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化農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現階段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就是要轉變農業發展的方式,由原有的數量上的增長轉變為質量的提升,在轉變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必須從以下六個方面促進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第一,提高我國農機質量水平,提高農機質量。不僅僅要實現我國農機的數量的增長,更要提高質量,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質量同數量之間的關系。第二,要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要和諧發展糧食油料作物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與其他農副產品機械化發展水平的關系,要做到綜合全面的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第三,要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能力,要學會用科學技術推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能力,對于一些難以突破的的技術瓶頸以及農機發展過程中的困難要不斷地鉆研,能夠使得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層次。第四,要實現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協調共同發展。要對我國的大部分農場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行扶持,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于重點與難點要加大開發力度進行突破工作。努力縮小不同地區之間農場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差距。第五,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對社會的服務能力,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市場作為發展的最基本的導向,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服務質量與服務全社會的水平。第六,要確保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做到安全生產,質量上要有一定的保證。加大對于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的監督與管理,完善監督機制,要做到農機的使用要進行一定的安全培訓工作,使得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能夠正確的使用農機促進農業生產,農機的質量也能夠得到一定的保障??傊?只有從這六個方面發展才能夠促進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能夠走科學發展觀的道路,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科學發展的道路,立足于我國的社會實踐,促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
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具體措施
第一,要貫徹與落實我國新頒布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推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貫徹與發展。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對于農機購置的補貼與優惠政策,利用好國家與政府手中的宏觀調控的作用。此外,要抓住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機遇,能夠使得各個方面都能夠促進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為農民提供進行農機購置上的各種保障措施,建設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服務水平。第二,要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提高農機的科技創新能力,要全面突破我國農機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的難題,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培養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人才投入到農機生產的過程中去,以保證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發展與不斷的提高。第三,要展開多種形式的農機技術的使用與培訓工作,大力推廣農機技術,充分利用好農機企業的作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機使用技術的培訓工作,提高農業生產人員對于農機使用的認識程度,提高農業生產人員對于農機的熟練操作程度,提高生產質量。第四,加強我國對于農機生產過程中的監督與管理工作,提高農機生產隊伍的素質,加強生產隊伍的建設工作,提高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于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保障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個強有力的保障措施,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3結語
【摘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和主要內容,是我國農業今后發展的一大趨勢。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實行農業企業化運作,采取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效率化,最終達成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效果。
【關鍵詞】農業產業;聯產承包
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我國目前市場經濟整體發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農業經濟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實現質的跨越提出的內在要求。
