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校園欺凌應對措施

          校園欺凌應對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欺凌應對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校園欺凌應對措施

          校園欺凌應對措施范文第1篇

          什么是霸凌或者欺凌?

          霸凌行為(Bullying)是指帶有敵意地使用攻擊、威脅、強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懼,從而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它有兩個重要特點:霸凌是一種不對等行為,只有攻擊者強于受害者時,所進行的攻擊行為才能被視為霸凌。霸凌往往是一種習慣,極有可能會反復發生。

          校園中霸凌可以是一對一的,也可能是聚眾行為,即一群人對于某一個人的霸凌。后者通常以一個主要霸凌者為首,其他人或起到協助作用,或坐視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許都使霸凌得以繼續進行下去。

          霸凌的發生要比我們想想的頻繁得多,也普遍得多。2016年美國教育統計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2%的高中生在過去的一年中曾遭受過霸凌,5~18歲的學生中有21.8%表示曾經被霸凌過。我國的數據暫缺,但情況可以想象,并不樂觀。

          欺凌有哪些表現?

          言語上: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或使用羞辱性的話語;嘲笑諷刺;威脅 、恐嚇、強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敲詐勒索。行為上:故意忽視,在群體中把你當透明人,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你;暴力行為、肢體攻擊。這是校園中最常見的欺凌形式,卻常常被認為是“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網絡欺凌:社交網絡上的言語攻擊;威脅恐嚇的郵件和短信;信息、照片令他人難堪等。

          被欺負的孩子往往并沒有什么錯,可能因為ta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ta不愛說話,或者因為體型、外貌等等。但這些原因從來都不能成為被欺負的理由,沒有人應該受到欺負。但現實是:每個人都有受到傷害的風險,我們不能只顧保護好自己,而不去從根源制止這種行為的發生。

          校園欺凌會波及到哪些人?

          除欺凌者與受害者外,參與欺凌的人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協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幫兇,也是最軟弱的。在欺凌者首先實施欺凌行為之后,協助者會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我們校園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一開始只有一個人欺負人,后來更多的人加入。協助欺凌者好像是一種保護自己的行為,類似“站隊”:我跟你是一撥的,我幫你欺負別人,你別欺負我。

          起哄者(reinforce)如果個體對于反抗欺凌的預期是偏負性的,例如會認同“槍打出頭鳥”、“我并不能改變什么”,那么將很有可能成為起哄者。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對欺凌行為發生時可能會選擇回避、直接走開。但他們是欺凌事件中變數最大的角色,如果他們能改變對于反抗欺凌的負性預期,那么將會起到積極作用。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為中與受害者站在一邊的。這些敢于反抗欺凌者的孩子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較少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校園欺凌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1.失眠。 在校園中曾受到過欺凌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睡眠問題,并且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欺凌次數的增多而提高。2.心理失常。 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沒有遭受過欺凌的孩子。3.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經歷越多、時g越長,個體的自尊水平越低。4.影響正常學習。欺凌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5.嚴重行為問題。被欺凌的孩子很可能會發展出品行障礙,以及成年后的型人格。美國每15起校園槍擊案中,有12個槍擊者都曾經被霸凌過。長期的逆境會導致人的情感反應系統一直處于激活狀態,這種慢性壓力會永久損壞大腦神經元。

          對于欺凌者,行為實驗表明,他們并不會獲益。這類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郁、焦慮情緒障礙以及自殺的風險。可見,欺凌者并不是勝利和強勢的存在。據調查,小時候曾作為校園欺凌者的孩子,在長大后有更高的風險參與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為。

          我們應該怎么做?

          校園欺凌應對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村初中安全主題班會;問題;措施;系列化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2016年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三五”規劃立項C類課題《有效的系列主題班會對農村初中安全教育作用的研究》(編號:2016C208) 階段性成果之一。

          安全教育涉及國家社會的安全穩定與持續發展。對于學校而言,學生安全教育屬于頭等大事。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初中都沒有對安全教育形成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相對較弱。為此,就需要設計與實施系列化的安全主題班會,整體規劃班會主題,機動靈活地進行調整與安排,保證班會主題不僅能夠凸顯出本主題的教育意義,也能夠滲透其他方面的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的整體化。

          一、農村初中安全主題班會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安全主題欠缺

          農村中學在提升學生升學率方面承擔著較大的壓力,雖然規定了班級應當定期組織主題班會,但真正做到定期召開主題班會的班級卻不多,很多班級都將原本屬于主題班會的時間用來進行教學。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主題班會在農村中學面臨一種名存實亡的局面。而鑒于學校更加重視學習、紀律與衛生等與學生成績提升有關的工作,班主任在實際的班會上也只是更多地向學生傳達學校重點關注的問題,而以“安全”為主題的班會實際上很少。就算開設了安全主題班會,班主任也因為不重視而沒有進行充分的材料收集,或者對班會目標不明確而導致課堂出現過于隨意的狀態,沒有對學生的自我安全意識起到真正的、深刻的警示與啟發作用。總的來說,農村初中安全主題班會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安全”這一主題本身的欠缺。

