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靈魂,也是科技進步的動力。目前,我國機械工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急需行業創新來注入持續動力,這就對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了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學重點研究的課題,但從目前高職院校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現狀來看,還存在著的諸多的問題,急需針對性的找出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1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問題

          (一)創新教育理念有待轉變

          在高職院校,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普遍存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是創新有效論,即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機械專業人才建設是非常有效的,在機械專業教學過程中應竭盡全力強化創新能力。這種創新有效論的定位無可厚非,但實施過程容易出現重創新能力培養忽略基本能力訓練的現象,從而違背了人才構建內在能力的發展規律。另一種則是創新有限論,不僅創新能力對企業和社會的發展作用是有限的,而且高職院校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用也是有限的。部分高職院校認為企業對人才的創新能力要求不高,無需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加大投入。也有部分高職院校認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周期過長,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完成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從而把應用技能型人才作為主要培養目標。

          (二)創新教學方法有待優化

          除了創新教育理念欠缺為,高職院校在創新能力教學方法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首先是教學內容與時代需求存在差距。其次是教學方式阻礙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最后是實踐教學中創新比重偏低。實踐教學是機械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類實驗和實習,創新能力訓練所占比重偏低,可以說創新能力的塑造基本被忽視。

          (三)創新教育環境有待改善

          現今高職院校倡導創新標語隨處可見,創新教育環境表面上看似良好,但仍停留于表面,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阻礙頗多。在制度層面,日常管理及教育教學中沒有體現創新教育理念及做法,大多停留于口號宣傳而沒有付諸于實踐。高職院校整體創新學術氛圍不夠活躍,不同學科間、不同專業間的互動與交流較少,也缺少對學生創新合作的訓練及指導。

          2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針對上文所述高職院校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所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綜合性的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一)創新教育理念的轉變

          為了使機械專業人才全面擁有創新能力,首先必須轉變對創新能力的狹隘理解,對創新過程中動機、態度、意愿以及更高層次的創新意識給予更多的關注。在機械相關課程教學中,需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尊重學生的創新熱情,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其次基于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需在機械專業教學全過程都貫穿創新教育。一方面,創新能力要作為機械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滲透于理論及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要求要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都充分體現,從而形成創新能力培養合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機械專業自身教育方式也需創新,應根據學校及學生實際情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探索出可行性、有效性的創新能力培養方式。

          (二)創新教學方法的優化

          創新能力可以說是個綜合體,從構成要素來講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素質四個組成部分,其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保證創新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必須基于創新能力的四個構成要素,采取緊密聯系、環環相扣的教學方法,在此,筆者認為可以應用“學—做一思—創”四級培養方法。“學”即完成機械專業知識體系的接受和領悟,可通過以機械產品生命周期為主線的過程式課程內容體系來完成;“做”則是機械專業知識的應用和能力的訓練,主要通過實踐教學模式來實現,如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技能培訓、科研培訓、競賽、素質拓展、企業實習等;“思”是對“學”和“做”的科學歸納及反思,重點是加強創新思維的訓練,包括逆向思維、超前思維、發散思維、靈感思維等;“創”是前三個階段的成果轉化,除了創新性試驗外,可通過項目設計、研究準備、項目實施、報告撰寫、成果交流等一系列創新訓練項目來完成。

          (三)創新教育環境的構建

          在保障創新教育充足資金的基礎上,應構建相關制度體系,如校企合作機制、創新教育師資建設機制、創新能力培養教學考評機制、實踐學習目標機制等。同時,成立相關創新教育組織機構,如校企合作委員會、機械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為機械專業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專業人力支撐。

          作者:董明亮 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