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范文第1篇

          【關鍵詞】能源基地;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對重化工業產品的需求呈現出連年遞增的趨勢。這就為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壯大與能源基地的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本文在以上的背景之下,通過深入研究我國的能源基地開發與運作過程中環境危害的原因,對能源開發過程中環境問題進行歸類,在此基礎上從制度層面、企業層面以及社會層面闡述了能源企業環境行為規范化建設的對策。本文的結論有助于為探討我國環境保護的模式提供借鑒,能夠積極推動我國能源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比較好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能源基地環境問題概述

          (1)水污染。在能源基地的開發和建設中,由于鉆井產生的廢水廢渣、洗井過程中產生的廢液都是難以避免的,在這些廢水廢液和廢渣中,含有不少鉛、汞、硫化物等對環境帶來危害的物質,這些廢水如果重新注入地層或者任其自然蒸發彌散,則對環境的影響則不可小覷。(2)大氣污染。能源基地的鉆探和開發中,會泄露一些廢氣或者天然氣,以及鉆井設備排放的廢氣與煙塵,這些氣體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氫以及烴類污染物等,會對環境水體造成破壞,對當地的動植物以及居民產生健康危害。(3)廢棄物污染。能源基地在開發勘探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諸如粉煤灰、污水沉淀物等固體廢棄物。這些物質會對當地的植被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

          二、導致環境問題的成因簡析

          造成以上環境問題的原因是等方面的,概括來講,主要包括:(1)法律方面的原因。能源基地為當地帶來大量的稅收,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然而由于地方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還有很多亟待完善之處,導致環境保護措施沒有被嚴格的執行。(2)資金方面的原因。能源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能源基地對于資金的需求非常迫切,這就導致企業對于環境的投入少之又少,隨著資金供需矛盾的加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3)公眾方面的原因。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是解決環保問題的巨大推動力量,而我國目前的能源基地往往地處偏遠,當地居民還沒有形成比較明確的環境意識,導致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一直存在。(4)企業方面的原因。企業逐利的特性決定了經濟利益是其最終所追求的最大目標,因此企業往往將對于環保的投入當做額外支出的成本,因此企業缺乏對環境進行保護的動力。

          三、能源基地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深水區,同時也完全進入了重化工飛速發展的階段。通過能源基地的群集效應,能夠顯著增強能源產品的競爭力,控制成本,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然而值得重視的是: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與行業的特殊性,能源產業多年來都因循著粗放發展的模式,直接的后果便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環境破壞明顯。結合以上所做的分析,本文給出以下的可持續發展策略。(1)能源基地制度層面的策略。首先應該結合能源基地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構建一套完善的企業環境行為評價指標體系,用以周期性地對能源基地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量化評估,對不合格的部分給予處理,并提出整改期限。還應構建順暢的政府—公眾溝通機制,使企業的環境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被政府所掌握,從而形成有效的環保機制。(2)能源基地企業層面的策略。能源基地的企業結合自身對環境的影響,應該積極進行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創新,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新技術來探索適合的能源技術和先進的減排技術,以多元化融資渠道來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3)能源基地公眾層面的策略。首先應該提升能源企業員工本身的環境保護意識,還應該積極結合各類媒介,通過對環保理念的宣傳來引起大眾對于環保問題的關注度。在能源基地的企業間形成正面的輿論導向,進而發動群眾對基地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督促企業積極進行環保的整改和落實。

          我國各個地區能源基地的建立,對環境的污染與危害也逐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為了切實改善能源基地對環境的危害與影響,應該結合地區現狀與能源基地的生產特點,進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并結合具體的原因給出具備科學性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GDP。

          參考文獻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范文第2篇

          2004年10月27日的早晨,北京又一次籠罩在大氣污染的陰霾之中,報紙上和電視、收音機里依舊傳來關于煤電油運出現緊張的信息……

          這一天,從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飛來了近400名能源專家匯集到北京友誼賓館,探討采用一種正在全世界興起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分布式能源”技術能否幫助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座飛起的大山

