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護行業現狀

          文物保護行業現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物保護行業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物保護行業現狀

          文物保護行業現狀范文第1篇

          如今的他,擔任中國文物學會理事、徐州市土木建筑學會古建園林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州正源古建研究所所長、徐州清源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由他所率領的團隊長期致力于我國古建筑修繕工作,積極投身傳統建筑文化振興的偉大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

          古建筑修繕技術集大成者

          孫統義,高級工程師,1945年出生于江蘇省銅山縣,徐州地區民間走出的古建筑保護和修繕專家,也是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古民居傳統營造工藝”的傳承人。他對中國建筑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特別熱愛古建筑保護修繕事業,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古建筑保護修繕工作勇于擔當,他長期致力于徐州地方民居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主持完成了戶部山余家大院、崔家上院以及邳州土山鎮關帝廟等多項地方傳統建筑的修繕工程。

          孫統義善于鉆研和勤于思考,憑借嫻熟的技術,加上他為人謙虛謹慎,遇到疑難問題常常求教全國著名的古建筑專家、學者,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從而在古建筑保護技術方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這一領域研究頗深,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文藝家學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呼。

          多年來,孫統義以文物法為指南傾心于徐州及周邊一帶地區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在本地域古建筑保護行業中取得了普遍好評和認可。北京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古建園林建筑》雜志主編馬炳堅先生稱贊孫統義“是一位實踐經驗豐富、身懷絕技的工匠出身的技術專家”。(引自《戶部山民居》第1頁)

          積極參與古建筑修繕保護活動

          孫統義熱愛古建筑,積極投身古建筑保護工作。他總是滿懷熱情的參與徐州市建設、文化等部門組織的徐州村鎮建設和古建筑保護普查、調研等工作。與一般的參與者不同,孫統義學識豐富,見解獨特,是古建筑保護方面的行家里手,因此參與程度比一般人更深,往往會提出好的建議和意見。因為表現突出,他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江蘇省、徐州市有關部門的表揚。

          幾十年來,為了搞好古建筑保護,孫統義創辦和組織了一支古建筑施工隊伍,集研究、設計、修繕于一體,形成了一支技術全面、作風嚴謹、認真負責、忠于原物、精工細作,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堅持保留地方特色,完成多項符合文物法要求和質量上乘的古建筑保護維修工程。其中,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就是這個團隊正能量的代表作,為行業內樹立了榜樣。

          徐州具有獨特的戶部山古民居群,其中包括翰林崔燾故居。崔家世代書香,主人崔燾是清道光年間的翰林,曾被欽點為庶吉士?,F存的崔燾故居依山而筑,根據院落地勢高低分為上院和下院,建筑精美,藝術價值頗高。這座建筑群經歷400多年、20余代人的經營,已經成為徐州歷史上規模較大的一處清明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戶部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這一重要傳統建筑,對促進徐州地區乃至全國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具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修繕和保護,是擺在世人面前的難題。

          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由徐州市園林設計院、徐州正源古建園林研究所設計,承擔施工的是徐州清源園林工程有限公司。這一切工作都是在孫統義的帶領下開展的。他們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曲阜宣言》的原則要求,遵循古建筑修繕“不改變原狀”的最基本原則,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深入調研、多方求證、科學施工,細心操作,攻克了一個個技術上的難關,鑄就了精品工程。

          孫統義在工程期間深入現場,一絲不茍地安排任務。他在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中將科學研究貫徹于工程全過程,做到前期勘察測繪工作到位,實施過程中還不忘將相關資料收集齊全,為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建立一份完整的科學記錄檔案,以備日后利用。

          如今,徐州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已然成為古建筑修繕行業的標桿工程和學習榜樣。修繕完成后的故居上院,不僅質量上乘,而且極為難得地保留了濃厚的徐州地方特色。人們稱贊不已。

          然而孫統義并沒有滿足,他還將自己在施工過程中辛辛苦苦收集來的相關資料整理后編印成書――《徐州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報告》,全面總結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的全過程,內容豐富詳實,圖文并茂,真實可信。他尊重科學,用自己一貫的認真態度將古建筑傳統營造工藝與歷史文化凝結成一部詳實的資料文獻,為以后的古建筑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很好的啟迪。徐州市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宗明先生對此書評價頗高,古建筑泰斗羅哲文先生曾三次為該書寫詞題名。

          孫統義負責和承擔過的大型古建筑保護工程還有很多,每一次的修復成果都在本地區古建筑保護領域引起不小的轟動,引發學界熱議。同樣,他高超的技術和認真的做事態度為他在業界贏得了很高的評價。

