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了解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世態。
2.學習通過具體描寫和對比諷刺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通過對話描寫、動作描寫和對比手法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理解本文的主題
難點: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教學方法:“三學一反思”,小組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每個小組準備好組牌與貼紙小紅旗
教學設計:
課前要求學生充分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了解相關文體文學常識,了解課文內容
課前預習導學
【知識鏈接】1――題目解讀:《范進中舉》選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文題點明了小說的主要人物(范進)和事件(中舉)。“中舉”是封建社會的秀才參加鄉試,考中后稱為舉人。
【知識鏈接】2――了解作者作品: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代表作品是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一生中大半時間在南京、揚州兩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層人士”,如官僚豪紳、紈绔子弟、舉業中人、清客等,對他們的卑污的靈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穢行劣跡,有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個人經濟地位的劇變,使他與廣大下層人民有較多的接觸,這些成了他創作《儒林外史》的豐富素材。《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共55回。全書通過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墮落的描繪,深刻地接露和強烈地抨擊了封建社會道德風俗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畫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會儒林百丑圖。
【知識鏈接】3――相關資料:廣東學道周進上任后在廣州主考兩場生員,然后主考南海、番禹兩縣的童生考試,其中就有范進。范進當時已是54歲了,從20歲到54歲,他整整考了35年。當花白著胡子的范進坐在考場里,引起了周進的憐憫,因為范進與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進最初考了許多年秀才也沒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個朋友替他捐錢買了一個秀才資格,他才得以考上舉人,最終考上進士。正因為如此,他才對范進格外關照,結果范進在童試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緊接著在鄉試中考了第七名。
1.給劃線的字注音。
腆( )著肚子 啐( )在臉上 避諱( ) 綰( )了頭發 星宿( ) 攥( )緊 帶挈( ) 桑梓( ) 作揖( ) 行( )事 醺( ) 舍與( ) 商酌( )
2.通讀課文,了解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
進學回家,屠戶賀喜
教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范進中舉發瘋的片段)
2.檢查預習情況
①各小組長檢查成員完成“預習導學”中第1小題的情況,都完成的小組加一面紅旗。
②請同學概括故事情節(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小組有機會獲得紅旗)
中舉前:進學回家,屠戶賀喜――借錢遭拒
中舉后:喜極發瘋――屠戶治瘋――鄉紳拜訪――范進賞銀
3.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分析人物形象,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世態。
學習通過具體描寫和對比諷刺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二.自學(分析人物形象)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大屏幕上的問題,橫線中內容可摘錄原文的關鍵語句回答。
小說中哪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請找出具體描繪他們的詞句,說說他們有什么性格特征。(舉手回答問題的小組有機會獲得紅旗)
范進中舉前后的對比:
生活狀況
中舉前(每日小菜飯 無油 鄉試無盤纏 賣雞換米煮粥)
中舉后(有米 有酒 有肉 有房 有錢)
社會地位
中舉前(鄰里無人理會 現世寶 尖嘴猴腮 癩蝦蟆 不三不四)
中舉后(天上星宿 才學高 品貌好 賢婿老爺 張鄉紳登門拜訪百般拉攏)
對胡屠戶的稱呼
中舉前(岳父) 中舉后(老爹)
性格:猥瑣懦弱,圓滑世故,熱衷功名
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的表現對比:
對范進的態度 中舉前 稱呼(現世寶)評價(爛忠厚沒用的人 癩蝦蟆想吃天鵝肉 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尖嘴猴腮)
中舉后 稱呼(賢婿老爺)評價(文曲星 才學又高、品貌又好 體面的相貌)
賀禮 中舉前 一副大腸一瓶酒
中舉后(七八斤肉、四五千錢)
離開范家時的神態動作
中舉前 橫披著衣服,腆著肚子去了
中舉后 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地去了
對范母的稱呼
中舉前 老不死的老娘 中舉后 老太太
性格: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前倨后恭
小結:小說通過范進和胡屠戶的語言、動作等前后的變化來突出人物性格,這種寫法就叫對比。(出示課件)
三.研學
范進連續三十幾年參加科舉考試,朝思暮想能金榜題名,可當這一天終于到來時,他卻怎么樣?(瘋了)今天我們來當當醫生給他看看病吧。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范進發瘋一段,大家思考大屏幕中的問題。這一個環節看看哪組先搶到發言權,搶到的小組可以任選1題回答。回答對了小組獲得紅旗。
(一)精讀片段 精讀范進發瘋一段,給范進“看病”。
1.用精煉的語言概括范進發瘋的過程
昏厥 瘋跑 跌倒 瘋走集上
2.找出寫范進發瘋狀態的語句,看看吳敬梓先生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他。
動作 語言 神態 外貌
3.對于范進的發瘋,眾人有什么反應?這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側面描寫,烘托范進瘋得厲害
師:范進好不容易中了舉卻瘋了,聰明的你給他診治診治吧。請思考研學部分4至6題。
(二)探究主題
4.范進為什么會發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分析。(診病)
直接原因:喜極而瘋
根本原因: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5.他的瘋病是怎樣治好的?為什么要指出是報錄人出的主意?(治病)
胡屠戶打好的。報錄人鎮定自若提出治病方法,說明這種情形在封建社會里不只一次出現,這也是塑造范進形象的典型意義。
6.有病的還有哪些人?他們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病”的?“發病”的癥狀是什么?
