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媒體下高校文化建設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媒體下高校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媒體下高校文化建設

          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近年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新媒體的運用也貫穿于高校文化建設中,可以說新媒體成為了新時期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一。那么,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有效運用新媒體進行高校文化建設成為新時期的新課題。

          一、新媒體環境為高校文化建設帶來新機遇

          (一)提高了高校文化的推動力和感染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新媒體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從新媒體定義可以看出,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特點是交互性,它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信息的傳播和共享。在高校文化建設和傳播中,學生管理部門或學生組織通過新媒體進行文化、活動宣傳,讓每位學生都成為信息傳播者,同時又成為信息的受眾者,信息傳播和接受幾乎可以同時完成。在新媒體相互性實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行為主體的作用,使學生的閱讀、參與、投入積極性大大增強,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推動了高校文化傳播和文化建設,提高了高校文化的推動力和感染力。

          (二)擴大了高校文化的輻射力和向心力

          我們熟知的新媒體包括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體手段,這些新媒體依托于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手段相互整合,形成龐大的新媒體體系,它具有資源豐富、信息容量大、形式多元、傳輸快捷、覆蓋面廣的特點。高校的學生管理部門、學生組織根據高校文化建設需要對學生活動信息、生活服務信息、社會招聘信息等,每個信息源的信息具有開放性,這種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的新型信息傳播方式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了廣泛平臺,各新媒體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滲透,擴大了高校文化的輻射力和向心力。

          (三)增強了高校文化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即時性是新媒體的最直觀的特點,即時性主要有信息更新速度快、傳播速度快,接受者能在短時間反應的特點。當今社會由于新媒體普及,全球任何政治、經濟、文化新聞熱點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傳播,大學生就是新媒體的忠實接受者。作為熱衷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來說,新媒體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新媒體儼然成為他們主要接受信息的手段。鑒于此,高校順應時展潮流,通過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豐富多樣的新媒體文化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因地制宜滿足學生的需求,增強高校文化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二、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文化建設帶來新挑戰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為高校文化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艱巨的挑戰,新媒體作為網絡的一部分,有著不可忽視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媒體的發展讓傳統高校文化價值觀受到沖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人才培養是最主要的職能,除了學生知識的授予,更重要的是完善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傳統價值觀收到沖擊,海量的信息充實著學生的頭腦,影響他們的思想,在這情況下,如何有效發揮高校的育人功能,如何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取向已經成為中國高校普遍首要考慮的問題;第二,新媒體發展讓西方意識形態無形滲透。由于互聯網不受地域與空間的限制,在新媒體中存在多文化、多意識形態交融,然而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期,很容易受到不良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影響。當代國際形勢復雜,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思想滲透,會利用以互聯網、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影響和干擾,但大學生在新媒體的使用中往往缺乏明辨是非能力,也有部分學生缺乏立場,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踐行都帶來了挑戰;第三,新媒體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部分大學生心理障礙。新媒體是虛擬空間,大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很多大學生在網絡中展現出自己的第二人格,表現的很活躍,但是在現實人際關系中沉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流。另外,部分大學生在新媒體中容易忽略網絡道德規范和誠信約束,在網絡新媒體中不當發言、不當行為,帶來不良影響。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文化建設的新路徑

          (一)高校把握新媒體文化建設的主導權

          新媒體已經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眾多高校及其部門都建立了相應的新媒體平臺,針對新媒體存在的弊端和對學生的不良影響,高校應該把握新媒體文化建設的主導權,守住新媒體文化陣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通過文化活動、專題講座、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完善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在高校文化建設中,應注重人才培養,大力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領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學習習慣,在新媒體平臺上培養一大批學生干部和黨員干部,純凈網絡風氣,強化網絡正能量。高校應建立健全一系列新媒體文化建設制度,充分認識新媒體給高校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發展規律、心理發展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把握高校新媒體文化建設的主動權,促進高校文化建設發展。

          (二)開展有針對性的高校新媒體文化建設

          高校新媒體文化建設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強化新媒體文化建設的針對性。高校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當代大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應始終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以活動為載體進行高校育人工作。品牌活動在高校的影響最大、輻射最廣,高校應大力開展精品校園文化活動,高校可以利用專題教育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精品文藝活動等形式落實新媒體線上活動宣傳和活動開展,潛移默化的引導大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促進高校文化建設發展。

          (三)不斷提高大學生網絡修養

          網絡的普及和新媒體的發展勢必對大學生的網絡修養和良好品行提出新要求。現目前在網絡媒介中,部分大學生存在誠信缺失、道德缺位的現象,同時在海量的信息中,部分大學生不具有自我約束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這都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帶來不利影響。高校應加強新媒體線上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老師應通過日常學習生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做到講誠信、講道德。高校特別是理工科高校應該開設多門的社會科學類課程,培養學生的修養道德,例如開設網絡慕課等人文素質課程,使大學生深入對媒體的認知,提升學生是非辨別能力,端正自身言行。另外,高校還應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特別是網絡法制教育,規范大學生網絡用語、網絡行為,可以通過開展相關辯論賽、團日活動強化大學生的法制意識,讓每位大學生正當用網,科學用網,通過新媒體新渠道促進自身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永彩.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探析[J].戲劇之家,2015(01):151-152

          [2]趙君,張瑞.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文化傳承與創新[J].高校理論戰線,2012(06):70-72.

          作者:陳旭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新媒體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全媒體探索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社)

          新媒體與社會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學新媒體與社會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謝耘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