近幾年來,中央一再強調指出,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要保持長期不變,在這一大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如何揚長避短,適應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變化的需求,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確保農民增收,便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實際上,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正是處理和解決當前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所面臨一系列難解之題的一個最為有效的舉措。
首先,從生產環節上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彌補聯產承包責任制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和不足。
在聯產承包制下的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方式,規模細小,經營分散,經濟實力薄弱。當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單靠農民個人力量顯得越來越為有限,很多農戶既沒有擴大生產規模,實現集約化經營的基本資源條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資本投入實力,因此很難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的束縛,這樣生產上不去,農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為無源之水。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將分散的農戶聯結為一體,通過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鏈條,把每個農戶都納入到現代化大農業生產系列之中,真正實現生產的“統分結合”。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發展農戶的企業化經營、農場化經營和定單農業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的應用,通過國內和國際間的分工和協作,充分發揮地域經濟的資源優勢、品種優勢,促進農業經濟全方位發展和進步。農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從流通環節來看,聯產承包制本身存在著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一家一戶和彼此封閉的生產經營單位,割斷了生產與市場的內在聯系,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市場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以后,由于絕大多數農民所占有的市場信息有限,加上市場調節滯后性的影響,很多農民難以正確把握市場的波動或盲目跟著市場走,往往陷入市場虛假信號的陷阱,或是產品銷售受阻,或是賣不出預期的價錢,有時甚至出現豐產不增收或是豐產減收的情況。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將農戶分散性的小生產融入到大市場之中。
第三,以戶為單位的聯產承包制,難以抵御各種突如其來的風險。
包括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行政干預風險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體制,可以使少數頭腦靈活,市場預測較為準確的農戶富裕起來,率先步入小康行列。但對大多數農戶來說,在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之下,很難規避無時不在的各種風險,從較長時期來看,必然會出現大量生產難以維持甚至破產的農民,形成兩極分化。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增強廣大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將農戶的生產、經營各項活動統合起來,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形成有機整體,并與市場聯通起來,從而可以從整體上減輕市場波動、突發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在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產業的各鏈條和各環節結為整體,形成合力,在產業鏈中構建起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反饋系統,當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馬上會引連鎖效應,迅速做出應對反應,從而最大限度化解風險,降低損失;另外,行政性干預對于農戶來說也是引發風險的因素之一。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充實、鞏固和完善聯產承包制的有效手段。
可以說,農業產業化賦予了聯產承包制以新的內容和新的生命力。在統分結合的雙層體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生產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分”的優勢,在保障農民生產自主性的前提下,通過利益誘導,充分調動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市場為紐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銜接以及社會服務化體系的確立,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在整體上將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又統一起來。這種“統”,不是行政上的管理,而是經濟上的,以利益為目標的“統”。這種統分結合,可以在農業產業上各環節給農民帶來豐厚利益。僅以農產品加工環節為例,價值1元的農產品,經過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以增值3.75元,日本可以增值2.2元,而我國只有0.38元。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潛力巨大,農民可以從中獲取相當可觀的收益。
第五,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充實農村現實經濟基礎。
