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有趣的諧音歇后語

          有趣的諧音歇后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趣的諧音歇后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趣的諧音歇后語范文第1篇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消錐子——真(針)好

          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外甥打燈籠——還是(舅)

          孔父子搬家——凈是輸(書)

          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消錐子——真(針)好

          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賣草帽的丟扁擔——留神。(留繩)

          哥哥不在家——少來(嫂來)

          雨打黃梅頭——倒霉(倒梅)

          半兩棉花——免談(免彈)

          有趣的諧音歇后語范文第2篇

          1.學生能從總體上明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了解綜合性學習的特點,通過綜合性學習,能夠學會制訂活動計劃,在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勇于承擔一定的任務,并能通過獨立或合作學習,較好地完成任務。

          2.學生能夠認真閱讀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從中受到啟發,搜集到更多體現漢字神奇、有趣的資料,感受漢字的美,激發對漢字的熱愛之情,從而樹立從小為純潔祖國的語言文字做貢獻意識。

          3.通過活動學生能夠很好地參與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探究意識的形成,讓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在活動中自主生成、提高。

          教學內容:展示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課前準備:提供網站供學生收集資料作參考。

          教學過程:

          老師導語:古老的漢字生生不息,從形成,發展,到成為文字體系的甲骨文,其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延綿至今,承載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它不僅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而且負載著古代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的全息的標志。上幾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五單元――遨游漢字王國,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對關于漢字的知識有了許多的了解。之前我們已經布置了大家做好了語文綜合實踐課――遨游漢字王國的準備,這節課請大家把學習活動的成果展示出來。

          下面請我們的小主持人主持今天的展示活動:

          主持人甲:漢字歷史悠久,記錄承載著中華文明。

          主持人乙:漢字的出現標志著我們祖先向文明邁出了第一步。

          主持人甲:一個漢字一幅畫。

          主持人乙: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

          合: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漢字。五(1)班遨游漢字王國綜合實踐活動現在開始。

          主持人甲:漢字不僅神奇,更充滿了趣味性,下面隆重請出我們的第一組。

          一、漢字謎宮

          1.字面謎:生小組活動,互猜謎語,贈送燈籠。

          2.肢體謎:

          3.圖畫謎:

          4.考考你:大家都是猜謎高手了,我們小組在收集謎語的時候遇到了一些難題,我們猜了很久但不能確定答案,不知道大家能否來幫忙,請大家看屏幕,這些謎底到底是什么?我們讓紀老師幫我們聽聽答的對不對。

          主持人甲:謎語小組的同學可花費心機了,他們不但根據文字意思,還用圖畫、動作來展示他們小組的活動成果。接著我們看諧音小組的同學為大家帶來了什么?――

          二、諧音樂園

          請同學們找出對聯、古詩中的諧音字。

          1.對聯、古詩

          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

          橫批:缺一少十(衣食)

          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2.諧音笑話

          笑話A:一個外國女孩嫁到中國來,在早飯時,對于不會吃油條的她被指點說:“你蘸著吃。”

          她馬上站起來,又被告訴“你蘸著吃!”

          她一頭霧水,委屈的說:“讓我站著吃,我已經站起來了,還要站到哪兒去?”

          笑話B:那天在樹下軍訓,教官對同學們說:第一排報數,第一位同學驚訝地看著教官,教官又大聲說了一遍:報數!于是,他極不情愿地轉過身跑去抱住了樹。

          3.歇后語

          組員: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歇后語幽默、生動,要是準確運用它,會為你的語言增色不少呢。你們會接歇后語嗎?我們組有兩個同學對歇后語都著了迷,他們可以隨時朗朗上口地對上十幾條來,不信我們看看:

          雨打黃梅頭――倒霉。(倒梅)。

          半兩棉花――免談。(免彈)。

          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無發無天)。

          和尚的房子――廟。(妙)。

          河邊洗黃蓮――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鏡――假聰明。(假充明)。

          西瓜地裹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圓)。

          接受挑戰:

          飛機上做夢―― 孔夫子搬家――

          老九的兄弟―― 梁山的軍師――

          牛角上抹油――

          4.歇后語運用

          (1)華強是我們班的乒乓球高手,我與他比賽,只能是: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2)張蘭上課不再遲到了,真是:新鞋換舊鞋――改鞋(邪)歸正。

          主持人:是呀,歇后語一般產生俏皮、風趣的效果,所以我們要注意在適當的場所才能運用,否則就會鬧笑話。

          三、漢字醫院

          主持人:諧音小組為大家展示了漢字諧音的奧秘,現在該把機會讓給其他小組了吧,看漢字醫院里的錯別字醫生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請他們展示。

