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遙感技術用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As new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has become a important tool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investigat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building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of land resources and obtaining changes of land resources in time,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and technical services for the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for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community information needs of land resources.
關鍵詞: 遙感;國土資源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land resource
中圖分類號:TP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1-0215-01
0引言
遙感(Remote Sensing)即遙遠感知,是指在高空和外層空間的各種平臺上,運用各種傳感器獲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種數據,通過傳輸、變換和處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實現研究地物空間形狀、位置、性質、變化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現代應用科學。遙感信息具有周期性、動態性、信息豐富,獲取效率高,可直接以數字方式記錄傳送等特點。遙感技術以宏觀、綜合、快速、動態、準確的優勢為國土資源管理與調查提供了先進的探測與研究手段,國土資源遙感調查的成果將為經濟建設的決策、規劃提供依據,為國土綜合開發、整治規劃和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系列基礎資料,并能保證資料的科學性、現實性和全面性。
1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的應用
1.1 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隨著我國人口持續增長、經濟飛躍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已顯得越來越突出。從1999年開始,國土資源部組織航遙中心等單位對全國50萬以上人口城市和部分熱點地區的土地利用動態進行遙感監測工作,采用多種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和人機交互解譯的工作方法,監測成果由國土資源部統一管理,宏觀分析土地利用情況,特別新增建設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情況、年度計劃指標執行情況、基本農田保護情況、城市擴展情況等,監督檢查土地管理和土地調控措施的落實等,為國家和省直接掌握主要地類面積,核對地方上報面積數,特別是耕地保有量,提供最直接、最迅捷、最翔實的土地利用數據,同時滿足針對土地利用問題開展的快速應急監測的需要。
1.2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遙感技術用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使規劃由虛變實。一是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服務,遙感正射影像圖作為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基礎圖件,改變了以往規劃編制使用的底圖比例尺小、現勢性差等缺點,為規劃修編提供了準確的基礎數據;二是監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將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范圍和規劃用途等信息套合至遙感監測圖上,新增建設用地的規劃執行情況一目了然。
1.3 在自然災害監測與防治中的應用利用衛星遙感技術, 可建立差分GPS服務系統, 實現對滑坡、地震多發區及火山、冰川、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監測,實現對所有水電站、水庫形變的監測;利用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數據可以監測和預測臺風的形成和走向;利用圖像可以監測洪水災害, 將它與GIS、DEM、氣象信息系統和MIS系統相結合,可建立洪水監測、防治和災害評估系統;利用干涉和差分干涉雷達可以自動測定城市地表下沉;還可監測森林火災, 估算災害損失。從衛星圖片上結合專家系統、模式識別等,即可分析一定的致災因子,又可評估災害防治措施的可行性,為災害防治規劃提供依據。
