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鎮化發展論文:省域城鎮化狀況與策略探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鎮化發展論文:省域城鎮化狀況與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城鎮化發展論文:省域城鎮化狀況與策略探究

          本文作者:葉柏青金俊平冷崇總江野軍作者單位: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西城鎮化發展的成效顯著

          建國以來,江西圍繞加快推進城鎮化,大力培育中心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集約發展小城鎮,全省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進一步優化、功能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城鎮化水平跨上了新臺階,吸引著周邊地區資本、技術、人才、產業向城鎮集聚,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1.城鎮化水平有明顯提高。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使江西城鎮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突出表現為城鎮人口迅速增加、城鎮體系日益完善、城鎮布局日趨合理。從城鎮人口來看,1949年全省總人口為1314.04萬人,城鎮人口為124.83人;2011年全省總人口為4488.40萬人,城鎮總人口為2051.20萬人;2011年與1949年相比,全省總人口增長241.6%,城鎮人口增長1543.2%,城鎮人口增長幅度大大高于總人口增長幅度;城鎮化率由1949年的9.5%提高到2011年的45.7%。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江西城鎮化率由37.1%提高到了44.1%,在全國位列第19位,高于河南、湖南、河北、安徽、青海、新疆、廣西、甘肅、貴州、四川等地;在中部地區,江西城鎮化率列第三位。[4]從城鎮體系來看,至2010年底,全省設市21個,市區面積已達32825.8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626.8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56.90平方公里,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2348.73平方公里、72.80平方公里和313.90平方公里,分別增長7.2%、4.5%和36.6%;人口在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有南昌市,人口在50萬~100萬人的大城市有贛州市、九江市、景德鎮市、吉安市、撫州市,人口在20萬~50萬人的中等城市有新余市、萍鄉市、宜春市、上饒市、南康市、瑞金市、豐城市、高安市、樟樹市、鄱陽縣、興國縣、于都縣、信豐縣,還有人口在10萬~20萬人的小城市28個以及各類建制鎮770個,逐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大城市為骨干,中小城市為支撐,眾多建制鎮為基礎,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從城鎮布局來看,江西絕大部分城鎮臨水沿路而建,逐步形成了以南昌為中心,以浙贛線和京九線為發展軸帶的“一心二帶”大十字格局。大十字架附近區域的城鎮化水平和城鎮密度較之其他區域要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要高,由此江西城鎮的空間布局呈南稀北密的特點,浙贛鐵路線以北的地區有16座城市,以南地區僅有5座城市。

          2.城鎮拉動經濟明顯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化發展水平的趨勢是同方向變化的,兩者呈正相關關系,表明城鎮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這是因為:城鎮可以聚集土地、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大大提高經濟的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促進經濟快速有序發展;同時,城鎮和第三產業發展緊密相連,城鎮化不僅能夠推動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公共服務發展,還能夠推動商貿、餐飲、旅游等消費型服務業和金融、保險、物流等生產型服務業發展,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1978年江西城鎮化率為16.8%,到2011年全省城鎮化率提高到45.7%。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全省GDP總量由1978年的87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1583.8億元,三大產業的結構得到明顯改善(見表5)。1978年江西三大產業的比例為1:0.91:0.49,到2011年其比例調整為1:4.74:2.59;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0.4%上升到2011年的31.1%。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全省的經濟貢獻率不斷提高,城鎮龍頭作用日益顯現。2010年城鎮經濟占全省GDP比重為87.23%,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城鎮化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