          1.出示街頭、廣告的錯別字讓學生修改。

          2.組員互查找作業本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3.編順口溜:

          (快板)漢字漢字真奇怪,一筆一畫很簡單,一不小心就變樣,怎樣分得清聽我唱一唱:辯辨辮瓣,有心能辨別,有言能辯論,有絲能扎辮,有瓜能開花。巳已己,全封巳,半封已,不封是自己。栽裁載,有木要用栽,有衣要用裁,有車要用載。同學們,寫錯字,小則鬧笑話,大則毀千軍,咱們千萬要小心,要小心1

          4.書法殿堂:

          古今書法名家展示:

          主持人:的確,用錯字,小則鬧笑話,大則毀千軍,所以我們不僅要寫對漢字,還要寫好漢字。

          主持人甲:幾千年使用漢字過程中,為了記錄語言,相互交際的需要,人們不斷地改進著文字的形體,字體的演變經歷了一個又一個階段。下面請書法小組的同學展示:

          (1)(展示老師作品)這是我們請我們學校的書法老師為我們寫下的幾種字體,第一行是――

          (2)書法老師還告訴我們:中國的文字歷史悠久,在古代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書法家,讓我們認識并記住他們:東晉時期的王羲之,被稱為書圣,宋朝時期的趙孟俯,唐朝的歐陽旬、顏真卿、柳公權。

          (3)下面請大家欣賞我們收集到的書法作品:

          分別欣賞歐陽旬、顏真卿、柳公權、趙孟俯等的作品,重點欣賞王羲之的《蘭亭序》。

          主持人:同學們,剛才我們在漢字王國盡情地遨游了一番,現在你有什么感受想與大家交流嗎?

          學生交流。

          主持人:一個個方塊字,就是一幅幅跳躍的畫。細細讀她,如同一段雋永秀美的小詩;用心品她,好似一則意蘊深遠的故事;靜靜賞她,仿佛走進了多彩的歷史畫卷……,讓我們用贊美的語氣讀出我們的心聲吧,請打開課本88頁,一起美美地讀《贊漢字》。

          主持人甲:走進漢字,我們領略了它的神秘

          主持人乙:走進漢字,我們感受到它的有趣

          四、最后請班主任老師總結

          五、宣布活動結束

          有趣的諧音歇后語范文第3篇

          學期第14周,我們班舉行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是:遨游漢字王國。活動分成兩個階段,一是有趣的漢字,二是我愛你,漢字。

          經過這次活動,我對漢字的見識有了很大的增長,比如:我知道了甲骨文通行于清朝光緒年間,是王懿榮發現的。而小纂通行于秦代。另外,我對漢字的內容也有了很大的愛好,例如:諧音笑話、對聯、諧音歇后語和字謎等。

          在我眼里,漢字不是僵硬的符號。我認為,每一個漢字都有一段故事,都是一幅畫,并且都存在著一段歷史。學習漢字,就是在走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在觸摸兩千多年前那跳動的脈搏。

          并且,我覺得漢字不可被世人拋棄,因為有些人覺得: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科技化,只要用電腦,無論要什么字,都能打出來,不須用到漢字,所以也不必花大力氣去學習漢字,漢字已經落后了。而我認為:漢字是人類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無價之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書法瑰寶。拋棄漢字,就等于把漢字擁有的兩千多年的歷史生命給扼殺掉。

          通過漢字,我們這些子子孫孫都知道了中華大地的千年風云,明白了東方巨龍的深刻內涵。在這里,我要對大家說:“我們要熱愛漢字,讓漢字繼續流傳下去,而不能讓漢字失傳。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漢字創下更好的記錄!”

          有趣的諧音歇后語范文第4篇

          (一)教材對民俗文化滲入的限制

          首先,當前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內容過于空泛,缺乏適用內容。當前的中國民俗教材有《中國民俗概觀》(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民俗》(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中國的節日與民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民俗文化》(暨南大學出版社)等。這些教材除了個別版本附有多媒體教學光碟外,多數都只是書面講解,不足以表達民俗文化的勃勃生機和魅力。體例也和語言教材相近,分章節介紹的形式較適用于環環相扣的層層遞進式教學,而民俗文化教學,則應多以專題形式出現,才會讓學生們保持新鮮感,活學易用。其次,教材中對民俗文化元素關注不夠。除了高校教材外,近年來通俗教材主要有《文化中國:中國文化閱讀教程I》(北京大學出版社)、《東方韻味:中國文化泛讀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說漢語·談文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等,但這些教材都是對于文化講陽春白雪居多,很少涉及民俗,深入民生的內容很少見。作為文化教材,對民俗文化的關注遠遠不夠。第三,教材沒有體現民俗深層教學意圖。當前教材全部是從拜訪、禮俗、禁忌、飲食、節日、見面、送別等民俗事項入手,忽略了實際效果的反饋,忽視了內在的民俗文化知識的深層次立體介紹,難以讓學生完全理解民俗文化的真正含義,甚至讓學習者對學習原本十分有趣的民俗內容感到索然無味。