1.4 在國土執法監察中的應用我國初步建立土地動態遙感監測體系,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進行土地管理執法監察添上了一對“千里眼”。遙感監測與土地執法檢查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及早發現土地違法行為,并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特別是能夠及時發現因執法監察不到位而造成的隱漏現象,以及因為交通不便、不易通過巡查發現的土地違法行為。為監測建設用地變化趨勢,輔助檢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布局及規模,強化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發揮了重要作用。
2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調查中的應用
2.1 在土地變更調查的應用利用不同時相、不同年份的的衛星影像, 可以方便地發現土地利用的變化, 進行土地變更調查,利用不同時相的影像進行融合,可以一目了然地發現和監測土地利用的變化。過去進行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完全依靠野外作業,不僅費時費力,可靠性還受影響,現在利用遙感監測成果輔助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針對性強,節省了外業查找變化圖斑的時間。將數據庫的底圖和正射影像圖相加進行動態更新,能保證數據良好的現勢性, 便于圖斑界線和權屬界線的調查定界,防止了不合理的變更及土地登記的發生, 還能保證地籍信息在時間上的現勢性,能滿足國土資源部提出的“月清季累” 和統一時氣報的數據的要求, 使得實施農村土地動態監測成為可能。
2.2 在礦產資源調查、開發利用監測中的應用遙感技術,主要是高光譜遙感技術的應用為礦產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監測提供了新手段和有效的技術支撐。高光譜遙感通過搭載于航空或航天平臺上的成像光譜儀測量巖石、礦物等地物的光譜特性,獲取圖譜合一的信息來識別地物、探測環境,即獲取光譜數據的空間模式。基于礦物診斷性光譜特性,我國高光譜礦物填圖技術逐步普遍應用于地表巖石、礦物的精細識別與填圖。在地質礦產資源調查方面,遙感技術在我國已經從間接探測發展到了直接探測階段。利用該遙感圖像數據通過信息增強和提取,捕捉到了油氣藏在地表的微滲漏所造成的烴異常,進而達到直接探測的目的。此外,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干涉測量雷達技術已經在三峽大壩等大型工程的環境監測和油氣區地面沉降等應用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3結語
遙感和計算機技術應用于國土資源管理及調查,不僅能獲得多信息、高效率、多層次、現勢性較強的國土資源與環境信息,而且具有工作費用低、速度快、科學性和準確性高的優點,并能促進國土資源綜合調查向系列化、標準化、規范化、商品化方向發展, 最大限度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遙感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與調查中的應用,標志著國土資源信息獲取和分析處理方法的提高,它的廣泛應用必將進一步促進國土資源在區域和全球尺度上研究內容的深化。
參考文獻:
1 多源衛星數據
1.1 航空遙感
無人機是當前比較先進的航拍技術。自控的衛星五人駕駛機與傳統航空遙感的區別在于其能夠攜帶專業的數碼相機,靈活性較強,可在云層下飛行,避免云對其的限制。這正這項優點其被研究生廣泛應用。
1.2 Landsat系列衛星
陸地衛星Landsat能夠幫助獲得TM等遙感圖像,這些圖像能夠幫助土地利用現狀,并編制具體運用情況。
TM影響共有7個波段,每個波段能夠充分結合不同事物的光譜特征和大氣影響,其自身已經實現優化。在具體實踐中,只有第6個波段稍欠豐富外,其他的地表光譜信息是很全面的。
1.3 SPOT系列衛星
2002年5月SPOT-5衛星發射升空。與之前發射的尾箱相比,其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更加準確、豐富的地表信息資源。該衛星的遙感影像的控件分辨率是2.5m,其傳感器能夠幫助獲得立體影像,并且在儲存和傳輸等性能上都有提高。此外,其還能夠符合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檢測的要求。將數據進行校正、增強和分類等,在通過實地調查資料的前提下,獲得研究區內衛星區內遙感影響的翻譯標志。然后根據對衛星遙感影像的計算機自動解譯,能確定土地利用的類型。
1.4 雷達遙感
雷達遙感比光學成像遙感要進步很多,其不僅能夠長時間工作,還可以穿透地物。因此,雷達遙感是當前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
有學者針對熱點雷達數據ERS-2展開探究,發現經過一系列的預處理后和實驗區分區后,根據土地的類型可以分為非監督類和BP神經網絡類對土地利用進行劃分。結果發現,多光譜遙感的數據,SAR遙感數據是可以替代的。