          3.城鎮就業人數明顯增加。江西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統籌城鎮功能區與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產業向城鎮集聚,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生產、商務貿易、交通運輸和社區服務等成為就業蓄水池,不僅為城鎮居民提供就業崗位,而且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提供就業崗位。同時,通過建立與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城鄉一體化就業市場、就業信息披露機制、就業綜合服務體系,消除對進城農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使城鎮就業人數明顯增加。全省城鎮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267.4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802.02萬人,增長199.9%;2010年與2000年相比,南昌市、景德鎮市、萍鄉市、九江市、新余市、鷹潭市、贛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撫州市、上饒市城鎮化率分別提高16.83個百分點、10.72個百分點、19.99個百分點、14.28個百分點、18.97個百分點、12.5個百分點、16.97個百分點、15.65個百分點、10.77個百分點、10.59個百分點、24.92個百分點;城鎮就業人數分別增加62.98萬人、13.41萬人、13.84萬人、33.83萬人、17.82萬人、14.33萬人、33.4萬人、30.37萬人、29.83萬人、24.78萬人、38.93萬人,其增長率分別為63.8%、47.6%、53.2%、57.0%、138.1%、113.7%、52.4%、67.6%、54.3%、62.6%81.8%(見表6)。城鎮化是增加城鎮就業的重要途徑,據測算,全省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轉移44萬農村人口到城鎮生活。[5]以九江市為例,該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深化戶籍改革,放寬市轄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落戶條件,基本取消所轄縣(包括共青城市、瑞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鎮(街道)的落戶限制,全面放開其他建制鎮的落戶條件,鼓勵、引導本市籍農民、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和經商人員向城鎮轉移落戶,[6]使該市2006年~2010年城鎮就業人數分別比上年增長9.3%、5.1%、4.8%、4.2%和4.6%。

          4.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江西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的原則,加大市政建設力度,使城鎮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提升了城鎮的集聚力、吸引力和承載力。“十一五”期間,全省各類城鎮完成市政設施建設投資747億元,年均增長25.3%。城市道路和交通建設得到長足發展,2010年末,全省城市道路面積11330.3平方米,比2000年增長244.07%;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5742公里,比2000年增長89.32%;城市公共汽車、電車營運車輛7048輛,比2000年增長74.84%(見表7)。隨著南昌市青云水廠三期工程、景德鎮第四水廠、贛州市第三水廠、南康市第二水廠等城鎮供水設施的建設和投產,全省城鎮供水能力進一步增強。2010年全省縣城以上城鎮日供水能力達495.23萬立方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7.43%,比2000年增加4.13個百分點;供水管道長度達9526.55公里,比2000年增長140.08%。九江市、吉安市引進上海通達公司建成天然氣供氣項目,不僅為政府節約了大量投資,而且提高了市民生活用氣質量。2010年末全省城市人工煤氣供應量為58207.88萬立方米,比2000年增長47.5%;城市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188847.33噸,比2000年增長14.66%;城市燃氣普及率為92.36%,比2000年提高23.16個百分點。城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有效擴大了城鎮人口容量、提升了城鎮功能和效率、促進了城鎮現代化建設。

          5.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江西突出加強事關城鎮長遠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礎性、功能性、生態性設施建設,重點加強城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和園林綠化建設,走環境友好型城鎮化發展道路,使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100座,是全國第五個實現縣城以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全覆蓋的省份,日污水處理能力達272.55萬立方米,全年處理污水總量達7.6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80.83%,比2005年提高45.91個百分點(見表8)。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幅提高,到2010年底全省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場17個,垃圾無害化處理量300.2萬噸,垃圾無害化處理率51.6%,其中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85.89%,比2005年提高37.02個百分點,在全國排第13位;生活垃圾清運量284萬噸,比2005年增長7.58%。按照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要求,全省城鎮園林綠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到2010年底全省設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6.62%,綠地率43.2%,均在全國排第1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04平方米,比2005年新增5.22平方米,在全國排第7位。目前,宜春、景德鎮、南昌、新余、贛州、萍鄉、吉安7個城市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武寧縣和吉安縣被評為國家園林縣城,萍鄉安源區安源鎮評為國家園林城鎮;11個設區市和28個縣(市)評為省級園林城市。2010年城市綠化覆蓋面積48924公頃,比2000年增長144.08%;城市公園數由2000年的109個上升至2010年的238個,公園面積增加至6442公頃,增長253.96%。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為建設綠色生態江西、創建一流人居環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作出了積極貢獻。