          古建筑保護事業的關注者和呵護者

          當今城市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在這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城市建設發展與文物保護經常發生糾紛和矛盾,兩者不可避免的發生激烈碰撞。作為一個心中裝著古建、匠心獨運呵護古建筑的領軍人,孫統義先生痛感于古建筑保護現狀,常常不辭辛苦四處奔走呼吁人們關注古建筑保護傳統文化。他經常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為保護文化遺產大聲疾呼,體現了一個古建筑修繕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文物保護行業現狀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意義;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K928.7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古建筑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這份祖業歷經千百年來天災人禍歲月磨難, 滿身瘡痍堅挺到如今, 甚為不易。感慨之余尚有幾分慶幸, 慶幸之際又不免生發無限擔憂。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嚴肅的問題, 一個向祖先交賬向后人承諾的問題, 就是古建筑能否在我們當代人手中安然無恙地傳下去。這是任何一個當代公民尤其是掌權當政者都無法回避要正視面對的嚴峻問題.

          一、保護古建筑的意義

          1、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古建筑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古建筑,可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這個城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一座古代的建筑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與千年的歷史痕跡是無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筑無論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內在的歷史遺跡幾乎為零,其文化內涵肯定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記錄歷史,展示文化,載托靈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將古建筑的歷史因素進行完整的傳承與表達,便是今天古建筑保護的真正意義。因此,我們再去欣賞古建筑時不應只關注其外在的美學特征,更應透過古建筑的磚墻看到其內在的文化魅力。

          2、古建筑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如果一個旅游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筑,那么該古建筑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游客的到訪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這些名勝古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友人紛紛前來參觀游覽,為促進城市旅游事業的發展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務行業等相關部門的迅速發展。由此可見,這些古建筑不僅是各市人民休閑、娛樂的場所,更是發展旅游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3、古建筑是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中國的古建筑在藝術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著極其豐富而輝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藝術裝飾、傳統風格等方面,是幾千年來無數工匠們在長期建筑實踐中多積累下來的經驗。這些古代技術成就,對現有的有關專業人員,有著極大的啟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國古建筑木結構的構建原理和它獨特的防震方法,對現代結構抗震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古建筑保護的方法和措施

          1、增強公眾古建筑保護意識

          對于古建筑的保護工作應該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參與進來,成立專門的古建筑保護團體,宣傳我國傳統建筑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古建筑保護范圍中的人民群眾能配合政府部門,共同實現對古建筑歷史文化意義的保護。

          2、古建筑保護與新城市建設并駕齊驅

          古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不斷進行城市更新,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古建筑保護與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則,合理規劃古建筑保護范圍,在城市大規模改建過程中加強對古建筑本身及其周邊文化的保護,城市建設在總體上應該與古建筑的風格保持協調。

          3、屋面滲漏及瓦件殘損的保護措施

          屋面已經出現大面積下陷甚至局部坍塌。遇這種情況應先考慮是否可以局部或全部重新揭墁,再進一步考慮挑頂問題。如果發現大木結構損壞嚴重,應先考慮局部加固或構件的更換,否則再考慮必要的打牮撥正等。一般情況不得輕易落架,有些情況是可以通過“偷梁換柱”解決的。除非遇基礎出現嚴重問題或大木已無法加固,以及大木更換量過大等特殊情況。補漏主要是指大木及屋面結構沒有大的問題,因屋面瓦件破碎,樹草叢生造成的險情。在修繕中一般只做局部揭瓦處理,如面積較大也可考慮重新揭瓦,灰背較好的可局部修補青灰背。這類情況輕者勾抹瓦臉更換瓦件,重則局部挑頂。但現在情況并非都是如此,全部揭瓦或挑頂在各類修繕中十分普遍,有些并非經過了仔細分析論證,不必要擴大翻修范圍,使得文物原件保存數量比例大大降低,使文物價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3、 風化及殘損的保護措施

          目前古建筑中磚、石風化現象較為普遍,在漢白玉、砂巖類石件中較為突出。近年來,隨著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加大,許多單位的科技部門和專業設計單位都在加強化學保護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瘜W保護在文物保護的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當前石件保護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施工方案,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石件、不同部位其不同的殘損程度,做法和使用材料配比都會有所不同。要根據不同情況,對不同部位制定詳細做法說明及材料配比,必要時應隨時校對調整,以防止產生由施工單位看著辦的失控現象??傊?,無論是磚還是石的保護,關鍵是要對造成病害的原因進行科學的分析,先找出病因,再尋找解決的辦法,既要慎重,又要本著一種積極負責的精神。

