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設計標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社區綜合體;布局原則;建設模式;配置標準
1. 背景
2013年,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對成都市提出“五個轉型升級”和“立城優城”的戰略,要求積極推進城市管理轉型升級,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與服務,引導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就醫、上學、養老條件,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務質量,努力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社會服務體系,這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完善原有規劃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公共服務發展趨勢,打造社區綜合體,引導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勢在必行。
2. 社區綜合體定義及功能研究
成都市中心城區公服圈分類布局圖圖3公交導向社區綜合體布局模式圖2.2社區綜合體的定義及功能構成。
(1)建設社區綜合體的目的是在保障社區居民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滿足其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塑造社區文化、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為使片區居民能夠方便快捷的到達和使用社區綜合體,規劃應設置公共交通站點和停車場等。
3. 社區綜合體布局原則
3.1服務深入,覆蓋全面。成都市中心城區的社區綜合體是以《成都市中心城區十五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規劃》為基礎,全面評估中心城區服務設施用地,遴選符合社區綜合體建設標準的地塊,原則上每個公服圈建設一處社區綜合體,實現社區公共服務均等化,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與社會交往。
3.2交通便捷,出行低碳。社區綜合體應盡量結合公共交通站點聯合打造(圖3),同時在具備完善的公共停車設施和便捷的公共交通換乘工具等交通便利地段,也可考慮社區綜合(圖4),原則上滿足居民500米步行距離達到社區綜合體,提高社區綜合體的可達性和使用便捷度。與此同時,將社區綜合體設置于慢行道路系統交匯處,并在社區綜合體中設置社區巴士停靠站和自行車租賃系統,采取物理隔離或交通信號控制等方式管理城市慢行系統與機動車系統,實現機非友好分離,確保了慢行系統的安全,使行人和非機動車具有路權優先,實現了綠色出行的目的。
3.3公共開發。社區綜合體應盡量臨近小區綠地、水域、公園、廣場、綜合運動場等開敞空間布局,設置供人們交談、停留和活動的場所,為居民提供開放的交往空間。
4. 社區綜合體建設模式及標準
4.1建設模式。社區綜合體的建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模式:
(1)垂直布局。針對單個地塊,在垂直空間疊建多種公共服務設施功能,主要表現為多層的單體建筑(社區綜合體垂直布局模式示意圖見圖6)。
(2)水平布局。水平建設模式,即針對單個地塊,在水平空間疊建多種公共服務設施功能,主要表現為沿街低層建筑;或針對相鄰的多個地塊(各地塊功能單一),共同開發形成的一個布局相對集中的社區綜合體,主要表現為建筑群(社區綜合體水平布局模式示意圖見圖7)。
(3)混合布局。由相鄰的單獨占地及疊建多個服務設施地塊組合在一起,可根據實際需求共同開發,形成一個布局相對集中,高效集約的社區綜合體??筛鶕桨冈O計,在內部形成商業街、開敞空間及交流平臺等公共空間(社區綜合體混合布局模式示意圖見圖8)。
4.2建設標準。
4.2.1分級體系。參照《成都市公建配套設施規劃導則》(2010),形成“居住區級和基層級”兩級社區綜合體體系,分別對應不同的服務人口和不同的配建設施?;鶎蛹壣鐓^綜合體服務于其所在的居住社區,服務人口約1~3萬人;居住區級社區綜合體服務于其所在的居住區,服務人口約3~5萬人。
4.2.2配建標準。
(1)公益設施配建標準。對應社區綜合體的兩級體系,分別形成“居住區級和基層級”兩類建設標準,其中,各項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按照《成都市中心城區十五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規劃》的建設標準進行識別(社區綜合體建設標準一覽表見表3)。
(2)其他社區商業設施配建標準。社區綜合體除配建農貿市場、郵政服務網點等公益性的社區商業服務設施,還可配建一定量的其他社區商業設施,涉及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生活服務、便民維修、金融服務、教育培訓等多種功能,以保證社區綜合體的商業活力。本次將其他社區商業設施分為必備設施及備選設施兩種,如表4所示。其中必備設施在社區綜合體內必須設置,但社區綜合體中若已配建類似的公益設施功能,則根據需求選擇是否需要進行配置,不再作為必備設施。例如在社區綜合體中已配建了農貿市場功能,則必備設施中的生鮮連鎖可作為選擇配建設施。其他備選設施的功能和面積則由建設單位根據主題功能需求選擇配建。
4.2.3用地規模。根據相關案例研究,層數較高的公共服務設施不利于居民日常使用,造成設施的閑置浪費(圖9);體量較大的社區綜合體在形態方面不易與周邊建筑協調。因此社區綜合體應要在合理的建筑高度控制下滿足一定的用地規模,以保證社區綜合體內的各項公共設施能被有效利用。
根據成都市中心城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現狀與發展需求,社區綜合體應須盡量配建社區養老、社區醫療、文化活動、綜合運動場、綠地等設施?;谏鐓^綜合體建設標準中的最小規模測算,除需獨立占地的綜合運動場、小區綠地和綠地與廣場外,可疊建的公益設施的最小建筑面積約為8500平方米,在預留一定比例的其他社區商業設施建設空間基礎上,確定成都市中心城區社區綜合體服務設施用地的總用地規模不宜小于6000平方米。
5. 結語
在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普遍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滿足居民日漸提高的公共服務設施需求,是廣大規劃工作者不懈努力研究的課題。本文針對不同的服務人口形成兩級社區綜合體體系,并配置相應的設施和設置相應的建設標準,較合理的平衡了用地緊張和公服需求的矛盾。此外,對社區綜合體的布局原則和建設模式進行研究,為以后社區綜合體的規劃管理提供了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武田艷,何芳.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設置準則探討[J].城市規劃,2011(9):13~18.
