應用的重要工具,在確立哪些城市設計要素能夠建立起城市空間形態的總體框架,如何控制這些城市設計要素的問題是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編制工作的核心議題。
2.2建立總體城市設計框架、明確控制對象
⑴公共空間資源的管控。在總體城市設計的編制中,應首先注重對城市公共空間資源的管控和統籌布局。研究得出的框架結構在總體城市規劃中,通過用地規劃布局、設施建設、開發容量等技術指標規定,實現總體城市設計結構在具體空間范圍的存在和大致的空間范疇和幾何形態。其中,城市公共空間資源可以涵蓋城市道路、自然環境、廣場公園等各種形式的物理空間資源,同時也應該將城市形象、建筑風貌、等視覺資源以及社會文化、人文特色的城市要素納入其中。
⑵控制標準的建立,明確對公共空間資源的開發、保護、特色建設的各項要求、以及城市各種資源與公共空間控制點之間質、量的關系。采用指標體系、管理措施以及設計指引等以量化和法規化的技術手段來構成建設控制標準,融入到城市的日常建設當中。在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形成對公共空間資源的具體內容的技術規定。
⑶結合城市形象的塑造,協調城市特色空間整體發展框架的合理建構。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給予公眾共同的穩定的綜合印象和觀感。總體形象定位是城市性質、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現。結合城市意象理論、社會人文理論對城市空間環境的分析,提取城市中的重要特色空間,使其成為城市建設實施中需要重點把控的對象。
⑷建立總體城市設計框架,并將所有的設計策略轉化為管控措施(法規+導則),積極的納入到城市規劃管理體系,或自成體系,以規劃管理的語言和工具來實現和操作框架的控制引導作用。因此應將管控的內容、要點、方法等各種元素統一整合,通過總體城市設計導則這種工具,來形成總體城市設計框架對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具體行動指導。
3、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應用分類
3.1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等級
從城市整體性和系統性特征來看,框架是由整個地區環境內重要的城市設計要素組成的。內容多種多樣,規模巨大,系統繁復。城市建設實踐需從這些設計要素的重要程度、意象作用以及建設安排進行序列組織,具體行動。
從控制概念的構成來看,控制行為由控制主體、被控制對象、控制因子三部分組成。對城市這個巨系統內的空間物質要素的控制,除了控制主體、被控制對象、控制因子(多個控制因子,或是平行的各種系統要素)這三部分外,還應該突出對控制因子具體的控制機制的考慮,包含控制集合點,控制因子排列兩個組成。
①控制集合點——城市整體的廣袤性要求了城市中被控制空間實體的有限數量和主次之分,超過了這個標準,會導致面廣體大,控制力度的減弱。
②控制因子排列——而控制因素的多樣性要求了不同物質要素各自的有限數量和權重,模糊了這個標準,其間產生的各種作用力必然會發生偏移甚至抵消,導致對于一個具體空間點的控制目標混沌,同樣使控制力度減弱(一身兼數職的尷尬)。控制機制的關鍵點在于理解城市空間是這些控制因子的有機綜合,而不是各種因子的機械疊加。
3.2總體城市設計導則的分類
由前面論述可知,城市總體設計確立的城市特色空間框架是一個層級式物質構成體系,需要建立逐層分級控制引導的序列,才能保證其從宏觀到微觀,從規劃到建設的控制指引。因此,總體城市設計導則需要針對不同層級的控制對象,形成不同控制力和限定作用的導則分類。結合城市空間層次的劃分以及控制程度的深淺,設計導則被分為四類
⑴強制性導則:這些內容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被貫徹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須向政府提交申請和可行性報告,強制性導則針對的具體城市物質對象,需要結合城市的空間發展框架進行對應,主要依據以下一些要素:歷史文化與自然資源保護、城市空間與景觀、城市形體的量化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重要公共空間等。
⑵說明性導則:這些內容是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應該被貫徹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須向規劃主管部分提交申請和可行性報告。
⑶建議性導則:這些內容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執行。執行批準書必須提交給規劃主管部門并得到批準。
一、園林城市和城市設計都是城市文明不斷發展的結果
建設園林城市要求整個城市都園林化——建設城市大園林,這是城市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從最初的只用于交換和防御,發展到越來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們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還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環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程度達到最優化,城市設計由此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建設園林城市應該說是城市設計追求的根本目標;而園林城市的建設也必須通過加強城市設計來實現,二者一個是目標,另一個是手段。
園林城市和城市設計目前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十九世紀英國的霍華德曾經提出過田園城市的理論,應該說這個理論是城市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而這個理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則是以園林綠化為有機聯系的城市構造原則。這個理論對以后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理論和實務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其精神實質表現的是一種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園林城市的概念說到底是一種城市形態標準,這種形態應該說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園林城市作為一種城市形態,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其概念:園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綠化作為基本的有機紐帶,藝術化地組織和構造城市空間的各個基本要素,使城市形體環境有最佳的美學和生態學效果。
城市設計理論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創立的。當城市規劃學從空間地域規劃發展到融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的綜合性規劃學科后,就出現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觀自我表現,另一方面城市規劃忙于跨學科宏觀擴展的局面。兩極化的傾向忽視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與建筑的關系,冷淡了城市視覺環境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設計理論應運而生,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的盲區——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學科。城市設計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與其他邊緣學科一樣,其概念有多種解釋,但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城市設計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間環境為對象,以人為主體,以整體效應為原則,以建立城市良好視覺效果和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為目的,融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中的中觀設計。城市規劃出于理性,城市設計則側重于感性;建筑設計是對個體的操作,城市設計是對群體的組織。