(邊板書邊總結:封建科舉制度像一條毒蛇鉆進人們的心臟,殘害人們的心靈。這些人的表現突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四.反思檢測
這篇小說的對比手法用得好,突出了人物性格,反映了社會現實,于是擬了一副對聯(請看大屏幕)……大家是否想一試身手?請分組創作對聯,最好反映各色人等在范進中舉前后的表現。看哪組擬得又快又好,擬得好的組加兩面紅旗。
1.小試牛刀(根據你對課文人物的理解,試擬對聯)
例:上聯 尖嘴猴腮癩蝦蟆
下聯 才高貌好文曲星
橫批 趨炎附勢
學生展示。
師:下面曬曬各組的成果,評選三個優勝小組,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們!
學了這篇小說,你可能有很多話要說,下面進入暢所欲言環節,請看大屏幕:
2.暢所欲言
古人普遍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學生發言,老師及時評價。
結束語(出示課件)
送你兩句話
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
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給課堂營造輕松的氛圍,讓教學成為一種藝術,這是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以及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本文著重從導入語、提問、板書設計以及語言的藝術性來探討如何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藝術活力。希望對從事教師的工作人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語;提問;語言;藝術設計
長期以來,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陷入到一種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沒有根據學生特點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想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我國的語文教學質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學生一直認為語文就不用學習,只要會認識幾個字,會說話就好,因此,在課堂中常常出現睡覺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現象。同時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死板,沒有創新性,更提不起學生學習興趣。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藝術性。
1. 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語的藝術設計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學必須有一個出色的開頭,有一些教師往往不注重課文的導入,或者只是簡單地當成了敲門磚,當門敲開了,磚也就扔了。魏書生說過:“好的導語就像磁鐵,一下子就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另外,托爾斯坦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追新求異是每一個學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語的設計如何顯得有藝術性,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藝術設計。
(1)教師的導入語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特別是在古代詩詞的教學中,對這方面的體現尤其明顯。當學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作為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古往今來,詩詞中,寫風的語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觀刈麥》中描寫南風:“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辛棄疾的《青玉案》中描寫東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陰》中描寫西風:“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岑參描寫北風:“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等,通過引用這些詩句,來導出今天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2)導入的語言要體現思想內涵。 教師在設計導入語時,不僅要有吸引性,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啟迪效果。當學到《范進中舉》時,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大家都知道“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在故事中,剛開始,蘇秦游說秦王沒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視,之后發奮讀書,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后來游說趙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見嫂子爬著來見他,蘇秦問何故,嫂子答:“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們今天學的什么課文呢,學生能夠馬上猜到,就是《范進中舉》,在這篇課文中,范進就相當于蘇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蘇秦嫂子一樣的人物,通過這樣的導語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引出下面所要講的課文,也讓學生大概了解《范進中舉》所要表達的思想。
2. 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設計 課堂提問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依據教學目標重難點,科學地提出疑問以及提出重難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思考以及解決問題。
(1)反思性的提問。 長期以來,學生的思維往往陷入到一種怪圈中,淺嘗輒止,在學習課文時,往往不能夠正確地理解語文課文的真正思想以及體會文章的奧妙之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注意其藝術性。例如在學習《我與地壇》一文時,課文后面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史鐵生自從無意中進入到地壇后,就沒長久地離開過它呢”,反問學生,如果你是史鐵生,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真正進入到這個角色中,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從史鐵生的角度出發,在心理上和作者產生共鳴,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當時復雜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2)互動性提問。 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多的是通過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例如:學習《偉大的悲劇》一文時,首先教師應該提問“既然是悲劇又何來偉大一說呢”,讓學生組成兩個陣地,互相討論,逐漸達成一種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傷,悲痛”,同時還有“悲壯”的意思,從而得出勇士犧牲了身體,是悲壯的,但是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偉大的。從而使學生明白課文的主體思想就是贊揚一種為事業而犧牲的偉大精神,是當前所缺乏的一種精神。
