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化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國古典藝術 和諧文化 天人合一
中國古典藝術在表現力和表現手法上都呈現出與西方古典藝術迥然不同的風格。西方古典藝術將模仿視為藝術的首要特征,中國古典藝術則將表現作為藝術的核心元素;西方古典藝術將藝術看作是認識外物的一部分,而中國古典藝術則把藝術看作是體驗生命的一部分;西方古典藝術要追求當下的“美”,中國古典藝術則要尋求超越的“妙”;西方古典藝術強調藝術是具有普遍性的“典型”,中國古典藝術則講求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如此等等。中西藝術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們來源于兩種不同的文化精神,西方古典藝術主要來源于理性文化精神,中國古典藝術則來源于和諧文化精神。而這種和諧文化精神主要體現于天人合一理念、儒道釋三種文化的統一和真善美三種價值的統一這些方面。
一、中國古典藝術“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
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遠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是天,祖宗是天,鬼神也是天。在《周易·乾卦·文言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边@段話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全部涵義,天人合一就是人心與天地合,人心與自然合,人心與鬼神合。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天與人并不是客體與主體的兩極,天與人本就是一元,不僅是“人副天數”,即人的身體、性情、品格都是天所給予,而且“天人感應”,即人心與天“一氣相通”,融為一體。最重要的是,天地自然像人一樣充溢著生命氣息,它生生不息,綿綿不已,巧運不窮,暢然不滯。而人置身于天地之間,就要“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莊子·天下》)。并且,人的生命就是宇宙生命的凝聚,因此在精神上,天與人能夠達到物我兩合。
源于這樣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中國古典藝術始終把體現這樣的和諧統一作為最高的目的,“詩者,天地之心”。即化裁出天地之心才是中國古典藝術的歸宿與使命,而化裁天地之心不能依靠邏輯的分析,因為有限歸納的方式只能是局部的、片面地把握自然,不可能窮盡無限的宇宙與生生不息的生命。中國古典藝術要追求整體就必須采取新的方式,這種方式要通過部分把握整體,通過有限把握無限,于是就有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周易·系辭上傳》),象較之于言,內容更豐富,表意更普遍,涵義更通達,可以讓人有更多的發現。因為世界原本就是象的存在而不是言的存在,用象表意,可以讓象以更合乎自己本性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用象表意,在中國古典藝術中重要的不是模仿或再現,而是要傳達象背后的宇宙生命,因而,又要“得意忘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不能因為象的有限而喪失對宇宙生命整體的獲得。中國藝術的核心概念“意象”由此而產生。我們發現,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直接啟發了中國藝術創作,藝術創作中的意象、意境理論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而情與景合、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神與物游、以形寫神、傳神寫照、剛柔相濟等不過是這一理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二、中國古典藝術儒道禪統一的和諧文化
中國古典藝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對生命的獨特體驗,這與它的思想文化也不無聯系。從總體來,講求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老莊的道家哲學以及南北朝時進入中國并被中國文化所改造的佛學思想對中國古典藝術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作為天道,就是把遵守倫理秩序和道德規范作為內心自覺的要求??鬃诱J為,藝術在道德教化中起到重要作用。與儒家將藝術與道德緊密聯系起來相比,老莊的道家學說更注重于對審美對象本身的欣賞,從而進入自然虛靜的藝術境界中。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保ā独献印ざ逭隆罚┯纱丝梢钥闯?,道是構成世界的本體,宇宙生成的動力,萬物運行的規律。老子對道的理解對中國古典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古典藝術家認為,藝術美的真諦在于自然,而不是人工雕琢。中國古典藝術中,無論是藝術風格、藝術品位還是藝術理想都以自然為上,如詩文風格中,劉勰、鐘嶸提倡質樸清純,反對雕飾。在詩文品位上,張懷瓘、黃休復都明確以自然作為詩文的最高品位。除此之外,道還是中國古典藝術“意境”理論的來源。意境的基本構成要素是情與景,情借景而存在,景因情而生氣。情與景的統一就是意象,如果意象進一步生發,讓人由個別到一般,由現實到理想,由情理到哲理引出諸多聯想和想象,產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開拓,意象就發展成為意境。意境是虛與實的統一,無限與有限的統一。這正是道的性質,即無與有的統一。因此,道的基本性質就成為意境的基礎。
