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史料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真正有效的史料首先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易于學生理解的。著名教研員夏輝輝老師說:“初中老師的教學設計重點在于能否化難為易,將史料變換成初中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形態。”史料的平易性就是要破除史料的冷漠外殼,向學生展示“親和”的一面,為此,首先要通過直白的翻譯、注釋、說明,幫助學生掃清文字障礙和理解障礙,化難為易。還可以對第一手史料進行裁剪和編輯,在保留核心、有價值的信息前提下,保持史料合理的長度,化繁為簡,使史料的設置貼近學生的現有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對史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提取、理解、體驗。其次,有效的史料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更加喜歡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富有情境的史料。為此,可以精心設置一些帶細節性的史料,因為細節總是具體、形象的,是可感知、摸得著的。教師設置史料時應凸顯細節意識,善于從史料中尋覓細節,并且注重在每個細節上增加興趣點,讓學生趣味學歷史。第三,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史料的設置要注重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編制與學生特定經驗相關聯的史料,使學生學習史料的過程“平易化”。
2.問題性。
有效的史料一定內含有價值的問題。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為教材做注腳,局限于教材內容,其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有價值的問題應具備目標性、層次性和趣味性。“目標性”指基于史料的問題應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提出來的,目標是應用史料設問的依據與方向,也是體現史料思維價值的根本所在。教師應在教學目標的統領下,充分發掘史料中所蘊含的三維價值,使設問的視角兼顧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層次性”:一是指運用史料設問時要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因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問題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所以設置的問題要使不同層次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都能在研讀史料過程中獲得思維的鍛煉。二是給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精心架設臺階,通過循序漸進的設問,使學生在邁向一級級“問題臺階”中沿著思維邏輯的引導實現思維向縱深推進,這樣才能完成對史料的透徹理解和有效運用。“趣味性”:是將有意義的問題以“有趣”的方式提出,問題新穎有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好奇心,引發他們積極思考、探究。因此,在運用史料編制問題的時候,不但要考慮問什么,還要考慮怎么問,通過趣問而激思。
3.多樣性。
隨著當今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對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日益得心應手,電腦多媒體課件已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引用影視資料輔助教學,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現在影視資料越來越普遍的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是有其時代必然性的。如今電視早已普及,看電視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模式,電視遠遠超越了普通家用電器的意義,在人們生活中所發揮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與電視普及相伴的是大量影視作品涌現,這些影視作品的題材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數字技術的成熟與推廣,使得現在獲取影視資料途徑極為便捷,因而語文教師把影視資料引入課堂教學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簡要分析語文教師運用影視資料輔助教學的種種形式,主要出于以下幾種目的:
1、展示景物
在語文教科書中有不少寫景狀物的篇目,這些文字優美的文章能夠引發讀者的無盡遐想。但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課文中描寫的大漠風光、塞外風情、江南水鄉、異域見聞,絕大多數學生無緣親見,但是運用影視資料可以彌補這一遺憾。在講授《美麗的小興安嶺》時給學生播放一段東北原始大森林的影像,在講授《井岡翠竹》時讓學生看看江南竹海的風光片,老師帶領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一番,再回到課本上品味作者的細致描述,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于像《故宮博物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樣的說明文,在講課時播放相應的實物影像資料,對比作者的文章,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寫作技巧。
2、介紹史實
在語文課本中會涉及到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學生對歷史的感知相對比較模糊,老師的講解也無法帶給學生明晰的感性認識,現在有許多紀錄片和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可以幫助學生走進歷史,了解過去,把這些影視資料用到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將會大有裨益。比如《曹劌論戰》一文涉及古代作戰的兵器、戰車、戰陣等內容,如果在課堂上播放一段反映春秋時期戰車作戰的影視資料,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一鼓作氣”的含義,理解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的含義,進而對文中刻劃的曹劌這一人物形象會有更深的認識。
