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操作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護理操作技能是護士專業(y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護士從事護理工作的必備條件和基本功,對護士職業(yè)能力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為提高省級各家醫(yī)院護理人員護理操作技能,江西省衛(wèi)生廳于2010年10月下旬將舉行省級各醫(yī)院護理人員護理操作技能大比武。為此,江西省某三級專科醫(yī)院對全院45歲以下各級護理人員進行了培訓及考核。雖然專科醫(yī)院最終不在大比武之列,但該院護理人員護理操作技能有所提高,當然,從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1)考核對象:江西省某市1所三級專科醫(yī)院45歲以下的護理人員512人,其中按學歷,本科學歷234人占46%,大專261人占51%,中專17人占3%;按職稱,護士201人占39%,護師236人占46%,主管護師70人占14%,副主任護師2人占0.4%。 2)培訓及考核人員:為該院示教室老師3)培訓及考核項目:共13項: 生命體征測量、電動吸痰法、密閉式靜脈輸液、灌腸法、無菌操作、口腔護理、女病人導尿術、胃腸減壓術、 低流量給氧、心肺復蘇、皮內注射、危重病人翻身、備用床。4)考核評價標準:參照該院護理部《十三項護理技術操作流程及服務規(guī)范》及《52項護理操作技能》。5)培訓地點:護理示教室。
1.2培訓及考核方法:因人員多,時間短,項目多,采取逐級培訓方法,即第一階段:由培訓老師示范培訓各科護士長與護士骨干;第二階段:由各科護士長與護士骨干培訓本科室其他護士。第一、二階段培訓后,全院護士分兩輪進行隨機抽考,每輪含六項操作,每名護士每輪抽考一項。由培訓老師直接監(jiān)考、評分,并做考后講評。
1.3評分標準:分四部分1)評估(10分):(1)自身準備:著裝、醫(yī)囑、洗手、戴口罩。(2)環(huán)境準備:(3)病人準備:2).計劃(10分):用物準備(3).實施(70分):操作程序(4).評價(10分):質量(如:病人的舒適度、伴隨語言、技術品質、流程熟練度及完成時間)
2.培訓及考核中存在的問題
2.1示教與考核方式陳舊:由培訓老師講解、示范護士模仿訓練 培訓老師監(jiān)考、講評、評分。
2.2新技術與傳統(tǒng)理論不適應: 如:無菌技術操作中無菌溶液,仍要玻璃瓶裝液體,而今臨床上為軟包裝液體;自安瓿內抽藥,仍要求鋸安瓿前后均要消毒,可早有研究證明:鋸安瓿前無需消毒。鋪床中床單的折角,90年代就已研究用圓角床單代替折角床單,可至今仍未推廣。
2.3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標準欠完善:部分操作規(guī)程與臨床實際工作脫鉤,形成“考歸考,做歸做”,不能真正實施于臨床。如:臨床上的導尿包均為一次性的或紙塑包裝,而培訓中用的是布包導尿包;有些操作程序重復,如:口腔護理操作前要評估口腔,洗牙前又要查看口腔;有些扣分欠合理;
2.4部分護士操作考試中很隨心所欲:如:消毒皮膚沒有棉簽,用手在空中比劃;隨意簽執(zhí)行時間、姓名;抽液體量不夠,抽空氣至所需量;用干棉簽消毒;膠布貼在手上、治療車上、床頭柜上、工作服上;未帶手表,卻裝模作樣看手腕調滴速;
2.5與患者溝通、解釋不夠:操作前告知語氣生硬、呆板,操作中黙不作聲,操作后無“謝”字;交待注意事項如“背書”,“亂”字使用率很高;與患者缺乏互動。
2.6部分護士醫(yī)學基礎知識匱乏:如:測T時被告知因為是成人所以測腋溫;測P在手臂內側把脈;測BP病人平躺在病床上,BP計放在床頭柜上;BP記錄為舒張壓∕收縮壓(60∕90);
2.7護士安全意識淡漠:1)愛傷意識淡漠:操作中毫不顧及病人的感受,自顧自地操作,哪樣方便哪樣做。如:操作中暴露病人部位過多,時間過久,甚至未注意保護病人私密處;翻身后被子遮住病人口鼻;2)自我保護意識淡漠:簽名字跡了草;只簽姓或名;隨意簽時間;不簽執(zhí)行時間及姓名;為省時間操作前簽好執(zhí)行時間及姓名;3)查對馬虎,走過場:查對物品以手捏為準;配藥后隨手將安瓿丟棄;…均為差錯的隱患。
2.8部分護士應變能力較差:在操作考核中遇到意外情況不能隨機應變,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如:胃腸減壓操作考核中發(fā)現(xiàn)胃管無塞,竟不知如何放置胃管;口護中洗牙后應先漱口再撤盤,但個別護士先撤盤后漱口,漱口液不知往哪吐;考核中少某個用物,竟不知所措;
2.9操作費時、費力:如:治療車放置不當,護士過度扭曲身體取放物品;持空針排氣彎腰過低;鋪床折角時雙腿并攏;
3.對策
3.1改革示教方法,使訓練、考核更規(guī)范化:護理操作屬于動作技能,它的形成必須經(jīng)過認知階段、動作分解階段、動作聯(lián)系階段、自動化階段四個過程,需要通過觀摩,反復練習才能熟練化[2]。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為此,我們準備將護理操作考評標準與我院臨床護理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每項操作制成光碟,隨時供大家觀摩,護士們可以邊看邊練,不僅減少“二傳手”的失真,亦可使訓練、考核更規(guī)范化。
3.2及時修訂、完善操作考核標準:操作程序要求以規(guī)范、實用、簡便為原則[3],這就要求示教老師不能循規(guī)蹈矩,應經(jīng)常深入臨床,將操作考核標準與臨床護理工作結合起來,并及時注入新觀念、新技術、新內容,使規(guī)范化護理操作時時、處處體現(xiàn)在臨床工作中,以達到省時、節(jié)力、讓病人滿意的效果。
