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新技術新方法

          新技術新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技術新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技術新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金屬礦產勘查;新技術新方法

          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就金屬礦產勘查而言,這一工作不僅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整個工作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材料也較大。因此,為了更好地確保礦產勘查成效的提升和優化,必須在勘查技術上多下功夫。筆者列舉了如下幾種新技術和新方法。

          1 勘查新技術在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

          在金屬礦產勘查工作中,目前的勘查新技術主要有蝕變流體填圖技術和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現將兩種新技術分別簡稱為A技術和B技術,具體如下:

          A技術:在金屬礦產勘查時,由于流體在地幔、地殼和地表中廣泛的分布較為復雜,因此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勘查隊伍應加強學習地質科學先進理論及技術的實際應用要點,對一定區域內的流體活動的痕跡給予系統性地完善,并在圖面上進行真實的填繪,從而才能將這一區域內流體的基本情況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時空演化的歷史充分地體現出來,也才能利用流體的示蹤原理分析、研究流體的成因及性質等。同時,在對金屬礦產進行勘查時,勘查隊伍還應注重資料的收集及流體地質的調查工作。這是由于流體活動與成礦的作用均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應用這一技術時,應將結合流體同源性質和演化的過程作為理論依據,全面結合流體多次脈動所形成的流體的記錄進行填圖,以確保流體的記錄工作得到有效開展,也方便工作人員及時對不同流體的記錄情況進行分析,從而充分掌握具體的礦物組成特征及要素。另外,還需在此基礎上建立蝕變體的標志,將蝕變流體的記錄和標志進行歸納、整合,并結合流體的活動規律針對性地對流體系統與填圖單位進行劃分,從而才能更好地促進礦產資源的尋找[1]。

          B技術:在進行金屬礦產勘查時,需對地球的化學異常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價,促使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在勘查隱伏礦中得到實際地應用;同時,重視地球的化學分散模式的分析,并注意結合形成的地球化學異常情況等,從而才能更好地對礦床進行追蹤。目前該技術在上世紀的30-70年代的前蘇聯的班巖型銅礦的勘查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且在上世紀70年代,該技術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鈾礦勘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2]。

          2 勘查新方法術在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

          在金屬礦產勘查中,除了上述的新技術外,還有很多勘查新方法,且勘查新方法的種類較多,常見的勘查新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2.1 地面瞬變電磁法

          地面瞬變電磁法在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原理是在不接地回線或者接地線源往地下發送一次脈沖電磁場。若地下存在良導電礦體時就會在地下導體的內部中形成感應旋渦電流,而礦體內的旋渦電流則會隨著一次耐沖電磁場的間歇期間形成交變磁場,也就是二次場或者異常場;同時,由于渦流形成的二次場并不會因為一次場消息的影響而馬上消失,因此存在瞬變的過程。而通過接收機對二次場觀測之后,再與時間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能更好地對地下導體電性分布的結構與空間形態進行確定。

          2.2 地面高精度重力勘查法

          地面高精度重力勘查法具備重力觀測儀和GPS三維定位技術的優勢特點,并具有較大的觀測精度和較高的分辨率,因此不僅能解決傳統方法在戈壁和高山地區勘查時的定位問題,還能方便技術人員對重力差值進行直接測量,更能利用自動化功能進行讀數、記錄以及更正等。另外,該方法在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主要是對重力數據及對異常定量進行處理與解釋,故有助于促進地面勘查精度的提升[3]。

          2.3 地面高精度磁測法

          地面高精度磁測法是目前觀測精度較高且較為完善的技術方法。主要作用于磁測解釋理論和方法方面的突破;同時,該方法不僅能為金屬礦的地面磁法勘查技術提供轉化的可能,還能對磁性界面和磁性層磁場進行正演,并對磁性界面、三維磁異常進行自動反演與解釋等,從而有利于磁異常曲面地自動延伸和拓展[4]。

          2.4 地下電磁波法

          地下電磁波法在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原理主要是通過無線電波在坑道或鉆孔中進行發射與接收,并結合不同位置所接收磁場強度的大小來對地下不同介質的分布進行確定的物探方法。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雙孔法。在進行金屬礦產勘查時,該方法不僅能尋找井與井之間的盲礦體,還能對兩孔間礦體相連與否進行判斷,從而有助于確定礦體的產狀。

          2.5 金屬地震法

          金屬地震法是目前用于深部隱伏金屬礦體找礦的主要方法之一。方法在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應用原理主要是針對地下深部物質給地震反射波帶來的差異及時對深部礦控的整體構造進行探查,并能直接對深部的盲礦體進行尋找的一種方法。其中,該方法在數據的采集、處理以及解釋等方面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5]。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金屬礦產勘查工作中,我們必須注重新工藝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并結合實際需要,加強對技術方案的確定,從而才能促進勘查成效的提升。而為了確定技術方案能得到高效地執行,相關人員必須加強對實際需求地分析,并重視多種金屬礦產勘查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結合,從而才能更好地促進勘查成效的提升。此外,還應結合實際對礦產勘查技術方案進行不斷地優化和完善,從而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并最終促進我礦業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同選.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新技術與新方法[J].中外企業家,2016(21):215.