老子對道的理解后經莊子的發揮,成為一種精神超越,這種精神超越后來得到包括以儒家為代表的所有知識分子的認同,并且與儒家精神結合起來,成為中國文化的精粹。道向外是自然、社會的最高規定,向內則具化為美與善,成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道是美與善的本體,而美的形式與善的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是自然而然,符合道的本性,就是美的和善的。
自魏晉以后,中國文化中加入一支重要的流派,就是印度的禪宗。禪宗是印度佛教的一個宗派,來自于一種佛教修行方法,也就是靜慮的修行方式。禪宗提出“明心見性”的理論,即通過修行,澄凈心胸,蕩滌和掃除私心妄念,才能看到人的本性——佛性。禪宗對中國藝術欣賞的心理體驗說有很大影響。中國的藝術體驗理論最早來自老莊,老子、莊子強調“心齋”“坐忘”“滌除玄鑒”“心齋”的意思是人心要想體悟道,就要去除種種成見、偏見和功利之心,做到虛靜。而“坐忘”意味著忘掉人的肉體存在,洗掉人的機巧和思維,進入到直覺之中直接悟道。老莊思想由于禪宗而獲得了新的意義。南宋嚴羽的“妙悟”說,“妙悟”類似于禪悟,意即非邏輯的直接體驗和感悟,中國古代對詩文和繪畫的欣賞直接與“妙悟”相關。除此之外,中國古典藝術的意境理論也從禪宗中獲益,“境”這一概念用于佛理之中表示的是感性與理性相交融的一種狀態,而中國藝術的“意境”和“境界”實際上是從佛教的境、境界中脫胎而來??梢哉f,中國文化中儒道禪三者和諧統一在中國古典藝術中獲得了很好的表達,也因為如此,中國藝術才具有豐富的內涵、生命的意味和超越的品格。
三、中國古典藝術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在西方文化中,真、善、美是相互沖突,柏拉圖認為在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真、善、美,只有在理念世界中真、善、美才能統一;在康德的思想中,“真”存在于現象界,“善”存在于本體界,“美”是二者溝通的橋梁,也無法獲得真正的統一。而在中國文化中,真、善、美是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
首先,在中國文化中,“美”與“善”是統一在一起的,孔子強調“里仁為美”(《論語·里仁》),即仁義道德的精神和風俗才是美的。儒家認為藝術應對整個社會都要有所教益,主張“詩言志”,“志”指的是一種情理結合的思想傾向,其核心是合乎儒家的倫理規范。
其次,在中國文化中,“美”與“真”也是統一在一起的。與西方藝術中強調的“真”不同,中國古典藝術所講的“真”不是客觀事物的“真”,而是宇宙精神的“真”和人的思想情感的“真”?!罢嬲?,精誠之氣也?!薄安痪徽\不能動人?!保ā肚f子·漁父》),這種真實為精神生命,它常與“氣”“神”相通。中國古典藝術認為,藝術只有體現出宇宙精神來,那才是最高的真實,而藝術只有表達真實的情感,才能有意義。而對于客觀事物的真實,中國古典藝術家認為,它應該服從于宇宙精神的“真”和人的思想感情的“真”,或者說,它只是后兩種“真”的物象或載體。比如說,晉代畫家顧愷之強調“以形寫神”,即形只是表達神的工具,神似用于形似。而“神”指的是繪畫對象的內在精神,后來,人們將“神”又推向“道”,即宇宙精神之“真”,要求作品不僅要傳達出所畫對象的精神,而且要傳達出宇宙的精神。
2012年12月5日,倫敦蘇富比以近3億人民幣的高價拍出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Raphael)的作品《使徒頭像》(Head of an Apostle),該作品的成交價打破了任何紙畫的拍賣紀錄。而在12月7日,匡時拍賣公司在明代“吳門畫派”作品專場斬獲了8,100萬人民幣的成交總額以及100%的成交率。由此可見,古典美術近幾年在拍賣市場上尤為堅挺和強勁的表現,使之成為藝術市場領域當之無愧的硬通貨。
拉斐爾畫作天價成交、市場表現穩健
《使徒頭像》是拉斐爾為了創作保存于羅馬梵蒂岡博物館的基督教藝術作品《變容》而繪制的草稿(素描)。這幅作品采用了人像中通用的3/4側臉畫法,體現了拉斐爾一貫的秀美作畫風格。從18世紀開始,這幅作品一直珍藏在德文郡公爵的查茨沃斯莊園中。本次秋拍現身倫敦蘇富比“西方古典油畫及英國繪畫”專場,估價1,000萬至15,000萬英鎊。
本件珍品,歷經四位現場買家多輪競價,終被一位神秘電話買家以2,970萬英鎊(約合4,790萬美元,及2.96億人民幣)(含傭金)購得。這一價格幾乎是預估價格的兩倍,蘇富比拍賣行興奮的表示,這一價格打破了以往任何紙質作品的拍賣紀錄。
拉斐爾的作品在市場上非常罕見,近年來的市場行情相對穩定。自2007年以來,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行送拍作品僅有3件,成交率100%。2007年《洛倫佐o梅第奇肖像》(Portrait of Lorenzo de' Medici)在倫敦佳士得上拍,估價在1,000萬——1,500萬英鎊,終以1,850萬英鎊成交。2009年,素描作品《繆斯頭像》(Head of a muse)估價在1,200萬——1,600萬英鎊,以2,916萬英鎊成交。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整體藝術品市場處于回調時期,而拉斐爾的作品依舊可以拍出2,916萬英鎊的天價,溢價200%,足見其超強的抗跌性。
古典美術作品抗跌能力顯著、中國是古典美術最大消費國
近年來,古典美術作品市場發展迅猛。雖然古典美術作品市場比起現當代美術作品的市場,更顯保守,但勝在穩定。這一特性,正重新引起了廣大收藏人士的興趣,逐漸受到追棒。
《2011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中提到,“2009年市場收縮幾乎席卷了整個藝術品市場,但古典美術作品的平均價格當年只下跌了不到10%,遠遠小于當代藝術品市場大于45%的跌幅。古典美術作品拍賣(包括各國藝術家的作品)2011年銷售額達到23億歐元,比2007年19億歐元的峰值高出21%,自2003年以來累計增長超過140%?!睆?011年美術品各板塊占拍賣市場的份額來看,古典美術作品按銷售額計算已經占到市場份額22.3%,按成交量計算的話則達到22.9%,有趣的是,從古典美術在各個國家占據的份額來看,中國以平均86,109歐元(和中間價8,845歐元)的銷售價格,排名第一。同時,銷售額在整個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也是最高的,為52%;英國和美國緊隨其后,銷售額分別為3.7億歐元和3.67億歐元。歐盟市場交易量和銷售額占整個市場的比重分別為56%和28%。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ê喎Q:CARI)是國家課題“第三方文化藝術品評估體系”的定點研究機構,是從事藝術品市場動態分析,藝術品投資風險咨詢和藝術品評估(鑒定)的專業機構。