3.3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提高整體素質:“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醫(yī)學基礎知識,還要掌握心理、社會、人文、美學等學科方面的知識,掌握溝通技巧,將健康教育貫穿于操作前、中、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以最優(yōu)質、最安全有效的服務滿足病人身心健康需要。
3.4加強護士安全意識,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每位護士應認真學習《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guī),“三查七對”一定要牢記。加強愛傷觀念,要學會換位思考,一切護理活動必須按操作程序辦事,使護理工作有章可循,嚴防差錯事故的發(fā)生。
.3.5遵循“節(jié)力”原則,減輕疲勞,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維持較大支撐面、降低重心、減少重力線的改變、使用大肌肉群等來達到省時、節(jié)力之效果。如:.護士在提、端物品時應盡量將物體靠近身體;護士進行護理操作時,在能使用整只手時,絕不只用手指;在能使用手臂力量時,絕不只用手腕部力量;.
淡化過程,強調效果,減少重復。是護理操作技術與時俱進的體現(xiàn)。作為專科醫(yī)院,開展專科護理技術操作的培訓更能切合我院臨床實際,這是我們今后培訓工作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桂華. 評價信息反饋與護理操作考核成績相關性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2):240-241
[2]夏菱. 體現(xiàn)以人為本理念完善護理操作評價標準[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1):58
護理程序 整體護理意識 教學方法
以往培養(yǎng)的以疾病為中心、技術流程操作為主的醫(yī)生助手型護士已明顯不適應臨床需要。現(xiàn)代護理模式要求護士具備整體觀念,掌握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運用護理程序實施護理技術操作的能力。為了適應臨床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對初中起點的5年制護理專業(yè)《護理學基礎》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
1改革方法
1.1注重護理理論及護理程序知識的傳授及應用,為以后的單元教學打好基礎
1.1.1教師詳細講解護理程序的理論知識,每個護理程序步驟引用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實例幫助學生理解。
1.1.2結合書中《患者入院護理評估單》進行課堂模擬資料收集演練,學生分組,每組1名學生做患者,2~3名問話人,其余學生記錄;進行詢問中對于有問題各項做進一步探討。
1.1.3教師根據(jù)1~2個組學生收集的資料,帶領并引導學生歸納分析,使學生理解分析資料的過程;在分析資料的基礎上找出有關的1~2個護理問題,學生討論制訂護理目標,擬定相應措施。這樣使學生理解護理程序每一步的運作,促進學生交流、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評判性思維。
1.2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組織每一單元的教學
制訂出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病例及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的技能操作范例。
具體各單元運用小病例引導學生閱讀學習課本上內容進行分析評估病例確定護理問題及預期目標討論找出解決措施教師總結并根據(jù)護理措施講授本單元有關的護理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和過程。在學習護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觀、分析能力,熟悉護理程序的步驟與運作方法。
1.3技能操作課間實習的改革
在學生練習已熟悉每項操作程序后,給出有一定狀況的病例(即給予學生附加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條件的事例),每小組學生討論評估,找出問題及注意點,進行角色扮演,靈活實施操作技能。使學生明確患者是有血有肉,有思維、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塊石頭,一張紙,護士不是單純地對患者實行技術操作流程。同時經(jīng)過不斷地練習、強化,使學生養(yǎng)成舉一反三及善于思考的習慣。
2改革效果
為了檢查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了理論與技能考試。
2.1理論測試
制定出包含2~4個護理診斷的典型病例,學生可以查閱手頭資料,以個人為單位分析病例,評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提出護理診斷,制定預期目標,寫出個性化護理措施的護理大病歷。結果:學生完成護理大病歷的合格率為81%,平均成績?yōu)?4.75分。