          許多年前,現任的北京市長曾經有一個經典的比喻,與中國相比四小龍是幾塊石頭,石頭飛過來雖然可怕,但一座山慢慢滾過來將會使你從心底震撼。然而,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座滾動的大山,而是一座飛起來的大山,而且是一座比石頭飛的更快的大山。

          中國的崛起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關注,全世界最想知道的就是這座飛起來的大山將按照什么軌跡,最終將飛向何方?正是因為某種擔憂,能源專家們才從世界的四面八方聚集到北京。中國的資源能不能支撐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實實在在已經成為全世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總是以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民和政府都未能樹立資源危機的意識。然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資源水平極低,幾乎所有人均資源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國礦產資源緊缺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煤炭、銅、鐵、錳、鉻儲量持續下降,缺口及短缺進一步加大,中國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保證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種,能保證2020年需求的只有6種,資源瓶頸已經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和平崛起”是我們對全世界的承諾,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們確定無誤的既定方針,但是,似乎全世界并不關注我們的目標和承諾,正像這次來北京參加《世界分布式能源聯盟年會》的外國專家所言:關鍵是過程,你們將采用什么辦法來實現你們的目標?

          熵的世界觀--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我們傳統的世界觀是建筑在19世紀中葉,主要的科學基礎是牛頓的三個機械定律和熱力學第一定律,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基本的觀念是“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運動著物質的永遠循環是宇宙的最終結論”,認為世界總的方向是從無序向有序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人類大同世界,地球上的資源和能量將隨著技術的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1850年德國科學家克勞修斯總結并表述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加入的熱量/絕對溫度=熵),他認為:熱可以自發地從高溫傳向低溫,而低溫不會自發的傳向高溫。簡單地說,一杯熱水可以自己變冷,確不會自動變熱,除非借助外部更多的能量。能量雖然守恒,但質量卻發生了變化,一桶溫水可能比一小鍋開水所含的熱量要多,但它永遠煮不熟一個雞蛋。熵會自發的越來越增加,而不會自動減少。熱向何處去了?向更低的溫度散去,直到絕對溫度-273℃,一旦散去將難以重新聚積,一旦能量散盡,溫差將消失,宇宙將熱寂,能量實際上是從有序向無序發展。

          進入20世紀,科學突飛猛進,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科學家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而并非是導師批判的“形而上學”。特別是俄羅斯出生的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對熱力學第二定律進行了廣泛的延伸,并創立了耗散結構理論。不僅能源科學進一步證實了這些理論的正確性,資源專家也相信盡管物質不滅,但資源的品位將逐漸失去,最終將無法再利用。宇宙天文學家肯定地認為:對于太陽和地球,熵定律是一切自然定律中的最高定律,因為對于宇宙和天體的研究,越來越證實這一定律的正確。物理學家也發現時間是不可逆的,如同熵增加的過程也不可逆轉一樣,時間和能量起源于一點,時間最終指向熵增加。生物學家發現生命的過程也在熵定律的涵蓋之下,生命就是一個能量的過程,生命的能量過程就是整個宇宙的能量過程中的一部分,生命逝去的過程恰恰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而環境學家也認為熵增正是地球環境面臨的規律性問題,甚至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也在沿用著這一定律來分析、認識和解釋問題。

          熵定律已經成為一種新的世界觀,它為人類規范了一種行為界線,我們無法逆轉熵的方向,就像無法逆轉時間一樣,但是可以減緩熵增加的速度和過程,通過我們對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調整和約束,通過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觀念進步,來減緩有效資源和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20世紀70年代,先后兩次石油危機之后使人們更加堅信不移,世界的資源不可能無限制地支持人類的高速發展和肆無忌憚的消費,“物質極大豐富”僅僅是一個夢想,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序性是由更多的無序作為代價的。因此,“可持續發展”、“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等等觀念開始成為人類文明的主題,影響人類的發展進程。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發展觀”。