目前,我國SAR遙感監測技術主要被應用在那些不方便獲得衛星遙感數據的區域。據數據統計顯示:在農作物生長季,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多光譜遙感數據的利用率都普遍較低,不到5%,其中南方比北方總體上還要低。但是SAR獲得的地觀測數據可以達到100%。從上述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SAR比較適合于農業、林業等資源調查較高的選擇。
2 多源遙感衛星數據的融合
2.1 融合類型
2.1.1 同一傳感器不同分辨率的遙感影像數據的融合。筆者在分析資料時發現,有學者會選擇法國的2.5m的SPOT-5的全色衛星影像數據和10m的多光譜衛星影像數據,借助影像融合的辦法,利用影像的紋理和光譜響應等特征,結合土地利用現狀矢量圖庫完成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
2.1.2 不同傳感器的遙感影像數據的融合。在不透光傳感器的數據融合方面,有學者采用2002年和2003年SPOT 及ETM+數據在專業遙感軟件的輔助下利用多源遙感數據融合技術進行土地利用變化信息提取并對變化信息進行野外調查核實 ,這種辦法能夠大大降低查找變化地塊的效率和時間,調查結果的質量也能夠提升,其為以后開展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和方法。
2.2 多源遙感影像融合的過程
多源遙感影像融合的過程一般分為2個過程:數據預處理和影像融合。
3 遙感影像分類
3.1 目視解譯法
目視翻譯已經成為信息社會中地學研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遙感應用方面也不例外。遙感技術信息的獲得能夠更加實時、準確。例如重大自然災害信息等等,其可以無時不刻的關注檢測地球的資源和環境的變化程度,為日后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服務。
目視解釋作為遙感圖像解譯的一類,有往往被稱為目視判讀。它指專業人員通過直接觀察或借助輔助判讀儀器在遙感圖像上獲取特定目標地物信息的過程。
3.2 計算機自動分類法
計算機自動分類法主要分為非監督和監督兩類。具體如下:
非監督是完全根據像元的光譜特性所進行的分類,比較適用于那些對分類區了解不夠的情況。該方法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圖像的所有波段應參照分類運算,結果是各類像元數大體等比例。非監督類受人為干預的影響較少,其自動化程度較高。非監督分類一般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實施:初始分類、專題判別、分類合并、色彩確定、分類后處理、色彩重定義、柵格矢量轉換、統計分析。
監督分類與非監督分類相比,其更多的是受人為干預較多,主要被應用在研究區域相對熟悉的情況。監督類應該首先選擇那些可以識別或借助其他相關信息可以斷定類型的模板,然后將通過計算機將具有相同特性的像元進行分類。監督分類是運行需要經過以下結果步驟:建立模板(訓練樣本)、評價模板、確定初步分類圖、檢驗分類結果、分類后處理、分類特征統計、柵格矢量轉換。
為了保證數據的精確度,一些新的分類方法也逐漸出現,但是大都由于程序過于復雜而沒有被廣泛應用。因此,在遙感技術不斷發展的條件下,應該充分利用多源遙感技術數據,并借助GIS技術,盡量實現遙感數據的進一步精確。
4 討論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多源衛星遙感成為土地利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其融合選擇的最佳辦法是能夠針對不同區域和圖像特點進行選擇和融合。其融合不同于其他,其關鍵在于不僅需要融合前兩幅圖像的精確配準,還應該具體融合方法。
當前,多源衛星遙感數據的融合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融合的質量和水平。其具體融合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多光譜與多傳感器、多空間下遙感影像的融合的理論框架、模型及其算法的研究,影像的性能評價標準的確定,融合理論的精度的提高,實際應用時會受不同影響以及計算機自動分類等問題,是今后衛星遙感數據融合需要努力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遙感技術 水土保持監測動態監測 監測流程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水土保持監測是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是國家水土保持建設宏觀決策的依據與根本。隨著遙感影像資源的豐富和處理技術的日益提高,遙感影像覆蓋面廣、周期快、分辨率高和信息量豐富等特點使得遙感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1 遙感技術的主要特點
1.1 遙感技術的定義
遙感技術可以認為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可見光、電磁波、紅外線結合目標進行探測與識別的一類技術。目前多指從人造衛星或飛機對地面進行觀測,同時采用電磁傳播和接收手段來收取目標的信息并對其加以分析的一類技術。
1.2 遙感技術的主要特點
遙感技術與其他技術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優點如下:
