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的味道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家里的味道有香有臭,奶奶養雞的雞屎味和爸爸放臭屁屁的味道,都是不太好聞,如果加上媽媽的香水味,變成了一種很難形容的怪味道,這也是我家的獨一無二,別人家保證聞不到的啦!
有時爸爸媽媽都不在家,家里只剩我和保姆,那是一種“自由”的味道,真是太爽了。但是,晚上我一個人睡覺,很怕阿飄來找我,一種“孤孤單單”的可怕味道,我實在怕怕。
我們家開?條店,有熬煮的高湯味、紅蔥頭的香氣、油油香香的味道充滿在好多來品嘗美食的客人之間,那也是只有我家才可以聞到的“醍醐”味。
“表妹,你在外面還好嗎?你外婆做黃姜飯了,剛才她還嘮叨你今年怎么沒回家呢……”表姐的一個電話,把我的思緒帶回了家鄉……
黃姜飯是家鄉清明節必備的主食之一,聽說是祖先們流傳下來的風俗。黃姜飯那金燦燦的顏色,是這個世上最具有魅力的色彩;黃姜飯那清香的氣味,是這個世上最具有誘惑的氣味;黃姜飯那美妙可口的味道,醇香纏綿,令人回味無窮,不可言喻……
記得有一年清明節下起了雨,而那時候,黃姜還在菜地里。“下雨了,怎么去挖黃姜?”“要不今年就不做黃姜飯了?太費功夫……”我和堂哥堂姐們在一旁聽了大人們的對話,都害怕吃不上黃姜飯,急忙說:“我們去挖吧!”“下雨了,路很遠……”為了吃上一頓黃姜飯,我挺了挺胸膛,說道:“沒關系!包在我們身上好了。”
來到菜地,我們先是找到種植黃姜的地帶。然后認真地挖了起來。我還記得,那是我第一次挖黃姜,因為下著大雨,黃姜在地下好像喝飽了水,想出來見見新世界,我用手輕輕一拔,它就乖乖地出來了……
我們回來后,媽媽就開始忙碌地準備黃姜飯。做黃姜飯的程序有點繁瑣。先用菜刀把姜壓扁成塊狀,把姜用水煮到沸騰,最后再把姜壓一次,除去黃姜,只取煮好的黃姜水,還需要放上一個夜晚,第二天再用黃姜水來煮飯。而且每一個程序里面還有很多細節,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必定會影響口感。
盡管黃姜飯做起來程序繁瑣,家人也仍然每年都做黃姜飯,為的就是把祖先們的風俗傳承下來,為的就是把家鄉的味道永存心中,那熟悉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啊……
三年前,我們一家都離開了家鄉。后來,每逢清明節回家鄉后,外婆總是打來電話,非要我們回去吃一頓黃姜飯。盡管與外婆家相隔甚遠,但是,爸爸也總會開著車載著弟弟、媽媽和我一起前往外婆家,去品咂那熟悉的家鄉的味道……
而今年,清明節我卻身在他鄉。表姐的一個打電話,使我馬上想吃到黃姜飯。于是,我便立即到繁華的街面去尋找,問過若干個本地人,哪里有黃姜?回答我的只有失望——他們連黃姜的名字也沒聽過,更不要說是見過了。
那一天,我見到了一位作家,我人生中見到的第一位作家……
10月11日大作家沈石溪老師來到我校講座,我一聽立刻興奮了起來。三至六年級的同學都來到了操場上,會場十分熱鬧。我一直在幻想著他的樣子,雖然見過沈老師的照片,但是照片和真人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呀!
