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物教學創新教育理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物教學創新教育理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物教學創新教育理論

          一、樹立師生的平等觀念

          傳統觀念認為師生關系是從屬關系,學生得服從老師;如果學生不聽話,老師就可以辱罵以及體罰學生。這樣不僅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也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新課程改革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態接納學生主體的差異性、獨特性,甚至是局限性,轉變傳統教育中“唯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構建主客體問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平等的師生觀。其次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老師要有愛心,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改變“學生是被動受信體”及“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發展的“引路人、對話人、咨詢人和朋友”的民主觀念。三要貫徹“以學為本、以學定教、先學后教、教為導學”的原則,將學習教學目標變為學生自主、自覺的行為,激勵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參與能力,多給學生質疑、問難及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學習、表現和創造的機會,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和掌握學習策略。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但學生有主觀能動性,學生能否學習好,與他的主觀能動性有直接的關系。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學習任何知識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學生學習的時候是有選擇性的,他有興趣的就接受;沒有興趣的,他接受不了。因此,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活動,重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講述“遺傳信息的攜帶者一核酸”一節中,先講述DNA指紋法在案件偵破工作中有著重要的用途。刑偵人員將從案發現場中得到的血液、頭發等樣品中提取的DNA,與犯罪嫌疑人的DNA進行比較,就可能為案件的偵破提供證據。接著提出問題①為什么DNA能夠提供犯罪人的信息,②DNA鑒定技術還可應用于哪些方面?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興趣又是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內在動力。例如,在學習細胞呼吸時,教師還可聯系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現象,要求學生根據呼吸作用原理,思考以下一組問題:人在劇烈運動后為什么會感到肌肉酸痛?蘋果貯藏久了為什么會聞到一股酒味?為什么過一段時間就要給花松土。由于這些問題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引入的,所以,學生一開始就產生了強烈的探究興趣,隨著問題的不斷解決,學生的成功感不斷增加,以此誘發他們的創新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課堂教學的優化,歸根到底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樣看待每個學生,是否相信他們的學習潛能,是否尊重他們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調動他們認知的動力和積極性,幫助他們發揮潛能和發展個性特長。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諾做過一項實驗:用他的教學方法在美國3000多所學校進行實驗,在這些學校,有8O%的學生成績原來是不理想的,用他的教學方法以后,有7O%的學生成績得到了提高,在一些學校,優秀的學生達到了80%一9O%。這說明每個學生的潛力都是比較大的,能否發展其潛力,關鍵在于教師教授是否得法,是否善于調動學生的心理因素,是否善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進行教學。近十幾年來國內教育改革的很多實踐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莎士比亞說過“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長”。廉姆•杰爾士也說過“人性最深刻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教師有了正確的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用“你回答的非常好”、“你真棒”等詞語鼓勵學生,讓他們在這種被欣賞的氛圍中不斷進取;如果教師認為學生根本不行,那么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差。因此,教師要有這樣的信念:每個學生都是能夠教育好的。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由機械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的轉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維過程中,問題情境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思維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以問題主線來組織,來調控課堂教學,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學習糖類和脂質一節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思考:①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糖類}②脂質和脂肪是同一種物質嗎?帶著這兩個問題學習新知識,這樣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接著,指導學生動手做還原糖以及脂肪鑒定的實驗,由于是學生親身親為的,所以步驟的關鍵以及結論難以忘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主動探索知識,總結規律。

          五、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

          唯有厚德,才能成大器;只有博學,方可為大才。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不是簡單的從事道德知識的傳授,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鮮活的實例,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使學生獲得道德體驗。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有意識的穿插一些我國在生物學方面的杰出代表: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經過27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共59卷1。g萬字的驚世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不僅記載藥物1892種,而且還根據植物的形態和用途,把植物分為草、木、谷、果、萊五部分,比瑞典的林奈的分類專著早160多年l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雜交稻,不僅解決了中國13億人口的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這些實例不僅可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今現在生物學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對世界的重大貢獻,而且還可從中領悟到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性和愛國主義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