3、輔助閱讀
影視資料在輔助閱讀中也發揮著獨特作用,特別是劇本、解說詞這些特殊文體的閱讀。劇本與舞臺表演有著天然的聯系,許多劇本文字背后的潛臺詞需要演員表演提供給觀眾去領會,因此閱讀戲劇劇本應該和觀看演員表演結合起來才好。語文教材中選錄有劇本這種體裁,如話劇《茶館》、京劇《打漁殺家》、元雜劇《竇娥冤》等等,在教學中讓學生結合相關劇目的影視資料閱讀課文,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而電視解說詞作為一種新興文體,與現代傳媒的關系更為密切,脫離具體的電視作品去學習解說詞根本無法領會其中的精妙之處,所以在學習解說詞的時候輔助以觀看原片對閱讀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4、提高審美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欣賞水平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美的含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理解,既有恒定不變的標準,又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在語文課堂上適當引入一些極具欣賞性和藝術價值的影視資料,既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同時又能使學生對身邊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具備一定的鑒別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優秀影視作品中所表現的壯美山川、悠久文化、濃郁情感能夠深深觸動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
然而語文教學畢竟不是影視欣賞課,語文學科有其特有的教學規律,影視資料在給語文教學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與傳統語文教學存在著不少沖突之處,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運用影視資料時要清醒認識這些沖突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1、文字與影像的沖突
語文學科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文字,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人們利用語文進行思考和表達。而影像雖然生動,影視劇雖然也能感人,但它們充其量只是引發人們的思考,而不能代替人們的思考。
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傳統名著《水滸傳》中“拳打鎮關西”、“武松打虎”等片段,文中繪聲繪色的描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對魯提轄打鄭屠的那三拳所引發的感官聯想描述以及對景陽岡上猛虎“一撲、一剪、一掀”奪命三招的描寫,充分體現了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歷來為讀者所津津樂道,語文教師在講到此處時也總要指導學生做精讀分析。但是這些精彩的文字在影視劇中卻無從表現,只能用高超的武打設計和巧妙的鏡頭剪切營造緊張氣氛,僅靠看影視劇根本無法領略原文的妙處。這就是文字與影像在表達方面存在的沖突,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習領會文本、駕馭文字的本領,依靠影視資料是無法達到這一目的的。
2、想象與現實的沖突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紅樓選角”曾引發無數口水仗,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的演員選來選去似乎總是不能讓人滿意,其實這種結果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文學是想象的藝術,通過文字塑造的人物形象需要經過讀者的一番想象再造后才會存活在每個閱讀者的腦海之中。同是曹雪芹筆下的林妹妹,有一萬個讀者就會有一萬個不同的形象,并且每個人心中的林妹妹都是獨特的,無法與別人分享的,這就是想象的魅力。影視作品卻剝奪了這種想象體驗給人們帶來的閱讀愉悅,把一個活生生的“林妹妹”推到了千萬人面前,根本不給你留下想象的余地,雖然扮演林妹妹的這個演員也是經過了千挑萬選,雖然這個演員的表演也可能非常傳神到位,但是硬要讓這個現實中的大活人與所有人心目中的林妹妹都能對號入座,那是絕無可能的,因此《紅樓夢》的鐵桿讀者們不買賬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史料大致可心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記錄的史料,包括原始史料(如詩歌、小說、戲劇等文藝體裁中反映歷史的史料),圖片史料即以圖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包括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想象圖、數據圖表等。
史料在教學中有什么作用呢?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內容生動有趣,讀來感人,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因。例如,講,教材中有一幅對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此聯為當時一位愛國人士所撰,題于京師城門,諷刺慈禧不顧民族利益大搞慶典的丑惡行徑。諸如此類具有吸引力的史料,教材中比比皆是。此外,教材中還編輯了大量的壁畫、陶俑、石刻、古幣、遺址等圖片,都能激發學生濃厚學史興趣,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增強歷史感
歷史教學應具有的特點便是濃郁的歷史感,即,“使歷史變活”。適當引用古人的原話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強歷史感,使歷史教學富有時代氣息。講述史料,看似增加了難度,裨上簡化了教材內容。例如,講述西漢王國問題,引用晁錯關于“削藩”的建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這段話僅22個字,但卻把削藩的必要性闡述得既深且透,把西漢王國“尾大不掉”、分裂割據的情形,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再如,講述林則徐禁煙,引用他的:“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這句話,把這位民族英雄堅決禁煙的態度、性格和風范充分表達出來了。總之,歷史教學中引用一句原話、一段原文,能把歷史感渲染得濃濃的,使學生感覺到聽歷史課如飲陳年佳釀,回味悠長。
三、提高領悟能力