“沈老師來啦!”人群中不知道是誰喊了一聲,我的目光直直的射到大門口。媽呀,不愧是作家,連車都這么有個性。近了近了,沈老師走了過來。他向我們點了點頭,便被老師“領”進教學樓了。“沈老師好酷啊,不知道他的講座是什么樣的呢?”我心里想到。
不一會沈老師的講座便開始了。他顯示和我們打了個招呼,然后便開始了……我細細的端詳著我心中最有魔力的人。沈老師長得挺和藹一看就知道很有文采,他講的雖然不是普通話,但也別具一格,作家就是要不走尋常路。我正在做著“白日夢”時一個細小聲音傳入我的大腦,“萬一沈老師講座很乏味怎么辦啊?我最討厭乏味了”我聽后心里一顫,心里安慰自己“不會的,一定不會的。”事實就是這樣,沈老師的講座一點也不枯燥。
沈老師現實用他的一段生活經歷,打開了“話匣子”聽得我們驚嘆不已、津津有味。后來,沈老師又結合自己的小說內容,說了說他的寫作感受與元素,教會了我們一些動物的特點、習性,還教給了我們一些寫作技巧。可是正當我們聽得正投入的時候,講座卻結束了。我們都有些失望。“不過人家是作家,很忙的,也要體諒啊!”我在心里安慰著自己。
摘 要:舞蹈藝術作為藝術門類中一支獨特的分支在藝術發展的歷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代表之一,在歷史發展中呈現出多層次的表現狀態,即“強勢的發展狀態、能對別國文化產生影響、對文化繼承產生積極作用“三個方面的內容。通過三方面的分析使得我們客觀認識舞蹈藝術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為更好地從不同的視野研究它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角度。
關鍵詞:舞蹈,文化,軟實力,表現狀態
一.前言
藝術在國家文化軟實力中作為一種中堅力量是最易傳播、最生動、最有力量的體現。無論是歷史的進程中,留給我們關于舞蹈藝術體現國家軟實力的諸多史實;還是現代社會,各種藝術門類紛繁復雜的傳播現象中,舞蹈藝術一直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在國家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中,凸顯著本國的實力與特色。舞蹈藝術已經作為國家文化實力的代表,在社會進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對于我國而言,舞蹈藝術無論是歷史的過往、現在、或是未來中,它都是必不可少,至關重要的方面。
二.歷史進程中,我國舞蹈藝術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現狀態
歷史的發展總是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舞蹈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時間的推移從激情澎湃變得波瀾不驚。遵循著自身的發展規律連綿不斷的向社會傳遞著藝術的能量。并且在每個朝代的國與國之間總能找到舞蹈藝術作為國家軟實力的史證。
在歷史的發展脈絡中,舞蹈藝術最能代表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方面就是它有著強勢的發展狀態。如果說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是形成表演性舞蹈初期時,對于特定階層的“特殊服務”的話,到了春秋時期,舞蹈藝術已經在社會各階層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發展狀態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就才有了歷史上的“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實質上就是民間樂舞的強勢發展狀態,影響了在周代就已建立起來的樂舞體制,導致了社會各階層人士在樂舞時已屏棄了舊時的體制,從而也體現了社會制度即將瓦解的一個鮮明史例。也正是由于民間舞蹈的興盛發展,才促進了舞蹈作為表演性藝術的形成,也培育出了一些專業的舞蹈人才。專業舞蹈人才的培養與發展,也增強了社會各階層人民對于舞蹈的喜愛。同時,舞蹈的強勢發展也造就了它對社會民眾的巨大影響力。才進而出現“以舞相屬”的禮節性舞蹈和即興舞蹈。比如漢代賓客間就有相邀起舞的習俗,在當時如果你拒絕起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舞蹈能作為一種禮節儀式已經是它強勢發展狀態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得以肯定的表現。而即興舞蹈普及性的發展,更可以說明社會發展過程中,這樣獨特的藝術形式所具有的強大感染力。作為禮節儀式的普及及老百姓可以自娛即興舞蹈,可以看出在歷史文化發展背景下,舞蹈藝術的發展狀態是強勢的。
在舞蹈藝術自然的互動中對別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舞蹈藝術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地域的遷移與他國的舞蹈藝術頻繁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吸收了他國優秀的舞蹈藝術強大了自身的藝術表現力。對外交流中也對他國的藝術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絲綢之路的開啟,打開了東西方物質交流的通道,同時也激起了東西方藝術的碰撞。早在周代,中原地區樂器就曾傳入西域。到了漢代東西方舞蹈交流更為頻繁,西域樂舞也曾對漢代“百戲”的發展助力。而到了舞蹈藝術大發展得唐代,舞蹈藝術不僅繼承了前代所留下的優秀樂舞文化,同時也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了本朝代的樂舞藝術,對他國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唐代樂舞對日本藝術的影響,當時由遣唐使帶回日本的經典樂舞形式,至今也可在日本的雅樂、能樂中覓其蹤跡。而朝鮮的音樂中的《唐樂》,演奏樂器都是我國一些傳統的器樂。在藝術的碰撞中,被吸收的一方一定是有值得為之自豪的某些方面。在朝代更替的紛繁戰亂中,舞蹈藝術也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在朝代的變更中形成自己的舞蹈美學思想,作為思想上的武器影響著戰亂中的各國人民。比如儒家的樂舞理論,除了對舞蹈本質的論述外,它所提倡舞蹈的社會作用及政治作用。不僅在歷史中被歷朝歷代所推崇,在現代社會還起有一定的作用。不僅對我國,甚至對周邊國家的藝術思潮也有所影響。