隨著我國現在水力資源的日益緊張,提高現代化引水渠的建設的質量,提高引水渠的使用效率,對現代化的農業建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新型現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利用現代化引水渠建設可以大力促進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廣大農村中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來自于農業生產及一些相關的產業。在現在我國新的農業建設中,大量的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產品的出現和使用確保了國家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正是這些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新型作物的出現使得農業生產中對水的利用要求越來越高?,F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在使用中既可以保證在農業生產中水在使用量上總數量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對水的使用量的精確控制,使之可以達到現代化新型農業技術和新型農業產品的要求。這就確保并促進了我國現代化農村的經濟發展。
1.2現代化引水渠建設是實現農村穩定發展的保障
在中國一直有“無商不富,無農不穩”的說法。在現在的農村中,特別是在廣大的西部地區,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種不穩定的因素是很多的。這些不穩定因素包括了大量的農業人口流失而形成的土地荒蕪、農民之間因為搶奪水源而產生的糾紛、因為農民對保護水源的認識不足而與水利部門產生矛盾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著我國農村建設的穩定與發展。在利用現代化的引水渠建設工作,可以開發出更多的水源投入到農業建設中,同時還可以提高現在已開發的水源的使用率,減少水源在輸送過程中的浪費問題,確保農業用水的使用量。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農村中因為水缺少的問題造成的不穩定因素,為農村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1.3現代化引水渠工程是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的保障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大量的人口在日常中需要大量的糧食供應。但是隨著我國的耕地面積日益減少,糧食生產不足帶來的安全問題已經出現在了每一個人的面前。如何利用好現有的耕地面積,確保糧食產量在安全線以上是國家農業建設的一項重大使命。做好水利工程建設工作,確保農業供水使用是這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農業水利建設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份,現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可以為更多的糧食耕地提供穩定的灌溉水源,大大的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糧食產量,為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2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設
在現代的農業建設中,因為許多的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出現,以及農業水源使用要求的提高,農業生產中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引水渠工程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做好建設工作就成為了引水渠建設工作人員的研究課題。
2.1利用先進的工程技術做好引水渠建設工作
為做好現代引水渠的建設工作,提高引水渠工程的建設速度和質量,越來越多的先進的工程技術被引進到引水渠工程建設中來。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在引水渠建設中新的技術手段的應用是很廣泛的。以四川地區的引水渠建設為例:四川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形復雜,在施工中遇到的問題是很多的。在以往的引水渠建設中,首先難以解決的是因為地形情況復雜造成的勘測難問題。但是新的GPS定位技術,加上計算機三維成像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新的定向爆破技術、混凝土澆灌技術、水閘控制技術的等相關新技術的使用,都大大的提高了新的引水渠建設工作的建設效率和質量。
2.2加強農民在引水渠的建設管理工作的參與度
引水渠工程的建設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惠農工程。在中國農村中,需要這大量的用于灌溉的小型引水渠。如果只是依靠政府和水利部門的建設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可以加強農民在引水渠工程建設的參與度,利用農民對農業灌溉水源的的需求,自己建設村級的小型引水渠,然后再與水利部門修建的大型引水渠連接,形成引水渠星羅密布于村間的景象。真正的將引水渠工程的作用運用于每一塊需要澆灌的土地。
2.3在引水渠建設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體系
在現代的引水渠建設工作中,除了做好引水渠本身的建設工作外,還應該在引水渠建設的上級來源和下級使用工作上加強管理,做好提高水源的使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引水渠建設工作中必須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體系,將大型的水利工程、大型的引水渠、小型的水庫、村級的引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設工作,建立統一的體質,形成“主動脈-微血管-毛細血管”一樣的水利工程體系。這個體系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水源的使用率,確保農業灌溉工作的順利完成。
2.4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設完成后的善后管理工作
要提高引水渠工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的作用,除了做好引水渠的建設工作以外,在引水渠工程建設完成后,做好其善后管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這些管理和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水費的收取工作。水是一種珍貴的資源,在水的使用過程中需要農民繳納一定的水費。這樣做可以提高農民對水的珍惜程度,增加水的使用率,減少水的浪費情況。二是做好引水渠維護保養工作。引水渠工程在建設完成后,也會因為地質、氣候等問題,在使用中出現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水利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引水渠日常巡視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維護保養,確保引水渠的順利使用。三是做好水資源的保護工作。水利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對于破壞引水渠工程、偷水、嚴重浪費水資源、污染水資源等違法行為,一定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利用法律武器保護好水資源。