歷史知識最根本的特點就是過去性,中學生理解歷史、領悟歷史的能力較差,嚴懲制改了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領悟歷史,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如講述近代英國對印度的掠奪,可引殖民頭子克萊武在英國議會的講話作為史料。克萊武說:“富庶的城市在我們腳下,強大的國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開了充滿金條銀綻、珍珠寶石的寶庫。我統共取了20萬英磅,諸位先生,直到現在,我還奇怪自己為什么那樣客氣呢”。克萊武的這一“自供”,當然十分,但可以使學生較深刻地認識殖發主義的殘酷,有助于對殖民主義的理解和領悟。又如,講述19世紀末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形勢,在指導學生新聞記者教材同時,讓學生看教材中《時局圖》,該圖反映瓜分形勢,生動形象,直到“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作用,彌足珍貴。文字講述,圖片證實,二者結合,學生自然會對“瓜分狂潮”有更深刻的領悟。
四、培養探究精神
歷史教學要讓學生成為思想的人,必須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而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教學中讓學生直接新聞記者史料,接觸各種歷史文獻,介紹各種說法、觀點,可以使學生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通過分析各種史料,思考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時間,為什么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樣的觀點和背景?這些史料是對事件敘述的全部依據嗎?等等。學生經過一番探究,避免了死記硬背教材結論的弊病,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促進了歷史思維的發展。例如,有位學生新聞記者湖北去夢秦簡中的《田律》,發現它還是一部非常具體的環境保護法。因為《田律》規定:“從春季二月開始,不準進山砍伐林木,不準者塞林間小道,不到夏季不準入山采樵,不準捕捉幼鳥或搗鳥卵,不準毒魚,不準設置誘捕鳥獸的網罩和陷井。”據此,他認為《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環保法典,是我們文明古國的驕傲!這位學生在新聞記者史料中表現出的可貴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值得稱贊和提倡的。
史料教學不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積極的作用,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法呢?大致說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逐句過關,講清難點。
對于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嚼慢咽”,逐句過關。對一些冷僻的讀音,難懂的典等細節,教師要給與講解。對于圖片史料,教師要引導學生識圖,幫助學生分析,講清讀圖重點。例如,教材摘引了《》中的一段:“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兄弟鬩于墻”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它出自《左傳》,“鬩墻”指在家里爭吵。這里喻指國共兩黨關系。像這樣的問題,教學中不宜一而過,而要細細講清楚。再如,《時局圖》,每一種動物代表哪個國家?代表德國的到底是“腸子”還是毒蛇?教師都應當引導學生一一弄懂,而不是走馬觀花。
(二)精心設問,培養能力
對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過讓學生解答有關問題的形式來培養。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題,大部分則沒有。教師應圍繞教學要求,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新聞記者史料的興趣,啟發他們積極思考。例如講明末農民戰爭,教材提到均田免糧口號,又配了一首民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對此,教師可設計一組問題:“為什么要開了城門迎闖王?均田免糧口號居農民戰爭中起了什么作用?口號能否實現?為什么?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討論,從而引發學生一連串的活動,在思維中完成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三)適當補充,加深理解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而在不少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中,都把這門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或指定選修課。事實證明,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對于豐富新聞傳播類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擴大知識面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影視資料在中國文化概論教學中成為課堂內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課程內容本身的豐富性,為采用可視可聽的影視資料提供了可能;而影視資料的采用,又為增強課程的直觀感、生動感,增添文化氣息,起到了有效作用。在課程的各部分教學中,影視資料運用都能產生積極效果。
1 “規定動作”注重規范性