【關鍵詞】古典壁畫 現代巖彩(膠彩) 海峽兩岸 傳承發展
中國古典壁畫既顯示東方傳統的思想,也體現當代精神與審美需求。在國際化的今天,全球化的交流與古典壁畫多元文化因子的背景相似,都是多元表現的融匯,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現代巖彩藝術或中國臺灣稱之為膠彩的繪畫形式語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古典壁畫多元文化背景對中國現代巖彩藝術(膠彩)的啟示
絲綢之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淵源之一,其綜合了諸多外來文化的影響。絲綢之路是橫跨亞歐大陸的經濟帶,更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佛教文化藝術往來融匯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線,使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佛教的教義通過古典巖彩壁畫這個傳播媒材進行傳遞,從而產生絲路沿途的很多巖彩壁畫洞窟。這些洞窟經歷了各國文化及藝術風格的影響。
地處古絲綢之路要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西方文化的重要交匯之地。來自地中海、中亞、西亞、南亞的文化以及華夏中原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
對周邊國家、地域以及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藝術兼容并蓄的寬闊胸襟使佛教藝術具有多元文化的相通性和融合性,其跨文化圈的藝術發展脈絡保證了寺院壁畫成熟和精深的藝術魅力。這樣的文化及藝術的大融合,帶給人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多元文化精華融匯的因素和華夏民族傳統繪畫的包容個性。
中國現代巖彩藝術(膠彩)也處于同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國際化的今天,中國置身于多元文化的環境,國家間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古典巖彩壁畫的代表——古典敦煌巖彩藝術和中國巖彩繪畫邀請展同時亮相北京,并向世人顯示:中國現代巖彩藝術的發展之路應該汲取我國優秀古典巖彩壁畫的成功經驗。在繼承我國悠久的絲綢之路古典巖彩藝術繪畫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廣泛汲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營養,學習和借鑒現代世界各國繪畫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使之與中國本土的藝術交相輝映,開拓現代繪畫藝術創作發展的新空間。
二、古典壁畫的存在對海峽兩岸現代巖彩(膠彩)藝術之特殊意義
2008年,廈門大學首次組織為期2個月的“海峽兩岸巖彩畫家共同赴西部尋巖彩畫之源藝術考察活動”。這次活動的圓滿結束,推動了近幾年海峽兩岸巖彩(膠彩)活動的相繼舉辦,并成功舉辦多次兩岸巖彩(膠彩)繪畫交流展。
兩岸巖彩藝術家有著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及從藝經歷,但對那些古典巖彩壁畫造像的精湛技法和傳神功夫發出了一致由衷的贊美,如夏魯寺古典巖彩壁畫這樣優秀傳統壁畫的存在,除了能帶給現代巖彩藝術在技術上的啟示外,對海峽兩岸現代巖彩藝術來說更具有特殊、深遠的意義。
(一)認清共同的歷史來源
“巖彩藝術”作為近十幾年才逐漸在中國大陸凸現出來的繪畫形式語言,其適應現代的審美趣味,已令世人注目。遙望彼岸,寶島臺灣也存在著與巖彩藝術極為相近的畫種,他們稱之為“膠彩畫”。追其真正的根源,不管是巖彩藝術還是膠彩畫,它們都源于絲綢之路多元文化融匯的傳統佛教巖彩壁畫藝術。古典巖彩壁畫在中國達到了顛峰狀態,中國現存的眾多優秀古典巖彩壁畫,足以證明中國巖彩壁畫傳統的博大精深,在繪畫上使用礦物顏料,在中國繪畫史上曾占主導地位。上溯追源,更使兩岸的繪畫界共同認清了巖彩藝術(膠彩畫)的真正歷史來源。
(二)促進了兩岸現代巖彩藝術的互動交流
由于缺少對中國古典巖彩壁畫傳統深入的考察與研究,兩岸的現代巖彩(膠彩)藝術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由于絕大多數藝術家和一般民眾沒有把中國優秀的古典壁畫藝術與現代巖彩藝術聯系起來,因而使很多人對現代巖彩(膠彩)藝術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在中國大陸,現代巖彩藝術剛剛起步,卻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片面地認為現代巖彩藝術根源于日本畫;在中國臺灣,膠彩畫經歷了日據時代,已有了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一般民眾和美術界普遍認為膠彩畫是來源于日本傳統繪畫,或者認為膠彩畫既然作為一種鄉土藝術,自然就是臺灣本土獨特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
通過對現代巖彩(膠彩)藝術共同歷史來源的論證,不言而喻,上述的那些觀點是錯誤的。現代的日本主流畫界自己都承認日本畫根源于中國。他們深深懂得中國古典巖彩壁畫藝術的價值,因而在中國優秀古典巖彩壁畫存在的地方,經??梢钥吹饺毡編r彩藝術家的身影。特別是日本著名畫家、前東京藝術大學校長平山郁夫,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其先后10多次到中國佛教藝術的顛峰之地敦煌莫高窟進行考察、研究、臨摹,其更把敦煌藝術定為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非常珍視敦煌藝術。