          在熵的世界觀的感召下,為了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轉變,一些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能效為核心的“行動浪潮”在西方發達國家迅速涌起,相應發展出“能源需求側管理(DSM)”、“合同能源管理(EMC)”、“綜合資源規劃(IRP)”、“資源環境交易”、“溫室氣體減排機制”、“能源服務公司(ESCo)體系”等等,這些立足于需求側的能源優化和以節能環保為盈利空間的市場化運作手段得到了社會和政府的支持,同時也提出了在需求側和一些小規模資源綜合利用現場直接建立相關的能源利用設施的必要性。從此,分布式能源(DE)得到了發展。

          何謂“分布式能源”

          所謂“分布式能源”是指:在用戶附近的或小規模資源綜合利用現場建立的能源系統,它包括:能源綜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設施,以及蓄能系統。在需求或資源現場根據用戶對各種能源的不同需求,按照“分配得當、各得所需、溫度對口、梯級利用”的供能方式,盡力擴大資源和溫度利用空間,將輸送環節的損耗降至最低,從而實現能源利用效能與效率的最大化。

          形象地說,如果有一個醫院需要各種能源,例如:電力、消毒蒸汽、采暖、制冷、空調的除濕和加濕、生活熱水、烘干熱氣,甚至花棚里的氣體肥料等。傳統的方式是從電網架設電線,保障供電,再安裝一臺小型應急發電機來保障萬一斷電時的電力供應;從熱力公司鋪設熱力管道,建設換熱站保障冬季供暖;從天然氣公司鋪設燃氣管道,并安裝蒸汽和熱水鍋爐,以及熱風機,解決消毒和炊事蒸汽、衛生熱水和洗衣房烘干,以及冬季空調加濕的需要;使用電力制冷機組在夏季制冷。而在發達國家最新的解決模式是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統,他們在醫院里安裝一臺或幾臺小型或微型模塊化發電機組,利用天然氣和醫院污水處理設施的沼氣發電,將發電之后的廢熱通過余熱鍋爐轉換成為蒸汽,同時利用醫院垃圾焚燒進行補充熱量,用蒸汽解決消毒、炊事、采暖和加濕的需要,夏季采用蒸汽吸收式機組制冷,并利用更低溫度的鍋爐廢熱和制冷機組冷卻水中的余熱來供應衛生熱水,再利用較低溫度的余熱鍋爐排煙作為空調除濕、洗衣房烘干,最后將煙氣注入花卉大棚利用其中的二氧化碳作為氣體肥料,以及廢熱和煙氣中的合成水。將天然氣中的能量“吃光用盡”,把污染變為資源,以這種方式來控制資源的“耗散”和保護環境。使用傳統方式,能源利用效率只要30~40%,而使用分布式能源可以將能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到80~90%,甚至更高。

          當然,分布式能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中國每年有數以千計礦工因為瓦斯爆炸而失去生命,如果允許采用分布式能源在礦區抽放瓦斯發電,而且給予比較優惠的電價收購,使投資抽放瓦斯發電比挖煤更賺錢,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減少煤炭消耗;而且可以減少瓦斯中甲烷排空造成的溫室氣體效應,因為甲烷是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的24.5倍;更重要的是可以挽救成千上萬礦工的寶貴生命。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焦炭生產國,每年估計有2億噸優質煤炭用于生產焦炭。根據煉焦爐型和煤質不同的條件,每噸原煤轉化為焦炭時可以產生300~400立方米熱值當量1,500~4,500大卡/立方米的焦化煤氣,全國每年在煉焦中伴生600-800億立方米的焦化煤氣,粗略估算折合約250-3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超過西氣東輸工程的熱值總量,相當3,000~4,000萬噸標準煤。目前這些資源不是通過火炬頭燃燒,就是直接放散,能夠利用的非常有限,不僅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也嚴重污染環境。如果能將這些分散的焦化廠所產生的焦化煤氣就近發電并實現熱電聯產,可以形成1500~200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同時滿足5億平米建筑的采暖。