綜觀國內主要的中國文化概論教材,其主要構成部分都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中國文化的發生條件,包括中國文化賴以生發的歷史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社會政治結構;二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主要脈絡,主要包括從遠古直到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三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成就,包括在文史哲、藝術、科技等各個領域的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在這三個方面的教學中,影視資料都可以直觀、生動地幫助教材和教案,來展現教學內容。如在介紹中國文化賴以生發的歷史地理環境時,紀錄片《中國佛教名山》、《再說長江》、《新絲綢之路》、《美麗中國》都成為教學的輔助材料,這些紀錄片生動展現了中國名山大川的真實風貌,將中國的山水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對于這些景致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曾經到過這些地方游覽的學生更是結合紀錄片,和自己的游覽經歷,講述這些景觀給自己帶來的“文化沖擊”。而在講授中國古代的戲劇時,青春版《牡丹亭》、電影《梅蘭芳》片斷,或者讓學生原汁原味地體會到戲劇藝術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精粹,或者讓學生感受到戲劇藝術表演大師的不凡魅力。真實的藝術感受配合條理化的課堂教學,常常使學生產生共鳴。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與教材相觀照,可以找到很多的影視資源與之配合。正是中國文化概論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可以在教學中發掘大量的影視資源。這些資源能夠較好地詮釋教材的內容,同時又能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這種資源與教材的匹配度,在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是較難做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取這類資源作為教學補充時,應當緊扣教材內容,講究所選取資源與教材的高度匹配。注重規范性,是選取這類資源的前提條件,只有與教材高度匹配,才能合理展現教學內容。應當始終注意影視資料所起的輔助作用,而不是沖淡系統的常規教學。
2 實踐教學注重針對性
很多開設中國文化概論的學校,都賦予了這門課程一定的實踐教學內容,而這樣的教學內容大多能受到學生歡迎。一般來講,中國文化概論的實踐教學,通常是把學生帶到學校附近,一般是同一個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跡、博物館等地點,在這些地方開展實地講課,使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同時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以北京聯合大學的精品課中國文化概論為例,實地講課的課堂,就延伸到頤和園、美術館、博物館等地,并將這樣的教學稱為“多感官教學”。而筆者教學所在的岳陽地區,岳陽樓、君山、岳陽博物館等歷史文化景點,也成為實踐教學的依托。
影視資料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開展教學的地點,本身就有大量介紹與該地歷史文化知識有關的影像資料,通常,對于較大規模的訪問群體,這些場所都愿意播出這些資料。另一方面,是在現有的影視作品中,本身就有大量與這些歷史文化遺跡有關的內容。如紀錄片《頤和園》、《故宮》、《千古名樓——岳陽樓》等,而在開展實踐教學之前或過程中,向學生播放這些內容,可以增強對歷史遺跡的文化詮釋,使學生在“實景”之中更能感受到景觀所代表的文化縱深。
實踐教學材料的選取有很強的針對性。就這門課程開展實踐教學的高校而言,通常的做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到一個方便到達、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代表意義的地點。實質上,很多城市都具有這樣的地點,而這樣的地點也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參與感,并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影響。影視資料在實踐教學中的地位要弱于實際場景所起到的教學作用,但影視資料在展現歷史文化縱深感方面卻不可或缺,它是使“可觸摸”的文化,變得“可追溯”、“可思考”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影視資料的運用,是在針對性基礎之上的深度拓展。
3 “自選動作”注重開放性
除了教師講授之外,少量的學生作業和學生參與成為課堂的有益補充。讓學生選取中國文化當中一個感興趣的小單元,來進行適時的講授,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而在學生講授過程中,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往往也是其精心選取的影視資料。
在某班學生以“鼓”為題材,講授中國傳統文化中“鼓”所扮演的角色時,分別向其他學生展示了安塞腰鼓、鳳陽花鼓、京韻大鼓的表演片斷,這些片斷都來自網絡視頻,或者是電視片。而在展示與“鼓”有關的舞蹈環節,采用了電影《十面埋伏》中,盲舞女聞聲擊鼓的片斷。之后,主講學生還展示了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的——劉海哥下山打柴遇到胡秀英的片斷。而“鼓”都在這些影視片斷當中,或者扮演突出的視覺形象,或者成為伴奏的主要背景聲音。
學生參與是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自選動作”。在完成這一“自選動作”時,影視資料的選取,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這樣的開放性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話題的開放性決定選材的開放性。因為學生參與的主旨是希望其能自己動手,成為中國文化某領域中知識較為豐富的“小專家”,所以對于話題沒有較多設定。二是文化的包容性決定選材的開放性,正是中國文化的浩如煙海,使得選定的主題多種多樣,每屆每班的學生都不相同。三是影視的表現力決定選材的開放性。影視作品較文字、圖片更有生動的表現力,而在一個希望較好的表現自我的場域,對于影視作品的重視就自然會更加提高。
1.地域資源的作用
學生既是地域文化的觀賞者,又是地域文化的實踐者。充分利用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熟悉感和親近感,激發其學習動機,增加其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其遠大志向。
2.獨特環境的考慮
錢江潮洶涌澎湃,氣勢磅礴,舉世聞名。蕭山從1994年起,每年舉辦國際觀潮節,活動的是在南陽(又稱潮都)街道的杭州觀潮度假村舉行。我校離杭州觀潮度假村只有2千米左右的路程。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學校開展“潮”文化教育活動,打造品牌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創建特色途徑
1.營造特色文化
“校園應是一本活的教科書,使每座墻都能說話。”在校園環境布置上,我們力圖蘊含“潮”的氣息,通過“浮石裝飾、墻面布置、展廳建立”進行體現。
(1)浮石:家鄉特有的一種裝飾石材
在北教學樓前的正中位置的橢圓形水池中矗立著一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大型假山,師生們為有這樣的家鄉裝飾品而感到自豪!