(1)遙感技術可以大范圍的獲取數據資料,呈現宏觀景象。遙感技術所采用的衛星,其在軌高度可達 910km 左右;即使是航攝飛機,其飛行高度也可以達到 10km。高度的優勢可以使遙感技術覆蓋面積廣,大范圍的獲取數據資料。例如,一張普通的衛星圖像,其覆蓋面積多達3萬多km2;
(2)遙感技術具有獲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的特點。衛星在圍繞地球運轉時能及時獲取所經區域的各種的最新資料,以更新原有的舊資料,或者根據新舊資料的對比來進行動態的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所無法比擬的;
(3)獲取信息受到很少的限制條件。地球上很多地方的自然條件是極 其惡劣的,人類是難以直接到達的。而采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避免地面條 件限制,能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 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的內部信息。
遙感技術的主要缺點如下:(1)雖然能得到有關地球表面的信息,但內部的信息獲取困難;(2)大氣的不利影響不能完全根除,這樣關于反射和放射物理量不可能全部表現出來;(3)天氣條件、衛星軌道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使所希望的圖像未必立即得到。
2遙感動態水保監測分析
遙感動態水保監測是利用遙感的多傳感器、多時相的特點,通過不同時相相對同一地區的遙感數據進行變化信息的提取。遙感信息的周期性和連續性為動態水保監測提供了可能。利用實時的遙感圖像對土壤侵蝕強度的年度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分析土壤侵蝕總量以及年度變化趨勢、植被資源動態變化趨勢、工程措施治理效益、林草種植措施效益;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地區提出警示;通過對資料分析與評價,定期水土保持狀況公告。
2.1.遙感動態水保監測的特點
一是采用的方法多樣,以目視判讀、計算機圖像處理以及兩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二是監測的空間尺度廣泛,從某典型小流域至整個流域乃至全國范圍;三是監測的時間跨度大,從幾年的變化到幾十年的變化。
2.2.遙感動態水保監測的流程
遙感影像應用在水保監測中的目的主要是監測水土流失的變化情況,水土保持調查數據的真實程度和準確性,監督水土保持規劃的執行情況和進展情況,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水土保持監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面蝕監視,溝蝕監視,水文要素監視,其他監視,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水土流失危害預測。
(1)數據資料的獲取綜合分析影響水土保持的因素,包括土地分類、土壤侵蝕類型、侵蝕強度、地貌類型、母巖類型、植被蓋度、坡度屬性等,結合遙感技術的應用特點,著重從三個方面收集數據資料:①遙感影像資料(TM、SPOT);②1:5萬地形圖、土地利用分類圖、行政區劃圖、土壤侵蝕圖等;③基于文字和數據表格的監測區詳查資料。
(2)監測工作流程遙感動態水保監測技術主要是對不同時相的遙感數據進行組合、融合以提取出土地利用的變化信息,并結合實地調查與變更詳查數據對監測變化信息進行核查,采用重點地區逐個圖斑對照,一般地區統計比較的檢查方法,對信息提取結果反復核查修改,直至滿足精度要求。最后,生成各種格式的水土流失專題報表,通過各種統計分析預測未來水土流失變化,提取水土流失專題信息生成各種統計圖表。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專題報表生成,二是統計分析,三是統計圖表生成。
動態監測流程如圖所示。
圖土壤侵蝕信息提取流程圖
2.3.水保監測精度評定
監測精度是水保監測的重要技術指標之一,監測方法和信息源是影響精度監測的主要因素。依據最新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及使用GPS接收機進行野外實測,對于小范圍的試驗區,針對5個像元以上的變化信息圖斑逐個檢查,進行精確定位;對于大范圍的監控區進行抽樣核查,最后統計動態變化圖斑的屬性、面積及精度比較等數據。
3 遙感技術應用于水土流失監測
水土流失的發生與發展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而是一個時空變化的動態過程,它的監測與評估需要根據不同的目的而采用不同的尺度。不同的衛星遙感影像其特點也有所區別,如氣象衛星影像具有監測范圍大、時間分辨率高和數據處理費用低廉等優點,而其缺點是時間分辨率低,像元所反映的信息具有較大的地域混合。因此,氣象衛星遙感技術適用于大范圍,植被蓋度、地表、坡度等組成物質比較均一的地方;資源衛星具有多時相特段、性多波,高空間分辨率等優點,有效地獲取精確的地表信息,為水土流失信息的提取以及模型的分析提供數據保障。但它也具有對一個地區重復觀測周期長,在關鍵時期有可能得不到所需的資料等缺點。為了滿足水土流失監測在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等方面的要求,通常需要將不同來源的信息進行組合來提高了水土流失監測的數據源精度。
關鍵詞:現代遙感技術 土地管理 應用 研究