          [2]陳龍,陳杰.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新技術與新方法研究[J].科技展望,2015(30):138.

          [3]高英武.淺析金屬礦產勘查中的新技術與新方法[J].新疆有色金屬,2011(S1):27-28.

          新技術新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地基處理 教改 新方法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6-0127-02

          一、引言

          自主學習是教育學研究中一個重點關注的長期話題,許多研究人員從自己不同的角度對自主學習都進行過相對深入的探討與研究。Holec(1981)[1]認為是學習者對自我學習的管理。龐維國(2001)[2]認為是學生能自覺的對學習的各個方面做出控制和選擇。David(1988)[3]認為是學習者獨立做出學習意愿的能力。為了以示區別,本文中的自主學習指的是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而進行的活動。齊莫曼和里森伯格理論[4] [5] [6]認為促進自主學習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l)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2)注重策略教學; (3)指導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監控;(4)教會學生對于社會性、物質性的資源的利用。對于工程類課程的教學而言,其重點在于對知識的理解與靈活運用,不能照本宣科,[7]而應該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理解以及運用為主。[8]因此,有必要對現在的上課模式進行改革,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掌握知識,將理論與實踐、實際工程與科研相結合。[9]

          二、地基處理新技術課程特點

          首先,該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很多地基處理技術都是在實際工程中應運而生的。這就決定了課程教學應與案例結合進行,讓學生自主結合案例學習相應的知識。其次,該課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時代性。地基處理技術從18世紀中葉到現在,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所以該學科的教學也應與時俱進。最后,該課程的課時縮減,這就使得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再適應。

          由此可知,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結合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自主學習地基處理新技術的教學改革方式可以很好的適應當前該課程的教學。

          三、教學改革思路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基礎型教育,更注重的是對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為后面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礎。

          在課堂上,首先由老師提綱挈領的講解緒論部分,讓學生對于地基處理新技術這門課程有大概的了解,再附帶大量的案例說明地基處理新技術在實際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地基處理的復雜性、多樣性,讓同學們對這門課程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課堂教學新思路

          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同學們以討論形式對別的同學所說提出異議和不同角度的分析,各抒己見,取長補短,然后老師再給予補充或者糾正,最后由老師就本章節內容,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們根據課堂內容來回答。

          學生準備課堂資料之前必須注意的幾個要點問題:(1)地基處理的新趨勢在于多方法的綜合運用,形成復合加固技術,包括由單一加固技術向復合加固技術發展,靜力加固技術與動力加固技術的結合,以及機械加固與非機械加固的結合;(2)地基處理是為了提高地基的承載力,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而采用的人工地基處理。地基處理的方法多種多樣,加固原理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要根據不同的地址情況來進行選擇。這門課程靈活多變,決定了不能再以原來照搬教材的方式進行講解。

          (三)結合科研進展,讓學生了解該方法在目前科研方面的進展情況

          為了緊密結合科研進程,可讓同學們搜集國外最新的論文,把握地基處理技術最新的進展以及最熱門的話題,以學術報告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從而開闊同學們的視野,提升對地基處理技術新認識以及學術匯報的能力。

          四、以注漿法為例的地基處理教學新思路

          (一)學生自主學習,產生興趣

          針對地基處理新技術這門課程,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學生對各種地基處理技術相關資料收集之后,通過個人初步學習,尋找發現問題以及地基處理技術的前沿進展,再通過小組團隊合作,討論解決個人發現的問題與再發現新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后,各組學生將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以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成果的方式,完成知識的傳遞。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地基處理技術濃厚的學習興趣建立在對本課程一定認識的基礎之上,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本學科的框架、細節與全貌,并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而通過各組學習成果的分享交流,使這種興趣得以傳播。學習的興趣驅使學生接近地基處理新技術,驅策學生對地基處理新技術進行鉆研和探究,創新和追求。

          (二)新技術介紹

          高壓噴射注漿法在我國簡稱高噴法或旋噴法,最早應用于日本的大阪市地下鐵道建設工程中。高壓噴射注漿法加固機理包括對天然地基土的加固硬化機理(微觀機理)和形成復合地基以加固地基土,提高地基土強度,減少沉降量的機理(宏觀機理)。通過專用的施工機械,在土中形成一定直徑的樁體,與樁間土形成復合地基承擔基礎傳來的荷載,具有可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改善地基變形的特性。該法形成的樁體強度一般高于水泥土攪拌樁,但仍屬于低黏結強度的半剛性樁。

