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留守兒童教育思路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留守兒童教育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留守兒童教育思路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難負教育責任。農村留守兒童中較多是隔代監護,由其祖父、祖母或外婆撫養。對于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由于祖輩的文盲率較高、文化水平較低、年老體弱,并且負擔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他們只能解決留守兒童的基本溫飽問題,很難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輔導和心理上的溝通。由于部分老人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過于遷就,導致孩子任性驕縱,不聽管教。部分留守兒童因缺乏家庭教育,從小就沾染上抽煙、賭博、偷盜、打架等不良習慣,給留守兒童未來發展、家庭生活,以及社會治安等帶來較大的隱患。此外,部分外出務工的家庭其經濟收入較好,并且了解有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社會上很難找到工作.造成他們產生對孩子“讀不讀書都一樣,讀不好書就打工”的想法,甚至在社會上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消極影響,導致父母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觀念淡薄,重視程度不夠。

          2.學校教育師資薄弱。教學內容單一。據統計農村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在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經濟欠發達省份,這些省份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學校管理不健全。農村小學1—6年級主要開設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美術、音樂、體育等文體類課程幾乎是空白.留守兒童受到的學校教育比較單一。而且,農村小學教師大部分是“半工半農”,師資中受過師范教育專業培訓的專職教師較少,教師上完課后還要做農活,難以做到專職專心;此外,農村教師的流動性較大,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傳授。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涉及較少,教育內容單一枯燥.嚴重制約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3.心理健康問題突出,身心安全留隱患。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雙方或一方隔離。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呵護。內心的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支持、幫扶和疏導,長期處于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現消極情緒,表現出留守兒童內心孤僻、自卑、任性、暴躁等不良心理狀況。由于學校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經費支持等多方條件制約,農村中小學尚未開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以及心理異常兒童篩查、輔導、救助等心理幫扶工作。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對心理健康異常的留守兒童的初級社會化和未來成長成才帶來不利的影響;同時.也給農村校園安全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和社會治安埋下了潛在的危險。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分析

          1.平衡經濟與社會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雖然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城鄉發展不平衡、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內陸省份和沿海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較突出,資金、勞動力、教育、醫療等社會資源大部分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而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較落后.農村富于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加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造成勞動力流動與戶籍流動脫節,農村兒童進城讀書受到戶籍制度制約,使農村兒童不能隨父母進城就學,形成大批“留守兒童”。因此.國家應從宏觀角度出發.注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區平衡,通過經濟、稅收、行政等制度調節地區發展不平衡,調控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性,力爭做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縮短城鄉發展差距,縮小留守兒童規模。同時,通過調整經濟、社會和教育的發展平衡,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政策.確保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此外,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國家可以適當擴大公辦學校規模,放寬外來務工子女入學的門檻,讓部分留守兒童可以隨其父母遷入城市就讀。

          2.優化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農村中小學肩負著農村留守兒童九年義務教育的重任,其教育的質量將直接關系到留守兒童未來的發展。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師資隊伍建設、資金保障,以及學校管理等密切相關。由于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師范類人才結構不合理和農村經濟落后等多種因素影響,每年培養的師范類畢業生難以下到農村中小學任教,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得不到補充與更新;而且,農村中小學較優秀的老師也一心想著往條件較好的城鎮中小學調動,導致農村中小學優秀師資流失嚴重,師資隊伍不穩定,教育質量難以保障。由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滑坡,進而引發農村中小學生源集中涌向教學水平較好的城鎮中小學,導致農村中小學招生困難,辦學規模不斷縮減;而城鎮中學則難以承載.不斷擴充學校規模,產生“超級中學”現象。隨著大批農村中小學生涌向城鎮讀書.則給農村中小學生本人及其家庭均帶來額外的困難與負擔。為此.我認為:一是國家要進一步完善和鼓勵應屆師范院校畢業生投身農村中小學教育的政策制度,讓他們愿意留在基層、扎更基層、服務基層,從而擴大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更新教師知識結構。二是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讓農村中小學教師愿意留在基層、甘心留在基層,增強歸屬感和成就感。三是由政府指導開展城鎮中小學與農村中小中短期的師資交換.實現“強幫弱,富扶貧,劣學優”的良性互動.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辦學質量。四是教育主管部門要組織優秀教師深入農村中小學開展教師培訓,提高師資水平,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此外,由于農村中小學教師中存在“半工半農”、收入偏低等特殊情況,教育主管部門開展培訓工作盡量減輕農村教師的經濟負擔,有條件的地方采取免費培訓或給予一定培訓補助,使農村教師安心地接受培訓,從而增強培訓效果,切實提高農村教師水平。

          3.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學校寄宿率,實現全天候監護。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學校之外的學習與生活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管教,留守兒童處于無人監護或監護不力的狀態,其人身安全受到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威脅。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投入,加快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在教育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留守兒童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以及日常生活有保障,道德養成和行為規范有指導,解決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父母的后顧之憂。通過實行留守兒童學校寄宿,老師可以較全面地了解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及行為表現。通過建立學校、家長和留守兒童的定期溝通機制,學校將學生的日常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讓他們適時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同時也使留守兒童能夠獲得父母的關心關愛,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此外,社會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農村中小學周邊環境治理,加大電子游戲廳、網吧、歌廳、舞廳等娛樂性經營場所的整治,為留守兒童提供一片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4.整合多方資源,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社區教育。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人口比重較大,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與農村基礎工作最密切的鄉鎮政府和村委會。可以發揮政府的領導、組織和管理的職能,充分利用退休教育工作者、生源地的在校大學生和政府退休干部等,整合鄉鎮、村的教育資源,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村或鎮建立留守兒童社區教育。社區為留守兒童家庭登記造冊,定期開展家庭走訪,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等,并將情況反饋給遠在外地務工的父母,增進親子溝通和親情互動,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情感的缺失。同時.留守兒童教育社區可以利用寒暑假對他們開展統一的學習指導和積極健康的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避免留守兒童假期放任自留的情況。

          三、結語

          由于我國社會轉型期特殊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農村留守兒童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而且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作為承載外出務工父母眾多期望的留守兒童,其教育問題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學校攜手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平等、自由的教育環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