(3)求異設問法。 通過采用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從而加深學生對事物特征的認識以及理解。例如學習《阿房宮賦》時,作為教師可以將其與《六國論》進行比較,分析國家滅亡的原因,兩篇論文的論點是否相同呢,從而使學生明白兩者滅亡原因的不同,最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3. 語文課堂教學中板書的藝術設計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現代性的教學手法不斷應用到教學中,越來越多地受到教師的重視。但是,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中的板書設計是無可代替的,板書設計能夠彰顯執教者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風格,炫耀出絢麗的智慧火花,同時充滿藝術性的板書設計,能夠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光輝以及色彩。那么如何設計語文課堂中的板書,才能夠增加課堂色彩呢,本人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板書設計精巧美觀。 語文教學的板書設計是建立在視覺心理基礎之上,因此,在設計板書時應該符合規范性以及時效性等特點,同時又要追求美的視覺以及美的感受,板書的設計不僅僅是線條與文字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藝術,創新性地展示形象美、語言美以及布局美。例如:我們在學習《陋室銘》時,可以將文字以及線條結合成“陋室”的門窗以及屋瓦,這樣一來,不僅使課文的結構清晰,還能夠得到學生會心的一笑,激發學習興趣。
(2)板書設計高度概括。 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應該注重板書設計的概括性,板書不僅僅能傳達豐富的課文信息,而且還能夠凸顯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教師在黑板上寫得密密麻麻的,型若蛛網,也不要求教師只將甲乙丙丁簡單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板書,只會讓學生記不住,學生的筆記來不及記下,既耽誤時間又不能突出課文的重難點。例如:在學習《口技》時,全文主要是突出一個“善”字,因此,設計本文板書時,應該高度對其進行概括,將內容以及寫法構成一個大大的“善”字,突出全文的字眼。
(3)板書設計直觀形象。 直觀形象地運用語文板書的設計能夠將理性東西與感性東西建立可靠的聯系,學生能夠從中學習事物以及現象,教師再建立相應的板書模型、圖表就能夠將課文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愛蓮說》這篇文章時,教師在進行板書設計時可以將荷花的外形特點與其精神內容相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形象地將課文內容與寫法展示得清晰明了。
4. 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藝術設計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展示語文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陣地,語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一般我們會發現,比較受歡迎的講課教師不僅僅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具有語文的藝術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實踐經驗,總結以下幾種語文課堂語言藝術。
(1)語言以情動人。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語文課堂語言必須具有感彩,或者熱情奔放,或者含情脈脈,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首先教師應該有感情地為學生朗讀整首長詩,在讀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蓋的……”,當讀到這句飽含深情的語句時,下面聽課的學生也會被感動,這樣的朗讀就再次展現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
(2)語言生動形象。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以及欣賞充滿思想的美文佳句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的語言必須生動形象,充滿美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漁歌子》時,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讓同學在腦子里展現白鷺、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輪廓,在給學生講解這些時,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一幕幕情景展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讓學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樂趣無窮。
(3)語言機智幽默。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的技巧在于隨機應變”,課堂環境是一個變化的環境,這就要求教師靈活運用課堂環境,使之符合教學要求,教師機智幽默的語言往往會產生意外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正在上課,一只小鳥飛進來,東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學抓到了,這時教師可以這樣說:“小麻雀沒上小學就想上初中了嗎?可惜它聽不懂我們的課啊,還是放飛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煉吧。”通過這樣的語言,就使課堂氛圍一下放松下來,為下面同學愉悅學習奠定了基礎。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就必須正確掌握語文教學特點,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不是讓語文課堂氛圍像死水一樣沉寂,這樣不僅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影響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炎,邱春蘭.淺談課堂教學藝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8).