          (二)教師專業素養對民俗文化滲透的影響

          教師對于民俗文化教學不夠重視,文化素養有待提升。很多漢語國際教育院校都將民俗文化課隨便安排,幾乎沒有專業的民俗學教師。不少人認為民俗屬于生活,無外乎就是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細微小事。覺得從小到大生活在其中,隨便一說就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而實際上中國的情況是民族眾多、地域廣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并非了解得那么深刻。民俗課程背后有深厚的精神內涵和歷史淵源,閑聊的時候可以隨意,但上課則必須深入淺出、有理有據。民俗教學是一門嚴肅認真的課程,需要理論指導和框架支撐,絕非一時興起就決定講課內容或者心血來潮便能辦講座的。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將較為枯燥的漢語知識和生動的民俗文化內容相結合,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對外國文化的感悟能力,這樣方能讓異域學生感受到同異質的文化,讓學生對民俗文化和漢語知識更感興趣。要時刻多了解本民族的豐富民俗文化,否則將出現被學生問倒的尷尬窘境。廣博的異域文化知識必不可少,知己知彼有利于教師妥善處理文化沖突,也容易讓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應滲入的民俗文化內容

          (一)俗語中的民俗文化

          俗語是漢語語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俗語可以更生動形象地傳遞自己的思想,因此,它在中國人的日常語言表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漢語中,能夠反映民俗語義的詞匯有很多,包括成語、歇后語、諺語、俚語、慣用語等,能反映民俗的數不勝數。例如:“二百五”“東郭先生”“馬大哈”“炒魷魚”“鐵公雞”“綠帽子”“黑吃黑”等。還包括問候語、祝福語、道謝語、禁忌語、委婉語等,如:“請吃糖”“敲竹杠”“托福”“吹牛皮”“跑龍套”等。由此說明,民俗詞匯的生動形象是很適合對外漢語教學的。向學生講解詞匯的深層民俗含義,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民俗詞匯本身的意思,更能增強其語言感悟力。俗語中包含民族色彩。例如:漢族人“結婚”時常常說“請吃糖”,這里就體現了發喜糖的風俗習慣;近鄰日本人卻說成“請吃饅頭”;韓國人則說成“請吃面”……不同民族用的民俗詞匯完全不同,但表達了同一種含義。又如漢族過的“清明節”,即“二十四節氣”之一,要在這幾天里掃墓和踏青。其他還有“春聯”“冬至”“端午”“鬧新房”“做壽”等等。

          (二)古典文學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與文學的關系密不可分。學習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時,常需要通過民俗心理、時代背景的深層挖掘才能使學習者正確理解語義,準確使用。例如: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有夸父逐日的勇敢堅韌,有精衛填海的悲壯舉動,更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自我犧牲;有鳳凰非梧桐不棲、大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抱負;有梁山伯與祝英臺不畏權勢金錢的生死戀情等等。在學習這些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掌握民俗文化對于理解漢語起到了關鍵作用。古典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就是以物喻人,用動植物意象來體現人的美好品格。這一點,同屬儒家文化圈的韓日學生相對比較好理解,例如韓國也同樣喜歡以蘭花來比喻人的高風亮節,所以教師在講解“梅蘭竹菊”這四君子以及“松竹梅”這歲寒三友的時候就會相對容易。但是對于不同文化圈的歐洲、美洲、非洲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以物喻人的方法,更有甚者會對其產生誤會。此類民俗內容的教學,對外漢語教師應適當加以注意。

          (三)風俗習慣

          中華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內容龐雜。外國友人與中國朋友初次見面時,常會被問起年齡、工作單位、收入、家庭情況、是否結婚、有沒有孩子等等個人信息問題,甚至有些人還主動為沒有男、女朋友的年輕人介紹異性,這些在西方國家是屬于隱私的范圍,屬于不禮貌的行為,而在中國卻很正常,甚至是一種普遍的表達關心、顯示親近的方式。所以在準備教學內容時,不僅應該透徹了解本民族的民俗習慣,更應該多多涉獵“異域風情”,與外國民俗文化多作比較,找出共性與差別,才能較好地理解外國人的民族心理,并據此來調整自己的授課內容,讓學生通過了解風俗習慣進而了解民俗詞匯,最后輕松愉快地學會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

