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語文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執教:成都石室中學李鎮西
時間:1998年5月3日地點:天津大港二中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板書課題)。
聽說同學們已經學過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學習你們有沒有新的發現呢?我建議我們今天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學習這篇課文,爭取又新的發現和新的收獲。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馬克思的精神來學習有關馬克思的這篇文章。(板書:“您的座右銘?思考一切。”)
馬克思的戰友威廉·李卜克內西曾這樣評價馬克思:“他是一個徹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還要崇拜別的,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拋棄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愛的理論,只要他確認這些理論是錯誤的?!弊鳛榭缡兰o的當代中學生,我們理應具備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所以今天我和同學們就以馬克思的獨立思考的精神來學習,好不好?
學生:好!
教師:說到“獨立思考”,對于閱讀來說,首先是質疑。“于不疑出有疑”,這是創造的起點。今天這堂課,我們就從提問質疑開始吧。問題提出來后,我們一起來研究、討論,甚至爭論,總之,唯真理是從。好,同學們現在開始思考、提問。
(學生開始思考)
學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話:“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悅……”這個句子中有兩個破折號,我想問問這兩個破折號的作用是什么?
教師:好,有沒有同學能夠幫他解答這個問題?我順便說說,同學們的問題提出來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們也可以問答;你們回答不了的問題,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們參考。咱們平等對話,我也不能說我就把這篇文章讀懂了。好,誰能說說這個破折號的用法?好,請賈諾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我覺得是插入語。
教師:插入語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呢?
學生:就是插入的部分。
教師:“插入的部分”?還有沒有其他的解答?準確的講,我的理解是……
好,那位同學在下面很急切地說什么。請你大聲些說。
學生:我認為是表示注釋。
教師:哦,你認為是表示注釋。同學們想想,是表示注釋準確些,還是表示插入準確些?
學生:(齊)注釋。教師:是的,我也認為是表示注釋。還有什么問題?同學們的思想應該飛翔起來,什么不懂的問題都可以提。好,你說。
學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話“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我不知道達爾文的發現和馬克思的發現有什么相似之處,恩格斯要放在一塊兒說。
教師:這個問題你們應該第一次學習的時候就講過的。第一次學習的時候,你們老師講過沒有啊?
學生:好像……沒講過。
教師:嗯,也可能是老師講過你們又忘記了?!斑_爾文發現有機界的規律”,達爾文的發現的意義何在?我們人是由什么變成的?
學生:猴子。
教師:對,是由猴子變成的。而原來的說法是什么?是上帝創造的人。這是劃時代的發現,而馬克思的發現和達爾文的發現有著同等重大的意義。但是有區別,達爾文是對自然界的發現,而馬克思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發現。懂了嗎?
學生:懂了。
教師:好,還有什么問題?賈諾!
學生:我不太明白一個復句的劃分,就是剛才說的那個句子“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一直到……就是整個這一段。
教師:我先問問你,你對這個段落的意思理不理解?
學生:不理解。
教師:那么其他同學有沒有理解這一段意思的?或者說大概理解,并能夠對它進行說明?
學生:(思考)
教師:說錯了也不要緊,理解多少說多少。
(學生思考)
教師:好,那么讓我來說說我的理解。關于這段話,李老師先后備過三次課,都感到這段話的意思特別難懂。我以前只以為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問題,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是它的譯文有問題,但是最近,我查閱《中學語文教學》88年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專門說了,它是個病句。比如“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夠成基礎?!蔽覀冊趺醋x也覺得不通。是不是?好,我們看看這篇文章中關于這段話的譯文。(出示投影片)當然,這段譯文也不能說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比我們的課文要好懂一些:“達爾文發現了有機界的發展規律,而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一種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某些事實:”這前面的一句好懂吧?(學生會意地點頭)好,那么什么“事實”呢?接著往下看:“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這段話能不能理解?(學生答“能”)應該能理解。好,“因此,直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看,這里沒有那么“的”了,“的”字太多不好理解,就像日本話似的,(學生大笑)好,接著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什么構成“基礎”?是“經濟發展階段”構成“基礎”;也就是說,由“經濟發展階段”構成“基礎”之后,“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當然,它們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么那樣做得相反?!笨v觀這個長句,它實際上說了兩個觀點:一個是“物質決定精神”,這個好不好理解?(學生點頭)一個人起碼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就自然要講究精神上的享受了。對不對?第二個觀點理解起來可能要難一些。就是說,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它的一些包括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宗教等等才會得到發展。我舉個例子。為什么我們講中國的民主發展要符合中國的國情,要符合現階段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咱不能一步登天?。‘斎唬P于這第二個觀點要真正解釋起來,足足可以寫一本書,我在這里只能簡單說這么幾句。我不知道同學們是不是稍微明白一點了?賈諾同學,懂沒懂???
