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文兩篇夸父逐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文很短: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p>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我們的《教參》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內容很多很復雜,“早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們的錯覺;中午陽光比早晚熱是由于中午陽光直射,陽光在大氣里走過的路程較短,熱量被吸收少”。然后從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公轉、地球公轉軌道、日出日落的逐日變化、地球的緯度、其他行星對地球的影響等六個方面進行了解說,最后得出了一個大致結論:一天之中地球距離太陽的遠近早晚幾乎是一樣的;高中地理教材上的理論也能確證:在“一天”這樣短的一個時間內,地球距離太陽的遠近是早與晚都相等的,原因與教材上講的一致,其大小涼熱也不是因為遠近的原因。
可以說,《教參》的解釋是非常準確和科學的,是結合了現代地理、物理、天文等學科研究的所有成果,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解釋的文字也是非常的清楚和明白。但如果大家細心一點,比較一下課文內容和《教參》的解釋,就會發現《教參》的講解內容與課文所問的內容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課文原文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注意文中加點的字(后半句括號里的字是根據上下文意補充出來的),“去人”即“距離我們人”,注意,是距離“人”,而不是距離我們的“地球”,也就是說,我們課本上的兩小兒爭的不是早晚時“地球與太陽遠近”的問題,而是早晚時太陽與地球上的某個具體的人的距離,也就是地球上的某一個點――兩小兒所站的那個地方,在早上和中午離太陽的遠近問題!
要搞懂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示意圖。如下圖:A點是太陽的位置(不變),B點是兩小兒早上站的位置,C 點是兩小兒中午的位置,箭頭符號表示地球自轉的方向(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故觀察,我們把地球自傳的方向稍微做了一下調整)。大家看圖所示,AB的距離是明顯大于AC的,也就是說我們早上確實要離太陽遠,中午我們離離太陽確實要近些。
如此看來,兩小兒問的問題是可以回答清楚的,孔子之所以沒有能夠回答出此問題,有兩種可能:第一,可能是孔子時代幾何學并不發達,孔子不明白這個現在看來極為簡單的道理;其二,孔子如我們現代的《教材》《教參》編寫者一樣,犯了一個“想非所問”的錯誤:人家小兒問的是“地球人”,而孔子和我們的編者們想的卻是“地球”。就這兩點來看,我更趨向于后者,因為即是孔子不懂幾何學,但肯定明白這個基本道理的。事實上,就一天來說,地球與太陽遠近確實是幾乎沒有變化的,是恒等的,但地球上的某個人或者說某一個點,在一天之中太陽離地球的遠近卻是不一樣的,如此看來,圣人不是知識的缺乏,重要的是沒有聽懂人家的問的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