[2] 陳瑞生.同課異構:一種有效的教育比較研究方式[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O(1).
[3] 劉延紅.語文課堂語言藝術之我見[J].閱讀教學論壇,2012(12).
[4] 馬志國.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教海探航,2011(34):23-24.
[5] 馬心忠.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及設計原則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10).
[6] 李偉.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科技資訊,2011(13).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新課程 教學策劃
一、鉆研教材,引入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語文課程的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教學,改善課堂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中教學要求的安排和教學策略的選擇,體現了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去積極響應,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在學習者身上培養發現快樂,創設符合學生心理,貼近學生生活,且又能與本節課密切相關的導入部分。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你們知道“濟南”嗎?它在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我們這兒的冬天又如何呢?利用多媒體制作北方大雪紛飛和南方如春的冬天進行比較。讓學生自我感知:“冬天”給人以寒冷的感覺,而北方的冬天似乎更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風雪、大冰河等。那么,濟南的冬天呢?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感覺?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當然,這種導入不再是以往那種單獨地由教師表白的一種形式,而是一種“情境”,這種“情境”形式多樣,不拘一格,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運用多種情境、直觀的教學手段,貼近學生實際,找準知識的切入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通過設置巧妙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積極學習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
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時空跨度大,內容包羅萬象,古今中外無所不有,很多內容不是中學生閱歷中的。教學新課時,教師要找準作品情感的閃光點,如我在教《新聞兩篇》時,利用了多媒體剪輯度江戰役中的一些片斷,讓學生感受當時人民渡江準備、渡江過程、渡過長江后的雄偉場面。把學生帶進教材特定的情境中,從而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時空距離,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的鉆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親身感受作品的情境。
二、設計短劇,構筑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設置情境。“文章不是無情物。”情境教學就是要以“情”為紐帶,以教師之“情”去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語文教材里的課文大多是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佳品,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無論寫人敘事,還是議論抒情,都飽含著作者的情感。我在教《范進中舉》這篇小說時,利用多媒體制作中舉時的場景,同時也制作現在學子在考上北大或清華名校舉家歡慶的場面進行比較,用以拉近時代的距離。當然,教材不是影視文學,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使之產生與影視產生的直接效果相同的感染力。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從而達到思維的明晰與開闊。
1.設計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說、戲劇,有很多對話描寫。為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情境教學常常利用角色效應,設計角色讓學生充分活動,或分角色朗讀,或分角色表演。教學《范進中舉》這篇小說時,讓學生表演了范進和胡屠戶這樣兩個人物,其他學生扮演群眾,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這樣可以從教材語言出發, 落實教材語言。即“語言情境語言”不斷溝通結合,以切實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時,學生加深了情感體驗。
2.設疑想象,感受情境
葉圣陶先生在談到文藝作品的鑒賞時說:“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如我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問太陽什么時候距離我們近呢?讓學生思考,然后再讓兩位學生分角色進行辯論,他們分別代表兩種不同觀點。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展開 聯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最后,歸納終極答案。
三、交流探討,激發動力
具體到語文課堂中,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動起來,這也體現了本次課改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規律,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環節,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動口、動手、動腦,倡導課標中提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問題設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點又要有探究性,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交流探究的過程中嘗試到學習的樂趣。這種交流可以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小組之間、正反方之間的交流,要不拘于形式,只要能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即可,但必須誠心誠意。師生間的交流,教師必須要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這樣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導入語 提問 語言 藝術設計