學生:差不多。
教師:好,能夠給你講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滿意了。還有什么問題?
學生:但我覺得這個句子像課文上那樣翻譯,有它的好處。
教師:哦?有什么“好處”?
學生:您剛才提供的譯文,當然很通俗,但它畢竟是個譯文,里面可能摻雜了譯者個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恩格斯當初發表演說時,他用語究竟是怎樣一個導向,但是如果翻譯者不追求通俗,而是盡可能忠實于原文直譯,也許讀起來要吃力些,但可能要客觀一些?,F在的譯文,雖然通俗明白,但可能里面有譯者的思想,這樣我們讀的就不是恩格斯的作品,而是譯者的作品了。
教師:好,請坐。你能發表自己不通的看法,非??少F!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我們的民族習慣,這二者應該能夠巧妙地統一起來。課文上的譯文我認為不符合,至少是不符合我的閱讀習慣,可能也不符合在坐各位同學的閱讀習慣。至于現在的譯文是不是還可以翻譯得更好些,當然還可以探討。如果這位同學今后能夠從事英文翻譯,希望你能夠重新翻譯這篇著名的演說,而且我相信你的譯文一定是最漂亮的?。▽W生大笑)還有啥問題?沒問題我可就要問你們了……哦,那位同學舉手了。好,你說吧!
學生:我看這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說的是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說他是一位科學家,而第七段說他是一位革命家。這個順序和我們平常介紹一個人生平的順序不太一樣。比如我們介紹魯迅,我們首先介紹他是文學家,然后是革命家,最后是思想家。因為魯迅最主要的還是一個文學家,他在文學上的貢獻最大。而馬克思最主要的應該是革命家、思想家,他的“革命”和“思想”是最有影響的。
教師:你覺得“革命家”應該放在最前面是不是?
學生:是的。我就不明白恩格斯為什么要以這樣的順序介紹馬克思。
教師:好,這個問題,是我這次備課的一個新發現。同學們不知注意到沒有,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的貢獻時說了兩個“對于”:“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蓖瑢W們已經學過一遍這篇課文,應該知道:這個兩個“對于”,一個指的是什么?
學生:(小聲說)實踐。
教師:對,是馬克思的實踐。實踐就是指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嘛!第二個“對于”指什么?
學生:理論。
教師:對,是理論,是作為理論家的馬克思,是他的理論貢獻。這樣,為了方便同學理解,請看看我這里準備的結構提綱。(展示投影片)
投影內容
第一部分:描述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評價馬克思的功績
1.“不可估量的損失”(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
2.革命理論
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
許多領域有獨到發現
3.革命實踐
注重實踐
參加實踐
第三部分:論述馬克思的影響
敵人:驅逐他,誹謗他,詛咒他
戰友:尊敬他,愛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預見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馬克思的逝世:“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不可估量的損失”(過渡段)
兩個“對于”:實踐和理論
馬克思的貢獻:1.理論貢獻(思想家)
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物質決定精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
剩余價值的發現
許多領域有獨到發現(廣而深)
2.實踐貢獻(革命家)
注重實踐(過渡段)
科學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參加實踐(“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
宣傳:編報著書
組織:創立協會(頂峰)
馬克思的影響:敵人:“驅逐”、“誹謗”、“詛咒”
戰友:“尊敬”、“愛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教師:這個結構提綱不一定和你們原來的概括一樣,但我想大體思路是一致的。你們看,這既然是一篇悼詞,它就先談馬克思的逝世,然后說馬克思逝世所帶來的損失,再說馬克思的貢獻,從理論貢獻到實踐貢獻,最后說馬克思的影響。大體思路和你們有沒有分歧啊?