          信息時代的能源系統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于能源工業產生了巨大的啟迪,那些分布在千家萬戶的微型計算機在與網絡連接之后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信息時代,它不僅代替了超級電腦,而且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將全世界的人腦連接起來,掀起了一場知識進步的“人民戰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場“分布式”的革命正在悄然而致,直接挑戰后工業時代的“規模效益”的經濟理念。

          在人類信息整合能力不足時,只有通過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實現“大工業、大生產、大市場、大消費、大消耗”。當信息技術發展之后,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生產銷售和最終使用的全部過程,人們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規模未必能夠帶來效益,反而增加更多的資源耗散和環境代價--熵增加。

          電力工業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傳統上我們認為“大電廠、大電網、超高壓”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這是在轉換端來判斷問題,而且在“電”這一單產品一條件下的分析結果,如果在需求一側進行綜合資源對比分析,可能結論未必如此,大電廠與小電廠比較當然發電效率是高的,但是由于燃料、排放的限制,大電廠只能遠離城市,首先發電之后的余熱無法利用,其次輸變電和配電又要增加電網和線路的損失,到了終端用戶的實際資源利用效率必然大打折扣。此外,建設輸電走廊和變電站需要消耗大量土地資源,發電之后的灰渣因為遠離城市無法制成建筑材料再加以利用。此外,城市不僅需要電力,同時還會需要熱力,為解決需求不得不再建設熱力廠,將寶貴的資源轉換成為低品位的采暖能量進行利用,增加了各種資源的耗散和浪費。因此,在需求側建立能源梯級利用設施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方法。1978年,美國為此修改的《公共事業法》允許這一類能效水平更高的用戶熱電聯產設施并網發電。隨之,歐洲、日本都相繼效法修改法律,使他們的法律體系和政府的管理機制能夠順應這一時代的發展趨勢。

          此后,由于天然氣的開發利用,使人們更加認識到應對天然氣的能源設施并非越大越有效,首先因為天然氣比煤更加昂貴,中間環節的浪費變的不可忍受,同時它被利用之后的環境代價更小。此外,對于天然氣的利用技術非常靈活,人們可以根據用戶對于熱電冷多種能源的綜合需求,按照綜合效益最大化來確定規模,并向搭積木一樣組合系統,實現了以效益定規模的理想化的飛躍。

          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源來有效降低資源的耗散速度,人們開始積極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并對各種資源實現綜合利用,由于資源量,能流密度和需求量的限制,社會需要一種更加便捷合理的系統來構筑我們的能源體系。例如,垃圾壜癯『臀鬯沓У惱悠捎汀⒘隊橢械陌檣缶咚購兔翰閆こШ透殖У目扇擠掀約骯こХ先取⒀共畹鵲齲換褂刑裟埽厝饒埽⌒退埽縋埽鎦誓艿瓤稍偕茉吹取I緇嵋笳匭虢⒁恢旨饒芄睦蠹一褂謎廡試矗幟鼙U鮮褂謎叩睦嫻哪茉叢誦泄芾砘啤U庋桓齷剖紫仍諗分薜玫酵晟疲迸飯彝ü那恐聘稍ず徒⒒肪襯茉此笆棧頻齲行Ф糝屏死醋約鵲美婕諾淖枇Γ拐庵窒冉哪茉蠢梅絞?-分布式能源成為一種時尚和榮耀。此后,日本和美國也在積極地進行社會觀念上的轉變。