長期以來,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陷入到一種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沒有根據學生特點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想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我國的語文教學質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學生一直認為語文就不用學習,只要會認識幾個字,會說話就好,因此,在課堂中常常出現睡覺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現象。同時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死板,沒有創新性,更提不起學生學習興趣。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藝術性。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語的藝術設計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學必須有一個出色的開頭,有一些教師往往不注重課文的導入,或者只是簡單地當成了敲門磚,當門敲開了,磚也就扔了。魏書生說過:“好的導語就像磁鐵,一下子就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另外,托爾斯坦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追新求異是每一個學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語的設計如何顯得有藝術性,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藝術設計。
(一)教師的導入語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特別是在古代詩詞的教學中,對這方面的體現尤其明顯。當學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作為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古往今來,詩詞中,寫風的語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觀刈麥》中描寫南風:“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辛棄疾的《青玉案》中描寫東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陰》中描寫西風:“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岑參描寫北風:“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等,通過引用這些詩句,來導出今天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導入的語言要體現思想內涵
教師在設計導入語時,不僅要有吸引性,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啟迪效果。當學到《范進中舉》時,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大家都知道“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在故事中,剛開始,蘇秦游說秦王沒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視,之后發奮讀書,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后來游說趙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見嫂子爬著來見他,蘇秦問何故,嫂子答:“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們今天學的什么課文呢,學生能夠馬上猜到,就是《范進中舉》。在這篇課文中,范進就相當于蘇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蘇秦嫂子一樣的人物,通過這樣的導語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引出下面所要講的課文,也讓學生大概了解《范進中舉》所要表達的思想。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藝術設計
課堂提問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依據教學目標重難點,科學地提出疑問以及提出重難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思考以及解決問題。
(一)反思性的提問
長期以來,學生的思維往往陷入到一種怪圈中,淺嘗輒止,在學習課文時,往往不能夠正確地理解語文課文的真正思想以及體會文章的奧妙之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注意其藝術性。例如在學習《我與地壇》一文時,課文后面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史鐵生自從無意中進入到地壇后,就沒長久地離開過它呢?”反問學生:如果你是史鐵生,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真正進入到這個角色中,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從史鐵生的角度出發,在心理上和作者產生共鳴,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當時復雜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互動性提問
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多的是通過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例如:學習《偉大的悲劇》一文時,首先教師應該提問“既然是悲劇又何來偉大一說呢”,讓學生組成兩個陣地,互相討論,逐漸達成一種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傷,悲痛”,同時還有“悲壯”的意思,從而得出勇士犧牲了身體,是悲壯的,但是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偉大的。從而使學生明白課文的主體思想就是贊揚一種為事業而犧牲的偉大精神,是當前所缺乏的一種精神。
(三)求異設問法