舞蹈藝術對國家文化繼承發展也產生了積極作用。藝術的繼承是復雜而奇特的,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舞蹈藝術到了明、清時期逐漸融入了戲曲藝術。在戲曲藝術的發展中,舞蹈是一種重要的因素,并且沒有被湮沒在這樣一種綜合的表演形式中。它不僅承載著戲曲藝術的傳承,同時也維護著自我的藝術特性。也保證了后來的藝術家在戲曲中對它進行剝離。同時我們發現,歷史中除了樂舞以外,其他的藝術門類,比如詩歌、戲劇、文學等等也有很多是通過舞蹈作為載體在表達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如:漢代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傳統文化沒有區分明顯的時候,詩歌的表達并不單純是文字的書寫,伴隨著高亢的情緒,有時候是歌唱、甚至是手舞足蹈的形式。也許正是這么富有感染力的表現才值得人們記憶深刻。也正是舞蹈的這種特性,才可以讓更多的文化通過這樣生動的形式得到更多的人認可,同時也逐漸深入到社會中而得以保存。
三.結語
無論是歷史發展脈絡中的強勁動力;或是由于自身散發的獨特魅力對別國文化藝術的影響;再或者在文化繼承中作為鮮明的符號記錄著自身發展脈絡。這些都是舞蹈藝術作為獨特的藝術方式在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發展狀態。我們試著分析它可以更加深知舞蹈藝術的獨特性,我們需要更多的分析歷史中它所能代表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諸多方面。這樣,在現代社會中,會對我們更好地認知這門藝術,提供更好地借鑒、參考作用。由于水平有限,文章不足之處請多指教。(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藝術系)
參考文獻:
端午節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采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后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最新端午節心得體會中學生作文,供大家學習。
最新端午節心得體會中學生作文1清晨,在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氣中醒來,朦朧中向枕邊摸索,摸起的是個精致的香包,不用說,端午節又到了。
以前過端午節時,外婆總是很早就開始準備,從別處摘一些艾葉來曬干,給我們這些孩子們做香包。其實,在街上也有人推著車來賣,不管是做工還是造型,都要比外婆做的好看不少,但外婆卻還是每年堅持做給我們。因為,少了外婆的香包,總會覺得這節過的不完整。
端午節前一天,外婆會在家包粽子。我就坐在旁邊的小凳子上看著,幫外婆遞粽葉,在呈滿香米的粽子頂上放上一顆紅棗,與外婆合作包好一個又一個粽子。有時外婆包粽子的香米用沒了,我便會將買下的米倒進一個干凈的盆中,煞有其事的學著外婆的樣子攪著盆中的米。外婆就在旁邊看著,任憑我怎樣攪動盆中的米。等到差不多了,便叫我將米端過去。當手從水中拿出來時,那股香香的米味就留在手上了。
外婆繼續包著粽子,我便舉著雙手過去,湊到外婆身邊,想與外婆一同分享這香米的味道,聞聞外婆手上也有同樣的味道,我笑著跑開了。
一整個端午節,手上的米味兒退得差不多了,外婆的香包便被我掛在身上,這樣,不論我走到哪兒,身上總能帶著一股淡淡的艾草香。這味道是清新的,也是獨特的。
那時的端午,總讓我期待又回味。那蜜棗的的香甜,配上那糯糯的米,久久不散的味道,還有外婆做的艾草香包的清香。這樣的端午,連同那味道,一直在我的記憶中。
現在,我早就不是當時那個只懂玩樂的孩童,但外婆卻依舊做著同樣的事。閑下來時,我也會幫忙。還是記憶中的場景,還是記憶中的兩個人,還是那股端午節熟悉的粽香和艾草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那樣的清香,是那樣的難忘。
最新端午節心得體會中學生作文2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江西贛州,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鄉的人都要賽龍舟吃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節,在這個熱熱鬧鬧的節日里,我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早晨起床后,一直陰雨霏霏,直到十點多,雨才轉小。再去奶奶家過節的路上,要過西河,看見江面上正有五六條龍船疾速駛來。此時的江岸兩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條青龍,一條金龍,一條火龍和其它幾條龍船,都坐著二十余名勇士,每人手中緊握劃板,一鼓作氣。
岸邊觀戰人群有的高深吶喊,為自己的船助威;有的沉默不語,但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條船,也在為他們暗中鼓勵。劃船的勇士聽著這激情的吶喊聲,個個憋足了氣力,揮舞著劃板,身后激起的水花濺起一道道波瀾。寬闊的河面上,波濤滾滾,兩條龍舟劈江斬浪向著橋沖來。一場比賽下來,雙方不分彼此。那種緊張激烈、扣人心弦的競渡場面,令人們嘆為觀止。比賽結束后,誰都不愿離開,大家站在岸邊回味著賽船的無窮樂趣……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吃茶葉蛋和粽子。,端午之后細菌多了,粽葉是有殺菌作用的,吃了防病。端午粽花樣繁多:有堿水棕,綠豆棕,花生棕,豆沙棕,臘肉棕……各具特色,其味各異。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賽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棒極了!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最新端午節心得體會中學生作文3今日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粽子,過端午,熱鬧非凡啊!俗話說得好:“好事成雙嘛!”這不,我爸的一位朋友在海邊新開了一家小吃店,就是今日開張呢!于是,當夜幕剛剛降臨,我們一家便換上衣服,前去海邊為爸爸的那位朋友送上自我的祝福,為他捧捧場,順便也“慰勞”一下自我的肚子!
