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大學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生管理工作直接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培養,本文從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學習生活和課外生活三個方面論述了學生管理工作對營造和諧的校園氣氛、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學生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學習生活課外生活

          實踐使我們深深認識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對于每個大學生來說,大學是一個嶄新的環境,是一個與過去中學,小學有重大不同的場所,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都發生了急劇變化。在這種狀況下,部分學生會在不同方面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如果不進行及時的了解分析,指出具體的解決方法,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進步,而且還可能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因此,要通過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課外生活三個方面做細致的了解,才能更有助于管理工作的開展。

          一、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對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義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學校是進行系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單純停留在課堂講授知識上,而是必須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過感化、熏陶等各種途徑,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念和行為習慣。教育并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也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教育要拋磚引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過提高學生的認識,幫助他們形成明確識別善惡美丑的能力,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同時,還要通過各種課內課外活動,陶冶他們的情感,鍛煉他們的意志,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信念,養成良好的習慣。此外,要對大學生進行榮辱觀教育。應當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地養成自律自省的意識和知恥改過的觀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明確辨別是非榮辱,自覺加強自我約束,使優良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成為他們主動的人生追求。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重要論述,明確了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在本質上是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內容和要求是相統一的。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不僅關系到他們能否健康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給予他們正確的榮辱觀教育,幫助他們正確的選擇人生道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資源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多有意義的啟示,例如,儒家經典《大學》開篇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孟子也談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本末的次序,價值的高低不能不分辨。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里講到“有各種的人。對于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從事于實際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政治家。從事于藝術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人員有各種,但各種的人都是人。專就一個人是人說,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什么呢?照中國哲學家們說,那就是成為圣人”。對于當代的大學生管理工作也必須堅持德育為首,扎實推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固然學問無大小,真理也無大小,但卻有本末。

          二、規范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是學生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也是大學生生活的主旋律。大學生的學習具有多樣性,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而且要掌握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科學研究的方法,還要隨時注意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學科發展的動態。讓每個大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并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是我們每一個學生工作者的職責。

          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在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下整個人都松懈下來,整天無所事事,缺乏自制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學習上倦怠、生活上懶散、精神上空虛消沉,自我要求降低,獨立自主能力差,種種不良習慣給大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阻力。因此,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要從入校時就抓起。

          新生入學,學校可以組織學習經驗交流會,讓高年級的優秀學生、考上研究生的同學以及優秀學生黨員等向新生介紹正確的學習方法、怎樣安排大學生活、如何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也可以聯系、組織往屆畢業生中的優秀分子進行現身說法,介紹學校專業是他們日后事業成功的基礎和奠基石,介紹專業人士的成功事跡,使新生建立起良好的職業印象,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樹立好榜樣,增強學習動力。

          學生管理還必須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嚴格管理為核心。班主任、輔導員應該經常查課、記考勤、定期開班會、講評學習情況、進行考前紀律教育、考后及時總結等,促使學生重視學習,教育學生珍惜大學時光,任何時候都應該把學習放在首位。學生有了學習壓倒一切的觀點,動力有了,主動性就出來了。同時,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勤奮學習、全面學習和終身學習的信念,這將是他們在大學里所收獲的畢身財富。

          三、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對大學生管理工作有重要輔助作用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動員方式。課外活動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和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途徑。

          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我們知道,近代工業文明以來,人完全從自身出發對自然界作主體性價值判斷,用工具理性宰制性的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掠奪自然,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甚至導致了生態災難。人生活在人的世界里,但人的世界正好是人欲和物欲的集合,實際上也是技術的集合,因為技術是實現欲而獲得物的手段。將自然的對象化本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大力發展我國經濟無疑需要大量專門技術人才,但是如果我們片面理解這種專門化、技術化,這也會造成教育本身的工具化、技術化,進而會導致人的片面化甚至異化。由于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誤解而導致的對根植這種關系之中的教育的誤解,當前我國社會中有些機構和家長對于下一代的教育,特別是對于當前大學生的教育付諸實踐就是浮躁淺顯、急功近利的行為,其結果必然是導致教育的異化。教育背離了初衷,教育就是教技術,學習也就僅僅是學技術,教育本身也被技術化。這樣的教育就會和科舉無二,教育培育出來的多是死讀書的書呆子和見利忘義的偽君子。原初的豐富性被逐漸片面化、工具化。物失去了物自身,而人也失去了人自身。因此,我們一定要清醒的認識到教育和學習的這種工具化、技術化傾向的危害,要及時防范與糾偏。

          如果大學生沒有健全的人格,諸如外在于人的道德教育、心理輔導之類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此可以結合諸如學生的專業特色,現實問題或國內外重大事件等,舉辦專題講座、辯論會、征文、座談會、讀書活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技能大賽、創業設計等校園文化活動,這不僅對豐富學生業余生活有益,而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對提高學生文化修養都起著重要的影響。學生通過參加這些內容涵蓋了諸如禮、樂、射、御、書、數等諸方面的活動可以達到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可以讓學生返回人性本始之善,振奮正氣。

          2.開展各式各樣的學生社團組織,充分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大學生不僅僅要完善知識結構,更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全面提升自我,社團對學生思想上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優秀的社團,其成員能夠通過加入社團,參與社團活動,參與社團管理等多種途徑緊密地與社團聯系在一起。剛入學的大學新生,雖然面對著從中學到大學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但通過參加社團的形式可以使他們由歸屬感到認同感,由認同感到榮譽感,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

          3.開展寢室互動活動,促進大學生在良好環境下健康成長

          加強對學生寢室的管理及規劃,有助于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形成,樹立良好的學風。大學生寢室不僅是休息居住的場所,而且是重要的育人陣地。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有相當部分學生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寢室里度過的,他們不僅在此學習、休息,而且在此就餐、娛樂、交流思想。作為學生工作者應及時了解關注寢室中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規律,指定相關措施,經常深入寢室,組織學生開展互動活動,和他們談心,講理想,談人生,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人際關系、情感等方面的難題,讓學生感到親人般的關懷和溫暖無時不在,使大學生在良好環境下健康成長。

          四、結束語

          實踐證明,思想教育、學習生活、課外生活三個方面“三管齊下”有益于營造和諧的校園氣氛,創建全面發展的育人環境,使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視野得到開拓,知識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一言以蔽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年版.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彭富春.《什么是物的意義?—莊子、海德格爾與我們的對話》[J].《哲學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