          4、 大木結構糟朽變形的保護措施

          大木結構為古建筑的主要結構材料,其損壞程度往往決定了維修工程的性質。搶險加固工程,是針對古建筑險情所采取的、臨時性的、加支撐等附加構筑物應急的安全措施; 維護保養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養性的工作為主的維護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補、室內油飾、粉刷以及零星的補配等; 維修工程,又可分為一般性維修和重點維修工程。一般性維修包括: 少量的大木修補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墻體修補、局部擇砌、地面修補局部挖補、油飾彩畫以及化學保護等; 重點修繕工程包括挑頂打牮撥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墻體大面積重新拆砌等。目前,大木維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撐等。在保護措施的選擇上應該十分慎重,特別是在大木更換等問題上,應嚴格遵守木結構加固規范的要求,通過修繕不僅要保證文物建筑的結構安全,也要保證其加固后外觀與建筑的協調,同時要最大限度的保護文物原結構的完整性和文物建筑原有的結構、工藝和做法。做到這一點,對現狀損壞程度分析判斷的準確性來說至關重要。

          5、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我國古建筑保護理論知識薄弱,專業性人才缺乏。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建筑類專業,但是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筑設計和結構工程等,對于古建筑保護的研究涉及很少。因此,需要加強專業人員培養,提高古建筑保護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向國外學習先進的古建筑保護理念和修復方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來解決新時期我國古建筑保護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開創古建筑保護的新局面。

          總之,古建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確是一件艱巨的工作任務, 面臨著許多情況和問題, 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解決􀀁為此, 我們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在城鎮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實施中, 對古建筑(民居) 的保護能引起高度重視, 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 實施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力求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 使古建筑保護工作納入城鎮鄉村建設規劃的保護之中。

          參考文獻:

          [1] 曹榮生. 關于古建筑修繕的幾點體會[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09(18)

          [2] 任嘯,劉思敏. 對傳統古建筑保護與利用原則的反思[J]. 地方文化研究輯刊. 2010(00)

          文物保護行業現狀范文第3篇

          【關鍵詞】:民族傳統建筑,傳承,問題

          中圖分類號:F407.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前言

          建筑設計是十分傳統行業,在世界各地都有著悠久歷史 。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自身的發展體系,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近現代 ,我國建筑設計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東 、西方文明的交流與沖突。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 如何在建筑設計領域中體現民族傳統的問題日益突出,故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建筑文化更為重要,內涵表達要更為深刻。

          1重視民族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應用

          如何重新回到重視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上創作出富有民族文化意韻的建筑 ,應該受到建筑從業者的重視。可以說在這條道路上 ,建筑師們已經做了努力的探索。顯然這種探索必須建立在清晰的理論基礎之上, 才能防止走向危險的境地,能夠做到這一點 ,建筑師必須承受多方面的壓力。首先必須了解中國傳統建筑經歷現代化過程中的來龍去脈 , 作為自己對中國建筑發展中本質與現象的尺度把握標準。其次必須對西方建筑現代化有充分的理解, 對功能的基礎性有充分的認同, 才能創造出對時代甚至人類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的作品。然而如何彌補傳統與現代的差異 , 使建筑師自身的創作得到身邊現實環境因素的 認同 , 即“ 我們現代的中國人的認同” , 是一條并不那么容易清晰的道路20 世紀初設計了燕京大學 (圖 1)以及金陵女子 大 學校 園 建 筑 的加 拿 大 建 筑 師 墨 菲 (H enry K i llamM urphy) , 曾經認為自己的作品將是“ 真正的中國建筑發展道路” , 然而這種觀點最終沒能得到歷史發展的有力支持 , 其形式只停留在了文物保護的高度上或者說是歷史借鑒的高度上進行了評估 。而20世紀90年代初期“ 奪回古都風貌”過程 中, 試圖進行的保護行為反而變成了對歷史文化的破壞 , 說明對建筑發展中強行對歷史的懷念必須慎重的進行 , 因此必須充分認識歷史變遷的復雜性 。事實是, 因為國家歷史上的輝煌 , 中國人始終持有對自身文化的推崇和認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屈辱歷程之后 , 將以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自身作為大國而重新崛起 ? 毫無疑問,伴隨著經濟的強勁增長,躊躇滿志的中國人無疑堅信自己的國家能夠重新成為世界性的強國, 中華文化將重新閃耀出璀璨的光華 。然而建筑真的能同時達到與國家定位相匹配的高度嗎? 換句話說 , 建筑師盡力展現自身民族所獨有的才華 , 設計出來的足 以體現全部先進性的建筑 , 真的會與西方世界的先鋒作品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嗎? 或者說還擁有可以獨立于西方理論框架之外的先進創作途徑嗎 ?