          (二)安全內容不全面

          農村中學安全主題班會的內容不全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教師準備不充分而造成的內容片面;再就是安全主題沒有與時俱進進行更新。

          首先,部分教師對于主題班會的召開甚至對于安全主題的設定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在確定了安全主題之后就沒有圍繞這一主題對班會內容進行切實深入的準備,在班會召開時臨陣磨槍,泛泛而談,僅從理論、思想的層面上對安全問題進行表面的講解,沒有結合學生實際與現實對注意事項進行全面講述,對學生而言缺乏說服力,也不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而因為教師的不充分準備,應當注意的安全問題必然會有所疏漏,從而造成班會內容的不全面。

          其次,安全問題具有動態性。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安全問題不斷產生。傳統的安全主題問題包括水、電、火、交通等方面,新的安全問題諸如地震逃生、校園欺凌、與網絡安全等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實際上,新的安全問題對中學生身心的侵害遠遠要比傳統安全問題嚴重,因而新的安全題材越來越多地成為安全主題班會的內容。但目前很多農村初中對安全主題的認識仍舊停留在傳統安全問題層面上,所以安全主題班會中教師幾乎沒有向學生講解新的安全問題應當注意的事項,導致學生在面對新的安全問題時不能夠有效地進行應對。

          (三)班會形式固定單一

          農村中學主題班會中多呈現出由教師完全主導班會的情況,在安全主題班會上教師與學生常常表現出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關系。也就是說,農村初中主題班會多是采用單一的“講解式”形式,墨守成規,幾乎完全沒有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學生漠不關心,置若罔聞,甚至出現反感抵觸情緒的強烈對比狀況。學生不能夠真正高效地參與其中,班會成為教師對學生單向的信息傳達,嚴重缺乏互動性,教師與學生之間針對班會主題的交流少而又少,班會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尤其是以安全為主題的班會,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在面對安全威脅時的應對能力,在擁有自我安全保護意識的基礎上能夠采取有效的、針對性的預防和應對措施切實實現對自身安全的保護。單純的理論講解顯然只能夠將安全問題局限在理論層面,學生不能夠切實掌握應對各種安全威脅的舉措,也就不能夠達到安全主題班會的目的。

          二、系列化地設計和實施農村初中安全主題班會的具體措施

          (一)整體設置安全主題

          安全主題班會系列化設計與實施的實現首先要確定具有突出性、銜接性與整體性的主題。第一,農村初中應當適當加大安全主題在班會中的比重,保證安全主題能夠與學習、紀律、衛生等主題得到同等的重視。第二,農村初中班會的召開應當確定單次班會與學期班會的教育目標,從系列化與整體性的角度出發,一個學期至少應設置一次專門的安全主題班會,同時在整個學期的班會中滲透安全保護教育。

          當然,安全主題的設定還應當表現出動態性,這種動態性既體現在安全主題本身的與時俱進和更新補充,又體現在針對不同受教育群體的變化。新的安全問題往往是基于當時環境下具有突出危險性的問題,因此應當將其及時納入到安全主題班會的范疇中,便于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教育與警示。針對不同年級或者不同認知程度的學生則可以設定不同的安全教育目標。例如針對初中低年級的學生,只要求其達到遠離危險,有效預防危險發生的程度;而針對初中高年級的學生,則要求其達到能夠在危險發生時采取措施消除危險、保護自身的程度。

          (二)全面選擇安全內容

          要全面選擇安全教育內容具體需要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是安全主題班會,二是其他教育內容的主題班會。在安全主題班會中需要明確的是,安全問題并不是這一主題班會中唯一能夠談論講解的內容,教師可以在安全主題班會中由某一安全問題延伸進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例如在講解“交通安全”這一安全話題時,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個人素質進行培養與提高,引導學生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在其他教育內容的主題班會中,教師也應當認識到安全是其他一切活動開展的基礎,因而應當滲透安全教育問題,引起學生對安全的足夠重視。在安全內容具體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安全主題班會,在主題確定之后及時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在聯系學生實際情況與客觀生活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聯系實際的、有理有據的針對性安全教育,盡量全面地告知學生安全問題的注意事項,減少疏漏。除此之外,教師要及時根據安全主題的更新對班會內容進行補充,對新增的安全主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將其中的危害、嚴重程度與預防解決措施傳達給學生,保證學生能夠靈活應對各種突發安全問題。

          (三)使用多樣化的班會形式

          班會形式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著密切關聯。班會形式過于單一會削弱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的互動性差,那么最終的班會教育效果自然不如人意,尤其是對于“安全”這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主題更是如此。所以在召開安全主題班會時,教師可以嘗試在傳統的“單項講解式”班會形式上的基礎上進行多樣化的拓展,主要可以使用三種方式。