遙感技術是六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建立在現代物理學,如光學技術、紅外技術、微波技術、雷達技術、激光技術等,電子計算機技術,數學方法和地學規律的基礎上。
一、現代遙感技術的理論研究
遙感技術是指從不同高度的平臺,收集地物的電磁波信息,再將這些信息傳輸到地面,并加以處理,從而達到對地物的識別與監測的全過程。
遙感技術收集和利用的信息范圍非常廣:人眼看到五顏六色的景色,從中分別出牡丹、芍藥等,這是光的遙感。人耳聆聽交響樂隊演奏,從中辨別出提琴、長笛等奏出的樂句,這是聲的遙感。漁輪用超聲波儀器探測到海底的魚群,這是超聲的遙感。從飛機上、衛星上拍攝地球表面的照片,這是光(或紅外線等)的遙感。用雷達探測敵人的飛機,這是無線電波的遙感。…。也就是說,遙感技術所收集和利用的可以是聲、超聲、光、紅外輻射、無線電波等各種信號。甚至包括射線照相、地磁觀測、宇宙射線觀測等,也都屬于遙感的范圍。它的隸屬關系可以包括一切與上述信息有關的科學技術領域。
現代遙感技術組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間、從資料數據的收集處理到判讀應用的體系,包括:
⒈研究地物電磁波輻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傳輸;
⒉研究遙感信息探測手段,主要是研究傳感器;
⒊研究遙感信息的處理系統;
⒋研究遙感信息的應用。
近年來,遙感技術迅速發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遙感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我們生活的環境。人們越來越需要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們的地球,了解它的資源,了解它的變化,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二、遙感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早期的土地管理使用的基礎圖件為數年前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已經變化的土地利用,則采用實地調查的方式進行部分變更,以變更后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進行土地管理規劃和設計,由于土地利用現狀圖的比例尺為1:1萬,規劃和設計時常需放大到1:5000―1:2000,由于受客觀條件以及主觀因素影響的限制,規劃和設計的精度較低,甚至可能出現新增耕地圈定和量算的隨意性。為了提高土地管理精度與可靠性,我們及不少地方已要求整理區土地利用現狀的實地測量,以1:5000―1:2000實測圖為底圖進行整理效益分析和規劃設計,大大提高了新增耕地面積量算工程規劃設計精度,但存在工作量和投入較大的不足。
遙感技術在大面積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利用變化動態監測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作。隨著1米及更高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普遍應用以及遙感數字影像分類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興起在計算機上進行遙感影像的人工目識判讀,即在對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進行邊緣匹配,拼接,數據壓縮和圖象增強等預處理過程后,通過人工目識解譯,根據屏幕柵格影像中各地類的色調、形狀、陰影、紋理、位置、大小等特征直接沿影像特征的邊緣準確勾劃出地類界線,亦即遙感影像的屏幕數字化。解譯的結果可以直接記入到地理信息系統中,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跟以往土地利用現狀信息提取方法相比,這一技術方法具有周期短、精度高、可操作性強、信息更新和提取速度快等特點,是未來的土地資源信息獲取、提取、分析和更新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對于土地管理,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輔以其他背景資料,通過目識解譯,便可將現狀土地利用信息快速準確地提取出來,并能較高質量地繪制1:5000―1:3500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土地管理提供基礎資料。但目前還不能從圖像中精確提取能滿足工程設計需要的高程信息,盡管從立體像對中可提取一定的高程信息。因此,有時工程設計需要時還需補測一些高程點。
三、現代遙感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具體應用技術
1、土地現代遙感動態監測體系構建的研究
在具體工作方面我們雖然已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實踐的經驗,但是從國家或區域的宏觀管理需求來評價,目前的土地遙感監測在技術應用上和功能定位上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在體系建設方面缺乏整體的規劃設計,距實現標準化、規范化、以及體系完整,系統完善的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據當前工作的迫切需要,應加快構建能全面、系統、迅速掌握國家或區域土地變化狀況的動態監測體系,明確體系結構中不同層級的目標和任務。并且在此條件下,研究制訂相應的各種標準和技術規程。土地調查與動態監測是國土資源管理最重要的基礎業務,內容廣泛,時效性強,保真度高。因此,在體系研究中,必須區分不同層級的實際需求和相互關系,并依此確定配套的技術措施。