          江西城鎮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建國以來江西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城鎮化水平落后于鄰省及全國的水平、各設區市的城鎮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城鎮經濟聚集和輻射功能發揮不充分。這些問題使城鎮產業發展水平和人口聚集能力難以適應加快城鎮化發展的要求。

          1.城鎮化水平落后于鄰省及全國的水平。近年來,江西經濟社會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呈現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良好態勢,但若把江西城鎮化發展放到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來審視,與發達地區或周邊發展較快的鄰省相比,江西城鎮化水平仍然滯后。從江西城鎮化歷程來看,城鎮化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78年江西城鎮化率為16.8%,比全國城鎮化率17.9%低1.1個百分點,到2011年江西城鎮化率雖然提高到45.7%,但全國城鎮化率為51.3%,與全國城鎮化率的差距擴大到5.6個百分點,說明江西與全國城鎮化差距呈擴大趨勢。在華東六省中,2011年江西城鎮化率僅高于安徽省0.9個百分點,分別低于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城鎮化率16.2個百分點、16.6個百分點、12.4個百分點、5.3個百分點(見表9),與這些省的城鎮化差距也呈擴大趨勢。不僅如此,江西作為一個內陸欠發達省份,其城鎮化基礎薄弱,擁有的城市數量在中部地區最少,擁有百萬人口以上和50萬~100萬人口的大城市數量在中部地區也最少。2010年,江西除城市用水普及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之外,城市燃氣普及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等城市設施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同時,在城鎮化建設中普遍存在重建設、輕規劃、品位低問題,有些小城鎮脫離自身基礎和經濟發展需要,盲目擴大鎮區規模,對有限的土地資源不加珍惜,使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2.各設區市的城鎮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江西城鎮化地域差異大,突出表現為各設區市之間的城鎮化發展極不平衡。南昌市作為省會所在地相對其他城市而言,由于其對流動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具有更強的吸收轉移人口的能力,2011年城鎮化率為67.24%,比2000年提高18.36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54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最低的是宜春市,2011年城鎮化率僅為38.19%,與城鎮化率最高的南昌市相比,兩者城市化率竟相差27.52個百分點。2011年與2000年相比,城鎮化率提高最快的是上饒市(城鎮化率由16.97%提高到41.74%,提高24.77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最慢的是撫州市(城鎮化率由26.61%提高到38.82%,提高12.21個百分點),兩者城鎮化率提高幅度相差12.56個百分點。2011年11個設區市中僅有南昌市、景德鎮市、萍鄉市、新余市、鷹潭市的城鎮化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見表10)。同時,縣域城鎮化率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鎮不多,縣級城鎮之間缺乏明確的分工和協作關系,造成許多同構性浪費和低水平的自我競爭局面,未能依托新興產業形成先進的現代產業和較強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全省城鎮化地域差異,形成不平衡的區域經濟格局,對整體推進江西現代化進程帶來很大壓力。