          三、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民俗文化教學與滲透的常用方法

          俗語對于教學中民俗文化滲透而言既是內容,又是方式。有些俗語的意義比較好理解,像“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有些則需要在課堂中有目的地介紹一些涉及俗語或民俗詞語的歷史名人及其事跡,以此使學生了解民俗詞語或俗語的本意。可以用歸類法介紹與人名有關的成語、熟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如關于諸葛亮的:“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既生瑜、何生亮”等。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三國時期的歷史產生興趣,進而去讀《三國演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同義詞歸類。像“老婆”“屋里的”“孩子他媽”“太太”“夫人”“賤內”“拙荊”等一系列漢語中表達“女性配偶”一義的詞,我們可將其歸為一類,通過形成要素、地域等分類標準將一些俗語歸為一類,集中教學。又如諧音類的民俗,我們常常在年畫中會看到蝙蝠、魚等動物圖案,分別語義“福氣臨門”和“年年有余”;很多人家在結婚的時候會準備紅棗、花生、桂圓、瓜子,這四樣東西的頭一個字連在一起意思就是“早生貴子”,花生又有寓意為“花插著生”即兒女雙全的意思;還有就是在吃梨的時候,不能兩個人分吃一個,因為諧音“分離”;送別人禮物不可以送雨傘、時鐘,送男士禮物尤其不可以送烏龜或者是帶有烏龜圖案的東西或者是綠色的帽子等。

          (二)風俗習慣教學

          民俗學的解釋:中國婚俗為圖喜慶、吉利,多為紅色,加上吹吹打打聲勢極大,如此顯眼,很多妖魔鬼怪等“不干凈”的東西很容易盯上新人。為了防止“臟東西”騷擾,就在井蓋上鋪上紅紙意圖平安;原本紅紙上沒有東西,但是一旦有風紅紙即被吹開,難保平安,因此最初便在紅紙上擺上蘋果(蘋果,平果,取其平安之意),后期演變為紅色磚頭代替。對外漢語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必然出現文化碰撞和文化比較。而學習者的目的多樣,有的真心仰慕中華文化,希望能夠多學習,完全融入當今中國社會,也有的只是學漢語,將民俗文化僅作為提升漢語水平的手段和方法。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至于如何選擇,決定權在他們。作為引導者,我們應充分尊重他們的態度和選擇。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尊重是跨文化交際中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比如稱呼語的使用,在中國的北方,很多人習慣用親屬的稱謂來稱呼朋友、同事,以示親近,但外國人很不理解很難接受。反過來想,若他們真的稱呼我們二叔、大伯,我們聽起來也不自然。又如中國人的送禮方式。在講解的時候應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送禮和收禮。比如我們常說“一點小意思”、“意思意思”和“你這是什么意思”,其中這三個“意思”是否一致?又該如何理解和運用?讓學生覺得感興趣而主動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利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中國文化。再如過年的時候貼春聯,上聯是貼左邊還是右邊、春聯上下聯的平仄、春聯內容與自己身份的配合、福字要倒著貼等等,都應提醒學生注意,逐一進行了解和掌握。

          (三)從文化精神出發展開民俗文化的滲透

          有的學生僅僅是為了喜歡看中國的功夫片或者是對中醫十分感興趣,就開始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他們經常將自己看到的民俗文化現象同本國的文化內容相對比,甚至有時要將兩種文化一分高下。這不僅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要對兩種文化的內涵都有必要的了解,更要求教師擁有一顆平常心,在學生的思想出現一定問題的時候,用和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斷不可用“天朝文明”的眼光來看待文化中的諸多差異。

          我們不能一味地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思想畢竟尚未能夠成為讓世界各國都認可的普世價值觀。具體的民俗現象極富民族特色,差異讓我們的世界多姿多彩,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好奇、驚異,而相同使人類得以溝通。我們習慣將差異性當作重點,常忽略同一性與相同點,這是不可取的,二者協調并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在接受客人的禮物時,西方人習慣當面打開禮物并贊美一番,而在中國這樣做會顯得主人貪婪、無禮。在中國人家里吃飯時,不應把飯菜吃得精光,否則會有失禮節等等,諸如此類。

          針對不同地域的施教要因人制宜。朝、韓、日等亞洲國家的學生,他們的生活環境與中國很相似,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除了語言不通(日語尚存在很多漢字,韓語、朝鮮語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漢字詞,很多詞匯的發音甚至語法都和粵語很相似),待人接物的法則差別相對較小,可以使用成語、歇后語、典故等具有深層次引述作用的民俗文化概念。教師可以相應地多講一些打招呼、做客、送禮、請客等關乎生活禮節方面的內容。這樣的內容既是學生關心的,也是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運用的。