2.2技能測試
在考試前給出設定了包含患者幾個狀況的事例,學生在考試時不但要完成抽簽到的操作,還要按照簽中所提示的患者的狀況,結合患者的情況靈活完成操作。此考核要求85分為及格,結果:平均成績?yōu)?9分。
3體會與討論
護理程序是一種有計劃地、系統(tǒng)地解決問題的科學工作方法,并且是綜合的、動態(tài)的、具有決策與反饋功能的過程,它的使用不僅能保證護理質量得到提高,而且行為者本身在邏輯思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能力、知識和技能等方面也會得到提高。目前,臨床實踐中許多醫(yī)院實施以護理程序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為使學生以后能適應臨床實踐實習和工作,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護理程序,作為護理教師就應在護理教學中系統(tǒng)地進行護理程序的教學,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化護理程序的步驟運用方法,以使學生學會“紙”上的護理程序運作,并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評判性思維。改革教學方法的效果顯示:學生能理解護理程序的各個步驟的運用方法,針對小型病例能采用臨床思維方式來評估、分析和判斷病例中的問題。學生反映說,開始學習護理程序理論時感覺很抽象,通過以后的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組織的各單元的學習,已能理解護理程序的運作方法。同時通過結合事例的技術操作,學生在掌握了標準護理操作方法的基礎上,能結合護理對象狀況、理解護理對象的狀態(tài)進行個性化的護理操作,更加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護理程序步驟,初步掌握運用護理程序來護理患者的技能。
整體素質培養(yǎng)需要過程,因此筆者認為,護理程序的教學還貫穿在護理教學、實習全過程中,在基礎護理教學結束后,各專科的護理教學也應按護理程序的框架進行,經(jīng)過反復訓練、強化,才能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產(chǎn)生影響。
【關鍵詞】 護理技能;護理程序;考評方法
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實踐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富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關鍵,在護理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在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yè)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加強護理專業(yè)技能的實訓教學和考評。護理程序是整體護理的核心,是一種科學地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護士若能正確掌握護理程序的方法,就能靈活地判斷出患者的健康問題和需求、并給予有針對性的、符合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將護理程序應用于護理專業(yè)技能的實訓教學和考評中,既縮短了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距離,又有利于學生護理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利于形成護理專業(yè)思維。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合格的應用型護理人才,在高職高專的護理教學中,筆者將護理程序應用于護理技能訓練和考核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我院2006級護理大專班學生236人(共4班)為研究對象,年齡18~22歲,平均20.85±1.3歲,其中女生213人,男生23人。按班級整班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18人,女生105人,男生13人,平均年齡20.32±1.1歲,觀察組118人,女生108人,男生10人,平均年齡20.17±1.4歲,兩個組的學生文化基礎、招生方式,前期學習成績、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等基本相同。
2.方法
對同一主題的技能操作,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按操作流程的教學、考評方式進行,評分標準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護理操作規(guī)范》(第二版)的評分標準;觀察組采用根據(jù)護理程序設計的教學、考評方式進行。護理程序要點為:護生在操作前首先要進行護理評估,評估病人的一般情況及環(huán)境情況,然后根據(jù)評估了解到的病人具體情況準備用物,接著進行規(guī)范化操作,操作結束后立即進行效果評價,評價包括了自評、操作終末質量、溝通、綜合等。考評按護理程序步驟修訂的標準評分:護理評估占10%,準備用物占10%,操作過程占60%,評價占20%。兩組帶教者及考評者均由護理系資深護理教師擔任。
