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生德育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德育教育作為當今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其作用和地位越來越被大家所公認。新世紀的醫學生德育教育,不僅在其內涵上,而且還在其外延上都在不斷地補充和擴大著。德育教育正在從舊有的全堂灌輸模式向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啟發式、自我教育式轉變。本文就醫學生德育教育的自我塑造方面談幾點思考,供德育工作者探討。
德育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形勢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意義、理論、實踐、發展等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德育教育、知識教育、素質教育隨著當今社會的日益進步、人類思想的不斷變化,已成為高等教育的新三大任務。
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對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對高校德育教育的改革呼聲不斷,要求迫切。各高校在德育教育的內容、目標以及教育途徑、方式、方法上百花齊放,成果顯著。德育教育正從單調的千人一面的舊模式向著發揮人的才智、發揮人的個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及促進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方向努力著。
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其所編著的《學會生存》一書中就提出:“只有全面的自我教育、自我學習,才能夠培養完善的人。”而德育教育就是一種自我素質的提高,自我精神的升華,自我意識的完善,其教育結果是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作用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必須把德育教育變成自我教育,受教育的人應該是教育自己的人。醫學生德育教育這種自我學習理論、自我完善理念、自強不息的教育實踐方法是一種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1醫學生德育教育的現實意義
同志在慶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對當代大學生和全國青年提出了堅持四個統一的新理念,即“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同志的講話體現了時代的精神,也給我們指出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即德育教育的目標—培養當代大學生具有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方向,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論,努力學習科學文化,樹立遠大理想抱負,遵紀守法,勇于實踐,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按社會教育學的觀點,大學教育是一個人社會化的最高過程,大學教育是一個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最高建制。大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學習氛圍,是醫學生德育教育知識學習的最高殿堂;大學教育強調人的能力和素質培養,是醫學生新的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學教育開發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醫學生德育教育人文情懷的升華。所以,必須充分把握好大學教育所提供的大好時機,從而奠定德育教育的堅實理論基礎。
2醫學生德育教育的理論建設
傳統單一的德育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內容的片面性和滯后性,其與社會環境、與人性需求以及人文道德上有著諸多的失衡。面向新世紀的德育教育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受教育者必須學會用辨證、全面、發展的觀點去分析和觀察社會現象,由淺人深地去理解和掌握社會的發展規律。同時,當代醫學生對價值意識的主體性要求越來越強烈,隨著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且日益迫切。新形勢、新目標下的醫學生德育教育的自我學習,在當今人才素質的培養上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培養具有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具有遠大理想抱負的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戰略目標,更是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務。因此,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基本理論基礎,以新時期的鄧小平理論和同志的“三個代表”為行動指導方針,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實踐、發揚光大。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弘揚愛國精神,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我們民族的自信心,促進社會的發展。
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群眾觀點、辯證觀點和階級觀點。對馬列主義經典理論的教學內容要充分理解和靈活運用,取其精華,諸如艱苦奮斗、群眾路線、一分為二等更應大力提倡。理論源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而又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法律意識和民族意識。時代在不斷地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只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中華民族才能在未來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創新是國家進步的動力,競爭是社會前進的源泉,合作是全球化發展的需求,法律是社會秩序穩定的保障,民族是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