          (三)學生做ppt、視頻、講解

          學生分組之后,按照要求自行收集資料,做成ppt上臺演講。學生ppt內容包括注漿法的原理、處理方法,注漿法的分類及其適用范圍、承載力的計算、施工工藝等。經過了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思考所學的問題之后,學生對該章節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制作ppt和視頻,然后到講臺上進行匯報。

          現在以一個實例來進行說明。某學生收集了注漿法的一個實例,為某高速公路擴建工程中存在的地基問題。在完成路基施工時,發現局部區域附近路面有橫向裂縫、縱向裂縫現象的發生,裂縫寬度約200mm,路基平均沉降為180mm,最大沉降超過300mm,并有繼續發展的趨勢。為控制路基沉降,采用了單管高壓旋噴地基處理方法對上述局部區域進行了加固。施工步驟為:樁位側放;旋噴鉆機就位;漿液制備;漿液提升等。之后對施工過后的承載力進行驗算。

          講解完畢后,其余同學進行討論,對有疑惑的地方,講解的同學進行答疑。最后,老師進行總結,對該學生所做的工作進行點評,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肯定了學生所做的努力。

          經過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計算、制作ppt、講解這一系列的過程,學生對注漿法的基本施工原理、施工工藝及注意事項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悟,并對注漿法的適用性有了一定了解,達到了教學目的。

          (四)結合科研進展

          “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應該體現讓學生們不僅學習專業技術知識,還應該知道所學的技術知識的改進方向。同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在現有的技術上盡心改進創新,克服課本教學的禁錮。

          教學中,結合了部分科研課題,比如近期所做的樁基試驗等方面的研究,并讓部分同學參與試驗,了解樁的制作過程、應變片安插等試驗過程,增加學生們對地基處理技術的興趣。

          五、結論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中,學生自己收集、整理所需要的教學資料,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初步解決,并制作成ppt和視頻在課堂中進行講解;老師對學生所做的工作進行點評、補充,然后進行提問;最后,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將學生帶到試驗場地盡心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提高學生對所學的技術知識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注 釋 ]

          [1] Holec,H.The Learner as manager:Managing Learning or Managing to Learn[A].Wenden,A.& J.Rubin. ed.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C].Hertfordshire:Prentice Hall,1987.

          [2] 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78-83.

          [3] David B.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 in learning[M].London:Kogan Page.New York: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1988:17-90.

          [4] 敬凌霄,馮沈萍,孫勝.紡織工程專業學生自主學習微觀模型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71-174.

          [5] 于海燕,舒曉楠.構建自主學習激勵機制的探索――以管理溝通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3(10):251-252.

          [6] 張勇,潘素萍.齊莫曼的自主學習模型理論與啟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1):48-50.

          [7] 沈南燕,林湘毅,彭秋霞.工學結合中的英語自主學習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3(12):255-256.

          [8] 侯建軍,佟景才,鞠頌東,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改教改互動[J].中國高教研究,2004(1):90-91.

          [9] 韓清林.自主學習教改實驗的若干基本問題[J].教育研究,2000(5):55-59.

          [收稿時間]2014-12-30

          新技術新方法范文第3篇

          工程測量是各項建筑工程設計、施工及設備安裝的必要工序。隨著我國地鐵、軌道交通 事業的發展,工程測量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城市地鐵由于其在建筑物、構筑物稠密地區修建,精度要求較高,施工線路長、施工單位多,又給工程測量增加了工作難度,因此,新的測量儀器及新的測量方法均在地鐵施工中得到了應用。本文就當前地鐵工程測量的現狀和主要技術方法,由生產實踐實際要求出發,作一些介紹和論述。

          一、地下鐵道工程測量精度設計的原則和要求

          地下鐵道測量工程的測量精度設計是根據工程的特征、施工方法、施工精度、設備安裝精度和貫通距離等諸多因素確定的,它不僅要保證隧道和線路貫通,而且要滿足線路定線和放樣的精度要求。

          地下鐵道測量的首要任務是保證隧道貫通,因此在地下鐵道工程測量精度設計中,合理地規定隧道貫通誤差及其允許值,是地下鐵道測量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目前在地下鐵道測 量中使用的測量貫通誤差要求,大都來自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它是根據山嶺 隧道貫通誤差測量的實際統計資料計算出來的。該指標應用在主要采用盾構和噴錨構筑法進 行隧道施工的地下鐵道中,廣泛應用于城市地鐵,是否科學值得商榷。一般認為地下鐵道貫通測量誤差應根據設計所給定的限界裕量(安全空隙)和隧道結構聯結處的允許偏差兩個主要因素來確定,當然還要考慮測量儀器設備的精度狀況。如設計一般給定的隧道結構限界裕量每側為100mm,則這100mm的限界裕量中應主要包括施工誤差、測量誤差、變形誤差等。

