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原電池教學化學教案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原電池教學化學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原電池教學化學教案

          一、教學思路

          原電池是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一種裝置,也是化學與能源相聯系的很關鍵的內容,這些知識不但能讓學生大開眼界,而且還能為環境、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教學內涵,所以筆者認為這部分知識是應該以全新的教學理念進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筆者的思路是這樣的,從一個水果電池引入電池的內容,這樣能激起學生對本節課的好奇心,可以達到教學創設情境的需要。在上課過程中,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設計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環境。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能源與化學能之間的關系;能設計簡單的原電池;能分析電池反應。

          2.過程與方法:用直觀形象的教具來表現電池的工作原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能夠感覺到能源危機,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環境的作用。

          三、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用水果電池引課(橙子電池)。

          好奇,有一種想自己來試一試的想法,有同學主動上來感受水果電池產生的電流。

          用水果電池能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好奇心,同時也讓學生有一種對平常事物感興趣的情緒,為本節課的順利進行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分析水果電池的工作原理。

          1、有兩個活潑性不同的電極材料。

          2、有水果汁起到電解質作用,作為一部分導線使用。

          3、形成閉合回路。

          4、能自發發生有電子轉移的化學反應。

          聆聽,想,對水果電池有自己的想法,有同學提出,為什么要同時滿足這四個條件,只有其中的一個或兩個不行嗎?還有的同學提出果汁起到導線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實在了,我們并沒有看到導線在哪兒,只看到一個水果而已;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不相信是水果產生了電流,以為是教師做了什么手腳。

          用水果電池引入電流后,自然就會讓學生產生好奇心,這里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聯想到知識層面上,這是一個質的突破,也為學生的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礎。

          用銅鋅稀硫酸原電池展開對學生的釋疑過程。

          1、分析鋅與硫酸反應的過程與原理。

          2、分析銅與鋅用導線連起來所發生的化學變化。

          自己動手做銅鋅稀硫酸原電池的裝置,并觀察所看到的現象。

          這里采用分組的形式:

          每個小組有六名學生,組里兩名學生將銅放到稀硫酸中并觀察現象;兩名學生將鋅放到稀硫酸中并觀察現象;兩名學生做把銅與鋅連到一起并用電流表測電流,觀察現象。

          此時,學生產生了很多的疑問。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銅與鋅連到一起就會在銅和鋅上同時看到氣泡;有的學生問到為什么單獨鋅在稀硫酸中反應要比與銅連在一起反應慢;還有的同學提問題:電流從哪來,又到哪去?還有的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觀察到電流強度減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濃度影響電流。進而提出問題:影響電流的因素是什么?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能使學生對原電池的裝置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自己產生自己的想法,學生有很多想法是教師課前沒有想到的,但都做了詳細的解釋,這里也讓教師有了一個全新的感覺:自己想要教出高水平的學生,就得有足夠的知識作為自己在學生面前釋放自己的資本。

          釋疑后,對原電池的產生和發展做一個全面的介紹。

          聆聽,表現出極強的求知情緒。

          達到了教學的效果。

          出幾道判斷是否是原電池的習題讓學生做教師活動。

          動手做題。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提出疑問:原電池的電子從哪里來?

          分組討論(還是剛才小組)。

          得出自己的結論。有的學生說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學生說是金屬材料提供的,有的說是空氣給的。

          設計意圖。

          分析電子的來源:是鋅提供了電子。

          學生提出疑問,電子不能從溶液中走,而是要通過導線,導線在溶液中并沒有連在一起,怎樣形成了閉合回路呢?

          學生對電子的來源做不同的猜測,能讓學生有一種探究的精神。

          釋疑: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起到了導線的作用。

          馬上有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沒有電呵?

          通過學生的自己的疑問,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釋疑:溶液在沒有外加電壓的時候,離子做雜亂無章的運動,一旦有外加電壓,離子就做定向運動。

          馬上學生就問:電壓從哪兒來,并沒有外加電源。

          學生的思路跟得很緊,說明本節課是有效果的。

          釋疑:鋅產生電子時,電子帶負電,使得鋅的電勢降低,而此時銅表面沒有變化,銅的電勢高,這自然就形成了電勢差,就是我們說的電壓。

          馬上就有學生說:電子從低電勢流向高電勢,所以就有了電流的產生。

          提出問題:原電池是什么裝置?

          學生討論得出自己的結論。有的學生說是產生電流的裝置;有的學生說是把金屬變成電子的裝置;有的學生說是把化學反應中的電子體現出來的裝置;還有的學生說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學生自己得出來的要比教師講出來的好得多。

          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化學反應都可以涉及到原電池?

          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得出來的結論是肯定的,有的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否定的。

          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原電池的定義,這是一個不小的收獲。

          釋疑:不是所有的化學反應都能涉及到原電池,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可以涉及到原電池?

          討論,思考,得出結論。

          結論是:有電子轉移的化學反應,即是氧化還原反應可以設計成原電池。

          學生產生疑問,為下一步教學打下基礎。

          提出問題:用化學反應:Cu+AgNO3=Ag+Cu(NO3)2設計一個原電池。

          學生自得設計,分組進行,(剛才的小組),學生設計得還可以,有個別同學對于選擇電解質還有疑問,教師做了及時的指導。最后,各組都很好的完成了設計和組裝的任務。氣氛活躍。

          學生自己能把問題解決了,達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

          讓學生分析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學生自己總結:

          1、兩個能導電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金屬和非金屬作為電極材料;

          2、電解質溶液提供自由移動的離子;

          3、形成閉合回路;

          4、能自發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是他們受用的,能內化為他們自己的東西。

          總結:學習了原電池,同學們能從自己的學習中得出自己想要的東西,今天的作業就是根據自己的實際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原電池,同時請同學們查找相關資源,了解我國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況,下節課我們進行交流。

          記錄作業,整理筆記。

          學生自己設計,能達到自己動手做實驗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給學生留下了課后探究的任務,能把課堂的知識進一步升華。通過自己查找資料,能加深對能源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認識,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課后反思

          作為一堂探究性的課,筆者認為本節課完成了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并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是筆者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從這一點上看,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教師的作用是有效的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潛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文檔上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