          2 建筑設計民族傳統的傳承形式

          當前我國在加大力度設計建設具有民族地方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傳統建筑,以建筑為文化繼承的載體,在此基礎上推動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設計工作不斷地發展和進步。保護好祖先留下來的古建筑是繼承、弘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完善和發展建筑設計教育體系以及教育內容,培養好的建筑設計工作者,加大資源的投入,保障相關建筑設計工作的順利推進,為建筑設計行業對于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提供穩定的物質保障并順利取得優異的研究成果。當前我國建筑設計民族傳統的傳承工作是多樣化的,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形式:

          2.1、形式與功能的傳承

          形式的傳承即外形的傳承,中國傳統建筑由臺 、柱、墻、頂幾個基本部分組成, 每部分都有完整合理的結構工藝和特定的形式。由于傳統建筑從使用、經濟、觀念和持久性都不足以適應現展的需要,這種建筑風格主要用于有特需要求的建筑中,多半是文化或商業設施,作為傳統高端文化形態而存在,完成從功能性的使用需求到對形式所傳達的傳統文化為主要需求的轉變。

          2.2、形式轉變,功能傳承

          建筑承載著使用者對功能和形式的需求,也是時代的產物,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傳統建筑文化為我們繼承,也注入了新的血液,受到現代設計諸多方面的影響、交匯和融合。

          2.3、功能轉變,形式傳承

          功能轉變形式傳承的這種方式也是傳統建筑文化的一種代表性的傳承方式,傳統建筑中的門、窗、欄和罩等都有其明確的功能意義,但現在人們更多的從藝術角度關注它的。

          3、 建筑設計民族傳統傳承工作中的相關問題

          3.1. 設計者對于傳統建筑的文化精髓理解不夠深入

          設計者要想真正的繼承并發揚民族建筑設計風格,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理解能力,能夠從本質上體會到傳統建筑背后隱含的設計精神。但是當前很多的設計者只是簡單的進行外表的模仿進而使得建筑作品缺乏靈性與活力。中國的建筑并不簡簡單單的是一種科學原理的組合,同樣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體現,如大屋頂、梁、斗栱及亭子之類布局設計很多設計者只是從專業的建筑設計角度去分析,而沒有從中國建筑的實質去看。建筑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中國古代的宗法思想和禮教幾千年來固化于中國人的思維里,牢不可破。傳統建筑設計中的九宮格、四合院的一層套一層的大小圍墻的設計都是等級制度文化的體現,并且中國傳統建筑還因為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建筑設計中忽視了對于傳統建筑背后傳統文化的考量,使得設計作品的藝術價值不高,很難取得預期的設計效果。

          3.2. 設計者在傳統建筑設計方面的知識儲備較少

          對于傳統建筑的繼承與發展需要我們的設計者對其具備一定的了解,對于中華歷史文化有較高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在設計方案中應用歷史文化因素。但是當前建筑設計工作體現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有的設計人員擔任多個建筑項目設計或是其他個人原因而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時,就會查找一些現有的關于傳統建筑設計信息資料,從中提煉作者的相關觀點然后直接融入在自身的所謂具備民族傳統特色的設計方案中,這樣固然節省了時間,但是忽視了現場調查研究的環節。真正科學且有特色的設計工作是要在實際研究基礎上并綜合考量其他的資料,進而與具體的項目融合在一起,竭盡全力以求新穎別致、一鳴驚人,如果建筑設計者一味的摘抄他人的設計理念和觀點,那么最終的設計方案就會顯得平凡無奇,毫無新意,設計方案就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設計資源的浪費,阻礙建筑設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3.3. 教育制度與教育理念的不合理

          前文我們已經強調過要想實現建筑設計工作對于傳統文化的有效繼承和發揚,就必須從人才培養階段做起,通過不斷完善和發展教育內容來逐步提升建筑設計人才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意識及創新意識。從我們國際當前的建筑設計人才培養現狀來看,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國的建筑學教育和實踐中不太注重結構,相對的偏重藝術,造成了建筑與藝術之間相對不平衡發展,使得建筑設計人才在設計工作中容易劍走偏鋒,即使對傳統建筑的繼承意識較強,但是在設計工作中的實際結合運用過程中就相對有些薄弱了。

          4、結束語

          深入挖掘各民族傳統的精華, 給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在建筑時代觀上要強化建筑創新的思維 ,建筑創作上要有宏偉的思維 ,不要就建筑論建筑,要從城市中和體方面來全面考核建筑的意義。希望今后我們能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的需求及形成地 方風格的各種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及提高對這方面的興趣。吸收中國傳統建筑設計構想精華 , 并且充分發揮新時代的技術特點,在現代化發展中繼續傳承我國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 鄭育春.傳統建筑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設計實踐[J].建筑設計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