          地鐵給定的高程安全裕量比較大,一般為70—100mm,因此根據目前測量儀器和設備狀況以及隧道結構的豎向允許偏差,很容易滿足貫通誤差設計要求,但考慮到地下鐵道整體道床鋪軌對高程精度的要求,高程貫通測量誤差確定為±25mm.同樣采用不等精度分配方法,將高程貫通測量誤差分配到高程測量的各個環節:

          其中:地面高程控制測量中誤差 ±12mm

          高程傳遞測量中誤差 ±8mm

          地下高程測量中誤差 ±12mm

          則高程貫通測量中誤差mh為:

          mh=±18.8mm<±25mm

          二、定向測量

          在地鐵中,采用全站儀、垂準儀和陀螺經緯儀組成的聯合作業方法進行豎井定向,該方法擺脫了傳統懸吊鋼絲的聯系三角形法,不僅克服了受城市地鐵施工場地狹窄制約,圖形強度不易提高,占用井筒時間過長等缺點,而且采用雙投點,雙定向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測量 檢核條件,又提高了定向精度。在地鐵復八線測量中所使用的GAK—1陀螺經緯儀標稱精度為一次定向中誤差為±20mm″,實際作業時定向邊的陀螺方位角和其改正數的測定誤差,則定向邊陀螺方位角誤差可達到±8″。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又引進GAOS自動陀螺經緯儀定向系統,不僅操作方便,定向成果可靠,提高了定向精度。

          當隧道埋深較淺時,則采用導線測量方法和向地下傳統坐標和方向,同樣布設雙導線加 強檢核和提高精度。當隧道貫通距離較長時,還可采用在隧道上鉆孔,通過鉆孔投測坐標或測定投測點陀螺方位角的方法提高定向精度。

          三、地下鐵道GPS控制網測量

          早在1990年5月北京地鐵復八線就采用GPS進行首級控制測量,控制網由10個點組成,布 設成單三角鎖形式,該網采用兩臺WM100單頻接收機觀測,異環閉合差為1.73ppm—2.89ppm, 邊長中誤差為±2.1mm,點位中誤差為±3.5mm.

          1994年由于城市建設的影響,原有GPS控制點有的被破壞,有的發生變形,需要對原控 制網進行擴充,并對原控制點的穩定性進行評價。為此,在原GPS控制網的基礎上進行擴充 ,新網共選設了13個點,其中3個點為一等點,7個點為舊點,新增6個點。

          考慮到地鐵測量誤差分配到GPS測量的誤差精度要求(相鄰點位中誤差小于±10mm),為加強控制網整體強度,1994年采用一次布設,兩級觀測、整體平差的原則設計和布設GPS網 .一級網由兩個重疊的大地四邊形組成,二級網為一級網下加密的三角鎖。

          四、斷面測量

          在地鐵隧道中斷面形式多樣(包括矩形、直墻拱形、橢圓形、傳統形、圓形、變截面6種 ),一般要求直線段每12米,曲線段每6米測量一個斷面,并根據隧道不同的斷面形狀,在斷 面上選擇與行車密切相關的位置測定其與線路中線的距離。過去很多單位采用人工直接丈量 的方法,精度低,速度慢,工作非常繁重。隨著測量儀器和測量技術的發展,斷面測量儀面 世后,斷面測量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但該儀器不能實行一站多斷面測量,而且價格昂貴,很多單位無經濟能力問津。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和應用,采用全站儀、數據采集器、計算機和覘牌組成斷面測量系統 進行斷面測量,利用該系統進行斷面測量的方法有二種,一種是將全站儀和覘牌安置在隧道中線點上,首先測量置鏡點至欲測斷面中線點的水平距離和高程,并將水平角置零,然后就 可連續依次測量多個斷面測量點水平角和垂直角信息,并自動傳輸到數據采集器之中,并通 過計算機經運算既可求出待測點與中線距離。最終以數據表格和斷面圖形式輸出觀測成果。另外,為保證測量的斷面垂直于中線,在覘牌上安置有簡單照準裝置和水平度盤裝置,不管是直線、圓曲線還是緩和曲線段,都可以根據事先計算好的覘牌至儀器方向與斷面夾角值標 定出斷面方向。另一種方法是將全站儀或覘牌安置在隧道內任意位置,即測量儀器或覘牌在 非線路中心進行斷面測量。該方法利用任意安置儀器或覘牌的點與線路關系,通過計算機確 定斷面里程和議程,從而進行斷面測量。上述兩種斷面測量方法速度快,使用方便,而且可 以充分利用本單位現有測量儀器設備,具有非常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鋪軌基標測量