3結束語
(一)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內涵
作為源自物理學的概念,耦合是指兩個或以上系統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耦合度則是對系統間彼此作用強度的刻畫。當系統間相互配合和促進時則為良性耦合,反之則是不良耦合。耦合協調則是系統間一種良性的相互關聯,是系統間的配合得當和優化循環。作為“耦合”、“協調”和“發展”的有機統一,耦合協調體現著系統間由無序變為有序,由低級協調優化到高級協調共生的演化趨勢。與此相對應,耦合協調度即是衡量系統間在協調這一約束條件下的整體發展程度。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區別在于前者主要反映系統間相互作用程度的強弱,不分利弊;而后者則表示相互作用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體現協調狀況好壞。
(二)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原理
農村教育發展的直接目標在于推動農村人口素質和技能的提升,農業現代化則是生產條件、勞動力技能、技術和制度等的改善在農業生產領域內的綜合反映。顯然,農村教育發展和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關鍵的彼此促進關系和螺旋上升。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村教育進步,同時也為農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支撐條件和潛在機會,是農村教育生態系統中最具潛能的影響因素。農業現代化與農村人口的技能和素質密切相關,發展農村教育有利于提升全面農業現代化水平,這是通過教育的直接效應和正外部性綜合形成的。
農村教育帶動的農業勞動力信息素質和知識素養的提升不僅有助于農業新技術和新制度的推廣,而且能夠增強受教育者自身的“干中學”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資源的轉化效率。此外,農村教育發展存在自我積累的可能,具有特定知識基礎的農業勞動人口會衍生出對更高層次教育的需求,形成教育的自我疊加動力,這會進一步增加農業投入資源的邊際產出能力。農業現代化對農村教育的推動體現在要素支持、需求引導和創新驅動等方面。首先,農業現代化提升了農村發展質量和農民收入水平,緩解受教育人口對家庭經濟條件的壓力,同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還有助于增加除財政以外的農村辦學經費來源渠道,完善農村教育保障機制,從而保證農村教育質量;其次,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技術革新和效率進步會擴大新知識需求和現有知識基礎之間的“缺口”,從而對農業從業人員接受高層次教育產生推力;最后,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會吸納新知識和其他創新要素,縮小城鄉間知識創新鴻溝,這些創新資源能夠通過涓滴效應優化農村教育質量。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一)耦合協調評價模型
為深入分析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存在的耦合關系,本研究構建能夠有效反映整體功效和協同效應的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耦合評價模型,其中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的量化分別通過對其下屬指標的科學集成確定。本文通過熵值法計算評價指標權重。熵值法依據指標傳遞給決策者信息量大小確定權重,能夠反映指標信息熵值的效用價值,較專家經驗評估具有更高可信度。以農業現代化為例,主要測算步驟為:
第一,構建由h個年份、m個區域和n項指標構成的評價系統初始數據矩陣X={x}kijh×m×n,其中,1≤k≤h,1≤i≤m,1≤j≤n,xkij表示第k年份第i區域第j個能夠反映農業現代化指標的原始數據。
第二,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克服指標量綱差異,正向指標取值x,kij=(xkij-minxkij)/(maxxkij-minxkij),負向指標取值x,kij=(maxxkij-xkij)/(maxxkij-minxkij),并定義標準化矩陣Y={y}kijh×m×n,ykij=x,kij/∑hk=1∑mi=1x,kij。
第三,計算指標信息熵:ej=-K∑hk=1∑mi=1(ykijlnykij),其中,K=1/ln(h×m)。第四,計算第j個指標的差異性系數:dj=1-ej,進而得出指標權重wj=dj/∑nj=1dj。第五,計算各區域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得分:Uki=∑nj=1(wj×x,kij)。借助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系統模型,可得出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的耦合度模型,表示為:C=4U1U2/(U1+U2)槡2(1)其中,U1和U2分別為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兩系統的評價值,C為耦合度。當C值為1時,系統間實現良好的共振耦合。需要指出的是,耦合度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區分系統間差異化的表現,比如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均較為滯后的考察單元可能會表現出二者高度耦合的狀態,顯然這與二者均在各自高水平上實現的高度耦合是存在內涵差異的,因此需要通過耦合協調度進行深入判斷,公式如下:槡D=C×T(2)其中,T=a1U1+a2U2(3)D和T分別為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的耦合協調度和綜合評價指數,a1和a2為待定系數,且a1+a2=1。由于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在協調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促進程度會存在差異,農村教育會通過人力資源技能提升推動農業現代化,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還需要農村教育以外的力量驅動,因此本研究對a1和a2分別賦值0.4和0.6。此外,參考已有研究的做法[16],本研究亦將D值以0.3、0.4、0.5、0.6和0.7為分界點把系統協調度劃分為嚴重失調(Ⅰ)、中度失調(Ⅱ)、輕度失調(Ⅲ)、勉強協調(Ⅳ)、中度協調(Ⅴ)和高度協調(Ⅵ)六類。
