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基于外貿的CHY匯價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汪長春作者單位: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一、人民幣匯率與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分析
傳統理論認為,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價格變動及由此引發的數量變化這兩個方面,涉及匯率變動的價格傳導和價格數量之間的彈性問題。本幣貶值使出口產品價格下降,銷售量增加,進口產品價格上升,銷售量減少,從而使貿易順差拉大。有關商品彈性理論提出后,人們開始更深入的研究不同彈性商品的外貿變動效應。“馬歇爾—勒納條件”明確指出了貿易數量與價格變動之間的關系,也即只有當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之和大于1時本幣貶值才能改善貿易收支。持“吸收分析法”觀點的人認為,考慮窖藏因素后,在貶值可以改善自主性貿易余額時,還必須滿足由此引起的國民收入的增加超過國內吸收的增加幅度,即要求邊際吸收傾向小于1,此時本幣貶值才能真正改善貿易余額。
1985年以后的美元大幅貶值,貿易逆差卻仍在增加,這一現象與傳統彈性分析法的理論背道而馳,研究者們開始從匯率變動對進出口價格的傳導問題入手,假定廠商只關心本幣表示的收益,該由誰承擔或者承擔多少因匯率波動所帶來的成本調整。在匯率波動與實際貿易之間,往往存在不同步性,這種有關貶值對貿易余額的時滯效應就是“J曲線效應”。Meade(1998)年指出,要使這種時滯效應明顯,減少短期內匯率波動對貿易的較大影響,這個國家就需要有靈活的匯率浮動機制和較高的對外開放程度。
一般貿易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包括交易風險和經營風險。交易風險與匯率的波動密切相關,如果本幣升值,出口企業在收到外幣貨款后,兌換的本幣就會減少,遭受經濟損失;進口企業則會享受到同等人民幣兌換更多外匯購買外國貨物的好處。匯率波動對企業的訂單影響存在一個時滯,短期內匯率升值對外貿影響不明顯。時滯期過后,企業的經營風險將會凸顯。匯率升值使產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出口導向的企業從而影響進出口企業的外貿收入,產品價格彈性較大的企業受到的影響更大。對于加工貿易而言,特別是主要原材料進口、產品出口的企業,匯率升值增加的成本和收益會相互抵消,總體上對其影響不大。
歷史資料顯示,受人民幣升值影響,2005~2008年我國外貿順差增長率逐年下降,由217%的年順差增長率下降到14%,但順差總額依然保持增長勢頭,由2005年的1020億美元順差上升到2008年的2981億美元,我國的外貿狀況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被沉重打擊。金融危機爆發后,2009年外貿總額有所下降,2009~2011年的外貿順差額分別是1957億美元、1815億美元和1551億美元,連續三年進出口差額呈縮小態勢,眾多關別的進口額大于出口額。2011年外貿總額創出新高,達到36421億美元,順差額卻達到近六年的最低水平。這一方面說明我國對外貿易無可避免的受到世界經濟狀況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前幾年人民幣升值對外貿的影響開始有大幅度變化。我國正大幅度提高進口,縮小外貿順差,積極順應人民幣升值的大趨勢,利用進口的優勢減輕出口喪失競爭力的下降和匯兌損失。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深層次影響
首先,對出口貿易總額和創匯能力的復雜影響。自匯改以來人民幣相對于美元、歐元有了較大幅度的升值,而美國和歐盟是中國最主要的兩個貿易伙伴,在長期的升值趨勢下,前期人民幣升值的時滯效應將會逐漸遠去,加之這兩大貿易伙伴經濟有下滑趨勢,同時為了減少與中國貿易逆差,從中國的進口量會適當減少。雖然從目前情況看,出口增速除了2009年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呈較快增長勢頭,但理論上說,這并不能否認隨后幾年外貿出口總額將會受到的不利影響。通過我國出口貿易企業的不斷創新,增強自身競爭力,也許會中和本幣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影響,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短期內出口貿易及創匯能力受到一定影響。同時,由于出口對于GDP具有重要的貢獻作用,出口額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對國民收入、就業、消費等方面都會有較大的影響。
其次,優化貿易方式和產業結構,提升對外貿易水平。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核心法則,我國加入全球大市場這個廣闊舞臺當中,必然受到市場經濟規則的制約和影響。對于出口企業來說,由于我國市場化推行較晚,以“人口紅利”和資源優勢帶來的外貿快速增長成就了我國貿易大國的地位,人民幣升值將會使眾多企業的這種比較優勢地位下降,降低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011年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占總貿易的85%以上,其中出口貿易中兩種貿易方式的規模相當,而在進口中一般貿易是加工貿易的2倍左右,這對于進口企業而言,特別是進口國內需求較大的原材料、工業制成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來說,人民幣購買力的增加使其收益提高。技術產品、稀缺原材料的進口,將會填補國內市場的空缺部分,國內企業引進吸收再創新,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