2、土地調查與動態監測體系關系的研究
必須掌握好三個關鍵性問題,第一要有國家統一的,科學的土地分類標準和監測技術規范。第二要有先進的,綜合的,實用的土地調查技術。第三要有統籌兼顧、功能互補的有機聯系。土地調查主要有土地利用調查;土地條件調查;土地法律調查(地籍調查)三種。土地遙感監測主要有國家級、區域級、城市級和特定區位四種。土地調查與動態監測在數據采集方法技術上大同小異,多采用現代化的遙感影像、衛星定位、電子全站儀測繪、信息化技術。但作為兩個體系,應在土地管理學和統計調查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各自的功能、結構、作用方式以及兩個體系間的技術基礎關系和功能互補關系。由于土地既有自然資源的屬性,又有社會財產的屬性,所以在土地行政管理的方式上也分為資源行政和不動產行政兩種。這兩種基于公權力的執法行為的后果,都會影響土地權屬和土地利用在空上發生變化,而土地調查與動態監測都是反映這些變化狀況、反饋管理效果的技術手段。如何充分發揮兩個體系的功能并達到優化組合的最佳效果,仍然是應當繼續研究的課題。
3、現代遙感動態監測體系功能的研究
了解土地管理系統的主要結構,對研究土地調查與動態監測的功能定位和確定遙感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向都是有益的。土地管理系統由行政執法;技術支撐;基礎業務三個子系統組成。土地行政執法子系統的決策、組織、協調與控制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基礎業務子系統提供全、準確、動態更新的土地信息。因為它既是行政執法的技術基礎,又是依法行政效果的信息反。行政執法子系統在運行中,需要在解決法制、體制、機制問題方獲得輔助決策的技術支持;基礎業務子系統在運行中,無論是調查、評價、規劃、及其它們共有的標準化、信息化工作,需要獲得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的保障;而上述需求,正是技術支撐子系統的功能定位。由此可知,土地遙感動態監測技術的應用目標,宜定位于土地調查、土地評價、和土地規劃這三項主流基礎業務,服務方向是支持國家公共行政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宏觀決策。
[關鍵詞]遙感技術;土地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P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3-0397-01
土地管理在我國發展中也屬于一項較為重要的工作,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我國先后也引入了多種不同的測量技術,其中遙感技術就屬于一項較為重要的技術,將其應用到土地管理過程中能夠及時對土地各項信息變化情況進行掌握,同時還能為我國土地資源治理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持。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在進行土地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遙感技術的應用成了工作中比不可少的一項手段,而筆者也對其應用要點以及具體應用進行了以下的分析。
1.遙感技術應用要點
在應用遙感技術的過程中,需要使用精度較為準確的橢圓面積公式對土地范圍進行測量,并且都需要將其交由計算機來進行計算和調整。而相關人員需要選擇5100控制點,并且使用先進的衛星照片對560個大型校正放大點進行矯正,1∶25萬規模的衛星圖片可以使用顏色對土地進行分類管理。對于一些土地利用較高的與區域可以對其進行以及測量,其中15區可以采用映射以及統計數據這兩種方式對其進行測量,在測量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全國各地地理面積相對誤差不能大于10%,其中,森林以及農田一定要小于5%,然后按照不同的土地使用單位選擇較為典型的區域構建結構、顏色、位置、分布等情況進行解釋。另外,還要使用業內標準對其進行衡量和檢驗[1]。
2.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管理中的應用
2.1 遙感技術在我國土資源概查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管理中的應用,還體現在土地資源調查以及耕地保護當中,并且之前就已經產生了較大的作用,在這一方面的應用,就目前來看,其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規模都已經得到了較為顯著的發展,并且也已經形成了產業化。而本文主要是對其在我國土資源概查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早在1980年我國就已經第一次應用遙感技術完成了全國土地利用調查制圖,并且基本上已經查清了家底,達到了國家級概查的精度要求,那一次全國土地資源調查規模十分之大,范圍也十分的廣,是見過以來都不存在的,這也是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并且在應用過程中屬于較為成功的典范,具有一定的里程牌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遙感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管理中的應用基礎。