          3.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城鎮是工業化的載體,按照城鎮化、工業化發展規律,城鎮化要與工業化發展相適應。從發達國家城鎮化進程來看,其城鎮化水平往往高于工業化水平,目前國際上多數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根據錢納里模型,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城鎮化率會領先工業化率近30個百分點。[8]江西城鎮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業發展,但沒有像多數國家和地區那樣帶來人口和產業的大規模集中,其結果造成城鎮化進程滯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2011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83.8億元,按當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4488.4萬人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約合3898美元。當年江西工業化率為48.5%,按城鎮化率領先工業化率30個百分點計算,全省城鎮化率應在78.5%左右。然而,當年江西城鎮化率僅為45.7%,不僅沒有領先工業化率,反而低于工業化率2.8個百分點(見表11)。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不僅不利于城鎮吸納農村人口,而且會阻礙工業現代化及其經濟效益的提高,使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受到限制,人口素質難于提高,從而阻礙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4.城鎮經濟聚集和輻射功能發揮不充分。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不是為城鎮化而城鎮化,而是為了利用城鎮對人口、資本、資源、技術和商品的集中所帶來的聚集效益和城鎮經濟輻射效應來促進經濟發展。然而,由于江西大中城市數量少、發展水平低以及小城鎮粗放發展,導致城鎮的經濟聚集和輻射功能發揮不充分。相對于小城鎮而言,大城市更能發揮城鎮的聚集效益和輻射能力,對周邊地區產生巨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帶動其繁榮和進步。然而,江西大城市數量少,至2010年底,全省有特大城市1個、大城市5個、中等城市有13個、小城市28個和各類小城鎮770個,大城市占全省城鎮數量的比重僅為0.7%。同時,江西大城市普遍存在產業水平低、競爭力弱等問題,使其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帶動能力不強。2012年5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該報告顯示,根據經濟規模、經濟增長、經濟效率、發展成本、產業層次、收入水平、居民幸福感、就業水平八大指標,所列的294個城市中,江西僅南昌市排名第42位進入百強,其他設區市排名都在100位以后。南昌市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經濟實力不強、聚集和輻射能力較弱,制約了其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城鎮是第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依托,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與城鎮發展有高度的相關性。江西中小城市不僅規模偏小、數量較少,而且各城市產業同構和結構雷同現象嚴重、互補性差;普遍缺乏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大型企業集團的支撐,承上啟下的節點作用不夠突出;產業支撐能力不足、產業聚集層次低、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二、三產業所占的比例過低,不利于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所有這些,都會使中小城市難以有效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江西小城鎮雖然數量不少,但檔次低、規模小、布局散,服務和帶動其周邊鄉村發展的功能較弱。檔次較低,多數小城鎮發展水平較低、經濟實力弱,未能進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結果城鎮功能不完善,難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形成地方產業特色,限制了其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規模過小,多數小城鎮還只是簡單的商品交換集散地,對要素資源的聚集能力弱,金融、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缺失或服務水平低下,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不完善,承接外部產業的能力弱,發展后勁不足,更談不上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布局分散,眾多小城鎮發展缺乏規劃、布局分散,相互之間未能形成明確的分工和協作關系,不僅分散了發展力量,造成許多結構性浪費,而且形成低水平的自我競爭局面,難以產生較強的輻射能力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推進江西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60%時,城鎮化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11年江西城鎮化率為45.7%,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江西應抓住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的良好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走具有江西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以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動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城鎮化進程,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努力實現城鎮化快速、有序、健康發展。

