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概述現代教育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影響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概述現代教育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概述現代教育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影響

          (一)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呈現以往教學手段難以呈現的內容

          如在必修5第三章《基本不等式》一節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北京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會標,讓學生直觀感知靜態圖片中幾何形狀,體會其中蘊涵的數學美;然后應用幾何畫板,改變中間小正方形邊長,讓圖片動起來,學生在圖形的變化過程中親身感知其中蘊含的變量與不變量,進而抽象出數學模型,提出大小關系問題。借助課件演示突破了本節課的關鍵,即取得等號的條件是a=b。這種得到知識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印象深刻,記憶持久,這是僅憑教師“一張嘴”難以做到的。又如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以往都是用教學模具輔助教學,給學生以直觀形象,但幾何模型難以展示圖形內部的幾何關系,更不能動態變化。例如在學生剛接觸立體幾何中“空間四邊形”相關的問題時,教師在黑板上作出空間四邊形的平面直觀圖,同時利用模型讓學生直觀感知,但很多學生仍然無法脫離平面圖形的束縛,習慣性地認為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是相交的。為突破此疑點,我在教學中利用幾何畫板引入三維立體基本圖形,課堂上制作旋轉運動的空間四邊形,直接添加空間四邊形對角線,動態展示空間立體圖形形成過程,學生觀察旋轉運動過程中空間立體圖形的形象,能夠充分認識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不相交的問題,從而跳出平面幾何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和思維能力。可見,現代教育技術所產生的一些教學效果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與高中數學整合能優化課程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1.可以展示問題背景。

          新課程要求學生充分了解知識發生的背景和形成的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主要是靠講解和板書,要展示背景和過程并非易事。現在有了現代教育技術,舊的教學結構發生了改變,課堂容量增大,還可以配上圖片和動畫,問題的背景一目了然,課堂效率得到了提高。

          2.節省抄題時間。

          在統計教學中,應用題目要抄一大黑板,現在題目可以用課件在屏幕上工整地展示出來,既清楚又快捷。

          3.對于練習講評課可以進行分層教學。

          對于練習講評課,如果講得太細,則浪費優秀學生的時間;講得太粗,后進生又留下許多疑問。有了現代教育技術作支持,我把練習講評課分為四步進行,第一步:公布結果,讓學生先知道哪些對哪些錯;第二步: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找出自己的錯誤并在小組討論;第三步:疑難點撥,對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點撥;第四步:展示過程。將一些疑難題的解題詳細過程展示給部分基礎較差的同學看,同時出一些思考題讓基礎好的同學做。這樣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照顧到學生在學習上的個體差異。

          (三)現代教育技術讓數學實驗走進課堂,改變了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數學實驗幾乎不能在課堂上進行,數學中的許多內容,如概率、統計、幾何、函數等的許多知識需要學生先做實驗然后總結規律,現代教育技術為計算機模擬數學實驗提供了可能。如在必修3第139頁《幾何概型》的例3中,要求“用隨機模擬方法估計圓周率π的近似值”,方法是:向一個正方形中隨機撒一把豆子,數出落在圓內的豆子數和落在正方形內的豆子數,用豆子落在圓內的頻率來估計圓與正方形的面積之比,由此得出π的近似值。如果用原始的實驗方法既費時費力又不精確。我引導學生在Excel表格中,用隨機函數每次產生兩個隨機數a,b∈[0,1),把點(a,b)看成是正方形內的一粒○數學教學與研究豆子,再用邏輯函數IF判斷a2+b2≤1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則該點在圓的內部。將上一行復制到下一行就產生了新的一點,如要想撒一千粒豆子,只要將第一行選定后,拉著“復制柄”到1000行即可。在此表格中只要修改其中任意一個隨機數,其他隨機數也會隨機修改,相當于重新做了1000次實驗。最后用統計函數計算落在圓內的點的次數,求出近似值。有了現代教育技術,學生可以通過數學實驗來探究數學問題,啟迪數學思維。總之,現代教育技術能夠變革課堂教學的傳遞結構,擴展信息功能,增加個別化教學的能力,優化教學;但也要注意,現代教育技術也不可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在未來的教學當中,現代教育技術必將得到進一步應用;但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能無節制,要與常規教學相結合,要以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為重點,設計好媒體使用的強度和時機。當然,這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去探索和完善。

          作者:羅艷妹單位:東方市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