          在需求側建設能源設施并非新鮮事,實際上世界上最早的電廠--愛迪生在紐約珍珠街建立的人類第一個發電廠就是一個需求側電源。但是,今天的分布式能源已經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因為它融入信息技術的成果,將追求一個更新的目標。首先,分布式能源系統都擁有智能化的控制系統,并將多個系統或者各個子系統進行數據鏈接,其中包括發電設施、制冷換熱設施、儲能設施等等。這種鏈接一邊與用戶需求進行實時信息交互,實行互動優化運行;另一邊,與相關的電網、燃氣管網、甚至環境排放監控系統,以及周邊的分布式能源設施進行鏈接,實現多元協同優化,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使用戶的系統更加經濟有效,也使整個能源環境系統隨時可以得到優化。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從你的口袋里掏出你的手機看看,就會知道這并不遙遠,就信息技術而言,這根本算不了一會事,關鍵是我們是否決心朝著之一目標去努力。其實,無論我們是否選擇分布式能源,它都將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因為資源快速耗散的現實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信息時代的關鍵是每一個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和PC機直接參與其中,而分布式能源也是可以調動每一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的積極性,讓民眾直接參與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節污染的減排行動之中,分布式能源是一場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人民戰爭”。

          分布式能源同時還依賴于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的建立,由于它跨越了我們傳統的工業化社會分工,將暖通空調、發電、供熱制冷、燃氣、配電等不同的學科進行橫向整合,而每一個分布式能源項目又都很小,所以需要專業公司的支持,在國外這一產業被稱之為“能源服務公司(ESCo)”。能源服務公司與用戶簽訂節能服務合同,或者直接投資用戶的能源設施并管理它們,用專家來解決用戶的能源利用問題,通過信息和服務網絡來運營用戶的系統。將節能作為一個盈利市場加以經營,再靠競爭來優勝劣汰,實現節能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分布式能源解決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鑰匙

          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和科學家們不斷向中國政府建議:應積極發展分布式能源技術,來解決中國的能源和環境問題。總理非常重視,先后兩次批示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并將意見告知他本人。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局就此問題認真研究后,向溫總理報告中指出:

          分布式能源是近年來興起的利用小型設備向用戶提供能源供應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與傳統的集中式能源系統相比,分布式能源接近負荷,不需要建設大電網進行遠距離高壓或超高壓輸電,可大大減少線損,節省輸配電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由于兼具發電、供熱等多種能源服務功能,分布式源可以有效地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達到更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分布式能源設備起停方便,負荷調節靈活,各系統相互獨立,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較高;此外,分布式能源多采取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為燃料。較之傳統的集中式能源系統更加環保。熱電聯產是目前典型的分布式能源利用方式,在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的推廣利用。例如丹麥在八十年代前主要依靠幾座大型電站供電,目前,丹麥電力的40%轉由風電和分散的小型熱電聯產電廠供應,能源利用效率高達80%以上。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范文第3篇

          關鍵詞:能源 利用現狀 對策建議

          一、建平縣農村能源、資源現狀

          建平縣位于中國遼寧省西部,屬北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區。全縣總人口57.5萬,現轄5個街道、14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個畜牧農場。全縣總面積4,86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19萬畝,人均擁有耕地4畝。全縣有林面積3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6%,擁有世界最大的100萬畝人工沙棘林,年產沙棘果1萬噸以上。農村能源資源十分豐富,但目前農村能源短缺卻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分布不均,開發不充分、利用不合理、能源利用率水平低所致。

          二、農村能源來源

          1.薪柴資源

          薪柴資源包括用材林、薪炭林、防護林等能夠提供薪柴的各種林,目前理論蘊藏量(實物量)為72.493萬t,每年可供合理開發量29.16萬t(實物量),折標準煤為16.99萬t,農業人口年人均為68.85kg,其薪柴資源見表1。表1 建平縣農村薪柴資源一覽表