          鋪軌基標是高標準軌道混凝土整體道床的軌道鋪設控制點,精確地測設鋪軌基標是保證 軌道施工質量的關鍵。即將頒布實施的《地鐵施工驗收規范》中地鐵軌道驗收標準要求:平面上軌道中心線與基標中心線允許偏差為2mm,軌道方向在直線上要遠視直順,用10m弦量允 許偏差1mm,在曲線上遠視圓順,用20m弦量正矢,根據曲線半徑圓曲線,允許偏差為1—3mm ,緩和曲線允許偏差為2—5mm,高程上軌頂標高允許偏差2mm左、右股鋼軌頂面水平允許偏差為1mm,在延長18m的距離范圍內,無大于1mm的三角坑,軌頂高低差目視平順,用10m弦 量不大于2mm;道岔精度除滿足上述要求外,還要滿足里程位置允許偏差2mm,導線及附帶曲 線允許偏差1mm,附帶曲線用10m弦量,連續正矢允許偏差為1mm,軌頂標高允許偏差為2mm,全長范圍高低不大于3mm.

          從上述地鐵軌道驗收標準不難看出,由于為節省工程造價,地鐵限界預留的安全裕量比 較小,線路在隧道中調整空間受到很大制約,因此,地鐵軌道驗收標準主要對鋪軌基標中線與指導隧道施工的線路中線或結構中線的偏差作出規定。同時,為使線路圓順,對單位長度 相鄰鋪軌基標間的相對精度也提出了要求。

          轉貼于

          根據軌道驗收標準,我們總結制定了鋪軌基標測設精度要求和基本方法。

          1.鋪軌基標測設精度要求

          為保證線路圓順和基標相對精度,對控制基標和加密基標的測設精度制定如下要求:

          (1)控制基標測設精度要求

          兩控制基標相鄰邊長間夾角平差后的值,對設計值而言誤差不得超過6″,基標測設的角度測量中誤差<±3″;基標高程測量的水準路線閉合差小于8 L mm;距離測量誤差直線 段小于1*/5000;曲線段小于1*/1000.

          (2)加密基標測設精度要求

          直線段縱向誤差每6m小于6mm,曲線段每5m小于5mm,偏離中線小于±1mm;相鄰基標高差小于±2mm.

          (3)道岔基標測設精度要求

          道岔鋪軌基標位置橫向誤差不大于±2mm,主線、側線交角較差不大于±10″,高程誤差同加密基標。

          2.鋪軌基標測設基本方法

          由于地鐵施工時車站控制點一般從地面直接投測,精度比較高,加之車站線路一般為直線,線路與站臺間距限差要求很嚴,不易在車站進行線路調整。

          (1)中線調整測量和精密水準測量

          以“鋪軌單位”兩個車站中的中線控制點為起算控制點,與在區間隧道內的原有施工中線控制點布設通過左、右線的附合導線。如左、右隧道之間有聯絡線,則應布設結點網。平差后導線點坐標和原來坐標比較,當其較差不影響隧道限界時,即可用這些中線控制點進行下一步控制基標測量工作。如果影響隧道限界時,則應會同設計等有關人員改移或調整中線至允許誤差內的合適位置上。

          在“鋪軌單位”中布設一條通過左右線的精密附合水準網,在區間埋設精密水準控制點(盡量利用施工水準點),水準點間距為100—200m,精密水準網按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 施測,水準網閉合差小于8 Lmm(L為水準路線長度,以千米計)。

          (2)鋪軌基標測量

          控制基標的測設。利用調整后的中線控制點測設控制基標,控制基標分為初測、串線測量和調線測量三個步驟。

          初測:根據事先計算的控制基標測設數據,用坐標法測至地面,并精確測定其位置。

          串線測量:對“鋪軌單位”中的控制基標進行串線測量,檢測控制基標間角度、邊長等幾何關系是否滿足設計精度要求。當控制基標間幾何關系超限,并與線路存在較大偏差時應進行調線工作。

          調線測量:調線前,先在室內計算控制基標間夾角實測值與理論值較差β,β值超 過6″時,可根據β和控制基標間距計算出控制基標在垂直于線路方向的改正值δ,然后 在現場對β超過6″時所涉及的控制基標進行歸化改正。歸化改正時要照顧到相鄰基標改 正值的相互影響,往往僅改正一個點就可使相鄰點幾何關系滿足要求。

          控制基標的高程則利用上述精密水準點測定,其觀測方法和限差同精密水準測量。

          控制基標測設往往進行多次,控制基標高程和其之間的角度與邊長不能滿足限差要求時,則應重新進行調線測量,直至滿足要求為止。

          加密基標的測設。在曲線段依據控制基標間的方向,按加密基標的間距,在控制基標間埋設加密基標。埋設時經緯儀定向、測距或在控制基標間張拉直線、以鋼尺量距等方法確定各加密基標的位置。