學生:沒有分歧。
教師:好的。我們現在從這個結構入手,就可以把剛才那位同學的問題弄清楚。
前面的兩個“對于”,實際上說的是實踐和理論,對不對?可是,這是我這次備課第一次發現的這個問題,文章的下面并沒有對應。看見沒有?如果按上面的順序,下面先應該講馬克思是什么“家”?
學生:革命家。
教師:對,應該講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實踐指導嘛?這是就“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而言;然而,恩格斯接下來,卻先講馬克思的理論貢獻,這是為什么呢?是不是恩格斯的一個疏漏?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呢?
(學生都陷入了沉思)
教師:可能這個問題同學們一時還難以回答。這樣吧,我們先暫時把這個問題放一放,來思考我提的一個問題。同學們想一想,從課文看,恩格斯在中間部分回顧了馬克思一生所做的事,那么,在恩格斯看來,注意,是在恩格斯看來而不是在我們看來,馬克思最偉大的貢獻是什么?
(學生開始議論、討論)
學生: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教師:好,這個同學認為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不是這樣的呢?讓我們仔細看教材??炊闻c段之間的聯系。
(學生思考、小聲議論)
教師:真的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嗎?我再次建議同學們注意段與段之間的銜接性語句。請大家看這一段完了以后,下面一段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學生:“不僅如此?!?/p>
教師:請問,“不僅如此”表達的是什么關系?
學生:遞進。
教師:對,是遞進。那么它所連接的兩部分中,重點在前面還是在后面?
學生:后面。
教師:從“不僅如此”這個短語本身可以說明,在恩格斯看來,“發現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馬克思的偉大貢獻,但還不是最最偉大的貢獻。那么,最偉大的貢獻是什么呢?同學們繼續往下看。注意摳一些關鍵的詞語。
學生:(小聲地)“剩余價值規律”。
教師:“剩余價值規律”?好像是的,因為文中說“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的是的了?!钡?,是不是“剩余價值的規律”呢?請同學們再往下看。
學生:還不是。因為下面一段的開頭說“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p>
教師:很好,“遠不是主要的”,就說明前面所談的理論貢獻還不是馬克思最偉大的貢獻,這當然不是貶低馬克思的理論,而是在恩格斯看來,比起理論貢獻,馬克思還有更偉大的貢獻。而且,后面還有一句話——
學生:“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p>
教師:“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思想家、科學家、革命家這三種稱謂出現了。思想家,是就他的理論貢獻而言。我這兒要補充一點,馬克思主義意義的偉大不在于它發現一種理論,而在于它把這一切付諸實踐。在馬克思以前,有的哲學家的理論未必就不深刻,但他們的理論始終停留在宇宙本位,停留在書齋里。所以馬克思說:“哲學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關鍵是改造世界?!彼皇橇饔谇逭劊皇墙浽菏降恼軐W,而是把自己的理論作為推翻舊制度的武器。所以在恩格斯看來,他把“實踐”、“革命”放在第一位。那么,馬克思從“思想家”到“革命家”,是怎么過渡的呢?這就是靠馬克思對理論作用的認識,用恩格斯的話來說,就是“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所以“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新發現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有了立即會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這就可以理解馬克思為什么很注重實踐。所以鄧小平認為,從馬克思主義到思想,其精髓都是科學求實。
這樣看來,為什么恩格斯要先說馬克思是理論家、后說他是革命家,這前后幾部分的關系不是并列的,而是——
學生:遞進的。
教師:對,是遞進的。因此,我們現在可以把剛才那位同學的提問作一個解答,也就是我們把剛才的討論進行一個總結,從這個結構上來看,它的邏輯性是很強的,每一段之間的聯系都是非常嚴謹的:“不僅如此”“遠不是主要的”
“正因為這樣”等等,所以看出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結構嚴謹,層層遞進。語言嚴密,絲絲入扣。這對我們的寫作都是有幫助的。對于結構嚴謹,同學們可能比較好理解,但對于語言可能不太重視。我們造任何一座房子,不但要有磚瓦,還要有灰漿、水泥等等,而且還要銜接得很自然緊湊。寫這一句就要想到下一句,寫這一段就要想到下一段,寫前面就要想到后面。這都應通過語言的運用體現出來。
不過,這里我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這篇文章的語言當然是很美的,但我在讀我又想,這可能不只是語言的本身。我每讀一遍都感到感情的深沉,只有朗讀,我們才能體會到語言背后的東西?,F在,我們把最后兩個自然段朗讀一遍,同學們體會一下,看它除了語言嚴密之外還有什么特點?這是我的問題。
學生:(朗讀)“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只是在萬分必要時才給予答復?,F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教師:同學們體會出來了嗎?語言上,這和一般的議論文有什么不一樣?或者你對這兩段文字還有什么疑問都可以提出來。好,有同學們舉手了。請你說吧?