          2.秸稈資源

          農作物秸稈及各種草類作為燃料的利用方式,是直接燃燒,它是農村的主要能源資源,其作物秸稈資源見表2。表2 建平縣農村作物秸稈資源一覽表

          從表2可見,秸稈理論蘊藏量77.82萬t,可供能源開發量為61.23萬噸,折標煤31.62萬t,全市農業人口人均占有量為128.11kg。

          3.太陽能、風能能源

          太陽能資源豐富,輻射量140大卡/ cm2?年,日照時數290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大于65%,冬季可高達70%。太陽能資源居遼寧首位,在全國也居高值區。按目前太陽能集熱器60-70%效率計算,夏季每平方米集熱器可收集到9.7萬大卡的有效熱量,約相當于14kg標煤;冬季太陽高度角較低,使南面可獲得較大熱量,陽光射入房間進深可達4-6米,為節能型建筑提供了優越條件。

          風能資源較好,70m高處的年平均風速為5.8m/s,年平均風功率密度225.6W/m2;50m高處的年平均風速為5.6 m/s,年平均風功率密度206.9W/m2;30m高處的年平均風速為5.3m/s,年平均風功率密度183.7W/m2;10m高處的年平均風速為4.9m/s,年平均風功率密度159.6W/m2。70m高度年有效風力小時數位6835小時,風電場風能資源等級為國標(GB/T18710-2002)2級標準。

          4.其它資源

          建平縣水利資源極為欠缺,發電量極少;沼氣資源現雖有1500戶,但利用率不足38.2%,資源量很低;低熱值燃料資源豐富,全縣現已探明油母頁巖儲量1250萬t,焦油儲量8547.9萬t,煤矸石儲量3438萬t,目前基本沒開采應用。

          5.農村能源的現狀和問題

          建平縣農村地區人口多,經濟較發達,但存在農村能源開發不系統、不全面、利用率不高。農村能源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5.1農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費和短缺并存

          農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和秸稈等傳統的生物質能的使用絕大部分采取傳統爐具直接燃燒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轉換率僅為10%―20%。

          5.2農村能源消費對生態與環境的壓力大

          農村能源對生態與環境的壓力來自開采和使用兩個方面。目前煤炭在農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薪柴作為農村生活用能最主要的來源,目前仍占20%左右,其過度采集是導致森林植被破壞的原因之一。在使用能源方面,燃煤燒柴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和污染物,也使得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

          5.3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機制仍不完善

          從政府到農民和相關企業,能源意識不強,造成了農村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費。農村能源宏觀管理體系不健全、管理混亂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

          三、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目前,農村能源的短缺,已成為制約建平縣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自然環境改善的主要因素,迫切需要能源建設跟上去。根據建平縣的實際情況,我認為農村能源的發展必須以生態建設為中心,堅持“開源節流”的原則,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卓有成效的措施。

          1.綜合開發利用太陽能

          充分利用各季節光熱資源,調整農業結構和作物品種布局,采用地膜覆蓋增溫技術提高產品產量,形成規模效益。積極發展民用被動式太陽房綜合配套建設,解決群眾過冬難、耗能大的問題。依據不同條件、不同層次的需求,引進、推廣和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力爭“十二五”期間每年新增太陽能熱水器1萬,“十二五”期末農村基本實現太陽能熱水器。

          2.多元化發展沼氣

          建平縣現有沼氣綜合利用戶近千戶,北方寒冷地區沼氣的發展必須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提高經濟效益以吸引群眾。建平縣采取的沼氣池與塑料大棚結合,不但從根本上解決了北方沼氣池過冬難問題,同時與種植、養殖業緊密結合,將大型養殖場糞便發展沼氣,利用沼氣發電;兩個臨近村可利用桔桿作為資源發展沼氣,利用沼氣取暖、照明;太陽能資源豐富,可利用太陽能資源,建設太陽能路燈,如果60多個行政村將有一半實行了沼氣供熱、燃氣,可為全國節能減排作出貢獻,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3.搞好鄉鎮企業節能