[2]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成都市中心城區十五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規劃[R].2013.
[3]吳南.基于生態導向下的社區中心布局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例[M].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11.
關鍵詞:元素;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4-050-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案例背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于2012年9月正式實施,本學期開學前后,我們先后通過邀請專家培訓、網絡培訓、會議培訓等方式做了大量的培訓工作,為考查一學期來教師對課標要求的把握情況、課標理念的落實情況、課標精神的實踐情況,筆者利用教研活動時間,通過讓教師撰寫“元素”一節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卷面調查。
案例設計:“元素”(第一課時)教學案例
“元素”是魯教版初三化學第三單元第二節,內容包括元素的概念、單質和化合物、地殼中元素的分布、元素符號等。由于事前大家都不知道要搞這個活動,因此沒人帶教材,于是筆者下發了早已準備好的無任何劃痕的教材內容復印件,每人一份,讓大家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根據個人對教材的認識和對《課程標準》的把握,獨立寫出“元素”教學設計,然后上交書面文稿。
案例分析:通過對上交教學案例設計的批閱,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要求把握不準確、課標落實不到位、課標精神貫徹不徹底,情況并不樂觀,問題主要體現于:
1.心中無目標
《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通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具體體現化學課程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要求,也就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的三維目標。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課堂教學教師應該做到:導入揭示目標,教學針對目標,練習圍繞目標、檢測緊扣目標;從課標要求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應該定位于:
(1)通過對元素概念的發展史的探究及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的比較,建立元素的概念;
(2)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初步學會用元素表示物質的宏觀組成,并能從元素組成上區分單質和化合物,進一步體會分類思想;
(3)記住并能正確書寫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然而有的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卻沒有涉及教學目標,那么這節課我們要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教學沒有指向性,授課者茫然、學習者迷茫,大家只能是跟著感覺走;有的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欠全面和準確,如有的教師沒有涉及單質和化合物的學習目標;有的教師隨意使用行為動詞擬定目標,如掌握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了解元素的名稱、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等;還有的學習目標欠具體和可行,如展現化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展現化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包括很多很多方面,本節重點培養哪些方面?通過什么來實現?試想,哪一節課不在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展現化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呢?
2.眼中無學生
《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之一指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把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基礎上,這是教學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告訴我們: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應當把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
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卻忽略分析學生,沒有考慮學情,全然不顧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基礎,整個設計中體現出的就是灌輸,把課本知識硬往學生腦子里灌。
元素究竟是什么?同一類原子有何共同特點?元素與原子有何區別、聯系?學生在學習了分子、原子的知識后對元素的學習有何幫助?如何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形成對元素的理解,建構元素的概念呢?