          在曲線段將儀器安置在控制基標或曲線元素點上用偏角量距等方法設置加密基標,加密基標高程依控制基標高程測量方法測定。

          新技術新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無線電技術;通信方法;創新

          引言

          當前,在眾多的信息技術中,無線電技術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一種。人們開始研究無線電技術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一直以來,人們對此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因此取得了顯著成績。相比于有線電通信技術,無線電通信技術不需要傳輸設備,不會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傳輸十分靈活,有效降低了成本,因此,無線電技術在當前市場上倍受青睞。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無線電技術依然存在一些缺點,如:在傳輸過程中容易受到周圍不良因素的干擾,導致傳輸的結果失真,較易被人截獲。因此,研究無線電通信技術的通信新方法十分有必要,文章即是對此展開論述。

          1 無線電通信技術概述

          1885年,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論述了發明無線電接收機的過程。這篇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論文成為無線電技術研究起點的標志,并且為了表示對他的紀念,就將5月7作為無線電的發明日期。波波夫的研究延長了無線通信的距離,他將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引入了新的篇章。意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在1898年進行了海上通信實驗,這次實驗標志著無線電通信的真正實現。馬可尼通信實驗將無線電信號的距離又進一步的延長,并在1901年在相距將近三千多公里的兩個國家之間成功進行了通信。馬可尼通信實驗的成功標志著人類正式進入無線電遠距離通信的時代,從此以后各式多樣的通信發明也相繼誕生[1]。1946年,科學家八本、威瑪、羅斯等用電視機進行天線信號的接收,他們實驗的成功標志著無線電技術的真正普及。在當今信息社會,我們對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質量要求更高,對通信技術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信息社會就要采用科學的管理措施,運用計算機、通信技術來開發各種通信應用軟件,更好的為民眾的通信作好基礎。作為信息化服務的一大標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其不僅在民眾通信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在軍事上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對當今無線電通信技術中的不足,怎樣研究出更好的通信方法以完善通信質量,滿足民眾生活、軍事用途上高質量的通信要求成為無線電通信技術研究的熱點[2]。

          2 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特點

          無線電通信技術之所以成為通信領域研究的熱點方向,是因為其在通信上具有很明顯的通信優勢。無線電通信能夠不受空間、時空的限制,通信自由,同時能夠更加完善通信中圖像信息、語音信息等,并且能夠使信息更加高質量化,即不僅能夠傳遞,還能夠進行深入加工。在通信設備上,無線電通信技術設備具有智能化、小巧化的特點,傳輸數據信息容量大等這些特點就注定了無線通信技術被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在通信的可靠性上,無線電通信技術的可靠性主要表現在對自然災害上的抵抗性。在水澇、泥石流等天氣下,無線電通信依然能夠有效進行,保證信息的有效傳遞。雖然,無線電通信技術有傳輸的可靠性,時空上的自由性等優點,但是與其他通信方式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無線電通信容易受到外界電磁波信號的干擾,信息容易被外界竊取。因此,對無線電通信技術的保密性研究成為各國軍事信息研究的重點。在當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有用信息被敵方獲取對國家、企業、軍事機構等造成的危害都是致命的。因此,做好無線電通信技術的保密性研究成為各界研究的熱點[3]。

          3 無線電通信方法的創新與研究

          在信息化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解決無線電通信技術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成為必要。解決這些復雜問題并切實滿足民用通信、軍事通信上的各種需求成為我國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前進的方向。因此,在對無線電通信技術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各種改革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現階段,我們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重點進行創新研究[4]。

          3.1 提高無線電通信網絡的可持續性。無線電通信技術的各種設備如果沒有較好的安裝、配置與部署,那么無線電通信網絡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擾,就容易導致整個網絡系統的癱瘓。因此,在無線電通信的整個網絡布局上,我們必須保證網絡的設備性能,優化各種設備配置,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用來保證網絡通信的可靠性。

          3.2 采用無線電數字通信技術。數字通信技術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外界的干擾,保證通信的質量。因此,無線電通信技術要保持系統信號的穩定、提高系統頻譜的利用效率、增加系統通信上的質量,就必須采用數字通信技術,以確保提高通信質量。

          3.3 改進接入網絡的方式。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網絡技術的融合,無線通信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市場發展中,無線傳統網絡與新興網絡接入技術在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的支撐下,快速地推動了無線接入網絡技術的發展。移動蜂窩接入,無線本地環路等接入技術的實際應用,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通信上的各種需求。

          3.4 推動無線通信技術寬帶化發展。信息技術的寬帶化發展對于光纖傳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最近幾年,光纖傳輸技術的快速發展更是在全國各大城市取得了顯著成果。在無線通信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我國無線通信正朝著無線接入寬帶化的方向逐步演進,無線通信技術的寬帶化成為無線電通信的重要方向。

          3.5 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推廣。在無線電通信偵察方面,軟件無線電具有重要的應用。軟件無線電在軍事通信領域的運用,如果能夠推廣到大眾生活市場,那么對于無線電通信技術的保密性研究也將是重大創新。