          第一,模擬體驗式。這種形式更加注重學生通過對具體情境的模擬和參與來強化安全意識,適用于以“地震逃生”等為主題的班會強化學生逃生技巧掌握的情況。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模擬參與,對特定危險情況應當采取的應對措施能夠更加清晰明確。

          第二,論理互動式。這種形式強調引導學生在充分全面認識事件性質的基礎上對自身行為進行規束,對他人行為進行監督,適用于以“校園欺凌”等為主題的班會強化減少惡性事件發生的情況。學生通過與學生、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對這一行為的性質進行鞭辟入里的闡釋,形成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

          第三,紀念慶祝式。這種形式通常是建立在特定時間、事件的基礎上,適用于以“安全”(國際戒毒日)等為主題的班會避免學生嘗試危險物品行為發生的情況,能夠讓學生時刻謹記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

          總而言之,班會的召開可以嘗試以“單項講解式”為主,其他形式為輔,增強趣味性和參與性,強化安全主題班會對學生的教育效果。

          三、結束語

          農村初中班會在主題設置、形式適用、內容選擇、素材來源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安全主題班會的系列化設計與實施。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共同為安全主題班會的系列化設計與實施創造條件,強化教育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參考文獻】

          [1]范運梁.生命安全高于天――“珍愛生命 關注安全”主題班會教學設計[J].生物技術世界,2016(04):281,283.

          校園欺凌應對措施范文第3篇

          一、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原因

          1.學生主觀認識的片面性或偏激性。

          青少年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認識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接納和模仿,往往不自覺摻入自己的意識和觀點,容易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產生不良的心理。如通過調查發現,校園“追星族”占學生的40%,他們片面地傾慕某位明星放縱、自由的個性,形成一種無拘無束的心理,最終對學校的規章制度產生抵觸心理,甚至反抗行為。更何況,錯誤認同甚至羨慕某種本來就不正確的的現象時,就更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傾向了。

          2.理想與現實的差異。

          調查中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異造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初中生占11.5%。初中生正處于開始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啟蒙階段,他們常常被多彩的世界攪得眼花繚亂、浮想聯翩。但不切實際的理想往往在現實有限的條件中受到挫折。理想越多,追求欲望越強,受挫折機會就越多。當這種不切實際的理想多次不能滿足時,很容易產生不良心理行為,最終形成不良行為習慣。

          3.社會影響與教育不一致。

          通過調查發現99%的學生家長都希望小孩朝著理想、積極的方向發展。百態人生,使仍處于觀望中的初中生目不暇接,也使我們防不勝防。消極的社會現象讓他們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引導,會逐漸抵消甚至超過學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初中生逐漸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4.學校教育觀念、方式陳舊。

          通過調查發現,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片面追求升學率而派生的問題,學校教育活動始終離不開應試教育,陳舊的教育觀念嚴重偏離了素質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影響了初中生的正常心理發展。如:設立重點班,使學生失去心理平衡,甚至畸形發展。不充分了解現代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仍然采用封閉式、程式化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學生,有的簡單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感到困惑。學校生活單調乏味,不注意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去滿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們轉向外界尋找刺激和補償等。所有這些,都會促成初中生心理發展偏離正常軌道,產生不良行為習慣,一旦誤入歧途,后果不堪設想。

          二、矯正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應對措施

          1.加強學校與社會、家庭的共同教育

          (1)教師應常去家訪,或與家長保持電話聯系。調查中發現有89%的學生家長希望教師能常去家訪,或與家長保持電話、書信聯系。這要求我們先了解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家訪,言及其中利弊,切中要害指出問題,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讓學生增強學習意識,深刻體會到“要想成功,需要經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加倍的努力。”

          (2)家長要有正確的指導方向。調查中發現有95%的家長認為要關心子女,不能任其自由發展;體貼關懷,不過分寵愛;公開合理,不粗暴簡單;和諧友愛,不互相欺凌;端莊正派,以身作則。以小從嚴,防微杜漸,要進行耐心引導和說服。

          (3)教師、家長教育學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初中生年紀較小,處于長身體、學知識的關鍵時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為以后的發展前途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學生必須要有正確的目標、方向。

          2.耐心輔導,做好學生生活、學習、思想工作

          (1)積極引導、正面教育。通過對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家長的調查中發現,他們都認為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啟發自覺,面向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說服教育為主,以提高思想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在擺事實、講道理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以理服人。

          (2)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調查中發現,學生都要求教師尊重、熱愛、關懷和信任他們。首先,教師必須對學生充滿感情,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人才。其次,教師的要求要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格適度。另外,要堅定不移地做到有耐心。

          3.做好班風、學風、校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