學生:我認為,和一般的議論文比起來,這段文字感情深沉,飽含真情,而不只是議論。
學生:還用了敘述,比如“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但又不完全是敘述。
教師:對,這段文字應該是議論、敘述和抒情的完美結合。
學生:老師,我想對最后一句話提個問題。恩格斯說“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F在我們在悼念誰的時候,都只說“某某永垂不朽”,這里卻說“將永垂不朽”,這和我們現在的說法好像不太一樣。
教師:哦,你認為多了一個“將”字不好理解,是吧?
學生:對。
教師:你這個問題,是殺出了一匹“黑馬”。(眾笑)說實話,你這個問題,也是我這次備課遇到的問題。是啊,江總書記在鄧小平同志的追悼會上說的是“鄧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沒有說“將永垂不朽”。同學們想想,這里恩格斯為什么要說“將”永垂不朽?好,你說。
學生:為認為,這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理解。馬克思當時所處的環境是資本主義社會,相對來說,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還比較遙遠,因此,恩格斯認為馬克思的事業“將”永垂不朽,就是說共產主義事業的勝利可能是將來的事。
教師:嗯,你的意思是說,這個“將”表示的是一種預見,是嗎?
學生:是的。
教師:的確,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馬克思的思想已經至少在中國變成了現實。而當時,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還只是少數,就連當時參加馬克思葬禮的人也只有十來個人。而共產主義運動還剛剛興起,在那樣一個時代,恩格斯說“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而我認為他的英名就活在他的“事業”之中。雖然他離開了世界,但在恩格斯看來,“人類失去了一個頭腦,而且是它在當代所擁有的最重要的一個頭腦?!钡珶o產階級革命并不會因此而停止自己的運動,而且,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因此,我也認為這個“將”是表明了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不朽生命力的信心。好,又有一個同學舉手了。請說吧!
學生:但是……(欲言又止)
教師:你還有什么問題嗎?不要緊的,說吧?
學生:“永垂不朽”說的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事業,可是,我想,社會主義國家的生命力不是太長,到現在為止,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還在堅持高舉社會主義大旗。那么,我想問,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劇變,這是不是說明馬克思的事業發生了什么問題?這又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說的“永垂不朽”?
教師:哦,你是為共產主義的命運而深深地擔憂?。。ū娦Γ┻@個問題本來最好是請教總書記。(眾笑)不過,我可以談談我的看法,也許你聽了我的看法后對這個問題會有新的認識。別忙,剛才還有幾個同學也要提問,先一起提出來,好嗎?
學生:和他一樣,就是這個問題。
教師:那么,看來這個問題是一個共同的問題了。有部分同學認為既然“他的英名和事業永垂不朽”,可現在許多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了,又怎么能說“永垂不朽”呢?我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他的基本原理應該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考驗的。那么,你剛才所說的有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解體,恰恰是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死守一些馬克思著作中的教條。當然,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原因很復雜,但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恰恰是背叛了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精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發表25年后的德文版序言中曾這樣寫道:“《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同時有說:“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蔽覀円呀浿?,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精神是科學求實。我就以中國為例,我先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交鋒——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紀實》,有人把這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稱作20年改革開放的主線。
如果我們把五月份的幾個重要日子排列起來,就會發現一條馬克思主義真理發展的奔騰長河: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工人階級第一次把《共產黨宣言》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變成了響徹上空的口號;5月4日,是“五四”運動紀念日,正是這個運動在中國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孕育了中國共產黨,也孕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180周年紀念日;5月12日,是真理標準大討論20周年,這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人沖破了自稱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凡是”派,真正繼承并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第一聲號角,也拉開了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最終誕生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結晶——鄧小平理論;5月29日,是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同志中央黨?!?·29”講話發表一周年,這個講話是后來十五大報告的綱領和藍本。如果說,《共產黨宣言》是人類新紀元的宣言,那么,十五大報告則是新世紀宣言。這是馬克思主義不朽的一個象征,更是馬克思主義蓬勃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咱們再把視線拉近一些。20年前,大港還只是一片荒涼的鹽堿灘,可現在,已經是一個新興的生機盎然的現代化城鎮了。而它發展的活力正是來自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同學們看,馬克思主義離我們很近嘛!外面這條大街名叫“世紀大道”,我想,這也是中華民族邁向21世紀真正屹立于世界強盛民族之林的世紀大道!恩格斯曾說:“馬克思的天才、罕見的科學求實精神和極其淵博的知識都遠遠超過我們每個人。假如有人妄想批判他的發現,那只能落個引火燒身、自取滅亡的下場。這一點只有生活在較發達的世紀的人們才可能理解?!?/p>
恩格斯還曾說:“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當四十二年前我們在巴黎革命即無產階級帶著本身要求參加的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想世界上發出這個口號時,響應著還是寥寥無幾。……今天我寫這個序言的時候,歐美無產階級正在檢閱自己的的戰斗力量,他們第一次在一個旗幟下動員成一支軍隊,以求達到一個最近的目的,即在法律上確立八小時正常工作日。……如果馬克思今天還能同我站在一起親眼看見這種情景,那該多好??!”