再次,減少貿易摩擦,促進貿易雙方之間更寬泛領域的合作與共贏。長久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均處于順差地位,較大的外貿逆差成為他國壓迫人民幣升值的主要依據。然而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多方證明,由于貿易雙方經濟發展水平、物質資源、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差異,本幣的貶值與貿易的順差并無必然聯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我國國力的逐步提升,外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依然高漲,人民幣匯率的合理上升可以避免將人民幣推向全球風口浪尖之中。人民幣適當升值可以改善進出口貿易結構,促進出口產品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益于降低外貿順差,減少貿易爭端和摩擦,實現貿易國家或地區之間各方面長久的互利共贏。
三、我國外貿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戰略選擇
第一,企業加強自主創新,積極、靈活應對匯率波動,充分利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益處。共同的大背景下,不利的發展因素是對企業的嚴峻考驗。初級產品出口企業需要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新路,轉變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加強出口產品的生產管理,并提高自身對于人民幣升值而采取對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合約簽訂時,雙方約定因匯率變動帶來損失的各自分擔比例,采取提前、延后或者差額結匯方式,盡量轉移和降低損失。隨著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外貿企業可以利用外匯期權、出口押匯、遠期外匯交易等相關金融衍生工具規避風險,避免中短期匯率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目前,我國不少地區外貿政策有了較大的改變,眾多省份出現外貿逆差情況。特別是對北京而言,其外貿逆差在全國具有典型代表性,2011年出口額僅占進出口總額的15%左右,達到歷史最低值,電話機、成品油、鋼材、船舶是其主要出口產品,進口則主要是能源資源、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北京高額的外貿逆差對全國貿易順差的縮減貢獻較大,總體而言人民幣升值對北京外貿是利大于弊,北京的外貿政策及結構對全國外貿業應對人民幣升值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第二,繼續改革匯率形成機制,完善結售匯、外匯儲備等相關政策。目前人民幣匯率的掌控權還在政府手中,政策制定對匯率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改革匯率形成機制,協調人民幣對外與對內價值的統一,促使人民幣健康發展,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2010年6月19日,我國重啟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希望能通過有效的匯率形成機制解決當前匯率爭端問題。三五年內,人民幣仍將保持升值預期,政府面臨于人民幣匯率穩步上升和一步升值到位的兩難困境之中,目前也只能采取保守的措施,盡量使匯率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在匯率改革與外匯儲備、資本開放之間的關系方面,政府需要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保持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和結構,協調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與資本項目開放,設定合理的匯率波幅,完善央行的干預機制等等。多種匯改政策的推行,將使人民幣匯率趨于均衡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圍內的波動,有利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穩定與發展。
第三,轉變外貿政策,合理引導進出口企業的發展。轉變外貿政策,走出高外貿依存度和低國內消費水平的發展誤區,是適應新市場環境的必然選擇。政府需要出臺新的政策引導進出口企業的發展,在關稅、出口退稅、配額等方面優化管理,鼓勵高效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限制低附加值和國內稀缺資源產品的出口,對高技術、國內難以生產的產品和服務,采取優惠措施鼓勵企業引進。行業組織、協會同樣需要給予進出口企業更多的指導,最新的產業動向和市場行情,聯合國內企業應對外貿風險,反擊外國的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