          有趣的諧音歇后語范文第5篇

          新課標也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如何在教學中實踐這是個嶄新的課題,據此,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自身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開展了一些實踐活動,有的放矢,進行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策略的探究。

          一、參與活動策略

          新課標對高年級的學生有這樣一條要求:能策劃簡單的校園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六年級開學不久,學校要舉行一次美文誦讀比賽,參加學校的誦讀比賽,人數不限。派誰去呢?為此我開展了一次模擬比賽,由學生分組討論,進行策劃、分析、再制定出詳細的活動計劃。

          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很快就讓活動順利舉行了。孩子們自由組合,先在各組長的主持下進行小組比賽,每組選出一名選手參加班級比賽,這樣全班有十六人競賽,學生還組成了評委組,并制定了評價標準,選出了前三名,由這些孩子代表班級參賽。沒想到不但選出的孩子積極準備,其他孩子也積極為他們提供方便,甚至發動了家長為參賽的孩子做視頻和音樂。參賽前這三個孩子早來遲走,反復練習,還利用晨會在班級表演,征求大家的意見,不斷改進。由于大家共同努力,積極參與,結果在高年級組脫穎而出,都取得了較好的名次。當得知這個結果后,孩子們在學校禮堂緊緊擁抱,高興的歡呼起來,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給了他們最熱烈的掌聲。課后,不少孩子不但對這次活動進行了總結,還寫下了生動的日記記錄下自己的收獲。

          二、游戲競賽策略

          兒童具有好“動”的天性。綜合性學習可以發揮兒童好動的特點,把活動和學習結合起來,讓活動成為學習的過程。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通過猜字謎,搜集利用漢字諧音特點的文字材料(如歇后語、詩詞、對聯),調查街頭錯別字,舉辦書法展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漢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對祖國文字的感情。

          這種“活動”是學生喜愛的,有的本身就是游戲,在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親歷和體驗,而不是只聽老師和同學的講解。拿“調查街頭錯別字”來說,它的“課堂”首先是在街頭,學生必須自己去尋找和發現廣告、招牌上的錯別字,有的字學生自己也拿不準,需要去查字典或請教家長、老師,然后才能統計數據,分析原因,提出改進建議。學生還要通過走訪、打電話、寫信等方式,向商店或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我們的意見。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需要綜合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聽說讀寫能力也能得到整體發展。對長期以來習慣于在課堂里聽講、回答問題、做練習的學生來說,活動化的綜合性學習無疑是令人興奮的,對教師來說也是富有挑戰性的嘗試。

          三、角色表演策略

          新課標對高年級的綜合性學習有這樣一條要求: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在六年級學完《三打白骨精》一課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語文綜合性活動,進行《西游記》故事比賽,為了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加強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加深印象,我讓學生也進行角色表演,自己先讀讀兒童版的《西游記》故事,可以自由組合,共同表演,孩子們興趣大增,閱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各自選擇自己喜愛的故事,共同商量,出謀劃策,自作道具,準備表演。學生表演的氣氛非常熱烈,學習的熱情很高,能很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學到了知識,使本來很遙遠的名著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了參與語文活動的快樂。

          四、動手實踐策略

          六年級下冊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是《我的成長手冊》,在學生們即將小學畢業時,指導他們做一本成長手冊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先讓學生做一個整體規劃,到底要做一個怎樣的成長手冊,是綜合性的,還是就專門某一方面的,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搜集小學階段的資料,先讓學生準備一個資料帶,把搜集到的資料放入袋中,以備后用,告訴學生最好的資料是原始資料,但有些資料是無法放進資料袋的,可以用拍照片畫圖等方式搜集,資料搜集完畢可按文中提供的四個步驟制作成長手冊,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制作。學生制作的成長手冊各種各樣,五花八門,還有許多富有創意。

          五、寫作策略

          對開展的各種綜合性語文學習,我都希望學生們能留下一些資料,當然要靠寫作,寫作要讓學生自覺自愿地進行,所以這樣的寫作一般都不定題目,不定體裁,只要能圍繞活動進行即可,自由發揮,由于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這些文章反而妙趣橫生,充滿活力。

          寫作策略不僅僅限于綜合性語文學習之后,一些征文比賽本身就是綜合性學習,為了參加這些比賽,學生們要去查找有關資料,這也是新課標對綜合性語文學習的要求。所以我會利用征文競賽的機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