          ⒈以科學規劃指導城鎮化建設。城鎮規劃是城鎮建設的藍圖,決定著城鎮未來的發展。江西要推動城鎮的科學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性、前瞻性和導向性作用,深入研究各城鎮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產業基礎、承載能力、發展前景,用先進的規劃理念制訂科學的城鎮規劃,充分展示城鎮的歷史內涵、現代風貌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切實做到以科學規劃指導城鎮化建設。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編制城鎮規劃應充分體現先進的城鎮發展理念,堅持世界眼光、立足長遠發展、面向城鎮未來,著眼于資源能源節約、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健全、人流物流便捷、經濟文化繁榮、社會事業發達、城鎮管理高效、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等城鎮現代化發展,高標準、高起點搞好城鎮規劃。為此,城鎮化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以規劃統領城鎮化,提升城鎮設計和建筑水平,明確城鎮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分工和空間布局,引導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提升城鎮安全、便捷、舒適功能,保護城鎮生態環境,并加強對實施規劃過程的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維護規劃的嚴肅性,保障實施規劃的有效性,防止和制止實施規劃過程中的隨意性;城鎮規劃要統籌考慮自然條件、歷史沿革、人口規模、經濟基礎、發展前景和居民意愿,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土地整理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交通運輸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有機銜接,形成城鎮發展規劃體系,合理確定城鎮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布局,做到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又體現時代性和超前性;城鎮規劃要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相銜接,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江西得天獨厚的江河、湖泊、山林、濕地等自然稟賦,依托區位交通、特色產業、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提升城鎮文化品位,彰顯城鎮個性魅力,著力形成結構合理、布局協調、功能互補的城鎮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比較優勢,努力做到優勢互補、共創多贏;城鎮規劃既要注重規劃前瞻性,結合江西城鎮化發展實際,堅持立足長遠、面向未來,高標準、高起點搞好城鎮規劃,切實解決規劃趕不上發展、規劃滯后于建設的問題,又要堅持規劃科學性,防止出現脫離實際、過度超前、貪大求快、因人力物力財力難以承受而在實際工作中無法實施問題,根據城鎮的基礎條件、能源資源、環境容量等,科學確定城鎮人口規模和區域規模,使其有足夠的承載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完善規劃科學決策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要求,嚴格規劃編制和審批程序,重要規劃要多方案備選,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并通過立法保證規劃的實施。

          ⒉以產業發展支撐城鎮化建設。產業發展創造供給,城鎮化建設創造需求,產業是城鎮化的“發動機”,城鎮化是產業的“加速器”。沒有產業支撐,城鎮會因此缺失活力、缺少張力、缺乏競爭力,壯大城鎮實力、提升城鎮地位、強化城鎮聚集和輻射功能,基礎在產業、關鍵在產業、著力點在產業。要加速推進江西城鎮化進程,必須把產業作為城鎮化的關鍵和核心,以產業發展支撐城鎮化建設,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堅持“三個結合”,實現城鎮與產業聯動發展、協調共進。首先,城鎮化與工業化相結合。要以產業集聚規模化的新型工業發展來支撐城鎮化發展,把工業化作為增強城鎮經濟實力的路徑,將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與城鎮化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互動發展。按照“產城一體”的要求,從各城鎮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與當地資源結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如在昌九工業走廊打造共青城國家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基地,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綠色照明、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著力培育景德鎮直升機、南昌航空城、上饒太陽能、吉安通訊終端、宜春鋰電新能源、贛州鎢和稀土、鷹潭銅、新余鎳材料精深加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及應用軟件、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發揮企業主體和政府引導、扶持作用,促進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增加高科技含量與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加快無污染、低耗能、節水型工業化進程,推進以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的節約型和環保城鎮建設。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注重提供就業機會和打造創業平臺,增加就業崗位,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通過工業園區實現產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區域結構的升級,強化要素聚集與輻射效應,全面提高城鎮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其次,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按照城鄉產業聯動和協調發展原則,以城鎮為依托,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現代化、市場化發展,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著力形成城鄉產業分工合理、區域特色鮮明、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程度,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構建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的高效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引導城鎮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農村轉移和擴散以及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第三,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相結合。城鎮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服務業高度發達,要在大力發展商貿流通、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的同時,加快金融、保險、物流、證券、信息、文化、咨詢、物業、社區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使城鎮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聚集人氣、財氣、商機,提升城鎮形象,提高城鎮品位,完善城鎮功能,增加就業容量。