3.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對照組操作考核成績均分為72.60±6.09分,觀察組操作考核成績均分為83.31±6.04分,兩組考核成績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13.564,P<0.01),觀察組的考核成績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討論
綜合技能是指運用基礎和專科理論知識,分析患者健康問題、滿足患者整體需要的綜合護理能力[2]。在高等護理專業(yè)實踐教學中,實訓課仍停留在只對學生進行護理基礎操作技能訓練的水平,而對學生的綜合技能缺乏訓練和考評[3]。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們對護理專業(yè)學生的護理技能考評,從傳統(tǒng)的單純按操作流程教學及考評的方式轉變?yōu)閼米o理程序指導的綜合技能教學及考評方式進行,效果滿意。
【關鍵詞】 護理技能;護理程序;考評方法
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實踐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富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關鍵,在護理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在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yè)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加強護理專業(yè)技能的實訓教學和考評。護理程序是整體護理的核心,是一種科學地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護士若能正確掌握護理程序的方法,就能靈活地判斷出患者的健康問題和需求、并給予有針對性的、符合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將護理程序應用于護理專業(yè)技能的實訓教學和考評中,既縮短了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距離,又有利于學生護理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利于形成護理專業(yè)思維。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合格的應用型護理人才,在高職高專的護理教學中,筆者將護理程序應用于護理技能訓練和考核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我院2006級護理大專班學生236人(共4班)為研究對象,年齡18~22歲,平均20.85±1.3歲,其中女生213人,男生23人。按班級整班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18人,女生105人,男生13人,平均年齡20.32±1.1歲,觀察組118人,女生108人,男生10人,平均年齡20.17±1.4歲,兩個組的學生文化基礎、招生方式,前期學習成績、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等基本相同。
2.方法
對同一主題的技能操作,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按操作流程的教學、考評方式進行,評分標準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護理操作規(guī)范》(第二版)的評分標準;觀察組采用根據(jù)護理程序設計的教學、考評方式進行。護理程序要點為:護生在操作前首先要進行護理評估,評估病人的一般情況及環(huán)境情況,然后根據(jù)評估了解到的病人具體情況準備用物,接著進行規(guī)范化操作,操作結束后立即進行效果評價,評價包括了自評、操作終末質量、溝通、綜合等。考評按護理程序步驟修訂的標準評分:護理評估占10%,準備用物占10%,操作過程占60%,評價占20%。兩組帶教者及考評者均由護理系資深護理教師擔任。
3.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對照組操作考核成績均分為72.60±6.09分,觀察組操作考核成績均分為83.31±6.04分,兩組考核成績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13.564,P<0.01),觀察組的考核成績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討論
綜合技能是指運用基礎和專科理論知識,分析患者健康問題、滿足患者整體需要的綜合護理能力[2]。在高等護理專業(yè)實踐教學中,實訓課仍停留在只對學生進行護理基礎操作技能訓練的水平,而對學生的綜合技能缺乏訓練和考評[3]。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們對護理專業(yè)學生的護理技能考評,從傳統(tǒng)的單純按操作流程教學及考評的方式轉變?yōu)閼米o理程序指導的綜合技能教學及考評方式進行,效果滿意。
1.傳統(tǒng)操作流程教學、考評的特點