          3.6 個人信息化技術的推廣。個人信息化通信在全球上已經有著較為完善的發展體系,在通信上,個人信息化能夠有效地降低無線通信傳輸路線的信息量,提高無線通信的傳播速度。

          3.7 電路交換網絡的過渡。過渡電路交換網絡,IP網絡都將是無線通信技術的核心。在數據的處理能力上,電路交換網絡的數據處理能力將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無線通信信號易受到干擾的難題[5]。

          4 結束語

          文章簡要回顧了無線電通信的發展歷程,介紹了無線電通信的優缺點。在無線電通信技術上,傳輸的路線、信號穩定性、傳輸距離、保密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針對我國上億人通信的要求,在無線電通信的網絡規模與通信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我國無線電通信技術也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無線電通信技術在滿足用戶多方位、多層次上都需要有進一步的提高。因此,我們對無線電通信技術通信方法創新的研究具有實際的意義。我們要積極快速地推進無線通信方法技術的研究,為民眾生活、國家軍防等提供更加安全、優質的無線通信服務。

          參考文獻

          [1]數字與模擬通信系統.Leon W.Couch[M].電子工業出版社.

          [2]李雄偉,趙彥然.無線局域網的安全性及其攻擊方法研究[J].2005.

          [3]錢沈廉.無線電通信技術之通信方法拓新[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

          新技術新方法范文第5篇

          北京京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集科研、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工程設計和系統工程成套為一體的集團公司。注冊資金10億人民幣,擁有14戶工業企業、1個研究總院(2個研究所)、1個科技孵化平臺、1所學校,與ABB、艾默生、奧林巴斯等多家國際公司建立了長期合資合作關系。京儀集團持續保持快速發展,經濟規模和效益居國內同行業前列,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92億元人民幣。

          京儀集團重點發展自動化系統及儀表(C)、科學儀器(I)、電力電子和新能源(E)三大產業板塊,并以此為基礎向節能、環保、安全等新領域拓展。自動化系統及儀表產業,具有完整的自動化儀表產業鏈,具備為客戶提供自動化領域全方位解決方案和“交鑰匙”的工程能力。科學儀器產業,主要包括分析儀器、測繪儀器和真空儀器等,產品具有智能化、專用化、小型化和聯用化的特征,同時提供環保監測、生命安全等領域的解決方案。電力電子和新能源產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較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同時為用戶提供電力電子元件和電源裝置。

          京儀集團堅持體制創新,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了以產權為紐帶的母子公司管理體系,構建了戰略控股型產業集團。堅持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以京儀研究總院為核心、以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以京儀科技孵化基地為依托,形成集團層次清晰、分工合理的技術創新體系。目前擁有7家市級技術中心和27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授權專利167項、軟件著作權38項,完成國家部委項目13項。堅持管理創新,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推行了發展戰略、全面預算、運營監控三項重要管理,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現代化管理企業稱號。建立了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6個企業分站,在北京市率先建立了首席技師制度,榮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被評為全國機械工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先進集體。

          二、京儀集團實施創新方法的必要性

          京儀集團作為國內較大的科學儀器制造企業,旗下北分瑞利公司的色譜、光譜、過程分析儀器、有毒有害物質報警監測系列、水質和煙氣分析等系列產品和標準氣、氦氣等氣體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環保、國防、衛生防疫、藥檢、科研和教育等領域。產品科技含量高,應用范圍廣,新產品多,但與國外先進科學儀器仍有差距,因此京儀集團加強培養創新思維,深入開展創新方法工作就顯得更為迫切。

          目前,京儀集團的所取得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研發的速度和水平 ,以及現有的技術創新能力依然與集團的快速發展不相匹配,不能滿足科技創新對集團快速發展的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慣性思維缺乏創新性,導致技術創新方法陳舊,創新效率低下,原始創新能力亟需加強。

          (二)知識條目的梳理和知識庫建設的欠缺,導致技術創新要素過度分散,集成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部分專利技術欠成熟,專利成果與市場脫節,制約了專利成果產業化的進程。

          (四)新產品研發和產品升級換代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造成了投資效益的縮水。

          京儀集團不僅要將創新方法工作應用于科學儀器板塊,同時也應用于自動化系統及儀表板塊(C)、電力電子和新能源板塊(E)以及整個集團的科研與管理工作中。

          三、創新方法學習認知

          “自主創新,方法先行”,創新方法是自主創新的根本之源。國際上創新型國家普遍重視創新思維的培養,超前部署原始創新方法研究和推廣,設立專項資金鼓勵科學儀器設備等科學工具的自主研發,不斷強化本國的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我國對創新方法工作重視相對不夠,科學思維培育相對落后,科技活動未擺脫跟蹤模仿的局面,自主創新成果較少,高精尖科學儀器設備嚴重依賴進口,與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不相適應。