20世紀70年代,敦煌藝術首次赴日本展覽,在日本引起轟動。隨后,80年代以平山郁夫為代表的眾多日本畫家來到中國,正式將敦煌之風帶到日本。使80年代后到日本留學的中國臺灣新一代年輕膠彩畫家李貞慧、王怡然、張貞雯等人從側面認識到了中國傳統古典壁畫的重要性。他們學成后回到臺灣各大美術院校任教,為臺灣膠彩畫帶去了全新的觀念,并積極推動兩岸間的巖彩藝術交流。在他們的推動下,“海峽兩岸巖彩畫家共同赴西部尋巖彩畫之源藝術考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對西部古典巖彩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壁畫、多處寺院壁畫等)的現狀考察和深入研究探討,使兩岸藝術家都感到了強烈的歸宿感,共同體味傳統文化以及古代壁畫精神;親眼看到了那些古典巖彩壁畫雖歷經千年,顏色彩度仍然鮮麗如新;也證實了幾千年前的古人已善用礦物顏料和膠作畫,古代畫師的精湛技藝讓兩岸現代巖彩(膠彩)藝術家都驚嘆不已,體會到了任何圖象資料和印刷品所不能達到的真實感受。
諸如敦煌莫高窟壁畫、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眾多寺院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等珍貴的歷史遺存,是豐富的教學資源。兩岸藝術家共同考察、研究和臨摹大陸優秀古典巖彩壁畫,有助于巖彩和膠彩藝術的共同發展;此外,臺灣膠彩畫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在教育和本土化方面,有許多經驗是大陸剛起步的現代巖彩藝術可以學習借鑒的。藝術上的同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海峽兩岸現代巖彩(膠彩)藝術的互動交流,其就像一座橋梁,各有特色的大陸現代巖彩藝術和臺灣膠彩畫聯系起來。在這樣良好的往來氣氛中,兩岸現代巖彩藝術必將在越來越多的交流中加深對彼此的了解,互動影響,共同進步。
三、在古典巖彩壁畫影響下現代巖彩藝術的發展
中國現代巖彩藝術的定位是:“根源是中國的,語言是世界的”。其立足于世界舞臺,力求在繼承傳統(主要是古典巖彩壁畫)的基礎上,廣泛汲取其他國家的文化藝術營養,學習和借鑒現代國外巖彩畫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拓展巖彩藝術的表現力。經過眾多有志之士十幾年的不斷努力,現代巖彩藝術的推廣和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其主要表現有:巖彩藝術教學進入正規學院教學,在中央美術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等眾多專業美術院校開設了巖彩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課程或選修課程;此外,也有針對業余好愛者舉辦的中國重彩(巖彩)高級研究班等?,F代巖彩藝術的教學立足于互動交流、相融共進的宗旨體現在:1.經常聘請國內外優秀的巖彩專業教授、巖彩畫家來執教;2.組織考察團到甘肅敦煌、新疆克孜爾、寺院、山西永樂宮等地進行古典巖彩壁畫的考察和臨摹活動;3.各校學生可以以交換生身份到有簽署交流協議的境內外其他學校學習。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下,現代巖彩藝術以其追求材質美感、肌理觸及感,打破傳統造型藝術表現門類的界限,以及跨學科、互相借鑒各自的表現語言的特點,受到大量年輕學生的喜愛。因此,為現代巖彩藝術培養了越來越多的生力軍。
結語
歷史上,優秀傳統壁畫的發展都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斷地匯聚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各地美術文化的精華而形成的。這些璀璨絢麗的古典巖彩壁畫遺存,至今仍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現代巖彩藝術應該發揚以中國古典壁畫所顯現的文化開放的姿態,反映當下生活和審美趣味,以兼容并蓄的觀念、開放的藝術精神來吸納多元美術文化的精華,推進現代巖彩藝術審美與表現的創新。海峽兩岸巖彩(膠彩)藝術在越來越多的交流中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共同進步,必能逐漸顯示出獨特的視覺表述方式。
參考文獻:
[1]張小鷺.現代重彩畫技法[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
[2]韓書立.非常視窗[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莎車縣的主導旅游資源具有較強吸引力,等級較高,包括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爾羌汗國王陵及其周邊歷史文化風貌區、大型現代旅游節慶活動——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節和巴旦木花節采摘節。
莎車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千年前西域歌舞就傳到了中原譽滿長安,如今莎車民族歌舞更是獨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樂舞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馳名中外的《十二木卡姆》集維吾爾古典音樂之大成,是維吾爾樂舞藝術的稀世瑰寶?!妒究贰吩从谏嚨木S吾爾族民間古典音樂,繼承融合了疏勒樂、龜茲樂、于樂的傳統,集中體現了維吾爾族歌、舞、樂三種藝術高度統一的特征,是維吾爾族音樂之母,也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無價瑰寶。