筆者認為,既然學生已經熟悉了水分子、氫分子、氧分子的模型,我們不妨以此作為知識的切入點,給出三種物質的分子模型,讓學生拆分三種分子并對原子重新進行歸類,學生通過拆分分子后自然就會把氫原子、氧原子分別放在一塊,以此為契機,教師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提問:為什么要這樣歸類?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學生自然就會回答,它們都是氫原子(或它們都是氧原子)。此時,教師繼續引導:無論是構成水分子中的氫原子還是構成氫分子的氫原子,它們都屬于同一類原子,該類原子核內質子數都是1,無論是構成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還是構成氧分子的氧原子,它們也都是于同一類原子,該類原子核內質子數都是8,大家思考一下:同一類原子有何共同點?此時學生很容易理解:它們的核內質子數相同,由此同一類原子的問題就解決了,為元素的學習掃清了思維障礙,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導:化學上把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叫做元素。此時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抽象、推理、概括出元素的定義:具有相同的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至此,整個過程抓住學生的知識生長點,層層遞進,步步設問,學習線路明晰、學生豁然開朗,自然也就明確了元素的內涵、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同時形成了學習知識基本思路和方法。
3.胸中無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課程標準》強調“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教學理念的轉變,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只有吃透了教材、消化了教材,才能不拘泥于教材,做到用教材教。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這法兒那法兒,吃不透教材就是沒法兒”。
用教材教,教材則成為范例,教師不僅要解釋教材,而且要以教材為“誘餌”去釣起學生思考的魚,以教材為主,對教材知識重新整合,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從而成為一條知識之“舟”、一座能力之橋、一片心靈洗禮之地。
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暴露出教材駕馭不靈活、按部就班教教材的思想,如對單質和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教材的編寫順序是在學習元素概念后緊隨其后介紹單質和化合物概念。筆者認為實際教學中大可不必按照教材的內容順序去教教材,完全可以將單質和化合物的學習放在學生認識元素符號之后,這樣的調整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加明晰地引導學生從元素組成上認識單質和化合物。雖然是一個順序的調整,但是卻顯示出教師對教材的熟練把握、靈活駕馭,不同的內容調整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4.手中無教法
《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用靈活運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教學,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啟發講解、實驗探究、自主學習等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學方式的選用應與學生具體的學習任務、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相適應,以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教性。
對元素符號的學習多數教師采用的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講、學生記憶、強化訓練的方式,忽視學生對知識的發現過程,把學生看成了一個儲存知識的容器,教師只顧把知識往里面填;或者說教師把學生看成了倉庫,教師只管把知識往里存儲,學生的學習是容納、接受、記憶和重復。正如保羅·弗萊雷指出,那種“強調結果”的思想,是一種教育“銀行”式的觀念,“教育因此成為一種存放的行為,學生是倉庫,教師是存款人,教育中沒有交流。這種做法使得我們的課堂由自主學習變為接受學習,弱化了對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要知道,學生不是儲存知識的“容器”,而是有個性、有潛質、有能力、會創造的生命個體。如果教師把印有元素符號、元素名稱、原子序數、相對原子質量等內容的元素撲克牌卡片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小組交流討論,說出所獲得的信息、探究元素符號的書寫方法、了解元素種類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會由被動接受學習變為發現學習,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學習的快樂。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落實三維目標、注重學情分析、優化課堂結構、重構內容體系、轉變學習方式,徹底改變學生不能學、不會學、不愿學的被動學習狀況,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好化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而勤奮學習的志向。
參考文獻
[1] 趙國忠. 備課最需要什么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工程類別 計費基礎 費率(%)
----------------------------------------------------------------------------------
機關、工廠、學校及一般道路綠化工程 工程概算 3
----------------------------------------------------------------------------------
公園、游樂園、風景區、城市重要工程、立交橋、居住區、街心花園、 工程概算 4
及開發區的集中綠地的園林綠化工程