(2)墻面:學校走廊墻面
①一樓走廊墻面:展示赭山“十景”圖。我們學校所處的位置——赭山。南宋時期就有赭山“十景”之說。赭山“十景”圖的展出,激發全體師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與自豪感。②二、三樓走廊墻面:懸掛家鄉名人像。如:清朝歷史學家高士奇、清朝書法家高云滕、革命烈士曹阿堂。
家鄉名人眾多,他們的優秀事跡及所體現家鄉的那種“奔流不息,勇立潮頭”弄潮兒精神,激勵著全體師生。
(3)展廳:即“潮文化”教育展示廳
為了讓學生了解“潮”、欣賞“潮”、感悟“潮”,我們學校特地建立“潮”文化展示廳,廳中介紹了錢塘江的歷史變遷、舉辦觀潮節的盛況、觀潮需要的注意事項等內容。
2.結合學科教育
具體做法是:抓好“一點一面”。
(1)一點,即抓好校本教材施教
①編好校本教材
2008年10月我們編輯出版了校本教材《赭山——我們可愛的家鄉》。這本教材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史料翔實。
②用好校本教材
在使用教材過程中,力求做到“六個”到位:意識到位、責任到位、時間到位、進度到位、研討到位、評價到位。
(2)一面指各學科滲透
在學科教學時,要求做到“兩個結合”: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特定與隨機相結合。
3.參與活動體驗
(1)發揮少先隊組織作用
學校以此為陣地,全面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被“潮”所潤澤。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①讓隊員們走出校門,在家長的陪同下,親自觀潮,欣賞那勢如千軍萬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觀,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之美;參觀昔日一片灘涂及鹽堿地上發展起來的廠房林立的南陽經濟開發區,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查詢有關錢塘江的淵源、沿革、人文、掌故,家鄉面貌發展變化等知識和內容。
②通過與世代居住在錢塘江邊人的直接交流,感受錢塘人的性格,發現錢塘人的勤勞、勇敢、樸素與堅韌,體驗涌潮文化的深刻內涵。
(2)開展“弄潮兒”小記者團實踐活動
“弄潮兒”小記者團,在大隊輔導員的帶領下開展下列活動:尋找家鄉名人;采訪當今名流、名企;宣傳家鄉的特色產業;雕塑家鄉浮石;調查母親河——錢塘江的水質等。
(3)建設德育“基地”
2002年3月,學校與南陽經濟開發區、蕭山“倉前水文站”“赭山遠鴻苗圃”“南陽敬老院”等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為學生實踐活動,提供幫助。
(4)進行“六項”特色活動
如,開展“誦讀國學經典,弘揚潮鄉文化”的錢江潮詩文誦讀活動進行;“潔美潮鄉,文明潮鄉”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踏青活動;組織傘鄉孩子制傘比賽等等。
三、創建特色成果
近幾年來,學校德育以“潮”文化教育為載體,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教育教學成果。
1.彰顯了學校特色
(1)“弄潮兒”小記者團碩果累累
2007年“弄潮兒”小記者團被全國少工會授予“紅領巾優秀小社團”稱號。2009年“弄潮兒”小記者團被杭州市少工會授予“杭州市優秀雛鷹假日小隊”稱號和蕭山區“德育十佳社團”稱號。
(2)大、中隊活動影響深遠
2007年舉辦了義蓬片“觀涌潮奇景,學家鄉名人”的中隊展示活動。2010年4月,學校舉辦了“走向潮鄉深處,尋找赭山的記憶”校本課程課堂教學觀摩活動。2011年12月,舉行蕭山區“潮潤百年赭小,秀我七彩童年”少先隊大隊活動等有關活動,在蕭山教育信息網、蕭山日報、蕭山電視臺進行了報道。
(3)學校知名度日益提升
2010年上半年,學校接受了浙江教育在線電視臺的現場采訪,高榮華校長作了開展“潮”文化教育活動的總結。下半年,學校被評為“蕭山區德育特色學校”。近幾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
2.增強了教師的能力
自從開展“潮”文化教育活動以來,有20多個課題、論文、案例在區級及以上獲獎。如2007年《有效利用區域資源深化地方課程教育內涵——對“潮”文化延續教育的實踐研究》獲得杭州市地方課程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2008年《把握地理優勢,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赭山“潮文化”實踐活動研究》獲得蕭山區第二屆德育精品工程。2011年《文本研究、星級評定、個性評價——基于“潮文化研究”平臺提升有效教師素質的研究》獲得浙江省義教論文評比一等獎。
3.發展完善了學生素質
(1)學習態度的轉變——主動參與,積極體驗
“潮”文化對學生而言內容更鮮活,形式更活潑,時空更開放,學生更喜聞樂見。
(2)學習方法的轉變——質疑探究,改變學法
在活動中,自己去發現新知識,探究新方法的能力大大增強。
(3)思想品質的轉化——道德內斂,導之以行
我們在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以潮修德”這一育人目標,進行艱苦樸素教育、耐挫教育、競爭意識、責任擔當意識教育等,增強了熱愛家鄉的認同感、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和發展家鄉的責任感。
四、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