當進入高度協調狀態時,農業生產會因得到來自于農村教育所提供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和智力的充分支持而增加邊際產出,同時高效率和高產出的農業生產又會放大對農村教育的需求并提供了必要的支撐資源,如此不斷的螺旋上升會極大地拓展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空間。此外,耦合協調度模型無法描述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相對發展狀況,理想狀態下二者應為同步優化狀態。因此本研究以相對發展度模型求取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相對發展度系數,公式如式(4)所示。當E≤0.7時為農村教育滯后于農業現代化水平;當0.7<E<1.3時為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優化;當E≥1.3時為農村教育領先于農業現代化水平。E=U1/U2(4)
(二)灰色關聯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盡管能夠闡述系統間交互關系的程度,但卻無法詳細闡述不同系統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后者可通過構建灰色關聯度模型分析?;疑P聯度是對兩個系統或兩個因素間關聯性大小的量度,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對時間或空間序列數據進行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比較來判斷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該方法需要確定系統行為特征的參考數列和影響系統行為因素組成的數據序列并加以無量綱化處理,在此基礎上求得差序列,并按照式(5)計算灰色關聯系數矩陣。γi(j)=miniminjZXi-ZXj+ξmaximaxjZXi-ZXjZXi-ZXj+ξmaximaxjZXi-ZXjγij=1n∑nj=1γi(j)(5)其中,ZXi和ZXj分別表示各省域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標準化值;ξ為分辨系數,一般取0.5;γij為兩類指標間的灰色關聯度,全部γij即構成反映各指標間相互關系的灰色關聯矩陣。γij值越大,說明ZXi和ZXj相互作用程度越強。某系統特定指標對另一系統的整體效應可通過ri或rj反映。ri=1m∑mj=1γij(i=1,2,…,s;j=1,2,…,m)rj=1s∑sj=1γij(i=1,2,…,s;j=1,2,…,m)(6)
(三)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
區域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評價需要能夠綜合反映地區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狀況,為此評價指標選取應遵循完備性、獨立性、可操作性和相對穩定性等原則。本文在綜合借鑒先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教育規模和教育保障兩方面構建農村教育評價體系[2,17-18],其中教育規模包括農村受教育人口占農村勞動人口比重、農村義務教育后教育人口占受教育人口比重和農村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三指標,同時反映了地區農村教育的覆蓋面和層級;教育保障包括教育經費投入和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投入占比兩指標,反映了地區農村教育經費總量和結構。農業現代化內涵較為豐富,在借鑒已有研究基礎上,本文從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產出增長等方面加以系統測度[7-9]。其中農業技術進步選擇機械動力和生產性固定資產兩指標,反映農業生產中對人力勞作的替代程度;效率提升選擇農業中間消耗占增加值比重以及農業產值比重與農村人口比重之比兩指標;產出增長則選擇農均收入、農均產值增加和地均產值增加三指標進行測量,反映了農業生產對農民收入和福祉的貢獻。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全部數據均取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域年度統計公報,個別缺失值通過插值法補充。其中受教育年限和義務教育后教育人口比重等指標通過原始統計數據計算得出,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和大專及以上教育年限分別取6年、9年、12年、11年和16年。因缺失值過多故不計。
三、我國省域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的實證研究
(一)我國省域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測度結果
通過熵值法測度的考察期內部分年度我國省域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考察年度內各省域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均有所不同程度的增長,全域平均年度增長率分別為9.90%和11.89%,針對變異系數的計算則表明,考察時段內省域間農村教育相對差異呈縮小趨勢,變異系數從0.507下降到0.427;省域間農業現代化相對差異保持穩定。橫向比較顯示,現階段我國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仍存在顯著的空間差異。以2011年為例,按國家統計局口徑劃分的東中西部農村教育指數均值分別為0.457、0.282和0.284,中西部和東部差距明顯,具體到省域,北京和上海農村教育指數達到0.8以上,而貴州和四川農村教育指數僅在0.2之下。
反映農村教育水平的各指標中,農村受義務教育后教育人口占全部受教育人口比重和農村人均教育經費投入的省際差異最為顯著,2011年北京農村義務教育后教育人口占比達到43.37%,而貴州僅為7.80%,全域存在顯著的“東高西低”格局;2011年上海農村人均教育經費投入為22822元,最低的湖南僅為4746元,農村教育投入存在“中部地區塌陷”現象。2011年東中西部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指數均值分別為0.444、0.356和0.373,各省域中最高海南達到0.6以上,而最低山西則僅為0.195。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最高上海達到16054元,最低甘肅為3909元;京津和長三角區域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云貴甘青等省均在5000元以下。需要指出的是,在全域范圍內,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盡管均有所提升,但在部分關鍵指標上表現仍較為滯后。以2011年為例,雖然全域農村受教育人口占農村勞動人口比重達到94.58%,但農村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8.18年,集中在初中層次。此外,農村受教育人口仍集中在初中和小學,農村義務教育后教育人口僅占農村全部受教育人口的16.23%。農業現代化指標中,農業中間消耗占增加值比重高達35.65%,以農業產值比重與農村人口比重之比刻畫的農業生產率僅為0.161。我國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二)我國省域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及其時空分析
