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導入教學建筑專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復習提問式導入新課
此種方法是教師教學中應用最多的方法。建筑課內容抽象,空間立體感強,特別是對于初中生升入職校的學生,他們缺乏立體幾何的知識,所以空間立體感較差,這也是他們與高中生差別較大的地方。如果圍繞著本課題,用已學過的知識循序的提問,逐漸的展開,啟迪學生,就可順其自然地導入新課。例如在講授《建筑制圖》中“直線的三面投影特性”一節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幾點可以決定一直線?點的正投影如何?直線的正投影如何?點的正投影與直線的正投影關系如何?點的三面投影特性如何?直線的三面投影特性如何?”前幾問復習了以前學習的內容,后一問導出了新課,這樣在提問與解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述了“直線的三面投影特性”,知識間既有聯系,又不斷深化,對于難點的課題,可隨堂提問,不斷啟發誘導,逐步延伸到新課。
2.實驗式導入新課
“實驗是教師語言的一部分”,采用直觀的實驗,即可形象直觀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得到初步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接授新知識時在感官上有了印象。例如,在講授《建筑電工》中“三相鼠籠式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這一課時,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導入新課。演示轉動手柄帶動蹄形磁鐵旋轉時,鼠籠也會跟著磁鐵旋轉的實驗,通過演示要求學生思考:
(1)指出蹄形磁鐵與鼠籠有無機械聯系。
(2)指出轉動手柄時,磁鐵是否在旋轉。
(3)指出轉動手柄時,磁鐵與鼠籠的轉向是否一致?速度是否同步?
(4)根據演示實驗,說出其中的道理。通過步步演示,層層分析和啟發,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旋轉的磁場是鼠籠轉動的必要條件,電磁感應原理是鼠籠轉動的根本原因,電磁力矩是鼠籠轉動的動力來源。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就能夠順利講解這一新課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事例式導入新課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例與建筑知識有著聯系,如果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導入新課,則會更加形象生動,也會極大限度地吸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例如,在講授《建筑電工》中“安全用電常識”這一節時,提出“人們為什么會觸電呢?”,然后列舉了適當的事例,例如:單線觸電,雙線觸電,跨步觸電,電火災等實際事例,說明若不具備應有的安全用電常識,將會給人們帶來嚴重的危害,從而話鋒一轉,提出“安全用電常識”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知識,從而導入新課。現實生活中事例頗多,如果我們較好地把他們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則會收到異想不到的效果。
4.比較式導入新課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把相似的課程通過比較復習的方式導入新課,將會收到異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講授《建筑結構》中“雙筋矩形正截面受彎構件配筋的計算”一節時,可以在復習“單筋矩形正截面受彎構件配筋的計算”的基礎上,比較“單筋矩形正截面受彎構件”與“雙筋矩形正截面受彎構件”的概念基礎上,來引出“雙筋矩形正截面受彎構件的配筋計算”,這樣通過復習與比較找出其中的相似點與不同點,逐漸展開,就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新知識的了解,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5.習題式導入新課
課堂教學要比實踐教學更加抽象,如果引導得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較快地掌握新知識。如果我們把要講解的課程布置成習題,在上課開始時做為問題提出來,制造懸念,就可將學生的思維導入新課。例如,在講授《建筑施工技術》中“鋼筋下料長度的計算”一節時,首先可以把事先畫好的“梁配筋圖”的小黑板掛在前面,然后提出問題:為了求解梁中受力筋、架立筋、斜彎起筋、箍筋的鋼筋下料長度時,是否按梁長或截面周長直接計算鋼筋下料長度呢?實際中如何計算其長度呢?需要考慮哪些情況?這樣通過習題的引入就引出了當堂課要講的內容。運用這種方式導入新課,課題明晰,懸念寓于其中,學生會帶著問題,靜心思索,認真聽講,使新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接授了。專業理論課教學是枯燥無味的,如何生動地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是每位教師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以上是自己幾年來在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幾種方法。常言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要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活,師之過。如果教師在講授每一堂課時,能夠用多種方法引導,使學生感覺到每一節課都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感受,那么職校的學生定會前途無量的。
作者:朱明華單位:河北省豐寧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