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葉爾羌汗國王陵,是以阿曼尼莎汗紀念陵、阿勒屯清真寺、葉爾羌汗國王宮、老回城民族手工藝品一條街等歷史人文資源為依托,連點成片,形成向周邊相關景點拓展的阿勒屯歷史文化風貌景區,是莎車縣旅游核心區。
莎車縣是“中國唯一、世界少有”的綠洲圣果巴旦木的故鄉。巴旦木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同時馬旦木花開時斑斕爛漫勝似櫻花,因此具有獨特的觀賞食用等開發利用價值。巴旦木產業是莎車縣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各類生態觀光、都市農業、農家樂風情游的重點發展方向。莎車縣每年推出以各類傳統和現代節慶活動為主題的節慶旅游產品,如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節、中國巴旦木花節、中國巴旦木采摘節等,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具有較高品位的旅游活動。
[關鍵詞] 傳統文化;動畫藝術風格;傳承與創新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厚重的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和財富。我國的動畫藝術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把中國繪畫、民族工藝、傳統戲曲、民間音樂等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充分的運用到動畫創作中去,并不斷地融合與創新,創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鬧?!贰洞篝[天宮》等大量經典的動畫作品。這些動畫作品不但風格各異,包含了水墨、剪紙、皮影、木偶等多種動畫形式,而且還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風格,特別是水墨動畫更是我國所獨創的。因此,中國動畫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一、動畫藝術風格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國動畫藝術風格深受本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是我國動畫藝術家們將民族傳統文化與動畫藝術不斷融合與創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研究過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豐富多樣,民族風格鮮明。
早在1957年,我國著名動畫導演特偉就提出了動畫必須走民族風格的道路,中國動畫藝術家們積極地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并不斷探索與創新,從而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動畫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鷸蚌相爭》等借鑒了我國傳統中國水墨畫藝術,從而創造出來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水墨動畫。《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哪吒鬧?!返冉梃b了我國傳統的戲曲、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元素?!缎□庺~跳龍門》《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錦》等借鑒了我國傳統的裝飾畫等藝術元素?!敦i八戒吃西瓜》《鹿鈴》《人參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鑒了我國傳統的皮影、剪紙等民族藝術元素?!渡窆P》《阿凡提的故事》《曹沖稱象》等借鑒了我國傳統木偶等民族藝術元素。這些動畫片都極具鮮明的民族風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認同。
隨著美、日動畫片的大量涌進,對我國動畫藝術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很多的動畫片紛紛模仿美、日動畫片的藝術風格,忽略了對本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使得既沒有學到美日動畫片的精髓,也沒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結果導致了近年來我國幾乎沒有創作出經典的動畫片,阻礙了動畫藝術的發展。因此,當前我們在動畫創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斷地從本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另一方面我們在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同時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創新,在動畫創作中把傳統的藝術形式與現代的表現手法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動畫片中不斷加入新元素,創造新風格,使形式風格變得更具有觀賞性,符合時代的審美需要,從而創作出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及精神需要的優秀動畫片來,推動我國動畫藝術的大力發展。