針對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耦合度的測算表明,考察年度內各省域(除)耦合度指數均高于0.88,這表明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相互作用強度較高。表3則報告了我國各省域2007—2011年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度計算結果。時序分析表明,全國各省域(除)耦合協調度均值在考察年度內從0.484逐年增加到0.601,即從輕度失調逐漸轉變為中度協調,各省域耦合協調度類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級。2007年我國各省域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指數均值分別為0.240和0.252,盡管二者耦合度較高,但這種彼此間的相互作用無法實現有效的良性互促;考察年度內各省域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指數均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66%和11.89%,到2011年分別達到0.345和0.394,全域范圍內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不僅仍處于強相互作用狀態,而且進入相對較好的協調狀態。東中西各地區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均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81%、5.28%和6.60%,中西部地區高于東部,這與“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中西部農村和農業發展密切相關,具體到省域,增幅最高的前五位依次為青海(11.04%)、貴州(7.44%)、寧夏(7.30%)、陜西(7.23%)和甘肅(7.22%)。
從考察年度內各省域耦合協調度均值的分布類型看,全部省域均集中在輕度失調(Ⅲ)、勉強協調(Ⅳ)、中度協調(Ⅴ)三種類型。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和新疆為中度協調類型,該類型中除新疆外均為東部省份,其中北京和上海屬于農村教育領先型,需要進一步釋放農村教育資源和教育成果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作用,帶動二者實現更高水平的協調,其余省域為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中等水平的協調互促,既需要強化農村教育對農業發展的智力和知識支持,也需要增加農業發展對農村教育的反哺能力;山西、安徽、江西、河南、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和寧夏為輕度失調類型,該類型省域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區;除此以外各省域均為勉強協調類型。在勉強協調和輕度失調類型各省域中,天津、山西、陜西和甘肅為農業現代化相對滯后,需要強化農村教育對農業現代化的能量輸入;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貴州、云南和青海為由農村教育相對滯后引發的綜合滯后,農村教育的發展還無法有效地滿足農業現代化所需的軟資源,推動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更高層次的協調需要大力克服教育短板;其余省域則為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僅在低水平協調共振,二者螺旋上升需要從完善提升農村教育層次和質量以及強化農業發展對農村教育支撐
四、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耦合的內部機制分析
通過灰色關聯模型計算獲得的關聯度矩陣。可以看出,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均存在較高的相關性?;谙到y影響的分析表明,農業現代化指標中,反映效率的農業中間消耗占增加值比重(Y3)和農業增加值比重與農村人口比重之比(Y4)對農村教育影響強度最大,分別達到0.867和0.821。究其原因在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會通過農民凈收入增加和農業創新示范效應增加農業勞動人口的受教育訴求,從而擴大農村教育空間,并實現彼此間螺旋上升。其次,反映農業生產投入的農均農用機械動力(Y1)和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Y2)對農村教育也具有較大影響。相比之下,反映農業現代化產出的Y5、Y6和Y7三指標對農村教育影響強度較低,農業產出增長對農村教育的反哺機制還有待增強。在農村教育指標中,農村義務教育后教育人口占農村受教育人口比重(X2)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相對最大,高層次教育拓展了農業勞動人口的基本技能,增加其對農業創新要素的敏感性和吸納能力,從而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教育經費投入(X4)影響強度相對最低,這意味著現階段農村教育資源向知識和智力資本轉化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五、結論和討論
本研究基于2007—2011年數據研究表明,我國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呈現不斷提升趨勢,但仍存在顯著空間差異,農村教育結構和農業生產效率仍需進一步優化。我國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的耦合度較高,但針對耦合協調度的測算結果表明,除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和新疆為中度協調類型外,其他省域均為勉強協調或輕微失調。其中天津、山西、陜西和甘肅為由農業現代化偏低引發的綜合滯后,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貴州、云南和青海則為由農村教育相對滯后引發的綜合滯后;其余省域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僅在低水平協調共振,需要進行系統突破?;疑P聯度模型分析表明農村教育與農業生產效率關聯度最高,其次為農業技術進步,再次為農業產出增長;農村義務教育后教育人口占農村受教育人口比重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相對最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影響強度相對最低。