通過采用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從而加深學生對事物特征的認識以及理解。例如學習《阿房宮賦》時,作為教師可以將其與《六國論》進行比較,分析國家滅亡的原因,對比兩篇論文的論點是否相同,從而使學生明白兩者滅亡原因的不同,最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藝術設計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展示語文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陣地,語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一般我們會發現,比較受歡迎的講課教師不僅僅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具有語文的藝術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實踐經驗,總結以下幾種語文課堂語言藝術。
(一)語言以情動人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語文課堂語言必須具有感彩,或者熱情奔放,或者含情脈脈,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首先教師應該有感情地為學生朗讀整首長詩,在讀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蓋的……”,當讀到這句飽含深情的語句時,下面聽課的學生也會被感動,這樣的朗讀就再次展現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
(二)語言生動形象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以及欣賞充滿思想的美文佳句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的語言必須生動形象,充滿美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漁歌子》時,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讓同學在腦子里展現白鷺、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輪廓,在給學生講解這些時,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一幕幕情景展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讓學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樂趣無窮。
(三)語言機智幽默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的技巧在于隨機應變”,課堂環境是一個變化的環境,這就要求教師靈活運用課堂環境,使之符合教學要求,教師機智幽默的語言往往會產生意外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正在上課,一只小鳥飛進來,東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學抓到了,這時教師可以這樣說:“小麻雀沒上小學就想上初中了嗎?可惜它聽不懂我們的課啊,還是放飛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煉吧。”通過這樣的語言,就使課堂氛圍一下放松下來,為下面同學愉悅學習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一、 研究文本,打磨教材
首先,教師要仔細研讀文本,深入教材,駕馭教材。教師不能停留于對教材內容的剖析、句段的評析、對字詞的賞析上。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相對于其他學科,語文更值得我們在語言文字上去玩味、品析、挖掘。教師應該努力去研究文本、挖掘文本,把教材作為藝術品進行打磨。
例如,教學《鄉愁》這首詩,我們認真研讀發現,詩歌的語言雖然淺顯易懂,仔細品味卻字字含情,平淡的文字下面涌動著汩汩的情感暗流――親情、愛情、鄉情、愛國情。詩人從“小我”“大我”,把個人情感升華為海峽兩岸的中華情。詩歌在時空上構建了一條經緯線,歲月的流逝是經線,物理距離是緯線。詩人通過具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橋梁”,將人物之間的物理距離轉化為心理距離。
教師在研究文本時,首先要從文章體裁、寫作手法、文章主旨等入手;其次分析文章開頭的作用、中間某節的作用、結尾語段的作用,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語段或精彩語段;最后在文章的語句或用詞用語上進行賞析或深挖含義。此外,還可以根據文章進行相關的拓展練習等。
二、 借鑒“教參”,篩選整合
“教參”并未對文本進行細化,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教參的點撥,對文本進行挖掘。例如對于《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一文,教師要挖掘出:①人的高貴體現在哪些方面?②文章中例舉的阿基米德、第歐根尼、王爾德、讀書少女、青年畫家等,他們各自高尚在何處?又存在哪些共同特點?③文章中引用阿基米德、歐根蒂尼、王爾德的話,分別有著怎樣的深刻含義?④文章第二段例舉了阿基米德的事例說理,又列舉了第歐根尼的事例,內容上是否重復?為什么?
例如在《月跡》一文的教學中,在尋找童心童趣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結合學生年齡與心理特點,設置一些思考題:
①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印跡?②孩子為何要一次次地尋找月亮?他們是在什么樣的心理驅使下尋月的?③走近孩子的世界,看看他們有何美妙的想象和發現?④為什么孩子們在尋找月亮的過程中有那么多有趣的美好的發現和體驗?
在引導學生探究文本時,培養學生的研讀能力、比較與鑒賞的能力。例如,對《背影》和《散步》進行賞析與品味;可將《紫藤蘿瀑布》與《幽靜悲劇》進行比較與鑒賞;將《孔乙己》與《范進中舉》進行比較分析。
三、優化流程,追求高效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在課堂上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現、主動質疑、主動探究。因此,語文教學流程往往要根據教學設計和學生實際進行調整。在構建有效課堂的基礎上,追求高效的課堂,把優秀課提升為精品課,把傳統的教學流程轉化為享受藝術與啟迪思維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充分研究與分析學情,這是我們實施教學的基礎之一。例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堂提問、把握教學節奏、安排練習題的梯度等。
其次,教學過程也講究一定的“起承轉合”。
最后,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過程。構建主義教學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而應該是通過主動的探究和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
在2008年江蘇省初中語文質秀課評比中,無錫市楊靜老師在《黃河頌》的教學中設計了以下環節:望(黃河滾滾)―頌(黃河精神)―立(民族之魂)。首先在“起”的環節,是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詩歌中描寫黃河磅礴氣勢的詞句。在“承”的環節,教師讓學生找出“哪個詞表現了我們與黃河聯系緊密?”學生找到“搖籃”一詞。接著,教師指導學生讀詩的第三節:“要讀出巨人的力量應該抓住哪些詞?”學生找出“力量、驕傲、自信”等詞語。在“轉”的環節,教師提問“作者難道只是為了贊美黃河的精神?”,由此進入“合”的環節,挖掘出黃河的精神實質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