          建平縣鄉鎮企業普遍是設備陳舊、生產方式與技術落后、耗能高。萬元產值能耗達10噸標煤,部分行業高達28.60噸標煤以上。節能對鄉鎮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勢在必行,要調整產業結構,將耗能高、技術條件差、產品又達不到要求的企業,實行關停并轉。并要規定合適的節能指標,總結節能經驗,加以推廣。

          4.制定經濟激勵政策

          政府應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積極引導農民轉變觀念,鼓勵農民發展養殖、種植的生態循環農業,放棄以薪材、煤為主的生活用能習慣,鼓勵農戶要從節流和開源兩個方面發展再生能源,政府應給予資金投入,建設1個沼氣池給予800~1000元的補助,政府應采取相應經濟激勵措施。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兼并重組 永錦能源 經濟效應 社會效應 可持續發展

          一、兼并重組使企業在安全設施、財力物力、技術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全面支撐,步入了安全高效發展的快車道

          2006年7月11日河南永錦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公司成立初期,煤炭產業擁有呂溝煤礦、云蓋山一礦、云蓋山二礦3對礦井。產量不足100萬噸、產值2.5億元。公司成立后,永錦能源依托永煤集團管理、人才、資金、技術、文化、品牌等優勢,狠抓安全生產,強化管理工作,完善制度建設,創新經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推進文化理念整合,投資建設優勢項目,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了安全生產和平穩過度,不斷提升礦井裝備和安全質量標準化水平。公司經濟效益大幅提升,經濟質量持續優化。到2011年底,煤炭年產量達273萬噸,實現利潤8.11億元,資產總額 達26 億元。成為許昌地區同行業效益最好、利稅最高、發展最快的朝陽企業,先后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優秀企業”、“中國煤炭工業100強企業”、“河南省大中型企業綜合效益百佳企業”、“河南省行業利稅20強企業”、“河南省利稅先進單位”、“河南省煤炭系統先進集體”、“河南省管理示范企業”、“河南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二、兼并重組讓企業做大做強,優勢彰顯,安全效應、文化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日益提高

          企業兼并重組后,依托永煤控股的品牌效應和強力支持,永錦能源先后取得興業銀行、中國銀行、浦東發展銀行等銀行2.3億元的支持資金,構建了穩健的企業資金鏈,有效盤活和拉動了企業資金順暢周轉,加大了安全投入資金,逐漸由被動的“輸血”向自我“造血”開始質變。公司緊緊咬定本質安全目標,先后投入4000萬元淘汰了國家明令禁止和無煤安標志的設備;投入技改資金1.1億元強力推進云蓋山二礦技術改造;投資5000萬元啟動了云蓋山一礦的技術改造;投入3867萬元完成了云蓋山一礦、二礦雙回路供電和通風系統、瓦斯監控抽放、防火防塵防治水、機電安全防護等一系列礦井安全生產系統;完成了云蓋山二礦以綜采放頂煤開采裝備為主要標志之一的技改工程;使該礦由核定能力18萬噸/年提升到設計45萬噸/年,成為禹州地區輕放設備配套最好、經濟效益最優的綜采工作面;被樹為河南質量標準化標桿礦井;呂溝礦建礦井50年來長期存在的單電源供電和東西兩翼通風機農用線路供電的重大隱患得到徹底根治,制約安全生產幾十年的瓶頸得到根本解決;云蓋山一礦通過技改項目,實現了采煤機械化,使礦井產能由設計45萬噸/年達到80萬噸/年,比兼并重組前翻一番。在加大安全投入的同時,公司又按照噸煤15元的標準足額提取入安全費用,累計投入安全費用 1201萬元,使公司所屬礦井全部淘汰落后安全設備。僅2006年7月到2008年底兩年半時間內完成的安全投入、比兼并重組前幾十年的安全技改投入總和還要多,極大地改善了礦井作業環境條件,減輕了一線職工勞動強度,提高了安全生產能力,夯實了安全生產基礎,讓永錦能源向本質安全型現代化礦井邁進了一大步。

