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月十五夜月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中秋的名詩佳句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
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
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關于中秋節的古詩1、《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2、《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4、《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5、《秋宵月下有懷》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6、《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7、《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8、《中秋月》
宋·晏殊
【關鍵詞】古詩 月 意象
Simple research on the imago of the “moon” in the ancient poetry
Li Xiangwen
【Abstract】The “moon” becomes the object that the poet living in the past dynasties often intoned because of its very rich implication. The “moon” is the support of pouring out the grief of parting and feelings at leave, is the carrier of missing the native land and relatives, is the gift which is presented to the very close relative and bosom friend, is the wing of opening the magnificent imagination and is the ladder of climbing the perfect realm.
【Keywords】Ancient poetry Moon Imago
從“嫦娥奔月”到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登月,從元宵佳節到中秋賞月,不知人們對那神秘而魅力無窮的月球傾訴了多少深情,也不知觸發了多少詩人的靈感。“月”因極其豐富的意蘊而成為歷代詩人吟詠的對象。為此,本文將從如下方面淺析“月”的意象。
1.月――訴說離愁別緒的依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改造自然,治國齊家平天下,不知多少人遠離故鄉親人。面對天上皎潔的圓月,他們無不發出自己的感嘆:張繼因科場落第客路他鄉,在《楓橋夜泊》中寫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李煜由封建帝王變為階下囚后,在《相見歡》中寫著:“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白有“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長相思》)辛棄疾在《滿江紅?中秋寄遠》中詩云:“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玉液滿,瓊杯滑。……”
2.月――思念故土親人的載體。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不知多少人遠離親人,守城戍邊;為治理一方水土,也有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追尋某種理想,還有許多人浪跡天涯。在以馬代步鴻雁傳情的時代,每當皓月當空時,遠在異鄉的人能不思念故鄉親人嗎?這時,詩人們賦予月最理想的思鄉載體。李白《靜夜思》中不是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表白嗎?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寫道:“露從今夜歸,月是故鄉明”;還有“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八月十五日夜月》)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寫有“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有詩云:“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范仲淹有“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慕遮》)在這些詩句里,詩人借月表達了對親人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
3.月――饋贈至親摯友的禮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古仁人中不乏有“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感嘆。他們因治理一方,在其任上勵精圖治,視民如子,政績卓著,百廢俱興,深受黎民百姓的擁戴而升遷;有的因敢于直諫、蔑視權貴而被右遷;還有的人因“欲渡無舟楫”不得不退隱江湖。無論何種原因,只要有親友遷謫,詩人們都會借月抒懷,表達對遠方親友的牽掛與美好祝愿。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不是寫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嗎?張九齡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十五夜望月》)蘇軾更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千古絕唱表達對其弟子由的掛念與關懷,更表達了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
4.月――展開瑰麗想象的翅膀。月明星稀的夜晚,既能不經意地撥動遷客騷人思鄉念家的離愁別緒,也免不了誘發他們滋生瑰麗的想象。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中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折射出詩人勞作辛苦,但仍不乏樂觀愜意的心境。辛棄疾在《西江月》中寫下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也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恬靜的江南夏夜圖。王維《山居秋瞑》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更是一般如詩如畫般令人陶醉的境界。李白有“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劉方平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月夜》)總之,詩人筆下的月夜是愜意靜謐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們對月明風清的田園生活的摯愛之情。
中秋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中秋節賞月的寓意及由來,歡迎大家來閱讀。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中秋節賞月寓意著團圓、寄托情懷。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
賞月習俗的由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吃螃蟹的寓意是什么1、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
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2、說到《紅樓夢》,無論已成經典的舊版電視劇,還是近期熱映的新版本,宴席總是少不了的橋段之一。
書中史湘云在“藕香榭”大擺螃蟹宴的場景十分有趣,從持蟹賞花,以“菊”和“蟹”為題賽詩行酒令,到抹一臉的螃蟹黃子,從“毫端蘊秀臨霜寫,口吃噙香對月吟”,到“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盡管著墨不多,但也能看出食蟹對于當時的大戶人家也是件樂事,中秋團圓熱鬧的氣氛由此而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事實上,食蟹的場景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中多了層團圓的深遠含義。
4、大閘蟹:此蟹產于江蘇蘇州地區陽澄湖,是聞名國內外的中國名產。
陽澄湖湖水大閘蟹,個大體肥,一般三只重500克,大者只重250克以上,最大者可達500克,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十肢矯健,蟹肉豐滿,營養豐富。自古以來,陽澄湖大閘蟹即令無數食客為之傾倒。
5、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
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6、因為菊黃蟹肥秋正濃~秋風送爽中邁入農歷九月,肥美的大閘蟹早已"橫行"深圳。
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指農歷九月雌蟹最佳,到了農歷十月雄蟹當道。此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讓消費者饞得直流口水,食指大動。不是因為中秋節而吃螃蟹,而是因為這個時候的螃蟹最好吃。
7、“蟹”與“謝”同音,而所謂“中秋月圓人圓”,中秋佳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恰好是一個充滿著濃情厚誼的節日。
1、最經典的中秋詩詞——蘇軾《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讀者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從藝術成就上看,此篇屬于蘇詞代表作之一。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在格調上則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2、神話色彩的中秋詩詞——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李商隱這首詩以嫦娥奔月的神話為背景,寫出了詩人清高的品格。李商隱的這首詩被選入新課標課本,李商隱擅長用隱喻,孩子熟讀李商隱的詩會更加有助于加深對唐詩的理解。
3、最雄渾的中秋詩詞——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注解:張九齡是一代名相,他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哦!張九齡遭到貶謫時,恰逢中秋佳節,于是望月傷懷,思念家人,寫下了這首中秋表達思念的名作。這首詩也入選了新課標課本。
4、有親情味的中秋詩詞——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注解:杜甫這首詩表達了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但是在戰亂紛紛的年代只好把相思寄托在月亮之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入選新課標課本。
5、最寂寥的中秋詩詞——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望盡,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解:這首詩展現了一種寂寥的意境。先寫月色,后寫思念,“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更是被世人所贊譽。這首詩是一首經典之作,在新課標也是要求背誦的唐詩。
6、最有邊塞味的中秋詩詞——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解:月亮總是古人用來傳達思念的意象,同一個月亮,分隔兩地的人卻不能一起觀賞。李白這首詩寫出了妻子對遠在邊塞的丈夫的思念。新課標要求背誦此詩。
7、最浪漫的中秋詩詞——劉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解:此詩明明是寫秋天月色,但是卻充滿了一種活躍的氣氛。蟲聲喧囂,趕走了秋天的寂寥,讓人感受到一種浪漫。新課標要求背誦此詩。
8、最傷感的中秋詩詞——白居易《中秋月》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戰,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怨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斷腸,玉兔銀蟾遠不知。
注解:白居易一直是以敘事詩見長,但是這首《中秋月》卻寫得十分纏綿傷感。中秋月圓夜,本是團圓時,但是思念之人分隔兩地,白居易說月亮不懂得這種斷腸的牽掛,可謂傷感至極。
9、最俏皮的中秋詩詞——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注解:這首中秋的詩寫得十分俏皮,恰如皮日休的名字一樣。皮日休寫下這首詩的前一年剛剛高中進士,所謂意氣風發,因此此詩的意境也是清新明快,是眾多中秋詩詞之中為數不多的“俏皮之作”。
10、中秋詩詞
《中秋》
作者:李樸 年代:唐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譯文】:浩瀚廣闊的夜空中,月亮象寶鏡般升起,萬籟無聲,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遙望太空,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達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