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服務型工會組織戰略探討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服務型工會組織戰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服務型工會組織戰略探討

          論文關鍵詞:服務型工會組織戰略組織結構資源支撐

          論文摘要:建設“服務型工會”是黨和政府對工會給予的深厚希望,同時也是中國工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進程中實現自身長遠發展的源動力。“服務型工會”不僅僅定位于“服務型政府”的對應詞,它本身蘊涵著當前中國工會組織環境外部發生的變化,揭示著各級工會組織發展方向和組織定位。

          2008年對中國工會而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首先是《勞動合同法》等幾部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正式實施,從法律上賦予工會更多權利,為工會開展工作創造了更多空間;接著是中國工會十五大勝利召開,黨中央領導在接見中國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時,做出重要指示,“要將更多的資源與手段賦予工會”,為工會更好發揮國家重要社會支柱作用指明了方向。在法律環境與政治環境空前寬松的情況下,工會要如何行使權利,如何運用資源更好地發揮組織、引導、服務與維護作用成為急待破解的問題。作為工會理論研究者,我們在深受鼓舞的同時,也必須理性地意識到工會組織的使命與責任比以往更加重大,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需求也更為迫切,我們要善于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思想與分析方法,為工作在一線的工會干部提供扎實的理論支撐。組織戰略研究最早是對企業戰略的研究,隨后發展到對公共事業機構,甚至對政府機構的研究。小到微觀層面的企業經營,大到宏觀層面的政府調控,戰略分析方法與思路越來越受到重視。當我們將組織戰略分析工具引入工會自身建設中,工會工作將更具創新性,工會干部的視野也更為開闊。

          一、對提出“服務型工會”的戰略背景分析

          戰略一詞源于軍事,之后逐步被引入管理學研究領域。“戰略主要涉及組織的遠期發展方向和范圍,理想情況下,它應使資源與變化的環境,尤其是它的市場、消費者或客戶相匹配,以便于達到所有者的預期希望。”①早期企業戰略研究的動力是迫于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使得許多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困境,如何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成為戰略研究的首要問題。“適者生存”的道理在現實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成為衡量任何一個組織存亡的準則,只有適應市場環境的組織才能生存,只有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的組織才能獲得發展。

          借助戰略環境分析工具,我們可以將影響工會組織的戰略環境要素分為四個基本層面:政治環境因素、經濟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技術環境因素。

          第一,政治環境因素。通常所指的政治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改革,法制三個問題,對于第一個因素,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不用多說,主要談談后兩個要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盡管仍然存在種種問題,但前進的趨勢是明晰的。這是一個企業、政府、勞動者逐步明確自身角色的抉擇進程,也是三者利益權衡、協調的艱難過程,但也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回避的過程。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與法制建設穩步推進的進程中,對工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勞動關系的變化還原了工會的“原生態”環境。工會是勞動關系矛盾的產物,正如美國著名勞動經濟學家摩爾根所論述的,“一個工業化國家中終究會,甚至可以說必然會出現以工會運動為一方,以雇主協會為另一方的并列發展。這兩種體制最初都是為了便于在勞動市場上進行集體交涉而產生的。可是不久以后,為了各自利益出發采取進一步的集體行動,這兩種體制又都轉向了政治和立法領域。”②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企業與勞動者不再是政府的“行政附屬品”,當企業、職工與政府的關系不斷弱化時,勞動者與企業主之間的勞動關系不斷顯化,勞資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調處勞資矛盾、協調勞動關系成為工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從法律因素講,影響工會的原因在于,與公民的個體法律權利不同,工會組織獲得的法律權利是一種不可放棄之權利,這種權利本身蘊涵著“義務”、“職責”之義。

          第二,經濟與社會環境因素。近幾年來,一些學者提出了許多關于中國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失衡的理論與分析,這里不逐一列舉,但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這條腿長,社會建設這條腿短”的基本現狀是有目共睹的。“工會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要發揮“社會支柱”作用,首先要搞清楚,現在需要工會支撐什么,工會如何能夠支撐。無論是“社會失衡”理論,還是中國社會階層的“丁字型”分析,歸納起來就是當中國經濟高速前行的同時,社會結構適應的速度遠遠落后,由此引發各種沖突與碰撞,包括思想領域、價值觀念、社會道德體系等等一系列影響社會結構穩定的變化。作為國家領導階級,同時也是中國發展的中流砥柱的工人階級如何能夠在正確引導下堅定前行,是工會發揮社會支柱作用的根本。