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負、有水平、有修養和有學識的人才。社會的需求就是教育的目標,要學習用科學的態度分析和判斷社會的真正需要,短視的和片面的急功近利行為是教育的誤區。人的全面發展和知識水平綜合體現了人的整體風貌,也就是德育教育水平的具體反映。
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素質。現代教育,不管是知識教育也好,還是德育教育也好,歸根到底都是人的素質教育。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理想的升華,價值觀念的建立,人格及道德情操的完善,風度氣質、理性思維的培養等等,都是靠一系列的教育來熏陶、來取向的。因此說,一流大學培養的學生不僅在專業知識上應該是一流的,而且在素質教育上也應該是一流的。
3醫學生德育教育的自身完善
一個人的成才離不開教育,這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在這四種教育中前三種教育是外因,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自我教育上,亦可稱為自我塑造。正如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智育重在自學,德育重在自治。”德育教育的自治就是以社會、時代對我們新一代醫學生人才素質所提出的要求為奮斗目標,激勵自我成才的心理動力機制。按照“寬專業、厚基礎、重能力、高素質”等的要求來積極進行自身教育和自我完善。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達到社會和時代進步對我們的期望目標。學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源泉就在于教育意圖寓于友好而自然的關系之中,使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約束、自我克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倡醫學生德育教育自治的目標。3.1倫理道德和理想信念
德行是一個人的靈魂,是一個人的修為,同時是醫學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首要任務。其內含有三層意思,一是基本文明的養成,具體體現在形成一個符合社會人格規范的文明習慣和人類的日常舉止行為上;二是倫理道德的建立,養成以高尚的思想情操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三是政治品德的形成,具有掌握經典馬列理論知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立場,時刻牢記時代賦于的歷史使命。本文由中國論文聯盟收集整理。
人應該有遠大理想和抱負,即使每個人的理想抱負、奮斗目標和對事物的看法有時會受到各個時期,各個人所處環境及其他情況的影響,但是,也應該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幼年時期立下了“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的壯志,他一生的奮斗實現了偉大的理想。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更應該有奮斗的志氣和理想的信念。面向新世紀,爭分奪秒、刻苦學習,立下雄心壯志,為使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前程更加輝煌燦爛而自強不息。
3.2態度學識、素質才能和健康體魄
鄧小平同志指出:“革命事業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學事業同樣需有一些杰出的科學家,科學的未來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必定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這就是老一輩革命家交給我們的擔子,任重道遠。學習知識是我們成才的基礎,要博覽群書、廣收博蓄,最重要是要學習做人的道理。
每個人的身心天賦不同,所以其素質才能也千差萬別,這就需要醫學生學會認真分析自己、觀察自己,在能力培養目標的制定上,要切實可行。在全面發展知識、綜合提高素質的前提下,發現和培養自身的特長,形成自我的個性才能優勢。教育目的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獨立人格的個性發展。
健康的體魄是人才成長與事業成功的基礎和保障。在渴望知識,探索世界的同時,不要忘記身體素質所固有的特殊作用。當今時代是高節奏、高效率、高競爭、高強度的社會,在某種意義上說,生理平衡與心理平衡同樣重要,競爭產生的巨大精神壓力是對人們身體素質的最嚴峻的考驗。
4醫學生德育教育的時代精神
大學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高層次,大學階段不虛度光陰的最重要標志就是在走向社會以前盡可能打下牢固的素質基礎,其中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質,優秀的思想素質,扎實的專業知識,強健的身心素質。大學教育理論無不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其重要性和基礎性己是無可爭辯的。而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國際上任何一所有成就的大學,更是隨時都在注意和加強其對人自身的修養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這樣說,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前提之一就是德育教育。
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是教育的發展方向,世界各國都正在大力提倡這一理念。時代的進步,知識的激增,打破了傳統教育“一勞永逸”的法則,“學無止境”是我們人類完善自身,創造未來的必由之路。德育教育正是體現了終身教育的這一思想,而終身教育反過來又促進了德育教育的自覺意識。德育教育除了學校知識的獲取以外,社會教育必然會更有效的影響人的終身行為,用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來促進知識經濟時代的醫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是《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國家教育部己經將其列為教育的首要任務之一,而德育教育在這個重要時期起著保障的作用。面向新時代,創新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德育教育的很好機會,德育教育不是靜止和一成不變的,德育教育應在創新之中發展完善,同時德育教育也為創新教育提供了新的時代氛圍,我們要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主導和先行作用,使學生站在歷史的新高度上去體現其對時代創新的貢獻和支持。
最后,我們引用美國教育學家郝欽斯的一句話來說明我們的觀點:“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會年輕人在今后一生中能自己教育自己。”