2.2 遙感技術在我國國土地資源詳查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我國土資源概查中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土地資源面積長期不清這一問題,但是,因為那個階段技術以及條件都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衛星數據地面分辨率還是較低,因此,很難真正滿足國家對于土地資源管理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從1984年5月開始,就已經開始了全國大范圍內的土地資源詳查工作,而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其使用了高精度遙感數據源,目的就是為了土地資源詳查結果的準確性,具體實施技術主要是以縣(市)為單位,采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并且按照相關技術規程來進行全野外調查工作;在進行外業調查工作的過程中則主要是以航空航天遙感像片和大比例尺地形圖作為主要技術,并且還將計算機以及光學技術結合在一起對其進行處理。遙感技術在我國國土地資源詳查中的應用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具體表現為在1995年就已經完成了全國2843個縣(市)外業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及匯總,并且還編制出了相應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而這些資源至今還在為我國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產生重大影響[2]。
2.3 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
從1999年開始,國土資源相關部門就開展了第一次利用高分辨遙感資料,對全國土地利用情況進行了動態監測,而這也拉開了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序幕,并且就目前來看,這一項工作在土地管理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遙感數據分辨率非常高的話,其在進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過程中效果也就會更加顯著。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當中的應用,其主要是利用已存在的較為成熟的技術方式,并且選擇兩個時相的TM、SPOT座位數據源,然后對其進行糾正、融合以及配準等處理,這樣就能最大程度提高地物的空間分辨率以及光譜識別能力,土地用動態遙感監測技術流程見圖1,主要是利用計算機自動提取技術,以及人機交互的方式來對其變化特征進行觀察,之后再將其交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核查,這樣就能獲得較為準確的變化圖斑位置、面積、類型、范圍等信息,最終就能得到當年耕地和非耕地變更和占用信息[3]。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有著顯著的優勢,能夠對主要城市建設占用耕地的數據進行準確的監測,而我們監測過程中所獲得的結果,則能將其作為針對性的指導工作數據,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外爺查找變化地的時間,最大程度提升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此外,在土地管理過程中,如果能夠將這一項技術配合到土地執法檢查過程中,就能最大程度強化國土資源執法工作,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以及規劃,提供較為合理又有效的科學依據。
3.結語
綜上所述,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能夠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提供較為科學的決策依據,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不斷對遙感技術加大推廣和研究,以此來將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管理中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 夏慶成,方乃芳.淺談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管理中的應用與進展[J].城市地理,2015,15(6):78-7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