由此看出,園林城市與城市設計都是針對城市形態進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
二、構造園林城市是城市設計應該追求的根本目標
園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設計的根本目標,就在于園林城市這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城市文明發展的最高級形態。之所以這樣理解,主要有三條理由:
第一,從城市發展的趨勢看,城市的產生是人類社會分工的結果,是人類努力擺脫自然完全束縛的結果。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開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環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歷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營造的因素主要是園林綠化,并以此來藝術化地構造城市空間的各個基本要素,所以園林城市是人們的理想目標。城市設計就是力圖使城市這個人工環境更多地引入人們對自然的追求,從而“建立良好的視覺效果和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
第二,從園林城市的含義看,園林城市的“園林”絕不僅是指城市的園林綠化部分,同時也應該包括城市環境空間構成的各個基本要素。這里的園林應該是一個大概念,就像造園時運用亭、臺、樓;閣、徑、石、池、溪構景那樣,把每一個建筑、每一條道路等各種環境因素都進行藝術化的組織。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從古典園林中走上街頭,運用于整個城市,則擴大了園林的外延,這不能不說是城市設計的根本目的。
第三,從城市設計的規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則、景觀集合原則、空間序列原則、環境氣氛原則、品味最優原則等都是園林城市所體現的基本要求。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視覺藝術之中的空間藝術的創作規律,而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工藝品、雕塑、建筑和園林等。園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藝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綜合性的空間藝術。城市設計實質上是把構造園林的這些規律拓展到整個城市,它運用各種空間環境因素、設計符號語言來表達一種文化蘊意和價值取向,表達一個城市的“神韻”,都是在把城市從一般性的功能體和人類聚集體的物質為主的形態,升華到更多地體現人類精神文化的高級形態。這些物質形態一般的綜合地、藝術化地運用,是經過人類文明升華了的自然,也就是說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來改善環境。就像營造園林那樣,城市設計所追求的,無疑是園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屬性。由此可以看出園林城市對于城市設計的根本意義。
三、城市設計要以綠化為紐帶組織環境空間的基本要素
視覺環境的優化是城市設計的首要任務。應該說,視覺環境對于人類所產生的心理的影響與環境污染對于人類生理的影響同樣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事實說明,城市的視覺環境越來越成為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研究表明,人們長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鋼鐵積木”等環境中,極易產生壓抑、憂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這些問題只靠消除污染問題是解決不了的。而園林綠化的生命系統特性在改善現代城市景觀環境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綠色應該是現代城市的基調,是現代“城市畫卷”上的主色調,也必然應該是城市設計運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園林綠化的材料的“軟”性與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質與無生命性給人們造成的心理不適,或者說可以形成一種對比,將這種對比進行藝術化的結構,就能形成優美的視覺旋律。所以也可以說園林綠化是城市有機體中的重要的“生命場”,發揮著整體環境協調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畫卷”上來描繪最美好的景觀,理所當然的是“城市畫卷”上的“主色調”。繪畫是平面造型藝術,實際上城市設計也是一種造型藝術,是城市這個大空間的造型藝術,而造型藝術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韻。中國畫論對于傳神多有論述,西方繪畫也講究“肌理”、“調子”。面造型藝術,實際上城市設計也是一種造型藝術,是城市這個大空間的造型藝術,而造型藝術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韻。中國畫論對于傳神多有論述,西方繪畫也講究“肌理”、“調子”。如果說中國畫構圖“六法”中的“氣韻生動”是平面藝術構圖的重要原則,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園林綠化則是城市立體畫卷的生動“氣韻”,那么以此為紐帶組織城市環境空間則必然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原則。
園林綠化,還往往起著城市再設計的重要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城市設計還遠遠沒有展開,特別是一些向現代化國際都市目標邁進的城市,這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越是這樣,園林綠化則越有著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設計已經全面展開,園林綠化也仍然永遠是城市設計的拓展和完善。因為園林綠化可以根據建筑、街道等景觀需要,用植物綠化來組織視線,分隔與聯系空間,宜“掩”則“掩”,宜“露”則“露”,組織和導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構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目前,有的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有脫節現象,規劃劃出建設地塊,建筑師只考慮建筑問題,或僅僅考慮單體建筑環境問題,而規劃上對于建筑之間的關系則把握不夠,形成一些不協調的總體景觀環境。如有些重要街道兩側的許多現代化建筑從單體上看,都很有特點,也不失為優秀設計,但是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側有互相排斥的感覺,好像互不服氣、互不說話,穿著不同風格時裝的一群模特。這種情況只有靠園林綠化來化解和協調。試想通過高大樹木、開闊綠帶的遮掩或聯系的處理,使人們在視覺上從“環境視”變換到“焦點視”,或從“焦點視”轉移為“環境視”,則必將緩解這種景觀的不協調。有時還可以用大樹、大草坪或代表某種含義的植物用作特殊的標志,賦予環境以文化情境。比如,北京二環路天寧寺立交橋中央的一株古樹,就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維空間(還有時間維,園林綠化的季相變化和生長變化等)上最大限度地營造出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