----------------------------------------------------------------------------------
高標準公共建筑的環境綠化。賓館、飯店、療養院的庭院綠化。高級別 工程概算 5
墅、度假村的園林綠化工程。古建筑、仿古建筑、景觀建筑、噴水池及
復雜的園林小區等項委托工程
----------------------------------------------------------------------------------
古建修復、屋頂花園、室內花園、復雜噴泉及需要調整改造的園林工程 工程概算 另議
等較為復雜的單項專類工程
----------------------------------------------------------------------------------
工程類別 規模(km)
1以下 1-4以下 4-10以下 10-20以下 20及以上
---------------------------------------------------------------
建成區 干線 1.5/1.6 1.3/1.4 1.2/1.3 1.1/1.2 1.0/1.0
建成區 次干線 1.4/1.5 1.3/1.4 1.0/1.2 0.9/1.0 0.8/0.8
郊區 規模線 1.3/1.4 1.2/1.3 1.1/1.2 1.0/1.0 1.0/1.0
郊區 區間 1.2/1.3 1.1/1.2 -/1.0
關鍵詞:城市排水、城市防洪、城市排澇、重現期
1、前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導致我國洪水發生頻繁,加之特殊的地形特征和人口的壓力及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方式,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洪澇災害出現頻次最高的國家之一。 “7.18”達州暴雨洪災導致達州境內7個縣(市、區)273個鄉(鎮)均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逾400萬人,因災遇難人數已上升至9人,另有21人失蹤,2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63億元。
2、設計標準的差異
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目前分別屬于水利學科和城市給排水學科,在行業上隸屬于水務和市政兩個部門,城市的防汛工作則多部門協作完成。
就暴雨重現期而言,目前兩個部門各有標準。城市市政排水暴雨重現期較低,一般只有1~3年一遇;而水利部門有根據防洪和排澇分別取有較高的暴雨重現期,防洪標準從5年一遇到100年一遇不等。
因此,在工作中由于對城市排水、城市排澇、城市防洪三種設計標準概念的模糊混淆,市政排水與城市防洪排澇在設計標準取值方面各項指標取值差異很大,這給跨行業合作帶來一定困難,使得城市水體排放標準不統一。
3、城市排水標準
城市市政排水學科中,排水管網的確定是以暴雨強度公示計算的一定重現期作為設計標準,某特定暴雨強度的重現期指大于或等于該值的暴雨強度可能出現一次的平均間隔時間,單位是年(a)。重現期與頻率成反比。即:P=1/Pn.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1年修訂版)局部修訂征求意見稿將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修改為:“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應根據匯水地區性質、地形特點和氣候特征等因素確定。同一排水系統可采用同一重現期或不同重現期。同一重現期一般采用1~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即能引起較嚴重后果的地區,一般采用3~5年,并應與道路設計協調。特別重要地區可采用10a以上。經濟條件較好或有特殊要求地區可采用規定的上限,經濟條件尚差的地區可逐步提高?!?/p>
4、城市防洪排澇設計標準
《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CJJ50-92)防洪設計標準將城市換分為下表中五類等別。
防洪工程設計標準按城市等別和災害類型按下表取值。
5、城市排水、防洪和排澇三種設計標準的區別與內在聯系
5.1 范圍不同
城市排澇是指流域范圍內較大匯流面積上較長歷時暴雨產生的澇水排放。城市防洪則是針對流域之外的客水涌入,主要是防河洪、山洪(包括泥石流)和海洪;城市排水則是解決較小匯流面積上短歷時暴雨產生的排水問題。
5.2 重現期定義不同
城市排水的標準一般較低,重現期為0.5--3年一遇,其選樣方法為年多個樣法,即每年從各個歷時的降雨資料中選擇6--8個最大值,取資料年數3--4倍的最大值進行統計分析,該法在小重現期時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暴雨的統計規律,而對于高重現期則會偏大。
水利部門的城市排澇重現期一般較長為5--20年其重現期采用年一次選樣法,即每年只取一次最大的暴雨資料,這種方法推求高重現期時比較準確,而對于小重現期則會偏小。一些城市如福州的研究人員都對此做過研究,結論為同一場降雨,城市排雨重現期為1--5年一遇,而城市排澇的重現期為5--20年一遇。
5.3 設計流量推求不同
盡管城市排水和防洪排澇推理公式形式完全相同,由于推導假定條件的不同以及確定公式中參數方法的不同,使得計算結果相差很大,對于同一條件城市排水學科的計算結果往往大于水力學科的。
城市排水學科推求公式時為推求管網最大設計流量,采用極限強度原理,設定降雨歷時等于匯流歷時,排水區域的最大流量發生在全部匯水面積產生徑流時,而對于部分匯流情況則不適用;而水利學科采用的推理公式研究了全面匯流和部分匯流兩種情況下的洪峰流量的計算方法。
5.4 洪災與內澇的表象聯系
對于流域沿線的平原城市而言,流域洪水位隨著洪峰流量不斷抬高,則城市內部雨水越難排出;而當城市排澇能力增強時,則增大流域洪峰流量的疊加量,抬高流域洪水位,進而制約城市內澇的排除。
6、結語
對流域沿線的平原城市而言,城市排水、排澇、防洪雖然歸屬于兩大不同學科,相互間存在著不同的設計標準定義及取值,但卻又緊密聯系,相互制約。在城市防洪排澇建設工作中,如何正確處理“防洪”、“排澇”、“市政排水”三者間的差異與聯系,合理確定不同的區域和河道取用不同的標準,對城市的防洪排澇起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1年修訂版)
2、《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CJJ50-92)
3、胡斌 城市排水與防洪排澇設計中重現期的確定 《中國市政工程》2004年03期
4、潘志勇.淺議城市排澇與排水.【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4,(7):85.86.
5、謝華等.城市化地區市政排水與區域排澇關系研究.陰.灌溉排水學報.2007,(5):lO.13.
李勝,男,出生年月:1980.11;專業:給排水;公司:四川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