二、動畫題材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題材的選擇是影響一部動畫片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國幾千年來的悠久歷史為我們的動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戲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動畫題材,這使得我國的動畫藝術家在進行動畫劇本創作時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從而創作出了很多經典的動畫片。
中國的動畫藝術在題材的選擇上,一直注重向中國文化豐富的古典小說、民間傳說、民謠、神話、民俗等進行取材,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如《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就取材于我國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哪吒鬧?!啡〔挠诠诺湫≌f《封神演義》?!短鞎孀T》取材于明代小說《平妖傳》?!缎≠弧泛汀秿魃降朗俊啡〔挠凇读凝S志異》。而《寶蓮燈》《九色鹿》《葫蘆兄弟》《女媧補天》等則是以民間故事為基礎改編而成的?!厄湴恋膶④姟贰度齻€和尚》《鷸蚌相爭》等取材于寓言成語典故。這些動畫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劇本創作中的重要性,它們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鬧天宮》《哪吒鬧?!返炔坏A得了我國觀眾的喜愛,也獲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評。
當前中國動畫的發展落后于美、日等國家,創作出的優秀動畫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動畫劇本創作質量不高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我們在進行動畫劇本的創作時,對古典小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寓言成語典故等優秀傳統文化題材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因此,我們在進行動畫題材的選擇和劇本的創作時,必須對傳統文化題材進行深入的再挖掘與整合,并注重與當前的流行小說、社會熱點、流行思潮和色彩、時裝、網絡內容等流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動畫劇本,推動我國動畫藝術的快速發展。
三、動畫形象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形象無疑是一部優秀動畫片的關鍵和靈魂所在,只有創作出好的動畫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節充分地表現出來。許多優秀的動畫片就是因為它塑造出了許多鮮活而極富個性的動畫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哪吒鬧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鴨》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等杰出的動畫角色形象,雖然很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仍然記憶猶新。
我國的動畫藝術家們在進行動畫形象的創作時,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將動畫形象的創作與我國優秀的傳統藝術造型語言如戲劇、壁畫、年畫、剪紙、木偶、皮影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許多具有鮮明中國民族風格的經典動畫形象。如《驕傲的將軍》中將軍的形象就是借鑒了京戲臉譜的元素,賦予了角色鮮明的個性。《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動畫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包含了敦煌壁畫、中國戲劇、廟宇藝術及民間年畫等多種民族傳統藝術元素,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功?!赌倪隔[?!分械膭赢嫿巧煨鸵卜浅>哂忻褡逄厣?,它融合了中國門神畫、壁畫及中國戲劇等民族傳統造型元素,運用簡練的線條、傳統中常用的紅、綠、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龍王、李靖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生動地展現了出來。木偶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機智詼諧的阿凡提的造型則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這些動畫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從我國民族民間傳統藝術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對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因而具有極強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對我國乃至世界動畫藝術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動漫行業的大力扶持,我國的動畫市場日漸繁榮,動畫公司也越來越多,動畫片產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讓人印象深刻、家喻戶曉的動畫角色形象卻越來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我國的動畫作品都開始模仿日本和美國,卻逐漸丟失了我們自己的形象塑造風格,創作的主動性不突出,造型語言單調而重復,嚴重影響了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因此當前我們在動畫形象創作中必須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并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不斷創新,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動畫形象,大力促進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