          ⒊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城鎮群。要加快江西城鎮化建設,必須根據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區域發展格局和“一群兩帶三區”省域城鎮空間結構體系,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則,把城鎮群作為完善城鎮體系的主體形態,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相銜接,大力發展大中小城市、扶持縣城及中心鎮建設,著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城鎮群,形成結構合理、布局協調、功能互補的城鎮發展新格局。首先,要著力培育以南昌為核心的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把建設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作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內容,擺在全省推進城鎮化的突出位置,著力培育以南昌為核心,以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心城市為支撐,以昌九工業走廊地帶縣域城鎮為重點,以濱湖田園風光城鎮為補充的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突出其生態、低碳、集約、高效的特色,注重城鎮合理分工,加強城鎮之間的聯系與協作,使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成為世界湖區可持續發展的樣板。在培育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過程中,應根據適度非均衡發展理論,整合資源優先發展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較高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地區,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南昌,強化其聚集和輻射功能,增強其產業基礎的擴張能力,加快人口和生產要素聚集,使之成為環鄱陽湖城鎮群的核心城市,引領江西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其次,要加快滬昆線和京九線兩條城鎮帶的發展。以滬昆線和京九線為發展主軸線,加強中心城市和沿線城鎮之間的聯系與協作,組織協調其產業分工與合作,形成“大十字”城鎮空間架構。在滬昆線西段加快發展以新余、宜春、萍鄉為中心的贛西城鎮群;在滬昆線東段積極培育和拓展以上饒、鷹潭為中心的贛東城鎮群;在京九線北段重點加快昌九工業走廊建設和沿江開發,積極推進南昌和九江相向融合,加快一體化發展,使之成為全省城鎮化發展和環鄱陽湖城鎮群的核心區,抓住向莆鐵路、海西經濟區建設的機遇,加快以撫州為中心的贛東南城鎮群建設;在京九線南段重點發展以贛州、吉安為中心的城鎮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第三,加快南昌、贛州、九江三大都市區建設。把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放在江西城鎮化建設的突出位置,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以加快產業集群和人口聚集為重點,提高中心城市要素聚集、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力和帶動力,加快南昌大都市區、贛州都市區和九江都市區建設。把南昌打造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全國低碳經濟示范城,強化南昌在全省城鎮化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充分發揮其在江西城鎮化進程中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充分發揮贛州都市區生態、資源和人文優勢,使之成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主要平臺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示范區域。把九江都市區建成現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區域性物流樞紐和長江沿岸重要工業基地,增強其對周邊地區發展的輻射力和帶動力。第四,扶持縣城及中心鎮建設。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把縣城作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的重要載體,扶持縣城及中心鎮建設。發揮縣城連接城鄉、承上啟下、促進城鄉互動的紐帶作用,推動城鄉之間公共資源均衡分配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抓好特色鎮、重點鎮、交通樞紐鎮建設,把小城鎮建設與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結合起來,與逐步減少“空心村”結合起來,與提高“三農”服務能力和水平結合起來,與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結合起來,與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向工業園區轉移就業結合起來,使之成為輻射和帶動農村發展的消費中心、生產要素集散中心、“三農”服務中心、社會保障和公共社會服務中心。