          第三,技術因素。這里筆者只想談談網絡技術和傳媒行業的發展對工會的影響。網絡的產生本身就具有變革性,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并引發了許多傳統領域的變革,例如,改變了企業的經營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范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從云南“躲貓貓”事件開始,網絡正在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推進著民主的進程,來自不同區域、階層的人通過網絡對共同的話題進行討論,發表見解,甚至組織起來。這種技術也將影響到工會的組建手段,民主參與方式等等,筆者在某外資企業授課時,就了解到現在一些外資企業工會已經開始使用“網上會議”形式召開職代會。

          歸納上述分析,當前環境變化使中國工會處于國家與社會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各利益相關方對工會組織寄予不同的期望,工會工作要實現創新發展,要建設“服務型工會”實質上就是要適應新環境、服務好各利益相關者。能否實現由傳統的“活動型”向未來的“服務型”轉變,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文字游戲或口號,它事關中國工會未來的興衰。

          二、對建設“服務型工會”的組織架構與資源配置的思考

          任何一個完整的組織戰略都包含戰略分析、戰略選擇與戰略實施三個環節,戰略分析是戰略選擇的前提,戰略選擇是戰略分析的應對,戰略實施是戰略分析的落實,是戰略選擇的檢驗。在分析了服務型工會提出的戰略環境后,我們要選擇適應環境的戰略方案并實施,對一個組織而言,就是要建立適應戰略環境的組織體系,同時輔以相應的資源保障。

          (一)“服務型工會”理想的組織架構

          1.適應服務職工、服務會員的要求一工會組織扁平化、分權制

          “職工在哪,工會在哪,工會的重心就設在哪”。借用市場戰略中“4c”理論來分析,只有貼近組織的服務對象,才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服務需求,第一時間提供服務,第一時間評價服務水平。因此,工會組織應該改變過去“一桿子統到底”的工作模式,上級工會與下級工會要進行合理的權責劃分,特別是在規劃基層工會工作內容時,既不能“越權行事”、更不能“代權工作”。工會組織扁平化一方面能夠擴大工會服務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工會的工作效率。

          2.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工會組織“有機型”工作格局

          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大,企業出現多種用工形式,企業規模也在發生變化,由過去大型、特大型企業占主導,向小型、零散型企業轉變。同時,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勞動力逐步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析出的趨勢日趨顯形。要實現工會組織的全覆蓋,為廣大會員和職工提供服務,工會組織要改變過去條塊分割的工作格局,要將按照區域劃分,與按照產業劃分的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縱向,可以按照市、區縣、街道等行政劃分層次開展工作;橫向,可以按照產業類型開展工作,在兩種工作格局交叉點,要注意發揮合作優勢。

          (二)“服務型工會”的資源保障

          1.利用政府資源:找政策、找資金改善民生,是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的戰略目標,工會要善于借助黨和政府頒布的各項政策籌集工會專項活動經費,如職工培訓補貼,困難職工幫扶資金等,既為政府分憂解難,同時也為職工謀取優惠條件。

          2.利用媒體資源:注重宣傳、改善工會語言任何一個社會組織都不能獨立存在,工會也是一樣,但傳統工會存在“系統內熱熱鬧鬧,系統外莫名其妙”的怪現象,這主要因為工會以往多采用“系統語言”或“行話”,而很少研究如何用社會通用詞匯宣傳工會,如何搭建工會內與工會外的信息溝通橋梁。要建設服務型工會,應強化社會宣傳、樹立工會形象。

          3.利用企業資源:為企業服務、引企業合作企業是社會經濟的微觀細胞,也是工會開展工作的基礎。工會要研究如何利用自身優質的組織資源推進企業發展,加強與行業協會、企聯等其他社會組織的聯系,在為企業服務的基礎上,引導企業關注職工利益。工會還可以探索采用專項幫扶資金爭取企業捐贈、與企業聯合為工會會員提供優惠、折扣等多種形式為廣大會員提供切實的利益。

          建設服務型工會是適應新時期工會工作環境的重要戰略轉變,各級工會都應抓住機遇,加強研究,使服務型工會建設切實成為維護職工權益、促進企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平臺與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