按照護理技能考評中百分制60分及格的標準,若單按操作流程考評的模式要求,學生的操作過程必須很熟練才能及格,這對學生來說要在操作過程中不丟分是很難的,因此,不但考評結果分數(shù)不理想,也不能完全客觀反映學生的能力,且用此模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和考評,容易導致學生只關注整個流程,在操作中只動手不動口,不注意與患者溝通,缺乏語言配合,簡單的解釋也顯得生硬呆板。由于忽視了病人的整體性,在操作中,不能靈活應變,當環(huán)境或條件發(fā)生改變時,仍然按平時訓練的步驟進行,這種方式培養(yǎng)出的學生是遠不能勝任當今臨床上針對不同病人、不同護理需求所提供的個體化服務。
2.將護理程序應用于操作教學和考評的優(yōu)勢
(1)加強護理專業(yè)技能的實訓教學。護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長期以來圍繞著功能制護理模式所形成的操作流程,已不適應新醫(yī)學模式發(fā)展的需要,其操作考核與整體護理不一致的矛盾日益突出[3]。護理模式的轉變帶來了護理技術的發(fā)展和護理知識水平的提高,護理學科與人文、社會、教育等諸多學科互相交叉滲透[4],過去我們按照傳統(tǒng)的基礎護理操作流程進行考評,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只要求能熟練完成操作步驟,不注意對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病人的身心需求。
(2)提高溝通能力,強調人性化護理。病人是有思維、有感情的人,學生的很多操作都是在模型人身上進行的,若不加強溝通能力的訓練,機械和呆板現(xiàn)象就更突出,如在給昏迷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仍按常規(guī)對“病人”解釋說:“請你配合一下”,這顯然生硬而不符合實際。有些學生在護理過程中,往往偏重于操作而忽略了與“病人”的溝通,即重操作輕病人,由于臨床知識缺乏,對病人的概念模糊,難以想象出病人的需要,所以當她們面對“病人”時,不能充分運用所學從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出發(fā),找到切入點,有針對性的組織語言,尤其當學生們面對的是一個無生命的模型人時,交流的難度更大,有些學生甚至在整項護理中只埋頭操作而一言不發(fā)。為此,我們在上課時,除了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外,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把模型人當成一個活生生的病人來看待,甚至可以把模型人當作是自己的親人,通過反復訓練,學生都能注意到了與病人的交流,在操作中不斷觀察病人的反應,詢問病人的感覺及需求,充分體現(xiàn)了人性化服務。
(3)增強人文意識,提高綜合素質。將護理程序有機地應用到護理技能訓練和考評中,學生在操作中已不是單純施行技術操作流程,而是在為病人施行操作的全過程中,注重病人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5],既強調護理操作的規(guī)范性,也強調護理操作前的評估,包括患者的病情、操作環(huán)境及病人對該操作的了解程度等,同時運用所學過的人文知識貫穿到操作的全過程,把對病人的關懷、責任放在操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注意病人的反應,滿足病人的身心需求,真正體現(xiàn)“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4)強化技能操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用護理程序指導的綜合技能考評,將操作技能考核與護理程序的運用考評相結合,能更加科學、全面地考量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在護理操作中強調整體性,不過分強調具體操作步驟,努力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去,使學生對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學得活、記得牢,學習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這樣的考評不失整體性和科學性,學生的成績也明顯提高。
我們把護理程序納入到學生的技能訓練及考評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取得了滿意效果。臨床實習教學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鞏固護生的理論知識,又使護生獲得基本技能訓練[5],由于在操作的全過程中注意了護理程序的應用,注意了與病人溝通,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也普遍得到臨床帶教老師的好評。限于研究條件,本組未能繼續(xù)對進入臨床實習的學生進行追蹤,故對學生在臨床上運用護理程序進行技能操作的情況了解不夠,這可能是今后進一步研究觀察的重點和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媛航.淺談護理實訓中心的建設[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23(9):314-315.
[2]藍宇濤.開放式護理實驗室的管理與教學模式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7 ,22(7):18-20.