那么現在我要說,如果馬克思恩格斯今天能在這世紀之交,親眼看著自己所創立的科學理論被中國人民的實踐注入新的活力而蓬勃發展,那該多好?。?/p>
(學生鼓掌)
剛才提問的那位同學,你說我說的有道理嗎?你還有什么想法嗎?
學生:您說得有道理。您的話使我想起了鄧小平說過的一句話。
教師:是嗎?你想起了鄧小平同志的哪句話?
學生: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大意是只要中國人民堅持社會主義,那么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堅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就不會消失。
(全場鼓掌)
教師:看來今天同學們重學這篇課文的確走近了馬克思,馬克思主義離我們很近嘛!可以說,沒有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我今天不可能到大港來,一片鹽堿地,我來干啥?(學生笑)對不對,我來干啥?所以我在想,同學們學這樣的文章,不能就文論文,要想到自己,想到生活,想到社會,想到時代,這才算真正把課文讀活了,而不是讀死書,不是為考試而讀書。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課文以后可能對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吧!
好,時間不多了。讓我們再“走進馬克思”,所謂“走進馬克思”就是了解一下馬克思的心靈世界。在這里,我給同學們推薦幾本關于馬克思的書,希望同學們能感興趣。(展示投影片)
這幾本書是《馬克思的青年時代》《馬克思秘史》(沙葉新)《回憶馬克思恩格斯》(保爾·拉法格等)《馬克思秘史》(沙葉新)《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特別是《馬克思的自白》尤其值得同學讀一讀。我相信你們讀了以后,會受到心靈的震撼,你們會感到馬克思不但是一位偉人,而且還是一位非常親切的人。下面我選讀其中的幾則:(翻書,讀)
您認為一般人最寶貴的品德?純樸。
您認為男人最好的品德?剛強。
您認為女人最值得珍重的品德?溫柔。
您的特點?目標始終如一。同學們想想,為什么馬克思面對所有的誣蔑誹謗可以“毫不在意,把它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因為他有“始終如一”的目標,比起這宏偉的目標,其他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
您對幸福的理解?斗爭。
您對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討厭的缺點?奉迎。
您能原諒的缺點?輕信。
您喜歡做的事?啃書本。
您喜愛的顏色?紅色。
您喜愛的名字?勞拉、燕妮。
您喜愛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愛的座右銘?懷疑一切。
同學們,聽了馬克思的這幾則“自白”,我想,同學們也許現在還不一定能夠理解馬克思的偉大學說,但你們也一定會敬佩馬克思偉大的人格!而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創新,注重實踐、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等,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繼承的。
今天,我很有幸地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這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同學們可能有了一些新的收獲,同時也可能還會有許多新的問題,不過這是好事,說明同學們的思維真正打開了。最后,我想給同學們贈送一段話。
在座的同學們大概是十六七歲吧,馬克思在你們這個年齡,曾寫過一篇作文,題目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讓我給大家背誦幾句,作為我對你們的勉勵,也作為我今天這堂課的結束——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它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夠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p>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全場鼓掌)
教師:下課。謝謝同學們!
學生:老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