四、動畫音樂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動畫作為一種視聽的藝術,必須將畫面與音樂完美結合,才能真正將影片的主題思想深入表達出來,刻畫出經典的動畫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國大多數經典動畫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對音樂的合理運用與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充分運用,以此來增強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風格。如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音樂以中國民族樂器古琴和琵琶為主,畫面主要借鑒了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的國畫風格,優美畫面與美妙音樂的完美結合是該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赌恋选穭t是把笛聲與和諧的自然之音相結合,并大量運用中國南方音樂曲調,再結合中國水墨風格的畫面,使影片達到了獨特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藝術境界,美國評論家將其稱為“在中國聽到的最妙的電影音樂”,并于1979參加丹麥舉行的第三屆歐登賽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獲得金獎,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與對我國傳統音樂的運用密不可分的?!赌倪隔[?!芬泊罅窟\用了中國傳統音樂,如兩千多年前的古樂器編鐘、京劇中的打擊樂器等,再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角色形象及場景設計,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完美地融入到動畫片中,獲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還獲得了多個國家大獎。《阿凡提的故事》充分發掘了新疆地方音樂的特色,音樂的運用使動畫片呈現出獨特的風情??傊?,我國動畫能創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與在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和運用了民族民間音樂、戲曲的精華分不開的。
我們在當前的動畫音樂創作中,一方面,我們既要重視對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將我國豐富的音樂資源很好的運用到動畫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動畫音樂的創作中也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注意將傳統音樂與當前流行音樂的有機結合。
五、結 語
綜上所述,中國動畫的成功,是與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堅持民族化的基礎上,我國動畫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動畫的發展與美日等國家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國動畫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一方面,我們既要對本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堅定不移地從本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繼續挖掘和弘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以其為基礎并吸取當代文化藝術新理念,構建起獨特的動畫藝術風格;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在堅持傳統化、民族化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文化審美趣味,不斷進行動畫藝術語言的探索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動畫藝術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經典的動畫作品,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動畫強國。
[參考文獻]
[1] 李本建 .論中國實驗動畫中的民族創新精神[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08.
[2] 佟婷,編著.動畫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編著.影視動畫經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