[3]宋劍萍.護理程序在護理操作考核中的應用[J].甘肅中醫(yī), 2005,18(3):31-32.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 LBL教學模式 基礎護理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14-02
基礎護理教學包括護理概論和基礎護理技術,屬于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是培養(yǎng)護理專業(yè)人才的核心課程,其中技能教學在課程總學時中約占2/3,是對護理學生進行臨床實踐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1]。但其理論教學枯燥、難度大,不利于護理學生的掌握。本文嘗試性的將PBL教學模式在我校2009級護理學生教學中進行運用,以探究PBL教學法應用于護理學生培養(yǎng)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09級護理專業(yè)兩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基礎護理實驗教學過程中,采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作為觀察組,采用L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作為對照組,觀察組64例,男2例,女62例,年齡16~19歲,平均年齡18.62±1.67歲,入學成績540~610分,平均成績578.63±38.45分;對照組67例,男3例,女64例,年齡16~20歲,平均年齡18.57±1.82歲,入學成績531~609分,平均成績576.38±39.52分。兩組學生在性別組成、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教學內容均為18項護理技能操作。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LBL教學模式進行基礎護理實驗教學,即教師示教―練習―指導的教學法,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根據(jù)教材的順序對基礎護理實驗的概念、目的、用物進行講授,講授的重點是操作程序,邊講授邊演示。觀察組采用PBL教學模式進行基礎護理實驗教學,具體方案如下:(1)教學前準備:在實施PBL教學模式進行基礎護理實驗教學前,對帶教教師進行PBL教學模式相關步驟的統(tǒng)一培訓;向護理學生講述PBL教學模式的相關知識及具體實施步驟;(2)病例編寫、提出問題:帶教老師根據(jù)實驗的具體內容編制相關病例,聽提出實驗過程所涉及的相關問題,經(jīng)護理教育專家和臨床護理專家審閱和修改后,將編制的病例和提出的問題打印成冊,并在進行該基礎護理實驗教學前1~2周發(fā)放給你護理學生;(3)分組自學討論:將64名護理學生分為8個小組,每小組8人,并由組員推選或指定一名組長;針對病例以及病例涉及到的相關問題,小組人員通過翻閱教材、查找文獻以及網(wǎng)絡圖書館等途徑對相關資料進行查閱,獲取正確答案后進行討論,經(jīng)討論,將個人認識進行互補深化為小組認識,小組長對大家意見匯總并總結,編寫出一套規(guī)范完整的答案并參與課堂發(fā)言;(4)課前小組操作準備:在課余時間,每個小組各個成員結合病歷資料做好包括患者準備、實驗物品準備、操作步驟、操作用語、操作要點等實驗前準備,開放實驗室,并給護理學生發(fā)放實驗操作光盤,囑護理學生可在實驗室觀看光盤并對操作進行練習;(5)課堂講授和討論:在進行實驗教學前,帶教老師先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對實驗課理論部分相關的知識點以及基本概念進行講授,在進行講授的過程中適當穿插部分提問,再讓護理學生根據(jù)病例以及病例涉及的相關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發(fā)言,其余同學可對發(fā)言內容進行補充或提出不同觀點;最后,由帶教老師對操作要點以及注意事項進行簡單講授,若操作項目較為復查,教師可不結合病例進行演示;(6)護理學生示教操作:根據(jù)帶教老師講授內容和討論結果,以編制的病例資料為依據(jù),護理學生進行操作示教;操作前先全面評估患者以及患者的病情,并提出相應解決問題的方案,獨立準備實驗所需物品后,根據(jù)課余時間對實驗所進行的準備和患者具體情況給予講解,并進行操作示教;(7)帶教老師總結評價:在課堂討論以及護理學生操作示教后,帶教老師對操作進行總結評述,對知識要點進行歸納概括,講解總結實驗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及護理學生操作示教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對于存在問題較多的操作步驟,由帶教老師進行規(guī)范操作演示;(8)模擬強化:結合編制病例資料,各小組成員或不同小組之間互相扮演護士和患者角色,對用物準備、評估患者、解釋用語、操作步驟和健康指導等實驗操作進行反復練習;在進行實驗操作練習中,隨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并指導患者進行配合;操作訓練完成后,向護理學生交待注意事項后,帶教老師分組進行指導和點評。
1.3 評價指標
所有護理技能操作教學均完成后,對兩組護理學生進行考核和調查,以理論考核成績、操作技能考核成績以及問卷調查為主要依據(jù)。兩組理論考核采用統(tǒng)一命題并在同一時間內進行考核。兩組操作技能考核同一操作由同一教員按照同一標準進行考評,考評項目為18項護理操作技能,最終評分采用18項護理技能操作技能評分的平均分。問卷調查分兩部分進行,一個部分為對護理技能操作教學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另一部分為對護理技能操作教學效果進行調查。護理技能操作教學效果調查參照國內外文獻報道自行設計[2],問卷總共包括1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5個等級,即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分別代表1分、2分、3分、4分、5分。問卷經(jīng)護理專家修改并認可后,由帶教老師對護理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s(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檢驗水準設為0.05,當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學生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率為84.38%,不滿意率為15.62%;對照組滿意率為62.69%,不滿意率為37.31%,觀察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滿意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理科考核得分和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兩組綜合能力比較