(一)農業信息缺乏針對性目前我國農業信息網站平臺中提供的大多是關于當前國家與政府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及某些農業經濟學家對國家重大農業經濟發展政策的深入解讀,反而具有農業生產指導作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與突破相關信息較少。同時,農業信息平臺上共享的農業信息大多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科學素質較低的農民與某些地方農業生產合作社工作人員不能理解。農業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農民自身、與農業相關的政府機構及一些如農村生產合作社、農業信息中介等私營機構,不同的農業信息使用者對于信息內容的傾向性與側重點不同,因此要求農業信息平臺中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確的定位與分類,只有具有針對性的農業信息才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對農業信息化建設認識不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同樣進入從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向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化農業方向發展。近年來政府對于農業現代化與新農村建設高度重視,使得人民逐漸認識到先進農業生產信息與技術對于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方面的重要推動作用。但是,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一些地方政府與農民仍然片面堅持“勤勞致富”的傳統觀念,忽視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推動農業產業化、規?;l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這種傳統觀念的存在嚴重阻礙我國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三)農業信息利用率低農業信息的最終使用者大部分是農民,但是不可否認農村文化教育水平相對比較落后,農業生產信息化程度低,農民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對于農業生產信息的吸收與利用程度低,這也嚴重制約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進程。(四)農業信息化建設技術人員缺乏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今天,農業經濟想要實現現代化、產業化發展,就需要不斷推進新型農業信息化建設,而農業信息化建設技術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工作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已成為阻礙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性問題。農業信息化建設技術人員大多是不具備農業生產技術專業知識的政府職能部門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與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難以提出具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導致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二、落實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措施
(一)優化職能機構,努力提升農業信息服務水平新型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首先就是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機構與個人及農業生產信息進行統籌規劃,建立起統一、規范化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平臺,并不斷完善信息與傳播過程中相關的規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涉及政府職能部門、農業生產專家、大眾媒體與信息服務機構、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自身在內的綜合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農業生產信息的收集與精確定位分類工作,不斷提高農業信息對于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針對性與實踐操作的指導性,同時還應該不斷開展農業信息下鄉工作、組織農業科技生產隊伍進駐農村對實際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指導,加強農民農業生產信息化的新觀念,努力提升服務水平與質量,大力推動現代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促進我國農業經濟體制改革與轉型,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二)開展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基地項目開展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基地項目,積極運用先進農業發展示范基地具有的真實直觀的引導作用來進行農業經濟信息化項目建設的宣傳和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經濟信息化基地項目首先就是具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農業村鎮作為信息化基地,可以采用依靠政府財政補助、地方企業資金與技術投入、國家農業經濟政策扶持、農民自身收集等方式,為基地大部分農民安裝計算機并接入農業信息共享服務網站,建立農業信息化農民專項培訓隊伍,幫助基地農民通過計算機獲取具有農業生產指導性的農業信息,并不斷完善基地信息化基礎設施與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通過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最終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
(三)提高農業信息技術人員綜合素質提高農業信息服務技術人員綜合素質一方面就是注重農業信息使用者———農民自身的信息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與經營者獲取與利用農業信息的能力,以保證農業信息能夠最終促進農業生產與發展,同時還需要不斷提高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與知識水平,具體可以通過網上遠程教育、建立統一農業生產專業信息技能培訓平臺,建立相關職能機構對于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人員崗前培訓及持證上崗工作實施嚴格監督;另一方面由政府做擔保與引導,組建一個具有豐富農業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經驗的農業經濟信息化專家隊伍,同時不斷加強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的結合,推動農業經濟向信息化、現代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