剛到那兒,嘿!人還挺多啊!一開始我和弟弟便迫不及待地點了許多好吃的!之后便坐在一邊津津有味地和食物們開戰了!正吃著,抬起頭,我便被門外那美麗如畫的景象所吸引了:
黑得有些略顯深沉的天空上,一輪皎潔的明月顯得格外不一樣,引人注目,周圍圍著一顆顆閃耀的小星星,閃著小眼睛,構成了畫中最大的一個亮點。
在明亮的月光下,一排長長的桌椅,邊上坐滿了來此游玩的游人們,那人真叫一個多,店主們一個個在店里、客人中兩邊跑,雖然是一個個汗流浹背,可是,卻也是不亦樂乎啊!這邊是畫中的另一個亮點了。
這時,一旁有人在放孔明燈,那一盞盞向遠方飛去的孔明燈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走到那人群里,剛好一盞孔明燈由他們手里緩緩地升起來了。當燈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十分的開心,看著那漸漸飛上的孔明燈,再看看一旁正在歡笑的人們,他們何嘗不是畫中的亮點了。
陶醉于畫中一個又一個亮點,將弟弟交給媽媽,我脫下鞋子,漫步在沙灘,將腳深深地埋入那柔軟的沙子當中。海浪‘嘩嘩’的打在沙灘上,似乎在招呼著我說:“快下來呀!這可好玩了!”我走到了水中,將腳浸在水中,任由那淘氣的浪花在腳丫里自由的行走。張開雙手,盡情地享受海風的吹拂,任風兒在我的發絲中穿梭,伸手想抓住它可是它卻調皮地躲開了。俯下身子用手去觸摸那一朵朵小浪花,可是它們總是在我碰到他們的那一瞬間,笑著向四面散開了。
完全被這畫面所陶醉了,因媽媽在上頭叫我,我只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水,向沙灘走去,遠遠地回頭,那副美麗的畫仿佛在和我揮手說再見呢!
同學們,這幅畫怎樣樣有時間叫上親人,朋友,親自去體驗一下這“人在畫中”的幸福滋味吧!
最新端午節心得體會中學生作文4端午,一個古老的節日。自戰國時期以來,一向流傳至今。它有著它獨特的味道。
了解了端午的來歷,很是痛心,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屈原,一位愛國志士,忠心侍奉楚王。但卻造小人排擠。結果被流放,他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楚國將亡,他為表達他的愛國之心,以身殉國,投河自盡。原先,端午的背后有著如此令人心酸的故事。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愛國的味道。
端午,我的叔叔等人都會來爺爺家過,一齊吃著飯,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解開纏著粽子的線,打開粽葉,把里面的飯團沾沾白糖,吃一口甜甜的;家人們團聚,大家一齊有說有笑,暖暖的。看著久違的家人們的變化,喜喜的;味道很多,用兩個字概括:幸福。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街上,孩子們帶著他們的五彩線,愜意地走著,十分神氣。這五彩線,讓我回憶起了從前,我每年都會戴。這五彩線是節日的特色,包含著我們中國華民族的獨特,流傳了幾千年。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吃茶蛋,掛艾葉菖蒲……都有著我們中國的獨特文化。端午節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如今,端午節已經成功選入了《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深厚的祖國文化的味道。
生活在21世紀今日的我們,生活十分多姿多彩,端午的活動很多,十分豐富多彩。
有些城市舉行賽龍舟競賽,大家爭先恐后,一齊比賽,盡情享受劃船的歡樂。早上也有很多人去踏青,感受自然的氣息,在草地上,嗅著泥土的芬芳,和家人一齊去野餐!有很多人登山去采艾蒿,品味粽子的味道。孩子們都放假,在一齊盡情玩耍,身上掛著香包。到處都是歡聲笑語。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歡樂的味道。
感受端午的味道,是多姿多彩的味道。它是我們民族的節日。無門應當珍惜,重視這個有著自我獨特味道的特殊節日。
最新端午節心得體會中學生作文5端午節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采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后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
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么“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著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著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么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