觀察組自主學習能力、技能操作能力、臨床思維和推理能力、查閱資料并獲取信息能力、護理評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PBL教學模式即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全稱是Problem-Based Learning,最早是在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jīng)病學教授Barrows于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學創(chuàng)立的[3]。在PBL教學模式中,教師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主導地位轉變?yōu)榇我匚唬诮處煹囊龑拢捎每茖W的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問題的基礎上,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再進行思維、推理以及討論,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完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過程的轉變[4]。PBL教學模式提出后,在醫(yī)療教育中逐步被應用,并在國內外多所醫(yī)學院校的基礎和臨床和實驗課程教學應用中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5]。LBL教學模式即基于課堂的學習模式,是以授課為基礎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全稱是Lecture-Based learning,是現(xiàn)代護理教學中最常見的方法,采用LBL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過程即進行系統(tǒng)全面醫(yī)學理論知識傳授和有把握地對教師預定目標進行完成的過程[6]。LBL教學模式忽視了對護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PBL教學模式則強調將學習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讓護理學生通過對真實性問題的分析,學習在問題背后隱含的科學知識,從而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技能[7]。目前,PBL教學模式在護理教育領域逐步得到了嘗試,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護理學院校,在各層次(包括中專、大專、本科和碩士)課程中的護理教學活動已廣泛應用PBL教學模式[8]。但PBL教學模式在我國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在實施方法和實施效果等問題上尚無統(tǒng)一看法,因此,我國在護理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模式的學校尚屬少數(shù)。
PBL教學模式的主體是學生,主線是解決問題,教學方法是分組討論。劉麗軍和錢曉璐[9]認為,采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有助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問題以及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同時還可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杭麗和邱萌[1]研究表明,PBL教學模式應用于基礎護理學教學,有助于激發(fā)護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綜合能力。本文就PBL教學模式在我校2009級護理學生教學中運用進行研究,結果提示:PBL教學模式應用于基礎護理實驗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的LBL教學模式,可提高護理學生對于基礎護理實驗教學的滿意度、理論考核成績以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提升其綜合能力。我們考慮這與以下因素有關:PBL教學模式減少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激發(fā)了其主動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主動查閱資料,獨立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進行相互討論,鞏固了理論知識,同時使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團隊協(xié)作,有利于團隊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了其團隊合作精神[10]。
綜上所述,PBL教學模式應用于基礎護理實驗教學,相對于LBL教學模式,有助于護理學生對理論和護理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學效果較好,值得運用。
參考文獻
[1] 杭麗,邱萌.PBL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嘗試效果的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1):75-76.
[2] 杜小靜,宋紅霞,梁紅玉,等.PBL結合傳統(tǒng)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13-15.
[3] 張桂蘭.PBL和LBL教學模式在護理教學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2,10(23):64-66.
[4] 冉國英,靳平.PBL結合傳統(tǒng)教學法在基礎護理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8):113-114.
[5] 孫娟,郭蘭青,張瑞芹.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在護理本科生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0,27(4):425-426.
[6] 周曉清,肖峰,楊賢云.PBL與LBL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對比[J].中國病案,2011,12(1):62-63.
[7] 許霞,李自亨,張囡囡.PBL教學模式在《護理學基礎》技能教學中的探索[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10(7):1371-1373.
[8] 張惠娟,肖志凌,劉細寒,等.PBL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3,31(3):83-84.