          在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永錦能源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過硬,一是堅持抓“硬實力”發展;二是堅持抓企業文化的“軟實力”著陸,“軟”“硬”結合,相輔相成,抓“軟著陸”讓重組企業員工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行為作風實現了脫胎換骨的根本性轉變,摒棄了“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小農意識,走出了小天地,融入了大集團,真正解決了“深度融合”問題。“觀念不變原地轉,觀念轉變天地寬”,這是原禹州中鋒集團職工的共同感受;抓“硬實力”發展使企業蓄勢勃發,成效卓著,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效益連年大幅度提升,成為禹州土地上鮮艷盛開的一朵奇葩,創造了良好的安全效應、文化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

          三、當前形勢下對礦井兼并重組工作認識要高度、兼并要大度,重組要力度、整改要強度,易留則留,易關則關,使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微格教學課程資源 教師教學技能 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5—0050—05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轉變教師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成為教師最關注的問題。在培養和提高教師教學技能理論與實踐方面,微格教學課程資源是基礎,也是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因此,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與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就成為時展的主題。

          一、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涵義與理念

          (一)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涵義

          廣義的微格教學課程資源是指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對于一所學校來講,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內涵更加明晰,指的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利于微格教學課程實施,促進培訓目標實現、教學專業提升、教學技能訓練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資源。它具有多樣性、多質性、具體性、價值潛在性等特點。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種類繁多,研究者根據不同標準,把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如下圖所示:

          從以上微格教學的兩類資源來看,兩者并沒有絕然的界線。現實中的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往往既包含著課程素材,也包含開設微格教學課程的條件。

          (二)建設和利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基本理念

          1 教師是微格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兩種性質的人的要素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特別是素材性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建設和利用中起主導作用與決定性作用。教師不僅決定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積累和利用,也是素材性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微格教學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和資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最重要的微格教學課程資源,教師的素材決定了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建設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

          2 微格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包括錄像資源。微格教材是訓練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載體,微格教材的建設與利用不僅要呈現學科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職前、職后教師與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教學技能行為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創造性地開展微格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教師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能力,發展對教學的責任感。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充分發揮微格教材在技能訓練中的作用,同時必須認識到微格教學的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要改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的理念,合理建構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結構和功能。

          3 教學技能訓練過程是師生運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過程。除了具有訓練教學技能的特點之外,還應該成為廣大師生運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共同建構技能知識和人生的生活過程。只有當師生的生活、經驗、智慧、理解等素材性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真實地進入課堂、進入訓練過程的時候,教師和學生才會真實地感受到微格教學訓練過程是他們的教學過程,也是他們教學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才有可能不斷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

          二、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對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從接受師范教育的學生,到初任教師、有經驗的教師、實踐教育家的持續過程”。在此過程中,微格教學課程資源的建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發展,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是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條件,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與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具體來講,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在以下幾方面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可持續發展:

          (一)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成為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對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使教師對教學技能有了新的認識,原有的教學技能不能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要滿足需要,就得開發和建設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就是要對新的技能進行“二次開發”或者“技能重構”。對技能的“重構”或“二次開發”,其實就是對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過程。這一過程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具體情境中更好地運用新技能,并使知識傳授和技能操作更加協調,使教師對自身的知識、技能進行重新評價,推動自身教學技能不斷發展。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不斷學習新技能,改變教學技能的行為方式,對所需求的課程資源進行評價,確立課程資源的開發方式,預測課程資源應達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在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得到成長。這樣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對資源的評價能力、技能操作和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種新技能的出現,一些中小學教師感到困惑,“力不從心、無能為力的緊張和無能感,使教師產生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愿望,并成為教師教學技能可持續發展的寶貴動力資源”。有了微格教學課程資源建設這個助推器的持續作用,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成長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