          ⒋著力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決定城鎮的承載力,要加快江西城鎮化建設,必須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抓手,加強城鎮交通體系、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防災減災和應急設施建設,改善城鎮居住環境,全面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首先,要加強城鎮交通體系建設。加快城鎮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城區為樞紐、建制鎮和鄉集鎮為節點,構建起干支銜接、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加強城際間交通網絡建設,形成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立體交通體系;以公共交通為重點開展城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加快公交專用道和場站建設、抓好公共停車場建設,優化城市路網結構,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其次,要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加快城鎮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等市政公用設施,統籌考慮供水、排水、排污、供氣、通訊等,搞好地下管網建設和改造;加強水廠和配套管網建設,改造提升供水處理工藝,抓好重點城鎮備用水源建設和水質監測,確保供水安全;完善供電網絡建設,堅持主干電網建設和配電網建設并重,完成城鎮電網改造,確保城鎮用電安全、穩定、可靠;結合“西氣東輸”工程,推進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的城鎮供氣設施改造,提高城鎮燃氣普及率;加快城鎮通訊網絡建設,推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加快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的發展,逐步形成進入千家萬戶的區域性信息高速公路。第三,加強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滿足居民教育、醫療、文化、科普、體育和休閑娛樂需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公共服務功能和社會發展水平。優化教育結構和布局,全面提升義務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城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擴大社區衛生服務覆蓋面;加強城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鎮文化內涵,形成與城鎮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建筑風格和城鎮風貌;根據提高文化素質要求和居民鍛煉身體及休閑娛樂需求,增加城鎮文化設施和體育設施及休閑娛樂設施。第四,加強城鎮防災減災和應急設施建設。把城鎮防洪、排澇等設施建設與城鎮規劃建設結合起來,與美化城鎮環境、改善城鎮形象結合起來,加強沿江河、濱湖地區重點城鎮的防洪建設,加大城鎮排澇工程建設力度,逐步提高城鎮排澇能力;加強城鎮的人防、防震減災和公共消防等設施建設,增強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第五,加快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城鎮棚戶區改造步伐,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給,著力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和新參加工作的公務員等群體的住房問題,努力實現居民安居樂業;加強城鎮社會福利設施配套建設,統籌安排社區服務、老年設施建設。第六,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堅持以人為本,創建優美、舒適、靜謐的文明城鎮,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加強城鎮歷史文化資源和森林、濕地、水體生態系統保護,搞好城鎮綠化美化,適度擴大城鎮綠地面積;切實抓好城鎮污水、廢氣、垃圾、噪音的治理,使城鎮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精心搞好城鎮美化亮化,展示城鎮“建筑各具特色、色彩優雅協調、花卉草坪綠島、青山綠水夜景”的美好圖景。

          ⒌創新城鎮建設及其管理機制。加快江西城鎮化建設,應把制度創新作為城鎮化的突破口,創新城鎮建設及其管理機制。一要創新城鎮投融資體制。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深化城鎮投融資體制改革,全方位籌集城鎮建設資金,實現城鎮建設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經營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企業為主體進行投融資,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優化軟環境,創造條件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港口、停車場、客運站、貨運場等經營性城鎮基礎設施,提高外資和民資在城鎮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比重。準經營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主導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投融資,政府通過推行特許經營制度,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城鎮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污水處理、環境衛生、收費道路和橋梁等準經營性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營。非經營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為主體進行投融資,由城鎮政府通過財政投入、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和向銀行貸款,加大對非收費道路和橋梁、排水、路燈、公共綠地、環境監測與治理、防洪設施等公益性城鎮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二要創新土地管理機制。在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創新土地管理機制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不動搖,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潛力,加大對閑置土地的處理力度,建立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定居規模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城鎮土地開發整理數量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掛鉤機制;走集約、節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城鎮建設道路,嚴禁違法占地、粗放用地,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提高城鎮現有土地利用率,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完善農村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健全城鎮土地流轉機制和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體系,實施土地出讓、租賃、作價入股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嚴格執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有關規定。三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城鎮化實質上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遷徙轉變為市民的過程,推進城鎮化必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農民進城的身份障礙。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限制,將在城鎮穩定就業和有固定住所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逐步實現其子女入學、公共衛生、住房購置、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引導人口向城鎮聚集,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的有效轉移。四要建立健全城鎮管理體制。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城鎮居民整體素質,塑造繁榮、文明、開放、創新、和諧、平安的城鎮形象;引導城鎮居民參與城鎮管理,逐步形成居民認識到位、部門監督有力、社會自覺共管的城鎮管理新局面。完善城鎮管理法規體系,保證城鎮管理有法可依,加大城鎮管理執法力度,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建立良好的城鎮社會秩序;推進城鎮管理規范化,提高公正執法、文明執法水平,樹立城管執法的良好形象;適應城鎮綜合管理、系統管理的要求,運用信息化、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等現代管理手段,建立集社會管理、經濟運行、文化生活、環境衛生、應急處置、治安防控于一體的現代城鎮綜合管理平臺,提高城鎮管理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