關鍵詞:護理專業(yè);實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22-02
護理專業(yè)實訓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經(jīng),是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護理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現(xiàn)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模式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對護理專業(y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操作技能,有較高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才能適應現(xiàn)代臨床護理工作,因此教學中必須加大實訓教學力度,改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真正發(fā)揮護理教學中依托實訓中心、依托臨床、服務臨床的作用。筆者對護理專業(yè)實訓教學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護理實訓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存在問題
1.實驗教學方法單一。目前學校實驗課教學主要以任課教師為主,由實驗員安排實驗,上課前實驗員把實驗用物準備好,上課時任課教師首先示范操作,然后學生按照教師的操作流程分組練習,學生往往是機械地模仿教師操作,沒有真正理解操作,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缺乏個性化護理。在實驗課上,教師主要按操作流程規(guī)范地給學生示范,根據(jù)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項基本操作技術,但忽視了人的個體差異,在練習中只是機械地重復操作流程,缺乏真實的模擬環(huán)境,忽略了與患者溝通交流的過程,不能根據(jù)患者情況提供個性化護理,學生溝通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的鍛煉受到限制。
3.學校實訓教學環(huán)節(jié)與臨床見習、實習脫節(jié)。學生學習每項操作技術目的是在臨床上解決患者的相應問題,要求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但實訓時往往是在模擬人身上練習,缺乏真實環(huán)境,學生隨意性大,影響到責任心、同情心的建立。大多數(shù)院校臨床見習、實習安排在第三年進行,實訓教學跟臨床實踐脫節(jié),影響學生實訓效果。
4.實訓內容和用物跟不上臨床新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新技術、新產(chǎn)品更新速度快,教材上實驗內容、實驗用品相對滯后,學校里教的操作在臨床上用不上,臨床上的新技術學生又不會做,存在教學和臨床實際操作相脫節(jié)[1]。
5.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離。很多學校都是先在教室講授理論,下次課再到實驗室上實訓課,理論和實驗分開上,上實驗課時又要重復相應的理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jié),不利于學生綜合知識的掌握。
6.實訓教學內容重復。不同課程中存在相同的實訓內容,比如生命體征的測量、基礎護理技術和健康評估上都有同一實訓內容,導致重復操作。
7.實訓技能考核評分標準不完善。整體護理要求任何操作都要以人為中心進行,而現(xiàn)行的實訓技能考核標準是以技術操作流程為中心,學生操作時只注重操作流程,而忽略了與病人的溝通,不顧病人的舒適與安全,只是機械完成操作,為了考試而重復練習操作流程,不能靈活掌握技術,達不到真正利用技術為病人解決問題的教學目的。
二、整改措施
1.改革實訓教學方法。在實訓教學中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PBL教學法、情境模擬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組教學等方法,開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任務,開放實驗室,課前學生自行根據(jù)實訓內容準備用物,實驗員給予指導,上課時教師解答疑問,規(guī)范示教,學生無議后分組練習,二人一組,一人扮演護士,一人扮演患者,操作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個體差異,為病人實施個性化護理。實訓課上,除了教會學生基本護理技能外,挑選特殊病例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對病人實施護理,培養(yǎng)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校實訓教學與臨床見習有機結合。根據(jù)實踐教學進度,安排學生到醫(yī)院見習,學生見習時通過接觸病人,在實踐中仔細觀察,再結合實訓中教師的規(guī)范示教,學生會發(fā)現(xiàn)各種問題,引導學生逐一解答,提高學生對操作的理解。比如我們在講注射相關內容時,組織學生到醫(yī)院注射室見習各種注射法;講隔離操作時,組織學生到醫(yī)院傳染病房見習,使學校實踐與醫(yī)院見習緊密結合,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在不違反操作原則的情況下可靈活掌握操作程序,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加強實驗室和實訓師資隊伍建設。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離不開良好的實訓條件,為了縮短和臨床的差距,組織教師定期到臨床進修、見習,掌握臨床最新技術,及時調整教學大綱操作項目并增購實驗用物,實訓內容和操作用物跟臨床保持一致,增設一些臨床上新使用的器械和儀器,教會學生在校期間正確應用新技術,建設仿真護理實訓教學環(huán)境,盡量縮短學校和臨床差距[2]。
5.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聯(lián)系。在實訓中心設有多媒體教室,理論授課可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強信息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授課中涉及到操作可就地使用用物給學生示教,使理論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提高學生整體知識的掌握。
6.整合實訓教學內容。護理系各教研室教師集體備課,把相同實訓內容整合在一門課程上統(tǒng)一授課,既避免重復,又緩解課時緊張。如“生命體征的測量”這一部分內容,由基礎護理教研室教師和健康評估教研室教師集體備課后,統(tǒng)一在基礎護理技術這門課上完成實訓,這樣既緩解了健康評估課時緊張的壓力,又避免操作重復。
7.完善實訓技能考核評分標準。醫(yī)院兼職教師和學校專任教師一起制定新的實訓技能考核評分標準,把護士自身素質、溝通技能、人文關懷納入評分標準,部分操作(如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注射、輸液等)要求在真人身上完成考核。把“患者”對操作的滿意度和舒適度列入考核評分標準,督促學生掌握真正解決患者臨床問題的操作技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