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議自然災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議自然災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然災害對家庭教育造成的沖擊

          自然災害破壞家庭物質基礎房子是人們賴以居住的場所,能給人以心理依靠,滿足人們對安全感的需要。財產是一個家庭維持生計的物質基礎,包括室內的和室外的,如存款、家具、家用電器、生活用具、農作物、樹木、牲畜等。③其中,房子和大部分財產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是很難轉移的,因此在遭受自然災害時比較容易遭受損失。

          自然災害破壞家庭組成結構“家庭結構是指家庭分子之間的某種性質的聯系,家庭分子之間的相互配合與組織,家庭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狀態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家庭模式和類型”。④簡而言之就是家庭構成成員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家庭教育在其中體現為由長者對幼者所施加的各種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然而,當自然災害發生后,一個家庭的組成結構會受到破壞,從而對家庭教育造成沖擊。

          自然災害沖擊著家庭成員的心理世界災害不僅對家庭成員造成生理傷害,還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心理創傷。首先,會留下心理陰影,尤其是深受其害的人,會有難以撫平的傷痕。第二,讓人沒有安全感,即使沒深受其害,也會人心惶惶。第三,加重人對自然的不可抗力的無能為力感,也可以說有挫敗感,覺得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綜合上述幾個方面可知,自然災害對人們心理上造成的創傷是難以撫平,在災后的很長時間里,他們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或障礙,因此給實施家庭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自然災害背景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家長缺乏有關災害教育的培訓,防災意識薄弱。在自然災害多發地區或災難發生后,有關部門沒有或很少對家長進行防災、避災、自救等教育培訓。由于災難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缺位,導致很多家長無法辨別災難發生的征兆、不能掌握災難逃生技巧、無法積極地進行災后自我心理復愈和對孩子進行心理康復輔導等。當災難發生時,多數家長們不僅無法及時組織家庭成員合理逃生;災后,很多家長自身處在恐懼中不能自行擺脫,不僅意識不到對孩子進行必要的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第二,家長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災難教育。“災難教育是指為應對自然和人為災害所造成的損害和影響,通過有效的方式所進行的促進個體災難應對能力的教育”。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教育口號“學會生存”,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當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其中和孩子的自救能力有限不無關系,因此父母對孩子開展災難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在當下,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卻忽視了對他們進行災難教育和安全教育。家長沒能意識到讓孩子掌握自我保護和自救技能遠比孩子能考多少分重要。

          第三,災后忙于重建家園,忽視對孩自內心世界的關注。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都會給一個家庭帶來一定的損失,如住房或財產的毀壞。為了彌補損失、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家長們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家園的重建上,從而無心管教孩子,忽視對孩子內心世界的關注。

          第四,災后孩子們在生理和心理上沒能得到有效幫助。經歷過災害,孩子們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創傷是難以估量的。死亡感覺、死亡焦慮、心理麻木、無對象發怒等是人們經歷自然災害后比較常見的心理創傷癥狀,心理咨詢理論者們習慣將它們統稱為自然災害綜合征。由于家長自身也可能存在類似的創傷,抑或者家長缺乏對這些創傷的認識和有效應對技能,從而導致孩子們災后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

          提升自然災害背景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針對上述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提高自然災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教育孩子應對災難,學會自救。把災難教育和安全教育納入到家庭教育中來,并且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從小培養孩子防災意識,加強對災害知識了解以及預防技能的訓練。防災自救教育要從早教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孩子的逃生自救能力,而且要引導孩子有效地將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相融合。應當教育孩子在災難發生時首先要能保障自身安全;其次,能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來提醒大家逃避危險;再次,學會以求救、報警等方式來幫助受害者。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僅能夠保護自己,也同時很好地承擔了社會責任,發揮了人性的真善美。

          第二,教育孩子直面災害,學會生存。當孩子經歷或目睹了大災害后,往往很容易出現一系列應激性創傷反應,如極度害怕、恐懼、無助,并出現焦慮、憤怒等。這些心理創傷會延續數月,甚至數年。災難會以閃回的方式不斷出現在他們的腦海里或夢境里,使他們對相似環境產生恐懼,不愿與人交往,表現得過于警覺等。解決災后創傷的最好辦法就是及早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理解孩子內心感受,給他們以共情、關懷等。

          第三,回歸學校,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重大自然災害后,受災地區都面臨著艱巨的重建任務。學校是重要的社會公共設施,它的重建關系著當地眾多兒童的發展。學校能為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問題提供較為專業的指導,彌補家長在這些方面知識的不足。如果學校能夠有效利用教師和學生群體的人際關系,則能為災后兒童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從而有效幫助孩子撫平心靈創傷。如果家長能夠和學校教師保持良好聯系,接受教師的指導,聯手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校環境會十分有益于孩子災后心理的康復。家長也可以和學校共同商議舉辦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來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家庭和學校一致的社會環境會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作者:陳江南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