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職有關法律基礎教學方式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法律基礎是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具備法律意識掌握法律知識的重要課程,受諸多因素影響,當前中職學校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成效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當前中職院校法律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中職法律基礎教學的有效對策,推動中職學校法律基礎教學優化與改革。
關鍵詞:中職學校;法律基礎教學;教學方法
在中職學校教學中,法律基礎課是德育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法律基礎教學的目的是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提升中職德育教育的科學性與時效性,促進中職素質教育進一步落實。法律基礎課程與專業技術課程有所不同,有一定的抽象性與實踐性。要想培養學生掌握好這門課程,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對教師教學方式有一定要求。因此有必要探究中職學校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式與方法,促進中職學生法治意識提升。
一、中職學校法治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視
中職院校本身以培養學生就業為導向,將主要的精力與財力都投放在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與法律意識的培養。通常情況下,法律基礎課程會以公共基礎課程的形式展開教學,主要以大班授課的方式為主,難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此外,有些中職學校在檢驗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時,大多以開卷的方式進行測驗,可見學校對這門課程并不重視。
(二)課程設置有待完善
由于個別學校對法律基礎課程重視不足,在教學規劃方面沒有做較多的課時安排。一些學校會將思想道德課程與法律基礎課程合并教授,要想在短時間內完成課程進度,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壓縮,學生難以深入細致地掌握法律基礎知識,最終的教學結果可想而知。法律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對教材更新有一定的要求。但從當前中職學校法律基礎教材情況分析來看,大部分都存在教材滯后情況,難以滿足日益發展變化的法律背景。
(三)教學方式落后
在中職法律基礎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但現實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的主體位置,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法律知識機械式地灌輸給學生,使得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失去了興趣,學生被動參與課堂,難以達成法律基礎教學的目標。此外,很多教師在接受新鮮事物方面存在滯后性,不愿嘗試教室中先進的教學技術設備,難以為學生呈現出生動有趣的法律課堂[1]。
二、中職學校法律基礎教學方法改革的有效對策
(一)明確教學方向
法律基礎知識屬于德育課程的一部分,與專業法律教育有所不同,其教學重點并不是對法律理論內容的傳授,而要側重培養學生的法律觀念,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法律知識教學,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及法律精神,能夠應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中職學校學生自入學起以學習專業技術知識為目標,對公共基礎課程缺乏應有的重視。因此,在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構建法律基礎教學體系,可以通過一些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內容入手,探究相應的法律法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觀念,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其培養為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2]。
(二)整合教學內容
教材是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載體,教材為法律基礎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內容,教師需要在法律基礎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并為其選擇優質的學習素材,并對相關知識內容展開分析與探究。因此教師需要做好教學內容整合工作。首先,需要掌握教材特點,通過對中職法律基礎知識教材進行總結不難發現,其中幾乎涵蓋了我國當前各部門相關的理論知識,將我國法律體系進行了高度濃縮。其中有很多相關的案例,以青少年的視角出發的案例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代入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法律知識。雖然法律知識教材具有系統性,但是難以突出重點知識內容,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社會時政,在教學內容選擇方面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如憲法、民法、經濟法等與民眾及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進行重點教授,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性,從而提升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可以嘗試在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讓法律基礎知識教材具有通用性特點。當前中職學校開設的專業與社會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有密切聯系,不論是哪個行業都要嚴格遵守法律規范,讓學生在日后工作崗位中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因此,法律基礎課程不但要講授基礎的法律知識內容,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為其講授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經濟類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講授民法、經濟法等內容,建筑工程類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介紹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相關的規定條款。在培養學生具備法律體系概念的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行業相關規范,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與社會時政保持一致。近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逐漸加大了力度,新的法律法規不斷出臺,并對原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與完善,這些都是教材難以及時反映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與社會發展情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社會法律時政資訊引入到教學中,并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與完善,運用社會發展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法律知識。通過時政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法律政治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3]。
(三)創新教學方法
法律條文本身較為枯燥無趣,如果教師以照本宣科的方式為學生講授法律知識,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案例融入教學中,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要以教材中案例為基礎進行教學。教材中每個章節都提供了相應的案例,這些案例內容與本章節的法律知識點息息相關,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章節知識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探究案例內容,為進一步了解法律知識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搜集一些最新的案例輔助教學,從而將法律基礎知識教學進行延伸與拓展,考慮到中職學生在學習方面普遍處于被動狀態,自律意識較差,難以進行課外探究。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與社會熱點新聞,為學生進行補充與拓展。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搜集一些普法節目的視頻,如《法律講堂》《普法欄目劇》等,這些節目中的案例都源于真實生活,這些貼近生活的真實案例能夠讓學生產生代入感,對學生的震撼與情感沖擊也比較大,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并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這些真實的案例也會引發學生的反思與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在一起。最后,教師要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熱情。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態并不穩定,興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教師需要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熱情,可以是生生互動,也可以是師生互動。為此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問[4]。例如,在進行案情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見聞與大家一同分享,共同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應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進行判斷與分析,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吸引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與溝通表達能力。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講授的知識點,為學生設置案例,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長此以往,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讓學生能夠在法律基礎課堂中更好地配合教師教學,從而提升中職學校法律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與效率[5]。綜上所述,在中職法律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對法律基礎知識課程進行清晰明確的定位,把握教學方向與內容,并且要意識到法律基礎知識教學具有時效性,需要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實時動態。要以新穎的生動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提升學生法律意識的同時,懂得在生活中應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楊冰.中職學校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0.
[2]王帥.論案例教學法在中職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19(7):55.
[3]吳晶.中職學校法律基礎知識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法制博覽,2019(3):294.
[4]謝舒心.中職法律課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當代教研論叢,2017(8):127,129.
[5]姚萬林.中職學校《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現狀及對策[J].經貿實踐,2016(22):214.
作者:張金峰 單位:蘭州現代職業學院衛生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