          我們認為,對于企業來說,對創新的理解要與科學研究方法論和科學發現方法論加以區別:創新并不是科學或技術,而是一種價值。創新不只是發生于組織之間的某種事,而是組織以外的一種變革。衡量創新的應該是它對環境的影響,而不是產品。如果以產品為中心來衡量,很可能只產生一些技術上的奇跡,卻并沒有實際價值,這也就說不上是創新。所以,創新不是以科學中的發現或技術上的發明作為其標準,而是以實現市場價值為其判別標準。對一個企業來說,創新必須始終以市場為中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發現或發明的成果與這些成果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差別,它要求付出的勞動以及所花的代價比前者(即發現、發明)要大得多,困難得多。如果把專利的發明與使專利技術產業化的創新兩者混淆起來,在實踐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們誤以為有了發明就有了創新,其實相比之下后者要難得多。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那么技術發明的轉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硅谷之所以是創新的搖籃,是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棲息地,就是因為它不僅僅局限在取得的科學進步或技術的突破上。硅谷與眾不同的不是這里發明的技術,而是把這些技術進行開發、利用并將其推向市場中的在當地創建的企業。由上可見,創新與發現、發明并不是一回事,它們的成本和代價也都是不同的。對于企業來說,要重視發現和發明,但更要注重創新。

          四、京儀集團開展技術創新方法實踐進展

          作為中國科協推廣技術創新方法首批試點企業,京儀集團自2009年開始推廣技術創新方法工作,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大力支持下,與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學院的專家教授組成的培訓團隊進行合作,在集團企業開展TRIZ理論的培訓和普及。京儀集團共選派100名科技人員完成了為期3天的科技創新方法初級培訓,并在各自企業進行推廣,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推薦,京儀集團成為科技部創新方法十家應用示范企業之一。2011年4月,天津大學專家團隊到京儀集團各企業進行調研,并對京儀集團提出的25個技術難題與相應技術研發人員進行討論,并最終確定了其中的12個難題作為下一步深入開展應用TRIZ理論培訓的解決目標,并將對與難題相關的企業主要技術人員開展為期6天的深度培訓。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剖析和演練,使技術人員加深對TRIZ理論的理解,并把他們培養成為各企業的TRIZ理論培訓師。2011年9月22日協調培訓專家對各單位培訓人員第二次交流,確定申請專利的題目。同時,京儀集團還派專人到萊鋼等其他TRIZ理論應用試點單位參觀學習。

          2010年,京儀集團專利申請數為45項,同比增長95.7%;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5.2%。2011年京儀集團專利申請數為79項,同比增長75.6%,其中發明專利18件、實用新型59件、外觀設計2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21件。這些成績的取得,與TRIZ理論的推廣應用關系密切。

          五、經驗及思考

          京儀集團開展TRIZ理論工作仍在起步階段,要想使其扎根、發芽到結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對過去已開展的TRIZ理論推廣應用工作的總結以及對TRIZ理論的學習和理解,我們得到四點經驗,以期對今后京儀集團以及兄弟單位開展TRIZ理論推廣應用工作有所幫助。

          (一)高層領導重視,提供推廣保障

          TRIZ理論的創新方法引入我國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大多數基層一線的技術人員還不是很了解,恰恰是這些一線的技術人員是TRIZ理論的使用者和創新成果的產出者。這需要公司的高層領導從推進公司技術創新的長遠戰略高度對TRIZ的重要性給予高度重視,并為TRIZ理論的引入提供人、財、物等各方面的保障,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推廣力量。同時也應該認識到,TRIZ理論并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并不是通過培訓幾次就一定能出大成果的靈丹妙藥。TRIZ理論能夠提升受訓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在企業形成高效的創新思維模式,形成企業的創新文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實行專家導入,重點自主培訓

          TRIZ理論并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它只是創新方法的一種新方法新工具,是任何一個普通員工都可以掌握并熟練運用的普通工作技能。但是,新理論的引入初期需要有對該理論有深刻認識并有相當實踐經驗的專家進行教授,通過對骨干力量的深度培訓,使他們初步掌握TRIZ理論,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提高認識,并通過對其他的員工幫、傳、帶,最終形成一種普遍的自發的創新氛圍。

          (三)建立培訓機構,擴大培訓隊伍

          集中對TRIZ理論有深入研究的技術帶頭人、核心技術人員等,鼓勵他們對TRIZ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擴大內部培訓師隊伍。并成立研究小組,探索各種培訓模式,按照培育創新思維、解決技術難題、提高創新績效、提高創新人才的目標,將技術創新方法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打造創新型團隊,提高全員創造力和企業發展力。

          (四)通過典型帶動,形成有效機制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關期刊更多

          石油商技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海峽科技與產業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哈爾濱軸承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哈爾濱工業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